问题

明朝蒙古是怎么绕过明军控制的河西走廊与青藏沟通的?

回答
明朝时期,蒙古与青藏地区的沟通并非易事,尤其是在明朝加强对河西走廊的控制之后。蒙古人要想绕过明军的严密监控,与青藏高原的各个势力(如卫藏地区)建立联系,需要采取更加迂回和巧妙的策略。下面我将详细讲述几种可能的路径和方式:

一、 直接绕过河西走廊的可能性: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河西走廊虽然是传统的交通要道,但并非唯一通道。明朝对河西走廊的控制主要体现在沿线的军事堡垒、驿站和驻军。但蒙古人并非只能选择官方认可的路线,他们的活动范围和对地形的熟悉程度远超明军。

1. 北线绕行:穿越沙漠与戈壁

路径: 这是最有可能也最常被采取的策略。蒙古各部(如鞑靼、瓦剌等,后期还有东蒙古各部)原本就习惯于在广阔的草原、沙漠和戈壁地带活动。他们可以向北绕过河西走廊,穿越更为险峻的阿拉善沙漠、腾格里沙漠以及更北方的巴丹吉林沙漠等地区。
难度与挑战: 这条路线的难度极高,需要穿越广袤的无水或少水地带,地形复杂,气候恶劣,温差巨大。只有经验丰富、对水源和地形了如指掌的蒙古牧民和战士才能胜任。这需要精密的组织、充足的准备(如携带水囊、干粮)以及对季节的精准把握(避免酷暑和严寒)。
可行性: 尽管困难重重,但对于在草原上生存了千百年的蒙古人来说,这并非不可能的任务。他们对沙漠和戈壁的了解可能比明朝的官兵更深。而且,在特定时期,例如明朝对河西走廊的军事部署有所疏松,或者有蒙古内部的战争导致部分地区戒备森严,这条北线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替代选项。
沟通对象: 通过这条路线,蒙古人可以抵达河西走廊以北的地区,例如宁夏、甘肃北部的一些绿洲,甚至更西部的塔里木盆地边缘地区,然后逐渐向南推进进入青藏高原的边缘。

2. 南线绕行:穿越黄土高原边缘与秦岭山脉

路径: 另一条可能的绕行路线是向南,沿着黄土高原的边缘地带,甚至挑战秦岭山脉的西段。这条路线虽然不直接经过河西走廊的核心区域,但依然会面临明朝在陕西、甘肃南部的军事部署。
难度与挑战: 秦岭山脉地势险峻,地形复杂,植被茂密,山路崎岖难行,且冬季可能被大雪封锁。黄土高原边缘地区也多沟壑,交通不便。明朝在陕南地区也设有军事据点,虽然不比河西走廊的密度高,但同样构成了一定的阻碍。
可行性: 相比北线,这条南线可能更少被大规模军队采用,但对于小规模的商队、信使或者寻求政治庇护的个体来说,或许存在一定的操作空间。他们可以利用山区的复杂地形来躲避明军的侦察和拦截。
沟通对象: 通过这条路线,蒙古人可以进入陕北、甘南地区,然后进一步向西南方向,穿过青海东部,进入青藏高原的东部区域。

二、 秘密渗透与合作

除了直接绕行,蒙古人还可能采取更加隐蔽的方式与青藏地区沟通:

利用边贸与民间往来: 即使官方控制严格,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也很难完全杜绝。一些生活在河西走廊边缘地带的塞外居民(可能包括蒙古人、汉人、羌人等混合群体),或者明朝边境地区的居民,可能成为蒙古人与青藏地区之间秘密沟通的桥梁。他们可以利用商队的掩护,或者通过人际关系网络,传递信息、交换物资。
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合作: 河西走廊周边以及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区生活着许多非汉民族,如藏族、羌族、吐蕃残余势力等。在某些时期,蒙古人可能与这些地区的一些部落或势力建立联系,通过他们的帮助来绕过明朝的控制。这些地方性的力量可能对明朝的统治抱有不满,或者有自身的利益需求,从而愿意与蒙古人合作。
利用明朝内部矛盾: 明朝内部存在着各种政治派别和军事集团。在某些时期,可能会有官员或将领为了自身利益,对蒙古人的活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暗中提供便利。这种“通敌”行为虽然是违法的,但在混乱的边疆地区并非不可能发生。

三、 特定历史时期的考量

早期明朝(洪武、永乐时期): 此时明朝对河西走廊的控制相对较弱,蒙古(尤其是北元残余)的力量也相对分散。虽然有控制,但并非铁板一块。一些小股势力或贸易团体可能更容易找到缝隙。
中期明朝(成化、嘉靖时期): 随着“土木堡之变”和一系列边患,明朝在边防上投入巨大,对河西走廊的控制也进一步加强。蒙古人绕行的难度更大。
晚期明朝(万历、天启、崇祯时期): 明朝国力衰退,边防体系也出现腐朽和松动。虽然明面上的控制依然存在,但边疆地区反而可能出现一些管理上的漏洞,或者官员为了生存而与外部势力进行某种程度的交易。

四、 具体沟通内容与目的

蒙古人与青藏地区沟通的目的多种多样:

宗教往来: 藏传佛教在蒙古各部具有极高的地位。蒙古王公贵族虔诚信仰佛教,与格鲁派等藏传佛教宗师保持联系是重要的宗教活动。他们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向青海、西藏的寺院赠送供养、迎请高僧,或者派遣子弟去学习佛法。
政治联姻与联盟: 在某些时期,蒙古部落之间或者蒙古与青藏地区的地方势力之间可能存在政治上的联合或联姻,以对抗共同的敌人(如明朝或其他蒙古部落)。
军事合作或情报交流: 蒙古人也可能需要了解明朝的边防部署、军事动向,或者寻求与青藏地区的力量联合,以达到军事上的目的。
贸易与物资交换: 蒙古人需要来自青藏高原的马匹、毛皮、药材等物资,同时也可能向青藏地区输送茶叶、瓷器等明朝商品(虽然这通常需要经过明朝控制区)。

总结:

明朝蒙古绕过河西走廊与青藏地区沟通,主要是通过北线穿越沙漠戈壁,以及南线绕行黄土高原边缘与秦岭山脉来实现。这两种方式都极为艰难,需要蒙古人卓越的生存能力、对地形的熟悉和精密的组织。同时,民间贸易、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合作以及利用明朝内部的矛盾也提供了重要的辅助性或隐蔽性通道。

总的来说,明朝对河西走廊的控制是重要的地理和政治障碍,但蒙古人凭借其游牧民族的特性和对边疆环境的深刻理解,总能找到各种方式来克服这些障碍,维系与青藏高原的联系。他们的沟通并非易事,每一次成功的联系背后都可能是一段充满艰辛与智慧的旅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得不说这题目下的回答几乎尽是些答非所问、自说自话。居然还有煞有介事的分析明朝如何如何失去关西七卫丢失嘉峪关西的....敢问整个西海蒙古史上海部和套部频繁不断的交战或交流,难道都得指望河套蒙古先往西跑上上千里绕过嘉峪关,然后再往东跑上千里穿越柴达木盆地?您这是玩戈壁版Z字反潜呢?

回到题目,东蒙古联系青藏往往并不需要取道明军控制的河西走廊,其进入西海大致分为三策:

上策是取道陇右高原。横穿宁夏镇,从赤木口等翻越贺兰山,沿贺兰山西麓与黄河蜿蜒南行,入陇右大小松山休整。然后渡庄浪河杀入明境,穿庄浪卫,沿大通河河谷西进进入西海。

中策是取道河西走廊,沿雅布赖山(明称亦不剌山)南下,顺金川河(明称水磨川)而入永昌卫,在今山丹、永昌、民乐一带的“大草滩”进行修整,而后穿扁都口翻越祁连山,转入青海。

下策才是绕道嘉峪关西,再转而南翻祁连山,沿山脉南麓东行进入西海。

下策的弊端显而易见:它实在是太过迂回,沿线条件也太差了。不过其存在仍然有其意义:在早期根基尚不深厚时,吉囊、俺答兄弟也会绕到嘉峪关外征伐西海。又如在兄长吉囊死后,俺答再次西征,彻底剿灭了卜儿孩,获封“土谢图彻辰汗”。并未满足的俺答命鄂尔多斯万户原路返回,自己带着土默特万户继续向西进军,一直杀到嘉峪关西征服了撒里畏兀儿。仍然不尽兴的俺答又扫荡了明朝高台等地,最终向东大掠甘州而去。

嘉峪关外真正的价值,体现在僻处西北缺乏地利人和,因而只能选择嘉峪关西的卫拉特人(瓦剌)身上。

由于白利土司、藏巴汗、却图汗等人组成了反格鲁派同盟,陷入困境的格鲁派积极寻找境外势力助拳。1635年,格鲁派的使团到达卫拉特,卫拉特盟主固始汗召开丘儿干会议讨论,最终决定组建四卫拉特联军,入藏护教。

以固始汗、和鄂尔勒克及其六子、巴图尔珲台吉、昆都伦乌巴什、车臣汗、阿巴赖、杜尔伯特托音为首的卫拉特大小诺颜议定,(我们)供奉DLLM吧!土伯特人不是属于DLLM吗?卫拉特不要约束自己,到最想去的地方去吧!

在进军前,固始汗与准噶尔领袖巴图尔珲台吉带领少数随从化装为商人,自嘉峪关外进入柴达木,一直东行至玉树勘察地形。

1636年,卫拉特五部联军正式自伊犁出兵,一路横穿叶尔羌汗国,出哈密来到嘉峪关外,趁冰封时机渡过大沼泽,抵达今瓜州一带的布隆吉尔草原进行休整。1637年正月,卫拉特联军东进至青海湖北部,对却图汗发动突袭,1万人的联军与3万人的却图汗军在大小乌兰和硕山展开决战,由于杀得尸山血河而史称“血山之战”。最终却图汗全军覆没,自己也被俘杀;而此战则奠定了固始汗在青海的霸主地位。后来他命令准噶尔等盟友返回,由自己的和硕特部占有青海并继续南征,代价是不在返回天山以北的故地。

而这已经是崇祯年的事情了。

相较之下,中策选择直接从中间穿越阿拉善高原,这使得路途得以大大缩短。更妙的是,当蒙古人沿着水磨川南下,自水泉堡、宁远堡一带进入明朝境内后,展现在他们面前的将是一片广袤的草原。

河西走廊内有大片草原,故而在古代往往城镇军堡外的大部分地区都是诸胡的牧场。在凉州与甘州之间,水草尤其丰美,甘州东南的草原,是所谓“大草滩”,凉州西南的草原,属元朝永昌王的兀鲁思,即“黄城滩”。大草滩南接祁连山的交通枢纽“扁都口”,扁都口地形宽阔易于通行,因而得到了蒙古人的青睐。当年,俺答汗西去与三世DLLM索南嘉措会晤,走的就是这条道。

明末,插汉部酋长虎墩兔憨(林丹)被清军击败,溃逃至河西大草滩,试图南进青海重整旗鼓,未及行动便得天花病死在了甘肃大草滩。



至于大小松山那边,已经谈过几次,基本就是复读了。

贺兰山大小34山口,套部每每从宁夏镇北关处渡冰封黄河,沿着贺兰山东麓蜿蜒南下,再从赤木山口(今三关口)出境,沿着贺兰山西麓与黄河悠然南行,进入大小松山修整,然后穿越庄浪抵达西海。贺兰山西麓虽然比西套平原差的多,但算是阿拉善高原中较好的。该处仍有一定的森林,并有几条短河流,铸就了腾格里沙漠东缘与贺兰山之间的一条狭长绿色走廊供蒙古诸部行军。阿拉善左旗驻地巴彦浩特即在贺兰山西麓山脚下。自贺兰山西麓往西甘肃边外直到嘉峪关外,遍布着鄂尔多斯万户的毡帐。

至于大小松山一带,位于乌鞘岭以东的陇右高原上,“重冈连阜,水草特多”,是套虏入青海的重要跳板。俺答在从青海回师后派侄孙宾兔(吉囊次子拜桑呼尔/狼台吉长子)驻牧松山,守护进出西海通道,“陕西三大寇”中的最后一支——“松虏”由此形成。

大小松山通道的优点显而易见:路途最短,且沿线相对来说几乎没有水土太差的地方,而且中途还能得到强大的松山蒙古的支持。不过其也有一个缺点:沿途多山,路险难行,这就不如走大草滩-扁都口“扁都地宽平,虏逐牧便”来的舒服了。

无论如何,借由贺兰山后-大小松山走廊的存在,丰州-松山-西海数千里间畅通一体,宛若门庭,而仅能在庄浪河-黄河河岸修筑边墙的明军往往只能任凭蒙古部众越境而去。万历五年,俺答汗自昌宁湖-水磨川-大草滩-扁都口一线南入青海,与索南嘉措进行了仰华寺会谈。返程时再由庄浪河-大小松山-赤木口抵达归化城。由此,套部穿越明境往来西海变得更为频繁。

数量庞大的蒙古部众频繁往来于河西河湟之中让一些明朝士人深感不安,

哈密陷于土(鲁)番,则夹攻最便,火酋盘据(踞)于海上,则东返无期。曲先四卫已成大宁,莽、捏二川复为河套,不独北面为虏,而四面皆虏矣。且仰华创建于西海,则北虏假道于甘、凉,饮马黑河动以岁计,鸣笳洪水辄至万余。扰我耕牧,梗我行商,不独四面皆虏,而腹心亦虏矣!

至于这种情况的最终结果,就是明廷最终大举出兵发动松山之战,成功“荡空松山”,“诛悍酋赤哈等八百级,头向番彝黄金等九千人”“尽拔其巢”“兵动万余众,师劳旬日间,收幅员千里旧疆,除心腹百年巨患”,明对松山地区实施占领,修边墙以守。松山蒙古的历史自此终结,而套部借助松山鄂尔多斯穿越庄浪、凉州一带往来西海的道路也走向断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时期,蒙古与青藏地区的沟通并非易事,尤其是在明朝加强对河西走廊的控制之后。蒙古人要想绕过明军的严密监控,与青藏高原的各个势力(如卫藏地区)建立联系,需要采取更加迂回和巧妙的策略。下面我将详细讲述几种可能的路径和方式:一、 直接绕过河西走廊的可能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河西走廊虽然是传统的交通.............
  • 回答
    说起明朝时期的蒙古地区,可不是一个简单的“边疆”或者“被统治”就能概括的。那是一片复杂、多元且充满活力的土地,与明朝的关系更是恩怨纠葛,时而紧张,时而又有着微妙的联系。首先,得明白蒙古地区并非铁板一块。明朝初期,强大的蒙古帝国已经分裂成许多部落,其中最主要的势力便是鞑靼和瓦剌。这两大势力内部也并非铁.............
  • 回答
    明朝时期,蒙古瓦剌部的宗教信仰状况复杂多样,经历了从原始萨满教向藏传佛教逐渐转变并融合的过程。这个演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受到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与其他民族互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面将详细介绍明朝时期瓦剌部的宗教信仰状况及其演变情况:一、 初期:原始萨满教的主导地位在明朝建立之初,瓦剌部(及其同源的.............
  • 回答
    边疆的阴影与守护者:蒙古人与明帝国国防体系的复杂关系明朝,一个承载着汉民族复兴荣光的王朝,其国防体系的构建,与其说是一道坚固的城墙,不如说是一场与强大边疆力量长期的博弈与调和。在这场博弈中,蒙古人扮演的角色绝非仅仅是单纯的“敌人”或“威胁”,而是一个渗透进明帝国国防肌理,既是挑战者,也是在某些时期成.............
  • 回答
    “明朝是蒙古的继承者,而不是宋朝的继承者”,这个说法,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总的来说,这种说法有其道理,但如果说得太绝对,就有点片面了。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看:1. 政治合法性与王朝更迭的逻辑: 推翻旧朝,建立新朝是常态。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王朝的更迭往往伴随着暴力和战争。当一个王朝的.............
  • 回答
    烈火炼真金:建州女真崛起前夜的静默与蒙古的喧嚣提起明朝初期,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北方草原上,那些骑着战马、弯弓搭箭的蒙古铁骑,他们的每一次出击都足以让中原王朝心惊胆战。相比之下,地处辽东,后来赫赫扬名的建州女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似乎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边陲部族。这并非因为他们天生羸弱,而是历史的车.............
  • 回答
    女真,这个东北的崛起力量,最终将蒙古帝国的残余和庞大的明朝收入囊中,成为了清朝的奠基者。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是历史机遇、政治智慧、军事才能以及对手衰落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女真并非一夜之间征服了蒙古帝国和明朝。 蒙古帝国: 在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时代,蒙古帝国.............
  • 回答
    在明朝晚期,一个看似崛起于东北边陲的游牧民族——女真,成为了帝国最严峻的挑战者,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明朝的命运。这使得人们不禁要问:为何是女真,而不是那个在历史上与中原王朝纠缠了千年之久的强大对手——蒙古?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明朝的内外环境、女真自身的崛起以及蒙古的衰落,多方面的因素共.............
  • 回答
    要探讨帖木儿病逝前东征的目标,我们首先需要梳理一下帖木儿的生平、他的宏图以及他东征的动机。帖木儿,这位在中亚崛起,一手缔造了帖木儿帝国的雄主,以其军事才能和征服欲望闻名于世。他的征战足迹遍布波斯、高加索、印度北部,甚至一度威胁到奥斯曼帝国。他并非一个满足于现状的君主,其野心勃勃,渴望恢复蒙古帝国的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研究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话题:在非汉族政权征服汉族政权的过程中,汉族内部的因素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要回答“如果没有汉族降兵降将,蒙元、满清能灭掉宋朝和明朝吗?”,我们需要将这个问题拆解开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探讨。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问题,而是要.............
  • 回答
    关于明末名将满桂的民族身份,确实存在着一些令人困惑的记载,尤其是与《明史》、《崇祯长编》以及孙承宗年谱的说法相比照。这其中涉及到史料的解读、家族传承以及历史人物的自我认知等复杂层面。首先,我们来看看《明史》和《崇祯长编》的说法。这两部史书都明确记载满桂是蒙古族。 《明史·满桂传》 :“满桂,字景.............
  • 回答
    “土木之变”是明朝历史上一场极为惨痛的军事失利,它深深地烙印在明朝的国史之中,也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反思。关于这场战役的规模和伤亡,历史记载确有不同之处,但普遍认为,明朝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而蒙古方面的胜利则带有某种“出乎意料”的色彩。我们不妨仔细梳理一下当时的情况。背景:一场失控的北征土木之变发生在.............
  • 回答
    明朝建立伊始,北边依然是那片广袤而充满挑战的草原。洪武年间,朱元璋毕生最重要的战略目标之一,就是彻底根除盘踞在中原近百年的蒙古势力,重塑汉族王朝的荣光。当明军在漠北与残余的蒙古军队进行着殊死搏斗,将元朝的残余势力一步步逼出中原腹地时,曾经统一了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早已是另一番景象。要理解明朝将蒙古人.............
  • 回答
    《大明风华》作为一部以明朝历史为背景的电视剧,其对历史事件的改编往往带有艺术加工和戏剧冲突的考量。将土木堡之变的起因改为“明朝劫掠蒙古”这一情节,确实与史实存在较大偏差,需从历史背景、影视创作逻辑和观众认知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历史背景:土木堡之变的真正起因土木堡之变(1449年)是明朝历史上极具.............
  • 回答
    明朝与蒙古的二百余年恩怨纠葛,是一部波澜壮阔的边疆史诗,双方你来我往,战火纷飞。要说谁“综合”起来更占优势,这绝非一句简单的“明朝赢了”或“蒙古胜了”能概括的。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这场漫长而复杂的较量。蒙古的优势:机动性、草原战术与早期巅峰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蒙古在战争初期,尤其是在明朝建立之初,.............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涉及到明朝和清朝在对待蒙古问题上政策的根本差异。简单来说,明朝没能和蒙古贵族深度联姻,而清朝却做到了,这背后是历史机遇、政治策略以及双方实力的巨大变化。咱们一层层剥开来看。明朝的处境:历史包袱与战略困境首先得说说明朝是怎么开局的。明朝的建立本身就带有“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民族主.............
  • 回答
    清朝能够最终收服蒙古,而明朝却做不到,这是历史发展中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简单来说,清朝的成功在于它能够 有效地利用蒙古各部之间的矛盾,采取了更加灵活和长期的策略,并且自身也具备了更强的军事和政治实力来推行其政策。 而明朝则在许多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其对蒙古的羁縻政策效果有限。下面我将从几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它触及了历史的“如果”,也引发了对权力、联姻以及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如果明英宗朱祁镇真的迎娶了也先的女儿,那么历史的走向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可能出现我们难以想象的强大联合。联姻的可能与不可能:首先,我们得审视一下这种联姻的可能性。在明朝的政治语境下,皇帝迎娶“外族”女子,尤.............
  • 回答
    明朝推翻元朝后,蒙古人并没有“很快变回”游牧民族,他们本来就是游牧民族,只不过在元朝时期曾经试图推行更广泛的农业和定居化措施,但这些措施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民族特性和生存方式。这里面有很多因素交织在一起,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一、 蒙古民族的基因与文化内核:游牧是根本首先要明确一点,蒙古民族的生.............
  • 回答
    明朝皇帝为何与“蒙古大汗”这个称号绝缘,这背后牵扯到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和文化因素,绝非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简单来说,明朝皇帝虽然在特定时期对蒙古部落拥有巨大的影响力,甚至能够任命和罢免蒙古的领导人,但他们始终无法僭越“蒙古大汗”这个称号,主要原因在于“大汗”的继承权、政治合法性以及文化象征意义的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