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蒙古人在明帝国的国防体系中的地位作用是怎样的?

回答
边疆的阴影与守护者:蒙古人与明帝国国防体系的复杂关系

明朝,一个承载着汉民族复兴荣光的王朝,其国防体系的构建,与其说是一道坚固的城墙,不如说是一场与强大边疆力量长期的博弈与调和。在这场博弈中,蒙古人扮演的角色绝非仅仅是单纯的“敌人”或“威胁”,而是一个渗透进明帝国国防肌理,既是挑战者,也是在某些时期成为特定区域守护者的复杂存在。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明朝的建立本身就与蒙古人的衰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朱元璋驱逐元朝统治,重新确立汉族政权,其国防战略的起点,就是如何应对曾经统治过中国的蒙古势力。因此,在明帝国国防体系的核心目标中,“防胡”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明朝的国防体系可以粗略地划分为两大部分:关内以卫所制为主的常备军,以及边疆地区对蒙古部落的羁縻与军事对峙。蒙古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便集中体现在后者,并深刻影响着前者。

一、 永恒的外部威胁:蒙古骑兵对明朝军事部署的影响

明朝建立初期,北方边疆的蒙古残余势力虽然失去了对中原的统治权,但其强大的骑兵力量、游牧的生存方式以及对汉地的野心,仍然是明朝北部防御的首要威胁。为了应对这一威胁,明朝在北方修建了绵延万里、举世闻名的长城防御体系。

军事部署的重心: 长城沿线的军事力量部署,几乎完全是为了应对来自蒙古各部的侵扰。大量的卫所、军镇、烽火台林立,形成了一个层层设防的立体防御网络。这并非是静态的防御,而是动态的军事存在,时刻准备应对蒙古骑兵的突袭。
对军备的需求: 蒙古骑兵的机动性和战斗力,迫使明朝在军备上投入巨大。战马的培养、弓箭的精良、盔甲的防护,以及能够与之抗衡的骑兵部队(虽然明朝骑兵质量整体不如蒙古)的建设,都成为国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战略的被动性: 尽管明朝修建了长城,但蒙古骑兵的灵活性使得他们能够通过某些薄弱环节或特定时期(如秋高马肥之时)发动袭扰。这种“拉锯战”式的对抗,使得明朝的北方防御始终处于一种相对被动的状态,需要不断地消耗国力来维持边疆的稳定。

二、 分而治之的“羁縻”策略:蒙古人在国防体系中的“工具化”

然而,明朝的国防策略并非只有硬碰硬的对抗。面对庞大的蒙古草原,完全军事征服是不现实的,甚至会耗尽国力。因此,明朝采取了更为狡黠的“羁縻”策略,将部分蒙古部落纳入到明朝的国防体系中,使其成为对抗其他蒙古部落的“工具”。

朝贡与赏赐: 明朝定期与归附的蒙古部落进行朝贡贸易,并给予赏赐。这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这些部落对明朝的忠诚,并使其成为明朝在边疆的耳目和屏障。这些部落的头领会获得明朝的封号,其部队也能够获得装备和粮饷的补充。
“以夷制夷”: 明朝政府会扶持某些蒙古部落,使其能够与其他的蒙古部落形成竞争和对抗。通过挑拨离间、分化瓦解等手段,明朝希望能够削弱整个蒙古的力量,避免出现一个强大统一的蒙古政权对明朝构成毁灭性威胁。在这种策略下,一些蒙古部落的军队实际上成为了明朝国防体系的外围力量。
边疆的“代理人”: 在某些时期,一些归附的蒙古部落甚至会被明朝政府征召,参与到明朝的对外战争中,或者负责驻守边疆的特定区域。他们的骑兵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得到了“合法化”的利用。例如,在明朝对付北方其他蒙古部落的战争中,明朝会招募效忠自己的蒙古战士作为先锋或侧翼部队。

三、 潜在的内部隐患与矛盾:蒙古人在国防体系中的“不稳定因素”

尽管明朝试图通过羁縻策略将蒙古人纳入其国防体系,但这种关系始终是建立在利益和力量的平衡之上,其内在的不稳定性也是明朝国防体系无法忽视的隐患。

朝贡体系的脆弱性: 一旦明朝国力衰退,或者在与蒙古部落的博弈中处于劣势,羁縻体系很容易崩溃。被压迫或不满的蒙古部落随时可能反叛,转而成为对明朝更为凶残的敌人。
内部的冲突与背叛: 即使是归附的蒙古部落,其内部也存在着各种派系和矛盾。明朝政府的政策有时会加剧这些内部矛盾,导致一些部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背叛明朝,与敌对的蒙古部落联合。
对中央集权的挑战: 蒙古部落的军事力量和游牧特性,使其难以完全被明朝的中央集权体系所掌控。即使是归附的部落,其忠诚度也常常受到其自身部族利益的制约,在某些时候,他们的行动会独立于明朝的指挥,甚至与明朝的战略目标相悖。

四、 军事力量的补充与融合的尝试

除了作为外部威胁和被利用的工具,蒙古人在明朝的国防体系中也扮演着军事力量的补充角色。

部分蒙古军的编制: 虽然卫所制是明朝军队的主体,但在一些边疆地区,也存在着一些由蒙古人组成的军事单位,他们可能以类似于“附庸”的形式存在于明朝的军事体系之中。这些部队的装备和训练可能会有所不同,但他们的战斗力,尤其是骑兵能力,是可以被明朝利用的。
与汉族军队的协同作战: 在一些大型战役中,明朝会组织汉族军队与归附的蒙古军队协同作战。这种协同作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发挥蒙古骑兵的机动优势,弥补汉族军队在骑兵方面的不足。

总结来说,蒙古人在明帝国的国防体系中扮演的角色是多层次、动态且充满矛盾的。

他们是最主要的外部军事威胁,迫使明朝投入巨大人力物力构建了庞大的长城防御体系。
他们又是明朝“以夷制夷”策略下的重要工具,部分蒙古部落被纳入羁縻体系,成为明朝在边疆的耳目和对抗其他蒙古势力的屏障。
同时,他们也构成了明朝国防体系中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其内部矛盾和对外扩张的野心随时可能颠覆明朝的边疆秩序。
在特定时期和区域,部分蒙古人的军事力量也成为了明朝国防力量的补充。

可以说,明朝的国防体系与其说是完全由汉族军队构建,不如说是在不断应对、拉拢、利用和防范蒙古人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复杂而脆弱的平衡。这种平衡的维系,既是明朝政治智慧的体现,也是其国力兴衰的缩影。蒙古人的存在,始终是悬在明朝北部边疆的一道永恒阴影,但也正是在这种博弈中,明朝的国防体系才得以不断调整和演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虽然蒙古人入主中原近百年,但在中华帝国的分布并不广泛,除却一些贵族在全国主要重要城市因作战、住守防御或任官、分封等南迁外,大部分人仍然主要生活在北方。

明朝乍兴,蒙古贵族是威胁明帝国最大的力量,所以朱元璋及其子朱棣均加强对蒙古族的打击力度,不惜一切代价削弱其统治力量,其中有一项很重要的措施就是迁徙蒙古人入内地,安置于诸卫所,“凡归附鞑靼官军皆令入居内地,仍隶各卫所编伍,每丁男月给米一石”)。这样既便于加强对其监控,又可以实行“以夷制夷”和实行“民族同化”政策。

并非全部归附的北方少数民族尽入卫所军伍,早期通行做法是“以少壮者隶各卫为军,俾之屯守;老弱隶北平为民,从之。属民者也基本上是卫所代管民籍,而迁居中原及南方内地卫所者则基本上都是卫所军籍。

明政府针对蒙古贵族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有的就地安置,有的移居京师,还有一些则在随军征讨过程中迁徙分布于全国各地。就近安置是朱元璋首先考虑的,西北陕西都司及行都司,山西都司及行都司、大宁都司、万全都司和辽东都司都是达官的聚居区。

在辽东,洪武二十年六月,纳哈出率其部下二十余万人归附明朝后,朱元璋决定“其本管将士,省令各照原地方居住,顺水草以便牧放,择膏腴之地以便屯种。如北平、潮河川、大宁、全宁口、南口北旧居之人立成卫分,与汉军杂处,若沈阳崖头闾山,愿居者亦许与辽东军参住,以便耕牧,务令人心安乐,不致失所。”

这批归附的少数民族将领后来迁播分布非常广泛,南方诸省皆有分布,但大部分仍在北方。洪武二十二年,“置泰、朶颜、福馀三卫指挥使司于兀良哈之地,以居降胡”。稍后的永乐元年,“三卫来朝益求内附,因改封宁王于南昌,移行都司于保定,而以大宁全地与之。授都督都指挥,指挥千百户、镇抚等官” 。

由于明代整个东北地区是没有行政机构的,那时居民(主要是蒙古人、女真人和汉族人)自然就成为卫所系统所辖的一部分了。在西北陕甘宁地区,废原来的地方编制,建立土卫所的情况比较多。原来的官员被任命为卫所官员,称“土达官”,原来的士兵则被称为“土达”,如元万户把丹据平凉,洪武初归附,授平凉卫正 千户。部落散处开城等县,仍号土达。

据《皇明九边考》,“达官达舍多安置真保河间等府”,这里成为达官军居住聚居区,定州卫的达旗军余达1897名。隆庆二年,保定卫将各处达官军合为忠顺营,以加强对他们的管理。

南北直隶是蒙古族官军迁入的最早的、也是最重要的地区。南北二京达官遍及京师诸卫所中,实录中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兹不赘述。据张鸿翔先生提供的资料,南北二京安置近一半的外族(以蒙古族为最多),锦衣卫、南京锦衣卫、金吾右卫、羽林前卫、燕山诸卫,武骧卫、龙骧卫、骁骑卫、长陵卫、献陵卫等都是他们集中的地区。在北京,由于这批达官军人生息繁衍得相当快,一批达官也迁至畿辅地区戍守,嘉靖时“大宁都司并定州卫所管达官达余数多”,在保定等卫“原日安插及近时放回达官旗军舍余人等”也为数不少,并敕命杨国卿“以都指挥体统行事,在定州专一管领达官、达军舍余,如法操练,俾各熟闲武艺,听候有警调用。解放前老北京还有达子馆,达子营(后改成达智营)、达子桥、骚达胡同、骚达子大院等。据日本学者多田贞一研究,达子也书作“鞑子”,即蒙古人。这些地名一直延至民国末年,现在还一时难以考明它们是否都与明初蒙古族徙居北京有关。

南京也是“达官军”的重要聚居区。特别是洪武朝定鼎南京,早期“鞑官”不少被安置于南直隶诸卫所。洪武六年,侍御史商暠招集王保保在河南的故元参与副枢等580余人,军士1660余人,“至京师简其壮勇者为驾前先锋”,同日,河南卫都指挥郭英招集故元将士700余人,“皆命分补侍卫”。

洪武年间,归附的蒙古官军安置于浙江卫所的也不乏其例。最早的当属洪武五年正月,巴藩王子来归贡马,赐袭衣,命于浙江安插。洪武六年正月,故元来降官惠王伯都不花及宗王子蛮蛮赤斤帖木儿等为千百户所镇抚,各领兵千人往温、台、明三郡戍守。洪武九年,故元保宁王雅纳失里、宗王汪古图、别里帖木儿、把的、忙哥者、乃马歹等六人及辽阳行省左丞速哥秃等自大同来降,明政府授他们于浙江等卫所镇抚。虽然这批达官的人数不得而知,但他们长期生活于此是毫无疑问的。洪武二十二年二月,朱元璋命礼部遣官员到崇明县及浙江卫所去问慰那里的达达太子失秃儿、王子营王失里把秃儿等91名达官军,并赐给他们各钞一百锭。

明初两广地区的达官多是故元归附将士。洪武二十一年,鞑靼官军姚曲里歹等反于广西,“命颍国公傅有德率辰、沅、贵州、普定等卫兵讨捕,寻平之”,平定这次反叛居然出动了名将、多个卫所的官军,反叛的达官军数量可能不会太少。据查,达官大规模地调入广西时间稍晚,“天顺年间,始拨广东官军防守(广西)”,这批拨到广西苍梧守御总督军门的一万名班军中有达官数百名。广东的这批达官则是由于景泰年间广东黄萧养叛乱,海宁伯董兴申请将南北二京调来的达官长期安置于广东居住,“遇警调用”,但直到成化初年,经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韩雍奏请,才将南北二京的达官安置于广州卫,并于桂江以西建“达官营”。 后来广东都司对他人分布略作调整,嘉靖时一部分达官迁居肇庆,但迁徙原因却不甚清楚,可能是由于繁衍过快,散居以分其势力。

云南也是蒙古官兵分布的重要地区,故元梁王在云南。洪武十四年九月傅有德、蓝玉、沐英率军征云南,并于次年设布政使司,设卫所屯守于此。洪武二十年,派鞑靼官军往戍云南。洪武二十四年十一月, “复赐鞑军幼子钞锭。初鞑军之戍云南者,诏遣其妻子与俱,其有幼子不能往者,至今令其亲属送之,各赐钞十锭”,可能就是最早的一批。如毛胜,本名福寿,元右丞相伯卜花孙,曾于景泰三年镇守金齿卫等处。嘉万时期,云南都司所属汉土达官军计81400余员名。(大明一统舆图奏稿》《云南图纪》)虽然不明达军多少,但肯定是其重要组成。

明代内地卫所达官军的分布地方,是由其本人提出申请,由明政府批准最终居住地。朱元璋考虑到他们的生活习惯,能就地安置者尽量就地安置,许多归附者千里迢迢而来,又被封官后再派回原地。在不影响明统治情况下,也考虑到他们的意愿,这批蒙古族官军集中分布于北部中国。洪武、永乐时,原元廷皇亲大族归附者,多安置于京畿。对于元朝故将在重新编制后,尽量委派于各战略要地,先是征战四方,后则送去家属以安居,在云南、四川、两广、湖广、浙江和福建,大抵属于此类情况。英宗以后,达官军的调动多随所在卫所进行,史料并无专门记载,不便细考。

达官任职的基本情况

归附明朝的“达官军”既有故元皇室后裔,也是贵族勋戚,大量的则是中下级官吏及军士。由于他们身世不同、经历各异、职业有别,明政府采取不同的方式,对他们加以安置,使其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各务其业。

首先是发挥部分少数民族语言的优势,让他们充当国家民族和外事工作者的角色。翰林院、司天监等其中技能性官员留原任。洪武九年癸未,以火你赤为翰林院蒙古编修,更其姓名为霍庄。(顾炎武《日知录》 卷23,《二字改姓一字》)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命翰林编修马沙亦黑、哈麻说“大将入胡都,得秘藏之书数十百册,乃乾方先圣之书,我中国无解其文者。闻尔道学本宗,深通其理“,命译之。李贤,鞑靼人,初名丑驴。元工部尚书。洪武二十一年来归,通译书。太祖赐姓名,授燕府纪善。侍燕世子最恭谨。“凡塞外表奏及朝廷所降诏敕,皆命贤译。贤亦屡陈所见,成祖皆采纳之”。仁宗时进右都督,赐赉甚渥,仁宗时封忠勤伯。( 《明史》卷156,《李贤传》)语言沟通也是对蒙古族管理的重要工具。如在南京,因“安插夷人数多,都督佥事高通负管束不力”,南京守备徐承宗于天顺四年请求于卫所官中增设“谙晓夷语”的官员协同管理。有的达官则被从内地卫所重新召回,在北边充当乡导。(《明英宗实录》 卷281,天顺元年八月壬子条; 卷68,正统五年放月辛未条)历明一代,明政权与蒙古族政权关系时而血雨腥风,时而友好和睦,一代代达官军因长于言语得到重用。r> 其次,征战戍守是大部分内地卫所官军最基本的职业。与生俱来的马背生活和辽阔草原养成了北方游牧民放善于征战骑射、粗犷奔放的性格。特别是归附于明朝的这批少数民族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同时,编制于卫所中的官军后裔,耳濡目染的战守氛围培养了他们勇于征战与不屈的性格。正如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年所说,“故元旧官阿速哈剌儿、伯颜忽里二人令授以指挥之职,令其带领达达军士数量不多,然皆可用,况北平风土,素所谙练……果能骑射则以此符给之,令充先锋”。(《明太祖实录》 卷181,洪武二十年四月癸未条)

明政府针对归附的元朝将士原来的任职情况,分别授予不同的职务,在五军都督府、各都司及下属卫所中各级职务均有担任,并根据他们的表现加功授爵,有的甚至做过五军都督,加封公侯伯者也不在少数。他们是明帝国统治力量的重要组成,在明朝安邦定国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摘自 明代“达官”在内地卫所的分布及其社会生活

彭勇)

原文链接blog.sina.cn/dpool/blog

部分明代蒙古(和部分色目人)武官

铁铉(1366年—1402年),字鼎石,邓(今河南邓州)人,元代色目人后裔。

纳哈出(?-1388年),蒙古札剌亦儿氏。成吉思汗四杰之一木华黎裔孙。元时为太平路万户(正三品),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克太平将其俘获,劝降不从,后放归元朝。元亡后,纳哈出为北元太尉,辽阳行省丞相(正一品),屡扰明边。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以重兵压境,力屈穷窘,遂降明。封海西侯。明年从傅友德征云南,道卒于武昌。子察罕,改封沈阳侯,坐蓝玉党死。

火真(1349年-1409年),蒙古人,初名火里火真。洪武时归附,为燕山中护卫千户(正五品)。靖难之役随成祖起兵,后累迁都督佥事(正二品),封同安侯。永乐七年(1409年)征虏大将军邱福总兵十万,北征鞑靼,随同出塞,于胪朐河全军战殁。爵除。子孙世袭浙江宁波观海卫千户(正五品)。

夏贵(?-1420年),初名曲伦台,应昌人,为燕山左护卫指挥佥事(正四品),永乐年间升中军右都督同知(从一品),永乐十八年(1420年)卒,赐祭赙恤。

王哈剌把都儿(?-1420年),宛平人,初为百户(正六品),累功至中军都督佥事(正二品),永乐十八年(1420年)与夏贵同月卒,赐祭赙恤。

吴允诚(?-1417年),蒙古人。名把都帖木儿,居甘肃塞外塔沟地,官至平章(从一品)。永乐三年(1405年)降明,成祖赐姓。后进左都督(正一品),封恭顺伯,卒,赠国公,谥忠壮。子吴克忠(初名答兰,成祖赐名)、吴管者,吴克勤(初名也儿克台,英宗赐名),孙吴瑾(吴克勤子),皆有名。吴克忠与弟吴克勤在土木之变(1449年)中战死,克忠赠邠国公,谥忠勇。克勤赠遵化伯,谥僖敏。吴管者因功封广义伯。吴瑾曹钦之乱(1461年)中战死,赠凉国公,谥忠壮,子孙世袭恭顺侯至明亡。

柴秉诚(?-1407年),鞑靼人,旧名伦都儿灰,永乐三年(1405年)随吴允诚来归,成祖赐姓名,授右军都督佥事(正二品),居凉州,永乐五年(1407年)卒。子柴别力哥官至都督同知(从一品),孙柴合里哥卫指挥使(正三品)。

严宣(?-1429年),本辽阳胡人,初名火里歹,及贵,始改今姓名。洪武中袭父职为新安卫千户(正五品),以功升指挥同知(从三品),永乐中升都指挥同知(从二品),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升右军都督佥事(正二品),宣德年间卒。

吴守义(?-1429年),初名把敦,杭海山人,永乐年间自凉州归附,赐今姓名,升凉州卫指挥同知。仁宗时升左军都督佥事,宣宗四年(1429年)卒,追封西和伯,谥僖顺。

娄鬼里(?-1434年),其先永平人,洪武中归附,除燕山中护卫镇抚(从五品),永乐中以军功累升都指挥同知(从二品),仁宗即位升左军都督佥事(正二品),宣德时进都督同知(从一品),数年后卒,命赙赠如例。

薛斌(?-1421年),蒙古人,本名脱欢。父薛台,洪武中归附,赐姓薛。薛斌永乐间封永顺伯。子薛绶(1416年-1449年),本名寿童,五岁谒见仁宗,赐名。土木之变(1449年)领军殿后,与瓦剌军战,“弦断矢尽,犹持空弓击敌。敌怒,支解之。既而知其本蒙古人也,曰:“此吾同类,宜勇健若此。”相与哭之。谥武毅。”子孙世袭永顺伯爵。

薛贵(?-1430年),薛斌弟,本名脱火赤,永乐间进都督佥事(正二品),封安顺伯,宣德元年(1426年)进侯,予世券世袭安顺伯爵。卒,赠滨国公,谥忠勇。子孙承袭,弘治年间,改袭指挥使。

李贤(1345年-1425年),初名丑驴,鞑靼人。元工部尚书(正三品)。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来归,通译书。太祖赐姓名,授燕府纪善(正七品,后改正八品),仁宗为世子时,旦暮侍左右。靖难之役,随成祖征战,累迁都指挥同知(从二品)。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官至右都督(正一品),封忠勤伯,旋卒。

吴成(?-1433年),辽阳人,初名买驴。父通伯,元辽阳行省右丞(从二品)。洪武年间归明。永乐年间进都督佥事(从一品)。仁宗时官左都督(正一品)。宣宗初,封清平伯,予世券。后因功进侯,卒赠渠国公,谥壮勇。子孙袭伯爵至明亡。

滕定(?-1441年),父瓒住,元枢密知院(从一品)。洪武中来降。授会州卫指挥佥事(从三品),赐姓滕。永乐间,滕定进至都督佥事(从一品)。宣德四年(1429年)封奉化伯。

金顺(?-1433年),瓦剌人,本名阿鲁哥失里。永乐中来降,授大宁都指挥佥事(正三品),积功累进都督佥事(正二品)。宣德时封顺义伯。

金忠(?-1431年),蒙古名也先土干。元世祖时太子真金的师傅,太保恒阳王也先不花后裔,家世为前元望族,元亡后,也先土干在鞑靼、瓦剌之间,自成势力。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成祖亲征漠北,率妻子部属来降。时六师深入蒙古,鞑靼军远避不战,明军了无战果,成祖方耻无功,见其来归,大喜。赐姓名,封忠勇王,赐冠带织金袭衣,命坐列侯下。仁宗嗣位,加太子太保,食双倍王俸。宣德时加太保,不久卒。

苏火耳灰(1352年-1442年),洪武中率众二千余人归明,成祖时为右军都督佥事(正二品),仁宗即位,升为左都督(正一品),卒年九十,孙苏五十,改名英,袭为金吾左卫指挥佥事(正四品)。

刘得新(?-1453年),山后人,由指挥使(正三品)从征麓川,累功升都指挥同知(从二品),至左军都督佥事(正二品),守备云南十二年,正统十四年(1449年)还京,升都督同知(从一品),景泰四年卒。

蒋信(?-1454年),初名把台,宣宗赐名。金忠之甥,从忠来降,授都督佥事(正二品)。正统中,封忠勇伯。土木之变被俘后,也先使隶其弟赛罕王帐下,在瓦剌军中对英宗多有照顾。后从英宗返明。景泰五年(1454年)卒。赠侯,谥僖顺。子也儿索忽袭伯爵。天顺初,更名善。弘治十三年(1500年)卒。无子,爵绝。

毛胜(?-1458年),字用钦,初名福寿,元右丞相(正一品)伯卜花之孙。伯父那海,洪武中归附,以“靖难”功至都指挥同知(从二品),无子。毛胜父安太嗣为羽林指挥使,后传至毛胜,为都指挥使(正二品)。他曾经逃往塞北投奔北元政权,不久又自行返回,明廷并未加罪。明景帝时,升毛胜为左都督(正一品),督三千营操练。北京保卫战(1449年)于瓦剌军作战,后南下讨平民变,封南宁伯,予世券。天顺二年(1458年)卒。赠侯,谥庄毅。传爵至明亡。

施聚(?-1462年),其先沙漠人。父忠为金吾右卫指挥使(正三品),从北征,阵殁,聚嗣职,官至左都督(正一品)。值英宗推恩,得封伯,世袭。卒赠侯,谥威靖。传爵至明亡。

焦礼(1377年?-1463年),字尚节,山后广宁人。父把思台,洪武中归附,为通州卫指挥佥事。礼袭职备御辽东。后官至左都督(正一品)。英宗天顺时年近八十,封东宁伯,世袭。天顺七年(1463年)卒于镇。赠侯,谥襄毅。传爵至明亡乃绝。

詹忠(?-1465年),山后人,袭父任忠义前卫指挥佥事(正四品),征进麓川累功升都督佥事(正二品),寻调南京掌右府事。成化元年(1465年)卒,赐葬如例,子升袭为南京锦衣卫指挥佥事(正四品)。

王顺(?-1467年),山后人,初仕金吾右卫指挥使,景泰初以紫荆关功,升都指挥使,曹钦之乱(1461年)后以功升后府都督佥事,成化三年(1467年)卒,子钦袭顺原职指挥使(正三品)。

孙镗(1391年-1471年),字镇远,其先东胜州人。永乐中袭父孙林职,官济阳卫指挥同知(从三品)。正统中为都指挥佥事(正三品),充左参将镇压浙江处州叶宗留矿工起义,升都督佥事(正二品),分统京营兵马带刀侍卫。北京保卫战(1449年)升右都督(正一品),将兵于瓦剌军激战于北京黑山、西直门外,既而追战于涿州。英宗复辟,以“夺门”功封怀宁伯,寻予世券。曹钦之乱(1461年)中,孙镗领兵力战,其子张軏被敌斫死,事后论功第一,进爵世侯,仍典三千营。赠軏百户,世袭。卒年八十。

戚斌(?-1472年),初名北斗,其先金山人,伯父察罕台,洪武时归附,永乐初为金吾卫正千户(正五品),卒无嗣,以弟完者秃子戚斌袭。景泰初以紫荆关等处功,升中军都督佥事(正二品),成化八年(1472年)卒。

白玉,宁夏塔塔里人,祖忠,洪武中内附,以靖难功由护卫卒累官至指挥使(正三品)。白玉嗣父职,累功升都督同知(从一品),成化年间升右都督(正一品)守陕西。《明宪宗实录》赞誉白玉:“生长边地,深达虏情,其镇陕西适多事之秋,区画有方,而又廉谨不肆,共事者多誉之。”卒,子鉴袭原职腾骧左卫指挥使(正三品)。

李荣(?-1474年),山后人,洪熙元年(1425年)内附,授锦衣卫指挥同知(从三品),景泰年间充副总兵镇守甘肃,天顺二年(1458年)进右都督(正一品),以老疾致仕,成化年间卒,子俊嗣原职义勇卫指挥使(正三品)。

和勇(?-1474年),初名脱脱孛罗,和宁王阿鲁台孙。阿鲁台既为瓦剌脱欢所杀,子阿卜只俺归明。宣宗授以左都督(正一品),赐第京师。卒,勇袭指挥使(正三品),带俸锦衣卫,积功至都督佥事(正二品)。天顺元年(1457年)诏加同知(从一品),赐姓名。宪宗时从征两广,以战功特封靖安伯。卒谥武敏,世袭指挥使。勇性廉谨。《明宪宗实录》载:“从征两广充游击将军,一时总兵督战文武大臣多纵情肆欲,勇独循理尚俭,众视之有愧焉。”

芮成(?-1476年),其先大同金山人,父孛罗初事成祖,为燕山护卫正千户(正五品),成以遗腹子嗣官。成化初出镇四川,升右都督(正一品),后因事左迁都督同知(从一品),卒赐祭葬如例,子昂袭为金吾左卫指挥使(正三品)。

昌英(?-1476年),山后人,初名谨六十,景泰中赐今姓名。父谨只,以靖难功升小旗,历升至副千户(从五品),英代之,历升至都督佥事(正二品)。卒赐葬祭如例,子荣腾骧右卫指挥使(正三品)。

鲍政(?-1476年),山后人,祖父完者不花,洪武时内附,以靖难功任燕山右卫正千户(正五品)。鲍政成化年间升都督同知(从一品),充总兵官镇守甘肃,卒,子镛袭腾骧右卫指挥使(正三品)。

叶春(?-1479年),山后人,伯父叶不陶闾儿,洪武年间归明,为隆庆右卫千户(正五品),成祖赐姓叶。叶春天顺年间升都督佥事(正二品),成化十五年(1479年)卒,赐祭葬如例,子盛袭大同前卫指挥使(正三品)。

罗秉忠(?-1480年),初名克罗俄领占,成吉思汗第三子察合台后裔,沙州卫都督佥事(正二品)困即来子。困即来卒,其兄喃哥袭父职,英宗复命秉忠为指挥使(正三品),协理卫事。既而喃哥率部一千二百人内徙,诏居之东昌、平山二卫,给田庐什器,所以抚恤甚厚。喃哥卒,秉忠继为都指挥使(正二品),代领其众。曾领兵南下镇压辰沅等处苗民起义,积功至左都督(正一品),天顺初赐今姓名。成化年间充游击将军,镇压贵州苗民起义,论功,封顺义伯。卒谥荣壮,子孙世指挥使(正三品)。

白玉(?-1482年),山后人,袭父职指挥同知(从三品),正统十四年(1449年)北京保卫战,守西直门有功,升指挥使(正三品)。成化年间获功进中军府都督佥事(正二品),后镇守广西,卒于任上。子玺嗣原职金吾右卫指挥使(正三品)。

王义(?-1485年),本名阿的纳,其先应里州贺兰山人,祖脱脱不花,永乐时随忠勇王金忠至北京,授指挥佥事(正四品),食禄锦衣卫,赐姓王。父俺克帖木儿,正统间讨兀良哈有功,进指挥使(正三品)。王义曹钦之乱(1461年)中平乱有功,升左军都督佥事(正二品),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卒,子琮嗣其原职指挥使(正三品)。

此外,英宗、宪宗两朝官至二品以上的还有:后军左都督马克顺(本名皮儿马黑麻),左军左都督柴永正(本名苫木帖木儿),都督同知王斌,都督同知季铎,都督同知于忠(本名伯颜达里),都督同知高礼(本名额里孛罗),都督同知陈守忠(本名恰恰,曹钦之乱附曹起事被诛),都督同知丁顺(本名顶住驴,曹钦之乱附曹被诛),都督同知白忠(本名北斗奴,曹钦之乱附曹被诛),都督同知穆义(本名阿剌帖木儿),都督佥事吴顺(本名胡朵儿哈),都督佥事脱顺(本名脱脱孛罗),都督佥事宋桑哥失里,都督佥事高通,都督佥事杨麟,都督佥事莫清(本名那罕赤),都督佥事滕鬼力赤,都督佥事米朵朵来等多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边疆的阴影与守护者:蒙古人与明帝国国防体系的复杂关系明朝,一个承载着汉民族复兴荣光的王朝,其国防体系的构建,与其说是一道坚固的城墙,不如说是一场与强大边疆力量长期的博弈与调和。在这场博弈中,蒙古人扮演的角色绝非仅仅是单纯的“敌人”或“威胁”,而是一个渗透进明帝国国防肌理,既是挑战者,也是在某些时期成.............
  • 回答
    明初之后,蒙古人的命运在草原和西域走向了复杂而深刻的演变,而清朝的崛起则彻底重塑了这一格局。要详尽地梳理这段历史,需要深入到政治、军事、经济以及民族融合的各个层面。明初之后蒙古人在草原及西域的存在:分裂、衰落与抵抗明朝建立伊始,强大的蒙古帝国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相对独立的蒙古部落和汗国。这.............
  • 回答
    明朝初年,草原之上风云变幻,元朝在中原的统治虽然崩塌,但其残余势力并未就此消亡。成吉思汗的子孙们,依然在中原的北边,也就是漠北,构筑着他们新的汗国,这些力量仍然十分强大,并且对明朝构成不小的威胁。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明朝军队中也出现了蒙古人效力的身影。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招降纳叛”,而是有着更.............
  • 回答
    “土木之变”是明朝历史上一场极为惨痛的军事失利,它深深地烙印在明朝的国史之中,也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反思。关于这场战役的规模和伤亡,历史记载确有不同之处,但普遍认为,明朝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而蒙古方面的胜利则带有某种“出乎意料”的色彩。我们不妨仔细梳理一下当时的情况。背景:一场失控的北征土木之变发生在.............
  • 回答
    宋朝拥有火药这件利器,最终却抵不过蒙古人的铁骑,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因素交织的结果,并非单单“有没有火药”就能一概而论。如果一定要探究其深层原因,咱们得从多个角度好好掰扯掰扯。首先,火药在当时的军事应用尚处于早期阶段,其威力和制式都远未成熟。别看我们现在一说火药就想到火枪、火炮,但在宋朝,火.............
  • 回答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俘,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事件。很多人不理解,身为皇帝,为何不效仿前朝许多君王那样,在危难关头“君王死社稷”,而是选择了屈辱的被俘。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当时的情况以及朱祁镇自身的特质。首先,我们得承认朱祁镇并非传统意义上那种“文韬武略”、.............
  • 回答
    在清朝,蒙古人的地位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议题,不能简单地用“高”或“低”来概括。他们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所处的具体时期、与清朝中央政府的关系,以及他们自身的实力和影响力。总的来说,清朝政府对蒙古采取了“怀柔”与“管控”并行的政策,既利用了蒙古的军事力量,又警惕其潜在的分裂倾向。早期(入关前及初.............
  • 回答
    明朝建立伊始,北边依然是那片广袤而充满挑战的草原。洪武年间,朱元璋毕生最重要的战略目标之一,就是彻底根除盘踞在中原近百年的蒙古势力,重塑汉族王朝的荣光。当明军在漠北与残余的蒙古军队进行着殊死搏斗,将元朝的残余势力一步步逼出中原腹地时,曾经统一了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早已是另一番景象。要理解明朝将蒙古人.............
  • 回答
    在伊朗关于蒙古人和突厥人统治历史的讨论中,确实存在一些 nuanced 的观点,但将这些帝国完全“非伊朗化”的论调并不普遍,或者说不那么直接和明确。更准确地说,是围绕着这些统治时期伊朗身份的演变、文化融合、以及政治和经济中心地的转移展开的讨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回顾一下这些王朝在伊朗的历史背景.............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迷人的历史谜题。当我们在今天谈论“科技”和“文化水平”时,我们往往用我们现代的标准来衡量。而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族,他们的“科技”更多体现在实用性和创新性,而“文化”则是在游牧生活方式下孕育出的独特智慧和组织能力。 正是这些,让他们在军事和政治上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想要理解蒙古人如何.............
  • 回答
    蒙古国,这个坐落在中国和俄罗斯两大国之间,拥有辽阔草原和悠久历史的国度,在东亚的语境中,却常常如同被一层薄雾笼罩,若隐若现,容易被大家忽略。这并非因为蒙古国本身不重要,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为何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草原帝国,在当代的东亚讨论中,显得如此“隐形”。首先,地.............
  • 回答
    内蒙古和外蒙古的蒙古族在文字语言上,可以说既有同根同源的深厚联系,也因为历史、社会、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展现出了明显的差异。要详细讲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文字:从古老的传统到现实的分野要说文字,这可是最直观的区分点。 内蒙古(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蒙古文(也称回鹘式蒙古文).............
  • 回答
    1628年和1629年,也就是明朝的崇祯元年和二年,后金(后来的清朝)的天聪二年和三年,喀喇沁蒙古的状况,可以说是一个风雨飘摇,但又暗流涌动的时期。要详细地了解那个时候,我们得把目光聚焦在几个关键点上:一、 喀喇沁蒙古的整体地理与政治格局首先,咱们得明白喀喇沁蒙古是“谁”和“在哪儿”。喀喇沁(Qar.............
  • 回答
    清朝满族之所以在文化上大量同化,而蒙古族在元朝却能相对保持其文化独立性,这背后涉及了多重历史、政治、社会以及文化因素的复杂交织。简单地说,清朝的统治策略与蒙古族在元朝的统治地位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直接影响了文化同化和保留的走向。清朝满族的文化同化:是被迫的,也是选择的要理解满族为何会在文化上大量同化,.............
  • 回答
    蒙古的强大毋庸置疑,它的军事机器在成吉思汗的领导下席卷亚欧大陆,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在南宋灭亡金国之后,宋朝确实面临着蒙古的巨大威胁。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宋朝是否有“可能”击败蒙古呢?这个问题,需要我们细致地分析宋朝自身的实力、蒙古的弱点以及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给出一个相对 nuanced 的回答.............
  • 回答
    关于察哈尔部在现今蒙古国的人口数量,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察哈尔部”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其现代分布和人口统计数据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界限。而且,直接说“蒙古有多少是察哈尔部”也可能不太准确,因为察哈尔部更多的是一个历史上的部落称谓,而不是一个现代的民族划分。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这个问.............
  • 回答
    南宋之所以能在蒙古大军压境的严峻形势下,从1234年(蒙古灭金)一直坚挺到1270年左右,这其中原因复杂,绝非单一因素所能概括。这是一个充满斗争、智慧、运气与妥协的历史进程。要详细阐述,我们得从几个关键层面去理解。一、 南宋自身的力量与韧性:虽然国力相比全盛时期有所衰退,但南宋并非一触即溃的纸糊裱糊.............
  • 回答
    花剌子模沙王朝在成吉思汗崛起势头正盛之时,却悍然下令屠杀蒙古使团,这无疑是自掘坟墓的愚蠢之举。回想起来,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既有王朝内部的短视和傲慢,也有对蒙古力量的低估,更夹杂着一些地区性的政治考量。首先,我们得把目光聚焦在花剌子模沙王朝当时的掌权者——花剌子模沙穆罕默德二世身上。这哥们儿,怎么.............
  • 回答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您提供的信息,为您撰写的关于蒙古国东南部列车脱轨事故的详细描述:蒙古国东南部列车脱轨事故:现场直击与深度剖析蒙古国广袤而充满挑战的地貌,近日却被一起突发的列车脱轨事故打破了宁静。一列载有 328 名乘客的列车,在东南部地区发生了严重的脱轨事件,牵动着所有人的心。事故现场:混乱与救援.............
  • 回答
    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古代中国北方之所以游牧民族林立,而后来蒙古崛起后北方似乎“只剩下”蒙古族,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而漫长的历史演变、民族融合、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地理环境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简单地说,不是其他民族消失了,而是他们的主体和影响力随着时代变迁发生了巨大变化,有些被吞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