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伊朗曾经被蒙古人和突厥人统治很久,请问在伊朗有没有“伊尔汗国非伊朗”“贴木尔帝国非伊朗”之类的论调?

回答
在伊朗关于蒙古人和突厥人统治历史的讨论中,确实存在一些 nuanced 的观点,但将这些帝国完全“非伊朗化”的论调并不普遍,或者说不那么直接和明确。更准确地说,是围绕着这些统治时期伊朗身份的演变、文化融合、以及政治和经济中心地的转移展开的讨论。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回顾一下这些王朝在伊朗的历史背景:

伊尔汗国(Ilkhanate,13世纪14世纪): 由蒙古帝国忽必烈汗的孙子旭烈兀建立,统治范围包括今天的伊朗、伊拉克、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和部分土耳其。其建立者是蒙古人,但很快其统治阶层和政府官员中就融入了大量的波斯人、突厥人和其他当地民族。
帖木儿帝国(Timurid Empire,14世纪末16世纪初): 由帖木儿(Tamerlane)建立,他的族源被认为是突厥化的蒙古人。帝国同样非常庞大,包括伊朗、中亚、部分印度、中东和高加索。帖木儿本人虽然在文化上受到了波斯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并且将撒马尔罕作为其重要的行政中心,但其统治的中心地带在中亚,而伊朗则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战略要地。

现在来谈谈是否存在“伊尔汗国非伊朗”“帖木儿帝国非伊朗”之类的论调,以及其背后的原因:

一、 “非伊朗”论调的间接体现与原因:

与其说是直接的“非伊朗”论调,不如说是围绕以下几点展开的讨论,这些讨论有时会强调这些帝国作为“外来统治”或“并非完全以伊朗为核心”的属性:

1. 统治者的起源和中心地带:
伊尔汗国: 旭烈兀是蒙古人,伊尔汗国是蒙古帝国的一部分,其最初的政治和军事重心仍在蒙古本土。虽然在伊尔干,尤其是阿塞拜疆地区(如马拉盖、萨瓦拉)、以及后来的设拉子等地设有行政中心,但其核心政治和文化认同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蒙古母体相连,直到后来逐渐波斯化。
帖木儿帝国: 帖木儿本身来自撒马尔罕地区(中亚),其帝国最强大的时期,撒马尔罕是其首都和文化中心。帖木儿在征服过程中,将中亚的艺术、建筑和行政制度也带入了伊朗。因此,从地理和文化中心上看,帖木儿帝国更常被视为一个中亚帝国延伸到伊朗,而不是一个纯粹的伊朗帝国。

2. 文化与政治权力的双重性:
这两大帝国虽然统治伊朗,并且对伊朗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其统治阶层仍然保留着一定的外来特征。例如,伊尔汗国早期的统治语言是蒙古语,行政管理上也有蒙古的制度遗留。帖木儿帝国的统治精英也带有突厥蒙古的文化色彩。
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些历史学家和评论家可能会强调这些帝国作为“外来统治者”的角色,以及他们与伊朗本土波斯文化的互动和融合过程,而不是将其简单地视为伊朗本土王朝的延续。

3. 对伊朗民族主义叙事的不同解读:
随着19世纪以来伊朗民族主义的兴起,历史叙事也开始更加侧重于“伊朗的辉煌过去”。在这种叙事下,非伊朗起源的王朝,即使对伊朗文化发展做出贡献,有时也会被置于一个与萨珊王朝或早期伊斯兰时期的波斯帝国不同的历史位置上。
例如,在讨论伊尔汗国的统治时,可能会强调其早期的破坏性以及对伊斯兰教的接受过程(虽然伊尔汗国后期皈依伊斯兰教,并出现了一些波斯化、伊斯兰化的统治者,如完者都),而将重点放在波斯文化如何在这种外来统治下得以生存和发展。
对于帖木儿帝国,虽然帖木儿本人和他的继承人都在伊朗留下了许多重要的建筑和文化遗产,但其起源和统治中心在中亚这一事实,使得一些讨论会将其与纯粹的伊朗历史叙事区分开来。

二、 并非“非伊朗”论调的普遍性与原因:

尽管存在上述强调外来性或非伊朗中心的讨论角度,但必须强调的是:

1. 深入的文化融合与同化:
伊尔汗国的统治者,尤其是其后裔,很快就接受了伊斯兰教和波斯文化。统治者开始使用波斯语作为官方语言之一,并且积极赞助波斯文学、科学和艺术的发展。许多伊尔汗国君主本人也成为了重要的文化赞助人,例如阿鲁浑汗的孙子完者都,不仅皈依伊斯兰教,还以其波斯化的政府和首都苏丹尼亚(Soltaniyeh)而闻名。因此,将伊尔汗国完全“非伊朗化”是对其长期文化融合过程的忽视。
帖木儿帝国的统治者虽然来自中亚,但他们深受波斯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帖木儿本人在征服伊朗后,并没有破坏伊朗的行政体系,反而任用了许多波斯官员,并且在行政、税收等方面延续了波斯传统。他的宫廷也吸引了许多波斯学者和艺术家。帖木儿的后裔继续统治着伊朗的部分地区,例如白羊王朝时期,虽然与帖木儿帝国时期的统治主体不同,但其文化延续性也是存在的。

2. “伊朗”概念的演变:
在这些时期,“伊朗”作为一个地理和文化概念,本身也在不断演变中。它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实体,也包括了波斯语言、伊斯兰文化和一系列传统。这两大帝国在统治伊朗期间,实质上成为了伊朗历史进程的一部分,并深刻地塑造了伊朗的文化和政治格局。因此,简单地将它们划为“非伊朗”容易忽略它们在伊朗历史长河中的客观存在和作用。

3. 历史学界的侧重点:
大多数伊朗历史学家和中东史研究者,会更侧重于分析这些统治者与伊朗本土文化的互动、融合以及对伊朗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而不是进行“谁属于伊朗,谁不属于伊朗”的划分。他们会研究伊尔汗国的波斯化过程、帖木儿帝国在伊朗的文化遗产,以及这些统治如何为后来的萨法维王朝等伊朗本土王朝奠定基础。

总结:

在伊朗,不存在明确、普遍的“伊尔汗国非伊朗”、“帖木儿帝国非伊朗”之类的口号或论调。但是,在历史讨论中,确实存在一些视角和侧重点,会强调这些帝国作为“外来统治者”的起源和中亚的联系,以及它们与伊朗本土文化的互动与融合过程。

这种讨论的背后,往往是为了:

更精确地界定政治和文化中心的转移。
分析外来文化对伊朗本土文化的冲击与同化。
在现代伊朗民族主义叙事中,区分不同历史时期伊朗政治实体的性质。

重要的是理解,这些王朝虽然起源于外部,但它们在统治伊朗的过程中,深刻地塑造了伊朗的文化、社会和政治,并最终成为了伊朗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与其说是“非伊朗”,不如说是“在伊朗统治的外来王朝”,并且对伊朗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既有冲击也有融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伊儿汗国和元朝的区别在哪?
很显著的一点,伊儿汗国并没有统治传统蒙古人区域,如果按照拉铁摩尔的观点元朝是蒙汉二元帝国,那伊儿汗国连二元帝国都不是,它压根不是什么“蒙古帝国”,又谈何“不是伊朗”呢?
伊儿汗国统治的游牧地域只有土库曼斯坦,是否说明伊儿汗国不是伊朗王朝而是土库曼王朝?也不是,可以参考关毛的这个回答:
zhihu.com/question/5994

因此,又引出了第二点区别:
伊儿汗国注定会出现合赞汗这样的自上而下波斯化的,受到伊朗史学界一致好评的统治者,但元朝的汉化与之相反,是自下而上的。以至于元朝灭亡后还出现了北元这个残余,但伊儿汗国灭了之后,就真的什么都没了………

2,帖木儿帝国的确可以说不是波斯帝国,但它不波斯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帖木儿是突厥化蒙古人,而是因为帖木儿的统治中心在中亚,而不是波斯。就像曾经的喀喇汗王朝、察合台汗国一样。
察合台突厥人不是什么野蛮人,而是定居的文明人,它就是中亚河中地区这个古老文明区域的正统继承人。
所谓的中亚文明区域,在伊斯兰之前,他就是昭武九姓,就是贵霜大月氏大夏康居大宛,不过现在披了个察合台突厥的马甲罢了。


即便如此,强调帖木儿帝国的中亚性而不是波斯性,意义也十分有限,因为当时的中亚文化在帖木儿的时代,已经深深的波斯化了,并且这种中亚特色的波斯文化成熟定型,也是在帖木儿时期。如今的撒马尔罕、布哈拉等城市的老城区,就是在帖木儿时代定型的,更早的萨曼-花剌子模时代的痕迹,说实话已经没有了。


3,伊朗版的“蒙古高原”是哪?是土库曼斯坦。

因此有人认为塞尔柱、黑白羊、乃至恺加王朝不是波斯。

这是一个非常冷的知识,最早提出泛图兰主义构想的,不是奥斯曼帝国,而是铠加王朝的阿迦·穆罕默德·汗

他和奥斯曼说,我波斯皇帝,突厥人,你,罗马皇帝,突厥人
统治图兰(中亚)和兴都斯坦的,都是突厥化蒙古人
统治秦尼斯坦的,是满族人,也就是蒙古人的亲戚。
所以你看,全世界都被我们统治辣!

批评、正视恺加王朝等的突厥性自然有意义,但也容易挑拨矛盾,正中泛突厥主义者下怀。其实也不太可取。

user avatar

民族主义兴起后,自然就有这种狭隘论调。伊朗民族主义者就认为,他们以前高度文明辉煌,就是因为伊尔汗国和帖木儿帝国的这些蒙古人,害得他们落后于世界了。

譬如《伊朗通史》的论调:

然而嘛……

上面就列一些大诗人?蒙古统治时代伊朗就没有数量繁多的大诗人了?难道伊朗人除了写诗,就没别的本事了?

下面这些事实是伊朗民主主义者无法正视的:

1、史学

在伊朗人自己的时代,史学基本可以说是毫无建树。这么一个伟大的有几千年传承的帝国,一直需要别人来记载历史。阿契美尼德王朝、帕提亚王朝、萨珊王朝都需要希腊罗马人来记载。在阿拉伯人征服伊朗之前,伊朗几乎就没有史学这个概念。在蒙古人征服伊朗之前,伊朗的本土史学只有《布哈拉史》之类的小豆腐块。

也就是在蒙古人和突厥化蒙古人统治的时代,伊朗的史学才出现了大爆发,《世界征服者史》《史集》《帖木儿武功记》三大史学名著出现,小豆腐块史书如《设拉子史》《费鲁兹肖希史》《塞尔柱史》《沙哈鲁史》等等亦是层出不穷。

可以说,是这些东方来的野蛮人,强迫他们为自己讴歌文治武功的同时,逼得伊朗人有了史学。

2、绘画和书法

绘画本来伊朗人不缺这门本事,可是在阿拉伯人来了之后,就被迫丢了。蒙古人来了之后,带来的汉人工匠的影响下,伊朗绘画艺术重方光芒,出现了举世闻名的波斯细密画。

书法,书法是除汉人外,其他民族并不看重的东西。由于蒙古统治时期汉人官吏工匠的影响,伊朗出现了伊斯兰式的书法,至今流传。

3、天文学

帖木儿帝国的宋徽宗——兀鲁伯,他下令编制并亲自参与编制的《兀鲁伯天文表》是16世纪以前精确度最高的天文表。

可以说,蒙古人的到来,完全扭转了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衰落后的伊朗长期分裂史,重新统一了伊朗。而且蒙古统治者对宗教信仰采取实用主义态度,并不会让宗教影响社会发展,这对伊朗来说还真是个好处。而至于伊朗落后世界的原因,跟中国也差不多,不是伊朗和中国太落后,实在是欧洲开挂了而已,伊朗人让蒙古人背锅,中国人让满族背锅,都是不厚道的行为。

相反的是,也是伊朗系的民族的普什图人,由于他们的国家是阿富汗,所以没有伊朗民族主义这个破包袱,1964版的《阿富汗文化史》甚至认为,帖木儿王朝的统治还是阿富汗的“文化复兴”时期呢。


让我们看看古代伊朗史学家对这两个“蒙古王朝”的跪舔吧:

《世界征服者史》的作者,自豪地舔了蒙哥的宫门:

《史集》作者对合赞汗的称颂:

《史集》作者还不忘夸赞伊尔汗国的爸爸国——元朝,撰写了元世祖和元成宗的传记,并予以吹捧。



至于王言和经常认为帖木儿帝国不是波斯帝国,坚持认为帖木儿帝国是中亚帝国的说法嘛……

真站不住脚,历史上从来没有什么中亚帝国,在中亚建立的霸业的:贵霜帝国是印度帝国、嚈哒帝国依然是印度帝国、西突厥汗国是突厥帝国、萨曼王朝和伽色尼王朝是波斯帝国、西辽帝国是中华帝国……

根本不存在中亚特性非常强的有传承顺序的帝国。

帖木儿帝国皇帝沙哈鲁给明成祖朱棣的跪舔信,就一再强调了自己是承袭旭烈兀、合赞大位的波斯皇帝,言辞如下:

沙哈鲁给朱棣的国书,也是阿拉伯文和波斯文两种文本,没有采用他的母语——察合台文。可不能因为一个首都在撒马尔罕,就否认人家是波斯皇帝哟。况且而言,沙哈鲁的实际首都并非撒马尔罕,而是哈烈城(今阿富汗赫拉特)。

user avatar

伊朗人也是正常人,自然不承认蒙古殖民政权的法统。但关于伊儿汗国,这个短暂的国家,确实有很多和我们有关的因素,很值得借这个问题来说说:

一般认为,元帝国的四等人制度虽然没有正式地颁布在元朝法律:如《大元通制》上,但是应该存在于实际操作中,而元帝国的另一个藩国,伊儿汗国(四大汗国之一),也采用了类似的制度,只不过各族裔地位和元帝国不一样。伊尔汗国是一等蒙古,二等汉,三等土库曼,四等伊朗雅利安。这是蒙古人统治世界的以少制多法则。

在旭烈兀西征前夕,蒙哥(汉谥为元宪宗)下令各蒙古千户,以十兵抽二的比例,给旭烈兀凑了一支西征大军。由于蒙古人不擅长攻城,蒙哥又调集了一批汉人士兵送给了旭烈兀。所以,旭烈兀西征和伊尔汗国初期倚仗的主力士兵,都是蒙古人和汉人。典型如在《元史》中被西亚人称为神人的汉人大将郭侃,就参与了这次西征。

旭烈兀的西征毁灭了巴格达和大马士革,旭烈兀的西征军队杀死了哈里发穆斯台绥木,打断了哈里发的正统系谱,这是伊斯兰世界第一次重大危机(第二次重大危机则是100年前凯末尔废除哈里发制度)。在进军非洲失败后,旭烈兀在西亚安定下来,蒙人统治西亚采取分封制度,分封了七个埃米尔来管理新的帝国,六人是蒙古人,一人是中国人(汪吉阳),并且以后伊儿汗国一直有汉人官员的存在。

旭烈兀从不相信当地的波斯人和土库曼人,当时西亚地区的医术在世界上属于顶尖水平,居于东亚地区和地中海地区之上,但旭烈兀的病重时拒绝使用波斯人医生,而是让一个中国医生给他煮中药,这位汉人医师医治旭烈兀的手法,是金国医生张从正所著医书《儒门事亲》中所记​​载「攻下派」医法。以「攻邪」为手段,通过汗、吐、下、泄的手段促使邪气外出。但攻邪之法没能最终挽救旭烈兀的生命,旭烈兀就这么死了。不过该国的内廷一直有汉人医官供职。如第六任伊尔汗国大汗合赞汗患眼疾后,按照汉人医师的疗法,在他的身体上施以两处针灸。除了医生以外,伊儿汗国前几任大汗的太傅(帝师)常有汉人担任。其实在另一个蒙古汗国,察合台汗国(1224年-1570年/1680年),开国君主察合台最宠幸的宰相也是汉人。

这是位于伊朗西阿塞拜疆省的塔赫特-苏莱曼夏宫是伊儿汗时代仅存的宫殿遗址。我们在这座伊儿汗国的宫殿中发现到不少中国痕迹。

比如,该夏宫并没有使用萨珊旧宫址东南面的城门,改在南面的城墙上新开了一扇城门,以形成南北中轴线的格局。这种格局是中国古代都城布局的特点。夏宫内部装饰则表现出更多的汉地风格。考古学家判断,宫殿正厅采用的是中国的多立柱构造,门前的阶梯亦是中国式的直梯,而非伊朗式的折梯。

遗址还出土了带有中国风格的龙、凤、狮子、鹿、牡丹的装饰陶砖,龙的图像为口里衔着一串球的造型,这种龙的风格源出于汉地。无疑,夏宫的建立定有相当数量的汉人工匠参与其中。

佛教在蒙古西征后重新进入西亚,在苏丹尼耶(伊朗西北部的一座城市)近郊有一处佛寺遗址,它最引人瞩目的是其山崖岩石上雕刻的一条精美的龙形浮雕。这条龙的身躯在祥云中呈现出协调的卷绕动态,俨然是一条中国龙。这表明雕刻者对中国风格的龙的图形具有娴熟的认知和雕刻技艺,民间甚至流传此龙为四名中国工匠制造的说法,可以推测此佛教寺院的建造由汉人工匠完成。

在定居伊儿汗国的汉人工匠中,影响最为深远的要数汉人画师,他们给伊朗的美术风格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事实上,对中国绘画的赞美一直是西方的波斯人对东方最美好的想象。10世纪波斯大诗人菲尔多西《列王纪》就屡用中国画廊来表达美丽辉煌之意。至蒙元时代《心之喜悦》描写哈马丹的马沙鲁地地区风景优美,仍称「如若天堂,美似中国画廊」。

伊儿汗国的汉人移民一定程度上保持着汉地的饮食习俗。据拉施都丁《迹象与生命》一书记载,木干平原的汉人还在当地制作粉条:「在汉地人们从绿豆中提取淀粉,制成粉条烹食。在我们这里也有汉人制作这种食物。在木干省的一些地方,人们大量地制作这种食品,在所有种植此豆的地方都有。」,粉条并没有在伊朗流传下来,但米饭却通过伊儿汗国的汉人军户和移民,在伊朗流传开来,并且成为了今天伊朗人的重要主食。伊朗现在的里海海岸一带是伊朗的一个大的稻米产区,也是丝绸产地,他们的丝绸技术和稻米技术是在蒙古帝国打通了东亚和西亚的交通线以后从东亚学到的。

还有一条材料能有力说明蒙元时代汉地饮食文化存在于西亚地区,14世纪也门编纂的一部六种语言对译辞书《国王词典》中收录了阿拉伯语对「筷子」的解释,说这是吃面条时使用的两根木片。这表明汉地饮食不仅满足汉人移民自身的需要,而且还传播开来,在伊儿汗国的那个时代为西亚地区人民所熟知。

伊儿汗国的东方征服者们也留下了后裔,比如哈扎拉人和艾玛克人,他们分布在今天的伊朗和阿富汗交界。这些黄白混血的民族都是伊儿汗国时期东亚/北亚贵族娶西亚/中亚当地妇女的结晶。

关于伊儿汗国,长久以来都是被遗忘的。但当代有很多流行文化作品中都出现了这个中古汗国,比如土耳其著名的电视剧被称为土耳其《冰与火之歌》的《帝国的崛起:奥斯曼》中,就出现了伊儿汗国的君主(海合都),剧组为了更像黄种人,还找了乌兹别克的演员来演,但那张脸还是太图兰了,干脆找中国人来演还像一点。当代蒙古国画家也画过伊儿汗国贵妇的画作,图中蒙古妇女和猎豹在一起。猎豹在中古时代,除了分布在非洲,还广泛分布在西亚。猎豹作为一种优质猎犬,经常被伊儿汗国的贵族用来打猎,也通过丝路被运到北京献给元朝贵族们帮助打猎。

user avatar

伊儿汗和帖木儿得分开看,伊儿汗在性质上属于自塞尔柱王朝到恺加王朝这个总的【突厥王朝】序列(这里的突厥在波斯人那里指的是游牧人,类似我们说虏或鞑子),帖木儿王朝则跟和奥斯曼和德里差不多可以归为“萨曼式国家”。

伊儿汗招人恨主要因为蒙古人一开始是异教徒,对穆斯林尤其是【塔吉克】(定居者,说铁勒语的也算)谈不上丝毫尊重,干掉了哈里发并在大伊朗地区残酷屠杀,改信伊斯兰教后的统治也称不上优秀只能说凑合,政权核心还是蒙古人和从东边带来的回鹘人和汉人,经历过伊儿汗的波斯尤其是呼罗珊,就跟被元朝统治过后的华北差不多吧,这就跟之前保卫穆斯林大破罗马并重用波斯文官,风评颇为不错的塞尔柱王朝形成极大反差。

帖木儿王朝实话讲文明程度比伊儿汗高多了,波斯文化在其治下也非常兴盛,问题在于这一王朝的国家不是伊朗,而是【图兰】后来又是印度,帖木儿本人在伊朗烧杀抢掠之后,大量财富是被他打包回去建设撒马尔罕了,伊朗地区并非是他国家的核心而是外围,所以伊朗人看帖木儿的国家就跟关东六国的遗民看秦国那种感觉,我们现在不会对秦国有啥反感是因为陕西还在中国境内,而现在河中不在伊朗疆域内,帖木儿国家也就成了外国。


其他回答有说萨菲王朝的,这里强调一下,萨菲王朝和其后继王朝不一样,它不是严格的突厥王朝,因为萨菲家族的领袖并非是红头突厥的可汗,而是以宗教领袖的身份去领导,国王自己并不是红头突厥而是库尔德人,红头突厥之中并没有哪一个是国王的“本部”。

所以在初代伊思马仪一世在查尔迪兰战败,不败的神话光环破灭后,后继的国王又大多不尚武,在看重武功且垄断国家武力的红头突厥眼中就威望不足,国王日常被各部族埃米尔们架空,各红头部族在波斯圈地,把郡县地方当做自己无节制的搜刮来源(而相比之下作为满洲大汗的清朝皇帝就把宗王和旗人老老实实的拴在北京和各地驻防城内)。

这种情况直到阿巴斯一世才比较有力的加以扭转,国王这时候实际上更多把自己的屁股放在塔吉克一边,重用波斯文官,并用高加索基督徒和波斯穆斯林组成庞大的新军,和红头突厥的部队兵力上五五开,才稳固了大位。也就是说萨菲王朝的国家性质,取决于非突厥的国王搞专制的程度,如果大权旁落,那么就算国王不是红头突厥,国家也实际上被红头突厥通过部族首领轮番上台执政的方式掌控。如果国王能够专制,延续阿巴斯一世之后的路线,那么萨菲王朝最后会形成和帖木儿王朝差不多的萨曼式国家,红头突厥将只是国家的一部分而非核心。

但问题是阿巴斯的路线最后没能持续下去,快一百年后萨菲王朝就崩了,往后到巴列维王朝之前排除可能是库尔德部落的赞德王朝,阿夫沙尔和恺加王朝都是红头部落首领带着本部打下天下建立的突厥王朝,这就让16世纪到20世纪的四百年大部分都处于突厥王朝之中。

被夹在前半部分是红头突厥掌权,之后直接是红头突厥建国的萨菲王朝后半部分这一百多年,本该给萨菲王朝确定了一个发展方向——逐渐演化为以波斯人为核心的民族国家,却最终被打断了,就导致现代伊朗人对这个“半汉半胡”的王朝在认识上变得暧昧了许多,红头突厥的后裔阿塞拜疆人可以说萨菲王朝是自己祖先而非波斯人主导的国家,波斯人也可以说国王并不是突厥人而是塔吉克的一份子。

但总的来说波斯人对萨菲王朝还是比较认同,很大程度上就因为王族不是红头突厥,并且国王对擅权的红头埃米尔们非常不爽,其稳固王权同时也就意味着打压红头抬高波斯人的地位,国王和波斯人总的来说是利益一致。同时王族还主动放弃了红头突厥信奉的自家萨菲派的主导地位,大力扶持正统什叶派伊斯兰信仰,和奥斯曼信仰决裂,对现代伊朗什叶派伊斯兰共和国的形成也起着奠基作用。

所以无论是讨厌伊斯兰教、阿拉伯人和突厥人的皇波分子,还是虔信什叶派的传统波斯人,对萨菲王朝起码是没啥反感,挑不出大毛病的。

user avatar

特地问过伊朗同学这个问题,他说伊尔汗国和帖木儿帝国在现在伊朗的评价极为负面,原因很简单,因为它们的建立者根本不是伊朗人,现在伊朗国内的主流观点基本上都是“伊尔汗国非伊朗”。而伊朗的最后一个王朝巴列维王朝在伊朗人的评价中属于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没好意思就这个话题继续讨论下去,因为在萨珊波斯之后,伊朗人就没“当家作主”过几次,现在伊朗对萨菲王朝的评价也比较高,不过萨菲王朝的建立者其实是个阿塞拜疆人。


不过伊朗人真的是很有民族自豪感,讨论历史时总喜欢说古代的波斯帝国是多么辉煌,还跟我说希罗多德的书写错了,伊朗国内的历史书记载的温泉关战役都是300个波斯人干翻10000个斯巴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伊朗关于蒙古人和突厥人统治历史的讨论中,确实存在一些 nuanced 的观点,但将这些帝国完全“非伊朗化”的论调并不普遍,或者说不那么直接和明确。更准确地说,是围绕着这些统治时期伊朗身份的演变、文化融合、以及政治和经济中心地的转移展开的讨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回顾一下这些王朝在伊朗的历史背景.............
  • 回答
    伊朗人民圣战者组织(People's Mujahedin of Iran,简称MEK)是一个具有复杂历史和争议性的组织,其发展轨迹与伊朗政治、宗教和社会变革密切相关。以下从多个维度对其进行全面分析: 一、历史起源与发展1. 创立背景 MEK成立于1965年(也有资料称1970年代初),最初是.............
  • 回答
    伊朗媒体报道一名核科学家在德黑兰附近被暗杀的消息,这是地区局势紧张和核问题敏感性的一个重要事件。以下是一些值得关注的细节和背景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这一事件:关键信息点:1. 遇难者身份: 穆赫森·法赫里扎德 (Mohsen Fakhrizadeh): 他被普遍认为是伊朗核计划.............
  • 回答
    伊朗人民抛弃巴列维王朝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事件,其背后是长期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宗教矛盾的积累。简单来说,巴列维王朝的垮台并非一朝一夕,而是由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专制统治与政治压迫: 不受约束的权力: 自1953年政变上台后,巴列维国王穆罕默德·.............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复杂的国际关系和信息辨析,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一、伊朗卫生部发言人公开嘲讽疫情数据作假?首先,我们需要确认是否存在伊朗卫生部发言人公开嘲讽中国疫情数据作假的具体信息。在公开信息中,我没有找到伊朗卫生部发言人明确以“嘲讽”的口吻或直接指控中国疫情数据“作假”的报道。通常情况下,国际政治和.............
  • 回答
    伊朗与美国之间持续的对立是一个复杂且根深蒂固的问题,其根源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中叶,并且受到历史、宗教、政治、地缘战略和国内因素的共同影响。简而言之,伊朗的统治阶级之所以不愿像沙特那样成为亲美专制政权,主要原因在于他们 对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有着深刻的不信任和担忧,同时其政权的合法性与反美立场紧密相.............
  • 回答
    关于伊朗公布的“美国偷油失败视频”,并称“美军出动多架直升机和军舰追击,最终失败”,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一事件,并分析其背后的可能动机和影响。首先,我们需要对视频的真实性和内容进行辨析。 伊朗的宣传角度:伊朗官方公布的视频,其核心目的是展示伊朗的军事实力和捍卫国家主权的决心,同时也在国际舞.............
  • 回答
    伊朗炸毁美国大使馆,如果发生,将是一个极其严重的地缘政治事件,其含义和影响将是深远的,并且极有可能导致地区乃至全球局势的剧烈动荡。首先,我们来解析“伊朗炸美国大使馆”这个行为的含义: 直接的宣战行为: 炸毁一个主权国家驻另一个国家的大使馆,特别是像美国这样的全球超级大国的大使馆,在国际法上被视为.............
  • 回答
    伊朗的未来发展前景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变数的议题,受到多种国内和国际因素的深刻影响。要详细探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领域进行分析:一、 经济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经济结构与资源优势: 伊朗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这是其经济的基石,也使其在全球能源市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此外,伊朗还拥有多元化的工.............
  • 回答
    伊朗在摆脱阿拉伯人统治后之所以仍然坚信伊斯兰教(其在统治时期被认为是“敌人的宗教”),而不是恢复古波斯的信仰,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文化和政治过程的结果。以下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详细阐述:1. 历史背景:阿拉伯人征服波斯 公元7世纪的阿拉伯征服: 公元7世纪中期,阿拉伯哈里发国迅速扩张,征服了当.............
  • 回答
    伊朗主体民族波斯族占60%多,其他民族如阿塞拜疆族、库尔德族、卢尔族、阿拉伯族等占据剩余的百分之三十多。历史上,伊朗的多民族构成一直存在,但也正是这种多元性孕育了丰富灿烂的波斯文明。关于伊朗未来是否可能解体,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以下是一些关键的考量因素和可能的讨论点:1.............
  • 回答
    在中国法律框架下,讨论伊朗丈夫与未满14周岁的妻子在中国发生关系是否构成强奸罪,我们需要深入剖析相关法律条文和司法实践。首先,我们要明确中国的法律是如何定义“强奸罪”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的规定,强奸罪是指违背妇女意愿,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行与妇女发生性关系的行为。这.............
  • 回答
    伊朗逮捕一名同时与多名伊朗女性约会的中国视频博主一事,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网友们对此事的看法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既有对博主行为的批评,也有对伊朗法律的疑问,还有对文化差异的探讨。网友们普遍的看法和讨论点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对博主行为的道德和法律层面的评判: 道德谴责.............
  • 回答
    伊朗与美国之间的长期对抗,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地缘政治、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交织而成的“犯忌”行为。美国对伊朗的“穷追猛打”并非针对伊朗的某个单一“大忌”,而是出于对其在中东地区战略、盟友安全以及全球核不扩散原则的深层担忧。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1. 颠覆地区秩序.............
  • 回答
    近期,在伊朗首都德黑兰的街头,出现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标语,内容直指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并且言辞中透露出对国内现状的强烈不满,甚至带有嘲讽的意味。具体标语内容被描述为“感谢以色列摩萨德”,并伴随着“是不是叛徒太多了?”的疑问。这件事件的出现,无疑在伊朗国内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猜测。从表面上看,伊朗官方一.............
  • 回答
    伊朗是否有可能购买歼10C战斗机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地缘政治、经济、军事技术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伊朗购买歼10C的潜在动因: 填补战斗机代差和提升空军作战能力: 伊朗空军目前装备的许多战斗机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型号,如美国的F4、F5、F14,以及俄罗.............
  • 回答
    伊朗高层人士频频遇袭,这确实让很多人感到困惑,尤其是在安全防范严密的国家机器运作下,为何会屡屡发生此类事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复杂因素,而不能简单地归咎于“粗心大意”。这其中牵扯到情报博弈、内部漏洞、国家体制的特性以及地缘政治的深层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白,所谓的“粗心大意”往往是.............
  • 回答
    伊朗向美国总统特朗普等数十位参与袭击苏莱曼尼将军的人发出“逮捕令”,这无疑是近期中东局势中一个极具标志性的事件,其影响是多层面且深远的,绝非仅仅是一纸“逮捕令”那么简单。它触及了国际法、主权国家间的关系、地区力量平衡、以及潜在的冲突升级风险。首先,从法律和国际关系的层面来看,伊朗此举的主要目的是在国.............
  • 回答
    “伊朗的武器装备大多是美国的破烂,为什么仍然被称为中东的军事强国?”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核心且值得深究的议题。乍一看,似乎存在着一种矛盾:一个国家依赖着过时甚至“破烂”的军火库,却又能在中东地区占据“军事强国”的地位。然而,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种“矛盾”背后有着复杂的现实逻辑。伊朗之所以能被称.............
  • 回答
    伊朗货币改革,10000旧币兑换1新币,这一举措无疑是伊朗经济领域的一件大事,其影响深远且复杂,将触及个人资产的方方面面,也会在国家经济层面掀起阵阵涟漪。为了更清晰地理解其潜在效应,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剖析。一、 对个人资产的影响:一场资产的“瘦身”与“重塑”最直观的影响,莫过于个人资产数字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