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喀喇沁蒙古在1628年和1629年(明崇祯元年二年,金天聪二年三年)到底是个啥状况?

回答
1628年和1629年,也就是明朝的崇祯元年和二年,后金(后来的清朝)的天聪二年和三年,喀喇沁蒙古的状况,可以说是一个风雨飘摇,但又暗流涌动的时期。要详细地了解那个时候,我们得把目光聚焦在几个关键点上:

一、 喀喇沁蒙古的整体地理与政治格局

首先,咱们得明白喀喇沁蒙古是“谁”和“在哪儿”。喀喇沁(Qaracin)大致位于今天内蒙古东部,锡林郭勒盟的东南部,包括巴林、翁牛特等地区。在明朝晚期,辽东地区早已不再是明朝的绝对控制范围,后金崛起,不断蚕食明朝的疆土。

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喀喇沁蒙古的地理位置显得相当尴尬。它夹在明朝的辽东防线和后金的势力范围之间,进退维谷。当时,蒙古各部虽然名为“蒙古”,但早已不像成吉思汗时代那样是一个铁板一块的整体。内部存在着复杂的部族、盟约关系,也受到周边大国的政治影响。

二、 喀喇沁蒙古的内部状况:分崩离析的部落

到了崇祯元年、二年这个时间点,喀喇沁蒙古内部的状况,用“分崩离析”来形容一点不为过。

部族林立,缺乏统一领导: 喀喇沁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统一的政治实体,而是由若干个不同的部落或“姓”组成的。这些部落之间,既有血缘联系,也存在着利益冲突和权力争夺。没有一个强有力的、能够整合所有力量的首领。
经济凋敝,民生艰难: 蒙古草原的经济模式以畜牧为主,但战争、自然灾害(如旱灾、鼠疫)等因素,常常导致牲畜死亡,牧草枯黄。在这种情况下,百姓的生活往往非常艰难,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很强。
内部矛盾与外部诱惑: 部落内部的矛盾,比如争夺牧场、水源,甚至是一些历史遗留的恩怨,都会削弱他们的整体力量。而明朝和后金这两个强大的邻居,都在积极拉拢和招抚蒙古各部。这对于本身就不太团结的喀喇沁各部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外部诱惑,也加剧了他们的分裂。

三、 喀喇沁蒙古与明朝的关系:摇摆不定,心有余悸

明朝在与后金的长期战争中,虽然在表面上仍拥有对蒙古各部的宗主权,但实际控制力早已大不如前。

昔日的“朝贡”关系: 喀喇沁各部仍然按照明朝的规制,向朝廷进行“朝贡”,接受册封,以换取明朝的赏赐和名义上的保护。这是一种非常传统的,带有“羁縻”性质的管理方式。
对后金的恐惧与观望: 然而,后金的军事力量越来越强,其军队的犀利和作战的果断,给辽东的明朝边军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自然也让附近的蒙古各部感到了切实的威胁。他们既害怕后金的武力,也看到后金在辽东地区的不断胜利,因此,对于是继续忠于明朝,还是倒向后金,大都持观望态度。
明朝的“怀柔”政策: 为了争取蒙古的支持,尤其是阻止他们倒向后金,明朝在辽东的经略们,如袁崇焕,也采取了一系列“怀柔”政策,包括给予物资、册封官员等。但这些政策的效果,往往受到明朝内部的政治斗争、军饷的到位情况以及边将个人的能力和策略的影响。

四、 喀喇沁蒙古与后金的关系:招抚与渗透

后金方面,自从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继位以来,对蒙古地区的政策更加积极和主动。

“拉一打二”的策略: 后金深谙“分化瓦解”之道。他们一方面利用武力威慑那些不服从的蒙古部落,另一方面则极力拉拢那些愿意归附的部落。
利用宗教与文化: 后金也在积极地利用喇嘛教等宗教和文化手段,来争取蒙古人的认同。同时,通过与蒙古贵族的联姻,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喀喇沁部的具体动向: 在16281629年期间,喀喇沁蒙古的几个主要部落,有的可能还保持着与明朝的联系,有的则可能已经开始接受后金的册封,甚至被后金招募为军队的一部分。具体哪个部落在哪个时间点倒向哪一方,往往是根据其内部的政治利益、领导人的个人意愿以及后金或明朝的拉拢力度来决定的。例如,有的文献记载,有一些喀喇沁部的首领,如阿敏,就在这一时期被后金册封,并被委以重任,参与了对明朝的战争。

五、 总结当时的具体情况(16281629年)

综合来看,16281629年,喀喇沁蒙古的状况可以用“内部分裂,外受两端,人心惶惶,但暗流涌动”来概括。

政治上: 喀喇沁蒙古的各个部落,虽然名义上都属于“蒙古”,但在政治上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和分散化趋势。一些部落还在与明朝保持着松散的联系,但许多部落的领导者,特别是看到后金节节胜利,并且后金能够提供更实在的利益(如物资、职位)时,内心天平正在向后金倾斜。
军事上: 喀喇沁蒙古的兵力分散在各个部落,缺乏统一的指挥系统。一些部落的青壮年可能已经被后金招募,参与到了后金对明朝的战事中。而明朝方面,也试图通过册封和赏赐来安抚和拉拢他们,但效果如何,取决于明朝边军的实际控制力和财政支持。
社会经济上: 草原地区普遍面临的经济困难,使得蒙古各部更加需要外部的援助。这种经济压力,也让他们在选择依附对象时,更多地考虑实际的物质利益。

可以说,这个时期,喀喇沁蒙古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明朝和后金这两大势力在辽东地区的博弈。他们本身并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左右自己的命运,而是被卷入了这场更大规模的权力斗争之中,其内部的每一个决定,都可能是为了在夹缝中求生存,或者为部落争取更多的利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第一个,明末的所谓喀喇沁蒙古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盘踞漠南蒙古的非常松散的一个部落联盟,嘉靖时,右翼蒙古黄金家族老把都为哈喇慎(即喀喇沁)首领逐渐渗透朵颜卫,死后其子青把都控制朵颜卫,朵颜三十六家视喀喇沁部为共主,并以喀喇沁塔布囊自居。塔布囊即与黄金家族有姻亲的朵颜兀良哈上层领主,朵颜卫主体是兀良哈人。在天聪元年,右翼蒙古联军土默特、喀喇沁本部,喀尔喀等与察哈尔部林丹汗激战,察哈尔蒙古林丹汗率部西迁进攻归化城(呼和浩特),大败右翼蒙古,喀喇沁本部(哈喇慎)势力几乎损失殆尽。

(注:王象乾在崇祯元年九月汇报说:“白台吉愧死,哈部今其无几。”土默特的俄木布给皇太极的信中也说“自从碰上这个恶毒汗之后,哈喇慎的台吉们没有一个没有被袭击,我们带着右翼部众,靠地险而幸免于难。”)

汗阿海和布颜阿海的哈喇慎残余降付后金与降附后金的察哈尔残部封被编为蒙古八旗。而朵颜以苏布地为首的三十六家各部未参战,躲过一劫,在宗主喀喇沁覆灭后,彻底放弃朵颜、兀良哈等名,以喀喇沁自居并投靠后金,建立喀喇沁札萨克旗。

顺便一提,朵颜与喀喇沁本部之间随着力量的此消彼长也矛盾重重,随着喀喇沁势力衰弱,苏布地等塔布囊已经不把喀喇沁黄金家族本部放在眼里了,苏布地甚至攻打了喀喇沁汗。有明一代,朵颜卫一直就是个骑墙势力,虽以喀喇沁为共主建立姻亲关系,但是时而附明,时而附蒙古抄掠明朝,真正的墙头草。

搞清楚朵颜三十六家与喀喇沁本部的区别对后面的问题有帮助。

第二,以苏布地杜凌为首的朵颜众投靠后金时间有点争议,因为从天启年间蒙古诸部与后金关系就很暧昧,科尔沁很早就归顺了后金,喀尔喀没完全归附,朵颜距离稍远点与后金不咸不淡,但从天启六年林丹汗西迁抄掠朵颜后,出于实际利益,朵颜与后金之间就开始眉来眼去了。而皇太极也一直积极推进执行拉拢蒙古的政策,说朵颜首鼠两端是没什么问题的。从大背景上看,我个人认为朵颜投靠后金当为右翼蒙古联军与林丹汗赵城之战之后,迫于察哈尔蒙古的军事威胁不得不投靠。《清实录》天聪二年苏布地等主动向后金一方去信投靠寻求保护,相约与后金共同出兵进攻察哈尔。第一档案馆存了一份蒙文信件也证实右翼蒙古与后金相约进攻察哈尔:“听说车臣汗(皇太极)看了阿巴嘎、咯尔喀、右翼约定日期以事征讨(察哈尔)的信后,一直惦记着这件事。现在察哈尔在伯罗浩特常住,还有北喀尔喀的敖其尔逼近了”。

《满文老档》二月初一日,喀喇沁部塔布囊等遣人致书曰:杜棱古英、多诺依衮济、诺干达喇,万丹卫征、鸟勒黑贝勒塔布囊等谨奏:“察哈尔汗不道,伤残骨肉,天聪汗及大小诸贝勒俱知之矣。欺陵我喀喇沁部众,夺去妻子性畜。我汗黄台吉与博硕克图汗、鄂尔多斯济浓,同雍谢布及阿索特、阿巴噶、喀尔喀等部落合兵、至土默特部格根汗赵城地方,杀察哈尔所驻兵四万。当我汗黄台吉率兵十万回时,正值察哈尔千人,赴明巴颜苏伯请赏,未得而回,喀喇沁汗黄台吉遇之,尽歼其请赏之人。今左翼阿鲁部阿巴噶三部及喀尔喀约我起兵,且有与天聪汗同与兵之语。当否,乞天聪汗睿裁。”

也就是说,朵颜众部投靠后金的标志性事件是天聪二年二月向皇太极写信求援,从此拉开了朵颜依附倒向后金的进程。二月到八月之间,后金两次对察哈尔用兵大胜,不仅扫清了喀喇沁与后金使节来往的障碍,也向喀喇沁等部显示了后金的军威。

需要注意的是,喀喇沁本部也在同一时间去信投靠了后金,并与后金相约出兵察哈尔。

七月十九日,“据报称喀喇沁部之汗使喇嘛四人,领率五百三十人至。命阿济格、硕托、萨哈■三贝勒出迎,设筵宴引之入城。二十五日,大宴来使。”

到天聪二年八月初三(崇祯元年八月),喀喇沁本部与后金正式盟约议和。

注意一点,此时盟约的是喀喇沁汗拉希喜布,苏布地并未直接参与这个盟约。

天聪二年九月初六,皇太极率众西征察哈尔,令科尔沁部诸贝勒、喀喇沁部之塔布囊、敖汉、奈曼部诸贝勒、喀尔喀部诸贝勒,一起率部组成联军进攻察哈尔。

“十七日,喀喇沁部汗拉希喜布、布彦阿海之子毕喇齐黄台吉、万旦卫征、马济塔布囊、庚格儿侍卫贝勒及小台吉,塔布囊等,各率兵来会…

十八日,喀喇沁部首领苏布迪杜棱,率众塔布囊及士卒前来,拜见汗…”

直到十八日苏布地所代表的塔布囊们才率部应约而来,晚于喀喇沁汗。

二十日二十一日后金军大败察哈尔。

特别指出一点,盟约为喀喇沁汗与后金所确立,名义上喀喇沁汗为苏布地共主,但此时喀喇沁汗在察哈尔打击下实力几乎不存,苏布地并不听从喀喇沁汗。但是当皇太极要求共击察哈尔时,苏布地仍率部前来,拜见皇太极与喀喇沁汗分开进行。

考虑后来衰落的喀喇沁汗所代表的台吉们在与后金盟约之后逐渐丧失独立地位,在蒙八旗建立后,喀喇沁汗拉希喜布被分入正黄旗蒙古,毕喇齐黄台吉被分入镶红旗蒙古,其他部众也编入蒙八旗。而苏布地为首的朵颜部众,也即塔布囊们则保持了独立地位,入清之后更成立了喀喇沁札萨克旗。

虽然没有找到史料证明,但我认为从结果推断,苏布地会见皇太极后,所达成的降附条件必然与喀喇沁汗的盟约不同,保持苏布地塔布囊们的一定独立性必然是条件之一。

喀喇沁本部力量损失殆尽,因此之后崇祯二年十一月随皇太极入关的喀喇沁部应全部为苏布地塔布囊们,也即明朝方面所记载的束不的。(明朝通常称喀喇沁汗本部为哈喇慎,与束不地有明显区别,己巳之变明方并未记载有哈喇慎)。

正因为苏布地塔布囊们保持了一定独立性,才能继续保持墙头草本色,并在崇祯二年三月与袁崇焕之间发生卖米资敌的事件。

卖米资敌之事,从袁崇焕本意是借此拉拢朵颜防止朵颜众投敌,原则上是没错,但这种想法在当时的背景下简直就是很傻很天真。自林丹汗西迁起,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左翼察哈尔部众敖汉等投靠后金,科尔沁内喀尔喀五部也投靠了后金,喀喇沁汗本部更因为林丹汗打击而元气大伤不得不依靠后金才能存活,苏布地等朵颜塔布囊们怎么会因为你提供了点米就听明朝的话?在现实的军事压力面前,依靠后金这棵大树,显然是墙头草最好的选择。无论崇祯停与不停蒙古的抚赏银,因为林丹汗西迁,蒙古诸部倒向后金都只是个时间问题。

—————

以上为爪机手打,排版不便将就看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1628年和1629年,也就是明朝的崇祯元年和二年,后金(后来的清朝)的天聪二年和三年,喀喇沁蒙古的状况,可以说是一个风雨飘摇,但又暗流涌动的时期。要详细地了解那个时候,我们得把目光聚焦在几个关键点上:一、 喀喇沁蒙古的整体地理与政治格局首先,咱们得明白喀喇沁蒙古是“谁”和“在哪儿”。喀喇沁(Qar.............
  • 回答
    喀喇汗王朝的双汗制,这可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它彻底颠覆了我们对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最高统治者的固有认知。简单来说,喀喇汗王朝实行的是一种特殊的“共享统治”模式,由两个汗王并肩执政。但这里面可不是简单的“一人一半”,而是有一套相当复杂的权力划分和继承机制。这“双汗制”到底是怎么运作的?你可以想象一下.............
  • 回答
    关于喀喇汗王朝的官方语言,这是一个历史爱好者常常会遇到的一个有趣但略显复杂的问题。因为在它的历史长河中,语言的使用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一个演变和融合的过程。最初,喀喇汗王朝建立之初,其核心统治阶层是突厥语族中的一个分支,因此,突厥语(Turkic)自然是其军队、行政管理和日常交流中最具影响力的语.............
  • 回答
    西州回鹘和喀喇汗国,这两个在历史上闪耀的名字,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共同谱写了中古时期中亚地区的一段精彩篇章。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联,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它们的起源、地理位置、政治格局以及它们之间互动的方式。回鹘的迁徙与西州回鹘的兴起:首先,我们得把目光投向广袤的草原。回鹘人,原是强大的漠.............
  • 回答
    萨曼王朝的衰落与灭亡,以及其最终归于喀喇汗之手,而非伽色尼王朝,这是一个涉及多个民族、多种势力角力,并且历史进程并非一成不变的复杂过程。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中亚的政治格局、各王朝的崛起背景、军事实力以及它们各自的战略目标。首先,我们得把目光投向萨曼王朝本身。萨曼王朝,这个发源于呼罗珊,.............
  • 回答
    “喀查比亚”这个词,确实挺有意思的,它不是一个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的词,但如果你稍微接触过一些文化或者特定的语境,就会明白它的含义。简单来说,“喀查比亚”其实是 一种食物,更准确地说,是一种源自中东地区,特别是阿拉伯国家的一种传统薄饼或者面包。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我们平时吃的馕、薄饼,甚至是更厚实一点.............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蒙古族群认同和历史演变的核心。简单地说,要回答蒙古国(特别是喀尔喀部)是否能代表“蒙古正统”,我们需要先理解“正统”在这个语境下意味着什么,然后回顾蒙古族群的历史演变。“正统”的含义:一个复杂的概念首先,“正统”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政治和文化意味,很容易引起争议。在历史.............
  • 回答
    .......
  • 回答
    光显寺(额尔德尼昭)之战:清军主体是否为喀尔喀蒙古兵?在探讨光显寺(额尔德尼昭)之战中清军的构成前,我们需要先明确这场战役的背景。光显寺之战,又称额尔德尼昭之战,发生在1688年,是清朝与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之间的一场关键战役。这场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清朝对漠北蒙古的控制进一步巩固,也对后来的清朝版图和.............
  • 回答
    希腊神话人名翻译中出现“忒”、“喀”、“丢”等字眼,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背后既有历史原因,也有语言习惯的考量。这并不是为了“故意区分”,而是源于对古希腊语发音的“模拟”和“转译”。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古希腊语本身说起,以及我们中文在翻译外来词时的一些基本原则。1. 古希腊语的“音”是关键古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