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光显寺(额尔德尼昭)之战中清军是否均为喀尔喀蒙古兵?

回答
光显寺(额尔德尼昭)之战:清军主体是否为喀尔喀蒙古兵?

在探讨光显寺(额尔德尼昭)之战中清军的构成前,我们需要先明确这场战役的背景。光显寺之战,又称额尔德尼昭之战,发生在1688年,是清朝与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之间的一场关键战役。这场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清朝对漠北蒙古的控制进一步巩固,也对后来的清朝版图和对蒙古地区的统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于战役中清军主体的构成,一个普遍的疑问是:清军是否均为喀尔喀蒙古兵? 答案是:并非如此,清军在光显寺之战中是多民族、多兵种协同作战的,其中确实有相当数量的喀尔喀蒙古兵,但并非全部。

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 喀尔喀蒙古兵的角色与地位:

积极参与者: 喀尔喀蒙古是漠北蒙古的主体,在清朝建立初期,他们就已经臣服于清朝,并积极参与到清朝的各项军事行动中。在与噶尔丹的冲突中,喀尔喀蒙古诸部是清朝最直接的盟友和兵源。他们的骑兵骁勇善战,是清军骑兵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战场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战略目标的一部分: 噶尔丹的崛起和其对漠北蒙古的侵扰,直接威胁到了喀尔喀蒙古的生存和地位。因此,喀尔喀蒙古诸部积极响应清朝的号召,参与到反击噶尔丹的战争中,也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生存空间。他们主动出兵,配合清军的战略部署,是这场战役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2. 清军的其他组成部分:

八旗兵: 作为清朝的精锐部队,八旗兵是清朝统一全国、巩固统治的基石。在光显寺之战中,八旗兵构成了清军的骨干力量。这些八旗兵来自满洲、蒙古、汉军等不同背景,他们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拥有强大的步兵和炮兵优势。虽然清朝的八旗兵并非全部由喀尔喀蒙古人组成,但其中也包含了不少蒙古八旗,他们同样是清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军八旗: 汉军八旗在清朝的军事体系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在步兵和攻城作战方面。虽然在草原骑兵的对决中,八旗蒙古骑兵可能更具优势,但汉军在步兵战术和火器运用方面也能提供宝贵的支援。
火器部队: 随着火器技术的发展,清朝在军队中也开始广泛使用火器。在光显寺之战中,清军拥有数量不少的火器部队,包括火炮和火枪。这些火器部队的出现,为清军在战场上提供了强大的火力支援,弥补了骑兵在某些方面的不足。
其他仆从或盟友: 在某些历史时期,清朝也会招募或联合一些周边部落或民族的军队参与作战。虽然关于光显寺之战中是否有来自更远地区的非喀尔喀蒙古士兵的记载较少,但考虑到清朝广阔的势力范围,不能完全排除其他民族士兵参与的可能性。

3. 战役的战略部署和兵力构成:

康熙皇帝亲自坐镇,调集了多路大军,并且在战略上进行了周密的部署。从战略层面来看,清朝之所以能够与强大的噶尔丹作战,正是依赖于其多民族、多兵种的军事力量。单纯依靠喀尔喀蒙古兵,即使他们骁勇善战,也很难在综合实力上与噶尔丹的准噶尔汗国抗衡。

总结而言,光显寺之战并非仅仅是喀尔喀蒙古兵的战斗,而是一场由清朝中央政府主导,集结了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包括喀尔喀蒙古兵)、汉军八旗以及火器部队等多方面力量的联合军事行动。 喀尔喀蒙古兵是这场战役中一支极其重要的力量,但他们只是清军庞大军事体系中的一部分。 清朝的胜利,是多民族、多兵种协同作战的胜利,也是清朝中央集权下军事组织能力的体现。

因此,认为光显寺之战中清军均为喀尔喀蒙古兵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清军的构成是多元化的,正是这种多元化的力量,才使得清朝能够有效地应对来自噶尔丹的挑战,并最终取得胜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当时的形势是:

战场被戈壁大漠分为南北两路,北路傅尔丹率领的清军位于科布多、察罕叟尔(乌里雅苏台附近)一带扎营准备筑城以为前进基地,南路岳钟琪率领的清军位于哈密、巴里坤一带。另外有一路马尔赛率领,驻扎在归化城,今天的呼和浩特。

南路,准噶尔珲台吉噶尔丹策零(甘丹次仁)乘岳钟琪回朝,于雍正八年冬派兵袭击哈密与巴里坤之间的科舍图卡伦(魏源《圣武记》说:科舍图蒙古语意为碑,乃唐朝裴行俭西征碑),激战一番,互有胜负。

北路,傅尔丹由于轻敌冒进,雍正九年六月,在阿尔泰山脉的山谷中遭到了伏击,死伤惨重,狼狈逃回科布多大营,坚守不出。南路的岳钟琪得知北路不利,率兵出击到了乌鲁木齐附近,但是准噶尔人已经撤退,后得知北路惨败,于是撤退。

雍正鉴于科布多和巴里坤相距遥远,命北路的清军往东撤往察罕叟尔,于是在中间的翁金河、推河、拜达里克河边各自筑城防守,又命令归化城的马尔赛率军北上拜达里克河,北路的统帅傅尔丹换成了锡保。

噶尔丹策零部下大将大、小策凌敦多布(次仁顿珠)驻扎在额尔齐斯河上游山谷中屯田放牧,准备乘胜东进。见巴里坤与察罕叟尔有重兵把守,于是当年九月派兵绕道阿尔泰山脉南麓,向东骚扰,和漠北的喀尔喀蒙古兵打了一仗,但是吃了一个小败仗,损失了几百人马。

雍正十年六月,小策凌敦多布率军再度从额尔齐斯河上游河谷绕过阿尔泰山脉南麓,长驱直入,绕过清军驻营地,袭击杭爱山下的哲布尊丹巴活佛驻地(哈拉和林附近),准备把活佛抢走,不过活佛早就被请到别处。小策凌敦多布于是就放任士兵到处杀掠抢劫牛羊。这时候遭到了额驸策凌的袭击,大败。战斗发生在七月和八月。

具体的战况 @胖哒二世 已经说得很详细了。


参战的清军主力就是喀尔喀蒙古兵,满洲兵从头到尾,就是在打酱油,先是坐视准噶尔长驱直入,在光显寺一战中,甚至被当做诱饵,后来即使准噶尔已经战败,也不敢追击,还发生过自相攻击的乌龙事件。

从事后的赏罚也可以看出,雍正对于清军高级将领的表现极为不满:顺承亲王锡保(勒克德浑孙)以怯懦畏战被解职削爵,马尔赛(图海孙)以阻挠军机被斩首,只有傅鼐被赏花翎。而额驸策凌则被大加封赏:赐号和硕超勇亲王,授靖边左副将军,分土谢图汗部38旗中的20旗,建三音诺颜汗部,与土谢图汗、车臣汗、札萨克图汗并列(看看四爷的政治手腕,无形中还来一个削藩……)。《清史稿》的评价:策棱忠而勇,班诸卫、霍、郭、李之伦,毋谓古今人不相及也。

准噶尔一向骁勇善战,此次败得很惨,后来双方休战和谈,基本上以阿尔泰山脉为界。准噶尔失去了阿尔泰山脉东面的大片牧场。

失败的原因,估计是当时小策凌敦多布孤军长途深入,必然是以额尔德尼召和哲布尊丹巴活佛的财宝来鼓舞士气的,没有抢到庙里多少财宝,只能抢喀尔喀部落的牛羊和妇孺了。带着大批的战利品回师,行军作战自然战斗力和战斗意志大大降低。而且还轻敌,认为满洲八旗兵在傅尔丹和通泊大败之后不敢迎战。喀尔喀部此战是为了抢回部落的牛羊和妇孺,士气自然高涨。

额驸策凌本身也是清朝在漠北喀尔喀各部中的重点扶持对象,资历深厚,属于漠北最大的土谢图汗部旁系。《清史稿》:“圣祖授策棱三等阿达哈哈番,赐居京师,命入内廷教养。四十五年,尚圣祖女和硕纯悫公主,授和硕额驸。寻赐贝子品级,诏携所属归牧塔密尔。”……

漠北喀尔喀虽然民风彪悍,吃苦耐劳,但是游牧部落缺乏组织纪律,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策凌自己受过清朝的系统教育培养,学习兵法,训练士兵,也很努力。《清史稿》:“策棱生长漠外,从军久,习知山川险易。愤喀尔喀为准噶尔凌藉,锐自磨厉,练猛士千,隶帐下为亲兵。又以敌善驰突而喀尔喀无纪律节制,每游猎及止而驻军,皆以兵法部勒之,居常钦钦如临大敌。由是赛音诺颜一军雄漠北。”

火器的使用应该不多,因为骑兵在每平方公里不到1人的草原上长途奔袭、流动作战,火药、弹丸携带补给困难,最多少数部队配备一些轻便的火绳枪,一些将领可能还有手枪。主要作战模式还是骑射,骑兵砍杀主要是在追击或者突袭、抢劫的时候。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