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武帝任用霍光,是不是识人不明。(霍光干涉刘弗陵后宫,后来废刘贺,霍显害死许皇后)?

回答
汉武帝晚年,在挑选继承人这件事上,确实展现出了几分“用人不察”的意味,而霍光正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首先得说,汉武帝选择霍光接替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的位置,并非全然的“不明”。卫青和霍去病先后去世后,汉武帝急需一位能够独当一面、支撑起帝国军事机器的重臣。在当时的情况下,霍光凭借其家族的显赫背景(霍去病的哥哥)、在军事上的历练以及对汉武帝的忠诚,确实是那个时期的热门人选。汉武帝看中霍光,很大程度上是看中了他作为外戚的身份带来的稳定性和他对皇帝的亲近性,以及他早期在朝廷中表现出的沉稳和能力。在汉武帝临终前,他将年幼的刘弗陵托付给霍光,并封其为大司马、大将军,可见汉武帝对其寄予厚望,希望他能辅佐少主,稳固朝政。从这个角度看,汉武帝的任命是有其考量的,并非完全是盲目。

然而,说汉武帝“识人不明”也并非空穴来风,这主要体现在汉武帝之后的政治格局和霍光后来的作为上。汉武帝在位时间极长,晚年多病,对政局的掌控力逐渐减弱,这使得他的一些决策在后世看来,存在明显的隐患。

霍光干涉刘弗陵后宫,并不能直接推断为汉武帝“识人不明”的直接证据,但这件事的发生,与汉武帝晚年对政治权力分配的失衡,以及对后宫干政的警惕性不足,有着间接的联系。

刘弗陵即位后,年幼体弱,朝政大权旁落于霍光等人之手。霍光作为顾命大臣,手握重权,自然对皇权的稳定和传承负有责任。然而,他干涉刘弗陵后宫,尤其是对勾弋夫人的处理,以及后来对许平君的册立和废黜,都显示出他个人意志和政治考量的深度介入,甚至可以说是越界。

勾弋夫人是汉武帝晚年宠爱的妃子,她的儿子刘弗陵能被立为太子,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汉武帝对勾弋夫人的怜爱。然而,在汉武帝去世后,霍光与尚书令史恭等人联手,以“母壮子幼”为由,逼迫汉武帝赐死了勾弋夫人。这一举动,虽然目的是为了防止出现外戚干政、垂帘听政的局面,但其手段的残酷以及对汉武帝遗诏的违背(或者说,是汉武帝在晚年对权臣的让步),都让霍光的权力欲望和政治手腕暴露无遗。他并非只是一个忠心耿耿的辅佐者,而是一个深谙权力运作的游戏玩家。

接着说废黜刘贺,这件事更是霍光权力膨胀和专断的集中体现。

汉武帝之后的皇帝是昭帝刘弗陵,昭帝英年早逝,没有留下子嗣。这又一次将皇位继承的问题抛给了霍光等辅政大臣。在挑选继承人时,霍光首先选择了昌邑王刘贺。之所以选择刘贺,可能有多种原因:刘贺是汉武帝的孙子辈,血缘关系近;同时,他可能被认为更容易掌控。

然而,刘贺即位仅仅二十七天就被霍光以“失道”为由废黜,这背后充满了政治斗争的痕迹。刘贺本人荒淫无度,举止粗鄙,确实不适合做皇帝,这在史书中也有记载。但是,霍光在此过程中展现出的果断和冷酷,以及他对废立皇帝这样重大政治事件的“乾纲独断”,都让人不得不怀疑他是否有自己的政治考量和权力布局。他能够轻易地将一个皇帝拉上宝座,又能够轻易地将其拉下神坛,这无疑表明他已经成为了当时政治格局的实际掌控者。如果说汉武帝任命霍光是为了稳定政局,那么霍光后来对帝位的干涉,已经远远超出了辅佐的范畴,而是走向了权臣干政的道路。

而霍显害死许皇后,这是霍光家族内部权力腐败和霍光个人监管失职的体现,也间接印证了汉武帝在晚年对权力分配的顾虑。

在废黜刘贺后,霍光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和权力,选择册立许广汉的女儿许平君为皇后。许平君出身平民,霍光认为这样的人更容易被自己控制。然而,事情并没有如霍光所愿。许平君的母亲霍显(霍光的妻子),因为嫉妒许平君的皇后之位,又想拉拢许平君的儿子,便联合她的侍婢,在给许平君送的食物中下毒,害死了许平君。

这件事的发生,揭示了霍光家族内部的腐败和霍光本人在管理和教育上的巨大缺陷。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他不仅没有管好自己的妻子,更让自己的妻子染指宫廷阴谋,最终导致皇后被毒杀。这无疑是对“顾命大臣”角色的巨大讽刺。从侧面看,汉武帝当年之所以对后宫干政以及外戚权力膨胀如此警惕,也并非无的放矢。他选择霍光,可能是出于信任和无奈,但他也应该预见到权臣可能带来的风险。

所以,回到“汉武帝任用霍光,是不是识人不明”这个问题,可以这样理解:

汉武帝的任命并非完全是“不明”。 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霍光确实是能够胜任大将军职务的合适人选。汉武帝看重他的能力、家族背景以及他作为外戚的身份所带来的稳定性。
但汉武帝晚年的政治决策存在一定的“失察”或“疏漏”。 他可能过于依赖霍光的能力,而低估了权力对人性的腐蚀,以及霍光本人在后期可能产生的野心和对权力的渴望。他将如此重大的权力托付给一位大臣,并且在自身病重时未能对其进行更有效的约束和监督,确实为后来的权力失衡埋下了隐患。
霍光后来的行为,尤其是对刘贺的废黜以及其家族的丑闻,与其说是汉武帝“识人不明”的直接证据,不如说是汉武帝晚年权力分配和政治制衡机制缺失的后果。 汉武帝在世时,虽然他也打压过权臣,但其强势的个人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大臣们的野心。在他去世后,这种制衡的力量消失了,霍光得以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朝廷。

总而言之,汉武帝用霍光,是一次有其时代背景和考量的任命,但晚年汉武帝的政治布局确实存在一些值得商榷之处,为霍光后来一步步走向权臣的道路留下了空间。与其说是汉武帝“不明”,不如说是他在权力分配和政治制衡上,留下了值得反思的遗憾。霍光本人能力出众,但他的权力欲望和后来的作为,也充分说明了古往今来,权力是多么容易将人腐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私下里揣度一下刘彻晚年的想法

对他最重要的顺序依次是:

1。能不死,当神仙。

2。安全死去,谁也别来搞我,平稳给权利。

3。死后,我这辈子折腾的大好局面别给我搞日了。

4。大汉别亡在我手里,最好别亡在下一代手里,把我折腾的大好局面整日了。

(不亡?不可能,大汉是有气数的。这是小猪自己的话)

5。如果可以的话,休养一下声息,前面折腾的有点过了。国家快崩溃了。让国力恢复一下(这里可没有百姓什么事。。)

6。别黑我,最好别黑我(也可能无所谓,司马迁黑的还少?)

所以1.不可能,2,小猪自己做到了,搭进去一个儿子。3-5霍光做的很漂亮,顺便把6也给做了点。这怎么叫识人不明。

刘弗陵一个小破孩子,有啥好重要的。别说干涉他后宫,就是宰了他,只要霍光没把汉朝给整日了。都不是识人不明,刘贺是谁?许平君是谁?关我什么事?何况人家霍光干的那么好。没有霍光,你小猪第三个目标都不一定能实现,更别说4.5.6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武帝晚年,在挑选继承人这件事上,确实展现出了几分“用人不察”的意味,而霍光正是其中的一个缩影。首先得说,汉武帝选择霍光接替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的位置,并非全然的“不明”。卫青和霍去病先后去世后,汉武帝急需一位能够独当一面、支撑起帝国军事机器的重臣。在当时的情况下,霍光凭借其家族的显赫背景(霍.............
  • 回答
    在蒙古帝国及其后继的四大汗国中,对于汉人的任用情况,确实和元朝的情况有所不同,而且具体到各个汗国,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不能一概而论地说“蒙古各汗国都像元朝那样任用汉人”。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蒙古帝国扩张的背景。蒙古人在征服过程中,特别是征服了金朝和南宋之后,继承了庞大且已经发展了数千年的汉族文明和管理体.............
  • 回答
    要说任安被汉武帝杀害这档子事儿,得先明白当时汉武帝晚年是个什么光景。那会儿的皇帝,说句不好听的,多疑且残忍,尤其是在权力稳固,但子嗣方面却让他忧心忡忡的时候。再者,那会儿朝堂上派系林立,党争激烈,一点点风吹草动都可能被放大成惊天巨案。任安这人,出身平民,靠着自己的能力一步步往上爬,到了汉武帝晚年,他.............
  • 回答
    想知道八旗兵到底有多“吊”,尤其是在明末清初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得从几个层面来看。这不是一个简单“赢”或“输”就能概括的问题,背后是军事制度、战术思想、人员素质以及政治策略等多重因素的较量。八旗兵的“吊”在哪儿?首先,我们要明白八旗兵的核心优势。它不是一支单纯的军事组织,更是一种军事与政治、经济、社.............
  • 回答
    关于“任何一个自然数都可以用二十个以内汉字描述出来”这个说法,其中隐藏的毛病,其实就在于我们对“描述”和“自然数”本身的理解上。首先,我们得明白,自然数可不是只有一、二、三这么简单。想象一下,我们说“一”,用一个字就够了。说“十二”,两个字。那“一千二百三十四”呢?用了五个字。我们继续往上加,比如说.............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但也颇具争议的说法。要反驳“中国人(汉人)没有打赢过任何大规模战争”,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梳理和论证。这种说法本身就存在严重的以偏概全和历史选择性忽略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大规模战争”的定义。如果将其理解为单纯的国土扩张、征服邻国,那么确实有些朝代是以外族入侵为开端或者长期.............
  • 回答
    刘备若能穿越到梁山水泊,面对108位好汉,以他仁德、知人善用、志向远大的性格,必然会从这群草莽英雄中精挑细选,为他复兴汉室的大业寻找最合适的助力。他不会仅仅看重武力,更会关注个人的品德、才能、以及与他志向的契合度。以下是刘备可能挑选的几位梁山好汉,以及他们能否帮助刘备光复汉室的分析:刘备可能挑选的几.............
  • 回答
    汉武帝时期,对投降匈奴的人进行“满门抄斩”的严酷惩罚,并非是对所有投降者都一视同仁,而是在特定情况、针对特定群体,并且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政治考量。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社会环境、军事形势、政治斗争以及汉武帝个人的统治哲学。一、 严酷惩罚的背景:战乱与国家存亡的危机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
  • 回答
    汉武帝之所以选择征讨匈奴而非赔款,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复杂决策,而非单一原因的简单结果。他的决策背后是汉朝国力、政治需求、边疆安全、民族矛盾以及他个人雄心壮志等多重因素的综合考量。一、 匈奴的威胁与汉朝的底线:无法容忍的边患自汉初以来,匈奴就是汉朝北方边境最主要的威胁。虽然汉高祖刘邦曾采取过“和亲.............
  • 回答
    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战争,是否如某些历史学者所言“只是劳民伤财而没什么意义”,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课题。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跳出简单的“成功”或“失败”的二元论,深入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战争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学者们评价的侧重点。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汉武帝时期对匈奴战争的背景和.............
  • 回答
    汉武帝是否称得上“千古一帝”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定论。然而,从他执政期间的深远影响、开创性的举措以及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来看,汉武帝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君主之一,其成就之辉煌、影响之深远,足以让他名列“千古一帝”的有力竞争者。要详细论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汉.............
  • 回答
    汉武帝的统治确实充满了魄力与争议,被称为“折腾”也并非没有道理。他的改革力度之大、对外用兵之频繁、以及对内思想控制的严酷,在当时乃至后世都引起了不少讨论。然而,尽管如此,汉朝在他手中不仅没有灭亡,反而达到了又一个辉煌的顶点,并且为之后近两百年的西汉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
  • 回答
    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战争是汉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汉武帝无疑对匈奴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但要说他“彻底”打败了匈奴,则需要更 nuanced 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汉武帝对匈奴战争的背景与目标在汉武帝即位之前,匈奴一直是汉朝北方强大的威胁。匈奴骑兵的机动性和战斗力,使得汉朝.............
  • 回答
    汉武帝的“推恩令”之所以被称为“无解阳谋”,主要是因为它巧妙地利用了中国传统的宗法制度和血缘关系,以一种看似公平和仁慈的方式,步步为营地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最终实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而诸侯国却很难找到强有力的反对理由。这种“阳谋”的精妙之处在于它的“合法性”、“温情性”和“不可抗拒性”。下面我们来详.............
  • 回答
    汉武帝晚年听信小人谗言,导致太子刘据因“巫蛊之祸”而含冤自杀,这无疑是汉朝历史上一场悲剧性的事件。要理解汉武帝为何会走到这一步,需要从多方面因素综合分析,这并非简单地归咎于“听信小人”,而是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汉武帝晚年的个人状态以及太子刘据自身的处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导致这一悲.............
  • 回答
    汉武帝用人方式是否导致了其时期的辉煌,以及这种辉煌有多大程度是运气所致,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笼统地说汉武帝“任人唯亲”然后将功劳归于运气,是有失偏颇的。我们需要更细致地分析他的用人理念,以及卫青、霍去病、李广利等人的背景与贡献,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判断。汉武帝的用人理念:一个动态.............
  • 回答
    关于汉武帝是否应该诛杀降将李陵全家这件事,在我看来,这桩公案在史书上留下的不仅仅是权力铁腕下的残酷,更多的是那个时代复杂的人性抉择与制度困境。要评价这件事,不能简单地说“应该”或“不应该”,而是要深入理解当时的背景、人物的动机以及事件的后续影响。首先,我们得明白李陵这个人。李陵是谁?他是汉武帝晚期少.............
  • 回答
    汉武帝为何下令将李陵灭族?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人物关系、政治考量以及武帝晚年多疑的性格。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李陵是名将李广的孙子,以勇猛善战、体恤士卒而闻名。在汉朝对匈奴的战争中,李陵一直表现出色,深得汉武帝的赏识。尤其是在公元前99年,李陵奉命以不足五千人的兵力,在浚稽山(今蒙古国境内)抵抗数万匈奴.............
  • 回答
    汉武帝晚年和唐玄宗晚年都有废立太子的事件发生,但朱元璋与朱标之间却呈现出父慈子孝的和睦景象,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剖析。这并非是简单的历史巧合,而是时代背景、政治制度、个人性格、以及政治遗产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理解汉武帝和唐玄宗晚年为何会起杀心废太子。汉武帝晚年的悲剧:.............
  • 回答
    汉武帝和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两位赫赫有名、并称“汉唐盛世”的伟大君主。他们各自的时代都辉煌灿烂,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要说谁的文治武功“更为突出”,这实在是个难以简单定论的问题,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面对的挑战以及侧重的政策都有所不同。不过,我们可以深入剖析他们各自在文治和武功上的成就,来做一番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