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请自来。
汉武帝远远比不上唐太宗
1、汉武帝之前,卧薪尝胆几十年(韬光养晦,熟悉吧)
积攒了一个偌大的家底
然后汉武帝霸气侧漏,拿着这些家底爽了一辈子
家底被糟蹋的一干二净
留下个差点崩溃的国家,老百姓也几乎活不下去
就连个人的皇位问题都没梳理好,被人利用了一次又一次
2、唐太宗跟着老子打江山
大唐的江山很多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李建成的功劳这里不做讨论)
李世民接手的时候,突厥还能直抵首都,大唐各种妥协求放过
短短几年之后,形势逆转,锤爆突厥
关键就是,李世民东南西北到处锤,国家经济并没有被波及,民生也没有受太大影响
他交给儿子的,是一个“贞观之治”的好摊子
皇位虽然也折腾了,不过远没有像汉武帝那样,搞得一个8岁的小孩子来上位
重点就是,李世民到处突突突,同时民生经济也在发展,死后交给下一任的,是个不错的国家
刘彻尤其是中后期,自卫反击变成了穷兵黩武,为了打而打,为了武功而强行打
文治武功 唐太宗都强一大截
汉唐明之间不玩朝代斗兽,不过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是怎么会有人吹唐高宗
在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对唐高宗的评价并不是特别高
清高宗是个例外,清史稿等等书都是猛夸的,言过其实就是了
类型不同,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唐太宗23年。
汉武帝是个才华横溢的皇帝,思想上天马行空。创造了很多制度,文化,并且被后世沿袭。
很多人觉得汉武帝最大的功劳是他的武功,
汉宣帝刘询对汉武帝的评价则是:孝武皇帝躬履仁义,选明将,讨不服,匈奴远遁,平氐、羌、昆明、南越,百蛮乡风,款塞来享;建太学,修郊祀,定正朔,协音律;封泰山,塞宣房,符瑞应,宝鼎出,白麟获。功德茂盛,不能尽宣。
汉书上对汉武帝的评价则是: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可见都是些规章制度方面的创新,比如建立太学,自此之后历代都会有中央教育机构。比如什么国子监,弘文馆。
改革历法,汉武帝之前用的是古历,以十月份作为岁首,太初历改为正月为岁首,这是一次重大的改革,以后的朝代虽然历法屡次重定,但是都是以正月为岁首的。再也没有改回过去的十月为岁首了。
还有建立年号制度,自汉武帝之后,取一个年号就成了帝王的标配了。日本到现在都还有年号。可见这个制度的影响之深远。
还有汉乐府,这个也很著名了,《汉书·艺文志》在叙述西汉乐府歌诗时写道:“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 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乐府的诗也成为了我们民族文化重要的瑰宝。
还有完善了察举制,察举制自汉武帝之后就成为了汉朝选官重要的制度体系。这个制度影响非常之深远。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科举考试的前身。
还要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华文明的视野,让我们了解到万里之外还有许多国家和文明。
还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置五经博士,在此之前,博士有很多学说,汉武帝把他们全都换成了儒家学说的,让儒学成了帝国的统治思想,影响了后世两千年。
当然还有不得不提的汉武帝的武功军威。这个相对来说大家了解的都很多了,就不必再讲了。
再看唐太宗,如果雄才大略是汉武帝的形容词的话,那么唐太宗的形容词应该是英武不凡。
唐太宗不同于汉武帝从小长在深宫里学习各种知识,唐太宗自小便喜欢结交英雄豪杰,为人豪迈不羁,年少的时候就曾经救过被突厥围困的隋炀帝。后来在唐朝建立的过程中又是屡次亲征。多次身处险境。
与我们平常人印象不同的是,唐太宗并不是一个文质彬彬的,宅心仁厚,虚心纳谏的文士形象。这个形象应该是他的哥哥太子李建成。
唐太宗应该是一个类似侠客,有勇有谋,胆识过人,视金钱如粪土,为人豪爽仗义,光明磊落的这么一个英武不凡的英雄形象。
他的弟弟李元吉应该是一个好勇斗狠,为人残暴,喜欢杀戮又心机深沉,武艺高强的反派,这么一个剽悍的武将形象。
后来唐太宗政变杀掉了仁厚不果断的太子和剽悍残暴的李元吉。成功上位。
不去讨论人物的道德,唐太宗是一位很好的皇帝,他能够虚怀若谷的听取谏言,虽然好几次都被魏征起的说要杀了魏征,但是最后还是没有这么做。说实话,这一点比汉武帝强,汉武帝是不可能容忍臣子冒犯他的。
唐太宗的文治某种程度上和文景之治相比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也就是修养生息,不扰民。恢复国力这些措施。很普通。但是与文景之治不同的是唐太宗的武功。
我觉得唐太宗应该是把文治武功同时做的最好的一位皇帝。一方面修养生息,一方面又能开疆拓土,击败敌国,实在是厉害。
与之相比,汉武帝的武功是不如唐太宗的,我们不谈困难只看成绩,唐太宗的成绩明显比汉武帝好。唐太宗没有搞的天下骚动就取得了和汉武帝几乎相同的武功成就。不得不说是奇迹。与之相比,宋太宗就又差到多了,丧师辱国,实在是难看。
唐太宗时代百官和睦,政治清明,民众安居乐业,军队所向披靡。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盛世,胡无人,汉道昌。这一切都和太宗本人是脱不开关系的。没有唐太宗就不会有那个伟大的独一无二的贞观时代。
但是,太宗本人也有缺点,是人都有缺点。太宗也不例外,其在继承人的问题上不如汉武帝远甚。要不是天降猛男李隆基,唐朝几乎就要灭亡在他儿子和儿媳的手里。他儿子选的老婆,几乎把他的后代和忠于唐朝的忠臣义士杀光了。
汉武帝晚年虽然有巫蛊之祸,但是顾托得人,终究没有酿成祸患。霍光最后也算是完美的完成了汉武帝交给他的历史任务。
与雄才大略,极富创造精神的汉武帝相比,唐太宗就显得不那么折腾,更加内敛,更加能够克服自己的欲望,这很不容易。
他们俩人正好在历史需要的时候出现在了恰当的位置,汉武帝以自己极富创造力的智慧,规划了我们这个国家的政治文化体系。
唐太宗在汉朝崩溃后的数百年后出现,重新用自己的才能把天下归为一统,在当初汉武帝创造的那个体系下,做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给世人留下了一个完美君王的形象。后世的君主范本就是唐太宗。
如果把唐太宗放到汉武帝那个时代那么汉朝可能会在出现一位汉文帝,或者汉景帝,太宗没有武帝那样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把武帝放在太宗的时代,那么唐朝说不定会多一位唐玄宗。武帝没有太宗那样的自制力和用人能力,武帝虽然求贤若渴,但是往往贤能的人还没有完全发挥才能就因为触犯天颜被杀掉了。对此汲黯有清醒的认知。
两个同样伟大的帝王。都是汉人的骄傲。
这个问题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吧,爱咋说咋说。
不过这评论下有些兄弟把我看笑了。
1.唐太宗登基后,打的国家对手多,难道汉武帝打的就少了?除了匈奴,还有哪些:南越 闽越 西南夷各国 昆明 羌人 氐人 朝鲜 楼兰 车师 大宛。其中汉羌战争的规模双方都是10万人以上的。不会真以为所谓的打了30几年的仗,天天和匈奴对砍吧?不会真以为汉武帝只跟匈奴一家打吧?
2. “户口减半”;确实汉武帝穷兵黩武压榨民力,这点确实是实话,但是选择性无视汉武帝时期40几次严重天灾可不好吧~“汉武帝打仗打死了一半的人”这个说法我属实没有听说过
3. 还有人拿五胡乱华来扯呢?五胡乱华,匈奴人刘渊是南匈奴内附的后人啊,刘渊汉化程度多高,不需要我多谈吧?对了,刘渊祖上是刘秀迁入的喔,和西汉没有半毛钱关系。话说回来,匈奴自宣帝时期就称臣西汉不知道?这种宗藩关系延续到新莽时期喔。拿五胡乱华踩汉匈战争,真要按这种逻辑瞎扯淡,“你太宗文皇帝不是灭了突厥吗?那武则天时期的那个后突厥汗国是啥啊?所以你太宗文皇帝平了啥啊?是不是唐朝灭突厥的战争就是“胡闹”啊?安禄山史思明祖上应该也是来自突厥吧?”我能这么说吧?显然不能,这么说明显是在偷换概念啊,所以说五胡乱华之前,先去搞明白五胡乱华到底是什么东西吧?
4. 西汉和匈奴的战争,本就是两个上升期的王朝对抗,贞观年间的东突厥真的可以和武德年间比吗?两个上升期的国家大战,即便一方取胜,也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何况,汉朝那时候对骑兵的运用、和脱胎于北朝的隋唐帝国能比?对长城外的了解能和隋唐时期比?汉朝本身就是给后世王朝趟雷的。当然,我的意思是,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观点看法,非要隔了近千年然后生搬硬套对比,是不是大清完胜大唐啊?
5. 汉武帝即位初期的情况,内部确实不算太差,但是制度混乱,也就是所谓的【制度多阙】嘛,汉武帝也不是一上去就打仗,先要安定内部,统一思想,改革制度,汉武帝死后【制度遗文】,确立了汉朝的主体思想,完善了之前汉初制度上的问题。
6.昭宣时期本质上延续的是汉武帝末期的政策,和文景之治完全不一样。昭宣之治本质上也是武帝那种高度中央集权的帝国,和文景之治那种小政府模式完全不一样。不知道二者咋混为一谈的。经济制度上,除了改酒类专卖为占租,其他“与民争利”的政策,霍光和宣帝都拿去了。实际上,只要不频繁打仗,汉武帝那套政策,能让国家积攒出远胜于文景之治的国力。差点忘了,汉武帝死前还在搞农业升级来着。
7.文景之治的底子啥时候花完的,前127年修完朔方就完了,此时距离汉武帝去世还有40年。不会真有人以为汉武帝吃了文景之治54年老本吧?
8.“一汉敌五胡”到底说的啥?一汉敌五胡,和汉匈战争没有半毛钱关系,说的是啥?陈汤那话针对的对象是乌孙,和匈奴有啥关系?汉军和匈奴士兵比拼、汉朝士兵为5,匈奴士兵为3,这尼玛说的就不是匈奴,咋生拉硬套到汉匈战争身上?
9.汉武帝【任人唯亲】?说过这话的人,是不是只知道卫青霍去病李广利这三人啊?汉书评价武帝时期【汉之得人 由兹为盛】,
还有这个【孝武皇帝好忠谏,说至言,出爵不待廉茂,庆赐不须显功,是以天下布衣各厉志竭精以赴阙廷自衔鬻者不可胜数。汉家得贤,于此为盛。】
在知乎懂割眼中,汉武帝“亲戚”有点多,“听不见建议”,即便这些人最喜欢引用的司马光的话,司马光还有下半句:【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
【受忠直之言,好贤不倦,诛赏分明】这些东西在这些人眼中不存在。
10.汉武帝最后立储问题,也能被喷?首先,无论谁上来,都是要恢复民生,哪怕汉武帝活着,也是干这种事情。这是现实需求。太子死了,既成事实,昌邑王也死了,燕王广陵王兄弟品性极烂,选谁啊?只有选刘弗陵了呗,让霍光辅政,我觉得就挺好。霍光用了10几年时间解决了武帝末期海内虚耗的摊子,这不能恰好说明汉武帝选人是正确的?真要这么扯,你太宗文皇帝,选的李治是啥?后来被武则天夺了天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