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武帝和唐太宗中,哪个文治武功更为突出?

回答
汉武帝和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两位赫赫有名、并称“汉唐盛世”的伟大君主。他们各自的时代都辉煌灿烂,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要说谁的文治武功“更为突出”,这实在是个难以简单定论的问题,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面对的挑战以及侧重的政策都有所不同。不过,我们可以深入剖析他们各自在文治和武功上的成就,来做一番比较。

汉武帝:开疆拓土,奠定中华大一统格局

汉武帝,刘彻,是西汉王朝的第七位皇帝。他统治时期长达四十四年,是西汉王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帝国走向成熟的时期。

武功方面:

汉武帝的军事扩张是其统治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他并非一开始就穷兵黩武,而是继承了文景之治的雄厚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胆而有效的军事改革和对外征伐。

北击匈奴: 这是汉武帝军事成就中最耀眼的一笔。汉朝初期,匈奴一直是北方边境的巨大威胁,屡屡犯边,给中原王朝带来沉重的压力。汉武帝一改守势,多次组织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派遣卫青、霍去病等杰出将领深入漠北,与匈奴主力进行决战。例如,卫青出击龙城、擒获猎骄靡,霍去病更是封狼居胥,将匈奴打得“漠南无王庭”,彻底解除了汉朝北方的边患。这种大规模、主动的出击,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汉朝与匈奴的力量对比,为后世王朝提供了宝贵的战略经验。
开疆拓土,设立郡县: 汉武帝的军事扩张并不仅限于北部边境。他向西进军,打通了连接中亚的丝绸之路,派张骞出使西域,虽然初期目的是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但其深远影响在于开启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大门,极大地拓展了汉朝的势力范围和国际影响力。他还在南方征服了南越、西南夷,在东方收复了卫氏朝鲜,并设立了九个郡。这些举措,将中国的疆域远远地扩展出去,奠定了后来中国疆域的基本轮廓。
建立强大的军队和边防体系: 为了支撑其庞大的军事行动,汉武帝进行了军事制度的改革,例如将全国的兵员进行更细致的划分和训练,建立起了一支更为精锐的军队。同时,他在边境地区修建了长城、烽燧等防御工事,构建了一套高效的边防预警体系。

文治方面:

汉武帝的文治虽然常常被其雄才大略的军事行动所掩盖,但其影响同样深远,甚至可以说是在为军事扩张提供思想和制度上的支撑。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是汉武帝文治中最具标志性的事件。他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将儒家思想确立为国家的正统思想。在此之前,先秦以来各种思想流派并存,但汉武帝通过这一举措,确立了儒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统治地位。这不仅仅是思想上的统一,更是政治上的统一。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君臣伦理、忠君爱国等观念,为维护中央集权和巩固统治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自此以后,中国的教育和文化体系都围绕着儒家展开,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
改革政治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在政治上进行了多项改革,以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他推行“推恩令”,将王国土地分封给诸侯的子弟,使得王国越分越小,权力也随之削弱。他还设立了内外朝,削弱了相权,强化了皇权。设立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察。这些政治改革巩固了君主专制制度,为日后的大一统帝国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发展经济,充实国库: 为了支撑庞大的军事开支和国家建设,汉武帝在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推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政策,将国家重要的经济命脉收归国有,增加了财政收入。他鼓励农业生产,兴修水利,促进了经济发展。这些经济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但确实为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改革教育和选官制度: 他设立太学,扩大教育规模,培养人才,为国家选拔官员。儒生通过太学学习,再通过察举制等方式进入仕途,这进一步巩固了儒家在官僚体系中的地位。

唐太宗:贞观之治,开创盛世气象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他以“贞观之治”著称,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塑造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开放包容的时代。

武功方面:

唐太宗在军事上的成就,更多体现在稳定疆域、慑服外族,以及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上。

统一战争,奠定盛唐基业: 唐太宗在秦王时期,就参与了推翻隋朝的战争,并最终登上帝位。他平定了王世充、窦建德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统一做出了决定性贡献。
北击突厥,威震四方: 唐太宗即位初期,北方突厥势力强大,对唐朝构成威胁。他采取了以攻为守的策略,亲自率军北征,在渭水之畔与颉利可汗签订了“渭水之盟”,将其俘获,基本解除了北方边患。此后,他又派遣大将李靖,率军灭亡东突厥和薛延陀,将唐朝的势力范围推向了更广阔的北方。他的军事行动,使得突厥各部纷纷归附,甚至尊称他为“天可汗”,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荣耀。
稳固边疆,设置安抚使: 除了北方的突厥,唐太宗还对西域、吐蕃等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有效的管理和安抚。他通过军事威慑和政治恩威并施的手段,使得边疆地区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他派遣使者前往各国,加强交往,使得唐朝的国际声望和影响力大大提升。
精于治军,重视将才: 唐太宗本人就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对治军有着深刻的理解。他重视将领的任用,能够充分发挥将领的才能,并赏罚分明,激励士气。他的军事思想,如重视骑兵、注重后勤、灵活机动等,在当时的战争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文治方面:

唐太宗的文治是其统治中最广为人知的部分,也是他能够开创“贞观之治”的关键。他的文治,侧重于国家治理、民生发展和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

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唐太宗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认为“君主好象船,百姓好象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采取了轻徭薄赋、减少赋役的政策,使得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为国家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人口也逐渐增长。
任用贤能,虚心纳谏: 唐太宗最令人称道的文治成就之一就是他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他能够容忍甚至鼓励部下对他进行批评和建议,其中以魏徵最为著名。魏徵多次冒死犯颜进谏,唐太宗都能认真听取并采纳,这极大地提高了政治清明度和决策的科学性。他打破了门阀限制,不拘一格任用有才能的人,不论出身贵贱,如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一批贤臣在他的重用下,共同辅佐他开创了盛世。
完善法律制度,加强法治: 唐太宗组织编写了《唐律疏议》,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附有详细解释的法典。这部法典内容严谨,条理清晰,既体现了礼治的思想,又注重法制的规范作用,对后世历代王朝乃至东亚各国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治理,强调“法不阿贵”,即使是皇亲国戚犯法,也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开放包容的民族和文化政策: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唐太宗以其开放包容的姿态对待周边民族和外来文化。他不仅接纳了突厥的归附,还任用突厥出身的官员。他鼓励各种宗教和文化在中国传播,如佛教、景教、摩尼教等都得到了发展。这种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使得唐朝成为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国际化大都市,也造就了唐朝文化的辉煌。
加强监察和吏治: 唐太宗重视对官员的监督和管理,设立了御史台等机构,加强了对官吏的监察,提高了行政效率。

比较与结论:文治武功,各有千秋,侧重点不同

那么,究竟谁的文治武功更为突出呢?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因为他们所处的历史时期和面临的时代任务不同,他们的侧重点也不同。

从对中华民族格局的奠定来看,汉武帝的武功更具开创性。 他彻底打通了西域,将中国的版图向西大大扩张,并建立了一整套管理边疆的制度,奠定了汉朝及以后中国疆域的基本框架。他对匈奴的征服,也改变了中国长期以来受北方游牧民族威胁的局面。在文治方面,他“独尊儒术”的决策,对中国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
从国家治理的精细化和盛世的繁荣度来看,唐太宗的文治更为突出。 “贞观之治”的出现,并非仅仅依靠军事的强大,更在于其高效的行政、公正的法律、繁荣的经济以及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唐太宗在国家治理的各个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政策更具人文关怀和长远考量,使得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庶、最文明的国家之一。他的军事成就在于“守成”和“拓展”的平衡,以及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而非大规模的开疆拓土。

总结来说:

汉武帝 的贡献在于奠定和巩固了中华民族统一国家的基本格局和精神内核。他的武功是开创性的扩张,他的文治是思想和制度上的确立。他更像是一位雄心勃勃的帝国缔造者和奠基者。
唐太宗 的贡献在于将国家治理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创造了一个开放繁荣的辉煌时代。他的武功是稳定和维护,他的文治是精细化和人性化。他更像是一位卓越的治世能臣和贤明君主。

如果一定要区分“更为突出”,那么从对中华文明长远格局的影响力来看,汉武帝的开创性贡献可能更具分量。 他奠定了中国大一统政治格局和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这些影响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而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则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典范,其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也使得唐朝成为世界文明的灯塔。

因此,不能简单地说谁更胜一筹,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君主,各自在不同的领域达到了极致,共同铸就了辉煌的汉唐盛世。他们都是中华文明的骄傲,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学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请自来。

汉武帝远远比不上唐太宗

1、汉武帝之前,卧薪尝胆几十年(韬光养晦,熟悉吧)

积攒了一个偌大的家底

然后汉武帝霸气侧漏,拿着这些家底爽了一辈子

家底被糟蹋的一干二净

留下个差点崩溃的国家,老百姓也几乎活不下去

就连个人的皇位问题都没梳理好,被人利用了一次又一次


2、唐太宗跟着老子打江山

大唐的江山很多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李建成的功劳这里不做讨论)

李世民接手的时候,突厥还能直抵首都,大唐各种妥协求放过

短短几年之后,形势逆转,锤爆突厥

关键就是,李世民东南西北到处锤,国家经济并没有被波及,民生也没有受太大影响

他交给儿子的,是一个“贞观之治”的好摊子

皇位虽然也折腾了,不过远没有像汉武帝那样,搞得一个8岁的小孩子来上位


重点就是,李世民到处突突突,同时民生经济也在发展,死后交给下一任的,是个不错的国家

刘彻尤其是中后期,自卫反击变成了穷兵黩武,为了打而打,为了武功而强行打


文治武功 唐太宗都强一大截

user avatar

汉唐明之间不玩朝代斗兽,不过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是怎么会有人吹唐高宗

在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对唐高宗的评价并不是特别高

清高宗是个例外,清史稿等等书都是猛夸的,言过其实就是了

user avatar

类型不同,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唐太宗23年。

汉武帝是个才华横溢的皇帝,思想上天马行空。创造了很多制度,文化,并且被后世沿袭。

很多人觉得汉武帝最大的功劳是他的武功,

汉宣帝刘询对汉武帝的评价则是:孝武皇帝躬履仁义,选明将,讨不服,匈奴远遁,平氐、羌、昆明、南越,百蛮乡风,款塞来享;建太学,修郊祀,定正朔,协音律;封泰山,塞宣房,符瑞应,宝鼎出,白麟获。功德茂盛,不能尽宣。

汉书上对汉武帝的评价则是: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可见都是些规章制度方面的创新,比如建立太学,自此之后历代都会有中央教育机构。比如什么国子监,弘文馆。

改革历法,汉武帝之前用的是古历,以十月份作为岁首,太初历改为正月为岁首,这是一次重大的改革,以后的朝代虽然历法屡次重定,但是都是以正月为岁首的。再也没有改回过去的十月为岁首了。

还有建立年号制度,自汉武帝之后,取一个年号就成了帝王的标配了。日本到现在都还有年号。可见这个制度的影响之深远。

还有汉乐府,这个也很著名了,《汉书·艺文志》在叙述西汉乐府歌诗时写道:“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 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乐府的诗也成为了我们民族文化重要的瑰宝。

还有完善了察举制,察举制自汉武帝之后就成为了汉朝选官重要的制度体系。这个制度影响非常之深远。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科举考试的前身。

还要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华文明的视野,让我们了解到万里之外还有许多国家和文明。

还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置五经博士,在此之前,博士有很多学说,汉武帝把他们全都换成了儒家学说的,让儒学成了帝国的统治思想,影响了后世两千年。

当然还有不得不提的汉武帝的武功军威。这个相对来说大家了解的都很多了,就不必再讲了。

再看唐太宗,如果雄才大略是汉武帝的形容词的话,那么唐太宗的形容词应该是英武不凡。

唐太宗不同于汉武帝从小长在深宫里学习各种知识,唐太宗自小便喜欢结交英雄豪杰,为人豪迈不羁,年少的时候就曾经救过被突厥围困的隋炀帝。后来在唐朝建立的过程中又是屡次亲征。多次身处险境。

与我们平常人印象不同的是,唐太宗并不是一个文质彬彬的,宅心仁厚,虚心纳谏的文士形象。这个形象应该是他的哥哥太子李建成。

唐太宗应该是一个类似侠客,有勇有谋,胆识过人,视金钱如粪土,为人豪爽仗义,光明磊落的这么一个英武不凡的英雄形象。

他的弟弟李元吉应该是一个好勇斗狠,为人残暴,喜欢杀戮又心机深沉,武艺高强的反派,这么一个剽悍的武将形象。

后来唐太宗政变杀掉了仁厚不果断的太子和剽悍残暴的李元吉。成功上位。

不去讨论人物的道德,唐太宗是一位很好的皇帝,他能够虚怀若谷的听取谏言,虽然好几次都被魏征起的说要杀了魏征,但是最后还是没有这么做。说实话,这一点比汉武帝强,汉武帝是不可能容忍臣子冒犯他的。

唐太宗的文治某种程度上和文景之治相比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也就是修养生息,不扰民。恢复国力这些措施。很普通。但是与文景之治不同的是唐太宗的武功。

我觉得唐太宗应该是把文治武功同时做的最好的一位皇帝。一方面修养生息,一方面又能开疆拓土,击败敌国,实在是厉害。

与之相比,汉武帝的武功是不如唐太宗的,我们不谈困难只看成绩,唐太宗的成绩明显比汉武帝好。唐太宗没有搞的天下骚动就取得了和汉武帝几乎相同的武功成就。不得不说是奇迹。与之相比,宋太宗就又差到多了,丧师辱国,实在是难看。

唐太宗时代百官和睦,政治清明,民众安居乐业,军队所向披靡。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盛世,胡无人,汉道昌。这一切都和太宗本人是脱不开关系的。没有唐太宗就不会有那个伟大的独一无二的贞观时代。

但是,太宗本人也有缺点,是人都有缺点。太宗也不例外,其在继承人的问题上不如汉武帝远甚。要不是天降猛男李隆基,唐朝几乎就要灭亡在他儿子和儿媳的手里。他儿子选的老婆,几乎把他的后代和忠于唐朝的忠臣义士杀光了。

汉武帝晚年虽然有巫蛊之祸,但是顾托得人,终究没有酿成祸患。霍光最后也算是完美的完成了汉武帝交给他的历史任务。

与雄才大略,极富创造精神的汉武帝相比,唐太宗就显得不那么折腾,更加内敛,更加能够克服自己的欲望,这很不容易。

他们俩人正好在历史需要的时候出现在了恰当的位置,汉武帝以自己极富创造力的智慧,规划了我们这个国家的政治文化体系。

唐太宗在汉朝崩溃后的数百年后出现,重新用自己的才能把天下归为一统,在当初汉武帝创造的那个体系下,做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给世人留下了一个完美君王的形象。后世的君主范本就是唐太宗。

如果把唐太宗放到汉武帝那个时代那么汉朝可能会在出现一位汉文帝,或者汉景帝,太宗没有武帝那样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把武帝放在太宗的时代,那么唐朝说不定会多一位唐玄宗。武帝没有太宗那样的自制力和用人能力,武帝虽然求贤若渴,但是往往贤能的人还没有完全发挥才能就因为触犯天颜被杀掉了。对此汲黯有清醒的认知。

两个同样伟大的帝王。都是汉人的骄傲。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吧,爱咋说咋说。

不过这评论下有些兄弟把我看笑了。

1.唐太宗登基后,打的国家对手多,难道汉武帝打的就少了?除了匈奴,还有哪些:南越 闽越 西南夷各国 昆明 羌人 氐人 朝鲜 楼兰 车师 大宛。其中汉羌战争的规模双方都是10万人以上的。不会真以为所谓的打了30几年的仗,天天和匈奴对砍吧?不会真以为汉武帝只跟匈奴一家打吧?

2. “户口减半”;确实汉武帝穷兵黩武压榨民力,这点确实是实话,但是选择性无视汉武帝时期40几次严重天灾可不好吧~“汉武帝打仗打死了一半的人”这个说法我属实没有听说过

3. 还有人拿五胡乱华来扯呢?五胡乱华,匈奴人刘渊是南匈奴内附的后人啊,刘渊汉化程度多高,不需要我多谈吧?对了,刘渊祖上是刘秀迁入的喔,和西汉没有半毛钱关系。话说回来,匈奴自宣帝时期就称臣西汉不知道?这种宗藩关系延续到新莽时期喔。拿五胡乱华踩汉匈战争,真要按这种逻辑瞎扯淡,“你太宗文皇帝不是灭了突厥吗?那武则天时期的那个后突厥汗国是啥啊?所以你太宗文皇帝平了啥啊?是不是唐朝灭突厥的战争就是“胡闹”啊?安禄山史思明祖上应该也是来自突厥吧?”我能这么说吧?显然不能,这么说明显是在偷换概念啊,所以说五胡乱华之前,先去搞明白五胡乱华到底是什么东西吧?

4. 西汉和匈奴的战争,本就是两个上升期的王朝对抗,贞观年间的东突厥真的可以和武德年间比吗?两个上升期的国家大战,即便一方取胜,也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何况,汉朝那时候对骑兵的运用、和脱胎于北朝的隋唐帝国能比?对长城外的了解能和隋唐时期比?汉朝本身就是给后世王朝趟雷的。当然,我的意思是,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观点看法,非要隔了近千年然后生搬硬套对比,是不是大清完胜大唐啊?

5. 汉武帝即位初期的情况,内部确实不算太差,但是制度混乱,也就是所谓的【制度多阙】嘛,汉武帝也不是一上去就打仗,先要安定内部,统一思想,改革制度,汉武帝死后【制度遗文】,确立了汉朝的主体思想,完善了之前汉初制度上的问题。

6.昭宣时期本质上延续的是汉武帝末期的政策,和文景之治完全不一样。昭宣之治本质上也是武帝那种高度中央集权的帝国,和文景之治那种小政府模式完全不一样。不知道二者咋混为一谈的。经济制度上,除了改酒类专卖为占租,其他“与民争利”的政策,霍光和宣帝都拿去了。实际上,只要不频繁打仗,汉武帝那套政策,能让国家积攒出远胜于文景之治的国力。差点忘了,汉武帝死前还在搞农业升级来着。

7.文景之治的底子啥时候花完的,前127年修完朔方就完了,此时距离汉武帝去世还有40年。不会真有人以为汉武帝吃了文景之治54年老本吧?

8.“一汉敌五胡”到底说的啥?一汉敌五胡,和汉匈战争没有半毛钱关系,说的是啥?陈汤那话针对的对象是乌孙,和匈奴有啥关系?汉军和匈奴士兵比拼、汉朝士兵为5,匈奴士兵为3,这尼玛说的就不是匈奴,咋生拉硬套到汉匈战争身上?

9.汉武帝【任人唯亲】?说过这话的人,是不是只知道卫青霍去病李广利这三人啊?汉书评价武帝时期【汉之得人 由兹为盛】,

还有这个【孝武皇帝好忠谏,说至言,出爵不待廉茂,庆赐不须显功,是以天下布衣各厉志竭精以赴阙廷自衔鬻者不可胜数。汉家得贤,于此为盛。】

在知乎懂割眼中,汉武帝“亲戚”有点多,“听不见建议”,即便这些人最喜欢引用的司马光的话,司马光还有下半句:【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

【受忠直之言,好贤不倦,诛赏分明】这些东西在这些人眼中不存在。

10.汉武帝最后立储问题,也能被喷?首先,无论谁上来,都是要恢复民生,哪怕汉武帝活着,也是干这种事情。这是现实需求。太子死了,既成事实,昌邑王也死了,燕王广陵王兄弟品性极烂,选谁啊?只有选刘弗陵了呗,让霍光辅政,我觉得就挺好。霍光用了10几年时间解决了武帝末期海内虚耗的摊子,这不能恰好说明汉武帝选人是正确的?真要这么扯,你太宗文皇帝,选的李治是啥?后来被武则天夺了天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武帝和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两位赫赫有名、并称“汉唐盛世”的伟大君主。他们各自的时代都辉煌灿烂,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要说谁的文治武功“更为突出”,这实在是个难以简单定论的问题,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面对的挑战以及侧重的政策都有所不同。不过,我们可以深入剖析他们各自在文治和武功上的成就,来做一番比.............
  • 回答
    要论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明成祖朱棣、清高宗乾隆这四位帝王,谁更伟大,文治武功更显赫,这确实是一个饶有兴致的探讨。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挑战以及所取得的成就,都有着鲜明的独特性,很难简单地用一个“最”字来概括。但若要细致地品味,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审视他们的功业。汉武帝刘彻,他所处的汉朝.............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历史评价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为什么不同古代王朝在后世会获得截然不同的评价,甚至出现“粉丝”和“批评者”阵营的分化? 所谓“明吹”、“汉吹”、“唐吹”和宋、清的“诋毁居多”,背后绝非简单的喜好差异,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白,历史评价从来都不是铁.............
  • 回答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三位极具影响力的君主,他们各自在政治舞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们的政治手段不仅决定了各自王朝的命运,也对中国后世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将详细分析这三位帝王的政治手段,并进行比较。 一、 秦始皇:集权与统一的铁腕政治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皇帝,他.............
  • 回答
    如果将唐太宗李世民置于西汉汉武帝刘彻的位置上,其治国理念和历史环境存在显著差异,能否超越汉武帝的成就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历史背景的差异1. 时代背景 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187年):西汉在文景之治后进入鼎盛期,但边疆危机(匈奴威胁)和中央集权需求推动其进行军事扩张。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也涉及到中国历史中两个极其重要的时期和两位伟大的君主。汉武帝和唐太宗的对外政策和国家发展轨迹确实存在鲜明的对比,理解这种对比的关键在于深入分析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治理策略、经济基础、军事实力以及对外战争的性质和目的。下面我将详细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汉武帝对外越打越穷,唐太宗对.............
  • 回答
    论证汉武帝、唐太宗、明成祖三朝汉族骑兵集团的战斗力,并非易事,因为时代背景、战略需求、对手性质以及骑兵的构成都有显著差异。要说谁“最强”,更像是在不同维度上的比较。不过,我们可以深入剖析这三个时期汉族骑兵的特点,试图勾勒出他们的优劣与强弱之分。一、 汉武帝时代的汉军骑兵:开疆拓土,锐不可当的先驱汉武.............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研究中的一些核心问题。很多时候,人们会简单地将汉武帝的连年征战与国家的衰败联系起来,而将唐太宗的开疆拓土视为盛世的标志。但如果仔细探究,我们会发现其中的复杂性远不止于此。汉武帝时期:雄心勃勃的扩张与潜在的经济隐忧汉武帝,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极具魄力的一位皇帝。他继位时,汉朝.............
  • 回答
    汉武帝晚年和唐玄宗晚年都有废立太子的事件发生,但朱元璋与朱标之间却呈现出父慈子孝的和睦景象,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剖析。这并非是简单的历史巧合,而是时代背景、政治制度、个人性格、以及政治遗产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理解汉武帝和唐玄宗晚年为何会起杀心废太子。汉武帝晚年的悲剧:.............
  • 回答
    秦朝和隋朝,这两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常常与短暂、严苛、甚至有些悲剧的色彩联系在一起。秦朝统一六国,但二世而亡;隋朝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却也因农民起义而迅速衰落。然而,正是这两个被普遍认为“不成功”的朝代,却为之后长久而辉煌的汉朝和唐朝奠定了极其重要的基础,使得这两个朝代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要理解汉朝和.............
  • 回答
    唐朝和汉朝,哪一个才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王朝”?这个问题,就像是在问哪颗星辰最亮,答案往往见仁见智,没有绝对的定论。不过,若要细细掰扯开来,从历史的深度、对后世的影响力以及文明的辉煌度来看,汉朝和唐朝都各自有着无可比拟的地位,很难简单地说谁就一定比谁“更第一”。汉朝:奠基者与精神脊梁谈到“第一”,很.............
  • 回答
    要将刘宋的开国皇帝武帝刘裕与文帝刘义隆,与北宋的开国皇帝太祖赵匡胤和太宗赵光义放在一起比较,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视角。这四位都是各自王朝的奠基者,也都颇有建树,但他们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治国理念和历史影响都有着鲜明的差异。咱们先从刘宋说起。刘宋武帝刘裕(363年-422年在位,402年-420年称.............
  • 回答
    汉唐盛世,同为大一统王朝,但在财政和商业流通方面,税收的徴收方式和货币的使用却呈现出有趣的差异:汉代以铜钱为主,而唐代则是钱帛并行。这背后牵涉到多方面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远非简单的历史巧合。汉代:铜钱作为货币主导的时代汉朝,尤其是西汉,经历了统一中国、确立中央集权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经济的基.............
  • 回答
    在我有限的知识范围内,确实很难找到从唐代就开始连续居住在新疆、并且有清晰家谱可考证的汉族家庭的详尽资料。原因有很多: 历史记录的局限性: 尤其是古代的家谱,很多都随着时间的流逝、战乱、迁移而遗失,能够完整保存至今的本就稀少。 新疆历史的复杂性: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文化交融的地区。汉.............
  • 回答
    李唐与世家门阀共天下,这是历史事实。而隋炀帝是否因为想“吃独食”而导致天下世家共同反对他,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而且答案并非简单的是与否。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梳理一下隋朝的政治格局,以及世家门阀在其中的地位。隋朝建立与世家门阀隋朝的建立者隋文帝杨坚,出身于关陇世族,但他的崛起过程并非完全依赖.............
  • 回答
    汉武帝和杨广,两位都曾是坐拥强盛基业的君主,但他们的历史评价和最终结局却天差地别,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并非简单的“一好一坏”可以概括。深入探究,我们可以发现,虽然两人都继承了相对富强的国家,但他们在执政理念、治国方略、个人性格以及时代背景等多个层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最终导致了截然不同的命运。一.............
  • 回答
    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权臣当道,皇室的尊严早已荡然无存。汉献帝刘协,这位坐在龙椅上的少年皇帝,此刻却并非身处金碧辉煌的宫殿,而是狼狈地蜷缩在堆积如山的草堆里,身旁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们。夜色深沉,寒意侵骨。献帝紧了紧身上单薄的衣裳,粗糙的草叶刮蹭着他的脸颊,带来一阵阵难以忍受的刺痒。他望着身边同样疲.............
  • 回答
    如果三国时期控制汉献帝的是刘备,那么他与汉献帝的关系,以及他如何处置这位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将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政治智慧的议题。这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考量,更是对天下大义、民心向背以及自身政治合法性的深远影响。刘备的性格与政治理念:在深入探讨之前,我们首先要理解刘备的几个关键特质: “汉室宗亲”的身.............
  • 回答
    吕后死后,是“诸吕之乱”,而不是“功臣在作乱”。周勃和陈平等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忠臣典范”,是因为他们采取了行动,平定了诸吕之乱,恢复了刘氏江山,并且他们的行为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被认为是维护国家稳定和正统的必要之举。下面我将详细解释这两个问题: 吕后死后,到底是功臣在作乱还是诸吕在作乱?答案:是诸吕在.............
  • 回答
    要论诸葛亮与石勒对汉光武帝的评价孰更公允,我们得先了解他们各自的立场与时代背景。先说诸葛亮。这位三国时期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一生致力于恢复汉室。他的评价,自然会带着浓厚的“正统”情结。在诸葛亮眼中,汉光武帝刘秀,是曹魏政权强盛时期,蜀汉政权所仰望和借鉴的“汉室中兴”的典范。诸葛亮推崇刘秀,很大程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