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汉武帝接手大汉,对外作战越打越穷;唐太宗接手残破的国家,年年对外战争却越打越强盛?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研究中的一些核心问题。很多时候,人们会简单地将汉武帝的连年征战与国家的衰败联系起来,而将唐太宗的开疆拓土视为盛世的标志。但如果仔细探究,我们会发现其中的复杂性远不止于此。

汉武帝时期:雄心勃勃的扩张与潜在的经济隐忧

汉武帝,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极具魄力的一位皇帝。他继位时,汉朝虽然经历了文景之治,国力有所恢复,但整体上仍以休养生息、与民休息为主。然而,汉武帝的目光并未局限于此。他深感北方匈奴的威胁,也渴望恢复汉朝在天下中的荣光。

对外战争的起因与性质: 汉武帝对外战争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北方的匈奴。他派遣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对匈奴发动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甚至深入漠北,取得了辉煌的战绩。此外,他还在西南、西北方向开疆拓土,设立郡县,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这些战争,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打击了匈奴的势力,保障了汉朝边境的安全,也扩大了汉朝的版图和影响力。
经济上的巨大压力: 然而,这一切辉煌的背后,是巨大的经济消耗。
军费开支: 维持庞大的军队,长途奔袭,粮草、军械的供应,都是天文数字。即使取得了胜利,战后也需要安置士兵,抚恤伤亡,这些都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
劳役负担: 战争动员,往往意味着大量的青壮年被征发入伍或参与后勤,这不仅减少了农业劳动力,也加剧了人民的劳役负担。为了支持战争,国家需要征收更多的赋税和徭役。
财政政策的调整: 为了筹集军费,汉武帝推行了一系列“搜刮”式的财政政策,例如“均输”、“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盐铁官营确实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但这也极大地挤压了民间工商业的发展空间,垄断了重要的生产资料,加剧了贫富差距。所谓“富商大贾,比于王者”,汉武帝就是要打破这种局面,将财富收归国有,但其手段过于严苛,对经济的活力造成了打击。
后勤保障的挑战: 汉朝的交通和通信技术有限,长距离的后勤供应非常困难,也消耗巨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汉武帝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屯田,但这同样需要资金和人力。
社会影响: 连年的征战和沉重的赋税,使得民生凋敝,许多百姓因为贫困而破产、逃亡,甚至出现“流民”。虽然汉武帝在晚年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下诏“轮台罪己”,但造成的伤害已然存在。

唐太宗时期:战乱后的重建与精明的统治

与汉武帝不同,唐太宗李世民继位时,中国刚刚经历了隋末的战乱。国家虽然统一,但百废待兴,社会经济遭受重创,民心思定。

“贞观之治”的背景: 唐太宗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深知民心向背的重要性。他的统治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休养生息,恢复民生。
对外战争的策略与性质: 唐太宗并非不进行对外战争,他的对外政策同样积极,尤其是在与东突厥、薛延陀、高句丽等政权的较量中。
性质的差异: 与汉武帝不同,唐太宗的对外战争,很多时候是为了“安边”,或者是在被动应战后进行反击,而非大规模的、主动的、以开疆拓土为主要目的的扩张。例如,他对东突厥的征服,很大程度上是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原的边患。
精明的军事指挥: 唐太宗本人就是杰出的军事家,他的将领也多是能征善战之辈。在对外作战时,他善于抓住战机,运用策略,以最小的代价争取最大的胜利。例如,他利用突厥内部的矛盾,以“胡马”打“胡马”,将战火引向敌人内部,减少了自身的消耗。
后勤保障的改善: 相对汉武帝时期,唐朝的经济基础更稳固,特别是漕运系统的发达,为军队的后勤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降低了长距离作战的成本。
经济恢复与军事实力同步增长:
轻徭薄赋: 唐太宗实行“贞观之治”的核心政策之一就是轻徭薄赋,减少赋税和徭役,让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恢复生产。这使得社会经济得以迅速恢复,人口增加,国力日渐强盛。
经济基础的坚实: 经济的繁荣为军事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国家税收充裕,粮草储备充足,军队装备精良,兵源也相对充足且士气高昂。
军事制度的完善: 唐朝的府兵制在早期为国家提供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士兵在农闲时训练,既保证了生产,也保持了战斗力。虽然府兵制后来也面临一些问题,但在唐太宗时期,其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
强大的国家动员能力: 当国家强大、民心归附时,人民对战争的承受能力和支持度也更高,这使得国家在必要时能够有效地动员资源投入战争。

核心区别的总结:

1. 国家发展阶段与基础: 汉武帝接手的是一个相对稳定但需要进一步发展的国家,他的扩张行为消耗了国力。唐太宗接手的是一个刚从战乱中走出来的国家,他的对外政策是在休养生息、恢复民生的基础上进行的,战争更多是为了巩固统治和安全,并且是在国力允许的范围内。
2. 战争的目的与性质: 汉武帝的战争更倾向于主动的、大规模的征服和扩张,以确立汉朝在天下中的绝对优势。唐太宗的战争更多是为了解决边患,防御反击,以及巩固统一,其目标更为务实。
3. 经济政策与民生: 汉武帝的财政政策虽然为战争提供了资金,但其严苛的手段损害了经济活力和民生。唐太宗的“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优先恢复了民生和经济,为军事行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4. 领导者的智慧: 两位皇帝都有雄心,但唐太宗在处理战争与民生、扩张与稳定之间的关系上,表现出了更高的智慧和策略。他懂得在强大敌人之前,先让自己的国家“硬起来”。

简单来说,汉武帝就像一个年轻人,手握重金,渴望证明自己,一头扎进各种“大项目”,结果消耗巨大,虽然赢得了一些声望,但也让家底变得稀薄。而唐太宗则像一个精明的管理者,先是把公司从濒临破产的边缘拉回来,让员工(百姓)能安居乐业,公司(国家)有了稳定的现金流和口碑,再在关键时刻,有针对性地进行“战略性收购”或“防守反击”,这样不仅能巩固和扩大现有优势,还能让公司整体更强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汉武帝那会对付草原民族还没经验,只会军事打击,成本高收益差。

而唐朝的时候,对付草原民族已经有政治分割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整套应对体系了。之前隋朝的时候,隋文帝就利用东西突厥的矛盾,很低成本就实现了对东西突厥的部分控制。这套体系比单纯的军事打击效果好成本低的多。

李世民对付突厥也是这样,渭水之盟的第二年就成功窜诺薛延陀部从突厥分裂出来,还带了回纥、拔野古、阿跌、同罗、仆骨、霫等部落,兵力最高峰有20万。

这样唐朝没投入一个大兵,就让突厥近一半兵力直接成了敌人,而且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境地,汗庭的精锐军团大多要派到前线,内部空虚。

完成了这样的整体部署后,李世民才开战。

user avatar

1.唐朝对比汉朝时期,生产力已经提升了。

2.汉朝是中原王朝第一次主动出击北方游牧民族

农耕民族早期生产力提升虽然比工业革命后缓慢,但是并不是丝毫没有。汉唐之间间隔近400年。农具的发展,土地的开垦,种植过程中发现更合适的粮食作物,古代医疗方面的发展,冶金技术的发展,对外贸易。这些虽然都很缓慢,但对于北方的游牧民族与四周相对闭塞的民族来说都是降维打击。

同时,中国古代有两次大规模的对外开垦式征战。一次是秦朝南征百越,一次是汉朝饮马瀚海。这两点的难度基本是一个级别的,因为中原对这些地方的地形,气候等既不了解,也不是适应。茫茫大漠,无垠的草原找一群游牧为生的部落民族,可不是什么容易事儿。

自汉朝之后,中原民族有了对北方游牧民族的丰富作战经验。如牢牢控制燕云十六州与河西走廊,就可以以静制动,必要时主动出击。这都是在一次次作战中积累出的经验。

当然,李二这人又正好是一个既喜欢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有喜欢打仗的人。论对外征战的能力,李二确实是古代封建帝王的天花板。

user avatar

汉朝毕竟还是华夏民族的草创时期,对抗草原游牧民族的经验仍在不断探索和积累。

而唐朝的成功,开国之初不到三十年,就能直接征服漠北各部,设置安北都护府,也是中原王朝有史以来第一次将漠北草原直接纳入版图,这等强如两汉数百年里都没有做到的武功,则建立在千年之后无数前人积累的智慧结晶之上。

汉初刚从秦末战乱中结束分裂,国力百废待兴,难以与新崛起的匈奴帝国直接抗衡,自不必说。汉武帝承文景之治数十年治世,人口从汉初的1500万达到3400多万,各郡县府库积累钱帛不计其数。

以汉朝如此鼎盛国力,去攻击百余万人口的匈奴,却是【寇虽颇折而汉之疲耗略相当矣】,特别是在卫青漠北大战、霍去病封狼居胥后,学精了的匈奴人根本不再和汉军主力直接决战,而是游走机动,避实击虚,分路合歼,令此后的汉军历次北伐,负多胜少,折损惨重,更是得不偿失。

【承孝武奢侈余敝,师旅之后,海内虚耗,户口减半】(《汉书·昭帝纪》)【师出三十余年,天下户口减半】(《汉书·五行志》)

连年战争中,汉军和匈奴各损失兵力20多万精兵,汉武帝已不得不下罪己诏,轮台悔过,休养生息,而匈奴虽经重创,依旧横据北疆,与汉朝顽强为敌。 这也足以证明,此时汉朝在对付匈奴上的战略,确实是有欠缺的。

世人对游牧民族最偏见的认识,莫过于以为他们只是一帮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蛮子,殊不知在草原严苛的自然环境下,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从来只有最狡猾最精明的人才能生存下来。当汉军兵锋已经抄掠匈奴老巢,直接关乎到他们的生死存亡了,他们同样也将如打不死的小强一般,使尽百般手段,竭力挣扎求生。

因此,如果中原王朝仅仅凭借强大国力去碾压草原游牧民族,不施加其他手段,想要一力降十会,不免如汉武帝一般代价巨大,而事倍功半。

西汉最终解决匈奴问题,还是霍光和汉宣帝执政时期,靠着对草原部族和匈奴各臣属国的分化利诱,同时政治外交手段多管齐下,收复西域诸国,截断匈奴侧翼,两个战略方向夹攻,历时数十上百年几代人心血,这才能一举成功。而汉朝积累的对付游牧民族的宝贵经验,同样也被此后的华夏历代王朝所继承。

隋朝伟大外交家、战略家,也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岳父,长孙晟,不但创造了“一箭双雕”这个成语,更总结前人经验教训,创建性提出了”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的方略,他在草原各部连横纵合,离间各部酋帅,令偌大一个突厥汗国一分为二。

同时隋文帝杨坚,调派麾下诸多名将英杰,如杨素、高颎、史万岁等,连年出塞北伐,令突厥人称臣请降。只可惜隋炀帝杨广刚愎自用,败坏一个辉煌盛世,也令东突厥汗国得以复兴,因此这场原本或许该属于他的旷代武功,楞是拱手让他的表兄李渊和好外甥李世民摘了桃子。(当然,李世民和长孙无忌也可以表示,干掉突厥的方略,明明是我岳父/亲爹留下的遗产,身为人子人婿,继承天经地义。

唐太宗李世民和他麾下众多的凌烟阁贤臣名将,谋臣如云,良将如虎,确实是凝聚了中原南北大分裂数百年来,铁血与战火淬就而成的最精英群体,从战略意图、战役规划到战术运用,以及相关的政治、经济、外交手段,皆代表了华夏民族冷兵器时代的最高水准,因此他们方能举重若轻,在国力远未达到隆盛之时,便用最小代价收取最大成果。

唐朝从开国伊始,就喜欢对其他政权以不断分化利诱,收买挑拨,平定东突厥汗国同样是一个无数人协力的系统工程。李靖三千骑兵突袭定襄,决战阴山,俘虏突厥可汗,亦非他一人之功,而是从贞观元年起,唐军一系列眼花缭乱的组合拳攻势下,一系列军事、外交动作后水到渠成的结果。

为什么东汉窦宪灭亡北匈奴汗国,燕然勒石,宣告了三百年汉匈战争的最终胜利,然而后世功名却不显?就是因为新兴起的鲜卑成为新的草原霸主,拒绝接受朝廷册封,而汉军对其无可奈何。后来汉灵帝命汉军兵分三路,出塞讨伐鲜卑,却三路大军都被打得几乎全军覆没,死者十之七八。这一战也宣告了四百年大汉王朝,国势如夕阳直下了。

相反,唐朝攻灭东突厥,绝不仅仅是一场如东汉灭北匈奴那样的收拾落水狗性质的战争。单看战后处置, 后方起兵打残了突厥人的回纥军也好、薛延陀军也好,突利等突厥亲唐势力也好,他们都纷纷都接受唐朝册封,从此对唐朝称臣。为什么?就因为形势比人强。

薛薛延陀真珠可汗,在漠北草原建立了名义上臣属唐朝的新政权,妄图不断积蓄实力,填补东突厥灭亡后的势力真空,成为新的北方霸主,再向唐朝挑战。而雄才霸略的李世民却绝不肯给他这个机会。在以后十余年内,薛延陀连遭唐军摧毁性打击,草原霸主的位子还没坐热,就被唐朝给一举端了。

——诺真水之战,大唐英国公李世绩,仅仅用六千骑兵下马步战,以长槊迎敌,就大破薛延陀十万骑兵,斩俘五万余人,如此悬殊战力比,一向遵奉强者的草原各部族会选择服从谁,自是不言而喻。

唐朝初年,唐军征战四方胡夷,取得无数这般的以少胜多神话战绩,一战破国直若等闲。

李靖三千骑兵破东突厥十万人,苏烈一万骑破西突厥军十万人,一千骑破吐蕃军八万人,以至于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十万唐军大破二十五万敌军,俘斩十四万,只因为没有达到灭国目的,都成了某些人眼中的所谓“败仗”。

李世民即位之初,中原刚刚从战火疮痍中走出,户口不过一千余万,只相当于汉武帝时期的1/3,汉宣帝时期的1/5,然而他就用这点本钱,在二十年内完成了完成了对漠北、青海和西域的征服,令国家版图扩张一倍有余,被各族公推为“天可汗”,也正因为唐军战力太强,每次出兵损害甚微而收获甚大。

在大唐军队的恐怖战力威慑下,回纥、拔野古、同罗、仆孤、契苾等草原各部酋长,纷纷主动请求唐朝在漠北直接设置州郡,派遣地方官员,让他们成为唐朝的编户齐民。

从此以后,漠南为郡县,漠北无王庭,一直到武则天执政,后突厥汗国复国为止,整整半个世纪,大漠南北大小部落的酋长们,都只能在大唐旗帜下俯首听命,为大唐出兵作战开疆拓土。终于打出了自咸海一直到日本海,华夏王朝历史上最大的版图。因此,盛唐才可以和强汉并称为华夏历史上至强的两极。

——这就是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光耀万邦,流芳千载的煌煌大唐!

user avatar

开拓者需要付出代价的。

汉武帝时期西域,草原对于汉人来说完全是未知的。这和你打游戏开战争迷雾一样。前面有什么?有没有水源,早晚温度,能不能扎营,水草在哪里。补给怎么来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前人没有经历过的,也没有借鉴的情况。

不是说你去抓几个匈奴人就能了解的。因为牧民和用兵大师的差距太大。没有任何借鉴的可能。地利和地理在世界战争史上都是非常重要的,不要说在未知土地作战(除非是科技和制度都有代差,比如南北美土著)即便是中原双方都是汉人的战争被偷袭,被迂回,被打个埋伏措手不及比比皆是。

因此汉武帝对外用兵伴随大量的军事失败。往往多路出击,一路有战果,一路战败另外几路去溜达一圈画点地图而已。因此汉武帝时期战争耗费大的惊人。而且为了补给汉武帝时期修建非常多的要塞甚至是城池,如朔方城。这种前线城池修建钱粮,军队,后续补给消耗的人力,物力为其后二千年中原和草原争战起到无以伦比的作用。

而到了李二时期,已经过了六百年。这期间山川地形,军事要点,气候变化等等都已经有迹可循。哪怕是古代地图上草原,西域甚至西伯利亚也不在是空白的。

这差距可就太大了。

user avatar

李世民在唐朝初年啊,秦王自己就是开国元勋,当时是帝国上升期。

等到了唐玄宗时期,帝国也是越打越穷。直到爆发安史之乱藩镇割据。

所谓大乱之后有大治,王朝帝国假设两百年寿命,早期几十年都是上升期,一来早期君主帝王是经过乱世的,有能力才干,知道民生疾苦,政策一般优秀;乱世消灭一大批人口,人地矛盾得以缓和,人均耕地增加;王朝初期还没有形成庞大既得利益集团,土地兼并也不严重,贫富差距很小;乱世缺乏毁林开垦,自然生态改善,水土流失等得以缓和,农业产量增加,等等。

但是一个王朝过了一两百年,各种矛盾就激化了:人口增加,人均耕地减少,粮食不够吃;土地兼并,既得利益集团吸血,贫富差距扩大,大量自耕农破产沦为流民;君主帝王从小生于宫中,缺乏经验脱离实际;农民大规模毁林开垦,水土流失严重,农业减产,等等。

王朝早期,一个上升期帝国身体健康,也能高效应对各种战争;而到了王朝中晚期,停滞衰退期的帝国,身体很多疾病毛病,应对战争力不从心。这个规律古今中外大都如此。罗马共和国帝国早期开疆扩土势如破竹,晚期却面对蛮族力不从心;奥斯曼帝国,沙俄帝国早期开疆扩土,晚年却面对西方列强力不从心,等等。

汉武帝客观来说已经做的很好了,及时调整政策休养生息,缓和矛盾,帝国又延续多年。

user avatar

哎,知乎的李世民粉丝又来秒天秒地了

我是真不理解这种粉圈心态

你知道时代上的数百年的区别有多大的不同吗

汉唐又不是同时代的帝国,李世民时代的科技毫无疑问对比刘彻时代是进步了很多的,当然大唐的敌人也比汉代的敌人更加强大了。不过这主要体现在吐蕃这样的敌人身上。突厥虽然比照匈奴鲜卑也进步了,可幅度终究及不上唐代对于汉代的技术进步。

这种进步还不只是技术上的问题

李唐帝国的建立和中坚力量,与自东汉以来的汉胡混居,共同发展,共同融合,共同创业的多个集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广为人知的北魏六镇武人集团就不说了

说一些比较冷门的,地位没那么高,但是意义同样不小的

高昌兵马如霜雪,汉家兵马如日月。日月照霜雪,回首自消灭

这句大唐兵马摧毁高昌的经典民谣大家想必是不陌生

李世民沿着天山东麓的开疆拓土,无疑是他的主要功业之一吧

在李唐向西开拓的时候,如沙洲瓜州的阴家,张家,宋家,为大唐提供了大量优质的中低阶级军官,负私从的良家子骑士,他们不仅生于斯长于斯,而且对西域胡情和西域各国情况十分熟悉。

这些人,也许没有苏烈,裴行俭那么名垂青史,但也同样是李唐建功立业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中坚力量。

他们哪儿来的?阴家,张家,宋家这样盘踞在瓜沙伊西庭的汉人大户豪强,都是从西汉东汉以来,就扎根于此。

这些可不是李二爷凭空变出来的。

大唐建立时,其整个执政集团,贵族集团以及地方地头蛇,和草原的各路部族之间的明暗线关系都是十分深厚而深远的。

上曰:“吾观突厥之众虽多而不整,君臣之志唯贿是求,当其请和之时,可汗独在水西,达官皆来谒我,我若醉而缚之,因袭击其众,势如拉朽。

在渭水之盟期间,大把人背着可汗去找李二爷或者其他大唐勋贵喝酒吃饭

这种关系,是南北朝多少年血水相融而出的条件,西汉具备吗

跟西汉早期能简单类比吗?这里面的差异性,足够顶级学府的历史系的教授们毕生努力去甄别了

然而在知乎,高亮回答,通常就是仨俩句话就给出结论了

而且还是跨越数百年的对比结论

真是让本座诧异

还有直接拿李世民逼退位了李渊,就代表他上秒隋文帝,下秒明成祖的

开什么玩笑呢

李二爷是厉害,准确的说,李世民是非常厉害

但是你要说什么李世民军事才能可以跨越几百年秒另一个强人,你可拉倒吧

别拿毛主席那句自古能军者第一李世民,第二朱元璋来说事儿

毛主席还说过刘秀第一能打

主席也就是随口说着玩,他还说过明英宗是个好皇帝干得不错呢

至于什么李世民的武将集团就一定能打爆刘彻的武将集团,这种话,还是少误人子弟的好

你最起码,做过敌我双方力量分析,沙盘对比,技战术打法分析,装备分析,然后再试图给出一个客观答案

然而你研究的越多,最后的结论就是越没办法比较时代相距较远的军事强人的能力差异

拿李世民,李渊,刘坚,朱棣乱比一通,这不就是凭感觉而已吗

朱棣打的靖难大战对手都有什么将领,我看了知乎那么多相关答案,讲得清他对手都有谁的答案都没几个

杨坚时的突厥和大唐建立时的突厥也不是一个情况

别给唐太宗招黑了,现在知乎历史板块,李二爷的粉丝除了教员不敢秒,上至秦皇汉武,下至明朝二祖,没有不秒杀的

隋唐交接时又不是人均机关枪,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薛仁杲,窦建德,宋金刚,王世充他们就一定比别的时代的枭雄厉害些,OK?

=========================================================

刚才又看了一眼高亮,高亮提到了汉武帝耗费巨大未能对匈奴斩草除根

我的天,两千年前对草原民族斩草除根?

李二爷是先后击败了东突和薛延陀称霸大漠,并且用城傍体系把他们约束了起来,

但是斩草除根这种词汇,建议还是少用,我已经在知乎无数次的看到有人说大唐把突厥人斩草除根了,但这种事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做到的

初唐的国力从顶峰开始滑落大约是在670年前后开始,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李二爷在打完一系列战争之后,大唐仍继续上升曲线坚持了二十一年左右

但是汉武帝这方面也不差,在他开疆拓土,制度建设,物种引进等等铺垫之下,昭宣盛世的西汉才迈入国力最巅峰啊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昭宣元时期的西汉都比文景之治时期的西汉更加强盛

但是我发现知乎有关汉武帝的讨论话题,有一多半都直接认为汉武帝之后西汉就不咋样了,西汉昭宣元时代的强盛,出镜率也忒低了

与之相反的则是大家对670年开始初唐武功巅峰滑落的情况不甚了解,从唐罗战争买肖城之战开始,到青海湖,大非川,安西四镇反复得失,后突厥兴起都没有什么印象

这样怎么能得出客观评价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研究中的一些核心问题。很多时候,人们会简单地将汉武帝的连年征战与国家的衰败联系起来,而将唐太宗的开疆拓土视为盛世的标志。但如果仔细探究,我们会发现其中的复杂性远不止于此。汉武帝时期:雄心勃勃的扩张与潜在的经济隐忧汉武帝,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极具魄力的一位皇帝。他继位时,汉朝.............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也涉及到中国历史中两个极其重要的时期和两位伟大的君主。汉武帝和唐太宗的对外政策和国家发展轨迹确实存在鲜明的对比,理解这种对比的关键在于深入分析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治理策略、经济基础、军事实力以及对外战争的性质和目的。下面我将详细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汉武帝对外越打越穷,唐太宗对.............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社会深层的性别观念和文化建构,背后原因复杂,并非三言两语就能概括。与其说“女汉子”容易受到接受,“男性女性化”就受到厌恶,不如说这反映了社会对不同性别角色期望的差异,以及这些期望如何被固化和传播。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无论“女汉子”还是“男性女性化”,这些标签本身就承载着社会对男女气.............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文化、社会心理以及时尚演变等多个层面,确实挺有意思的。要说为什么现在女生穿洛丽塔、JK、汉服等服饰在公共场合越来越普遍且被大众接受,而男生在这方面似乎没有类似“对应款”的突出流行,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聊聊。首先,我们得承认,服饰的社会接纳度本来就存在性别差异。长久以来,女性服饰在“.............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历史的齿轮稍稍错位,元世祖忽必烈并非蒙古人,而是土生土长的汉人。他生于宋朝末年,却有着蒙古铁骑的血脉,或许是某个早已汉化的北方汉族宗族,又或许是历史上那些被模糊了名字的游牧民族后裔,经过几代繁衍,最终以汉人的身份出现在世人面前。如果这样一位“汉人忽必烈”真的存在,并且他以“汉族狂元王朝.............
  • 回答
    汉武帝和杨广,两位都曾是坐拥强盛基业的君主,但他们的历史评价和最终结局却天差地别,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并非简单的“一好一坏”可以概括。深入探究,我们可以发现,虽然两人都继承了相对富强的国家,但他们在执政理念、治国方略、个人性格以及时代背景等多个层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最终导致了截然不同的命运。一.............
  • 回答
    汉人能够接受清朝三百年,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的因素。并非所有汉人都“接受”,但总体而言,清朝能够在中国建立并维持长达三百年的统治,确实有其深层原因。下面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一、 清朝统治初期,军事与政治上的绝对优势1. 强大的八旗军事力量: .............
  • 回答
    清初八旗兵二十万,绿营兵六十万,为何广大汉族人民甘心接受满族统治?这个问题,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它不是一朝一夕能解释清楚的,更不是简单的一句“武力征服”就能概括的。这其中掺杂了历史的偶然与必然,政治的策略与妥协,经济的诱惑与剥削,以及最重要的——人心的向背。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残酷的事实:明朝末年的腐.............
  • 回答
    汉人接纳满清统治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历史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军事征服与镇压下的现实考量: 军事上的压倒性优势与残酷镇压: 清军入关之初,以其强大的八旗兵力,在军事上给予明朝军队和抵抗力量毁灭性的打击。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惨案,.............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也挺普遍的现象,咱们中国汉族人,尤其是在城市里,很多人对自己的传统服饰——汉服,感到陌生,甚至有些人对穿汉服上街抱有疑虑,这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咱们慢慢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说说 历史的断层和文化的影响。你得明白,汉服不是一直没穿过,它陪伴了我们祖先几千年。从黄帝时期传说中的“.............
  • 回答
    穿着汉服在街上走,对于某些人来说,就像是在古老的画卷里突然走出了一个活生生的人物,这种突兀感,或者说“不合时宜”的感觉,是他们难以接受的主要原因。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文化、社会观念的碰撞与认知差异,远不止是“看不惯”那么简单。咱们一层一层地扒开来看看。首先,历史与现实的割裂感。很多人对汉服的认知,很.............
  • 回答
    很多人无法接受在产品的外观设计中出现汉字,这其中涉及到多种因素,既有文化层面的,也有审美层面的,还有实用性层面的考量。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讨:一、 认知和习惯的差异: 西方文化为主导的审美惯性: 长期以来,全球化的产品设计和营销都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在许多西方语境下,.............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历史人物的评价体系、政治合法性的构建以及粉丝文化的形成。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解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一、 历史背景与政权性质的差异: 刘邦与秦朝: 秦朝的性质: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虽然短暂,但其制度(郡县制、统一文字、度.............
  • 回答
    19世纪,越南阮朝在对柬埔寨推行“改土归流”和“以夏变夷”政策的过程中,确实对当地统治者施加了汉化压力。在此背景下,阮朝强迫当时的柬埔寨国王接受的汉姓,是阮姓(Nguyễn)。这不仅仅是简单地赐予一个姓氏,而是阮朝试图将柬埔寨纳入其影响范围,并将其越南化(或者说汉化,因为越南的姓氏很多都源自汉姓)的.............
  • 回答
    汉武帝(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对匈奴的战争确实对西汉王朝造成了巨大的消耗,导致“海内虚耗,户口减半”的局面。这一现象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重原因叠加的结果,涉及军事、经济、社会、政治等多个层面。以下从历史背景、战争过程、经济影响、人口变化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汉武帝的战略与匈.............
  • 回答
    提起汉武帝,人们总会冠以“雄才大略”、“千古一帝”等赞誉,仿佛他就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他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呢?这绝非偶然,而是他一系列深远的决策和铁腕统治共同铸就的辉煌。首先,汉武帝最令人称道的,莫过于他统一思想、确立儒学正统地位的壮举。 在他之前,诸子百家争鸣,思想.............
  • 回答
    汉武帝时期,《史记》的流传与他个人的雄才大略和对历史的态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剖析一番。首先,汉武帝本人就是一个极具历史意识的统治者。他雄心勃勃,希望开创一番前所未有的伟业,将大汉王朝推向鼎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统治者往往会格外重视对过往历史的借鉴与学习。他需要知道前朝的.............
  • 回答
    要说汉武帝时期为何未能获得类似“贞观之治”或“康乾盛世”那般响亮且带有积极评价的“盛世”称号,这背后其实有着相当复杂的历史原因和评价体系的差异。虽然汉武帝统治时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奠定了汉朝强盛的基础,但人们在评价一个时代时,往往会综合考量多个维度,而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扩张或者.............
  • 回答
    “武”者,功盖千秋,彪炳史册。汉武帝,名刘彻,他的一生,用“雄才大略”和“开拓进取”来形容绝不为过。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这位功勋卓著的皇帝,为何在后世的庙号中,被冠以“世宗”而非我们通常理解的带有“武”的字眼,比如“武宗”?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和考量?要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得穿越回那个变革的时代.............
  • 回答
    汉武帝雄才大略,为了北方的安宁,倾尽国力,对匈奴发动了多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其决心和投入可谓前所未有。然而,即便如此,直到汉武帝去世,匈奴人也未能被彻底消灭。这背后,是复杂的地理、军事、政治以及匈奴本身的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匈奴的战略优势:游牧民族的生存之道首先,我们要理解匈奴作为典型的游牧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