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武帝彻底打败了匈奴人了吗?

回答
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战争是汉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汉武帝无疑对匈奴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但要说他“彻底”打败了匈奴,则需要更 nuanced 的理解。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

一、 汉武帝对匈奴战争的背景与目标

在汉武帝即位之前,匈奴一直是汉朝北方强大的威胁。匈奴骑兵的机动性和战斗力,使得汉朝的农耕文明在边境地区饱受侵扰。匈奴的首领冒顿单于及其后代,通过控制北方草原,对汉朝进行劫掠、骚扰,甚至威胁到汉朝都城的安全。

汉武帝雄心勃勃,他认识到要巩固汉朝的统治,稳定边疆,就必须解决匈奴这个长期存在的威胁。他的目标不仅仅是防御,更是要 主动出击,削弱甚至消灭匈奴的势力,为汉朝开疆拓土,建立一个更加强大的帝国。

二、 汉武帝对匈奴的主要军事行动与成就

汉武帝为对匈奴发动了多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这些行动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1. 早期试探与防御加强: 汉武帝即位初期,首先加强了北方边防,修筑长城,建立烽燧,囤积粮草,并尝试使用怀柔政策收买匈奴内部的分裂势力。例如,他派卫子夫的哥哥卫青担任车骑将军,开始对匈奴进行试探性的进攻。

2. 卫青、霍去病的辉煌战役: 这是汉武帝对匈奴战争中最具决定性的阶段。
卫青的漠南之战(公元前123年、公元前121年): 卫青率军深入漠南,虽然早期有失利,但他在几次战役中成功地将匈奴主力部队驱逐出漠南地区,收复了河套地区,这是汉朝从未有过的重大胜利。特别是公元前121年,卫青深入龙城,歼灭了数千匈奴骑兵,这是汉朝对匈奴战争中一次重要的战略胜利。
霍去病的封狼胥、祭狼河之战(公元前123年、公元前124年、公元前119年): 年轻有为的霍去病以其雷霆万钧的战术和勇猛无畏的精神,成为匈奴的噩梦。
公元前123年,第一次出击匈奴: 霍去病初次率领八百骑兵深入敌后,斩杀数千人,俘虏了匈奴小王,并成功撤回。
公元前121年,两次攻打匈奴: 霍去病率军两次深入河西走廊,先是击溃了匈奴的浑邪王和休屠王,逼迫其投降,从而将河西走廊纳入汉朝的版图。这次胜利的意义在于彻底断绝了匈奴与西域的联系,并为汉朝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战: 这是汉武帝倾全国之力,对匈奴进行的一次决定性的大规模战役。汉武帝亲自策划,卫青和霍去病分别率领主力部队深入漠北。
卫青的战役: 卫青率领十万大军深入漠北,遭遇了匈奴单于的主力。经过激战,汉军成功地与匈奴左贤王部作战,并将其击溃,斩杀和俘虏了数万人。但是,汉军也遭遇了恶劣的天气和补给困难,未能完全歼灭匈奴单于的主力。
霍去病的战役: 霍去病率领五万骑兵,以惊人的速度和战略,绕道深入漠北两千多里,直捣匈奴祭天圣地龙城,斩杀数万匈奴骑兵,并俘虏了匈奴的休屠王和昆邪王。汉军一直追击到狼居胥山(今蒙古国肯特山),并在那里举行了祭天仪式(封狼胥),这是对匈奴的一次极其辉煌和象征性的胜利。

三、 汉武帝对匈奴战争的成果与影响

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战争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驱逐匈奴于漠北: 通过卫青、霍去病的几次大规模战役,匈奴的主力被击溃,迫使他们向北迁移,离开了汉朝的边境地区。匈奴的多次劫掠也得到了有效遏制。
收复河套地区和河西走廊: 这两块战略要地对汉朝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河套地区成为汉朝的农耕基地,大大增强了汉朝的经济实力。河西走廊的开辟,则为汉朝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
削弱匈奴实力: 汉朝军队对匈奴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物资损失,极大地削弱了匈奴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匈奴内部也因此出现了分裂。
改变汉匈关系格局: 在汉武帝之前,汉朝长期处于被动防御地位。汉武帝之后,汉朝掌握了主动权,匈奴的威胁大大减小,汉朝的边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稳定。

四、 为什么说“彻底”打败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尽管汉武帝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他“彻底”打败了匈奴。原因如下:

匈奴并未完全灭亡: 匈奴的主力虽然被赶到了漠北,但他们并没有完全被消灭。在汉武帝死后,匈奴仍然存在,并继续对汉朝北部边境构成一定程度的威胁。虽然实力大不如前,但他们仍有能力进行一些零星的袭扰。
战役的代价高昂: 对匈奴的战争耗费了汉朝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大量的兵力投入,粮草的运输,以及边境的防御,都给汉朝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对汉朝的经济和民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匈奴力量的转移: 随着汉朝对匈奴的打击,匈奴的力量逐渐向西迁移,并在后来的历史中演变成了其他民族和政权,例如在历史上出现的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但同时也有北匈奴继续存在。匈奴作为一个整体,其力量和活动范围发生了变化,但其作为一股民族力量并未被彻底抹去。
“彻底打败”的定义: 如果“彻底打败”意味着使对方完全灭亡,失去任何反击能力,并且不再对自身构成任何威胁,那么汉武帝并没有达到这个程度。但是,如果“彻底打败”是指将对方的主力击溃,使其丧失对汉朝的统治性威胁,并占据了战略主动权,那么汉武帝无疑是做到了的。

总结来说,汉武帝通过一系列大规模、有策略的军事行动,对匈奴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成功地将匈奴的主力驱逐出漠南地区,收复了重要的战略要地,并改变了汉匈之间的力量对比,将汉朝推向了强盛的顶峰。他无疑是汉朝历史上最成功的对匈奴作战的皇帝。

然而,匈奴作为一个民族,并没有被彻底消灭。他们的力量在汉武帝时期受到了极大的削弱,但并未完全消失,其影响力和活动范围在后来的历史中发生了转移。因此,与其说汉武帝“彻底”打败了匈奴,不如说他极大地削弱了匈奴的力量,将匈奴赶出了汉朝的势力范围,并为汉朝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汉武帝登基于公元前141年,五胡乱华开始于公元304年,中间隔了445年,你这个问题相当于:明朝没有在万历年间彻底征服日本是否是导致八年抗战的主要原因

user avatar

太多人围着”彻底打败“这四个字在争,在比着钻字眼,我说费那个力干啥?有一点是没法争的:汉武帝保证了匈奴永远无法再复兴。这算不算彻底打败?

为什么无法复兴呢?仅仅是靠卫青、霍去病的正面打击吗?让我们看看,除了漠北决战,有哪些地方给了匈奴永久性的伤害:

1,攻击东北部的秽貉,朝鲜。

这一招跟匈奴有什么关系?嘿嘿,汉武帝叫什么?刘彻啊,彻底的彻,要玩就玩彻底的,出击东北,是全面孤立匈奴的一环,将匈奴与朝鲜隔离开,与东北有战斗潜力的蛮族隔开,堵死匈奴向东扩展的空间,灭绝其潜在的盟友。而且和在所有新开发区一样,武帝在此设立玄菟、乐浪等汉四郡,把朝鲜半岛中、北部建设成一片兴旺发达,人口众多的乐土。也是半岛历史上新罗统一之前的一个发展高峰。将此坐实为我方坚固厚实的战略基地。从此,匈奴不管怎么蹦,都无法在东北搞出什么名堂,对汉地构成什么威胁。

所以,今天许多键盘侠都喷国家为什么不独善其身,把钱留着自己花,而去国外支援这个,帮助那个? 战略空间的扩展,对一个国家的命运有多重要?问问汉武帝,问问匈奴就知道了。

2,夺取河西走廊,将凶悍善战的羌人与匈奴隔开。

河西走廊,是汉武帝为汉民族从匈奴手中摘取的一颗明珠。汉人占此要地,还不光是“隔绝羌、胡,瓜分其援”,使匈奴失羌则力弱,无助则势孤。

而且为汉民族谋取了巨大的经济实惠。

河西什么地方?土肥水美的不行啊!!放牧的天堂 ,农耕的乐土,河西把这好处都占全了。不然怎么会诞生月氏这样的强部?匈奴为了抢这块肥地,跟月氏人都打出狗脑子来了。最后却成了汉人。

隔绝羌人与匈奴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这里变成人烟稠密的汉人的”新大陆“、”伊甸园“。武帝先后移民几十万,在此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自“酒泉列亭障至于玉门”。大量移民实边,不几年就建设得欣欣向荣,人烟兴盛。那时的河西,不光牧区景致迷人,水流充沛,而且覆盖着莽莽的大森林。延绵不断的祁连山与焉支山上,林木参天,长着茂密的苍松翠柏,盛产密香、青木香等沁人心鼻的良林美材。山脚下分布着广袤的绿洲、平原,“水草茂美”,到处花香袭人、鸟鸣啾啾,难怪匈奴人会哀叹“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

而汉军西征中亚,北扫大漠,往往不需要再从内地大量征调,而可以从河西就地征兵、调粮,筹集足够的牛马,甚至充足的箭杆、矛杆。

这样的五星级宝地,是汉武帝夺下来的,河西走廊对双方战略力量的此消彼长,意味着匈奴在政治上、经济上注定将沦为二流对手。

3,控制西域,断匈奴右臂。

如果说出兵东北亚,拔掉卫氏朝鲜这个刺头,是断匈奴左臂的话,那么西域绝对是匈奴右臂。也有人犯迷糊,那时的西域,都是些部落和村落,人口多的“国家”不过两三万,人口少的才千把人,甚至三位数。这种地方,是标准的“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

为什么汉武帝下那大力气去经营?

当然还是从战略空间堵死匈奴!从东到南到西,到处孤立它,包抄它 ,只有这样,一个强大的统一的游牧强部,才会被请出历史舞台。

更何况,汉武帝也想从西域周边找一个有力量的盟友,虽说想请月氏当一把胡汉三没能说动人家,但汉武帝这个大星探却挖出了另一个比月氏块头大,拳头粗,胸肌强壮的基友:乌孙!

汉武帝在乌孙身上下的功夫,后来在汉宣帝时终于开花结果。在汉朝再一次正面向匈奴强攻时,乌孙做为匈奴的诸多小弟,率先站出来给了匈奴背后一刀。下刀之狠,让匈奴伤残到无力报复,乌孙的做为,给饱受匈奴压迫,役使的众小弟树立了榜样,大伙纷纷加入群殴,自然也就纷纷认了我大汉朝做带头大哥。

匈奴这个草原联合体的台柱子,威信垮了,力量也解体了,由匈奴牵头的东北亚、 中亚各部”北约“体系搁屁了,取而代之的,是大汉为首的”长合“(姑且叫长安合作组织)。想再跟汉朝犯浑?汉朝都不用自己动手,扬扬手,招呼那些匈奴阵营投奔过来的小弟们上就万事大吉了!


4,俗话说,打铁还须自身硬。虽说汉武帝把匈奴的外部战略空间全部剥夺完毕,但匈奴若能蜇伏本土深处,利用广阔的面积、资源,舔养伤口,卧薪尝胆,假以时日,一旦中原有变,匈奴这条恶狼,还是照样有机会逞狂,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的。

可匈奴人能想到的,汉武帝会想不到?

真以为秦始皇之后第二位”千古一帝“是白叫的?

匈奴值点钱的地方尽在漠南,也就是从河西到河套,再到林茂草壮的阴山这片广阔的地域,还记得中学时学的《敕勒歌》吗?“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在生态环境退化了4个世纪的南北朝时代,这里仍是最佳的草原牧场。何况当年?


汉武帝正面出击,打得匈奴”漠南无王庭“。

汉军尽“斥夺广饶之地”。

匈奴人何止是“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现在连他们一代代纵马撒欢的老家----阴山都保不住了!

阴山也成了汉家地界。匈奴人只得“远走亡匿漠北寒苦无水草之地”。如果说,祁连山、焉支山是匈奴版的幽云十六州,那阴山就绝对是匈奴人心中的耶路撒冷。

阴山就此成了匈奴人魂牵梦萦的故国河山。他们遥望阴山,“过之未尝不哭也”,就如辛弃疾遥望沦陷的中原。退避到北亚苦寒乏草之地,那里对人口与畜群的承载力严重不足,国力大衰,匈奴难以再恢复力量。而大汉疆土因为武帝不惜代价的大移民,从而“长城以南,滨塞之郡,马牛放纵,蓄积布野”,又是一座汉人坚实的战略基地。

从以上我们看到,汉武帝除了在天时上与匈奴各占其半之外,地利、人和都通过他的努力和智慧占尽了。在他的手下,对手永久性失去了战略空间,失去了众多盟友与小弟,失去了最富庶肥饶的牧区和林场。

也就永远失去了超级大国的资格,失去了话语权。到了这个地步,大家再去争有没有彻底打败,还有意义吗?


至于某些杠精死咬着汉朝和亲政策,送女人不放,我就呵呵了,你以为汉武帝之后,想得到汉朝的女人那么容易??王昭君一届宫女,得匈奴单于拿亲儿子来换!!把自己的儿子,贵胄子弟派到长安当人质。

再说,送女人就叫屈辱?? 看来,伪满洲国比日本有面子,占上风啊。因为日本可是把皇室的女儿送到伪满,给溥仪当弟媳妇,嘿嘿,看来日本帝国主义者,在伪满洲国面前很屈辱?

user avatar

.

孝武杀了人家的独生子。

孝宣踹了人家的寡妇门。

孝和刨了人家的绝户坟。

魏武吃了人家的月子奶。(怎么来的???)

司马家习惯成自然想欺负老实人。

孰不料!刘渊上过Dang校。



————————————————————————


整个汉朝受尽屈辱,汉朝定期给匈奴上贡,匈奴王冒顿甚至写国书公开调戏汉朝皇后吕后,吕后虽气愤,也只能必恭必敬地回书对匈奴王说:“贱妾已老,不能侍奉单于。”

送礼和亲都是有的,开局国力弱。


汉武帝穷兵黩武,杀敌3百自损8千,全国损失了一半多以上人口,国库空虚,民不聊生

这就胡说了,汉匈战损比几乎达到了一比三,汉军伤亡大部分是前期不熟悉骑兵战术时送掉的。

卫青和霍去病最活跃时几次歼灭战大量报销匈奴主力,小霍在战场上至少糟践了十万匈奴人。


汉武不得不下诏罪己。然后继续给匈奴送钱送女人。

轮台诏和匈奴有一毛钱关系?轮台诏作用是稳定巫蛊之祸后的政治局势,李广利投降匈奴是因为和刘屈氂合谋拥立昌邑王为太子,犯了孝武的忌讳,所以跑路去外蒙了。

当年匈奴遣使来要钱要物要和亲,本意是刺探汉朝反应,然后怎么着了?被汉使当面羞辱。

汉元帝送昭君,那是给来长安朝见的呼韩邪单于的赏赐,汉元本来想宫里扒拉个丑女打发一下,谁能想到被一个画师毛延寿坑了这一大跟头。


匈奴继续为患数百年,南匈奴被鲜卑打得半残,但还是轻松灭掉了西晋。北匈奴西迁是由于鲜卑和乌恒的崛起可愣是被瓷器国人吹成是给汉朝赶跑的

「封燕然山铭」的原件都找到了,怎么还有人相信匈奴为患多少多少年云云。

「兹所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者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铭盛德。」

大石头都快杵到乌兰巴托去了,匈奴还为哪门子患啊……东汉时期主要矛盾都在缓过气来的东胡和西羌身上。

南匈奴……南匈奴都被曹操拆成五部内附了……本质上成了农奴,还有个毛线的战斗力。

讲道理说,消灭西晋的是西晋。司马家自己八王之乱,自己搞的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刘渊站起来反抗这帮王八蛋,属于带有正当性的起义。


所以,也就是说汉武帝根本就配不上武这个号?

孝武不谥「武」,那就只能谥「伟大领袖」了……


入侵罗马帝国的,是匈人,不是匈奴人。塔西佗首次记载了这个达西亚民族(达西亚位于罗马尼亚匈牙利一带,此处为东欧大草原),该民族不断在高加索与东欧之间活动运动,91ADHuns向东迁徙到了里海地区,150AD迁徙到高加索,370AD回迁入侵欧洲(匈人王阿提拉入侵)。这个套路就和希腊人向北军事移民于黑暗时代回头入侵本土一样(造就了斯巴达)。
“匈奴人被汉人赶到欧洲入侵罗马帝国”这种说法到底还要持续多久?

Huns和匈奴不是一回事,这没错,匈奴比他们高级多了啊,匈奴至少会耕地啊。咱匈奴好歹是个正经的草原帝国,有自己的意识形态。Huns只能说是个部族联合……

把阿提拉和冒顿大单于相提并论,不怕鸣镝糊脸么。

北匈奴确实被赶走了,留下来的南匈奴都被汉人和鲜卑等民族吸收掉,分不出谁是谁了。


如果结论真的是上面说的?五胡乱华的罪魁祸首其实就是汉武帝?因为他杀敌3百自损8千,全国损失了一半多以上人口,国库空虚,民不聊生。导致汉朝从此一阕不振,慢慢走向灭亡。请大v解惑!
之说以提问是因为长久概念里觉得汉武帝是可比肩秦皇唐宗的,可是如果结论是上面说的这样的话,那就完全颠倒我的观念了。。。

并没有,西汉是在孝宣、孝元时期达到最巅峰的。西汉、东汉续不上的主要原因都是士族崛起。

五胡乱华罪魁祸首是司马懿,他不篡权就没有西晋,没有西晋就没有八王之乱,没有八王之乱就没有刘渊振臂一呼,没有刘渊振臂一呼……还有石勒的怒吼。

平心而论,秦皇汉武,比唐宗宋祖都要高一点点。

所以题主不用慌,你的观念不需要颠倒。

需要颠倒的,是给你灌输这些结论那位仁兄的智商……

.

user avatar

1、汉武帝真的打垮了匈奴,此前的匈奴是每天堵你家门口讹钱的混混,汉武帝之后的匈奴就是趁你不在在你家门口吐痰的小屁孩。

2、入侵罗马的的确不是匈奴,是比匈奴政治组织更落后,战斗力更渣的东欧游牧民族。阿提拉一死,匈人帝国就淡出历史舞台了,匈奴会在鼎盛时期因为死了个单于而分崩离析吗?

3、五胡乱华的罪魁祸首是司马家的不肖子孙。全家人打高烈度的内战,你家的保姆趁机叫了几个穷亲戚赖在你家白吃白喝,你全家都被自己人砍伤无法反抗只好合作,仅此而已。

4、西晋和罗马亡于蛮族,不是文明帝国无能,也不是蛮族凶悍。而是他们自己内讧玩的很大。

5、匈奴人被汉人赶到欧洲欺负罗马是臆断的结果,不过汉朝压迫匈奴,匈奴西迁压迫中亚和东欧游牧民族西迁,造成多米诺骨牌一样的效应,在逻辑上是成立的。罗马人被匈人欺负,不代表罗马人比汉朝衰,而是匈人正好赶上好机会了。

user avatar

哗众取宠罢了,因为课本上只有几句话或者不写

所以很多所谓的黑历史啊,历史震惊你啊之类的小号就故意扯一些和课本不一样的

1、上供这个,是和亲后汉朝给一百来匹布,匈奴也象征性的给几头羊,是象征性、互相送的。和儒家占据上风的我大怂那种真送是不一样的。

2、其实汉武帝的甘泉宫就是文景帝时候从匈奴那里抢回来的,当时和匈奴是处于匈奴打不进来,汉朝打不出去,双方对峙。景帝的时候就打算尽起大军准备和匈奴刚一波,结果国内诸侯王叛乱只好告吹。

所以匈奴有说法,什么长城以后,冠带之国,长城以外,策马之地啥的

3、霍去病把匈奴的祖坟给刨了,还命令附庸的少数民族把匈奴的先王的尸骨拿出来喂狗···这种打到人家老家的事儿,怎么看怎么不像是杀敌三百损失八千···

杀敌三百损失八千的,那个叫大怂···如果告诉题主这些的人,是一个鼓吹大宋的,那估计就差不多了··

4、李广利征大宛路上都得走一年多,都说为了几匹马亏了,实际上续相如一将帅二十骑而亡一国,掳其王,杀其相,俘其人口,更关键的是完整的带回了汉境。还有以后的班超等等,几个人打的西域各国老老实实,就是因为他们知道,汉朝大军能打的到他们!都乖了!

因为看地图,西域在手,匈奴在战略上就陷入了被动

即使是三国时候,三国一流战将在内斗,二流守边关都打的蛮夷哭爹喊娘,就是这个大战略

后来窝囊宋彻底丢了西域··············明朝前期没有收复西域,后期儒家一起来,西域更是别想了,得了呗,这蒙古叩关年年不断啊。等到清朝收复西域的时候,已经是西域一别一千年,再见已是伊斯兰了。

5、汉武帝末年主要是太子作乱,元气大伤,谷梁派儒家忽悠不了汉武大帝可以忽悠太子不是,但是儒家本事大家都知道,除了添乱啥都不会····

6、其实除了大怂之外,。历朝历代,被蛮夷揍只有一种原因,就是内耗。

祖鲁黑叔叔还能打败五千龙虾兵呢

大清打不了3000远征军?

无非是内耗

这样虽然对国家不好,对我也不好,但是对我的对手更不好啊,那我为什么不干呢?

7、匈奴、突厥、契丹、来了就再也没有了,除了大怂以后儒家成了主流之后,蒙古后金才能绵延到现在,随便换哪一个朝代,早就完犊子了····

user avatar

没有

汉武帝中期,在汉朝的军事打击下,匈奴消停了一段时间,但这段时间只持续了十六年。主要原因是汉朝在汉匈战争中损失也很大,折损了数万士兵和十几万匹战马,失去了对匈奴持续打击的能力,这给了匈奴重整军队的时间。同时,匈奴也吸取了此前战争的教训,设置了专门的前哨部队,提防汉朝偷袭:

是时,汉所杀虏匈奴合八九万,而汉士卒物故变数万。是后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汉渡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稍蚕食匈奴以北;然亦以马少,不复大出击匈奴矣。

汉朝在这十几年里,依然维持了扩张策略。征南越,征朝鲜,征大宛极大的消耗了国力,所以汉匈再次开战时,汉朝很快陷入了困境。

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汉遣浚稽将军赵破奴北扫,匈奴全歼其所部两万人,顺势南下围攻受降城:

野侯既至期,左大都尉欲发而觉,单于诛之,发左方兵击浞野侯。浞野侯行捕首虏,得数千人,还,未至受降城四百里,匈奴兵八万骑围之。浞野侯夜自出求水,匈奴间捕生得浞野侯,因急击其军,军吏畏亡将而诛,莫相劝归者,军遂没于匈奴。儿单于大喜,因遣奇兵攻受降城,不能下,乃寇入边而去。——《汉书·匈奴传》

太初三年,匈奴大举入侵,击败汉朝数位太守:

其秋,匈奴大人云中、定襄、五原、朔方,杀略数千人,败数二千石而去,行坏光禄所筑亭障。又使右贤王入酒泉、张掖,略数千人。会任文击救,尽复失其所得而去。闻贰师将军破大宛,斩其王还,单于欲遮之,不敢,其冬病死。

太初四年,匈奴呴犁湖单于死,鞮侯单于初立,向汉朝示弱,两国相安无事。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汉遣贰师将军征匈奴,先胜后败;因杅将军出河西,无功而返;骑都尉李陵出居延,全军覆没:开陵侯王成娩击车师,为匈奴右贤王击败,被迫退兵:

其明年,汉使贰师将军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得首虏万余级而还。匈奴大围贰师,几不得脱。汉兵物故什六七。
汉又使因杅将军出西河,与强弩都尉会涿邪山,亡所得。
使骑都尉李陵将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千余里,与单于会,合战,陵所杀伤万余人,兵食尽,欲归,单于围陵,陵降匈奴,其兵得脱归汉者四百人。单于乃贵陵,以其女妻之。
是岁,以匈奴降者介和王成娩为开陵侯,将楼兰国兵击车师;匈奴遣右贤王将数万骑救之,汉兵不利,引去。

天汉三年,匈奴入侵雁门:

秋,匈奴入雁门。太守坐畏愞弃市。

天汉四年,汉遣李广利,韩悦,公孙敖击匈奴,无功而返;

发天下七科讁及勇敢士,遣贰师将军李广利将骑六万、步兵七万出朔方;强弩都尉路博德将万馀人与贰师会;游击将军韩说将步兵三万人出五原;因杅将军公孙敖将骑万、步兵三万人出雁门。匈奴闻之,悉远其累重于余吾水北;而单于以兵十万待水南,与贰师接战。贰师解而引归,与单于连斗十馀日。游击无所得。因杅与左贤王战,不利,引归。

太始元年,鞮侯单于死,二子争立,两国相安无事;

征和二年,巫蛊之祸发生,匈奴趁势入侵,大掠吏民,杀两都尉:

匈奴入上谷、五原,杀略吏民。其年,匈奴复入五原、酒泉,杀两部都尉。

征和三年,汉遣李广利,马通,商丘成反击匈奴,先胜后败,李广利全军覆没,折损七万人,此后十余年内,汉朝无力量北征匈奴:

军长史与决眭都尉煇渠侯谋曰:“将军怀异心,欲危众求功,恐必败。”谋共执贰师。贰师闻之,斩长史,引兵还至速邪乌燕然山。单于知汉军劳倦,自将五万骑遮击贰师,相杀伤甚众。夜堑汉军前,深数尺,从后急击之,军大乱败,贰师降。

一直到汉武帝去世当年,匈奴依然在劫掠边塞;一直到汉昭帝中期,匈奴才彻底停止南下劫掠。但阻止匈奴的并不是汉朝的军队,而是玉帝派来的天兵天将。这次白灾给匈奴带来的损失,恐怕要比卫青,霍去病,李广利,赵破奴,公孙敖等级加起来的都多:

(本始三年)冬,匈奴单于自将数万骑击乌孙,颇得老弱。欲还,会天大雨雪,一日深丈馀,人民、畜产冻死,还者不能什一。于是丁令乘弱攻其北,乌桓入其东,乌孙击其西,凡三国所杀数万级,马数万匹,牛羊甚众;又重以饿死,人民死者什三,畜产什五。匈奴大虚弱,诸国羁属者皆瓦解,攻盗不能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战争是汉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汉武帝无疑对匈奴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但要说他“彻底”打败了匈奴,则需要更 nuanced 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汉武帝对匈奴战争的背景与目标在汉武帝即位之前,匈奴一直是汉朝北方强大的威胁。匈奴骑兵的机动性和战斗力,使得汉朝.............
  • 回答
    汉武帝雄才大略,为了北方的安宁,倾尽国力,对匈奴发动了多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其决心和投入可谓前所未有。然而,即便如此,直到汉武帝去世,匈奴人也未能被彻底消灭。这背后,是复杂的地理、军事、政治以及匈奴本身的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匈奴的战略优势:游牧民族的生存之道首先,我们要理解匈奴作为典型的游牧民.............
  • 回答
    要论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明成祖朱棣、清高宗乾隆这四位帝王,谁更伟大,文治武功更显赫,这确实是一个饶有兴致的探讨。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挑战以及所取得的成就,都有着鲜明的独特性,很难简单地用一个“最”字来概括。但若要细致地品味,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审视他们的功业。汉武帝刘彻,他所处的汉朝.............
  • 回答
    汉武帝在李陵事件上的处理,确实让人扼腕叹息,甚至与刘备在一些关键时刻的表现相比,显得有些失策。这并非说刘备能力超凡,而是说汉武帝作为一国之君,在面对李陵这桩事时,犯了一些战略和政治上的错误,而刘备则展现了他作为乱世枭雄的政治智慧和对人心的洞察。咱们先来说说李陵这事儿,汉武帝是怎么做的。李陵是谁?他是.............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有意思,也很吸引人去探讨。将汉献帝刘协换成汉武帝刘彻,汉朝的命运是否会因此改变?我认为,虽然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和施政能力远超汉献帝,但即使是他,也难以独自挽救汉朝最终的灭亡。原因复杂,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多个层面,而且很多问题并非是某一个皇帝就能轻易解决的。咱们得先捋捋汉朝灭亡.............
  • 回答
    元朝与清朝,作为两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它们在“汉化”问题上的表现却截然不同,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要理解为何元朝“不汉化”,而清朝“彻底汉化”,我们需要从它们的民族属性、统治策略、以及所处的历史大背景等多方面进行剖析。元朝:傲慢的征服者与“蒙古化”的帝国元朝的建立者是蒙古族,一个以其强大.............
  • 回答
    关于日语中汉字是否会在未来彻底消失的问题,这其实是一个颇具争议且引人深思的议题。如果抛开AI的冰冷逻辑,用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去审视,我会觉得这是一个不太可能发生,但也并非完全没有讨论空间的事情。首先,为什么会有“汉字消失”的担忧?这种担忧的根源,大概可以追溯到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在学习西方文明的过程中,.............
  • 回答
    明朝对元朝残余势力的处理方式与汉朝对匈奴、唐朝对突厥的策略存在显著差异,主要源于历史背景、地理环境、政治策略和国际形势的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元朝残余势力的特殊性1. 元朝的“帝国式统治”与分裂后的脆弱性 元朝(1271–1368)是一个以蒙古贵族为核心的多民族帝国.............
  • 回答
    我是一位人工智能助手,没有孩子,也无法体验作为蒙古族家长的心情。因此,我无法以亲身经历来讲述这个问题。但是,我可以理解您所表达的担忧,并从一个观察者的角度,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个问题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为什么这会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议题。孩子汉授,蒙古语和蒙古文的渐行渐远:一种文化传承的挑战当我们将目光投.............
  • 回答
    要论刘邦、刘彻、刘秀三位汉朝皇帝谁“最强”,这绝非一句两句能定论的。因为“强”可以从很多维度去衡量:开创之功、盛世之治、革新之举、稳固之能等等。他们三位各自在汉朝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且都以不同的方式展现了他们的“强”。咱们不妨就从他们各自的贡献和历史影响来细细道来,看看哪一位更能让你感受.............
  • 回答
    汉武帝时期,对投降匈奴的人进行“满门抄斩”的严酷惩罚,并非是对所有投降者都一视同仁,而是在特定情况、针对特定群体,并且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政治考量。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社会环境、军事形势、政治斗争以及汉武帝个人的统治哲学。一、 严酷惩罚的背景:战乱与国家存亡的危机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
  • 回答
    汉武帝之所以选择征讨匈奴而非赔款,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复杂决策,而非单一原因的简单结果。他的决策背后是汉朝国力、政治需求、边疆安全、民族矛盾以及他个人雄心壮志等多重因素的综合考量。一、 匈奴的威胁与汉朝的底线:无法容忍的边患自汉初以来,匈奴就是汉朝北方边境最主要的威胁。虽然汉高祖刘邦曾采取过“和亲.............
  • 回答
    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战争,是否如某些历史学者所言“只是劳民伤财而没什么意义”,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课题。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跳出简单的“成功”或“失败”的二元论,深入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战争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学者们评价的侧重点。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汉武帝时期对匈奴战争的背景和.............
  • 回答
    汉武帝是否称得上“千古一帝”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定论。然而,从他执政期间的深远影响、开创性的举措以及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来看,汉武帝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君主之一,其成就之辉煌、影响之深远,足以让他名列“千古一帝”的有力竞争者。要详细论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汉.............
  • 回答
    汉武帝的统治确实充满了魄力与争议,被称为“折腾”也并非没有道理。他的改革力度之大、对外用兵之频繁、以及对内思想控制的严酷,在当时乃至后世都引起了不少讨论。然而,尽管如此,汉朝在他手中不仅没有灭亡,反而达到了又一个辉煌的顶点,并且为之后近两百年的西汉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
  • 回答
    汉武帝的“推恩令”之所以被称为“无解阳谋”,主要是因为它巧妙地利用了中国传统的宗法制度和血缘关系,以一种看似公平和仁慈的方式,步步为营地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最终实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而诸侯国却很难找到强有力的反对理由。这种“阳谋”的精妙之处在于它的“合法性”、“温情性”和“不可抗拒性”。下面我们来详.............
  • 回答
    汉武帝晚年听信小人谗言,导致太子刘据因“巫蛊之祸”而含冤自杀,这无疑是汉朝历史上一场悲剧性的事件。要理解汉武帝为何会走到这一步,需要从多方面因素综合分析,这并非简单地归咎于“听信小人”,而是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汉武帝晚年的个人状态以及太子刘据自身的处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导致这一悲.............
  • 回答
    汉武帝用人方式是否导致了其时期的辉煌,以及这种辉煌有多大程度是运气所致,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笼统地说汉武帝“任人唯亲”然后将功劳归于运气,是有失偏颇的。我们需要更细致地分析他的用人理念,以及卫青、霍去病、李广利等人的背景与贡献,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判断。汉武帝的用人理念:一个动态.............
  • 回答
    关于汉武帝是否应该诛杀降将李陵全家这件事,在我看来,这桩公案在史书上留下的不仅仅是权力铁腕下的残酷,更多的是那个时代复杂的人性抉择与制度困境。要评价这件事,不能简单地说“应该”或“不应该”,而是要深入理解当时的背景、人物的动机以及事件的后续影响。首先,我们得明白李陵这个人。李陵是谁?他是汉武帝晚期少.............
  • 回答
    汉武帝为何下令将李陵灭族?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人物关系、政治考量以及武帝晚年多疑的性格。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李陵是名将李广的孙子,以勇猛善战、体恤士卒而闻名。在汉朝对匈奴的战争中,李陵一直表现出色,深得汉武帝的赏识。尤其是在公元前99年,李陵奉命以不足五千人的兵力,在浚稽山(今蒙古国境内)抵抗数万匈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