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武帝为什么要将李陵灭族?

回答
汉武帝为何下令将李陵灭族?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人物关系、政治考量以及武帝晚年多疑的性格。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李陵是名将李广的孙子,以勇猛善战、体恤士卒而闻名。在汉朝对匈奴的战争中,李陵一直表现出色,深得汉武帝的赏识。尤其是在公元前99年,李陵奉命以不足五千人的兵力,在浚稽山(今蒙古国境内)抵抗数万匈奴大军。他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精湛的战术,虽然最终寡不敌众,但给匈奴造成了巨大的伤亡,并坚持了八天之久。

然而,在弹尽粮绝、援军无望的绝境下,李陵最终选择了投降。

李陵投降的消息传回长安后,朝野震惊。汉武帝震怒不已。他认为李陵这是背叛了汉朝,临阵脱逃,是奇耻大辱。要知道,汉武帝此时正值雄才大略,对外用兵,开疆拓土,对于这种被视为叛国的行为,是绝不能容忍的。在武帝看来,李陵的投降,是对他多年来养兵蓄锐、对外作战的极不尊重,更是汉朝军威的损毁。

更关键的是,当时朝堂上有一位重量级人物——司马迁,他站出来为李陵辩护。司马迁是朝中的太史令,他认为李陵是在绝境中,为了保存仅存的将士生命而做出的无奈选择,其功劳大于过失。他公开表示:“李陵降,未有如罪。” 司马迁这样说,并非完全是出于对李陵个人的同情,更多的是从军事角度分析,认为李陵在那种情况下已无力回天,投降并非主动叛变,而是情势所迫。他还从维护军队士气和国家颜面的角度,认为如果因此就严惩,会寒了其他将士的心。

然而,司马迁的辩护,却触怒了汉武帝。武帝晚年,用人方面变得多疑且易怒。他正因为李陵的投降而羞愤交加,认为有人在包庇罪犯,就是在挑战他的权威。再加上司马迁在为李陵辩护时,言辞激烈,甚至带有“不畏死”的意味,这在武帝看来,是司马迁在以死相逼,是在指责他的决策失误。武帝本就对李陵的投降耿耿于怀,听了司马迁的辩护,非但没有被说服,反而觉得受到了挑衅。

于是,汉武帝一怒之下,将司马迁打入大牢,并判处宫刑。而对于李陵,武帝更是将其视为国贼。

那么,为何要“灭族”呢?灭族是中国古代一种极为残酷的刑罚,通常是针对谋反、大逆不道的罪行。对于一个投降的将领,且还是立下过赫赫战功的将领,直接判处灭族,这显然是极重的处罚,远超一般叛国罪的范畴。

这其中有几个原因可以推测:

1. 杀鸡儆猴,树立权威: 汉武帝的性格和当时的大环境有关。他以严酷著称,尤其是在军事和政治层面,不容许任何挑战和懈怠。李陵的投降,在武帝看来,是对国家尊严的践踏,是对他权威的挑战。通过对李陵及其家族施以极刑,可以起到强大的震慑作用,告诫所有臣子,尤其是将领,无论立下多少功劳,一旦触犯了底线,下场都会极其惨烈。这是一种极端的政治手段,旨在巩固君主权力,压制任何可能的异议。

2. 配合司马迁受刑的连带效应: 汉武帝对司马迁的处理方式,本就带有明显的泄愤和惩罚意味。当他因为李陵的投降而迁怒于司马迁后,对李陵的处置也就更加严厉。灭族,可以将对李陵的愤怒转化为对整个李氏家族的惩罚,让这种惩罚更加彻底和令人胆寒。将李陵视为国贼,并追究其家族的责任,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3. 汉武帝晚年的多疑和残暴: 汉武帝晚年,随着年事已高,加上长期的征战和统治压力,性格变得愈发猜忌和残暴。他多次经历巫蛊之祸等宫廷斗争,对身边的臣子和亲属都充满了不信任。在这种心态下,他对李陵的投降,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被他解读为一种政治上的背叛。因此,他可以毫不犹豫地施加最严厉的惩罚,甚至将这种惩罚延伸到无辜的家族成员身上。

4. 可能存在匈奴的牵连因素: 虽然史书对此没有明确记载,但不能排除汉武帝认为李陵投降匈奴后,可能会为匈奴提供对汉朝不利的信息或策略。在这种猜疑之下,为了避免后患,对李陵及其家族进行“清理”也是可能的。

最终,李陵的家族,包括他的母亲、妻子等,都被汉武帝下令处死。而李陵本人,在投降匈奴后,虽然受到匈奴单于的优待,但最终还是在匈奴内部卷入政治斗争,并客死异乡。

因此,汉武帝将李陵灭族,并非仅仅因为李陵投降本身,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汉武帝对国家尊严的极度维护、对叛国行为的零容忍、对挑战他权威的司马迁的迁怒,以及他晚年多疑猜忌的性格共同作用下的产物。这种残酷的刑罚,也成为了汉武帝统治晚期一个令人扼腕的污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问题问得,汉朝是法制国家,按照法律将军投敌就是灭族的罪名。汉武帝最开始还是念着李陵是将门之后,可能不是真心投降,后续会找机会跑回来,就像他爷爷一样。所以没有马上杀他的家人。

但他都娶了单于女儿了,这明显超出了诈降的范畴。汉朝这边自然要执行法律,杀他全家。

当然即使讨回来,也是死罪,不过是可以收赎那种。

user avatar

避免有人效仿。

李陵最后战败全军覆没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不愿意配合李广利打辅助,路博德又不愿意配合李陵打辅助,全都只想打主攻不想打辅助。手下将领要是都为了个人功名这么任性乱来,那么刘彻这个皇帝也别当了。

李陵的投降不管从哪个角度解释,都有一点:不愿带着败将的名声去死,不愿永远背着败军之将的名声。说白了就是所图过大,像他这样自己争取来的任务失败了本来是没资格跟皇帝讨价还价的,但这位不服气,不愿意背负败将的名声,想要找机会洗刷掉,一定程度上反而让刘彻自己的战略决策背上锅了(当然他也是有一定责任的,这种明显看出来的独走行为仿佛赌气一样的同意了),这也无疑是在挑战君主独断的赏罚权力。

专制君主的权力是不容置喙的,绝不可能允许出现太多讨价还价的情况,事实上汉武帝也不喜欢那些动辄讲价玩妥协的大臣,像卜式、杨仆、荀彘和公孙贺这种企图搞变通讲价的下场都不太行。李陵的家人无非就是被杀的鸡,主要目的是震慑其他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武帝为何下令将李陵灭族?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人物关系、政治考量以及武帝晚年多疑的性格。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李陵是名将李广的孙子,以勇猛善战、体恤士卒而闻名。在汉朝对匈奴的战争中,李陵一直表现出色,深得汉武帝的赏识。尤其是在公元前99年,李陵奉命以不足五千人的兵力,在浚稽山(今蒙古国境内)抵抗数万匈奴.............
  • 回答
    汉服推广者在界定汉服范畴时,将圆领袍和曳撒纳入,但对长衫和马褂持保留态度,这背后涉及历史演变、形制考证、民族认同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考量,绝非简单的一刀切。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汉服的历史脉络和考证细节中去。首先,我们得明确“汉服”这个概念的内涵。通常意义上的汉服,指的是汉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形成.............
  • 回答
    明朝消灭元梁王之后,下定决心将云贵地区郡县化,而不是继续维持汉唐宋时期那种“交绥”状态,这背后有多重考量,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对历史经验、现实需求以及长远战略的综合判断。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交绥状态”指的是什么。在汉唐宋时期,对于西南地区(大致涵盖今天的云贵川藏),中央王朝的统治方式往往是“羁縻”为.............
  • 回答
    汉服,作为一种承载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服饰,近些年来在民间重新兴起,形成了一个被称为“汉服圈”的社群。然而,在这个社群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却常常伴随着一种声音:汉服圈将汉服主动“隔离”了。这听起来似乎有些矛盾——一个民族的服饰,为何反倒要被自己人“隔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汉服圈”.............
  • 回答
    中国古代历代汉族王朝未能将辽东以北的吉林省地区实现充分的郡县化,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现象。其背后原因众多,涉及地理环境、民族关系、经济基础、军事实力以及政治考量等多个方面。而这种“未能实现郡县化”也确实带来了一系列的危害和影响。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和危害: 为何历代汉族王朝未能将辽东以北的吉林.............
  • 回答
    在《水浒传》这部中国古典小说中,梁山好汉们以其“身强体壮,行走如风,力大无穷”的形象深入人心,他们的勇猛善战和阳刚之气是小说的一大看点。然而,您提到的一个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些身体强健、似乎充满活力的好汉们,他们的妻子却有不少人“偷汉养汉”呢?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
  • 回答
    历史学家之所以普遍不承认刘备的蜀汉具有完全的正统地位,并且不将其视为汉朝的直接延续,原因复杂且多方面,涉及政治合法性、历史叙事、以及史学界的普遍认知。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正统性概念的演变与历史学界的认知在古代,“正统性”是一个与政治权力、合法性以及继承顺序紧密相关的概念。它不仅仅是“合法”.............
  • 回答
    汉武帝时期,对投降匈奴的人进行“满门抄斩”的严酷惩罚,并非是对所有投降者都一视同仁,而是在特定情况、针对特定群体,并且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政治考量。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社会环境、军事形势、政治斗争以及汉武帝个人的统治哲学。一、 严酷惩罚的背景:战乱与国家存亡的危机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
  • 回答
    汉武帝在李广利出征时收监他的妻子,这件事在历史上确实发生过,而且原因非常复杂,并非仅仅因为李广利一人,而是牵扯到当时朝廷内部盘根错节的政治斗争和汉武帝多疑的性格。要详细说清楚这件事,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李广利的“背景”与汉武帝的“恩宠”首先,得了解李广利是谁,以及他为何能屡次挂帅远征大宛。李广利.............
  • 回答
    汉武帝初年,王恢因边塞战功卓著,深得武帝赏识,官至雁门郡太守,后又担任校尉,与匈奴作战屡屡取胜,可谓是汉朝边疆的一员骁将。然而,这位功勋赫赫的将领,最终却在汉武帝的雷霆震怒下人头落地,其原因远非简单的“贿赂”二字能够概括,背后牵扯着朝堂政治的暗流涌动,以及王恢自身性格的致命缺陷。初期的宽容:功勋的护.............
  • 回答
    汉景帝废掉太子刘荣,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挺复杂,也不能简单归结于某一个原因,更不是一个人说了算。就像一块陈年的玉,剥开来层层叠叠,有它自身的纹路和故事。首先,刘荣这个人,虽然是太子,但自身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德不配位”的说法,在当时也很有市场。 性格上,他不够成熟稳重。 景帝在位时,国家虽然.............
  • 回答
    汉景帝为何痛下杀手:晁错的命运与袁盎的暗流汉景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关键时期。而晁错,这位以改革锐意进取的政治家,最终却成为了这场政治风暴的牺牲品。他为何引火烧身,以至于让一代帝王下令斩首?这背后,又牵扯出他与袁盎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当时政治格局的暗流涌动。晁错的“削藩令”:雷.............
  • 回答
    说起曹丕为什么选择“魏”作为国号,这可不是一件小事,里面门道可多着呢。你以为他就是随便挑了个字?那可就太小看这位魏武帝的儿子了。要讲清楚这事儿,咱们得从头说起,把当时的背景、曹丕的想法,甚至是一些历史的“巧合”都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白,曹丕篡汉这事儿,虽然最后是曹丕说了算,但形式上总得讲究个“合法.............
  • 回答
    吕后之所以要将戚夫人做成人彘,并强迫汉惠帝前去观看,这背后隐藏着极其复杂而黑暗的心理动机和政治考量。这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深思熟虑后的残忍之举,目的在于彻底摧毁戚夫人以及她在惠帝心中的地位,同时巩固自己的权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1. 吕后的极度嫉妒与报复心理: 恩宠的转移和失.............
  • 回答
    西塘汉服文化周设置朝代方阵,这背后其实承载着一个很重要的文化理念,也并非仅仅是为了“避嫌”或“不被”。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汉服文化的内核和文化节庆的目的说起。朝代方阵的核心意义:历史传承与文化脉络的展现首先,汉服作为一种服装,它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每一个朝代,从.............
  • 回答
    汉克·施拉德之所以一心要抓住沃尔特·怀特,这背后绝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源于他作为一名缉毒局(DEA)特工的职业操守、对法律的坚定信仰,以及对犯罪的零容忍态度,这些都与沃尔特日益增长的毒品帝国的建立形成了尖锐的对立。首先,最直接的导火索就是沃尔特生产和销售海洛因这一事实。汉克是一名经验丰富的缉毒警察,他.............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很多人初次接触汉服,都会觉得它“麻烦”、“古怪”,觉得如果能简化一下,变得像现代服装那样方便又好看,是不是会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呢?我也曾经这么想过。但深入了解之后,我才明白,汉服的“形制”之所以被如此看重,绝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或者标新立异,它背后承载的东西,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
  • 回答
    满族人改用汉姓,这背后是一段复杂而漫长的历史演变,绝非简单的“跟风”或者“被同化”。它涉及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是一部满汉民族互动交融的生动写照。最初的起因:满洲姓氏的固有特点与历史洪流的冲击首先,我们要明白,满族原本就有自己的姓氏系统。与汉族那样以父系血缘为基础的单字姓氏不同,满族姓氏.............
  • 回答
    项羽将汉中封给刘邦,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也不是他一时兴起。背后牵扯到当时复杂的政治局面、项羽自己的考量,以及他对刘邦的忌惮。至于章邯并王汉中能否压制刘邦,这确实是个有趣的角度,不过得结合当时的情况来分析。咱们得先捋一捋当时那个乱糟糟的局面。秦朝一灭,天下还没定,各地诸侯林立,但名义上还.............
  • 回答
    韩国弃用汉字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讲述韩国为何弃用汉字,我们需要从历史、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汉字在朝鲜半岛的历史地位与作用首先,理解汉字在朝鲜半岛(包括现在的韩国和朝鲜)的悠久历史及其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 古代的官方语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