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武帝为什么要在李广利出征的时候收监他的妻子呢?

回答
汉武帝在李广利出征时收监他的妻子,这件事在历史上确实发生过,而且原因非常复杂,并非仅仅因为李广利一人,而是牵扯到当时朝廷内部盘根错节的政治斗争和汉武帝多疑的性格。要详细说清楚这件事,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李广利的“背景”与汉武帝的“恩宠”

首先,得了解李广利是谁,以及他为何能屡次挂帅远征大宛。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所以他能够频频得到汉武帝的信任,领兵出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家族关系。汉武帝对李夫人可谓是宠爱有加,这种宠爱自然也会溢到她的家人身上。

然而,汉武帝虽然宠爱李夫人,但他也并非一个昏聩的皇帝。他对李广利的信任,更多的是建立在他对家族恩宠和对李广利个人“能力”(尽管这能力饱受争议)的一种期望上。李广利本人在军事上的表现,其实是颇为令人诟病的。他几次出征,虽然有时能达成目标,但过程往往损兵折将,耗费巨大,可以说是靠着汉武帝的强力支持和资源的不断投入才勉强支撑。

二、汉武帝的多疑与权力平衡

汉武帝晚年,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多疑”。这种多疑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他对国家安危、皇权稳固的极度看重之上。尤其是到了他晚年,身体状况开始出现问题,继承人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在这种背景下,任何可能威胁到皇权或造成政治动荡的因素,都会让他高度警惕。

李广利毕竟是一个手握重兵的将领,他的妻族在朝中也有一定的影响力。汉武帝担心的是,一旦李广利在外征战不利,或者他与朝中某些势力勾结,可能会在后方制造混乱,甚至对他的统治构成威胁。收监李广利的妻子,某种程度上是汉武帝的一种“人质”策略,用以确保李广利在前方能够安分守己,不敢有二心。这是一种典型的政治手段,旨在通过控制核心亲属来制约关键人物。

三、当时朝廷的政治派系与倾轧

汉武帝时期,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其实非常激烈。虽然汉武帝本人是最高统治者,但他也需要处理各方势力之间的关系。李广利作为宠妃的哥哥,自然被视为“外戚”势力的一部分。外戚势力在历史上往往与皇权形成一种微妙的博弈关系,有时候是皇权的助力,有时候也可能成为威胁。

当时朝廷中可能存在着一些反对李广利或对李广利家族不满的势力。他们可能通过向汉武帝进谗言、揭发李广利家人的“不法行为”等方式,来达到削弱李广利势力、影响汉武帝对他的判断的目的。收监李广利的妻子,也可能是这些势力与汉武帝之间博弈的结果。汉武帝可能收到了某些关于李广利家人的不利消息,或者他想借此机会敲打一下李广利家族,以巩固自己的权力。

四、李广利的“战败”与“投降”的伏笔

虽然在收监妻子的时候,李广利还在对外征战,但汉武帝可能已经预感到了一些不妙。李广利在对匈奴的几次征伐中,表现并不理想,也并非每一次都能全身而退。汉武帝的这种“预判”或许是基于他对李广利能力的了解,以及对战争形势的分析。

更有可能的是,汉武帝通过收监其妻子的行为,是在为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做准备。如果李广利在外战败,甚至像后来发生的那样投降匈奴,那么他的妻子被收监就成为汉武帝一种“先发制人”的手段,可以避免李广利家族的残余势力在他战败后作乱。换句话说,汉武帝是在进行一种风险控制。

具体事件的发生可能经过(推测):

1. 汉武帝得到一些关于李广利家人(包括他的妻子)的“情报”,这些情报可能涉及他们私德有亏、结党营私、或者与某些不利于汉武帝的势力有勾结。
2. 汉武帝可能通过御史等机构对李广利一家进行了秘密调查。
3. 在李广利即将再次出征之际,汉武帝担心他可能会因为家族的事情受到影响,或者担心家族有人会趁他出征时“搞小动作”。
4. 为了震慑李广利,同时也为了控制局面,汉武帝下令收监李广利的妻子。这样做的目的可能是:
警告李广利: 让他知道自己在汉武帝的掌握之中,不得妄动。
防范后患: 如果李广利在前线出了什么意外,或者有什么不臣之心,至少可以控制住他的家人,不至于引起更大的动荡。
平息朝内反对声音: 也许朝中有大臣进言,认为李广利家族影响力过大,汉武帝借此机会有所行动,也是一种政治姿态。

总结来说,汉武帝在李广利出征时收监其妻子的行为,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对李广利的控制: 避免这位手握重兵的将领因家族牵连而生异心。
汉武帝的猜忌: 晚年汉武帝的猜疑心重,对任何可能威胁皇权的因素都高度警惕。
政治斗争的体现: 朝廷内部派系斗争和外戚势力平衡的需要。
风险预判: 为李广利可能的前线失利甚至投降做“备胎”式处理。

这件看似简单的收监事件,实则折射出汉武帝晚年政治的复杂性、他性格中多疑的一面以及权力斗争的残酷性。李广利最终的结局——投降匈奴——也印证了汉武帝在某种程度上是“预见”到了其部队可能面临的危机,尽管他处理的方式,特别是对家人的严酷对待,也显示了他作为帝王在权谋上的决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这里我不得不阴谋论一下

李广利征和三年征匈奴,就是一次政治清洗

巫蛊之祸中,为汉武帝出力最多的有三个人:

丞相刘屈氂,是整个平叛行动的总指挥。

大鸿胪商丘成,此人率军两万自沿河道进入长安平叛,乱平后,封其候,升任三公;

侍郎莽通,杀死太子的使者如侯,率胡骑开进长安,乱平后,封重合侯;

同时丞相刘屈氂还是李广利的姻亲,他两人可以视为一体的,而且他们早有约定,要替昌邑王争夺太子之位:

贰师将军李广利将兵出击匈奴,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与广利辞决。广利曰:“愿君侯早请昌邑王为太子。如立为帝,君侯长何忧乎?”屈氂许诺。昌邑王者,贰师将军女弟李夫人子也。贰师女为屈氂子妻,故共欲立焉。

征和三年征匈奴,知道汉武帝派谁统帅军队吗?

李广利,商丘成,莽通

汉遣贰师将军七万人出五原,御史大夫商丘成将三万余人出西河,重合侯莽通将四万骑出酒泉千余里。

就在这次出征后不久,莽通就因为试图刺杀汉武帝被杀,商丘成因诅咒汉武帝被杀,这种巧合,不得不让人怀疑,这就是一次政治阴谋。

汉武帝一朝的将领中,最有权势的就是卫青,霍去病,李广利;此时卫霍仙逝已久,其余脉也在巫蛊之祸中随着戾太子刘据烟消云散了。而李广利却正直壮年,权势正旺,《汉书》几次出现了匈奴人不敢与之对敌的评语;再加上他是昌邑王的舅舅,戾太子败亡后,自然会参与储君之争中,实是汉武帝的心腹大患:

闻贰师将军破大宛,斩其王还,单于欲遮之,不敢,其冬病死。
贰师将军将出塞,匈奴使右大都尉与卫律将五千骑要击汉军于夫羊句山狭。贰师遣属国胡骑二千与战,虏兵坏散,死伤者数百人。汉军乘胜追北,至范夫人城,匈奴奔走,莫敢距敌。——《汉书·匈奴列传上》

但若直接杀刘屈氂和李广利,如果这二人狗急跳墙,反戈一击,直接拥立昌邑王为帝;再加上商丘成和莽通这两个同样靠镇压巫蛊之祸的发家的大臣,以汉武帝此时的力量,恐怕很难有十足的把握;最好的方法就是调虎离山,等李广利,莽通,商丘成离开自己的大本营后,这样就算他们要反,也使不上力气了。而汉武帝却有时间从容的消除李广利在朝中的羽翼,等他回国之后,大势已去,只能束手待毙了。

汉武帝唯一失算的一点,就是李广利在军中的影响力颇大,在本人获罪,家属入狱的情况下,竟然没有完全失去对军队的控制,还能率向北狂奔,与匈奴人决战,同时反杀了要逮捕他的长史和都尉,最终使大军倾覆:

会贰师妻子坐巫蛊收,闻之忧惧。其掾胡亚夫亦避罪从军,说贰师曰:“夫人室家皆在吏,若还不称意,适与狱会,郅居以北可复得见乎?”贰师由是狐疑,欲深入要功,遂北至郅居水上。虏已去,贰师遣护军将二万骑度郅居之水。一日,逢左贤王左大将,将二万骑与汉军合战一日,汉军杀左大将,虏死伤甚众。
军长史与决眭都尉煇渠侯谋曰:“将军怀异心,欲危众求功,恐必败。”谋共执贰师。贰师闻之,斩长史,引兵还至速邪乌燕然山。单于知汉军劳倦,自将五万骑遮击贰师,相杀伤甚众。夜堑汉军前,深数尺,从后急击之,军大乱败,贰师降。

当然,这些都是我阴谋论,仅供大家一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武帝在李广利出征时收监他的妻子,这件事在历史上确实发生过,而且原因非常复杂,并非仅仅因为李广利一人,而是牵扯到当时朝廷内部盘根错节的政治斗争和汉武帝多疑的性格。要详细说清楚这件事,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李广利的“背景”与汉武帝的“恩宠”首先,得了解李广利是谁,以及他为何能屡次挂帅远征大宛。李广利.............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到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以及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如何解读历史人物。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历史书上说汉文帝是明君,这是从宏观、从历史发展的大方向来看的,是基于他对汉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而李商隐在《贾生》里说他是.............
  • 回答
    将汉服与阶级捆绑在一起,这个现象背后其实挺复杂的,并非简单的“有人”这么做,而是历史、文化、以及当下一些思潮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说清楚,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一、历史根源: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咱们中国古代本身就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在那个时代,服饰从来就不是简单的“穿衣.............
  • 回答
    曹操和他的谋士们之所以对掌握汉献帝如此看重,说到底,是因为在那个时代,“汉”这个字的分量太重了。这不仅仅是一个朝代的名称,它承载着近四百年的历史积淀,是正统的象征,是天下百姓心中最稳固的道德和政治认同。对于曹操来说,他虽然有着赫赫战功,也逐渐掌控了北方大片土地,但他终究是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
  • 回答
    吕后死后,是“诸吕之乱”,而不是“功臣在作乱”。周勃和陈平等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忠臣典范”,是因为他们采取了行动,平定了诸吕之乱,恢复了刘氏江山,并且他们的行为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被认为是维护国家稳定和正统的必要之举。下面我将详细解释这两个问题: 吕后死后,到底是功臣在作乱还是诸吕在作乱?答案:是诸吕在.............
  • 回答
    汉字在东南亚的传播和影响,确实呈现出一种不均衡的分布。越南是接受汉字影响最为深远的国家,而泰国、缅甸、柬埔寨、老挝等国,虽然也曾或多或少地接触到汉字,但其影响程度和方式却截然不同。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政治、地理以及语言本身的特性等多方面进行剖析。为什么越南对汉字“情有独钟”?越南.............
  • 回答
    汉朝“三十税一”的税率,在当时确实算得上是相当轻徭薄赋了,尤其对比后世某些时期,简直是天差地别。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有人不得不卖田、甚至沦为奴婢的悲惨景象。这背后,绝非仅仅是税负一个因素可以解释,而是多种复杂社会经济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三十税一”这个数字的背后含义。这并.............
  • 回答
    刘裕的北伐,那可不是闹着玩的,简直是血与火的交响曲,把北方那些蠢蠢欲动的家伙们打得满地找牙,自己也差点儿被这趟浑水给淹没。说他强,那真是实打实的强,绝不是靠什么花哨的辞藻堆砌出来的。要说刘裕为什么这么牛,咱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看:1. 天时地利人和,他占了九成九: 时机抓得准,机会像流水一样.............
  • 回答
    说起汉人为什么没能在蒙古草原“扎根”,这背后其实是一段漫长而复杂的故事,牵扯到地理、历史、文化,甚至生物适应性等多方面的原因。这可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清的,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白“扎根”是啥意思。放在老百姓的语境里,扎根就是能在这儿安安稳稳地生活下来,娶妻生子,一代代传下去,形成一个.............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复杂且敏感的社会现象,要理解为什么在许多少数民族被汉化程度很高的情况下,汉族社会中却出现了“恢复民族文化”的呼声,我们需要从历史、社会、文化以及人口结构等多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历史上,尤其是在近代以来,中国的国家政策、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各民族之.............
  • 回答
    元朝时期,色目人(包括蒙古人、西域各民族等)的地位确实普遍高于汉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元朝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一、 蒙古征服的遗产与“胡汉”等级制度的根源元朝的建立,源于蒙古族的铁骑征服。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通过野蛮而高效的军事力量,横扫亚欧大陆,建立了当时世界上疆域最辽阔的帝国。这.............
  • 回答
    在探究为什么日本的和服至今仍是街头巷尾常见的景象,而中国人在尝试重拾汉服时,却常常遭遇不理解甚至嘲笑的现象之前,我们得先梳理一下这背后涉及的几个关键维度:历史变迁、文化自信、社会接受度以及时代语境。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比较,而是一个关于文化传承、身份认同以及社会变迁的复杂故事。历史的积淀与断裂:和.............
  • 回答
    Quora 上关于汉服源自韩服的说法,确实时常出现,而且背后涉及的讨论 quite 复杂,不单单是历史事实的简单判断,还混杂着文化认同、民族情绪以及信息传播的特点。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1. 对“汉服”和“韩服”的理解差异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很多人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对“汉服”和“韩服.............
  • 回答
    清朝时期,香港的汉人留着辫子,这背后其实有一套复杂的历史逻辑,既有清朝的统治意志,也有英国的殖民策略在起作用。说起来,英国人确实不在乎香港的汉人留不留辫子,他们的首要目标是巩固自己的殖民统治,而不是帮助这些人“反清”。首先,我们要明白“辫子”在中国清朝的语境里是什么。满族入关建立清朝后,推行“剃发易.............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抗日战争中最令人痛心和复杂的层面之一。那位老兵的话,虽然简练,却道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在那个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内部的背叛者——汉奸,确实给我们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和痛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汉奸?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坏人”标签就能解释的,它牵涉到当时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历.............
  • 回答
    在婚礼当天,为什么很多人会选择婚纱、西装,而不是旗袍或汉服?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里面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原因,不是简单一句“就是流行”就能概括的。咱们就一点一点掰扯开来聊聊。首先,得承认,旗袍和汉服都是咱们中国非常精美的传统服饰,它们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很多场合穿起来都非常漂亮,也能彰显一种古典.............
  • 回答
    清朝中后期,统治者满语水平的下降以及底层八旗子弟大规模改用汉语汉字,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现象。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变,而是随着历史进程,满汉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必然结果。满语的优势与统治者的“恩威并施”起初,入关后的清朝统治者对满语有着极高的重视。满语是他们的民族语言,是连接他们与其他民族区分的重要.............
  • 回答
    成都街头的汉服,之所以会让你觉得它们“这么像韩服”,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串有趣的文化渊源和历史演变的故事。并不是说汉服模仿了韩服,而是两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互相影响,又各自发展,最终在现代以一种微妙的方式呈现出相似感。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源头说起,一点一点地剥开来。1. 根同.............
  • 回答
    提起中国历史上的帝王,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这几位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名字。他们的功绩、争议,乃至戏剧性的人生,早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大众熟知的历史符号。然而,在历史学界,光武帝刘秀的评价之高,几乎可以与上述几位并驾齐驱,甚至在某些方面,如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等评价维度上,刘秀的.............
  • 回答
    溥仪被冠以“汉奸”之名,这确实是他人生中一个极具争议的标签,也是导致许多人试图“洗白”他的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历史事实与官方认定:首先,我们要承认历史事实和官方认定的基础。溥仪在伪满洲国担任“皇帝”,并与日本侵略者合作,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在当时的政治语境下,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