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人在草原上扎根不就成了蒙古人吗...
你以为民族这玩意真跟血缘关系那么密切?民族自一打开始就是政治概念。
你跑出400毫米降水线范围,发现啥也种不活,只能赶着几头猪来回吃草。马上猪被你养成了野猪,为你开发了几条全新的健身赛道,并在多条赛道上共同发力,让你打破行业内卷,开拓低体脂草原有机溜达猪的蓝海,引领打造畜牧健身业的生态化反,用狂暴冲撞为你的爆发力和耐力赋能,用充满荷尔蒙味道的肉体挑战你味蕾韧性的极限,这时候你开始高歌越长大越孤单,你纯真的眼神哪去了?
大抵是你最终在体育业和畜牧业之间做了个抉择,你把猪换成了脾气好一点的羊。
地没法种,羊得到处跑着干饭,房子也没意义了,搞几块破布支帐篷,去哪架哪吧。
放羊的时候遇见一另一个持刀草原社会人,跟你说你小子胡子惊奇,要不要加入我们部落?不加入我可动手了!
于是你见了村长,结果发现大家的胡子都长的不太一样。
有一天你一个叫什么兔的朋友跑回来,说他被南边一个部落的人给救了,得知那个部落准备了一堆羊要和你南方的老乡换茶叶和铁锅,建议打劫。你乍一听有些懵圈,他们救了你你却要抢他们,这不是恩将仇报吗?结果你表达反对后,村长十分愤怒,说明明是他们依附了西边一个更大的部落,把你们赶到了荒凉的北方,这只不过是拿回自己该拿的东西。
于是你们等对方商队和壮丁走远后劫掠了村子,并押着他们的妻女做人质逼对方投降。新的人口让你们的部落扩大了一倍,并有了南迁的实力,当晚与你一起战斗的人都吃上了煮羊肉,你把恩将仇报这码事忘得一干二净。
在与西边那个大部落的决战中,你的部落被端了,你成了别人的奴隶。然后你跟着主人出战,运气不错没挂,又获得了更多的奴隶,主人让你管理他们,你又是个官了。
直到有一天,新村长脑子一热,进行了一下简单发言,说我们都是尼伦蒙古人,从此这就是我们的共同名字,从今以后,我们要采用新方法、新格局、新视野、新动力、狼行千里、为梦窒息、改变世界、立足火星、无限联想、火箭回收等等,叽里呱啦说了一堆你听不懂的话,话毕你跟着各种级别的奴隶一起山呼万岁,今晚我们这帮胡子形状千奇百怪的家伙们都是蒙古人。
然后你看了一眼中原,已经忘记了家乡土地正确用法的你,第一反应是卧槽这地方要是种草养羊,那得养多少羊啊!入关!
———————————
你就说以上这过程,哪一步轮得到你选。
我是内蒙古人,母亲是蒙古人,从小在半农半牧区长大。
父亲的祖先不知从何而来,只知道到内蒙古已经有四代人,大约是清朝末年从张家口到达现在的察右后旗。
在乌兰察布哈彦忽洞苏木还有我们的老房子,那里已经有很多很多年,都是解放以前建立的房子,往北还有个红格尔图,那里还有过一个古城,不知是什么人留下的。
内蒙古有很多土城子,相信在那里长大的孩子都知道,这些土城子来源于哪个朝代?
土城子是谁建立的?
大土城、小土城、黄土城,很多黄土堆起来的边墙。
这些古代遗迹没有人知道,也没有文物部门去管理。
历史沿革谁也不关注,毕竟在这里不是内地,不是汉人聚集的地方,这里容易被人遗忘。
好像有个传说,明朝的时候,(土木之变后,边疆汉族大量逃亡蒙古草原)北元王朝建立了很多板升土城,用来抵周边部落的进攻,修建这些板升的都是从山西、河北、陕西来的汉人,很多汉人带来当地的一些技术,促进了草原轻工业发展。
也让这里变成半农半牧区。
清朝末年,最初走西口的汉族人数比较少,现在基本说蒙古语,已经彻底成为蒙古族,汉族融入蒙古 族。
虽然有人说蒙古人汉化,其实内蒙古的汉族也在蒙古化,谁还不懂一些蒙古习俗,谁还不喝蒙古奶茶,谁还不吃蒙古包子。
潜移默化中,内蒙古的习俗已经与内地汉族有了区别。
内地汉族不会吃席的时候,摆上一盆手把肉,没事倒上奶茶唱个走西口。
从史书记载角度出发,匈奴人就是汉人的一个分支,所以冒顿大单于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草原的汉人。
当然了,那个时候可能还没有汉人这个说法,只有华夏族人。
所以现在的问题就来了,什么叫做汉人?
文化习俗不一样但血脉一样的是汉人?
还是文化习俗一样但血脉不一样的是汉人?
又或者说只有文化习俗一样且血脉一样的才是汉人。
如果是最后这个结论的话,那很多名留青史的英雄人物就有可能要被开除出汉人族群了。。。
如果你说的是古代,那么汉人去往蒙古的多了去了,政治斗争失败全家逃亡草原的,蒙古人抢劫抓去草原的,交战被俘虏的,商贸来往的。
但是生活方式决定民族性,去了草原你就必须用草原的生活方式才能生存,没有耕地必须放牧,没有定居只有游牧,没有汉服只有蒙古袍,没有筷子只有小刀,就算一个几万人的汉人群体过去,用不了多少年就完全是蒙古化了。
就像明朝后金的汉八旗,人都是汉人,但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那都是满人的特征了。
其实满人也好,蒙古人也好,本身都是多个民族部落不断融合的产物,这里面汉人估计还要占大头,毕竟东亚这块土地上汉人最多,大家互相交往战争从夏商周到清朝几千年。
莫说满人蒙古人,再往外的日本朝鲜,汉人基因还少吗?
内蒙古自治区由汉族、蒙古族、满族、回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朝鲜族等49个民族组成,其中汉族人口为1870.3万人,占总人口的78.38%。
蒙古族人口为421.1万人,占总人口的17.65%。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94.7万人,占总人口的3.97%。
所谓的内蒙古自治区,真正的蒙古族只有17.65%,不到1/5,还要怎么的不在蒙古草原扎根?非要100%或者95%以上都是汉族人。
而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以山西人为主)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https://www.zhihu.com/video/1351212560469991424
西口,狭义的西口指长城北的口外,包括山西杀虎口;陕西府谷口;河北独石口,即晋北人、陕北人以及河北人走西口的交汇点。西口是晋商、陕商出关与内蒙外蒙贸易的地方,所以走西口的主力人群包括晋北人,陕北人,河北人。后西口泛指在长城以北的内外蒙古从事农业、商品交易的地方,包括陕西北部的神木口,河北北部的张家口以及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
几年前有部电视剧就叫《杀虎口》。
而中国方言地图中,晋语不仅仅是山西中北部,还包括内蒙古南部地区。
而前阵子闹得沸沸扬扬的内蒙古凉城县出产的鸿茅药酒其实并不是很多想象中的蒙医蒙药的精髓,其实是山西人鼓捣出的中医药酒。清乾隆四年,山西榆次县王家堡驰名的中医王吉天行医至鸿茅古镇,见此等上乘好酒,便毅然收买了鸿茅基酒(当时叫鸿茅白酒或称鸿茅酒)酿制缸坊,将自家历代秘传的中草药秘方用该酒浸提,制成了功效卓著的鸿茅药酒。
有的。在1920年以前,外蒙古地区大约有十万漢人,占当地总人口的六到八分之一,可以说漢人已经在漠北草原扎下了根。但到1969年,外蒙古地区的汉人只剩下了725人。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漢人确实曾在漠北大草原上扎根过,只是因不明原因而被迫中断。
参考资料《 Nationalism and hybridity in Mongolia》(Clarendon Press, Oxford, 1998)第35页
1918年外蒙总人口647,504, 其中喀尔喀蒙古人492,000,
'中国人(Chinese)' 100,000.
1963年外蒙总人口1,017,158, 其中喀尔喀蒙古人775,527,
'中国人(Chinese)' 无数据.
1969年外蒙总人口1,188,271, 其中喀尔喀蒙古人911,079,
'中国人(Chinese)' 725.
1979年外蒙总人口1,594,386,其中喀尔喀蒙古人1,235,806,
'中国人(Chinese)' 344.
1989年外蒙总人口2,043,954,其中喀尔喀蒙古人1,610,424,
'中国人(Chinese)' 247.
有的朋友说漢人已经在内蒙古扎根了。这话对,但是这个“根”并不牢固。
内蒙古自治区的2个人口数据:
总人口中,漢族占约80%(2015年数据)。
小学在校生中,漢族占约70%。(2019年数据)
当然,我只是陈述数据哈,并不针对任何人。
汉人在草原扎根的很多啊,每个时期都有,从匈奴时期就陆陆续续有汉民北逃,融入匈奴。明代的大量汉人北逃丰州滩,投到阿拉坦汗帐下,产生了板升这独特的蒙汉融合的聚落。清代的汉人走西口出关入蒙旗,成为了“随蒙古”。走西口直到民国开始,汉人在数量上成为绝对优势的时候,才停止了蒙古化。
草原之所以是草原,就是因为气候恶劣,降水稀少。所以汉人要在此扎根,也必须改农耕为游牧,不可避免的成为了新的游牧民族。
鱼从水生动物变成陆生动物,你觉得鱼还能叫鱼吗?
大家可以找出所有季风气候的地方——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热带季风。这三块季风区面积可能地表面积只有10%不到,但是人口却占人类45%左右。
可以说,欧亚大陆东南部季风区是人类最大的一块连片聚居地,也是人口最多的一片聚居地。
之所以有这么多人口,“季风农业”这种生产方式是根本原因。
因此,一旦这个地方的人或主动或被动离开“季风农业区”,将会迅速被当地人同化,变成当地人的一部分。
因此,你看不到“汉人”,只是因为“季风区居民”被“游牧区居民”同化了。
南北扩张远比东西扩张难的多。
因为东西扩张气候相近,人们更容易适应。
而且有个东西叫趋同进化(用在这其实不太恰当)。
汉人在草原扩张,占据了草原民族的生态位,相对应的就容易以草原民族的方式生存。
黄金家族与耶律家族就疑似胡化汉人。
为什么汉人不在蒙古草原扎根?
你这是开玩笑吧?
现在无论你去世界何地,经常可以听见中国人(主要以汉族为主)那爽朗的大嗓门。
在这个地球上还有没有中国人(主要是汉族)扎根的地方吗?
还真不知道那没有中国人。
北极城市摩尔曼斯克,俄罗斯城市马加丹,非洲西撒哈拉(是个国家,极其贫困),索马里等等都有中国人在那里常年活动。
内蒙汉族人口比蒙古民族还多,这还不叫扎根?
蒙古高原,也就是蒙古国中国人少吗?
二十几年前就有定居的。
多亏地球到银河系以外星球没有火车或者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
要不中国人早就去那经商去了。
没有中国人(主要是汉族)去不了的地方,生活不了地方。
这个问题非常好回答。简单来说就是“燧发枪普及前文明民族无法长期控制草原”。所以汉人在此之前在草原中无法长期维持民族身份生存,会很快被游牧民族打散消灭沦为奴隶进而失去民族身份。
具体来说,游牧这种生活方式晚于农耕,游牧民族形成于公元前六世纪以后,当时汉民族(和其前身华夏族)已经形成很久了。游牧民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导致行政成本低,后勤成本几乎为零。汉民族如果要在草原维系存在,需要从后方运粮,这是亏本买卖。特别是古典时代(秦汉)结束以后,进入中世纪(唐宋),技术扩散,农耕民族不再垄断锻造技术的坚甲利兵,导致农耕民族在草原的军事存在在蛮族的军事存在面前处于劣势,更加不可能在草原上维持存在了。
有人问了,那汉人可能不可能在草原上保持民族认同但不依赖国家支援,过游牧生活呢?比如让中央朝廷分封几个汉人游牧汗王?
很遗憾,不可能,而且就算做了也不可能在草原上保持一个“汉人游牧部落”。第一,游牧是一种极其痛苦的生活方式,游牧民无肉可吃,靠奶过活,处于部族残酷的极权专制统治之中,生活极其凶险,一次天灾就可能整个部落灭亡,时时刻刻面临残酷的游牧民之间的血腥战争。汉人士绅/藩王/绝大部分农民都不会愿意自愿去草原生存,去了的亡命徒也不适应草原生活,会迅速被打散消灭沦为游牧民的奴隶。
第二,你要搞清楚一点,草原上保持“民族认同”是极其困难的。为什么这么说?草原蛮族的低行政成本+高效强大的武力是在残酷的游牧民战争中锤炼出来的,也是以政治体制高度简单且脆弱为代价换来的。这意味着一个强盛一时的部落会因为可汗的决策失败迅速垮台,从氏族部落联合走向民族的过程数次功亏一篑,或者原本强大的“统一的”民族又被其他部落击溃消灭/南下转变生活方式空出草场,人沦为奴隶最后被其他氏族部落吸收,草原重新洗牌等待下一个民族。柔然契丹无不如此,你不妨想一个问题,成吉思汗是12世纪的人,他编纂了《扎撒》算是蒙古民族统一和历史记忆的开始,而蒙古前身室韦人在北魏就有,这说明了什么?无非就是草原战争残酷到草原民族的“周公”出现是个小概率事件,而且因为残酷且政权不稳定,形成共同历史记忆和共同典籍的概率要更小。假如周二世而亡,可能出现周礼么?诸姬还能长期维持么?
我的意思就是,在人类进入燧发枪时代以前,古典时代末期到中世纪,甚至到文艺复兴时代,草原处于永恒征战和混乱之中。文明民族无法建立长期稳定的对草原的统治,也不可能在草原上生活。草原上的蛮族们彼此残杀,政权旋起旋灭,氏族部落随着政权覆灭而被消灭或被吸收,连维持自身民族存在都难,更何况文明民族的外来户和亡命徒呢?
真正让文明民族征服草原的,还是技术。文艺复兴时代火器的应用,极大的增强了火力投送量,没能力制造大炮的单纯游牧民(比如蒙古人,区别于作为蛮族军事集团的奥斯曼/满清/中亚那批)冲不破战车,射不过大炮。但这个时代是冷热兵器混用,文明民族军队要装备重甲/战车/大炮才能上草原,后勤压力更大了,还是谈不上“征服”草原。等18世纪,燧发枪普及了,情况就不一样了。12世纪,即使在后方长途跋涉运输后勤补给的大军保护下,农耕民族在草原开垦的据点都难逃被游牧民攻破的命运,军队来支援了都打不过。16世纪,农民必须瑟缩在大炮和城墙后面,也不可能一边种地一边练习复杂的火绳枪+长矛方阵。18世纪以后,随着燧发枪普及,只要会扣下扳机,农民也能迅速成军,这个时代本来也是民团取代职业军人的时代。所以东欧波兰和俄罗斯等国迅速横扫了草原,汉人在满清治下把蒙古人欺负的如同印第安人一般也是明证。可以这么说,任何一个汉人王朝如果存活到18世纪,草原都会在100年内被汉人摧毁,蒙古人会步印第安人后尘甚至更惨。
所以说汉人不能在蒙古草原上扎根,这是错的。燧发枪普及了,农耕移民能轻而易举武装起来击溃游牧民了,自然就能扎根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