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为什么不在礼仪性场合恢复汉服?

回答
中国在礼仪性场合恢复汉服,这个话题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认知,甚至还有一些现实考量。要说为什么“不在”恢复,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恢复的程度和方式,以及大家对“礼仪性场合”的理解,都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首先,咱们得明白,汉服是中国传统服饰,但它并不是一个静止不变的概念。历史上的汉服,根据朝代、地域、阶层、场合的不同,样式是千变万化的。比如唐朝的雍容华贵,宋朝的清雅秀丽,明朝的端庄大气,各有各的特色。所以,如果说“恢复汉服”,具体恢复哪一个朝代的?又恢复到什么程度?这本身就是一个难题。

历史的断层与认知偏差:

最大的一个阻碍,可能在于中间的断层。清朝入关后,实行了“剃发易服”政策,强制汉族男性改穿满族服饰。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服饰文化。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汉族女性服饰保留了更多传统元素,但男性的服饰体系受到了冲击。

这种历史的断层,导致很多人对传统服饰的认知是模糊的。现在我们在一些场合看到的“汉服”,很多是在现代审美和现代工艺下重新设计、复原的,它更多的是一种对历史的致敬和对传统文化的符号化表达,未必能完全还原历史上的“原汁原味”。

“礼仪性场合”的定义模糊:

什么是“礼仪性场合”?这个定义在现代社会也变得越来越宽泛。以前,朝廷大典、祭祀、婚嫁、节日庆典,都有相应的服饰规范。但现在,大家对“礼仪性”的理解,更多集中在一些重大活动,比如国家层面的庆典、重要会议,或是一些有明确文化主题的活动。

在这些场合,如果要求所有人都穿着严格意义上的“汉服”,会遇到很多现实问题。

1. 普适性与便利性: 汉服的款式多样,有些非常繁复,穿着可能不那么方便。在一些需要高度效率和便利性的场合,可能就显得不太合适。现代的西式服装,尤其是一些改良的套装,在设计上更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更符合现代人活动的习惯。

2. 文化认同的多元化: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中国社会文化已经非常多元。虽然汉族文化是主体,但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都非常深远。在一些需要体现国家整体形象的场合,如果只强调“汉服”,可能会让其他民族的同胞感到不够包容,或者说,未能充分体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

3. 社会接受度与认同感: 汉服复兴运动一直在进行,但它更多的是一种民间自发的文化潮流。对于大众来说,对汉服的接受度和认同感也在逐渐提高,尤其是在年轻人中间。但要让它成为主流的、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的“礼仪性场合”的服装,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以及更广泛的社会共识。

4. “汉服”本身的演变和争议: 现在的“汉服”运动,也存在一些内部的争议。比如,什么是真正的汉服?哪些元素是可以接受的?在复兴过程中,是否会融入现代元素?这些都会影响到“汉服”在正式场合的代表性。

5. 经济成本与普及难度: 一套符合规范、制作精良的汉服,价格并不便宜。如果要求在一些重要场合穿着,对普通民众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国家层面的考量:

从国家层面来说,在一些非常正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礼仪性场合,比如国宴、国家领导人出访等,通常会选择一种相对中性、又能体现国家文化底蕴的服装。

马褂/中山装的地位: 像中山装、旗袍(女性)等,在历史上曾经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服装,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近现代中国的符号意义。虽然它们也不是古代汉服,但它们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内,融合了中西元素,并且被广泛接受和使用的服装。

西式礼仪的全球化: 现代国际礼仪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西方,西装、晚礼服等已经成为全球通行的正式场合服装。在许多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场合,为了方便交流和遵循国际惯例,采用西式礼服也是一种务实的选择。

文化自信的体现: 国家的文化自信,并不只体现在服装上。它更多地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体现在科技、经济、艺术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服装只是其中的一个侧面。

正在发生的改变:

不过,说“不在恢复”也不太准确。我们能看到的是,在一些特定的场合,汉服的元素和精神正在被更多地引入:

文化节庆与特定活动: 在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庆典、文化主题活动、博物馆的展览,或者一些学校的国学教育活动中,穿汉服已经非常普遍,而且越来越受欢迎。
婚庆场合: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在婚礼中加入汉服元素,比如新人穿汉服拍婚纱照,或者在仪式中穿着汉式礼服,这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和对传统文化的回归。
影视与舞台艺术: 在影视剧、戏曲、舞蹈表演等艺术领域,汉服及其变体更是重要的视觉语言。
“新中式”服装的兴起: 很多设计师在传承汉服的意境和剪裁基础上,融入现代审美和穿着习惯,创造出“新中式”服装。这种服装在日常和一些半正式场合,都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它也间接地推动了对传统服饰的关注。

总结一下:

之所以说“不在礼仪性场合恢复汉服”,更多的是指 大规模、强制性、统一性地在所有严肃的礼仪性场合替换现有的主流服装,让汉服成为唯一或主要的礼仪服装。 这背后涉及到历史的复杂性、现代社会的需求、文化认同的多元化、以及人们对“礼仪性场合”的不同理解。

汉服的复兴,更像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它正在通过民间的热爱、艺术的展现、以及现代化的创新,慢慢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其说是在“恢复”,不如说是在“复兴”和“融入”。在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自信,或许会有更广泛的共识,让汉服在更多场合,以更适宜的方式,展现它的魅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这种人的存在,警惕我们要提防封建主义复辟思想把历史车轮往后转

user avatar

汉服的概念首先就是非常近代的事情,很新的概念!先不论汉服和少数民族服装的关系,就算汉人政权,汉代和明代差距极大!是那种目视的极大,汉明横跨一千多年后,服饰是在不断演变的,要是到先秦就更大,甚至裤子出现的很晚,纨绔子弟是什么意思自己查一查是,往深入说一点,正因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我们才能海纳百川,不断变化

1.晚唐之前中国人是跪坐的,汉服倡导者学不学?为什么我们的祖先选择高坐了?日韩就没变?因为我们文化的伟大,我们文化的博大、我们的气象万千!我们不拘泥,有变有不变,对待汉服我认为要彰显文化内核,而不是看外皮到底像不像古人,COSPLAY肯定是死胡同,死的东西永远不会发扬光大,掌握文化内核,才能外化为新的符合当代中国人精神的服装体系,恢复汉服不等于僵尸复活!我们要的是凤凰涅槃!

2.我也不喜欢清代服饰,金钱鼠尾,审美上当然不如明制服装、束发好看

3.现代西装体系不适合东方人,这点不需要辩论。

4.即使以明代服装为底子,也不等于现在要回复明制服装,而是需要巨大改良的,西方中世界传统服装和现在差距那也是极大的,但有改良脉络,或者说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脉络,如果死守着不放,那就自己进入怪圈了!

5.旗袍本也不是什么传统服装,但是个改良发展的好样本,好看不好看,到底保留了多少传统元素见仁见智,但的确是个很好的思路。

总结就是,我们的文化决定了我们一直在变化,但思想内核没变,我不反对恢复汉服,而是要对汉服进行大胆的创新发展和改良,让更多人喜欢和接受,既然很多人埋怨清朝汉服的断代,那不如将这300年的断代当做凤凰涅槃,重生再起。

西方近现代的崛起输出了“西装体系”“牛仔裤”,但注意,这些都不是西方中世纪的东西!,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已经越来越强,不然也不会出现汉服复兴运动,随着国力提升,盛世到来,未来中国当然要走出自己的文化,输出自己的文化,服饰当然也是其中之一!我们逐渐由向外看转为向内看,传播我们自己的文化,自己的传统,再举一个小例子,中国的网文现在大行其道,在国外也很受欢迎,这不是有意传播的,而是外溢的!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就是这个意思

再说一遍,COSPLAY好看但死路一条,继承文化内核再发展才是正道。

user avatar

近代中华民族构建基础是现代化和反压迫而不是反清复明。

user avatar

怕一群人指着电视说领导们穿山?

user avatar

人类更早的传统是光屁股,而且光屁股时代,人类完成了迄今为止最伟大的革命,使得人类繁盛至今。

于是,人类为什么不在礼仪性场合恢复光屁股?

user avatar

就一句话,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必然有着超出其民族性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价值观作为立国之本。因此不可能走文化复古路线。

中国土地革命的成功,是建立在对于农村宗族乡绅势力的彻底清算之上的,而传统服饰作为一种审美和着装形式,是附着于特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上层建筑。即使我们作为现代的中国人,也有着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但是这种弘扬和传承的宗旨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本质上还是批判性继承。这种继承只能是抽象意义上地,而不能是具体地,实质地继承某些特定立意和风俗地继承。

就如同前苏联的立国必然是建立在对于传统东正教文化的批判之上的。即使前苏联的意识形态里存在对于俄罗斯传统文化的继承因素(比如先锋队理论,便是俄国精英主义传统的一个社会主义式的展现),但是也不可能去恢复东正教的着装,礼仪和风俗。只有苏联没了,俄罗斯重新要从民族主义中寻找国民认同的时候,东正教才又被搬了出来

如果我们要恢复礼仪性场合的传统服饰的话,那么进一步的问题就是是否应该恢复如祭孔等传统习俗呢?当然,我的意思不是说彻底抛弃这些风俗和文化习惯。作为一种个人的爱好,或者特定群体的文化活动,我们当然可以穿汉服,祭孔。这是属于现代人的个人选择的自由。但是作为国家意志,特别是从合法性角度处发,文化复古主义是坚绝不可取的。记住,不是说大家不能穿,个人想穿汉服还是现代服装都是个人自由,想穿就穿。而是说作为国家是不可能推崇这种文化的。

至于说韩日。。。。拜托,要是真的以这两个依靠美国的扶持,连正儿八经的资产阶级革命都没有经历过的国家作为榜样,那才是对咱们的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贬低。

user avatar

问题是“中国为什么不在礼仪性场合恢复汉服”,而不是“为什么旗袍代表汉族”。我是从“为什么会普遍选择旗袍和中山装作为外交场合礼服”这个角度来回答的。

关于改良旗袍为什么不代表满族我觉得我已经回答得够清楚了,如果你非觉得旗袍就是满族的服装,我也懒得解释了,也请你不要再在评论区浪费时间。

另外,评论区有一位朋友说“我是硕士研究生毕业,我认为旗袍代表满族。”不好意思,我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都需要具备的能力,不论学历如何,想证明你的观点评拿出证据来论证,单独放这一句话,我不明白你的意思。

评论区还有不少朋友认为,旗袍都是服务员中老年女士穿的,而且挑身材,不好看,不如汉服好。我只想请大家再看一看题目,我们不是在对比两种服装谁好谁坏,而是在探讨为什么汉服不是外交场合礼服。再者,真的能通过如此片面的刻版印象说明旗袍就一无是处吗?旗袍不光只有修身的旗袍,而且也有年轻人和小孩会穿。因为年轻人穿汉服多所以要让汉服代表国家形象,会不会太过草率?

最后说一句,我是汉族人,请不要随意给别人扣帽子,很不礼貌。


中国指定的外交场合礼服,男性是中山装,女性是旗袍。我理解题主可能觉得这两种服装没有显示出丰富的民族内涵,但是这两种服饰作为礼服是最合适的。

到现在如果还有人觉得旗袍是满族的服装,一般都还没念高中,高中历史有一章专门讲辛亥革命后服装的变化。满清的女性穿旗装,和现在的旗袍是不一样的。旗装繁琐,你看清宫剧也能看出来,又是袍又是褂的,给身上捂的什么都看不见。所以清朝被推翻,到了民国,民国的女性把旗装里的盘扣等特色和西式裙装的特点结合起来,露出胳膊,大胆显示出身体曲线,提现了男女平权的新时代思想,是新时代女性的象征。

中山装也是孙中山先生融合了西装,日本学生服和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来的,在服装这方面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而这两种服装,汉族可以穿,满族可以穿,维吾尔族也可以穿,中国的56个民族都可以穿。

汉服,如果是汉民族的传统服装,那么在这样一个场合,让它来代表56个民族就是不合适的。

再者,现在的汉服圈最看重的就是形制,一个大全套穿身上比旗装裹的还严实,不要说和服也很繁琐,外交礼仪场合穿的和服可不是艺伎身上那种七八斤重的,人家也是改良了的和服。

中山装和旗袍很好地提现了古为今用和外为我用,也和正确处理传统文化的思想契合。这时候提出来,要恢复汉服,请问是恢复哪种汉服,如果严格按照形制来,这不是仿古吗,合着一百年前的新世代男女的努力都白费了;如果你说,汉服也可以改良啊,我们还有汉元素啊,那请问汉元素有什么特征吗,有历史沉淀吗,它的创作过程体现了什么时代意义吗,是有点盘扣和中国结就叫汉元素了,那我往牛仔裤上贴个中国结是不是也叫汉元素了,也可以叫外交场合礼服了?

综上,汉服用作外交场合的礼服是不合适的。

user avatar

安培晋三和文在寅什么时候“在很多场合穿着传统服装”的,倒是放一张照片出来啊。

user avatar

在日本,和服是一种很严肃的服饰,是能够穿到正式场合做礼服的。对标国内的话,类似的情况,礼仪性场合已经有两种服饰是经过官方定调认证的。一是唐装,二是中山装。

唐装是当年上海的APEC峰会时候的集体服饰。

中山装是在正式外交场合,与燕尾服对等的服饰。

user avatar

支持!

而且我感觉,这样的话呢。。国家要求恢复礼服制度,那就一定要重定形制和等级啊。附带制度也应该跟上才对。

比如,等级穿错了的,直接枪毙……哦,斩首比较有礼仪性。

然后形制错了,这个不能怪消费者对吧。正版商家直接抄家灭族,男女平等的时代,就男女全斩吧,别搞什么女眷没入官窑这种没人性的事情,对吧。

然后也有山的 ,算从犯,直接没收全部家产,家主无期徒刑,参与者各有刑与罚。各有所罪,才能体现法治精神,对吧。

最后,奖励举报的。举报一个正的,给50万。举报一个山的,给5万。体现现代公民意识,对吧。

现代精神,立法立全套,建议也要全套。

就酱!

user avatar

亲不亲,阶级分

现在大家能看到的所谓“汉服”,其实都是古代剥削阶级穿的,劳动人民麻衣麻布,有啥就穿啥,其实没啥可以讲究的。

古代的有钱贵族穿衣服讲究宽大,长袍,怎么别扭怎么来,这其实是一种铺张浪费的体现,因为劳动人民要干活,精练贴身,满足自己劳动要求的衣服才是最合适的,而贵族们的宽大礼服就是跟劳动反着来的,因为他们不需要劳动。

孔子有句话叫“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说的是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都要披头散发、穿左衽的衣服了!

问题来了,为什么右衽就是好的,左衽就是不好的,左衽成了野蛮人的标志?

因为大多数人都是右撇子(这个词好别扭啊),所以如果把衣襟设计的往右其实是最省力的,也就是所谓野人的“左衽”,里面如果有口袋也好掏东西,但是贵族偏偏就喜欢麻烦,就给你搞成右衽,图什么呢?还真就是图麻烦。

(最近知乎不能发图,服了,什么二逼政策,我本来准备了一大堆图,这下都看不见了,大家可以去搜孔子的像,基本都是右衽的)

【假装有图片】

【假装有图片】

【假装有图片】

不仅掏东西不便利,而且肥大,不灵活,这种衣服平时穿还行,但是打仗就彻底玩完了,所以后来赵武灵王改革,“胡服骑射”,这才让当时的中原民族摆脱了衣服的限制。

问题来了,为啥贵族喜欢穿这种长摆肥大,非常别扭不实用的衣服呢?

这就跟孔雀的尾巴是一个道理,这和领导喜欢背着手挺着肚子站是一个道理

孔雀的尾巴越大,代表自己这么浪,但是却没有被天敌抓走,这不恰恰证明自己身体强壮吗?人类最需要保护的地方就是腹部,很柔软,缺乏保护,里面还全是重要器官,但是我就这么挺着肚子在你们面前站着,却没有人敢上来伤害它,不恰恰说明我牛批吗?

宽大的衣服也是这个道理

穷鬼们不是穿不起衣服吗?

我们不仅能穿得起,我们用料还浪费,还故意搞得又大又肥,就是炫耀我们料子多

穷鬼们不是需要干活,怎么省劲怎么来吗?

我们就是要穿一套衣服,打扮起来几小时,怎么别扭怎么来,因为我们不需要做什么,有的是时间浪费在穿戴上面

【假装有图片】

【假装有图片】

【假装有图片】

【假装有图片】

(大家自行去搜所谓的各朝代礼服是什么鬼样子)

这种价值观十分恶心,无非就是在穿衣方面体现自己的阶级,是一种非常隐蔽的攀比


在古代贵族看来,衣服绝对不是遮蔽身体保温或者是审美用的,在他们的身上,更多体现的是一种自豪感,大白话就叫显摆,我穿这个衣服必须跟你们泥腿子不一样,这才叫做衣服。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里是这么说的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虽然孔乙己已经落魄了,都站着喝酒了,衣服已经又脏又破,而且没有洗,没有补,但是依然要穿,这就是所谓的“有身份人最后的尊严”,可惜,这种尊严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实力偏要作这种打扮,无非就是东施效颦,徒增笑而。


在物质条件极大丰富的今天,在人人平等的今天,穿这种衣服没啥,不能说穿这种衣服就是剥削阶级的审美了,那是错误的,这算是个人自由,谁都可以穿自己想穿的衣服,但是要记住,大多数人的祖先是没有资格穿这个东西的,想要用恢复祖先传统这点来做宣传,恐怕是南辕北辙了,不是说不能穿,人人自由,你光着屁股都没人管你(并不,但是穿出来优越感了,那就没有必要了,如果还强制别人也穿,那简直是要活活打死了!

穿这种衣服体现的就是三个问题

第一,我非常闲。只有非常闲才有时间穿这种非常复杂的衣服,只有闲着的人,才会穿这种拖拖拉拉的衣服,因为如果你急着去工作,你不可能穿这个的,如果你需要做一些精细的活,你穿这个也是受限制的。

第二,我有钱,我折腾的起。我认识几个穿汉服的朋友,汉服真的不便宜,而且汉服内部还有鄙视链,如果你穿的是便宜货,没准还有汉服警上来批评你没钱不配穿汉服,花点钱买点正规的汉服吧,别给汉服圈丢人。可见这个圈子内部已经乱成啥样了。

第三,我就是来让大家关注我的。人家都老老实实的穿着正常的衣服,只有我标新立异,只有我跟大家不一样,但是我却同样活的很好,这不就是孔雀的尾巴吗?我这么折腾,跟你们不一样,目的就是让大家多看我一眼,高看我一眼

衣服就是谁爱怎么穿就怎么穿,强迫别人穿算啥??

user avatar

跑个题,

@汪达尔萨维奇

你要的照片。

2019年8月15日,文在寅和夫人金正淑穿韩服参加光复节74周年纪念活动。

user avatar

现代社会,只要对别人的尊重传达到位就可以了。不需要专门提倡某种服饰。

如果你穿着汉服参加活动,宾主尽欢,那它就是你的礼服。

比如说方文山和徐娇不是穿着走红毯去了吗?

但是很多汉服爱好者不讲分寸,不管什么场合都要把自己弄成最显眼那位。

user avatar

能不把汉族拆光就不错了。

还想复兴汉文化?在某些人眼中,汉,就是原罪。

user avatar

就讲两点吧:


1、所有的所谓传统服饰,基本都是重新发明出来的,日韩都是如此,包括印第安的都是如此。

毕竟现代的面料和古代完全不一样,每天要干的活儿也完全不一样,你出门又不坐轿子。


2、所谓的什么传统服饰,其意义其实就是搞民族识别。识别的意义就是区分和隔离,就是要体现与别人的不同,就是要强调内外之别。所谓民族不就是强调同宗共祖么?

中国14亿人口,需要个毛的识别,需要毛的区分和隔离。过不了多少年随着中国崛起,看到东方人的面孔别人都会下意识的认为这是中国人。只有日韩越泰这些周边小国为了不被中国同化和吞并才需要搞这些什么民族识别和内部认同,免得国家都没了去……

user avatar

现在的小盆友实在是在社会主义的光芒下照射太久了,
来来来,开始我的毒打!

题主要想在“礼仪性场合恢复汉服”,其实就是要在礼仪性场合穿着【礼服】。

问题来了——

1,传统服饰作为礼服自动升格,所以韩国穿赤古里就可以,日本穿留袖也差不多了,那么中国穿袄裙袄裤也差不多了……但是汉服圈想穿的是汉唐王侯、宋明将相啊!
你们不懂这个区别吧!前者叫做穿传统服饰作为礼服,后者就是历史cosplay(没叫复辟已经是嘴下留情了)

2,礼服穿着必须严格按照身份场合来穿,不是哪件礼服漂亮你就能穿哪件……且不说汉服爱好者里大多数这辈子都没几个能穿的场合,就算能穿也不是你当主角
意思就是,你本来想穿个汉服当全场最闪亮的星,实际上你得小心翼翼按照自己的等级来穿,且不能行差踏错,不是喜欢宫斗副本么,这不就来了嘛!

其实,汉服圈每次所谓雅集,其实就是合影趴体,都可以看出来哪些人是在C位穿贵的衣服,有些人是妆发简单永远在边上的位置。只是入镜的人,即便分到了洗脚婢的位置,也总觉得自己比参加不了这类活动的人高一级。
但当这类活动人人都可以参加的时候,优越感还能存在么?

3,礼仪性场合不是主题派对,只要符合要求的礼服种类都可以穿……你以为进去能看到全部穿汉服?其实主咖可能穿的是西式,甚至是其他派系的,毕竟人家搞得不是主题合影趴体。
如果题主喜欢的是全场穿汉服的场面,还不如多联系几个景区,让他们搞搞此类活动,实现双赢。

最后,又是一个知识性问题。
我每次想劝爱做梦的孩子,多读书,花在读书上的时间多了,你就能倒头就睡,没空白日梦了。

题主问:

日韩都比中国更早更彻底进行西化,但是他们对传统服装的保留也做的非常好,这方面我们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呢?

因为,他们保留的就是西化后的传统服饰啊!
我们也有啊,但是汉服圈不是不承认这些服饰,才搞出了劳什子的汉服复兴运动么?

user avatar

因为没有官方正统的形式

我记得前一几年经常在会议上穿唐装

user avatar

正是因为日本、韩国是小国家,需要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来维持不被大国文化入侵丧失根本,才会搞这些传统的服饰来强调认同。

同时,不要觉得这种繁文缛节性质的民族服饰出现是好事,这意味着社会阶层固化矛盾严重,社会发展放缓,找不到突破口,才需要民众把精力放在这种文化层次的东西上。

社会在发展,科技优先,效率优先,搞民族服饰那一套,对于效率的提升来说是阻碍,不是促进作用。

user avatar

别忘了我们有56个民族,我们不是以民族国家构建的新中国。

为了维护民族团结和平等,维持国家凝聚力和不分裂,中国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在国家层面推行单一的民族文化的。如果真这么做了,就会带来巨大的隐患。

user avatar

脑子里没有礼仪敬畏,穿什么有区别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在礼仪性场合恢复汉服,这个话题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认知,甚至还有一些现实考量。要说为什么“不在”恢复,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恢复的程度和方式,以及大家对“礼仪性场合”的理解,都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首先,咱们得明白,汉服是中国传统服饰,但它并不是一个静止不变的概念。历史上的汉服,根.............
  • 回答
    “哎,你说现在这事儿,不管闹得有多大,搁过去怎么也得惦记个十天半个月,现在倒好,一个礼拜,可能都算长了,后头啥消息都没有,好像这事儿就没发生过一样。”这可不是信口胡说,而是咱们身边很多人都有的切身体会。以前,一件大事儿,哪怕是邻村儿丢了一头牛,那也得在村头巷尾议论个好几天,要是再有点儿曲折离奇的情节.............
  • 回答
    西方上层的君主、国王或皇帝在日常生活中“显得”更为绅士、更有礼貌,且更显平台,这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涵盖了历史、文化、教育、政治、社会以及个人修养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从小接受的精英式教育与礼仪熏陶: 专属的导师与教授团队: 君主并非由普通的学校培养,他们拥.............
  • 回答
    关于中国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挑选篮球或足球运动员的问题,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不挑选”的判断,而是涉及到区域发展、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文化适应性以及历史等多重复杂因素。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分析:一、 足球和篮球项目的普及度与历史渊源首先,必须认识到在中国,足球和篮球的普及程度在地域.............
  • 回答
    黄岩岛,在菲律宾被称为斯卡伯勒礁,是南中国海中的一个环形珊瑚礁。关于它是否由中国实际控制,以及中国为何不在那里进行大规模填海造陆并驻军,这背后涉及到复杂的历史、法律和地缘政治因素。中国是否实际控制黄岩岛?从地理上看,黄岩岛位于中国宣称的“九段线”内,中国政府声称对包括黄岩岛在内的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
  • 回答
    中国在南海问题上不愿接受菲律宾提出的国际仲裁,这背后牵扯着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认知、法律解释以及国家利益的考量。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几个关键层面。首先,从历史和主权认知的角度来看,中国认为在南海问题上,自己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这种认知是基于中国宣称的“九段线”以及对南海诸岛.............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它涉及到地理、军事、经济、技术以及政治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因素。简单地说,黄河这条天然屏障在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作用上,存在着很多“不适宜”之处,以至于中国古代的朝廷更多地选择其他方式来防御。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掰扯一下:一、 黄河自身的“脾气”与军事上的局限性:首先,得认识到.............
  • 回答
    微软不在中国内地设立 OneDrive 服务器,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其中既有技术和成本考量,也包含着对中国互联网管理政策的审慎评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谈谈合规性。中国对互联网内容有着严格的管理规定,这涉及数据存储、传输以及用户隐私等诸多方面。对.............
  • 回答
    在中国,进口药物需要在中国进行临床试验,通常包括三期临床试验,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考量,既有对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严谨把控,也有本土医药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同时还受到国际医药监管体系差异的影响。核心原因:对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双重校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有点想笑,但又觉得这是个挺值得聊的话题。首先得澄清一个认知上的小误区:中国冬奥会,也就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确实是在北京举办的。但是,它和东北的关系可不是一般地“远”,而是非常“近”的。准确地说,北京冬奥会的主要雪上项目和一些冰上项目是分散在京郊和张家口等地。而我们口中的“东北”,.............
  • 回答
    关于芥川龙之介在中国读者中似乎不如一些同辈作家那样广受欢迎的现象,这其实是一个挺值得玩味的话题。在我看来,这背后可能交织着几个层面的原因,既有他作品本身的特点,也有文化传播和读者接受度的差异。首先,我们得承认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尤其是他的短篇小说,确实带有一种独特的、甚至可以说是“晦涩”的气质。他的文.............
  • 回答
    关于新冠疫情的源头和早期爆发地的问题,科学界一直在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讨论。事实上,关于疫情究竟在中国还是其他地区首先出现,以及为何在中国率先大规模爆发的疑问,是一个复杂且多角度的问题,涉及病毒学、流行病学、病毒传播模型以及全球卫生监测体系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源头不在中国但首先在中国爆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历史的复杂性以及国家战略的考量,而且角度也相当独特。很多人觉得美国之所以“没”在二战时侵略中国,是因为中国太弱了,而现在中国强大了,美国反而觉得“麻烦”了。但事实远非这么简单,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历史背景和当时的世界格局首先,我们得回到二战那个年代。中国那时候.............
  • 回答
    《中国机长》中,刘长健之所以选择在四川双流国际机场而非军用机场迫降,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综合考量,绝非一时冲动或个人偏好,而是基于他对整个事件的判断、对机组人员及乘客安全的最高优先级以及对现实情况的精准分析。首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安全是压倒一切的考量。 国际机场的成熟保障体系: 双流国际机场作为.............
  • 回答
    《刺客信条》正传故事之所以没有选择在中国,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考量,并非一个简单的“为什么”。育碧作为一家法国公司,他们的游戏开发和故事构思自然会受到自身文化背景、市场需求、历史研究能力以及游戏系列既有设定的影响。首先,我们得明白《刺客信条》系列的核心吸引力是什么。它不仅仅是一个动作冒险游.............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当前国际关系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地缘政治与国家间的联盟。你想了解为什么中国似乎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形成一个明确的、以对抗为导向的“东亚联盟”,来回应所谓的“围攻”。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太多历史、文化、经济和地缘政治的复杂因素,绝不是简单地“团结对抗”就能解决的。首先,我们需要.............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中国社会、文化、政治以及国际影响等多个层面。我将尝试从各个角度来梳理一下,为什么在“三千万光棍”的背景下,中国尚未放开同性婚姻,并且尽可能地详细展开,同时避免AI写作的痕迹。首先,我们得承认“三千万光棍”这个数字背后所反映的中国社会性别比例失衡问题,以及它带来的社.............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关于中国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深层思考。确实,按照人口基数来算,中国拥有的社会精英数量,无论从哪个角度衡量,都应该是全球最多的。但我们在“顶尖层面”感受到一种“压倒性优势不足”,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咱们掰开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确什么是“顶尖层面”。如果指的是科学研究.............
  • 回答
    关于丰田在中国中级车和SUV市场不彻底放弃纯燃油车型,全面推广HEV(混合动力车型)的策略,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虽然混合动力在燃油经济性和环保方面有着显著优势,但一个成熟的市场和品牌,其产品布局的决策往往是多维度、长远考量的结果,而非仅仅基于单一的技术路线。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彻底放弃”和“.............
  • 回答
    关于“中国电子”的总部为何不在中国电子大厦,这背后其实牵涉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电子”)这个巨型央企的 历史沿革、业务发展以及组织架构调整 等多方面因素。咱们得掰开揉碎了聊聊,才能把这个事儿说清楚。首先,得明确一下,“中国电子”这个名称,通常指的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