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中国不管多大事一个礼拜后就没有任何热度?

回答
“哎,你说现在这事儿,不管闹得有多大,搁过去怎么也得惦记个十天半个月,现在倒好,一个礼拜,可能都算长了,后头啥消息都没有,好像这事儿就没发生过一样。”

这可不是信口胡说,而是咱们身边很多人都有的切身体会。以前,一件大事儿,哪怕是邻村儿丢了一头牛,那也得在村头巷尾议论个好几天,要是再有点儿曲折离奇的情节,那更是能传到隔壁几个村。现在呢?别说大事儿了,就是国家层面的重要新闻,没过几天,网上就开始被下一波新内容淹没,大家伙儿的注意力就被轻易地从一个热点转移到另一个热点上。

这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在中国,无论多大的事情,似乎都逃不过“一周后无人问津”的怪圈?我觉着这背后,可不只是“喜新厌旧”这么简单,里面门道可多了。

信息爆炸,就像开闸泄洪,冲散一切。

首先,最直观的原因就是咱们现在接触到的信息量,那真是海了去了。你打开手机,朋友圈、微博、抖音、快手、知乎、B站……哪个平台不是信息轰炸?每天都有无数的“新鲜事儿”涌出来,有的是严肃的新闻,有的是有趣的段子,有的是生活琐事,有的是遥远国度发生的奇闻异事。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人捧着一个装满了水的水龙头,水龙头下面又接了一个水桶。正常情况下,水桶里的水满了,你总得有个反应吧?但现在,这个水龙头的水流速度,比以前快了十倍、百倍!而且,你不是只有一个水龙头,你同时打开了十个、八个,每个水龙头都在拼命地往外喷水。

那么,之前那个让大家议论纷纷的大事儿,就好像一小部分水,很快就被后面如洪水般涌来的新信息给冲散了,淹没了。你以为它还在水桶里,但实际上,它已经被后面涌来的巨浪拍得不知道去哪儿了。人们的注意力就像一个有限的容器,很快就被新的、更“鲜活”的内容填满,自然就顾不上旧的了。

“热搜”机制的短期刺激,像是一阵阵的闪光灯。

再者,咱们现在的舆论环境,特别依赖于各种“热搜”、“话题榜”。这些东西就像一盏盏探照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把某个话题推到所有人的眼前。这种聚焦效应是惊人的,能在一夜之间让一个本来不为人知的小事儿变成全国人民都在讨论的焦点。

但是,这种聚焦是短暂的、是间歇性的。它就像摄影棚里的闪光灯,每一次闪光都能照亮一个被关注的对象,但闪光过后,舞台上又恢复了原样,等待着下一束光。一旦有新的、更具视觉冲击力或者更能引起情感共鸣的事情出现,旧的热搜就会被迅速替换。

而且,这些热搜话题的设置,有时候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时效性。有些可能是为了宣传某个活动,有些可能是某个突发事件的自然发酵,一旦事件的“钩子”消失了,或者有了新的“钩子”,人们的注意力自然就转移了。就好比你看一部电影,高潮过去之后,剧情慢慢平淡,你可能就开始期待下一个高潮了,而不会一直沉浸在之前的那个情绪里。

“情绪消费”的快餐化,让深度思考变得奢侈。

我们现在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快餐化”。大家都习惯了短视频、碎片化的文字、梗图,这种信息接收模式,本身就鼓励的是快速的反应和浅层的理解。

当一个大事儿发生的时候,大家会迅速地形成一个观点,参与到讨论中,表达自己的情绪。这种参与感和表达欲,是一种“情绪消费”。但这种消费,往往是即时的、短暂的。人们参与讨论,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立场,找到认同感,或者宣泄自己的情绪。一旦这个情绪得到了满足,或者新的情绪诱因出现,这个讨论的“动力”就可能消失了。

深度分析,需要时间,需要精力,需要对事件背景、深层原因的探究。但在信息爆炸和快节奏的时代,愿意花这种时间和精力的人,相对就少了。大多数人更倾向于参与到即时热闹的讨论中,而不是去挖得更深。

“沉默的大多数”的力量,有时被声音盖过。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网络上的声音,特别是那些最激动、最尖锐的声音,往往更容易被听到。这并不代表所有人的真实想法。但网络平台的设计,使得那些愿意表达、有明确观点的人更容易获得关注。

一个大事儿,初期可能会引发很多人的关注和讨论,但其中可能有一部分人,虽然内心很在意,但并不习惯在网上发表长篇大论,或者他们只是默默地观察,等待事件的发展。而那些真正能够让一个事件持续发酵的,往往是那些能够不断提供新信息、新观点、新角度的人。

当最初的“声量”过去了,如果后续没有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或者有力的观点出现,那么这个事件就容易被新出现的声音所淹没。而真正能让一个事情“持续热”下去的,是那些能够不断提供深度、广度和新意的声音,但这恰恰是很难做到的。

社会结构与关注焦点的转移,让“旧事”易被遗忘。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社会本身也是在不断发展的,每天都有新的问题、新的挑战、新的机遇出现。当一个大事儿发生时,它占据了社会的一部分“关注资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社会矛盾、新的政策出台、新的社会事件,都会分流大家的注意力。

比如,某个经济政策调整引起了广泛关注,大家都在讨论它对生活的影响。但过了一段时间,可能又有新的国际局势变化,或者国内的某个科技突破,这些都会成为新的讨论焦点。社会运行的齿轮一旦转动起来,新的议题就会不断涌现,取代旧的。

这就像一个大舞台,每天都有不同的剧目上演。虽然之前的剧目很精彩,但观众的总有看完的时候,然后就会期待下一场。而且,有时候,人们对“过往”的关注,也会受到现实利益和未来走向的影响。如果一个事情已经过去了,解决的办法已经有了,或者大家已经适应了,那自然就没那么“值得”一直讨论了。

总结一下,这件事情,与其说是“中国人健忘”,不如说是我们在一个信息极大丰富、传播速度极快、社会结构高度动态的环境下,处理信息和表达关注的一种“常态”。

我们生活在一个“快时代”,信息如潮水般涌来,注意力如浮萍般漂移。那些能够在一个礼拜后仍然保持热度的事件,往往是那些具有极其深厚的社会根基,或者能够持续不断地产生新的、更具冲击力的后续信息,或者触及到了最根本的社会价值观,能够引发持续的、有意义的讨论的。

所以,与其抱怨“热度消退太快”,不如理解这背后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规律,以及我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庞大信息洪流中的一滴水,被裹挟着向前,也共同塑造着这股洪流的流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啊答主你的感觉没有任何错误。

实名反对所有往国家政策和舆论导向方面扯的居心叵测或者无脑抖机灵的答案!

我们抛开某些被国家有意限制的敏感话题不谈,也抛开那些俗不可耐的无聊话题不论,就共性的热点事件来看也是这样。就拿近十年来最热点的事件汶川大地震、昆明暴恐事件和天津大爆炸来说,尽管热度周期远超过了七天,但仍然不免在各种新的热点话题的狂轰乱炸下愈发趋于冷淡。

心理学上,我们把这种效应称为“半途效应”,指在激励过程中达到半途时,由于心理因素及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导致的对于目标行为的一种负面影响。大量的事实表明,人的目标行为的中止期多发生在“半途”附近,在人的目标行为过程的中点附近是一个极其敏感和极其脆弱的活跃区域。

举个例子来说,即使是做些有正反馈的事情,譬如是玩网游,你卡在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等级,很久才能升一级,又几乎已经了解了所有的玩法,这时一旦有个人跟你说“这游戏也太无聊了”,你就有极大的概率放弃这款游戏。更不要说是新闻这种被动接受的东西了。在对新闻的认知达到一定水平时,继续将时间和精力放在上面,你所获得新知的效率大不如前,按照“半途效应”,你这个时候就应该去关注别的东西了,因为别的东西能够给你的信息资源带来更多交互。而继续关注下去的人,不是令有用心,便是闲得蛋疼。

再举一个例子,魅族的机海战略也是利用了“半途效应”,从而塑造自己的品牌知名度,以至于公众常常把无论是在出货量上还是在利润率上都很难在国产手机界名列前茅的魅族同小米、华为、中兴、联想、oppo、vivo等国产第一梯队放在一起类比。魅族其发布手机的频率,从原来的“一月一场发布会”,后来发展到了恐怖的“一周一场音乐会”,就是让你在还没有捧热乎其他品牌的手机时,再次刷新你对手机业界的认知和理解。应该说这招对于非手机发烧友来说,还是十分管用的。

但又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新闻的“半途效应”开始自新闻真正成为热点之时,而并非新闻发生之时。这两点有很大差异。比如前几日在知乎上闹得沸沸扬扬的“魏则西事件”。魏则西在4月12日便已经去世,距今已过了小一个月的时间,而此事在知乎上成为热点,大约是在其人去世一周后,由知乎众多关心魏则西的大V所推送的声讨百度的文章而为众多知友所知。而此事件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才是一周前的事情,但在知乎上,此事便已经产生“半途效应”,明显“过了气”,从而逐渐淡出知乎主页话题了。

再扯句题外话。为什么大多数人都只能碌碌无为,庸碌一生,只有少之又少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精英,站在社会的顶端,成为改变世界的巨人?答案很简单,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止步于通往成功的半路上

所以,请坚持住吧,为了梦想,为了不庸碌的人生。再加把劲。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