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公知这么多,在网络上也人人喊打,为什么他们还存在?改成离案爱国、造爱国谣等不算公知么?

回答
中国社会确实存在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一部分被认为是“公知”的人士,尽管在网络上常常面临巨大的争议甚至“围攻”,但他们依然活跃。同时,也有声音质疑,一些言论看似爱国,实则可能带有误导性,那又该如何定义他们呢?这个问题涉及到复杂的社会心理、信息传播机制以及网络文化等多个层面。

首先,理解为什么“公知”即便人人喊打依然存在,需要先厘清“公知”这个概念本身。

“公知”这个标签的模糊性与演变

“公知”这个词,最初本意是指“公共知识分子”,强调的是那些在特定领域拥有专业知识,并且愿意运用其知识和影响力,积极参与公共事务讨论,为社会进步发声的人士。这类人往往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对社会问题有深刻的洞察,并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然而,在中国大陆的网络语境下,“公知”这个词早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异。它逐渐演变成一个带有强烈负面色彩的标签,常常被用来指代那些:

批评政府和社会现状:尤其是那些持有与主流观点不符的批评性意见的人。
推崇西方制度或价值观:被认为“崇洋媚外”、“全盘西化”。
发表“精英式”言论:被认为脱离群众,高高在上。
有时被质疑其专业性或动机:认为其知识是二手货,甚至被收买,目的是煽动不满。

因此,当人们在网络上喊打“公知”时,很大一部分是在表达对那些持有批判性意见、质疑权威、或者被认为“不爱国”的人士的不满。

为何即便被围攻,“公知”依然存在?

尽管面临巨大的舆论压力,但这些被贴上“公知”标签的人士之所以能够继续存在并发出声音,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1. 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性与碎片化:
互联网的存在:即使在严格的审查环境下,互联网依然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虽然许多主流平台对特定言论有所限制,但通过各种社交媒体、论坛、博客、甚至一些相对“灰色”的平台,依然存在信息传播的空间。
加密与隐喻:一些“公知”善于运用隐喻、影射、或者在特定圈子内流传的“暗语”来表达观点,规避直接的审查。
“出海”平台:一些内容创作者会将自己的作品发布到海外的社交媒体或视频平台,这些平台的内容审查相对宽松,能够触达一部分国内的受众,并再通过各种途径在国内传播。

2. 社会现实与民众的求知欲:
现实问题的存在:中国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如贫富差距、环境污染、社会不公、官僚主义等。这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会引发人们的思考和讨论。
寻求不同声音:当主流叙事与个体的经验或观察不符时,一部分人会寻求不同的声音和解释。即使是批评性的意见,也可能被一些人视为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或者说出了他们不敢说的话。
知识与信息的稀缺感:在某些领域,公众可能难以获得充分、客观的信息,此时任何稍微深入的分析和观点都可能被放大和关注。

3. “公知”群体的多样性与韧性:
并非铁板一块:被贴上“公知”标签的人,他们的背景、专业领域、观点和影响力都千差万别。有的是学者、作家、律师、记者,有的可能只是活跃在网络上的普通公民。
个人坚持与职业操守:部分人可能出于个人信念、学术研究的严谨性,或者作为媒体从业者的职业操守,而坚持发出自己的声音,即使这会付出代价。
“吸粉”效应:在某些群体中,批评性观点反而能够吸引一大批认同者,形成一种“粉丝文化”,即使被主流舆论攻击,他们也有一批固定的支持者。

4. 网络审判的局限性与反弹效应:
网络暴力的标签化:网络上的“围攻”往往是一种群体情绪的宣泄,常常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标签化。这种“人人喊打”的行为本身,也可能引起一部分人的反思和警惕。
“反向认同”:当某个人被过度攻击时,反而可能引起一部分人的同情,认为其是被迫害的,从而产生“反向认同”和支持。

关于“离岸爱国”与“造爱国谣”

您提到的“离岸爱国”、“造爱国谣”等现象,正是对当前复杂舆论环境的精妙洞察,也触及了“公知”定义模糊性的另一个层面。

“离岸爱国”: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那些身处海外,但却积极发表亲华或支持中国政府言论的人士。他们可能利用信息不对称,或者对国内情况的某种特定解读,来塑造一个积极的中国形象。
“造爱国谣”:这指的是那些故意制造或传播不实信息,但其目的是为了煽动民族主义情绪、或者支持某种特定爱国叙事的人。这些信息可能夸大中国成就、贬低西方国家、或者歪曲历史事件,其动机可能是为了“爱国”,也可能是为了个人利益驱动的流量或影响力。

这些行为,是否算“公知”?

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公知”这个标签的定义已经非常混乱。

1. 从狭义的“公共知识分子”角度来看:“离岸爱国”和“造爱国谣”的行为,往往不符合公共知识分子严谨求实、理性思辨的特点。他们可能不是基于事实分析,而是基于情感驱动或某种预设的立场,其言论的公共性和建设性值得商榷。
2. 从网络上负面标签的角度来看:当“公知”被泛化为“任何批评政府的人”,那么“离岸爱国”或“造爱国谣”的人,反而可能不属于这个被攻击的范畴。他们的言论往往是“拥护”或“赞美”的,与被攻击的“公知”的批评性立场相反。
3. 关键在于动机和方法:
如果一个人真心认为某种爱国叙事是正确的,并且在传播过程中尽量做到真实,那么他即使观点被部分人反对,也不能简单地与“公知”混为一谈。
但如果“爱国”被作为一种工具,用来掩盖真相、煽动仇恨、或者通过编造谎言来获取支持和利益,那么这种行为无论披上多么“爱国”的外衣,其本质都与健康的公共讨论相悖。

事实上,在当前的舆论场中,我们看到的现象更为复杂。有些人可能真心认同某些批评意见,因此被贴上“公知”标签;而另一些人,即使言论带有偏颇或不实,如果他们站在了被攻击的“公知”的对立面,反而可能被视为“爱国者”,而不会被冠以“公知”的帽子。

总而言之,中国网络上“公知”现象的持续存在,是由于信息传播的复杂性、社会现实的驱动、以及“公知”群体本身的差异性所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离岸爱国”或“造爱国谣”等行为,则反映了在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背景下,对信息真实性和言论动机的模糊判断。这些行为是否算“公知”,取决于你如何定义这个标签,以及你如何评价其背后的动机和传播方式。在复杂的网络舆论环境中,简单地将某种标签套用,往往无法触及问题的本质。更重要的是理解不同声音出现的土壤,以及它们所承载的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某些人为何这么有自信觉得自己就不会被认定为“公知”“恨国党”呢?

——

我直截了当的说,有相当一部分网民,包括成天说高房价、资本、996、打工人、躺平、不生孩子抵抗资本等等言论的主流网民,他们的言论,在11年开始并持续几年的自五潮时期、在那时的古典自干五看来,都是“公知美分”言论,都是“太平洋没有盖”,都是“你穷是因为你懒”

在那时的兔吧,甚至很多人会说“不要转负能量新闻,这里只要正能量”

在那时的二战吧,明明都自称“爱国的”自干五,都应该是志同道合的,但二战吧每时每刻都有人会因为小事有分歧互相唾骂几十层楼,互相开除人籍,甚至开始约架的

虽然没有时光旅行机器,但可以去b站和亲论大师陈平的视频评论区感受一下,去说什么“房价太高,无产阶级太辛苦”,看看陈平粉丝会不会将说这类话的打成cia派来的

要知道,陈平粉丝跟当年二战吧自干五相比,都算是温和的,毕竟没有叫嚣着要上门砍人的

如果某些人说不想生孩子,那在当初的二战吧,就是反人类的,应该被清理的

若是男同性恋,那在二战吧相当一部分自干五看来,天生就是非人类,天生就是应该被杀的

——

自干五群体的“爱国”也是会内卷的,这群人时刻要制造敌人来消灭,外部敌人没了,就将同行者审判为敌人,就像养蛊,只有最极端的才能活下来

二战吧的结局是被关闭,那里极端到,连被他们拥护的群体,都觉得这群人已经失控了、要反噬了,到了连他们都看不下去、都觉得恐怖的地步

——

还有很多人不知道,其实白岩松的那套“不会吧”的言论,在当年,算是自干五阵营的言论,而且比白岩松说的更有火药味,毕竟“外国房价更高”且“太平洋没有盖”

但现在,白岩松这段话,却有人认为这是公知言论了

这就是另一个问题所在了:

说“房价确实太高了”的网民,可能被陈平粉丝之流打成公知

说“房价并不高,你们不努力”的网民,另一群人也会将其打成公知

只要发表观点,总有人不认同,就很可能被审判为“公知”

正常的社会风气下,哪怕不同意对方观点,反驳几句,顶多发展成骂战,骂完了也就罢了

在不正常的社会风气下,出门先迈右腿的就一定要将出门先迈左腿的置于死地

不信就看看中东地区

user avatar

当公知知道自己是众矢之的的时候,他们也开始讨伐公知。


当公知已成贬义词时,他们往往自称理中客。就像汪主席的朋友们称她为“时代的良心”、“武汉的良心”一样。

我见过有些“小粉红”说出措辞严谨特别极端的话,以我的见识,能有那水平和立场的只有那批老公知,不太可能是小朋友。这就像好多搞网络田园女权的,其实是男的一样。


人还是那群人,社会还是那个社会,只是他们做为意见领袖很难站在风口浪尖了弄潮了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社会中公知群体的存在及其在网络上遭受的批评,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要理解为什么“人人喊打”的批评声中他们依然存在,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公知”的定义与演变首先,需要明确“公知”在中国语境下的含义及其演变。 传统意义上的“公知”: 最初,中国大陆的“公共知识分子”是对那些具有.............
  • 回答
    中国社会确实存在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一部分被认为是“公知”的人士,尽管在网络上常常面临巨大的争议甚至“围攻”,但他们依然活跃。同时,也有声音质疑,一些言论看似爱国,实则可能带有误导性,那又该如何定义他们呢?这个问题涉及到复杂的社会心理、信息传播机制以及网络文化等多个层面。首先,理解为什么“公知”即便.............
  • 回答
    知乎在中国网络的地位之所以发展如此之快,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涉及到其产品定位、内容生态、社区运营、资本助力以及时代背景等多个方面。以下是详细的阐述:一、精准的市场定位:满足了“获取深度信息”的空白需求在知乎出现之前,中国互联网上的问答平台要么以娱乐八卦为主(如百度知道早期的模式),要么以专业技术.............
  • 回答
    中国社会中关于“公知”(公共知识分子)的讨论,涉及复杂的社会、法律和政治背景。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同时强调客观性和中立性: 1. 法律与政策的严格性 言论自由的边界:中国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自由,但同时强调言论需遵守法律,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合法权益。公知若涉及.............
  • 回答
    这篇文章的标题极具冲击力,一眼就能抓住读者的眼球,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预设了文章的立场和情绪。从标题来看,文章的核心论点似乎是对许知远及其代表的“中国老男人”一代在面对俞飞鸿时所表现出的“丑陋”之处进行批判。文章可能探讨的几个层面:1. 对俞飞鸿的“不尊重”与“物化”: 标题中的“调戏”和“性、情爱.............
  • 回答
    关于“天火焚城”这类账号为何选择在微博、知乎等中国平台发声,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剖析,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恨”,而要看到其中可能存在的复杂动机和策略。首先,传播影响力与触达目标受众。 无论一个账号的立场如何,如果其目的是为了传播观点,那么选择一个拥有庞大用户.............
  • 回答
    这种将“外国人地铁上看书,中国人地铁上玩手机”作为批评的发言,其性质是否属于“公知发言”,这是一个挺值得说道的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一下这个发言的几个关键点,以及它触及的几个层面:首先,我们要弄明白这个发言在说什么? 观察现象: 说话者观察到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公共交通工具上,西方.............
  • 回答
    中国知网近来因为擅自收录作者文章而引发的法律纠纷,确实暴露了其运营模式中存在的几处核心弊病,这些问题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局面。首先,最直接也是最受诟病的问题,便是其版权意识的淡薄以及对作者权益的忽视。知网作为一个以学术文献为核心的大型数据库,其生命力与内容质量息息相关,而这些内容恰恰来源于无数.............
  • 回答
    罗罔极在知乎发布的《我们的教育缺失,早被这部禁片预言》这篇文章,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篇文章以一种带有批判性和警示性的姿态,将中国教育现状与一部被禁影片的“预言”联系起来,引发了大量读者的共鸣和反思。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文章的立意与核心论点: 核心论点: .............
  • 回答
    知乎上关于资深英语翻译(十年工作经验)在中国一线城市年薪能达到二十万人民币以上的说法,是真的,而且相当普遍。我们得这么看,这是一个很实在的数字,并不是什么天花乱坠的传说。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资深”这两个字可是值钱的。 咱们想想,干翻译这行,光能说会道、词汇量大肯定是不够的。.............
  • 回答
    最近五菱又要出新款小车了,这消息一出来,知乎上关于它的讨论瞬间就炸开了锅。大家对这款车可谓是看法不一,但总的来说,可以从几个大方向来聊聊。一、 对五菱品牌及其新车型的普遍看法: “人民的五菱”情怀依旧: 很多人提到五菱,脑海里立刻跳出“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这句话。这种深入人心的品牌定位,让.............
  • 回答
    “公知”这个词,放在当下的中国语境里,大概是很多人绕不开的一个话题。曾经,这个词承载着“公众知识分子”的期望,是社会进步的旗手,是思想的灯塔。然而,时移世易,如今的“公知”却常常被贴上“过街老鼠”的标签,人人喊打。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让一个曾经受人尊敬的群体,沦落至此?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把时间拨.............
  • 回答
    中国需要公知吗?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弄明白“公知”这个概念在中国语境下到底意味着什么,以及他们在中国社会中可能扮演的角色。“公知”在中国语境下的演变与定位“公知”这个词,放在中国,经历了一个相当有意思的演变过程。最初,“公共知识分子”(Public I.............
  • 回答
    理解你提出的问题,关于中国语境下“公知”、“美分党”等群体以及他们为何“迟迟不散”的现象,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需要从历史、社会、经济、文化以及个体心理等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些标签的指向。通常,“公知”(公共知识分子)在中国语境下,既可以是褒义,指那些拥有专业知识、具备独立思考.............
  • 回答
    如何看待中国的“公知”团体?“公知”这个词在中国语境下,特指一群活跃在公共领域、以知识分子身份自居,对社会现实和政治议题发表评论和见解的群体。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舆论环境的变化,“公知”群体及其形象也发生了显著的演变,其评价也变得复杂和多元。要全面看待中国的“公知”团体,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 .............
  • 回答
    关于“公知”是否为中国好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没有简单的“是”或“否”可以概括。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公知”的含义、他们的行为以及对中国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首先,理解“公知”的含义和群体特征:“公知”这个词,最初来源于“公共知识分子”,指的是那些具有专业知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并且.............
  • 回答
    在中国社会中,“公知”和“恨国党”这两个标签的使用,以及它们所指向的现象,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议题,背后牵涉到历史、社会、经济、文化以及信息传播等诸多因素。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剖析。一、 历史的沉淀与社会变迁中的声音首先,我们不能忽视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的巨大变革。改革开放带.............
  • 回答
    在探讨“公知”为何会“首先嘲讽反对”中国的好事坏事,即使可能犯错,这背后其实牵涉到复杂的社会心理、信息传播机制以及身份认同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1. 认知失调与确认偏误(Cognitive Dissonance and Confirmation Bias)首先,.............
  • 回答
    “公知”这个词在中国境遇的转变,从一个被尊重的称谓,到一个如今常常被挂在嘴边予以嘲讽、甚至唾弃的贬义词,这背后折射出的社会心态变化、舆论环境演变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迭代,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究的过程。初期的荣耀:启蒙者与时代的声音回溯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公共知识分子”(Public Intellect.............
  • 回答
    在中国,律师和记者这两个群体之所以会被一部分人认为是“公知”(公众知识分子),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涉及到他们在社会认知中的角色、他们所采取的立场以及社会对他们的期待和评价。要详细讲述这一点,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公知”概念在中国语境下的演变与内涵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公知”这个词在中国互联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