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甲午战争时,清廷修建颐和园耗费巨大,慈禧太后在这中间有多大责任?光绪不是亲政了吗,为什么不积极组织?

回答
甲午战争(18941895年)期间,清廷修建颐和园的确耗费巨大,而慈禧太后在其中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其责任之大不言而喻。光绪皇帝虽然名义上已经亲政,但实权仍被慈禧牢牢掌控,这也导致了他无法积极组织和阻止修建颐和园。

为了更详细地阐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 慈禧太后在颐和园修建中的责任:

颐和园的根本目的与慈禧的个人意志:
慈禧的个人享乐和权力象征: 颐和园的重建,其最直接的动因是为了满足慈禧太后六十寿辰的庆祝需求,并且作为她退居幕后、安享晚年的“颐养之所”。这座宏伟的皇家园林,不仅是她个人的娱乐场所,更是她权力和统治地位的物质象征。在长期的摄政之后,她渴望一个能够安逸地生活、继续享受尊荣的地方。
对旧园林的情感和政治象征: 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对慈禧而言是一种屈辱,也是对她统治合法性的某种冲击。重建颐和园,在某种程度上是修复和重建皇家威严的尝试,尤其是在她即将迎来花甲之年之际。
收买人心和维系统治的手段(有限层面): 表面上,兴建皇家园林可以提供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但在国家危难之际,这种大规模的劳民伤财行为,其“收买人心”的作用微乎其微,反而加剧了民众的不满。

修建颐和园的资金来源与慈禧的决策:
挪用海军军费: 这是慈禧最受诟病的一点。当时中国海军北洋水师正处于鼎盛时期,是中国近代化程度最高的军事力量,也是抵御日本侵略的最后一道屏障。然而,为了筹措颐和园的修建款项,慈禧公然挪用了原本用于海军建设、添置新式舰船的“海军衙门经费”。这笔款项的挪用,无疑是断了北洋水师的“粮草”,直接削弱了中国的国防实力。
搜刮民脂民膏: 除了挪用军费,慈禧还通过其他方式筹集款项,包括向各地官员摊派、征收重税等,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在国家面临外敌入侵的危机时刻,如此大规模的个人享乐项目,无疑是将国家的命运置于个人私欲之后。
对工程进展的督促和挥霍: 慈禧本人对颐和园的修建工程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且要求尽善尽美。她会亲自过问工程进度,并要求使用最好的材料和最精湛的工艺。这种近乎奢侈的建造标准,进一步增加了耗费。

慈禧对战争的认识和态度(间接责任):
对日本实力的低估: 尽管战事已经爆发,但慈禧和清廷的大多数决策者,仍然抱着轻视和幻想的心态,认为可以速战速决。这种战略上的失误,导致了国家在军事准备上的不足,也使得他们对巨额的战争开销认识不足,反而将有限的资源用于非军事项目。
对“天朝上国”观念的固守: 尽管经历了多次对外战争的失败,但根深蒂固的“天朝上国”观念依然束缚着清廷的思维。他们很难真正认识到日本已经成为一个近代化的军事强国,依然沉溺于过去的辉煌,不愿意进行彻底的改革,也无法有效组织全国力量应对危机。

二、 光绪皇帝无法积极组织和阻止的原因:

慈禧的“垂帘听政”和虚位元首:
权力的实际控制者: 尽管光绪帝在名义上已经“亲政”了,但实际上的权力牢牢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慈禧太后虽然表面上退居幕后,但她依然通过安插亲信、掌握军机处和议政王等关键机构,对朝政施加着绝对的影响力。光绪帝在重要的决策上,必须获得慈禧的批准,否则一切都是徒劳。
言官和朝臣的立场: 当时的朝廷中,虽然也有一些正直的大臣对修建颐和园表示异议,但他们大多受制于慈禧的权势,不敢公然挑战她的决定。更重要的是,许多官员为了自身的仕途,会附和慈禧的意愿,甚至推波助澜。光绪帝如果想要强行阻止,也缺乏足够的政治支持和权威。

光绪帝的性格和处境:
性格的软弱和缺乏政治手腕: 光绪帝自幼被慈禧一手栽培,性格相对温和、软弱,缺乏决断力和政治手腕。他虽然渴望改革,但面对权势滔天的慈禧,他往往感到无力和胆怯。他深知,贸然对抗慈禧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甚至是他自己的失势。
被慈禧严密监控: 光绪帝的生活和言行都被慈禧严格监控。他身边的大臣、太监等,很多都是慈禧的眼线。任何试图挑战慈禧权威的举动,都会被她第一时间察觉和扼杀。
缺乏对军队和政权的实际控制: 即使光绪帝有心组织力量,他也缺乏对中央和地方军队的实际控制权。军队的指挥和调动,很大程度上仍掌握在慈禧及其亲信手中。

对修建颐和园的策略性妥协(可能因素):
“缓兵之计”的可能性: 有一种观点认为,光绪帝可能也认识到挪用军费修建颐和园是错误的,但他采取了一种“缓兵之计”。他可能希望在战争爆发前或者战况不明朗的情况下,先维持住慈禧的欢心,避免内部矛盾激化,以便将来有机会再进行改革。但这种说法更多是猜测,缺乏直接证据。
将主要精力放在改革上(有限): 在甲午战争前,光绪帝也试图进行一些改革,比如支持维新派变法。但这些改革的力度和范围都受到慈禧的极大限制,并且很快被镇压。因此,他能施展的政治空间非常有限。

总结:

慈禧太后在甲午战争期间修建颐和园的巨大耗费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她出于个人享乐和政治象征的目的,挪用海军军费,并加重民众负担,直接削弱了国家的国防力量,为甲午战争的惨败埋下了伏笔。

光绪皇帝虽然名义上亲政,但由于慈禧太后牢牢掌控着实权,并且他自身性格和政治手腕的局限,使得他无法积极组织和阻止这一错误的决策。他被置于一个极其被动的地位,只能在狭小的空间内挣扎,而无法真正主导国家命运。

因此,甲午战争的失败,不仅是军事上的失利,更是清廷内部政治腐败、决策失误以及慈禧个人专权导致的综合性悲剧。修建颐和园的巨额耗费,正是这一悲剧的缩影,也成为历史对慈禧太后和那个时代清廷的严厉审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这中间有非常复杂阴险的政治考量。 首先在光绪亲政以后,举国都在等待慈禧交出权力。慈禧面对这样的压力,又不愿意放弃权力,于是提出用修建颐和园来作为交换。这样一来,摆在光绪面前的问题就成了:修好颐和园才能真正获得权力。 修建颐和园的工程,其中存在的贪污腐败实在是触目惊心,往往是被贪污的银子超出实际工程支出的好几倍甚至十倍以上。慈禧对这个情况心知肚明,但是却不查办,因为修颐和园根本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由于贪污巨大,修建颐和园的花费远远超出预算,经费缺口甚至超出户部全部的存银。户部尚书阎敬铭拒绝向颐和园工程投入如此巨大的款项,于是被罢免。光绪的老师翁同龢接手户部。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李鸿章曾经弹劾过翁同龢的哥哥,所以他与李鸿章有仇。而翁同龢又不是林则徐那种先公后私的人,所以自从他当上了户部尚书,就把全部经费投入了颐和园,而驳回了北洋水师所有的经费申请。因为在他看来最重要的事情无非是两件:第一,不要得罪了现在的顶头上司慈禧;第二,让自己的学生光绪尽快掌权。 李鸿章作为北洋军和淮军的实际掌控者,是汉族大臣中首屈一指的实力派。在左宗棠死后,已经无人可以与他拮抗。这时,他的地位就变得很尴尬了。因为他是汉人,慈禧和光绪不信任他;但是他的实力最强,也最懂洋务,慈禧和光绪又必需依靠他。这样一来,对于慈禧和光绪来说,李鸿章的力量太强是不行的,这会让他们担心出现改朝换代的情况;而过度削弱李鸿章也不妥,这等于是砍掉自己的手臂。所以在这个时候,尺度的拿捏就很关键;同时值得指出的是,他们对李鸿章说的话不会完全相信。 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个很诡异的局面: 李鸿章察觉到日本正在大力发展海军,准备与北洋水师决战。而北洋水师多年没有添置和更新武器,这时已经渐渐落后于日本。光绪与慈禧并不清楚这一点,而且他们也不相信李鸿章的奏折。因为在他们看来,李鸿章会不惜夸大其词也要扩充自己的实力。 在慈禧和光绪眼中,这件事无非是两种可能性:第一:北洋水师击败日本,同时自己也受到相当的损失,这样李鸿章的实力会受到一定的削弱,退回到与各地督抚相当的水平。这是最理想的情况。第二:北洋水师轻而易举完胜日本,李鸿章的实力再次提升。这就很可虑了,因为人的野心会随着实力的提升而膨胀,皇位可能易主。而后来实际发生的北洋水师被日军全歼的情况,他们根本没料到。 所以,在甲午战争开始前,慈禧和光绪都在有意无意的拖延李鸿章拨款的请求,目的就是防止他的实力过快增长。 同时,对于户部尚书翁同龢来说,他希望李鸿章倒台。而让他倒台有几种方法:第一:让李鸿章功高震主,引起慈禧和光绪的猜忌。这是玩火,一旦玩过头李鸿章反而有可能变成皇帝。第二:让李鸿章的实力逐步瓦解,变成一般的地方督抚,然后再罗织罪名将他击败。这个办法最稳妥。第三:让李鸿章栽个大跟头,直接把他放倒。这个无疑是最优解,但是在翁同龢看来是很困难的。 所以,翁同龢选择了第二个方法。具体的实施方案就是想方设法为李鸿章制造障碍,同时找准一切机会攻击他。而翁同龢本就是户部尚书。李鸿章想从户部拿钱就更难了。 对于李鸿章来说,北洋水师和淮军是他安身立命的根本,绝对不容有失。但同时,他也害怕慈禧和光绪的猜忌,所以在扩军的问题上是有顾虑的。毕竟北洋水师已经号称远东第一了,这么强大的海军,还要继续扩充,必需要有一个过硬的理由。但是很可惜,当时直接的威胁只有日本,而日本在慈禧、光绪和满朝文武的眼里就是个蕞尔小邦不值一提。所以李鸿章除了向朝廷申请,并不敢自己去筹钱,就是因为害怕引起过多的猜忌。 对于李鸿章来说,这个问题有几个解决的可能:第一:想方设法得到大量军费,扩充北洋水师,并击败日本。但是这样一来有可能等不到开战,自己的脑袋就没了。第二:得到部分军费,维持北洋水师的战斗力,并与日本展开一场有限度的接触战。这对李鸿章来说是比较理想的结果。第三,得不到任何经费,避免与日军开战,保存北洋水师。这也是他最终无奈选择的方案。 可惜慈禧光绪和满朝文武并不了解情况,并逼迫他接受了第四种方案:得不到军费,仍然与日本进行决战,北洋水师被全歼。 在这场政治较量中,输得最彻底的是李鸿章,他失去了最大的筹码北洋水师,并背负了丧师辱国的骂名,由于其后他被派去日本签署马关条约,李鸿章又背上了汉奸的骂名。从此无论实力还是威望都一蹶不振。 对于慈禧来说,她成功的解除了来自李鸿章的威胁。从此李鸿章由一只老虎变成了一条狗,完全受慈禧的驱策。同时她还收获了一个意外之喜,就是光绪的威望也因为战败遭到了打击,使得她继续掌权的阻力大幅度降低了。 对于光绪,他不再感受到来自李鸿章的威胁,但是由于战争发生在他亲政之后,所以他也是政治上的输家,作为皇帝,他的威望遭到巨大削弱,亲政的基础被破坏。 至于翁同龢,他暂时收获了属于他的胜利,意外的得到了最优解,直接撬翻了李鸿章。但是很遗憾,他没弄明白,他的全部政治资本都来自光绪。所以最终他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跌落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清廷内部的这番较量,要说真正的胜利者,也许只有日本。 日本从此告别了孱弱而死气沉沉的亚洲,成为了实际意义上的西方列强。

----------------------------------------

感谢大家的厚爱,在此对文中的内容做一点解释。 首先,人做决定往往不是基于单一理由,慈禧要求修建颐和园也是一样。文中主要讲了与北洋水师相关的方面,其实是非常片面的。慈禧个人的欲望(统治者坐拥天下,欲望总是不断膨胀的)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她并不觉得动用北洋水师的钱来给自己修个游山玩水的地方有什么不对,因为在她看来这些都是她自己的钱,爱怎么用就怎么用。我个人估计,在她心目中,钱花在颐和园上反而更值得,因为自己可以从中受益,至于去买船买炮买弹药,反而是资助别人。此外还有一个可能性也值得考虑:这是一个政治测试。类似慈禧这样的统治者,其执政的合法性是有瑕疵的,在这种情况下她必须培植仅仅忠于自己的班底。而如何筛选出这样的班底却是一件很难把握的事情——正所谓人心隔肚皮。而一旦挑选错误,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所以历史上赵高才会玩“指鹿为马”的戏码——以一件明显错误的事情来测试手下的忠诚度,同时也是一种公开的表态,俗称投名状。明朝时魏忠贤的生祠也是如此。而在慈禧这里,就是颐和园。只不过到了慈禧这里,手段变得温和而隐蔽了:服从我的,便一同来支持修园子,一起来贪污;不支持我的,类似阎敬铭这样冥顽不灵的,就回家去吧。 另外,对于李鸿章,以前总是聚焦于他的地主阶级身份,对他的功绩与努力比较忽视;后来不以阶级立场来衡量他以后,往往又对他的历史功绩过于高看。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客观的。李鸿章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典型的旧式官僚,并没有真正的西化。他与翁同龢等人的区别其实仅仅在于他掌握了更多的来自西方的信息,所以在判断上能够更接近事实一些。正如梁启超所说,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该做的事情,李鸿章不能也不会带给中国真正的西化(现代化)。 我曾经和很多人一样,对光绪非常惋惜,从他对待百日维新的态度上,觉得他可能是当时中国的一个希望,不过后来还是想明白了,他也不可能给中国带来什么好的东西。一个在那样的环境下成长的人,他的心智会发育成什么样子实在是让人没有信心(当然,这并不是他的错),从他的言行来看,他也不具备一个帝王的素质(甚至崇祯在这一点上都远远超过他)。 北洋水师的胜负在我看来是无关大局的(仅就对中国而言)。当时中国的落后是全面的落后,就算侥幸赢了一场,也无非是让清廷在剩下的十几二十年当中体面一些罢了。一头垂垂老矣的野猪和一只骨瘦如柴的饿狗之间的打斗,无论谁赢谁输也不过是西方列强眼中的笑料罢了。

另,我不是学历史或政治的,完全是业余爱好, 水平有限,还请包涵。

user avatar

回答蒙蒙:

本质上说,这个项目就是给慈禧过生日的,海军军费是个由头。

比如说,我想请蒙蒙吃饭,但是如果我找我娘要钱请一个女生吃饭,那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所以我跟我娘说我要买衣服,我娘就给钱了,我就拿这笔钱请蒙蒙吃饭了。

但是,如果我不请蒙蒙吃饭,我还是不会买这件衣服。

如果没有这个过生日,这笔钱也不会交给海军,而是根本就不会立项。

甲午战争输掉有很多原因,海军军费不够是很不重要的原因。

user avatar

光绪也是真想修。

亲政后,国事理论上光绪说了算,家事可还是慈禧说了算。老佛爷要是还住宫里,光绪连跟谁睡觉都做不了主。。。。

且不说权力之争,就算是为了生活,也得把老佛爷请出紫禁城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甲午战争(18941895年)期间,清廷修建颐和园的确耗费巨大,而慈禧太后在其中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其责任之大不言而喻。光绪皇帝虽然名义上已经亲政,但实权仍被慈禧牢牢掌控,这也导致了他无法积极组织和阻止修建颐和园。为了更详细地阐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慈禧太后在颐和园修建中的.............
  • 回答
    说到甲午战争时期清军陆军的战斗力,那可真是个让人扼腕叹息的话题。它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不堪一击,但和当时世界一流水平比起来,差距就如同天堑。要说清楚,咱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一、 军械装备:形式上的“新”与实际的“旧”清廷为了“自强”,在战争前确实花了大力气更新军械。从天津、汉阳等地兵工厂源源不.............
  • 回答
    甲午海战的硝烟尚未散尽,《马关条约》的墨迹未干,日本人就提出了一个让清朝方面颇感意外的要求:不让清朝在条约中自称“中国”。这背后其实隐藏着日本人对中国国家定位和国际地位的盘算,远不止是简单的名称之争。首先,要理解为什么日本人会提出这个要求,我们需要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甲午战争,对日本来说是明治维新以.............
  • 回答
    甲午战争,一场改变东亚格局的战役,至今仍是许多国人心头的痛。很多人都会忍不住设想:如果清朝当时能够做得更好一些,是不是就有可能避免那场惨败,甚至取得胜利呢?要说清朝有没有可能打赢,这实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答案也并非简单的“是”或“否”。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层面来剖析一下当时的局势,看看胜利的可能.............
  • 回答
    明治维新后日本能够迅速崛起,直至在甲午战争中击溃曾经的东方巨龙清朝,这背后是一系列深刻的变革和策略使然,绝非偶然。首先,明治维新本身就是一场彻底的、自上而下的革命。它并非简单地对旧制度进行修补,而是以“富国强兵”为核心,全面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天皇的权力得到重塑,成为国家改革的精神.............
  • 回答
    甲午战争后,如果清朝拒绝向日本赔款,那将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其后果之严重,甚至可能比我们所熟知的历史更加不堪。这不仅仅是关于钱的问题,更牵涉到国际关系、国家主权和民族命运的根本。首先,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日本必然会采取更强硬的手段来逼迫清朝就范。战争的胜负已经确立,日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们不可能无条.............
  • 回答
    如果清朝在甲午战争中不肯投降,局面只会更加惨烈,其结局也难以乐观。 甲午海战的惨败,尤其是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已经从根本上动摇了清朝在战场上的军事力量。 陆地上,虽然还有一些军队,但训练、装备和指挥都与日军存在巨大差距。想象一下,当海军主力被歼灭,海岸线门户洞开,日军可以更加肆无忌惮地登陆,甚至直.............
  • 回答
    甲午战争是清朝历史上一个极其惨痛的教训,它暴露了当时清朝政治、军事、经济上的种种弊病,也让我们反思为何面对日本的侵略,清朝没有采取更有效的抵抗策略,例如“焦土抗战”或“打持久战”。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清朝的战略思想与战争准备的根本性匮乏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清朝从一开始.............
  • 回答
    关于日本共产党党内“日清战争(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本质上都是帝国争夺海外利益的非正义战争”的这种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这是一种基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解读,强调战争的经济根源和社会属性。首先,让我们拆解一下这个说法的核心: “帝国争夺海外利益”:这句话指出了战争的经济动因。在19世.............
  • 回答
    甲午战争时期日军发布的《告十八省豪杰书》与清军入关时宣传的“灭流寇而安天下”,虽然都带有动员和号召的性质,但在其本质、目标、对象、策略等多个层面,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它们分别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性质的战争,其宣传口号自然也反映了各自的时代背景和政治诉求。一、 《告十八省豪杰书》:侵略者的伪装与借口首.............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假设性问题。如果甲午战争的对手是汉人王朝,而不是清朝,结果很可能截然不同。要详细分析,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比较汉人王朝与清朝在19世纪末的状况,以及这些差异对战争可能产生的影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汉人王朝”指的是哪一个时期的汉人王朝。 假设我们指的是一个与清朝同期的.............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戏剧性的设想,如果甲午战争结束后,明治天皇真的产生了ような荒唐的念头,清朝是否有能力进行反抗,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需要强调的是,这纯粹是历史推演中的一种极端假设,在历史真实中并不存在这样的可能性。首先,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甲午战争的结局及其对清朝的沉重打击。 军.............
  • 回答
    清朝想要在甲午战争中取胜,绝非易事,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系统性的改革和提升。历史的车轮已经向前,以当时的清朝国力、军事技术和国际环境,想直接“打赢”日本并完全保住朝鲜,难度极高。但如果探讨的是“尽可能地减少损失”、“拖延战败时间”、“迫使日本付出更大代价”甚至“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争取更好的结果”,那么我.............
  • 回答
    要设想一个在康雍乾盛世时期遭遇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的清朝,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戏剧性的“如果”。如果历史的齿轮真的如此错位,中国将呈现出一幅与我们熟知的历史截然不同的图景,其复杂性和影响之深远,值得我们细细梳理。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康雍乾盛世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但它本身也孕育着一些不容忽视的.............
  • 回答
    甲午战争时期,日本的财政状况远非“濒临崩溃”,反而可以说是为了战争而进行的 有计划、有组织、有保障的财政动员。网上流传的“濒临崩溃”的说法,很大程度上是对日本当时的真实财政状况的误读,或者是一种片面的宣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一、 战争前的财政积累与准备: 明治维新后的国.............
  • 回答
    甲午战争,这场改变东亚格局的重大冲突,让昔日雄壮一时的淮军在面对日本陆军时显得捉襟见肘,溃不成军。究其原因,绝非单一因素可以概括,而是多种深层次的弊病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战略思想的滞后与战争准备的不足:最根本的失误在于,清政府,尤其是主导战争决策的统治阶层,对日本的崛起以及其军事实力存在严重的低估.............
  • 回答
    穿越回1888年,成为光绪帝,要在短短六年之内,让积弱的北洋水师一雪前耻,击败日渐强大的日本海军,这无疑是一项艰巨到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既然身负此任,就必须竭尽所能,扭转乾坤。这六年,将是争分夺秒,步步为营的生死搏杀。首要任务:肃清内部,重塑军魂(18881889年)1888年,北洋水师刚刚成立.............
  • 回答
    甲午海战,这场改变中国命运的战争,人们常常会想起邓世昌的“致远舰”与日舰同归于尽的悲壮场景。但说到中国在那场战争中究竟有多少艘铁甲舰,答案却并非一概而论,这需要我们稍微细致地梳理一番。首先,要明确“铁甲舰”这个概念。在那个舰船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铁甲舰”的定义也在不断演进,涵盖了从早期包铁舰到后来.............
  • 回答
    北洋水师官兵在甲午海战时的训练程度,可以说是那个时代中国军事力量中的佼佼者,但如果要问他们是否“训练有素”到足以在顶级海战中取胜,那就得更细致地掰开了讲。首先,毋庸置疑的是,北洋水师在成立之初,是按照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标准来建立的。李鸿章耗费巨资,从英国、德国等海军强国引进当时最先进的舰船,包括“定远.............
  • 回答
    甲午战争以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国家,如果要选一个,我倾向于认为是美国。当然,这并非否定其他国家,尤其是日本和俄国在特定时期和领域内造成的深远改变,但从整体的、持续的以及在塑造现代中国社会结构、思想观念和国际定位等多个维度来看,美国的影响力更为广泛和深刻。为什么是美国?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细致解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