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甲午战争时日本的财政状况如何,真像网上说的濒临崩溃吗?

回答
甲午战争时期,日本的财政状况远非“濒临崩溃”,反而可以说是为了战争而进行的 有计划、有组织、有保障的财政动员。网上流传的“濒临崩溃”的说法,很大程度上是对日本当时的真实财政状况的误读,或者是一种片面的宣传。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

一、 战争前的财政积累与准备:

明治维新后的国家建设: 明治维新虽然耗费巨大,但也奠定了日本工业化和国家化的基础。在维新过程中,政府积极推行税制改革,特别是地租改革,确立了以土地税为主的稳定税收来源。这为国家财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殖产兴业的成果: 从明治中期开始,日本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政策,扶植民营企业,发展交通、通讯、金融等基础设施。这些政策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也为政府积累了一定的财富。
对外贸易的增长: 随着工业化和对外开放,日本的对外贸易逐渐增长,出口商品的增加也为国家带来了外汇收入,为进口军需物资提供了支持。
军事改革的提前布局: 在发动甲午战争之前,日本就已经开始了长期的军事改革,并逐步建立起一支相对现代化的军队。这种改革的投入虽然巨大,但也说明日本对未来的军事行动早有规划,并为之进行了财政上的准备。

二、 战争期间的财政动员与支出:

甲午战争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对外战争,其财政支出确实是惊人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财政“崩溃”。日本采取了多种方式来支撑战争的财政需求:

利用国家储备金: 日本在战前积累了一定的国家储备金,这些储备金在战争初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增加税收: 日本政府大幅增加了税收,包括直接税和间接税。例如,提高了消费税、印花税等,这些税收的增加直接为战争提供了资金。
发行战争公债: 这是支撑战争最主要的手段之一。日本政府大量发行了内外公债,向国内民众和国际金融市场融资。虽然公债发行会增加未来的财政负担,但在战争时期是常见且有效的融资方式。网上所谓的“崩溃”论,很多就是指公债的发行,但发行公债并不等于财政崩溃,而是为了保证战争的顺利进行而采取的手段。
挪用其他财政预算: 在战争时期,政府也会从其他非紧急的财政支出项目中挪用资金,以优先满足战争的需求。
鼓励民间捐款与支持: 在日本,战争时期民间捐款也相当普遍。许多皇室成员、贵族、企业家和普通民众都积极捐款支持战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
控制非军事开支: 尽管战争开支巨大,但日本政府也努力控制其他非军事领域的开支,以保证战争资金的集中使用。

三、 战争结束后日本的财政状况:

甲午战争的胜利,对日本的财政带来了正面的影响,而非“濒临崩溃”:

巨额战争赔款: 清政府支付的巨额赔款(2.3亿两白银)是日本获得的最直接的财政收益。这笔赔款不仅足以偿还战争期间发行的大量公债,还为日本带来了巨额的黄金储备。
金本位制的确立: 战后获得的白银被用来实行金本位制,稳定了日本的货币,并提升了国际信用。
刺激经济发展: 战争赔款和日本国内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日本后续的工业化和军事扩张提供了更充足的资金支持。日本利用这笔赔款大力发展了重工业、海军等,为日俄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四、 “濒临崩溃”论的来源与解读:

那么,“濒临崩溃”的说法是从何而来,又该如何理解?

相对视角: 如果将日本的财政与战前相比,战争的支出无疑是巨大的,给财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财政承受了极大的考验。
短期压力: 任何大规模的战争都会给国家的短期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日本也不例外。战争期间,政府的债务水平会显著上升。
宣传需要(可能): 在战争初期,为了鼓励民众支持战争,或者在国际上塑造“艰难作战”的形象,宣传方面可能会强调战争的困难和对财政的压力。
夸大其词或误读: 许多网络上的说法可能是一种夸大其词,或者是在对历史细节不了解的情况下,对“大量发行公债”等现象的片面解读。

总结:

甲午战争时期,日本的财政状况并非“濒临崩溃”,而是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进行了一场有策略、有计划的财政动员。通过增加税收、大量发行公债、动用国家储备金以及利用民间力量等多种手段,日本成功地为战争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战后的巨额赔款更是 极大地改善 了日本的财政状况,为日本的进一步发展和崛起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因此,将日本当时的财政状况描述为“濒临崩溃”是 不准确的,甚至可以说是 与事实相悖 的。日本在那场战争中展现出的财政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恰恰是其强大国力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有崩溃,日本总共花了一亿四千多万两白银(两亿日元),然后拿到了二亿三千万的赔款。


真正把日本打的几乎破产,花费十八亿日元,欠了八亿日元外债(日本内债还不算)的是十年后的日俄战争。






日本当时的军事预算,在1894年10月在日本广岛召开的第七届临吋议会通过的预案是临时军事费用是1.5亿日元和发行战争债券1亿日元。
但是实际上的军费支出并没有达到2.5亿日元如此之多,比如1亿的战争债券就没有完全售出,最后的认购规模为76,949,000日元。
在战后日本公布其战费筹措收入的使用情况,计有:1893年日本国库剩余的现金2344万日元;公债发行所得11680万日元。特别资金7896万日元;陆海军恤兵捐纳金278万日元、军资捐纳金16万日元等,合计决算实际支出款200 47.6万日元。
需要注意的是,这笔公布的日本军费收支决算的终止时间是1896年3月,也就是包括了甲午战后日本对澎湖和台湾用兵的军费支出。
也就是说,甲午战争中,日本使用的军费尚不到2亿日元。折合库平银14319万两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甲午战争时期,日本的财政状况远非“濒临崩溃”,反而可以说是为了战争而进行的 有计划、有组织、有保障的财政动员。网上流传的“濒临崩溃”的说法,很大程度上是对日本当时的真实财政状况的误读,或者是一种片面的宣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一、 战争前的财政积累与准备: 明治维新后的国.............
  • 回答
    甲午战争之后,日本之所以允许大量中国留学生进入其军校学习,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远的战略考量,绝非仅仅是出于教育的善意。这是一种精明而具有长远眼光的政治和军事策略,旨在巩固其在东亚的支配地位,并利用中国自身的资源为己所用。战略目标一:培养“亲日派”和潜在的“代理人”日本最核心的目的,就是通过教育输出,在.............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假设性问题。如果甲午战争的对手是汉人王朝,而不是清朝,结果很可能截然不同。要详细分析,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比较汉人王朝与清朝在19世纪末的状况,以及这些差异对战争可能产生的影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汉人王朝”指的是哪一个时期的汉人王朝。 假设我们指的是一个与清朝同期的.............
  • 回答
    甲午战争,这场改变东亚格局的重大冲突,让昔日雄壮一时的淮军在面对日本陆军时显得捉襟见肘,溃不成军。究其原因,绝非单一因素可以概括,而是多种深层次的弊病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战略思想的滞后与战争准备的不足:最根本的失误在于,清政府,尤其是主导战争决策的统治阶层,对日本的崛起以及其军事实力存在严重的低估.............
  • 回答
    甲午海战,一场被历史深深烙印的悲剧,我们之所以惨败,绝非仅仅是“船只多”和“武器先进”的表象所能概括的。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深层次的、错综复杂的因素,如同纠缠在一起的乱麻,最终将我们推向了深渊。表面上的优势与骨子里的虚弱:你提到的“船只多”和“武器先进”,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清朝海军的装备情况。.............
  • 回答
    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天皇明治天皇确实实行了节俭的生活方式,包括一日一餐,并将省下的钱款用于支持军队建设。这一举动在当时的日本被视为一种崇高的精神体现,尤其是在对外扩张的背景下,更是被广泛宣传和赞扬,以期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和牺牲精神。天皇的节俭与军事投入:一种象征与号召在甲午战争之前,日本正处于一个国家.............
  • 回答
    甲午战争后,朝鲜的命运并非简单的一句“日本全占领”或“独立”能够概括的,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变数的过程,最终走向了被日本殖民的悲剧结局。战争的直接影响与日本的初步介入甲午战争(18941895年)本质上是日本与清朝争夺朝鲜宗主权的战争。清朝的战败标志着其在朝鲜的长期影响力彻底瓦解。日本利用这场战争的胜.............
  • 回答
    甲午战争,一场深刻改变东亚格局的战争。而随之签订的《马关条约》,更是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屈辱和巨额的赔款——高达2亿两白银。这笔天文数字般的赔款,究竟是什么时候被日本“花完”的?又对日本进一步的侵略野心起到了多大的助推作用?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确一点,《马关条约》的赔款并非一次性付清。它.............
  • 回答
    甲午战争时期日军发布的《告十八省豪杰书》与清军入关时宣传的“灭流寇而安天下”,虽然都带有动员和号召的性质,但在其本质、目标、对象、策略等多个层面,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它们分别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性质的战争,其宣传口号自然也反映了各自的时代背景和政治诉求。一、 《告十八省豪杰书》:侵略者的伪装与借口首.............
  • 回答
    关于日本共产党党内“日清战争(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本质上都是帝国争夺海外利益的非正义战争”的这种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这是一种基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解读,强调战争的经济根源和社会属性。首先,让我们拆解一下这个说法的核心: “帝国争夺海外利益”:这句话指出了战争的经济动因。在19世.............
  • 回答
    甲午海战的硝烟尚未散尽,《马关条约》的墨迹未干,日本人就提出了一个让清朝方面颇感意外的要求:不让清朝在条约中自称“中国”。这背后其实隐藏着日本人对中国国家定位和国际地位的盘算,远不止是简单的名称之争。首先,要理解为什么日本人会提出这个要求,我们需要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甲午战争,对日本来说是明治维新以.............
  • 回答
    关于台湾名嘴将中国近期在东海的行动比作甲午战争,并预言可能重演这一说法,确实触及了敏感且复杂的地缘政治神经。要理解这种观点,我们需要从历史、地缘政治现实以及台湾民众的视角等多方面去剖析。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将任何现代地缘政治冲突直接等同于历史事件,尤其是甲午战争这样具有深远影响且背景复杂的事件,往.............
  • 回答
    明治维新后日本能够迅速崛起,直至在甲午战争中击溃曾经的东方巨龙清朝,这背后是一系列深刻的变革和策略使然,绝非偶然。首先,明治维新本身就是一场彻底的、自上而下的革命。它并非简单地对旧制度进行修补,而是以“富国强兵”为核心,全面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天皇的权力得到重塑,成为国家改革的精神.............
  • 回答
    甲午战争(18941895年)期间,清廷修建颐和园的确耗费巨大,而慈禧太后在其中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其责任之大不言而喻。光绪皇帝虽然名义上已经亲政,但实权仍被慈禧牢牢掌控,这也导致了他无法积极组织和阻止修建颐和园。为了更详细地阐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慈禧太后在颐和园修建中的.............
  • 回答
    说到甲午战争时期清军陆军的战斗力,那可真是个让人扼腕叹息的话题。它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不堪一击,但和当时世界一流水平比起来,差距就如同天堑。要说清楚,咱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一、 军械装备:形式上的“新”与实际的“旧”清廷为了“自强”,在战争前确实花了大力气更新军械。从天津、汉阳等地兵工厂源源不.............
  • 回答
    穿越回1888年,成为光绪帝,要在短短六年之内,让积弱的北洋水师一雪前耻,击败日渐强大的日本海军,这无疑是一项艰巨到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既然身负此任,就必须竭尽所能,扭转乾坤。这六年,将是争分夺秒,步步为营的生死搏杀。首要任务:肃清内部,重塑军魂(18881889年)1888年,北洋水师刚刚成立.............
  • 回答
    甲午海战,这场改变中国命运的战争,人们常常会想起邓世昌的“致远舰”与日舰同归于尽的悲壮场景。但说到中国在那场战争中究竟有多少艘铁甲舰,答案却并非一概而论,这需要我们稍微细致地梳理一番。首先,要明确“铁甲舰”这个概念。在那个舰船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铁甲舰”的定义也在不断演进,涵盖了从早期包铁舰到后来.............
  • 回答
    北洋水师官兵在甲午海战时的训练程度,可以说是那个时代中国军事力量中的佼佼者,但如果要问他们是否“训练有素”到足以在顶级海战中取胜,那就得更细致地掰开了讲。首先,毋庸置疑的是,北洋水师在成立之初,是按照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标准来建立的。李鸿章耗费巨资,从英国、德国等海军强国引进当时最先进的舰船,包括“定远.............
  • 回答
    甲午战争以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国家,如果要选一个,我倾向于认为是美国。当然,这并非否定其他国家,尤其是日本和俄国在特定时期和领域内造成的深远改变,但从整体的、持续的以及在塑造现代中国社会结构、思想观念和国际定位等多个维度来看,美国的影响力更为广泛和深刻。为什么是美国?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细致解读:.............
  • 回答
    甲午战争,这场改变东亚格局的战役,其最终结果以清廷的战败和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告终。条约中最重要的赔款条款,巨额的白银数字至今仍是中国人心中难以磨灭的伤痛。然而,如果历史的车轮稍微偏转一下,如果清廷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刻,真的如一些激进的声音所呼喊的那样,拒绝支付赔款,又会走向何方呢?这并非一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