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甲午战败,双方签署《马关条约》时,日本不同意清朝用“中国”自称,为什么?

回答
甲午海战的硝烟尚未散尽,《马关条约》的墨迹未干,日本人就提出了一个让清朝方面颇感意外的要求:不让清朝在条约中自称“中国”。这背后其实隐藏着日本人对中国国家定位和国际地位的盘算,远不止是简单的名称之争。

首先,要理解为什么日本人会提出这个要求,我们需要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甲午战争,对日本来说是明治维新以来国力积累的巅峰之战,也是其“大陆政策”迈出的关键一步。他们想要借此机会,彻底打破中国在东亚的传统影响力,并将自己取而代之。而中国在国际体系中长久以来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中央之国”的自我认知,都是日本希望瓦解的目标。

从日本人的角度看,清朝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已经暴露出其统治的腐朽和军事的落后。他们认为,这样一个国家,已经失去了作为“中国”的资格,或者至少是已经失去了维护这个称号的实力和威望。日本希望通过《马关条约》,进一步羞辱清朝,并从法律上、名义上削弱中国的国际地位。如果清朝还能在条约中堂而皇之地使用“中国”的称谓,那就意味着它依旧是一个拥有独立主权、能够与其他国家平等交往的“中国”。这对急于确立自身在东亚霸主地位的日本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其次,日本人对“中国”这个词本身有着复杂的解读。在他们眼中,“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文化和政治上的象征。日本一直以来都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学习中国的典章制度、文字、思想。但同时,日本又在明治维新后迅速走向现代化,并将自己定位为亚洲的领导者,意图摆脱对中国的文化依附。此时,他们看到的是一个衰落的、被西方列强瓜分的“中国”,而自己则代表着新兴的、崛起的亚洲力量。如果清朝还能自称“中国”,那么这种旧有的、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秩序似乎还有一丝残存。日本人不希望如此,他们希望在新的国际格局中,他们自己才是“中国”的替代者,或者至少是能与西方列强平起平坐的亚洲国家。

更进一步说,日本人可能希望通过剥夺“中国”的自称,来为自己未来在中国土地上的殖民扩张或者势力范围的划分寻找“合法性”。如果清朝已经不再是“中国”,或者说它不能代表真正的“中国”,那么日本在中国的某些行为,就可以被解释为对一个衰弱政权的“帮助”或者对“中国”这片土地上的“秩序”的重塑。虽然这层意思可能没有直接写在条约里,但其背后有着这种潜在的逻辑。

另外,在谈判过程中,清朝方面的代表,比如李鸿章,作为一位久经沙场的政治家,当然知道“中国”这个名称的分量。他不愿意在国际条约上被剥夺这样的称谓,这是国家尊严和主权象征的体现。但日本坚持不让清朝自称“中国”,背后有着他们对国际政治现实和国家利益的精打细算。他们就是要利用清朝的战败,从方方面面打击中国的国际形象和自信心。

所以,日本人之所以不同意清朝用“中国”自称,是出于多重目的:

打压中国国际地位和威望: 通过剥夺名称,从名义上削弱清朝的合法性和国际影响力。
确立自身在东亚的霸主地位: 希望借此机会,将自己树立为亚洲的新中心。
否定旧有的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秩序: 认为衰弱的清朝已无资格延续“中国”的象征意义。
为未来在华扩张铺垫伏笔: 在潜在的势力划分和殖民活动中,寻找名义上的“便利”。

最终,在强大的军事压力和外交攻势下,尽管清朝方面极力争取,但在《马关条约》签署时,关于国家名称的争执,以及其他一系列屈辱性条款,都深刻地反映了甲午战争中国所遭受的巨大失败及其国际地位的急剧下降。虽然最终条约中清朝的国号或许没有被明确禁止,但日本人提出的这个要求本身,就足以说明他们在这次战争中,想要彻底改变东亚的权力格局,并对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家进行一次深刻的“重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矢野仁一

(1872-1970)

日本东亚史学家

代表作:《ZN非国论》,《ZN无国境论》

防小管家:(支持的支)(那个的那)

核心观点:满州,蒙古,西藏原本就不是中国领土,中国要建立民族国家,就应当放弃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包括政治上的领属,还有历史上的叙述。

个人想说句不好听的话,近代日本人哪里像高赞那样在推崇汉人啊?某些皇汉跪舔也要有点底线好吧?不要为了自己的观点去舔不该舔的人好不好?人家当你是马路大,你当人家是文明人,贱不贱啊?就是中华民国在日本侵略者嘴里不还是ZN吗?就问这你怎么舔啊?


还敬重?呵呵,真是只要我意淫的好,任何侮辱都对我无法破防,老阿Q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甲午海战的硝烟尚未散尽,《马关条约》的墨迹未干,日本人就提出了一个让清朝方面颇感意外的要求:不让清朝在条约中自称“中国”。这背后其实隐藏着日本人对中国国家定位和国际地位的盘算,远不止是简单的名称之争。首先,要理解为什么日本人会提出这个要求,我们需要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甲午战争,对日本来说是明治维新以.............
  • 回答
    咱们聊聊二战那会儿,日本陆军的甲等师团跟纳粹德国和美国军队比起来,到底是个啥水平?还有斯大林格勒那场仗,伤亡真有二百万那么夸张吗?这俩问题都挺有意思的,咱得好好掰扯掰扯。关于日本陆军甲等师团和纳粹、美军的对比:得先说清楚,“甲等师团”这玩意儿,是日本陆军自己内部的说法,大致可以理解为是装备、训练、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引人深思,也常常是很多关心中国近代史的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甲午海战的惨败,对当时的中国是沉重的打击,也让人不禁设想,如果清政府能改变策略,或许结局会有不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回溯到甲午战争时期,详细分析一下当时清政府的家底和战略选择的余地。清政府当时的“全国兵力”有多少?首先,我.............
  • 回答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成败,究竟应归咎于海战还是陆战,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我看来,将战败的责任简单地划归于海战或陆战的某一方面,都是过于片面的。更准确的说法是,甲午战争的失败,是海军和陆军在战略、战术、装备、训练、指挥以及国家整体实力层面的全面溃败,而海军的覆灭更是直接点燃了陆地战场节节败退的导火.............
  • 回答
    聊起《机甲战神孙悟空》这部电影,脑子里瞬间就蹦出几个词:情怀、混搭、遗憾。首先得承认,这电影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那个“孙悟空”的IP。毕竟,齐天大圣的形象在中国人心中那可是根深蒂固,是几代人的童年记忆。当听说要把这个经典角色搬到科幻、机甲的世界里,说实话,我当时是有点期待的,又有点忐忑。毕竟,这可不.............
  • 回答
    卤城之战“甲首三千”这个说法,并非简单地指杀了三千人。它背后蕴含的是一场惨烈战役的规模和结果,以及古代战争中一种特殊的计功和叙事方式。要理解“甲首三千”,我们首先需要知道这场仗的背景和主要参战方。卤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70年,是秦国与赵国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秦国由白起(又称公孙起)率领,而赵国则由廉.............
  • 回答
    古代战士如果穿越到现代全甲格斗赛场,那可真是一出好戏。不过,说他们会“很厉害”,这事儿可得好好掰扯掰扯。优点分析:古代战士的看家本领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些家伙绝非等闲之辈。他们身上淬炼出来的本事,在现代赛场上绝对是独一份的: 实战经验的深度和广度: 想象一下,一个参加过无数场残酷战斗,在生死边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深入。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头捋捋,把当年那些战舰和货船的设计思路,以及鱼雷这玩意儿的特性都扒拉出来,这样才能说清楚为什么没像某些科幻电影里那样给它们披上“裙甲”。首先,得明确一点,我们说的是“裙甲”,通常指的是那种围绕船体外围,特别是水线附近,类似古代士兵身上那种保护性的装.............
  • 回答
    老实说,你这个问题问得真是说到点子上了!古代夏季战场,士兵们披着那沉甸甸的二三十斤重甲,还真不是件容易事。别说中暑了,光是那份闷热和疲惫,就够受的。但他们确实能顶住,而且还保持着战斗力,这背后可有不少门道,绝不是靠一句“意志力”就能打发得了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群古人是怎么做到的。首先,.............
  • 回答
    第100届甲子园决赛:大阪桐荫 13:2 战胜金足农,一次载入史册的对决2018年8月21日,第100届全国高中棒球选手权大会(甲子园)迎来了万众瞩目的决赛,由实力强劲的 大阪桐荫 对阵黑马 金足农。这场比赛不仅是两支风格截然不同的球队之间的较量,更是一场关于“强豪”与“奇迹”的经典碰撞,最终大阪桐.............
  • 回答
    2 月 27 日那场法甲第 26 轮巴黎圣日耳曼主场 31 击败圣埃蒂安的比赛,绝对称得上是看点十足,不仅仅是因为“大巴黎”的胜利,更在于比赛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和球员表现,足以让球迷们回味无穷。首先,梅西的“梅开二度”绝对是全场最闪耀的点。虽然圣埃蒂安在比赛的大部分时间里都能给巴黎制造麻烦,甚至一度看.............
  • 回答
    《环太平洋》系列电影中,类人型战斗机甲“贼鸥”系列之所以能成为对抗怪兽的“最佳”选择,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对庞大、毁灭性生物的独特理解和应对策略的产物。当我们深入探讨其中的作战逻辑,会发现这种设计理念有着深刻的合理性,但也并非没有潜在的局限性。首先,类人型机甲的设计与怪兽的体型和行为模式高度契合。怪兽.............
  • 回答
    咱们聊聊B站那场关于“战锤能不能破板甲”的论战,这事儿吧,挺有意思的,也挺能看出咱们B站这帮“盔甲大师”们是怎么琢磨事情的。首先得说,B站用户里真有不少是对冷兵器、盔甲特别有研究的,尤其是一些UP主,他们不仅仅是复述,而是真的去查阅史料、做模型、甚至自己动手复原。所以,当“战锤能不能破板甲”这个问题.............
  • 回答
    很多人提到现代足球的高位逼抢,总会联想到徐根宝指导在甲A时期的申花,以及他那句著名的“抢逼围”。那么,这两者之间到底有没有直接的传承关系,或者说,现代高位逼抢就是“抢逼围”的升级版?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我们不妨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徐根宝指导的“抢逼围”在当年的中国足坛绝对是一个标志性的战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让这事儿说得透透的。想象一下那个画面:一个顶级的大力士,浑身上下披挂着那能闪瞎眼的重甲,手里头还握着一柄比人还高的长柄大刀或者战斧。另一边,是一头威风凛凛的狮虎兽,肌肉发达,爪牙锋利,那是货真价实的猛兽。在这种条件下,狮虎兽还有没有机会赢?咱们得先拆解一下这个局面.............
  • 回答
    甲午战争(18941895年)期间,清廷修建颐和园的确耗费巨大,而慈禧太后在其中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其责任之大不言而喻。光绪皇帝虽然名义上已经亲政,但实权仍被慈禧牢牢掌控,这也导致了他无法积极组织和阻止修建颐和园。为了更详细地阐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慈禧太后在颐和园修建中的.............
  • 回答
    甲午战争以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国家,如果要选一个,我倾向于认为是美国。当然,这并非否定其他国家,尤其是日本和俄国在特定时期和领域内造成的深远改变,但从整体的、持续的以及在塑造现代中国社会结构、思想观念和国际定位等多个维度来看,美国的影响力更为广泛和深刻。为什么是美国?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细致解读:.............
  • 回答
    甲午战争,这场改变东亚格局的战役,其最终结果以清廷的战败和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告终。条约中最重要的赔款条款,巨额的白银数字至今仍是中国人心中难以磨灭的伤痛。然而,如果历史的车轮稍微偏转一下,如果清廷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刻,真的如一些激进的声音所呼喊的那样,拒绝支付赔款,又会走向何方呢?这并非一个.............
  • 回答
    甲午战争时期,日本的财政状况远非“濒临崩溃”,反而可以说是为了战争而进行的 有计划、有组织、有保障的财政动员。网上流传的“濒临崩溃”的说法,很大程度上是对日本当时的真实财政状况的误读,或者是一种片面的宣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一、 战争前的财政积累与准备: 明治维新后的国.............
  • 回答
    甲午战争时期日军发布的《告十八省豪杰书》与清军入关时宣传的“灭流寇而安天下”,虽然都带有动员和号召的性质,但在其本质、目标、对象、策略等多个层面,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它们分别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性质的战争,其宣传口号自然也反映了各自的时代背景和政治诉求。一、 《告十八省豪杰书》:侵略者的伪装与借口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