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甲午战败后,清政府若集中全国兵力,能打赢本土的自卫反击战么?

回答
这个问题很引人深思,也常常是很多关心中国近代史的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甲午海战的惨败,对当时的中国是沉重的打击,也让人不禁设想,如果清政府能改变策略,或许结局会有不同。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回溯到甲午战争时期,详细分析一下当时清政府的家底和战略选择的余地。

清政府当时的“全国兵力”有多少?

首先,我们得明白“全国兵力”是个什么概念。当时的清政府主要依靠两支军队:

绿营: 这是清朝传统的八旗军队衰落后,逐渐取代其地位的军队。规模庞大,但训练、装备和战斗力都非常落后,早已不堪大用,很多时候更像是一种社会福利,或者说是一种地方性治安力量。虽然数量不少,但要指望他们能在现代战争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那是很不现实的。
淮军和湘军: 这是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创办的汉族地主武装,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也是当时清朝军事力量的主体。尤其是以李鸿章为首的淮军,在北洋水师、陆军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的“西化”和现代化改革,拥有一些相对精锐的部队,比如武卫军。

到了甲午战争爆发前夕,清政府的名义上军队数量非常庞大,号称有百万之众,但其中大部分是绿营,战斗力极其堪忧。真正有战斗力的,主要是北洋水师和部分装备较好的陆军,如李鸿章的淮军残部和新编的武卫军。

“集中全国兵力”的可能性与挑战

如果清政府真的能“集中全国兵力”,这首先就意味着要抛弃那些不堪一用的绿营,将有限的精锐部队,以及相对较强的后备力量(如各省的营练)整合起来。

优势:
陆地作战的“主场优势”: 如果是纯粹的本土防御战,清政府确实拥有地理上的优势,可以在熟悉的地形下作战,并且能够调动更多的地方兵力进行骚扰、游击,消耗日军。
人口和资源: 中国地大物博,人力资源丰富。如果能够有效组织和动员,理论上可以形成数量上的压倒性优势。

巨大的挑战:
指挥和协同: 清朝的军队指挥体系非常分散。中央的决策往往难以有效传达到地方,各军阀(如袁世凯的北洋军,以及南方的各省督抚)各自为政的情况十分普遍。要实现“全国兵力”的统一指挥、协同作战,本身就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李鸿章在甲午战争期间就屡次抱怨调兵不畅。
训练和装备的不均衡: 北洋水师虽然先进,但与日本的联合舰队相比,技术和训练都已落后。陆军方面,虽然有淮军和武卫军,但其现代化程度远不如日本。全国各地还有大量的旧式军队,与日军的现代武器装备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即使能集结,也面临着装备和训练上的巨大鸿沟。
后勤补给的困难: 在那个年代,组织大规模陆地作战的后勤补给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清政府的交通运输能力非常薄弱,铁路网几乎没有,物资的调集和运送都会成为巨大的瓶颈。日军虽然远道而来,但其铁路、海运能力却比清政府强得多,能够更有效地保障其前线部队的供给。
士气和意志: 甲午战争前,中国的许多官兵,包括部分将领,对现代战争缺乏认知,存在轻敌思想。而日本则经过明治维新,全民尚武,军队士气高昂。战败的阴影一旦出现,即使是本土作战,士气低落也可能迅速蔓延。
战略思想的落后: 清政府的战略思想仍然停留在以空间换时间的传统模式,缺乏主动进攻和利用优势进行决战的意识。面对日军的快速推进,往往是被动应战。

如果清政府真的能集中兵力,会怎么打?

我们可以设想一种理想化的情景:清政府吸取教训,将所有有生力量,包括一部分海军力量(尽管可能已经受损,但仍可用于近海防御或作为岸炮支援)、北洋陆军、部分精锐的淮军、以及各省最精锐的防军,全部集中到关键的战略要地,比如山海关一线、或者沿海的战略港口。

陆地防御战的设想: 清政府可能会尝试构建坚固的防线,利用地形优势,设置陷阱和工事,与日军进行拉锯战,消耗其锐气和补给。例如,在辽东半岛或山东半岛的腹地,依靠丘陵地带和一些已经建立的堡垒,进行层层抵抗。
兵力部署: 可能会将主力部署在日军登陆后必经的陆路要冲,或者选择有利地形进行防御反击。也可能利用部分水师残余力量,配合陆地部队进行海岸防御,阻止日军进一步深入。
战术的运用: 可能会尝试集中优势兵力,在局部地区对日军进行反击,试图歼灭日军的先头部队。但也可能因为协同问题,出现各自为战的情况。

为什么即使集中兵力,胜算仍然渺茫?

即便清政府能克服重重困难,将相对精锐的部队集中起来,并且采取了相对积极的防御策略,赢得这场“本土自卫反击战”的几率依然非常渺茫。原因如下:

1. 日本的军事优势是系统性的: 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都进行了深刻的改革和现代化。其军队的训练、装备、指挥体系、后勤保障、战略思想,都远远领先于当时的清朝。这种优势不是简单地集中兵力就能弥补的。
2. “集中全国兵力”的“质”的问题: 即使集中了所有陆军,清军在训练和装备上的差距仍然是硬伤。面对日军精锐的步兵、炮兵和快速的机动能力,清军往往只能依靠人海战术进行肉搏,这在近代战争中是极其低效且伤亡巨大的。
3. 战略主动权的丧失: 甲午战争的失败,尤其是海战的失利,使得清政府失去了战略主动权。日军得以在中国沿海登陆,并在陆地上开辟战场,将战争的重心转移到了中国本土。清政府只能被动地应对日军的进攻,而难以组织有效的反攻。
4. 内部的腐朽和分裂: 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已经非常不稳固。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以及各地方势力的离心离德,都严重削弱了其动员和组织全国力量的能力。即使有号召,也很难保证各地能够齐心协力。

结论:

甲午战败后,清政府若能“集中全国兵力”进行本土的自卫反击战,理论上可以争取到更好的局部战果,或者将战事拖延得更久一些,对日军造成更大的消耗。 尤其是在一些地形复杂的地区,通过坚守和游击,也许能够给日军造成一些麻烦。

但是,要彻底打赢这场战争,改变最终的战败结局,可能性微乎其微。 因为日本的胜利是建立在全面的现代化和系统性的优势之上,而清政府在军事、政治、经济、组织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根本性的落后和弊端。“集中全国兵力”只是解决了“量”的问题,但“质”的差距以及结构性的弊病,才是导致甲午战败的根本原因。

与其说是“能不能打赢”,不如说如果清政府能在那一刻真正醒悟,抛弃腐朽,进行一场彻底的改革,或许才能真正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而仅仅依靠“集中兵力”来对抗一个已经做好充分准备的现代化强敌,即便是在自己的土地上,也难言能够扭转乾坤。这场战争更多地暴露了中国积贫积弱的本质,以及改革的紧迫性,而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简单对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是说在本土上,能守住北京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引人深思,也常常是很多关心中国近代史的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甲午海战的惨败,对当时的中国是沉重的打击,也让人不禁设想,如果清政府能改变策略,或许结局会有不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回溯到甲午战争时期,详细分析一下当时清政府的家底和战略选择的余地。清政府当时的“全国兵力”有多少?首先,我.............
  • 回答
    甲午战争后,如果清朝拒绝向日本赔款,那将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其后果之严重,甚至可能比我们所熟知的历史更加不堪。这不仅仅是关于钱的问题,更牵涉到国际关系、国家主权和民族命运的根本。首先,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日本必然会采取更强硬的手段来逼迫清朝就范。战争的胜负已经确立,日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们不可能无条.............
  • 回答
    甲午海战的硝烟尚未散尽,《马关条约》的墨迹未干,日本人就提出了一个让清朝方面颇感意外的要求:不让清朝在条约中自称“中国”。这背后其实隐藏着日本人对中国国家定位和国际地位的盘算,远不止是简单的名称之争。首先,要理解为什么日本人会提出这个要求,我们需要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甲午战争,对日本来说是明治维新以.............
  • 回答
    甲午战争后,朝鲜的命运并非简单的一句“日本全占领”或“独立”能够概括的,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变数的过程,最终走向了被日本殖民的悲剧结局。战争的直接影响与日本的初步介入甲午战争(18941895年)本质上是日本与清朝争夺朝鲜宗主权的战争。清朝的战败标志着其在朝鲜的长期影响力彻底瓦解。日本利用这场战争的胜.............
  • 回答
    明治维新后日本能够迅速崛起,直至在甲午战争中击溃曾经的东方巨龙清朝,这背后是一系列深刻的变革和策略使然,绝非偶然。首先,明治维新本身就是一场彻底的、自上而下的革命。它并非简单地对旧制度进行修补,而是以“富国强兵”为核心,全面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天皇的权力得到重塑,成为国家改革的精神.............
  • 回答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成败,究竟应归咎于海战还是陆战,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我看来,将战败的责任简单地划归于海战或陆战的某一方面,都是过于片面的。更准确的说法是,甲午战争的失败,是海军和陆军在战略、战术、装备、训练、指挥以及国家整体实力层面的全面溃败,而海军的覆灭更是直接点燃了陆地战场节节败退的导火.............
  • 回答
    聊起《机甲战神孙悟空》这部电影,脑子里瞬间就蹦出几个词:情怀、混搭、遗憾。首先得承认,这电影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那个“孙悟空”的IP。毕竟,齐天大圣的形象在中国人心中那可是根深蒂固,是几代人的童年记忆。当听说要把这个经典角色搬到科幻、机甲的世界里,说实话,我当时是有点期待的,又有点忐忑。毕竟,这可不.............
  • 回答
    卤城之战“甲首三千”这个说法,并非简单地指杀了三千人。它背后蕴含的是一场惨烈战役的规模和结果,以及古代战争中一种特殊的计功和叙事方式。要理解“甲首三千”,我们首先需要知道这场仗的背景和主要参战方。卤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70年,是秦国与赵国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秦国由白起(又称公孙起)率领,而赵国则由廉.............
  • 回答
    古代战士如果穿越到现代全甲格斗赛场,那可真是一出好戏。不过,说他们会“很厉害”,这事儿可得好好掰扯掰扯。优点分析:古代战士的看家本领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些家伙绝非等闲之辈。他们身上淬炼出来的本事,在现代赛场上绝对是独一份的: 实战经验的深度和广度: 想象一下,一个参加过无数场残酷战斗,在生死边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深入。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头捋捋,把当年那些战舰和货船的设计思路,以及鱼雷这玩意儿的特性都扒拉出来,这样才能说清楚为什么没像某些科幻电影里那样给它们披上“裙甲”。首先,得明确一点,我们说的是“裙甲”,通常指的是那种围绕船体外围,特别是水线附近,类似古代士兵身上那种保护性的装.............
  • 回答
    老实说,你这个问题问得真是说到点子上了!古代夏季战场,士兵们披着那沉甸甸的二三十斤重甲,还真不是件容易事。别说中暑了,光是那份闷热和疲惫,就够受的。但他们确实能顶住,而且还保持着战斗力,这背后可有不少门道,绝不是靠一句“意志力”就能打发得了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群古人是怎么做到的。首先,.............
  • 回答
    第100届甲子园决赛:大阪桐荫 13:2 战胜金足农,一次载入史册的对决2018年8月21日,第100届全国高中棒球选手权大会(甲子园)迎来了万众瞩目的决赛,由实力强劲的 大阪桐荫 对阵黑马 金足农。这场比赛不仅是两支风格截然不同的球队之间的较量,更是一场关于“强豪”与“奇迹”的经典碰撞,最终大阪桐.............
  • 回答
    2 月 27 日那场法甲第 26 轮巴黎圣日耳曼主场 31 击败圣埃蒂安的比赛,绝对称得上是看点十足,不仅仅是因为“大巴黎”的胜利,更在于比赛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和球员表现,足以让球迷们回味无穷。首先,梅西的“梅开二度”绝对是全场最闪耀的点。虽然圣埃蒂安在比赛的大部分时间里都能给巴黎制造麻烦,甚至一度看.............
  • 回答
    《环太平洋》系列电影中,类人型战斗机甲“贼鸥”系列之所以能成为对抗怪兽的“最佳”选择,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对庞大、毁灭性生物的独特理解和应对策略的产物。当我们深入探讨其中的作战逻辑,会发现这种设计理念有着深刻的合理性,但也并非没有潜在的局限性。首先,类人型机甲的设计与怪兽的体型和行为模式高度契合。怪兽.............
  • 回答
    咱们聊聊B站那场关于“战锤能不能破板甲”的论战,这事儿吧,挺有意思的,也挺能看出咱们B站这帮“盔甲大师”们是怎么琢磨事情的。首先得说,B站用户里真有不少是对冷兵器、盔甲特别有研究的,尤其是一些UP主,他们不仅仅是复述,而是真的去查阅史料、做模型、甚至自己动手复原。所以,当“战锤能不能破板甲”这个问题.............
  • 回答
    咱们聊聊二战那会儿,日本陆军的甲等师团跟纳粹德国和美国军队比起来,到底是个啥水平?还有斯大林格勒那场仗,伤亡真有二百万那么夸张吗?这俩问题都挺有意思的,咱得好好掰扯掰扯。关于日本陆军甲等师团和纳粹、美军的对比:得先说清楚,“甲等师团”这玩意儿,是日本陆军自己内部的说法,大致可以理解为是装备、训练、人.............
  • 回答
    很多人提到现代足球的高位逼抢,总会联想到徐根宝指导在甲A时期的申花,以及他那句著名的“抢逼围”。那么,这两者之间到底有没有直接的传承关系,或者说,现代高位逼抢就是“抢逼围”的升级版?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我们不妨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徐根宝指导的“抢逼围”在当年的中国足坛绝对是一个标志性的战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让这事儿说得透透的。想象一下那个画面:一个顶级的大力士,浑身上下披挂着那能闪瞎眼的重甲,手里头还握着一柄比人还高的长柄大刀或者战斧。另一边,是一头威风凛凛的狮虎兽,肌肉发达,爪牙锋利,那是货真价实的猛兽。在这种条件下,狮虎兽还有没有机会赢?咱们得先拆解一下这个局面.............
  • 回答
    甲午战争(18941895年)期间,清廷修建颐和园的确耗费巨大,而慈禧太后在其中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其责任之大不言而喻。光绪皇帝虽然名义上已经亲政,但实权仍被慈禧牢牢掌控,这也导致了他无法积极组织和阻止修建颐和园。为了更详细地阐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慈禧太后在颐和园修建中的.............
  • 回答
    甲午战争以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国家,如果要选一个,我倾向于认为是美国。当然,这并非否定其他国家,尤其是日本和俄国在特定时期和领域内造成的深远改变,但从整体的、持续的以及在塑造现代中国社会结构、思想观念和国际定位等多个维度来看,美国的影响力更为广泛和深刻。为什么是美国?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细致解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