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卤城之战的甲首三千是指只杀死了三千人吗?

回答
卤城之战“甲首三千”这个说法,并非简单地指杀了三千人。它背后蕴含的是一场惨烈战役的规模和结果,以及古代战争中一种特殊的计功和叙事方式。

要理解“甲首三千”,我们首先需要知道这场仗的背景和主要参战方。卤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70年,是秦国与赵国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秦国由白起(又称公孙起)率领,而赵国则由廉颇主帅。当时秦国正在吞并六国,赵国是其主要对手之一。卤城,就是今天山西省长治市一带。

关于“甲首三千”的记载,主要出自《史记·白起传》等史书。这里的“甲首”并非泛指所有被杀死的士兵,而是指被斩杀的敌方士兵的首级。在古代战争中,斩首敌军首级是士兵获取军功最直接、最普遍的方式。士兵每斩下一个敌人的首级,就可以根据其身份(如普通士兵、将官)获得相应的爵位、赏赐或者物质奖励。因此,统计和计算“甲首”的数量,是衡量战功和战役胜负的关键指标。

那么,为什么会是“三千”这样一个具体的数字呢?

首先,“三千”可能是一个概数,也可能是一个精确的统计。 在古代军事记录中,精确到个位数的统计往往非常困难,尤其是在大规模的野战中。但有时为了强调战果的显著性,或者根据当时负责统计的官吏的实际情况,也会出现相对精确的数字。白起是中国历史上以“斩首”闻名的将领,他素来治军严谨,战功彪炳。《史记》等史书对他的战役也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因此“三千”也有可能是经过一定程度统计后得出的数字。

其次,“甲首三千”也代表着一场战役的“歼敌总数”。 在古代汉语语境下,“甲首”往往和“俘虏”以及“战亡”联系在一起。如果一场战役,除了斩杀的首级外,还有大量的俘虏和战亡的士兵,那么“甲首三千”可能就包含了所有被消灭敌军的数量。不过,更普遍的理解是,“甲首”就是指被斩杀的首级。一场战役的“甲首”数量,直接反映了主帅和军队的杀敌能力,以及对敌军的摧毁程度。

在卤城之战中,“甲首三千”的出现,强调了秦军的强大和白起的军事才能。 这场战役,秦军最终获得了胜利,并且确实给赵军造成了重大的损失。赵国的名将许历(又说许厉)在这场战役中被秦军斩杀,也印证了战况的惨烈。

此外,这种用“甲首”来量化战果的描述,也反映了古代战争的残酷性。 战争的胜负不再仅仅是占领了多少土地,而是体现在士兵生命数量的交换上。每一个“甲首”,都意味着一个鲜活生命的终结,以及一个家庭的破碎。

综合来看,卤城之战的“甲首三千”:

并非仅仅指死了三千人。 它更侧重于被秦军斩杀并统计了首级的赵军士兵数量。
是一个衡量战功和战果的关键指标。 在古代战争中,斩杀敌军首级是士兵获取军功的重要途径。
反映了战役的激烈程度和秦军的强大战力。 三千甲首的数字,足以说明这场战役的残酷和秦军的胜利。
也可能包含了“歼灭”的含义,即被消灭的敌军总数,但这需要结合史料的上下文来理解,通常“甲首”更直接地指向被斩杀的首级。

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古代史料的局限性。有时候数字的记载会存在夸大或简化的成分。但无论如何,“甲首三千”都描绘了卤城之战中秦军取得的一场重要的、以大量杀伤敌军为标志的胜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读史不是和稀泥,你有一条史料,我有一条史料,反正也搞不清楚状况,不如互拼一记,好束之高阁不予参考,从而得出个模棱两可的无用结论。

这件事《三国志》与《汉晋春秋》史料互证,没啥可质疑的。

《三国志·蜀书十三》:九年,亮围祁山,平别守南围。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
《汉晋春秋》:诸将咸请战。五月辛已,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衣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这场战役有二处战场,分别是张合攻王平,司马懿攻诸葛亮。陈寿记载一处结果,即“郃不能克”。习凿齿则补充另一处结果,即司马懿被“大破之”,“宣王还保营”。

二条史料的互补佐证不止于此——陈寿记“九年”,习凿齿写“五月辛已”——后者把时间由“年”精确到“月、日”。习凿齿很可能拿到了一些官方材料,才能有如此精准的日期与斩获记录。要知道,陈寿在晋的素材库并不少,那么习凿齿拿到很可能是来自于蜀汉官方素材的流传。

当然,习凿齿没必要完全照抄,只记了“甲首”、“衣铠”、“角弩”等相对重要的项目抄录。衣铠和角弩等装备,比甲首多是正常现象,它们可以来自于被斩获者,也可以来自于逃兵的遗弃,或敌人不及带走的辎重缴获。

北方普遍存在虚报战功人头的情况,并不代表诸葛亮治军也是如此。便好比法术之治的曹操带出的兵多有屠戮之举,而类似标签下诸葛亮带出的兵则“百姓安堵,军无私焉”。

再看这次北伐的收尾:

《三国志·魏书十七》: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

按照陈寿的说法,张合就这么中伏挂了。

魏略曰: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参考下别家记载,原来张合之死另有隐情,是司马懿一意孤行,不纳谏言之结果。陈寿有陈寿的难处,但后人并非只参考陈寿这一家之言,这种互相佐证的历史记载,在理据上是无法质疑的,只能从个人立场情感上说你接不接受。

回头看五伐时,能战当战不能战当守的司马懿又是啥姿态?他顶着军队内部压力,和来自敌国的羞辱,一门心思与曹睿唱双簧的拒守不出。甚至迫不得已,需要辛毗千里迢迢来唱黑脸解围。这是因为前番对蜀军“俘斩万计”赢麻了?

前次魏军诸将请战,司马懿不肯,被冠以畏蜀如虎之名,最后二路梭哈被打个“甲首三千”丢盔弃甲,所以五伐时司马懿改为和诸将“一条心”要出战,被曹睿严命不准的戏码,就这样还险些没绷住呢不是。

魏以吴军入其疆土,耻于受侮,命大将胡遵、诸葛诞等率众七万,欲攻围两坞,图坏堤遏。

吴人在魏境筑城便已让魏人耻于受侮,诸葛亮都在魏境屯田了,曹睿坐用天下十之七、八还能忍着,还是在前线将士、统帅都请战的情况下忍着,这是因为啥?

是担心司马懿再打诸葛亮一个“俘斩万计”?

还是怕司马懿又被葛氏来一发“甲首三千”?

话说回来——魏人耻于受侮后对吴军这次作战是啥结果,相信大家都知道,被诸葛恪打残了——这件事陈寿又替司马氏避讳了一番不是?

当宣、景开基之始,曹、马构纷之际,或列营渭曲,见屈武侯,或发仗云台,取伤成济。陈寿、王隐,咸杜口而无言,陆机、虞预,各栖毫而靡述

所以,不就是这回事么。

PS:感谢知友“醉不成欢惨将别”对《汉晋春秋》作者的指正。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