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甲午战争后清方拒绝赔款会怎么样?

回答
甲午战争后,如果清朝拒绝向日本赔款,那将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其后果之严重,甚至可能比我们所熟知的历史更加不堪。这不仅仅是关于钱的问题,更牵涉到国际关系、国家主权和民族命运的根本。

首先,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日本必然会采取更强硬的手段来逼迫清朝就范。战争的胜负已经确立,日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们不可能无条件地撤兵并放弃战争的成果。拒绝赔款,就等于彻底撕毁了任何潜在的和平协议,把两国关系推向了更危险的境地。

日本很可能不仅仅满足于停战协定本身,而是会进一步升级军事行动。我们可以设想几种可能性:

继续战争,扩大占领范围: 日本军队可以继续向清朝内地推进,占领更多重要城市和港口,以此来制造更大的恐慌和压力。如果清朝仍然拒绝赔款,日本可能会派遣陆军主力进攻北京,甚至可能采取更极端的方式——比如扶持一个傀儡政权,直接操控中国的行政。
封锁海岸线,经济制裁: 日本海军实力在甲午战争中已经得到证明,他们可以对中国的沿海地区进行长期而严密的封锁,切断中国的对外贸易,这对于本已脆弱的经济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同时,日本可能还会煽动国内的反华情绪,对在日华人进行迫害,制造新的冲突点。
利用其他国家,进行国际施压: 日本深知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有限,但它却能巧妙地利用其他列强的利益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例如,日本可以向英法俄德等国表示,清朝拒绝履行战争赔款协议是对国际秩序的挑战,要求列强联手对中国施压。甚至可能利用“三国干涉还辽”的逻辑,但这次是站在施压者的角度,而不是被干涉者。

拒绝赔款也意味着清朝失去了通过谈判达成任何和平的可能性。战争的胜败已定,清朝此时最需要的是以最小的代价结束战争,然后才能着手内部改革。但如果连战败应付的赔款都拒绝,那么“谈判”就变成了一种象征性的行为,失去了实际意义。

更深层次的影响在于对清朝统治合法性的打击:

内部的政治动荡加剧: 清朝政府本就面临着内忧外患,甲午战争的惨败已经让很多人对其统治产生了质疑。如果连战败后的赔款都拒绝支付,这会被视为一种不负责任和缺乏政治智慧的表现。这可能会给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和以光绪皇帝为首的改革派之间的矛盾火上浇油,甚至可能引发内部的政变或起义。一些地方官员,特别是那些有一定实力但对中央不满的,可能会借机宣布独立,国家将更加分裂。
民族主义情绪的进一步高涨与失控: 虽然拒绝赔款可能在一些人看来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表现,但如果没有相应的军事实力和国际支持,这种拒绝很可能被解读为鲁莽和愚蠢。这种情绪的失控,反而可能导致更糟糕的结果,例如引发无序的抗议和骚乱,让本已混乱的局面更加不可收拾。

从国际关系的परिप्रेक्ष्य来说:

在国际上失去信誉: 一个国家一旦失去了履行条约和承诺的信誉,将很难在国际舞台上立足。其他国家在与中国打交道时,会更加谨慎和不信任,这使得中国在未来的国际事务中更加被动。
可能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更大野心: 如果清朝表现出如此明显的软弱和无力,列强可能会认为这是瓜分中国领土和利益的绝佳时机。日本可能会以“维护远东秩序”为借口,联合或利用其他国家,对中国提出更苛刻的要求,比如割让更多领土、开放更多港口、设立势力范围等等。这可能导致比马关条约更严重的后果。

具体到条约的执行层面,如果清朝拒绝赔款,日本会依据条约中的规定采取强制执行措施。马关条约中虽然没有直接写明“如果不赔款则如何”,但战败国向战胜国支付战争赔款是国际惯例,也是战争结束的必要条件。日本有权通过各种方式来收回这笔赔款。

土地的抵押或直接割让: 日本可能会要求清朝用中国的土地或资源作为抵押,如果清朝仍然不支付,日本可以直接强占这些土地。例如,山东半岛、台湾岛的割让都可能是为了抵偿赔款而进一步加剧的。更糟糕的是,日本可能会以此为借口,直接要求割让更多土地,比如旅顺口、大连等地,甚至直接控制中国的某些战略要地。
攫取经济特权: 除了赔款,日本可能会要求获得在中国更广泛的经济特权,例如在中国开设工厂、拥有中国的矿产资源开采权、在中国境内自由通商等。这些特权可能会被包装成“赔款的替代方案”,但实质上是对中国主权的进一步侵蚀。

总之,如果甲午战争后清朝拒绝赔款,结果将是灾难性的。它不是一种有效的抵抗方式,反而会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让中国陷入比历史记载更深的危机之中。这不仅仅是损失金钱,更是可能失去更多的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使中国的近代史走向一条更加黑暗和屈辱的道路。清政府在那一时期虽然腐败无能,但在战后支付赔款并寻求与日本达成协议,某种程度上是当时条件下避免更大灾难的选择。拒绝赔款,就相当于拒绝了战争的结束,并主动将自己置于一个更加危险和被动的境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貌似从来没有人假设过一个情况。

假如说甲午战争是清朝获胜,准确点是淮军获胜,是怎样一番场景?

李鸿章主导的洋务运动结出丰硕成果,李大人带领中国军队扬眉吐气,日本割地求和。

清朝成为列强之一。

大清朝局面为之一振,李大人如日中天。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慈禧会被成千上万的奏折淹没,里面只有一个内容:慈禧还政,解散内阁,立即实现君主立宪,李大人组建新的领导班子。

爱新觉罗成为君主象征,从此退出权力中心,权力归于以李大人为主导的内阁制,中国开始宪政改革。

中国的历史走向发生根本性改变。

这是可以预期的。

慈禧敢不答应吗?她没有本钱对抗,否则就是淮军的军事政变,爱新觉罗家族前途未卜。

李大人用胜利展现了实力,人民必然簇拥。

因为戊戌变法已经在酝酿当中,之所以最终没有成功,就是因为甲午战争失败了。

大家既不相信清政府,也不相信维新派,洋务运动并没有结出什么好果子。

慈禧尚能撑住这条破船,李鸿章不过是个“卖国贼”而已。

因此,甲午战争中失败,对于清政府来说,并不算什么太坏的事情。

在慈禧的眼里,北洋水师不过是李家军,写着一个大大的“淮”字。

这又不是爱新觉罗的本钱,是他李大人的武装。

甲午战争胜利,是李鸿章的胜利,一定会变天的。

甲午战争失败,是李鸿章的失败,清政府又可以续命了。

李鸿章败了,日本要求缔结条约,清政府巴不得赶紧签下来。

什么是条约?

条约则是指以条约为名称的、有关政治、经济、法律等重要问题的、有效期较长的国际协议。

这是日本和清政府签订的,清政府依然代表中国。

这是合法性文件,新列强承认,赔款用海关税抵押,外国银行借款。

再一次昭示了清政府的合法性。

对于慈禧来说,只要保住了政权,还可以东山再起。

如果被赶下台,怎么对得起列祖列宗?

中国的利益在王朝政权看来,根本不算什么。

这笔钱当然要给,还要细水长流,因为列强会保护他们的利益,确保清政府无虞。

后来的东南互保不就验证了慈禧的想法?

甲午战争胜了,恐怕就不是互保,而是逼宫了。

天佑大清,幸好不中用的李大人败了,我大清还是爱新觉罗的天下。

所以家天下这个东西,早就该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了。


有些朋友认为,甲午战争和随后的戊戌变法是两件各自孤立的事件,彼此之间没有联系。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历史的发展是一条连续不断的线,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

进行近现代化制度改革,君主立宪制,限缩皇室的权力,将管理国家的权力逐步向下延伸,现代议会制度试点运行等等,已经开始在中国生根发芽,戊戌变法并不是突然之间就从天而降,这个发展过程是有脉络可寻的。

甲午战争的失败,意味着洋务派的失败,李鸿章毫无威信可言,他已经失去了主导中国历史的机会。

维新派失败的根源,在于其背后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后台支撑,而无疑,原本最靠得住的力量就是洋务派,特别是把李鸿章推出来。

慈禧轻而易举地打垮维新派,不就是毫无忌讳吗?

如果获得甲午战争胜利的李鸿章坚决支持维新派,全力配合执行当时的各项改革措施呢?

历史当然不能假设,但是历史是有逻辑的。

现在中国历史课本的设立其实很有问题。

甲午战争是一个名词解释;戊戌变法是一个名词解释;彼此是分段的,考点各是各的。虽然授课顺序是先甲午后戊戌,但是历史老师不主动解读两者之间的关系。为什么?因为不考。

在看待外国历史也是这样,明治大正昭和就被很多人认为是三个历史时期,彼此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忽略了这是一个完整的历史脉络,是一个完整的历史进程。


关于甲午战争的影响。

发生在1990年8月2日-1991年2月28日的海湾战争,是全世界第一次以直播的方式全程观看一场战争。

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实力雄厚,几乎是碾压式打击伊拉克。

从电视中看见一场正在发生的战争,这对于普通人的心灵震撼是巨大的,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在全世界人民的心目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对于美军的恐惧,从来没有这样强烈过。

就像我们现在讨论台海危机,很多人对于武统台湾非常乐观。

为什么?

因为经过大量的分析和媒体报道,认为美国不会为了解救台湾而出兵。解放军打台军不就是轻而易举的吗?

但是,如果说经过大量的分析和媒体报道,认为美军必定不计任何代价出兵台湾,并且纠集所有仆从国,哪怕是发生核大战也在所不惜。我们当中的很多人,还是一样的坚定吗?

这里面的一部分源头就是因为美军在电视镜头前所展现的武力,让人刻骨难忘。虽然美军打伊拉克是一场实力完全不对等的战争。这有多少人在意呢?我们看见就是一场单方面的屠杀。这才是重点。

甲午战争前的慈禧六十大寿,对外展示了清朝洋务运动的成果,大量的外国公使对于大清朝的实力将信将疑,有些则认为清朝差不多算是一个列强了。

这差不多是外国使节最后一次对清廷保持尊重了。

之后的画面,我想不用再贴出来了。

甲午战争是当时最先进的蒸汽铁甲舰的一次大对决,在此之前还没有发生过这么大规模的对战。因此,甲午战争吸引了全世界媒体的注意力,甚至于包括当时上海的媒体。

鸦片战争后,上海率先开埠,现代意义的报纸正式出现。到甲午战争期间,上海的报纸已经非常发达,堪称全国媒体的风向标,比较知名的如《申报》、《新闻报》、《万国公报》、《字林沪报》等。虽然甲午战争持续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但各媒体均给予了高度关注,从时局分析、战况报道、时事评论,再到批评政府、建言献计,可谓是全方位的多面聚焦。
伴随甲午战争的开战,中国各大媒体纷纷开设专栏,密集报道战事。如“本馆接奉电音”、“政论”、“西电译要”、“窥日要言”等。由于清政府对媒体的几无管制,媒体言论很大胆,在战争期间,媒体可直接批评朝廷,以示监督。如北洋海军的建设问题,《字林沪报》在9月30日的文章中,直接批评通商大臣不敢申请造船,又抨击当权者认为造船是乱花钱的错误言论。10月5日,在清军陆地战场节节败退之际,更是痛斥指挥者无能,“于此可知诸统将之实无能焉”。
不仅敢于批评,媒体甚至大胆建言,要求光绪皇帝御驾亲征。10月8日,《字林沪报》发文《恭拟圣主亲征议》,要求光绪效仿宋真宗亲征契丹。文章认为,当下最要紧的便是,皇帝需御驾亲征,“亲统六师,东征日本”,甚至一鼓作气,直捣日本老巢。
与中国媒体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日本非常善于操控国际舆论,仅仅随军报道的日本媒体就多达几十家,一百多名记者活跃在战争一线。不仅如此,日本还发动各地日本大使撰文,在世界主流媒体上发表文章,为宣传日本正义的国家形象展开公关,甚至不惜贿赂路透社。令人沉重的是,翻开当年世界大报关于甲午战争的报道,几乎全是日本的声音。

在全世界和本国媒体的聚焦下,清朝如果打赢了甲午战争,没有什么影响?

媒体和舆论就这么不堪吗?

为什么甲午战败后,各种杂碎都想来咬一口,这是为什么?

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是怎么来的?

海湾战争的电视直播就一点用也没有?

想一想,再好好想一想。


很多人都提到曾国藩。曾国藩没有做到的事情,李鸿章何德何能。

时间环境思想国力等等,都会产生影响。

曾国藩最强势的时候,就流传出曾国藩要自立为帝的传言。

坊间传言,左宗棠曾在清军对抗太平军陷入困境之际,劝说曾国藩自立为王,据称左宗棠曾暗示曾氏“鼎之轻重,似可问矣”,以“鼎”寓大位,劝其“问鼎”。
萧一山曾在《清代通史》卷下专设“曾国藩不做皇帝”一节,其中提到“世皆知王闿运、胡林翼、彭玉麟曾劝其自为”。
《投笔漫谈》记载了王闿运游说曾国藩的情景,“语刺刺不休”,而“公惟唯唯”,敷衍以对,且“以指蘸杯中茶汁,频有所点画”,写出“荒谬二字”。又载胡林翼试探曾氏“东南半壁无主,我公其有意乎?”仍然遭拒。彭玉麟还曾写信问曾国藩“东南半壁无主,老师岂有意乎?”曾国藩“面色立变”,急言“不成话,不成话”。

这都是当时流传很广的传言,后来湘军把控江浙政治军事大权,慈禧十分担心,一心要打击湘军势力。

就曾国藩为什么没有造反称帝这个问题,分析文章多如牛毛。

但是,结果就是这样。曾国藩没有这样干。

曾国藩没有称帝,并不意味着慈禧就放心了,这些流言就没有传入慈禧的耳朵里?

曾国藩与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慈禧为什么要提携李鸿章,其用意就是为了抗衡曾国藩。

所谓李鸿章是后党,就是这么来的。

曾国藩不反,或者说因为各种原因不敢反,慈禧当然要下手,这是必然的逻辑。

打压了曾国藩,但是又养肥了李鸿章。

宰相合肥而天下瘦

甲午战争前的李鸿章达到了个人威望的顶点。

代表清廷走访各国,各国皆以元首之礼待之,洋务运动,北洋水师,淮军势力等等,整个清朝无人能及。

在这样的情势之下,如果还打赢了甲午战争,必然会威胁到满清统治。

终清一朝,反清思想从来没有消失,只是被压制。

一旦一个汉人取得了这样辉煌的成就,很多事情必然会发生变化。

撺掇曾国藩称帝就算是没有其事,也说明了民间的想法。

李鸿章不是满人,是汉人。

这是慈禧的大忌。

慈禧为什么要想尽办法克扣北洋水师的军费?

真的是为了修颐和园吗?

这个说法早就大量的证据驳斥。

北洋水师在海战落败,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在海军装备上的更新已经落在了日本的后面。

慈禧对于李鸿章的防备一点也不差。

“满”“汉”之间的隔阂和不信任,贯穿了清朝始终。这是不容否认的。

君主立宪说,是当时的世界政治局势的一个大潮流,西方国家政治制度改革,很多国家都是走了这条路。

李鸿章精通国际事务,属于清朝里面眼界比较宽的,对于各国政治局势了如指掌,他走访的国家是最多的。

称帝肯定是逆时代潮流,李鸿章很难有这样的想法。

而君主立宪在当时的清朝,已经开始酝酿,并不是因为甲午战败才有的。

之所以没有搞成,就是因为没有产生足够的时机点。

一旦甲午战争取得胜利,就足以推动历史发展,实现汉人当家做主的理想,你以为当时的社会环境没有这样的想法吗?

评论各君,如果你生在当时的清朝,在李鸿章获取甲午战争胜利这样的大背景下,你拥护李鸿章搞政治制度改革实现君主立宪制,还是会继续支持慈禧皇族?

所谓的李鸿章避战,就是因为李鸿章对于自己的军事实力很清楚,并没有取胜的把握。

而当时鼓吹开战的满清皇族何其多,包括光绪成为了主战派,慈禧摆出一副让权的态势,这说明了什么?

李鸿章怕输,皇族鼓吹开战。

这一正一反,正是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对立。

李鸿章不是怕输吗?那就去打,输了正好削弱李家的权势。

李鸿章赢了,也是扬我大清国威。

至于会不会赢,慈禧心里有数。她对于北洋水师搞的动作,她心里不清楚吗?

清朝的思路就是内政大于外交,一切问题以内政为主。

却没有想到甲午战败对于中国的影响如此深远,最终导致了清朝的灭亡。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当时流传很广的言论就是认为日本是蕞尔小国,打日本轻松容易。

这就是民间和决策者的眼界截然不同。

这也成为了李鸿章骑虎难下的原因之一。

user avatar

这下面的回答各种漏洞是真的多。

@御风

您说的收入是不是这个

可是这只是各省运给北京的


据马士的估计,大清国的真正收入应该在两亿八千万两到三亿两千万两


内债外债区别在哪?

借内债就可以不是“缺钱”?

清廷在甲午战争爆发后的“息借商款”

最后筹集一千多万两停止了


这是外债,利息都一样,基本没差。

是说内债不是债吗

附上白银换日元 @爱斯基摩人 感谢juju提供的资料

就是有人说拿铜钱算的不清楚。最好还是用英镑。因为清的银子很多种……


而且日本的大举内债也造成了很大的危机。


@叶思泰 原话是伊藤博文说的,而不是陆奥宗光。

这时戚老先生对伊藤话的理解。

——分割



从日清双方的反复争论可以看出,这赔款两亿得是底线了。


不赔款,那定然是继续打下去。

和局必不能成,两国唯有苦战到底

赫德说过:

日本在这场新战争中,料将勇猛进攻,它有成功的可能。中国方面不免又用老战术,但它只要经得住失败,就可以慢慢利用其持久力量和人数上的优势转移局面,取得最后胜利
如果战争拖长,中国的资源、人力和它禁得起磨难的本领,也必将胜过日本的勇猛和它的训练、组织能力。

1894年底和1895年初清军在辽阳东路争夺战中击败日军。(后来还在三月初收复宽甸,差不多牛庄被攻陷的日子)


从以下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日军在辽阳东路的形势转为守势。



而且日军在尝试突破辽阳东路的防线失败后。

这时日军为打破僵局发起了辽阳南路扫荡作战。(山县有朋先出发再告诉大本营这个既成事实)

在辽阳南路,依克唐阿和长顺抵抗失败后。清廷认为日军意在辽阳,让二人带兵前往,导致牛庄守军力量薄弱。

在牛庄—营口陷落后

(其实中间还有锦州,大湾等城池……)

那么当时清军在山海关一线和京城一带的防御如何呢?



百余营近十万大军云集,依托坚固的工事和险要的地形来抵抗日军并非难事。

然而一场海啸/大洪水击垮了清军最后的防线。(竖版的是刘坤一写的)


在签订协议后,许多官员提出与日进行“持久战”的说法。除了上面的翁同龢和刘坤一以外。

李秉衡三次上奏折,指出日本战时经济状况不佳,如果把拱手送给日本的2亿两白银用来养兵,中国肯定可以自强,并表示自己愿统军与日军血战到底。

(这人在战争中的表现是挺那啥的,比如扣着嵩武军见死不救)

宋庆也反对和约,在致督办军务处电中表示“愿与天下精兵舍身报国”。

(大日本运输大队长宋庆)

迁都再战需要清政府进行战争的决心,显然是其不具备的。所以历史上自然GG了。

但问题剧情是继续战争。

山海关是守不住了。(连刘坤一都觉得要完)

只能龟缩到北京地区进行防守了。

既然朝中一直充满自信的后清流们都觉得要迁都打持久战,那北京估计也要完。

迁都西安?这是八国联军提前侵华了?

迁都西安打一会继续签和约吧。

毕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甲午战争后,如果清朝拒绝向日本赔款,那将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其后果之严重,甚至可能比我们所熟知的历史更加不堪。这不仅仅是关于钱的问题,更牵涉到国际关系、国家主权和民族命运的根本。首先,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日本必然会采取更强硬的手段来逼迫清朝就范。战争的胜负已经确立,日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们不可能无条.............
  • 回答
    关于日本共产党党内“日清战争(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本质上都是帝国争夺海外利益的非正义战争”的这种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这是一种基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解读,强调战争的经济根源和社会属性。首先,让我们拆解一下这个说法的核心: “帝国争夺海外利益”:这句话指出了战争的经济动因。在19世.............
  • 回答
    甲午战争后,朝鲜的命运并非简单的一句“日本全占领”或“独立”能够概括的,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变数的过程,最终走向了被日本殖民的悲剧结局。战争的直接影响与日本的初步介入甲午战争(18941895年)本质上是日本与清朝争夺朝鲜宗主权的战争。清朝的战败标志着其在朝鲜的长期影响力彻底瓦解。日本利用这场战争的胜.............
  • 回答
    明治维新后日本能够迅速崛起,直至在甲午战争中击溃曾经的东方巨龙清朝,这背后是一系列深刻的变革和策略使然,绝非偶然。首先,明治维新本身就是一场彻底的、自上而下的革命。它并非简单地对旧制度进行修补,而是以“富国强兵”为核心,全面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天皇的权力得到重塑,成为国家改革的精神.............
  • 回答
    甲午战争之后到辛亥革命前这段时期,清朝确实出现了一股“铁路热”,可以说是一场疯狂的铁路建设浪潮。要理解这背后的原因,得把时间线拉回到甲午战败。那场惨痛的失败,如同当头棒喝,让满清统治者和各界精英终于意识到,不进行彻底的改革,国家将不保。而铁路,正是这场改革中最显眼、最迫切需要补上的短板。甲午战败:敲.............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引人深思,也常常是很多关心中国近代史的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甲午海战的惨败,对当时的中国是沉重的打击,也让人不禁设想,如果清政府能改变策略,或许结局会有不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回溯到甲午战争时期,详细分析一下当时清政府的家底和战略选择的余地。清政府当时的“全国兵力”有多少?首先,我.............
  • 回答
    甲午战争(18941895年)期间,清廷修建颐和园的确耗费巨大,而慈禧太后在其中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其责任之大不言而喻。光绪皇帝虽然名义上已经亲政,但实权仍被慈禧牢牢掌控,这也导致了他无法积极组织和阻止修建颐和园。为了更详细地阐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慈禧太后在颐和园修建中的.............
  • 回答
    甲午战争以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国家,如果要选一个,我倾向于认为是美国。当然,这并非否定其他国家,尤其是日本和俄国在特定时期和领域内造成的深远改变,但从整体的、持续的以及在塑造现代中国社会结构、思想观念和国际定位等多个维度来看,美国的影响力更为广泛和深刻。为什么是美国?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细致解读:.............
  • 回答
    甲午战争,这场改变东亚格局的战役,其最终结果以清廷的战败和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告终。条约中最重要的赔款条款,巨额的白银数字至今仍是中国人心中难以磨灭的伤痛。然而,如果历史的车轮稍微偏转一下,如果清廷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刻,真的如一些激进的声音所呼喊的那样,拒绝支付赔款,又会走向何方呢?这并非一个.............
  • 回答
    甲午战争时期,日本的财政状况远非“濒临崩溃”,反而可以说是为了战争而进行的 有计划、有组织、有保障的财政动员。网上流传的“濒临崩溃”的说法,很大程度上是对日本当时的真实财政状况的误读,或者是一种片面的宣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一、 战争前的财政积累与准备: 明治维新后的国.............
  • 回答
    甲午战争时期日军发布的《告十八省豪杰书》与清军入关时宣传的“灭流寇而安天下”,虽然都带有动员和号召的性质,但在其本质、目标、对象、策略等多个层面,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它们分别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性质的战争,其宣传口号自然也反映了各自的时代背景和政治诉求。一、 《告十八省豪杰书》:侵略者的伪装与借口首.............
  • 回答
    甲午战争的失败,绝非一朝一夕,也非一人之责。将战败的原因全然归咎于李鸿章的战术,未免过于片面,也忽视了那个时代中国深层次的病灶。要细究李鸿章在战术上的作为,我们得先梳理一下他当时的角色和职责。作为大清国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是清廷洋务运动的旗手,更是北洋水师的缔造者和实际掌舵人。他一人身兼数.............
  • 回答
    说到甲午战争时期清军陆军的战斗力,那可真是个让人扼腕叹息的话题。它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不堪一击,但和当时世界一流水平比起来,差距就如同天堑。要说清楚,咱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一、 军械装备:形式上的“新”与实际的“旧”清廷为了“自强”,在战争前确实花了大力气更新军械。从天津、汉阳等地兵工厂源源不.............
  • 回答
    甲午战争,一场改变东亚格局的战役,至今仍是许多国人心头的痛。很多人都会忍不住设想:如果清朝当时能够做得更好一些,是不是就有可能避免那场惨败,甚至取得胜利呢?要说清朝有没有可能打赢,这实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答案也并非简单的“是”或“否”。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层面来剖析一下当时的局势,看看胜利的可能.............
  • 回答
    甲午战争,一场深刻改变东亚格局的战争。而随之签订的《马关条约》,更是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屈辱和巨额的赔款——高达2亿两白银。这笔天文数字般的赔款,究竟是什么时候被日本“花完”的?又对日本进一步的侵略野心起到了多大的助推作用?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确一点,《马关条约》的赔款并非一次性付清。它.............
  • 回答
    甲午战争海战若胜,能否挽回陆战颓势?这个问题,就像一个历史的岔路口,我们忍不住去想象另一条可能被踏上的道路。从我个人的理解和对历史事件的梳理来看,海战的胜利,虽然会极大地提振士气、改变战局的走向,但要说“挽回”陆战的颓势,恐怕也并非易事,其影响是复杂且多层面的。首先,咱们得明白,当时北洋海军作为大清.............
  • 回答
    如果清朝在甲午战争中不肯投降,局面只会更加惨烈,其结局也难以乐观。 甲午海战的惨败,尤其是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已经从根本上动摇了清朝在战场上的军事力量。 陆地上,虽然还有一些军队,但训练、装备和指挥都与日军存在巨大差距。想象一下,当海军主力被歼灭,海岸线门户洞开,日军可以更加肆无忌惮地登陆,甚至直.............
  • 回答
    甲午战争时期,淮军作为清朝晚期最主要的军事力量之一,其表现却令人大失所望,最终惨败于日本军队之手。究其原因,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和综合作用的结果,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以下将详细阐述淮军“菜”的主要原因:一、 技术和装备的落后与代差: 武器装备的过时和不统一: 尽管李鸿章在兴办洋务运动时引入了不少.............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假设性问题。如果甲午战争的对手是汉人王朝,而不是清朝,结果很可能截然不同。要详细分析,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比较汉人王朝与清朝在19世纪末的状况,以及这些差异对战争可能产生的影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汉人王朝”指的是哪一个时期的汉人王朝。 假设我们指的是一个与清朝同期的.............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戏剧性的设想,如果甲午战争结束后,明治天皇真的产生了ような荒唐的念头,清朝是否有能力进行反抗,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需要强调的是,这纯粹是历史推演中的一种极端假设,在历史真实中并不存在这样的可能性。首先,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甲午战争的结局及其对清朝的沉重打击。 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