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似从来没有人假设过一个情况。
假如说甲午战争是清朝获胜,准确点是淮军获胜,是怎样一番场景?
李鸿章主导的洋务运动结出丰硕成果,李大人带领中国军队扬眉吐气,日本割地求和。
清朝成为列强之一。
大清朝局面为之一振,李大人如日中天。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慈禧会被成千上万的奏折淹没,里面只有一个内容:慈禧还政,解散内阁,立即实现君主立宪,李大人组建新的领导班子。
爱新觉罗成为君主象征,从此退出权力中心,权力归于以李大人为主导的内阁制,中国开始宪政改革。
中国的历史走向发生根本性改变。
这是可以预期的。
慈禧敢不答应吗?她没有本钱对抗,否则就是淮军的军事政变,爱新觉罗家族前途未卜。
李大人用胜利展现了实力,人民必然簇拥。
因为戊戌变法已经在酝酿当中,之所以最终没有成功,就是因为甲午战争失败了。
大家既不相信清政府,也不相信维新派,洋务运动并没有结出什么好果子。
慈禧尚能撑住这条破船,李鸿章不过是个“卖国贼”而已。
因此,甲午战争中失败,对于清政府来说,并不算什么太坏的事情。
在慈禧的眼里,北洋水师不过是李家军,写着一个大大的“淮”字。
这又不是爱新觉罗的本钱,是他李大人的武装。
甲午战争胜利,是李鸿章的胜利,一定会变天的。
甲午战争失败,是李鸿章的失败,清政府又可以续命了。
李鸿章败了,日本要求缔结条约,清政府巴不得赶紧签下来。
什么是条约?
条约则是指以条约为名称的、有关政治、经济、法律等重要问题的、有效期较长的国际协议。
这是日本和清政府签订的,清政府依然代表中国。
这是合法性文件,新列强承认,赔款用海关税抵押,外国银行借款。
再一次昭示了清政府的合法性。
对于慈禧来说,只要保住了政权,还可以东山再起。
如果被赶下台,怎么对得起列祖列宗?
中国的利益在王朝政权看来,根本不算什么。
这笔钱当然要给,还要细水长流,因为列强会保护他们的利益,确保清政府无虞。
后来的东南互保不就验证了慈禧的想法?
甲午战争胜了,恐怕就不是互保,而是逼宫了。
天佑大清,幸好不中用的李大人败了,我大清还是爱新觉罗的天下。
所以家天下这个东西,早就该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了。
有些朋友认为,甲午战争和随后的戊戌变法是两件各自孤立的事件,彼此之间没有联系。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历史的发展是一条连续不断的线,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
进行近现代化制度改革,君主立宪制,限缩皇室的权力,将管理国家的权力逐步向下延伸,现代议会制度试点运行等等,已经开始在中国生根发芽,戊戌变法并不是突然之间就从天而降,这个发展过程是有脉络可寻的。
甲午战争的失败,意味着洋务派的失败,李鸿章毫无威信可言,他已经失去了主导中国历史的机会。
维新派失败的根源,在于其背后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后台支撑,而无疑,原本最靠得住的力量就是洋务派,特别是把李鸿章推出来。
慈禧轻而易举地打垮维新派,不就是毫无忌讳吗?
如果获得甲午战争胜利的李鸿章坚决支持维新派,全力配合执行当时的各项改革措施呢?
历史当然不能假设,但是历史是有逻辑的。
现在中国历史课本的设立其实很有问题。
甲午战争是一个名词解释;戊戌变法是一个名词解释;彼此是分段的,考点各是各的。虽然授课顺序是先甲午后戊戌,但是历史老师不主动解读两者之间的关系。为什么?因为不考。
在看待外国历史也是这样,明治大正昭和就被很多人认为是三个历史时期,彼此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忽略了这是一个完整的历史脉络,是一个完整的历史进程。
关于甲午战争的影响。
发生在1990年8月2日-1991年2月28日的海湾战争,是全世界第一次以直播的方式全程观看一场战争。
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实力雄厚,几乎是碾压式打击伊拉克。
从电视中看见一场正在发生的战争,这对于普通人的心灵震撼是巨大的,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在全世界人民的心目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对于美军的恐惧,从来没有这样强烈过。
就像我们现在讨论台海危机,很多人对于武统台湾非常乐观。
为什么?
因为经过大量的分析和媒体报道,认为美国不会为了解救台湾而出兵。解放军打台军不就是轻而易举的吗?
但是,如果说经过大量的分析和媒体报道,认为美军必定不计任何代价出兵台湾,并且纠集所有仆从国,哪怕是发生核大战也在所不惜。我们当中的很多人,还是一样的坚定吗?
这里面的一部分源头就是因为美军在电视镜头前所展现的武力,让人刻骨难忘。虽然美军打伊拉克是一场实力完全不对等的战争。这有多少人在意呢?我们看见就是一场单方面的屠杀。这才是重点。
甲午战争前的慈禧六十大寿,对外展示了清朝洋务运动的成果,大量的外国公使对于大清朝的实力将信将疑,有些则认为清朝差不多算是一个列强了。
这差不多是外国使节最后一次对清廷保持尊重了。
之后的画面,我想不用再贴出来了。
甲午战争是当时最先进的蒸汽铁甲舰的一次大对决,在此之前还没有发生过这么大规模的对战。因此,甲午战争吸引了全世界媒体的注意力,甚至于包括当时上海的媒体。
鸦片战争后,上海率先开埠,现代意义的报纸正式出现。到甲午战争期间,上海的报纸已经非常发达,堪称全国媒体的风向标,比较知名的如《申报》、《新闻报》、《万国公报》、《字林沪报》等。虽然甲午战争持续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但各媒体均给予了高度关注,从时局分析、战况报道、时事评论,再到批评政府、建言献计,可谓是全方位的多面聚焦。
伴随甲午战争的开战,中国各大媒体纷纷开设专栏,密集报道战事。如“本馆接奉电音”、“政论”、“西电译要”、“窥日要言”等。由于清政府对媒体的几无管制,媒体言论很大胆,在战争期间,媒体可直接批评朝廷,以示监督。如北洋海军的建设问题,《字林沪报》在9月30日的文章中,直接批评通商大臣不敢申请造船,又抨击当权者认为造船是乱花钱的错误言论。10月5日,在清军陆地战场节节败退之际,更是痛斥指挥者无能,“于此可知诸统将之实无能焉”。
不仅敢于批评,媒体甚至大胆建言,要求光绪皇帝御驾亲征。10月8日,《字林沪报》发文《恭拟圣主亲征议》,要求光绪效仿宋真宗亲征契丹。文章认为,当下最要紧的便是,皇帝需御驾亲征,“亲统六师,东征日本”,甚至一鼓作气,直捣日本老巢。
与中国媒体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日本非常善于操控国际舆论,仅仅随军报道的日本媒体就多达几十家,一百多名记者活跃在战争一线。不仅如此,日本还发动各地日本大使撰文,在世界主流媒体上发表文章,为宣传日本正义的国家形象展开公关,甚至不惜贿赂路透社。令人沉重的是,翻开当年世界大报关于甲午战争的报道,几乎全是日本的声音。
在全世界和本国媒体的聚焦下,清朝如果打赢了甲午战争,没有什么影响?
媒体和舆论就这么不堪吗?
为什么甲午战败后,各种杂碎都想来咬一口,这是为什么?
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是怎么来的?
海湾战争的电视直播就一点用也没有?
想一想,再好好想一想。
很多人都提到曾国藩。曾国藩没有做到的事情,李鸿章何德何能。
时间环境思想国力等等,都会产生影响。
曾国藩最强势的时候,就流传出曾国藩要自立为帝的传言。
坊间传言,左宗棠曾在清军对抗太平军陷入困境之际,劝说曾国藩自立为王,据称左宗棠曾暗示曾氏“鼎之轻重,似可问矣”,以“鼎”寓大位,劝其“问鼎”。
萧一山曾在《清代通史》卷下专设“曾国藩不做皇帝”一节,其中提到“世皆知王闿运、胡林翼、彭玉麟曾劝其自为”。
《投笔漫谈》记载了王闿运游说曾国藩的情景,“语刺刺不休”,而“公惟唯唯”,敷衍以对,且“以指蘸杯中茶汁,频有所点画”,写出“荒谬二字”。又载胡林翼试探曾氏“东南半壁无主,我公其有意乎?”仍然遭拒。彭玉麟还曾写信问曾国藩“东南半壁无主,老师岂有意乎?”曾国藩“面色立变”,急言“不成话,不成话”。
这都是当时流传很广的传言,后来湘军把控江浙政治军事大权,慈禧十分担心,一心要打击湘军势力。
就曾国藩为什么没有造反称帝这个问题,分析文章多如牛毛。
但是,结果就是这样。曾国藩没有这样干。
曾国藩没有称帝,并不意味着慈禧就放心了,这些流言就没有传入慈禧的耳朵里?
曾国藩与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慈禧为什么要提携李鸿章,其用意就是为了抗衡曾国藩。
所谓李鸿章是后党,就是这么来的。
曾国藩不反,或者说因为各种原因不敢反,慈禧当然要下手,这是必然的逻辑。
打压了曾国藩,但是又养肥了李鸿章。
宰相合肥而天下瘦
甲午战争前的李鸿章达到了个人威望的顶点。
代表清廷走访各国,各国皆以元首之礼待之,洋务运动,北洋水师,淮军势力等等,整个清朝无人能及。
在这样的情势之下,如果还打赢了甲午战争,必然会威胁到满清统治。
终清一朝,反清思想从来没有消失,只是被压制。
一旦一个汉人取得了这样辉煌的成就,很多事情必然会发生变化。
撺掇曾国藩称帝就算是没有其事,也说明了民间的想法。
李鸿章不是满人,是汉人。
这是慈禧的大忌。
慈禧为什么要想尽办法克扣北洋水师的军费?
真的是为了修颐和园吗?
这个说法早就大量的证据驳斥。
北洋水师在海战落败,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在海军装备上的更新已经落在了日本的后面。
慈禧对于李鸿章的防备一点也不差。
“满”“汉”之间的隔阂和不信任,贯穿了清朝始终。这是不容否认的。
君主立宪说,是当时的世界政治局势的一个大潮流,西方国家政治制度改革,很多国家都是走了这条路。
李鸿章精通国际事务,属于清朝里面眼界比较宽的,对于各国政治局势了如指掌,他走访的国家是最多的。
称帝肯定是逆时代潮流,李鸿章很难有这样的想法。
而君主立宪在当时的清朝,已经开始酝酿,并不是因为甲午战败才有的。
之所以没有搞成,就是因为没有产生足够的时机点。
一旦甲午战争取得胜利,就足以推动历史发展,实现汉人当家做主的理想,你以为当时的社会环境没有这样的想法吗?
评论各君,如果你生在当时的清朝,在李鸿章获取甲午战争胜利这样的大背景下,你拥护李鸿章搞政治制度改革实现君主立宪制,还是会继续支持慈禧皇族?
所谓的李鸿章避战,就是因为李鸿章对于自己的军事实力很清楚,并没有取胜的把握。
而当时鼓吹开战的满清皇族何其多,包括光绪成为了主战派,慈禧摆出一副让权的态势,这说明了什么?
李鸿章怕输,皇族鼓吹开战。
这一正一反,正是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对立。
李鸿章不是怕输吗?那就去打,输了正好削弱李家的权势。
李鸿章赢了,也是扬我大清国威。
至于会不会赢,慈禧心里有数。她对于北洋水师搞的动作,她心里不清楚吗?
清朝的思路就是内政大于外交,一切问题以内政为主。
却没有想到甲午战败对于中国的影响如此深远,最终导致了清朝的灭亡。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当时流传很广的言论就是认为日本是蕞尔小国,打日本轻松容易。
这就是民间和决策者的眼界截然不同。
这也成为了李鸿章骑虎难下的原因之一。
这下面的回答各种漏洞是真的多。
您说的收入是不是这个
可是这只是各省运给北京的
据马士的估计,大清国的真正收入应该在两亿八千万两到三亿两千万两
内债外债区别在哪?
借内债就可以不是“缺钱”?
清廷在甲午战争爆发后的“息借商款”
最后筹集一千多万两停止了
这是外债,利息都一样,基本没差。
是说内债不是债吗
附上白银换日元 @爱斯基摩人 感谢juju提供的资料
就是有人说拿铜钱算的不清楚。最好还是用英镑。因为清的银子很多种……
而且日本的大举内债也造成了很大的危机。
@叶思泰 原话是伊藤博文说的,而不是陆奥宗光。
这时戚老先生对伊藤话的理解。
——分割
从日清双方的反复争论可以看出,这赔款两亿得是底线了。
不赔款,那定然是继续打下去。
和局必不能成,两国唯有苦战到底
赫德说过:
日本在这场新战争中,料将勇猛进攻,它有成功的可能。中国方面不免又用老战术,但它只要经得住失败,就可以慢慢利用其持久力量和人数上的优势转移局面,取得最后胜利
如果战争拖长,中国的资源、人力和它禁得起磨难的本领,也必将胜过日本的勇猛和它的训练、组织能力。
1894年底和1895年初清军在辽阳东路争夺战中击败日军。(后来还在三月初收复宽甸,差不多牛庄被攻陷的日子)
从以下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日军在辽阳东路的形势转为守势。
而且日军在尝试突破辽阳东路的防线失败后。
这时日军为打破僵局发起了辽阳南路扫荡作战。(山县有朋先出发再告诉大本营这个既成事实)
在辽阳南路,依克唐阿和长顺抵抗失败后。清廷认为日军意在辽阳,让二人带兵前往,导致牛庄守军力量薄弱。
在牛庄—营口陷落后
(其实中间还有锦州,大湾等城池……)
那么当时清军在山海关一线和京城一带的防御如何呢?
百余营近十万大军云集,依托坚固的工事和险要的地形来抵抗日军并非难事。
然而一场海啸/大洪水击垮了清军最后的防线。(竖版的是刘坤一写的)
在签订协议后,许多官员提出与日进行“持久战”的说法。除了上面的翁同龢和刘坤一以外。
李秉衡三次上奏折,指出日本战时经济状况不佳,如果把拱手送给日本的2亿两白银用来养兵,中国肯定可以自强,并表示自己愿统军与日军血战到底。
(这人在战争中的表现是挺那啥的,比如扣着嵩武军见死不救)
宋庆也反对和约,在致督办军务处电中表示“愿与天下精兵舍身报国”。
(大日本运输大队长宋庆)
迁都再战需要清政府进行战争的决心,显然是其不具备的。所以历史上自然GG了。
但问题剧情是继续战争。
山海关是守不住了。(连刘坤一都觉得要完)
只能龟缩到北京地区进行防守了。
既然朝中一直充满自信的后清流们都觉得要迁都打持久战,那北京估计也要完。
迁都西安?这是八国联军提前侵华了?
迁都西安打一会继续签和约吧。
毕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