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甲午战争海战若胜能挽回陆战颓势吗?

回答
甲午战争海战若胜,能否挽回陆战颓势?这个问题,就像一个历史的岔路口,我们忍不住去想象另一条可能被踏上的道路。从我个人的理解和对历史事件的梳理来看,海战的胜利,虽然会极大地提振士气、改变战局的走向,但要说“挽回”陆战的颓势,恐怕也并非易事,其影响是复杂且多层面的。

首先,咱们得明白,当时北洋海军作为大清朝最精锐的武装力量,其覆灭对整个战争的心理和战略层面都是毁灭性的。如果这支舰队能在黄海大海战中大获全胜,比如能够全歼日军联合舰队,那局面会是怎样一番光景呢?

直接的、立竿见影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士气如虹,民心振奋: 想象一下,如果丁汝昌率领的北洋水师击沉了日军主力舰,缴获了敌舰,那消息传回国内,绝对是前所未有的鼓舞。之前节节败退的陆军,尤其是那些在平壤、鸭绿江边损失惨重的部队,士气低落到了极点,有这么一场大胜仗来提振,绝对是雪中送炭。士兵们会觉得“我们不是不能打,只是需要更好的配合和决心”,这对于重新组织防御和发动反击至关重要。
战略主动权易手: 甲午战争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日本凭借其强大的海军,能够自由地在朝鲜半岛和中国沿海活动,实施登陆作战,封锁港口,切断补给线。如果北洋海军能赢得海战,那么日军的登陆作战将面临巨大的风险,甚至可能无法实现。他们将无法像在辽东半岛和威海那样,在海军的掩护下源源不断地输送兵力和物资。中国可以借此机会巩固海岸线,甚至可以在海上与日军周旋,延缓日军的推进速度。
后勤补给的保障: 海军的胜利意味着中国的海上交通线相对安全。对于陆军来说,这意味着可以更稳定地获得来自国内的武器弹药、粮草补给,甚至是援军。反之,如果日本掌握制海权,它们就可以轻易地切断清军的补给,这在战争中是致命的。
外交斡旋的筹码: 战争的胜负,尤其是关键性的海战胜利,会极大地影响国际社会的观感和态度。如果中国在海战中表现出强大的战斗力,甚至击败了日本海军,那么在国际调停和和平谈判中,清政府就会获得更多的发言权和筹码。之前因为节节败退,几乎所有国家都看衰清朝,认为其不堪一击。一旦海战获胜,那些观望的国家可能会重新审视局势,甚至可能改变支持日本的态度,或者至少不会那么急于接受日本的苛刻条件。

然而,仅仅依靠一场海战的胜利,就“挽回”陆战的颓势,这其中的难度依然不小。

陆军自身的问题根深蒂固: 甲午战争中,清军陆军的表现之所以差强人意,不仅仅是因为海战的失利。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其体制落后、训练不足、指挥混乱、装备参差不齐、官兵士气和战斗意志的普遍低迷。海战的胜利或许能提振士气,但要在一夜之间改变陆军多年积累的弊病,是极其困难的。兵器和战术的差距,也不是一场海战就能弥补的。
日本陆军的实力: 即便是北洋海军获胜,日本的陆军在当时也是一支训练有素、士气高昂、装备精良的现代化军队。他们在中国战场上的胜利,并非完全依赖于海军的绝对优势,更多的是基于其陆军自身的强大。即使日军在海上行动受限,他们依然可以通过陆路向中国腹地推进。如果清军陆军没有实质性的改观,很难在陆地上与之抗衡。
战争的长期性与消耗性: 战争是一场综合国力的较量。海军的胜利可以为陆战争取时间,创造有利条件,但最终的胜负往往取决于双方的经济、工业、人力和战略意志。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力蒸蒸日上,而清朝则积贫积弱已久。即使海战获胜,如果不能在陆地上取得决定性胜利,或者无法有效阻止日军的消耗战,战争的结局仍然充满了不确定性。
战略的连贯性与执行力: 胜利之后如何运用海上的优势?是否能够有效地协同陆海军作战?是否能够及时调整战略部署?这些都需要强大的组织能力和执行力。历史上,即使有成功的战役,如果后续战略不当,也可能导致优势的丧失。

举个例子来类比: 就像一个运动员在比赛中受伤了(比如北洋海军的覆灭),导致比赛局面不利。如果他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并且在下一场比赛中表现出色(海战胜利),这肯定会扭转气势,但要让整个队伍(包括陆军的整体实力)都恢复到巅峰状态,并且赢得最终的胜利,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时间,以及解决运动员本身存在的其他技术短板。

总而言之,如果甲午战争的海战能够胜利,绝对会是清朝命运的一个转折点,它至少能够让战争的进程大大延缓,改变国际舆论的倾向,为清政府争取到更多的谈判空间和改革的时间。这绝对比战败的结局要好得多。但是,要说就凭这一场海战的胜利就能彻底“挽回”陆战的颓势,甚至扭转整个甲午战争的乾坤,使其走向完全不同的结局,我个人认为,其难度还是非常大的。 这会是一个“争取到一线生机”的局面,但能否抓住这线生机,还需要看清朝在陆军改革、战略运用和政治决断等方面的能力了。

历史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如果北洋海军真的赢了,也许历史的书写方式就会完全不同,这其中的可能性和推演,实在是一件引人深思的事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都全歼了还打个什么,那增援部队朝鲜的土都别想看见就可以直接望洋兴叹了。跨洋作战全舰敌军海军,胜负已经定论,虽然我怀疑陆军这点本事能不能吃掉上岸的日军。

我想说点别的,我们这几年,或者说这十几年的“洋务运动和北洋舰队再发掘”虽然成果卓著,一大批优秀学者对原来被忽视的很多资料进行了大量的考究和研究,但是在宣传上是有问题的。一方面,很多材料本身是脱节的,比如王家俭教授的《李鸿章与北洋水师》大半本书都在说舰队建立之前的老式水师的运作和战斗,虽然在学堂和舰队编制操练方面颇有建树,但是对舰队技术和海军战术有所疏漏;反过来,很多更加“科普向”的大众化成果展示,比如陈悦先生的《北洋水师》《北洋水师舰船志》,虽然陈悦老师劳苦功高,但是很多作品则完全着眼于“我之舰队”,对世界层面上英法俄之间飞快的技术进步追踪不足,加上一些情怀和纯粹感情的欣赏,最终容易出现普及的偏差。

当然,我可能没有资历评价诸位专家,而且从小就在看各位老师的研究成果,更多的还是景仰之情。这里只是说说一些个人感觉到有点可惜的地方。

研究海军是好的,这些年的成果是丰硕的,但是应该说有的时候我们矫枉过正了,过于拔高舰队的实力。有时候容易让人困惑。

甲午战争最接近的两次海上行动是1882地中海舰队与埃及炮兵在亚历山大港的炮战和1898年美军和西班牙舰队在古巴的炮战。怎么说呢,无论是舰队布置还是作战水平上相差还是太大了。而且舰队在这段时间完全是睡大觉,1882年炮击亚历山大的时候,放大版的定远级HMS Inflexible已经非常明确地体现出:主炮开火时舰艇上层结构受主炮影响巨大,这个问题,然后在之后十二年里海军对此不研究对策,不改装舰艇,我甚至怀疑是否知晓此事,而这件事完全是应该了解的。再比如1998年古巴海战,美军战列舰队的表现简直令人赞叹,在追击过程中保持良好的航行条件同时维持了相当不错的命中率,完全不是94年能比的。

应该说,大东沟海战如果不是因为IJN他师从RN自己给自己点天灯,最终很可能完全不是这个结果。

怎么说呢,海军做的真的很不错,超远距离率先开火,在横队环境下开火五分钟取得命中,这是他陆军打死做不到的,很有皇家海军的风范,但是IJN证明自己才是更好的那个学生,9艘二等巡洋舰就可以直面2艘铁甲舰2艘装甲巡洋舰在内的舰队,并且集中火力发挥速射优势。所以不要过于神话舰队的战备素质,好像因为北洋水师以残留在战场上的舰艇追击IJN的本队结束,战斗就还有可能挽回。

如果真的有歼灭敌军的可能,谁会横队向敌。一支舰队以横队冲角正面敌军展开迎战的时候就已经是在决死一战了。

真正值得赞许的是即便是敌我装备悬殊,明知处于劣势,还是要主动寻战,和敌军交火。这才是海军的精髓:被击沉的战舰将汇报敌军位置,消耗敌军弹药,杀伤敌军人员,展现军事存在;但是烂在港里的舰队只能浪费国库和人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甲午战争海战若胜,能否挽回陆战颓势?这个问题,就像一个历史的岔路口,我们忍不住去想象另一条可能被踏上的道路。从我个人的理解和对历史事件的梳理来看,海战的胜利,虽然会极大地提振士气、改变战局的走向,但要说“挽回”陆战的颓势,恐怕也并非易事,其影响是复杂且多层面的。首先,咱们得明白,当时北洋海军作为大清.............
  • 回答
    甲午中日海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极为惨痛的海战,最终以清朝北洋水师的惨败告终。然而,如果我们抛开历史的必然性和当时的客观条件,单纯从战术、兵力配置以及战场瞬息万变的特点来分析,中国军队并非完全没有一丝反败为胜或打成平手的可能性,只是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并且需要满足一系列几乎不可能实现的先决条件。首先,.............
  • 回答
    甲午海战,一个让国人刻骨铭心的名字,它不只是一场战争,更是近代中国的一道伤疤,一份沉甸甸的警示。如果历史真的能重来一次,让那场悲剧重新上演,中国会走向何方?这是一个令人心悸的假设,但也正因如此,我们才更愿意去探究,去设想,去从那段屈辱的历史中汲取力量。首先,我们得承认,现代的战争形态与一百多年前相比.............
  • 回答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成败,究竟应归咎于海战还是陆战,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我看来,将战败的责任简单地划归于海战或陆战的某一方面,都是过于片面的。更准确的说法是,甲午战争的失败,是海军和陆军在战略、战术、装备、训练、指挥以及国家整体实力层面的全面溃败,而海军的覆灭更是直接点燃了陆地战场节节败退的导火.............
  • 回答
    关于日本共产党党内“日清战争(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本质上都是帝国争夺海外利益的非正义战争”的这种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这是一种基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解读,强调战争的经济根源和社会属性。首先,让我们拆解一下这个说法的核心: “帝国争夺海外利益”:这句话指出了战争的经济动因。在19世.............
  • 回答
    甲午海战之后,中国海军在整体实力上确实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重建过程,并且再也没有出现过能够与世界主要海军强国进行大规模、决定性海战并取得胜利的局面。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自甲午海战后,中国从未再于海战中正面击沉过任何一个主要强国的海军军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审视甲午海战之后中国海军的状况以及世界海.............
  • 回答
    甲午中日战争,这场几乎是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其结果的残酷至今仍令人心痛。很多人会忍不住设想,如果当时中国的海军经费充裕,能否改变历史的走向,赢得这场战争?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仅仅拥有充足的经费,并不意味着一定能赢得战争。 军事的胜利是技术、战略、战术、.............
  • 回答
    中国近代海军,从洋务运动时期艰难起步,到甲午海战的惨痛结局,再到后来的抗日战争时期,经历过数次大规模的海上较量。要说“最大规模的战斗”,这得看我们如何定义“规模”。如果单从参战舰艇数量、作战兵力投入以及对中国海军命运的影响来看,甲午海战无疑是中国近代海军最深刻、最惨痛的记忆,也是决定其近代化进程转向.............
  • 回答
    两艘当代中国最强大的战舰(假设为辽宁舰航母和山东舰综合补给舰)是否能战胜甲午海战时期的日本海军,需要从技术、战术、历史背景等多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比较: 一、甲午海战时期日本海军的构成与特点1. 主力舰: 战列舰:日本海军在甲午战争期间拥有4艘主力舰,包括“吉野”号(1.3万吨.............
  • 回答
    甲午战争(18941895年)期间,清廷修建颐和园的确耗费巨大,而慈禧太后在其中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其责任之大不言而喻。光绪皇帝虽然名义上已经亲政,但实权仍被慈禧牢牢掌控,这也导致了他无法积极组织和阻止修建颐和园。为了更详细地阐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慈禧太后在颐和园修建中的.............
  • 回答
    甲午战争以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国家,如果要选一个,我倾向于认为是美国。当然,这并非否定其他国家,尤其是日本和俄国在特定时期和领域内造成的深远改变,但从整体的、持续的以及在塑造现代中国社会结构、思想观念和国际定位等多个维度来看,美国的影响力更为广泛和深刻。为什么是美国?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细致解读:.............
  • 回答
    甲午战争,这场改变东亚格局的战役,其最终结果以清廷的战败和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告终。条约中最重要的赔款条款,巨额的白银数字至今仍是中国人心中难以磨灭的伤痛。然而,如果历史的车轮稍微偏转一下,如果清廷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刻,真的如一些激进的声音所呼喊的那样,拒绝支付赔款,又会走向何方呢?这并非一个.............
  • 回答
    甲午战争时期,日本的财政状况远非“濒临崩溃”,反而可以说是为了战争而进行的 有计划、有组织、有保障的财政动员。网上流传的“濒临崩溃”的说法,很大程度上是对日本当时的真实财政状况的误读,或者是一种片面的宣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一、 战争前的财政积累与准备: 明治维新后的国.............
  • 回答
    甲午战争时期日军发布的《告十八省豪杰书》与清军入关时宣传的“灭流寇而安天下”,虽然都带有动员和号召的性质,但在其本质、目标、对象、策略等多个层面,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它们分别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性质的战争,其宣传口号自然也反映了各自的时代背景和政治诉求。一、 《告十八省豪杰书》:侵略者的伪装与借口首.............
  • 回答
    甲午战争的失败,绝非一朝一夕,也非一人之责。将战败的原因全然归咎于李鸿章的战术,未免过于片面,也忽视了那个时代中国深层次的病灶。要细究李鸿章在战术上的作为,我们得先梳理一下他当时的角色和职责。作为大清国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是清廷洋务运动的旗手,更是北洋水师的缔造者和实际掌舵人。他一人身兼数.............
  • 回答
    说到甲午战争时期清军陆军的战斗力,那可真是个让人扼腕叹息的话题。它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不堪一击,但和当时世界一流水平比起来,差距就如同天堑。要说清楚,咱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一、 军械装备:形式上的“新”与实际的“旧”清廷为了“自强”,在战争前确实花了大力气更新军械。从天津、汉阳等地兵工厂源源不.............
  • 回答
    甲午战争,一场改变东亚格局的战役,至今仍是许多国人心头的痛。很多人都会忍不住设想:如果清朝当时能够做得更好一些,是不是就有可能避免那场惨败,甚至取得胜利呢?要说清朝有没有可能打赢,这实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答案也并非简单的“是”或“否”。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层面来剖析一下当时的局势,看看胜利的可能.............
  • 回答
    甲午战争后,朝鲜的命运并非简单的一句“日本全占领”或“独立”能够概括的,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变数的过程,最终走向了被日本殖民的悲剧结局。战争的直接影响与日本的初步介入甲午战争(18941895年)本质上是日本与清朝争夺朝鲜宗主权的战争。清朝的战败标志着其在朝鲜的长期影响力彻底瓦解。日本利用这场战争的胜.............
  • 回答
    甲午战争,一场深刻改变东亚格局的战争。而随之签订的《马关条约》,更是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屈辱和巨额的赔款——高达2亿两白银。这笔天文数字般的赔款,究竟是什么时候被日本“花完”的?又对日本进一步的侵略野心起到了多大的助推作用?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确一点,《马关条约》的赔款并非一次性付清。它.............
  • 回答
    甲午战争后,如果清朝拒绝向日本赔款,那将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其后果之严重,甚至可能比我们所熟知的历史更加不堪。这不仅仅是关于钱的问题,更牵涉到国际关系、国家主权和民族命运的根本。首先,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日本必然会采取更强硬的手段来逼迫清朝就范。战争的胜负已经确立,日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们不可能无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