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甲午战争是因为李鸿章的战术而失败的么?

回答
甲午战争的失败,绝非一朝一夕,也非一人之责。将战败的原因全然归咎于李鸿章的战术,未免过于片面,也忽视了那个时代中国深层次的病灶。

要细究李鸿章在战术上的作为,我们得先梳理一下他当时的角色和职责。作为大清国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是清廷洋务运动的旗手,更是北洋水师的缔造者和实际掌舵人。他一人身兼数职,既要统筹陆海军的军备、训练,又要负责外交、甚至是内政的某些方面。在这样庞杂的担子下,他所能施展的“战术”自然也与现代意义上战场指挥官有所不同。

李鸿章在战术层面的“失误”或“不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 战略指导的被动性与局限性: 甲午战争的爆发,并非北洋水师的李鸿章主动发起的军事行动,而是由清廷高层,尤其是主战派(如翁同龢等)和皇帝本人(光绪帝)所推动。在这种情况下,李鸿章虽然是最高军事统帅,但他的战略选择,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朝廷政治博弈和民意的影响。他知道北洋水师虽然在硬件上(当时亚洲第一)有优势,但在整体国力、后勤、训练的持续性上,与日本相比仍有差距。他曾试图以“保船避敌”、“相机进攻”的策略,避免与日军进行决定性的大规模会战,以期消耗对方,等待转机。这是一种“保守”的战术,旨在保存实力,避免速败。然而,这种策略在缺乏统一指挥、各地支援不力的背景下,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也容易被解读为“怯战”。

2. 对日军的低估与情报的不足: 尽管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但他对日本海军的认识,在战争初期似乎存在一些偏差。他可能过于相信北洋水师舰艇的吨位和火力优势,而低估了日本海军的协同作战能力、舰员的训练水平和敢于冒险的精神。日本海军在明治维新后,模仿西方的先进经验,进行了系统性的改革和训练,其指挥官(如伊东祐亨)的战术素养和临场应变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北洋水师在开战前,虽然也进行了演习,但实战经验的缺乏,以及训练中形式主义的成分,使得其在真正对抗中显得捉襟见肘。

3. 战术执行中的具体失误:
定远、镇远号的运用: 作为北洋水师的“定海神针”,这两艘巨型铁甲舰拥有强大的火力,但由于其转向和航速相对较慢,在海战中如何有效地发挥其优势,并避免被日军分割包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黄海海战中,定远、镇远号确实发挥了核心作用,但也因自身性能限制,无法追击逃跑的日舰。
“回字形”战术的争议: 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采用了“回字形”的战术,试图集中火力,打击日军的“西京丸”号,但并未成功。这种战术是否是李鸿章本人直接授意,或者是由具体指挥官(如丁汝昌)执行,存在一些历史争议。但无论如何,这种战术的执行效果并不理想,反而让北洋水师的阵型变得混乱。
对日军“T字战术”的应对不足: 日本海军在黄海海战中,有效地运用了“T字战术”,将舰船组成平行线,用侧舷火力集中打击了北洋水师的纵队。北洋水师对此并未有专门的应对预案,也未能及时调整阵型,从而遭受了重大损失。

4. 后勤与支援的溃败: 战争的胜利,绝不仅仅是海上战术的比拼,更是国家整体实力的体现,其中后勤和陆地支援至关重要。北洋水师虽然是当时中国最强的海军,但其后勤补给却屡屡受阻。例如,在威海卫保卫战中,弹药和粮食的短缺,直接导致了水师的覆灭。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腐败、低效的后勤体系问题。

5. 指挥体系的薄弱与人心涣散: 甲午战争的失败,与清廷内部的指挥体系混乱、派系林立有很大关系。海军内部也存在着一些派系和矛盾,舰员的忠诚度和士气也受到了一定影响。李鸿章虽然是最高统帅,但其权力并非完全不受制约,也难以做到令行禁止,统一指挥。

然而,将责任完全归咎于李鸿章的战术,却忽视了更深层次的原因:

制度的腐朽: 清朝作为一个拥有数百年历史的王朝,其政治制度、官僚体系、财政状况都已严重老化和腐败。洋务运动虽然引进了西方的技术,但并未触及根本的制度改革。这导致新式军队的建设,始终难以摆脱旧体制的束缚。
军事思想的落后: 中国传统军事思想中,更多强调“兵者,诡道也”、“攻心为上”,对于近代海战的协同作战、火力运用、战术机动等现代军事理念,存在着认知上的差距。
国家经济的薄弱: 尽管洋务运动取得了初步成就,但中国整体的工业基础依然薄弱,财政收入有限。与日本在明治维新后,通过国家力量集中发展工业和军事相比,中国在财力、物力上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民族凝聚力的缺失: 在面对外敌入侵时,清廷内部的保守派、主战派以及各地官僚的利益集团,仍然存在着矛盾和分歧,未能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共同抗敌。

总结来说:

李鸿章的战术,在甲午战争中确实存在一些不足和失误,这些失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战争的进程和结果。例如,他对日军的低估、对战局的保守判断,以及在具体海战中的一些战术选择,都受到了一些历史的评判。

但是,将北洋水师的覆灭,以及整个甲午战争的失败,仅仅归咎于李鸿章的战术,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说法。 战败的根本原因,是那个时代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各个层面的全面落后,是整个国家机器的病入膏肓。李鸿章作为这场悲剧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他所能做的,是在一个已经千疮百孔的体系内,尽力而为。他的战术失误,更像是这个沉疴累卵的王朝,在接受严峻考验时,暴露出来的系统性缺陷的一个缩影。

所以,与其说是李鸿章的战术导致了失败,不如说是他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的中国,在面对近代化浪潮的冲击时,未能形成与之匹配的战略、战术和国家整体实力,最终导致了那场惨痛的失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甲午战争是一个旧式军阀对基本现代化国家战争,是全方位的差距,陆军差距尤其巨大。李鸿章知道这点,也知道无论如何都打不赢,所以一直在研究怎么尽快结束战争。

但北洋水师和日本联合舰队并不是代差,如果应用得当可以给日本海军一些打击,至少能让最后的和谈顺利一些,甚至从旅顺撤出后直接开到上海避免被全部俘虏也行。但李鸿章却让北洋水师呆在港口里,不战不逃不降不走,这就是严重的骚操作了,只有校长才能相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甲午战争的失败,绝非一朝一夕,也非一人之责。将战败的原因全然归咎于李鸿章的战术,未免过于片面,也忽视了那个时代中国深层次的病灶。要细究李鸿章在战术上的作为,我们得先梳理一下他当时的角色和职责。作为大清国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是清廷洋务运动的旗手,更是北洋水师的缔造者和实际掌舵人。他一人身兼数.............
  • 回答
    甲午战前:卧薪尝胆,积蓄力量彼时,东亚格局已然风云变幻。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国力日盛,野心勃勃,早已将目光投向朝鲜和中国。而我大清,虽经洋务运动,国力略有起色,但根基仍旧不稳,军备更是捉襟见肘。若要在这场即将到来的战争中取胜,绝非易事。一、内修政理,巩固国本首先,我需拨乱反正,整顿吏治。官场贪腐、效率.............
  • 回答
    要设想一个在康雍乾盛世时期遭遇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的清朝,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戏剧性的“如果”。如果历史的齿轮真的如此错位,中国将呈现出一幅与我们熟知的历史截然不同的图景,其复杂性和影响之深远,值得我们细细梳理。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康雍乾盛世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但它本身也孕育着一些不容忽视的.............
  • 回答
    说到甲午战争时期清军陆军的战斗力,那可真是个让人扼腕叹息的话题。它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不堪一击,但和当时世界一流水平比起来,差距就如同天堑。要说清楚,咱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一、 军械装备:形式上的“新”与实际的“旧”清廷为了“自强”,在战争前确实花了大力气更新军械。从天津、汉阳等地兵工厂源源不.............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中国历史的几个关键时期和重大学术命题,它涉及到政治腐败、军事体制、经济实力、国际环境等诸多复杂因素的交织影响。要深入剖析为何万历朝鲜战争(明朝胜利)和甲午战争(清朝失败)的结果如此迥异,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考察。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将“同是统治者腐朽”作为一个完全等同的出发点,.............
  • 回答
    甲午战争后,朝鲜的命运并非简单的一句“日本全占领”或“独立”能够概括的,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变数的过程,最终走向了被日本殖民的悲剧结局。战争的直接影响与日本的初步介入甲午战争(18941895年)本质上是日本与清朝争夺朝鲜宗主权的战争。清朝的战败标志着其在朝鲜的长期影响力彻底瓦解。日本利用这场战争的胜.............
  • 回答
    关于日本共产党党内“日清战争(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本质上都是帝国争夺海外利益的非正义战争”的这种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这是一种基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解读,强调战争的经济根源和社会属性。首先,让我们拆解一下这个说法的核心: “帝国争夺海外利益”:这句话指出了战争的经济动因。在19世.............
  • 回答
    甲午海战,一场决定东亚近代海军命运的惨烈对决,至今仍是军事史上的经典案例。要论证这场战争是否充分说明了“大口径火炮在速射炮面前处于劣势”或“吨位大的军舰缺乏机动性”,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舰船技术、战术运用,以及具体的战斗过程。一、大口径火炮与速射炮的博弈:技术理念的冲突首先,我们要明白甲午海战双方.............
  • 回答
    中国近代海军,从洋务运动时期艰难起步,到甲午海战的惨痛结局,再到后来的抗日战争时期,经历过数次大规模的海上较量。要说“最大规模的战斗”,这得看我们如何定义“规模”。如果单从参战舰艇数量、作战兵力投入以及对中国海军命运的影响来看,甲午海战无疑是中国近代海军最深刻、最惨痛的记忆,也是决定其近代化进程转向.............
  • 回答
    问到北洋水师多两艘定远、镇远级别的铁甲舰,甲午海战的局势是否会乐观很多?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能引发诸多讨论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乐观程度会相当显著。不过,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定远和镇远这两艘舰的“含金量”有多高。这两艘舰是当时世界上顶尖的战列舰,吨位近.............
  • 回答
    甲午海战之后,中国海军在整体实力上确实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重建过程,并且再也没有出现过能够与世界主要海军强国进行大规模、决定性海战并取得胜利的局面。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自甲午海战后,中国从未再于海战中正面击沉过任何一个主要强国的海军军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审视甲午海战之后中国海军的状况以及世界海.............
  • 回答
    在甲午海战(18941895年)中,丁汝昌作为北洋水师的提督,其军事行动主要依据的是李鸿章的指挥和命令。以下是详细分析: 1. 李鸿章的权威与北洋水师的指挥体系 李鸿章是当时清廷的北洋大臣,负责统筹北洋水师的军事事务,是北洋水师的实际最高指挥官。 北洋水师的组织架构中,李鸿章是总指挥,而丁汝昌作为提.............
  • 回答
    邓世昌在甲午海战中撞击吉野号的决策,是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中最后的战术行动之一,其历史评价和军事逻辑存在多维度的分析。以下从背景、决策过程、军事逻辑、历史评价及现代视角进行详细阐述: 一、历史背景与事件经过1. 黄海海战的局势 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中与日本联合舰队展开激烈交.............
  • 回答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成败,究竟应归咎于海战还是陆战,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我看来,将战败的责任简单地划归于海战或陆战的某一方面,都是过于片面的。更准确的说法是,甲午战争的失败,是海军和陆军在战略、战术、装备、训练、指挥以及国家整体实力层面的全面溃败,而海军的覆灭更是直接点燃了陆地战场节节败退的导火.............
  • 回答
    晚清皇帝如果是康熙或雍正,能否打赢甲午海战?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人物的特质、时代背景以及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两位清朝盛世的君主“穿越”到晚清,而是要深入分析他们本身的治国理念、军事素养以及晚清所处的环境。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康熙和雍正这两位皇帝的特点: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几个关键点:历史发明、军事技术演进、以及特定历史事件中的装备选择。我们来掰扯掰扯。首先,中国发明火药,这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早在唐朝,炼丹家们在追求长生不老药的过程中意外发现了火药。最初的火药配方比较粗糙,主要成分是硫磺、硝石和木炭,威力有限,更多的是用于制作烟花爆竹,或者在战争中用.............
  • 回答
    “日本和台湾联手,大陆会比甲午海战还惨?” 台湾媒体人胡采苹抛出的这个说法,触及的是两岸关系和地区军事力量对比的核心议题,在大陆的知识圈引起了不小的讨论。要评估这个观点的准确性,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剖析,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是”或“否”。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甲午海战的背景和结果。这场发生于18.............
  • 回答
    甲午战争(18941895年)期间,清廷修建颐和园的确耗费巨大,而慈禧太后在其中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其责任之大不言而喻。光绪皇帝虽然名义上已经亲政,但实权仍被慈禧牢牢掌控,这也导致了他无法积极组织和阻止修建颐和园。为了更详细地阐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慈禧太后在颐和园修建中的.............
  • 回答
    甲午战争以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国家,如果要选一个,我倾向于认为是美国。当然,这并非否定其他国家,尤其是日本和俄国在特定时期和领域内造成的深远改变,但从整体的、持续的以及在塑造现代中国社会结构、思想观念和国际定位等多个维度来看,美国的影响力更为广泛和深刻。为什么是美国?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细致解读:.............
  • 回答
    甲午战争,这场改变东亚格局的战役,其最终结果以清廷的战败和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告终。条约中最重要的赔款条款,巨额的白银数字至今仍是中国人心中难以磨灭的伤痛。然而,如果历史的车轮稍微偏转一下,如果清廷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刻,真的如一些激进的声音所呼喊的那样,拒绝支付赔款,又会走向何方呢?这并非一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