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甲午海战,邓世昌撞击吉野号的做法是否明智?

回答


邓世昌在甲午海战中撞击吉野号的决策,是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中最后的战术行动之一,其历史评价和军事逻辑存在多维度的分析。以下从背景、决策过程、军事逻辑、历史评价及现代视角进行详细阐述:



一、历史背景与事件经过
1. 黄海海战的局势
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中与日本联合舰队展开激烈交战。北洋水师虽在火力和战术上占据一定优势,但因舰船老旧、弹药不足、指挥混乱,最终在战斗中被日军击溃。
北洋水师:由丁汝昌指挥,主力舰包括“致远”“靖远”“经远”“超勇”“扬威”等,但舰体老旧、火炮威力不足。
日本联合舰队:由东乡平八郎指挥,舰船以“吉野”“浪速”“秋津洲”“赤城”等主力舰为主,火力和机动性更强。

2. 邓世昌的行动
在战斗中,致远号被击中多处,船体倾斜,舰长邓世昌意识到无法继续战斗,决定率舰撞击敌舰“吉野号”,以牺牲自身阻止敌舰继续攻击。撞击后,致远号沉没,邓世昌与全舰官兵一同阵亡。



二、决策的军事逻辑分析
1. 战术意图
阻止敌舰突围:日军在海战中试图突围,而邓世昌的致远号作为北洋水师的主力舰之一,可能被日军视为威胁。撞击吉野号的目的是切断敌舰的突围路线,防止其逃逸。
激励士气:在北洋水师整体溃败的情况下,邓世昌的牺牲行为可能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但实际效果有限,因为其他舰船已陆续被击沉或投降。

2. 技术可行性
撞击的物理效果:致远号与吉野号的撞击速度和冲击力可能不足以击沉吉野号,但可能造成吉野号的损伤,延缓其突围速度。
舰船状态:致远号在被击中后已严重受损,无法继续航行,撞击可能是最后的自毁手段,以避免被俘或被敌舰击沉。

3. 战略与战术的局限性
缺乏协同作战:北洋水师在海战中缺乏有效协同,致远号的孤立行动未能与其他舰船形成合力,导致战术效果有限。
敌舰的机动性:吉野号作为日军主力舰,机动性更强,撞击后可能迅速脱离战场,北洋水师无法有效阻止其突围。



三、历史评价与争议
1. 正面评价
英勇牺牲的象征:邓世昌的行动被后世视为爱国主义和军人荣誉的典范,其牺牲精神被广泛传颂,成为中国近代史中的英雄人物。
精神激励:尽管战术效果有限,但其行为在当时可能起到一定心理震慑作用,对北洋水师的士气和后续战斗精神产生影响。

2. 负面评价
战术上的“自杀式”选择:撞击敌舰属于高风险的战术决策,可能因缺乏有效支援或敌舰的机动性而失效,导致自身损失。
未能改变战局: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中整体溃败,邓世昌的牺牲未能扭转战局,反而加速了北洋水师的覆灭。



四、现代视角下的军事分析
1. 战术决策的合理性
战场环境的限制:在北洋水师整体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单舰的孤立行动难以改变战局,撞击敌舰更多是象征性的战术行为,而非实际的军事胜利。
信息与通讯的不足:当时的海军通信技术有限,邓世昌可能无法与舰队其他舰船协调行动,导致决策缺乏全局性。

2. 对后世的启示
牺牲精神与军事理性:邓世昌的行为体现了个人英雄主义,但现代军事理论更强调协同作战和战术灵活性。
历史教训: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失败,部分源于技术落后、指挥失误和战略失误,而邓世昌的牺牲更多是个人英雄主义的体现,而非战术上的成功。



五、结论
邓世昌撞击吉野号的决策,从军事战术角度看,属于一种“自杀式”战术,其直接效果有限,未能改变北洋水师的溃败命运。然而,这一行为在历史评价中被赋予了极高的精神价值,成为中华民族反抗侵略、保家卫国的象征。其决策的“明智”更多体现在精神层面,而非实际的军事理性。在近代中国海军史中,邓世昌的牺牲被视为一种“以死明志”的英雄行为,而非单纯的战术选择。

最终评价:邓世昌的撞击行为在历史和精神层面具有重要意义,但作为军事决策,其战术效果有限,更多是个人英雄主义与时代局限性的结合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图片来自《北洋海军舰船志》,上图为致远线图,下图中上为防护巡洋舰吉野,下为穹甲巡洋舰致远。

致远在设计的时候确实设计功率是5500马力,航速18节。然而由于致远锅炉采用强压通风的设计,在试航的时候锅炉功率可以达到过6892马力,按照英国的原始设计,可以维持在7500马力一段时间。18节是锅炉不过载时候的航速,如对锅炉采取加压通风,短时过载航速还可以提升,致远上面的英籍船员余锡尔当时就在锅炉舱负责这个事情。

但是,其实,冲角的正常使用方法并不是开到最快然后冲上去,这样结果是你死我亡,大家都捞不到好处。一般来说这种战法是在舰队混战的时候,利用混乱的局势去沿斜线接近敌舰,之后用冲角划开对方水线以下的部分,造成水线下进水。那会没抽水机,这种创伤很致命,或者直接上前冲撞,之后倒车退出,速度太快也不合适。以吉野和致远的吨位比,致远全速撞过去,一定活不下来的是致远。


不过我觉得这个问题其实没有太多必要去思考,邓世昌出身广东,并不是水师主要派系闽系的一员,邓世昌得到提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在台湾一带防护有利,但由于本身并非闽系,亦由于自己出身广东,没有闽系资助留洋,很多时间都在担任管带(舰长)的职务,走不上水师的高层。

但这些都不影响邓世昌的爱国,中法战争的时候邓父去世,清以孝治天下,而邓世昌并没有奔丧。海战中联合舰队的主要目标一直是两远,而致远能做的就是去为旗舰分散火力,然而致远只是一艘2000多吨的穹甲巡洋舰,侧舷是没有装甲的,在火炮下并没有什么好的抵抗能力,同时还是由于是2000多吨的穹甲巡洋舰,无法储备太多弹药,而现在弹药也快见底了。

往前一步扭转战局已经希望渺茫,后退一步也没有东山再起的兆头,脚下是千疮百孔单的战舰,背后是需要防守的战略要地,你是要带着海军军人的荣誉被永远铭记,还是只是想苟苟蝇蝇地且活,然后被时光的流沙深深掩埋永远被人遗忘?





自从十九世纪中冶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海防大门之后,中国就开始了酝酿筹办近代海军的历史活动。她的诞生、发展、衰落,无不与中华民族经受的危机和苦难密切相关。在这一历史时期,对于饱受来自海上侵略、力图御侮自强的中国来说,海军的兴衰比以前任何一个世纪都更为引人瞩目。
user avatar

就好像

@苎苧

说的,对于当时致远号和邓世昌来说,已经没有别的选择了。

弹已尽,粮已绝,所剩只有中国海军军人的一腔热血和报国之情。

难道要像方伯谦那样临阵脱逃?然后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被人永远的唾弃?

那种行为是对海军军人这个职业的侮辱,也是对他所指挥的战舰的侮辱。

吉野号是联合舰队主要的火力输出点,撞沉之,尚有一线希望,那么,为什么不试一试?

往前一步扭转战局已经希望渺茫,后退一步也看不到没有东山再起的兆头,脚下是千疮百孔单的战舰,背后是需要防守的战略要地,你是要带着海军军人的荣誉被永远铭记,还是只是想苟苟蝇蝇地且活,然后被时光的流沙深深掩埋永远被人遗忘?

就算希望渺茫,邓世昌还是决定要试一试,这是他作为一个海军军人的责任!他和所有的北洋水师的官兵一样,为了这个国家,为了这个民族,为了他们身为军人的荣誉,战斗到了最后一刻,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在我看来,已经弹尽粮绝的致远号在最后时刻全速冲向吉野号,是在当时的情况下所能做出的最明智的选择,冲角是致远号最后的武器,哪怕只是为主力的两远分散火力,也是值得的,就此一搏,不成功便成仁!

邓世昌永垂不朽,致远号的全体官兵永垂不朽,北洋水师的全体官兵永垂不朽,他们作为中国近代海军最优秀的一批人,做了自己所能做的一切,付出了自己所能付出的一切,他们功绩和荣誉应当被铭记!就算最后失败了,但是,虽败犹荣!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邓世昌在甲午海战中撞击吉野号的决策,是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中最后的战术行动之一,其历史评价和军事逻辑存在多维度的分析。以下从背景、决策过程、军事逻辑、历史评价及现代视角进行详细阐述: 一、历史背景与事件经过1. 黄海海战的局势 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中与日本联合舰队展开激烈交.............
  • 回答
    甲午海战,这场改变东亚格局的战役,以清朝北洋水师的惨败而告终。这不仅仅是一场海军的较量,更是国家制度、技术发展、指挥体系乃至民族精神多重因素失衡的集中体现。要剖析这场失败,绝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一个环节,而是需要细致地审视其背后的方方面面。一、技术与装备的代差:新瓶装旧酒的无奈表面上看,北洋水师的舰船在.............
  • 回答
    甲午海战的惨败,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记响彻云霄的警钟,它彻底击碎了“天朝上国”的迷梦,也让无数国人黯然神伤。战败之后,中国军队为何没能“卷土重来”,重新打造一支足以报仇雪恨的北洋舰队,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涉及当时中国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绝非一句“没钱”或“没意愿”.............
  • 回答
    在甲午海战(18941895年)中,丁汝昌作为北洋水师的提督,其军事行动主要依据的是李鸿章的指挥和命令。以下是详细分析: 1. 李鸿章的权威与北洋水师的指挥体系 李鸿章是当时清廷的北洋大臣,负责统筹北洋水师的军事事务,是北洋水师的实际最高指挥官。 北洋水师的组织架构中,李鸿章是总指挥,而丁汝昌作为提.............
  • 回答
    甲午海战,这场近代中国历史上一场令人扼腕的悲剧,虽然已远去百年,但其留下的教训和警示,至今仍 resonate 着我们,为今日之中国提供了深刻的参考。它不仅仅是一场军事失败,更是对国家发展、民族精神、战略思维以及国际关系的一次全面拷问。一、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是硬道理的血泪昭示甲午海战最直接、最血淋淋.............
  • 回答
    甲午海战,一场决定东亚近代海军命运的惨烈对决,至今仍是军事史上的经典案例。要论证这场战争是否充分说明了“大口径火炮在速射炮面前处于劣势”或“吨位大的军舰缺乏机动性”,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舰船技术、战术运用,以及具体的战斗过程。一、大口径火炮与速射炮的博弈:技术理念的冲突首先,我们要明白甲午海战双方.............
  • 回答
    甲午海战之后,中国海军在整体实力上确实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重建过程,并且再也没有出现过能够与世界主要海军强国进行大规模、决定性海战并取得胜利的局面。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自甲午海战后,中国从未再于海战中正面击沉过任何一个主要强国的海军军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审视甲午海战之后中国海军的状况以及世界海.............
  • 回答
    甲午海战,这场改变中国命运的战争,人们常常会想起邓世昌的“致远舰”与日舰同归于尽的悲壮场景。但说到中国在那场战争中究竟有多少艘铁甲舰,答案却并非一概而论,这需要我们稍微细致地梳理一番。首先,要明确“铁甲舰”这个概念。在那个舰船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铁甲舰”的定义也在不断演进,涵盖了从早期包铁舰到后来.............
  • 回答
    如果甲午海战清朝获胜,日本的命运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将是深远且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多个角度来详细探讨: 甲午海战清朝获胜:日本的可能命运 一、 政治层面:1. 日本明治维新进程的重创与停滞: 改革的合法性与自信受挫: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将军事现代化和富国强兵视为.............
  • 回答
    如果甲午海战赢了,中国的发展轨迹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屈辱的条约不会出现,民族的自信心得以重塑,甚至可能影响到20世纪的世界格局。当然,这只是一个假设,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展开畅想:一、政治与外交层面:屈辱的终结与自信的重塑 《马关条约》不复存在: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避免了割让辽东半岛、.............
  • 回答
    慈禧太后在甲午海战中的投入,相较于日本高涨的军费,确实显得捉襟见肘。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不愿”或“不重视”,而是涉及了晚清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慈禧个人权力格局的多重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 晚清的财政困境:早已被掏空的国库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晚清政府的财政早.............
  • 回答
    北洋水师官兵在甲午海战时的训练程度,可以说是那个时代中国军事力量中的佼佼者,但如果要问他们是否“训练有素”到足以在顶级海战中取胜,那就得更细致地掰开了讲。首先,毋庸置疑的是,北洋水师在成立之初,是按照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标准来建立的。李鸿章耗费巨资,从英国、德国等海军强国引进当时最先进的舰船,包括“定远.............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几个关键点:历史发明、军事技术演进、以及特定历史事件中的装备选择。我们来掰扯掰扯。首先,中国发明火药,这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早在唐朝,炼丹家们在追求长生不老药的过程中意外发现了火药。最初的火药配方比较粗糙,主要成分是硫磺、硝石和木炭,威力有限,更多的是用于制作烟花爆竹,或者在战争中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如果将修建颐和园的巨额款项全部拨给北洋水师,甲午海战的结局真的会扭转吗?这背后涉及到的因素非常复杂,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就能得出结论的。我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白,颐和园当初花的钱是个什么概念。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耗资巨大,虽然具体的.............
  • 回答
    中国近代海军,从洋务运动时期艰难起步,到甲午海战的惨痛结局,再到后来的抗日战争时期,经历过数次大规模的海上较量。要说“最大规模的战斗”,这得看我们如何定义“规模”。如果单从参战舰艇数量、作战兵力投入以及对中国海军命运的影响来看,甲午海战无疑是中国近代海军最深刻、最惨痛的记忆,也是决定其近代化进程转向.............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抛开“AI生成”的痕迹,像一个对军事史和技术发展颇有研究的军事迷一样,把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说。结论先行:现代军舰,即便是最基础的现代巡逻舰,去参加甲午海战,几乎是碾压性的胜利,毫无悬念。为什么这么说?这得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对比当年的日本海军和现代海军的军舰及其作战方式。一、火炮系.............
  • 回答
    晚清皇帝如果是康熙或雍正,能否打赢甲午海战?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人物的特质、时代背景以及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两位清朝盛世的君主“穿越”到晚清,而是要深入分析他们本身的治国理念、军事素养以及晚清所处的环境。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康熙和雍正这两位皇帝的特点: .............
  • 回答
    假如洋务运动早二十年:甲午海战的另一种可能甲午海战,这场改变东亚格局的战争,至今仍让无数中国人感到扼腕叹息。清朝在这场战争中惨败,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也让曾经的“东亚病夫”形象深入人心。然而,如果我们假设历史的齿轮提前转动,假如清朝的洋务运动能够提前二十年,即从1850年代就开始,那么清朝在甲午海.............
  • 回答
    两艘当代中国最强大的战舰(假设为辽宁舰航母和山东舰综合补给舰)是否能战胜甲午海战时期的日本海军,需要从技术、战术、历史背景等多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比较: 一、甲午海战时期日本海军的构成与特点1. 主力舰: 战列舰:日本海军在甲午战争期间拥有4艘主力舰,包括“吉野”号(1.3万吨.............
  • 回答
    问到北洋水师多两艘定远、镇远级别的铁甲舰,甲午海战的局势是否会乐观很多?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能引发诸多讨论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乐观程度会相当显著。不过,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定远和镇远这两艘舰的“含金量”有多高。这两艘舰是当时世界上顶尖的战列舰,吨位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