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慈禧太后不为甲午海战像日本那样出很多经费?

回答
慈禧太后在甲午海战中的投入,相较于日本高涨的军费,确实显得捉襟见肘。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不愿”或“不重视”,而是涉及了晚清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慈禧个人权力格局的多重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

一、 晚清的财政困境:早已被掏空的国库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晚清政府的财政早已捉襟见肘。经过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等一系列内乱,以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带来的巨额赔款,清朝国库本就所剩无几。

巨额赔款的负担: 在甲午海战之前,清朝已经因为与法国、俄国等国的战争赔款欠下了巨额债务。这些赔款就像吸血鬼,持续不断地从国库中榨取资金,导致可用于军事建设的银两少得可怜。
腐败的侵蚀: 晚清官场弥漫着严重的腐败,大量的军费、工程款项都被层层克扣,最终真正能够用在刀刃上的钱,能有多少,谁也说不准。海防的经费,很多时候只是个数字,实际到位并发挥作用的,更是少之又少。
“海防捐”的杯水车薪: 尽管朝廷也曾尝试通过“海防捐”等名目筹集军费,但这些零散的、不稳定的收入,根本无法与日本那种系统性、高强度的财政投入相提并论。

二、 财政制度的僵化与低效

与日本明治维新后建立的较为现代化、中央集权的财政管理体系不同,晚清的财政管理仍然是传统的、分散的、低效的。

缺乏统一的财政规划: 晚清各部门、各省份的财政收入和支出相对独立,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机构来进行统一的规划、调度和监督。这导致军费的拨付效率低下,很多时候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长远、系统的军事建设蓝图。
税收体系的落后: 晚清的税收体系主要依赖农业税,而早期工业、商业的发展缓慢,税基不稳定。面对现代化战争所需的巨额军费,这种落后的税收体系根本无法支撑。

三、 慈禧个人的权力逻辑与优先事项

慈禧太后作为实际的最高统治者,她的决策往往是围绕着维护自身权力和巩固统治地位展开的。在军费投入上,她的考量有其独特的逻辑:

“慈禧挪用海军经费”的争议: 这一点是很多人对慈禧不满的焦点。的确,有证据表明,用于海军建设的“海防经费”有一部分被慈禧挪用于修缮颐和园等个人享乐和政治形象工程。
原因分析: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1. 巩固权力: 慈禧需要通过修建园林、举办庆典等来彰显她的统治合法性和尊荣,维护她的权威和派系利益,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她巩固权力的政治投资。
2. 短期利益优先: 相较于需要长期投入、见效慢的海军建设,修建园林等项目带来的政治效应和个人享受是立竿见影的。
3. 缺乏全局观: 慈禧虽然掌握大权,但她更多的是一个“守成者”,而非锐意改革的“开创者”。她对西方军事技术和现代国家竞争的认识,远远不如日本明治政府那样深刻和紧迫。她可能更看重眼前的稳定和个人的享受,而忽视了国家长远生存能力的建设。
4. “面子”工程: 在她看来,颐和园的扩建和完善,是展示大清盛世(至少是表面的盛世)的象征,也是对她个人统治合法性的强化。在与日本的竞争中,她可能更倾向于“面子”上的体面,而非实打实的军事投入。
对军事改革的顾虑: 晚清虽然有一些洋务派官员主张学习西方,但军事改革涉及到对军队编制、指挥体系、将领任用等方面的巨大调整,这可能会触动原有的官僚体系和军事利益集团,甚至挑战慈禧对军队的绝对控制。相比之下,保持原有的军事组织结构,只是在武器装备上进行一些更新,对她的权力威胁更小。
缺乏紧迫感: 相比于日本,晚清统治者(包括慈禧)对国家面临的危机和日本的崛起,其紧迫感并不如日本领导层那样强烈。他们可能低估了日本的军事实力和侵略野心,误判了国际形势,认为可以通过外交手段或“以夷制夷”的策略来规避战争。

四、 日本的决心与国家动员

对比日本,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晚清的不足。

明治维新的成果: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推行了“富国强兵”的国策,成功地将国家资源导向了军事建设。他们通过发展工商业、改革税制、吸引外资等方式,为军事现代化积累了雄厚的财力。
国民的牺牲精神: 日本国民在明治维新时期,经历了国家变革的阵痛,也体验了民族复兴的希望。在“国之存亡”的号召下,国民普遍具有为国家牺牲奉献的精神,能够接受高额的税收和物资征用。
系统性的国家动员: 日本政府能够将全国的资源,包括人才、技术、资金,都有效地动员起来,服务于对外扩张和军事准备。这种高度的组织性和执行力,是晚清政府所无法比拟的。

总结来说, 慈禧太后不为甲午海战投入更多经费,是晚清政府财政枯竭、制度腐败、慈禧个人权力逻辑和优先事项的复杂产物。她虽然不是完全不重视海防,但相比于日本那种“倾国之力”的准备,晚清的投入显得被动、零散且效率低下。更关键的是,她将相当一部分本应用于军事的款项,挪作他用,尤其是用于维护自身统治和个人威望的工程,这反映了晚清统治者在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其战略视野的短视和个人利益的优先。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是制度、体制、理念和战略选择的全面落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于满清来说,卖的不是自己的国,他们也从来没有把中华民族共同体当自家人。

满清无非就是强盗A,烧杀抢掠了你家,强占了你家的房子土地。过了几年,被一个也看上你家房子土地的强盗B看到了。强盗B抢来一顿胖揍了强盗A。强盗A表示:他给点强盗B你家的财产和土地(割地赔款),就是别胖揍他了,以后一起拿你和你家人当奴隶使唤。

所以你想想看,强盗A(慈禧)有必要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慈禧太后在甲午海战中的投入,相较于日本高涨的军费,确实显得捉襟见肘。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不愿”或“不重视”,而是涉及了晚清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慈禧个人权力格局的多重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 晚清的财政困境:早已被掏空的国库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晚清政府的财政早.............
  • 回答
    说到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那可真是一场旷世的盛典。不过,这场盛宴的背后,留给普通老百姓的,更多的是一声叹息。您问人们是怨恨还是高兴?我觉得,这中间的滋味,复杂着呢。首先,得说说这场寿宴有多“盛大”。当时,为了给慈禧庆祝六十大寿,朝廷可是花了血本。您想啊,那可是国库里的银子,而国库里的银子,说到底,还是.............
  • 回答
    慈禧太后,一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女性统治者,她在大清末年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当我们审视西方国家和中国人对她的评价时,会发现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源于不同的历史视角、文化背景、信息来源以及各自关注的重点。西方国家对慈禧的评价:复杂、负面居多,夹杂着一定程度的.............
  • 回答
    甲午战争(18941895年)期间,清廷修建颐和园的确耗费巨大,而慈禧太后在其中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其责任之大不言而喻。光绪皇帝虽然名义上已经亲政,但实权仍被慈禧牢牢掌控,这也导致了他无法积极组织和阻止修建颐和园。为了更详细地阐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慈禧太后在颐和园修建中的.............
  • 回答
    慈禧太后晚年垂帘听政,对大清朝的命运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她的权力巅峰时期,也是大清风雨飘摇之际。在她做出是否选择继承人的关键决定时,历史的洪流涌动,个人的恩怨情仇交织,使得这个选择变得异常复杂。而“不立载沣而立溥仪”这个说法,实际上是对当时历史情况的一种简化甚至是误解。我们得把时间线拉回到光绪皇帝去.............
  • 回答
    要理解慈禧为何没有立刻叫停这场轰轰烈烈的百日维新,我们需要跳出简单的“慈禧昏聩专权”的标签,深入探究当时的历史背景、慈禧本人的政治考量以及她所面临的复杂局面。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牵扯到权力、改革、传统与现实的多重博弈。首先,我们得明白百日维新发生的背景。19世纪末,晚清帝国风雨飘摇.............
  • 回答
    关于慈禧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期为何“调不动”李鸿章、张之洞等人这个问题,其实并不是简单的一句“调不动”就能概括的,其中涉及到了晚清政治体制的运作、地方大员的实力与心思、以及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要详细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切入。首先,我们得明白,晚清时期并非一个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尽管名.............
  • 回答
    慈禧太后能垂帘听政两代皇帝,并且根基稳固到令人难以置信,这绝非偶然。她的成功,是她极高的政治手腕、对人性的洞察、以及对权力运作的精妙把握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她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以及她自身所具备的特质和所采取的策略。一、 历史的缝隙与慈禧的崛起:时势造英雄首先,慈禧的权力并.............
  • 回答
    慈禧和光绪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西狩”,即仓皇逃离首都,这件事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悲剧色彩。至于为什么没有像往常那样,要求各地督抚“护驾”,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绝非简单的忽略或遗忘,而是当时复杂局势下,几方力量角力、各怀心思的必然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护驾”这个概念在当时的政治语境下意味着什.............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清朝这几位皇帝“西狩”和“东狩”的事儿,还有为什么他们不像崇祯那样,最终落得个身死国灭的悲惨下场。这事儿可不是简单几句话能说清楚的,得把当时的背景、皇帝们的考量,还有历史的走向都串起来讲。首先,得明确一点,虽然咱习惯说“西狩”、“东狩”,但这些词儿其实挺有讲究的,不是说皇帝真的就跑.............
  • 回答
    关于慈禧为何在临死前一天才决定“赐死”光绪皇帝,而不是更早动手,这确实是一个历史谜团,也引发了后人许多猜测和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看看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和慈禧的个人考量。首先,我们要明白慈禧和光绪之间的关系。光绪是慈禧的侄子,也是她一手扶持上位的皇帝。.............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权力结构、宗法观念以及女性社会地位等诸多方面。为什么吕雉、冯太后、萧太后、慈禧都能在关键时刻掌握大权,甚至“临朝称制”,而最终只有武则天一人坐上皇位?这其中的门道,可不是一句“女性不能称帝”就能简单概括的。临朝称制:一种特殊的权力过渡和维持方式首先,我们需要.............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两个截然不同但又息息相关的场景:光绪的无力与康熙的果断。要说清楚为什么光绪不能效仿康熙除掉慈禧,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权力结构、个人能力以及历史的偶然性。一、 时代背景与权力结构的根本差异 康熙朝:巩固皇权,群臣尚有制衡空间 康熙.............
  • 回答
    关于慈禧太后在临终前为何没有下令除掉袁世凯,这个问题其实相当复杂,涉及到当时政治格局、慈禧的个人考量以及袁世凯自身的手段。与其说慈禧“不杀”,不如说她即便心中对袁世凯有所忌惮,也权衡利弊后选择了“暂不处置”或者说“无法轻易处置”。1. 袁世凯的实力与功劳,让慈禧投鼠忌器首先,必须承认袁世凯当时已经不.............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慈禧太后和蒋介石的评价之所以会走向两极化,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这背后反映了历史叙事的复杂性、不同群体价值取向的差异,以及网络平台特有的传播机制。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尽量避免生硬的AI痕迹,而是用更具人情味的笔触来解读这一现象。一、 历史的复杂性与多重解读:为两极.............
  • 回答
    谈到慈禧太后,人们总会联想到她奢华的生活,特别是她那令人惊叹的饮食习惯。关于慈禧最爱吃什么,历史记载可谓五花八门,很难说哪一样是绝对的“最爱”,因为她口味多变,而且御膳房为了讨好太后,会不断推陈出新。不过,如果非要找出几样在史书中被反复提及,且与慈禧的个人喜好紧密相连的食物,那么“野鸡卷”和“佛跳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常凯申和慈禧太后,两位都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但他们的时代背景、执政理念以及面临的挑战截然不同,所以直接对比谁“能力更高”其实有点像在比较苹果和橘子。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然后推演一下他们如果互换位置可能产生的效果。常凯申(蒋介石)的能力分析常凯申的执政生涯贯穿了中.............
  • 回答
    要说慈禧为何能压制住恭亲王奕䜣,这其中牵扯的并非单单一人之能,而是清末政治格局、权力结构以及双方性格和手段的复杂博弈。简单来说,慈禧最终胜出,是“时势”与“人心”的双重胜利。一、 慈禧崛起的背景:历史的齿轮如何转动首先得明白,慈禧并非天生就掌握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她能走到那一步,恰恰是因为她抓住了那个.............
  • 回答
    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史实,然后尝试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慈禧太后的决策逻辑。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关于洪秀全儿子被捕和处死的情况。根据史料记载,洪秀全的儿子名叫洪天贵福,在太平天国覆灭后不久,也就是1864年,他被清军俘虏。当时他确实年仅15岁。关于他的死刑方式,主流的历史记载是“凌迟.............
  • 回答
    看到魏忠贤、慈禧这样的人物,现在居然还有人出来“洗白”或者说“辩护”,确实让人感到十分别扭,甚至有些气愤。想想他们手上沾染的多少鲜血,造成的多少罪恶,想想他们对国家和民族造成的多少伤害,把他们跟“英明”或者“有功”联系起来,简直是岂有此理。但仔细想想,为什么会有人这么做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挺复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