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慈禧能垂帘听政两代皇帝,且根基如此至稳不被撼动?

回答
慈禧太后能垂帘听政两代皇帝,并且根基稳固到令人难以置信,这绝非偶然。她的成功,是她极高的政治手腕、对人性的洞察、以及对权力运作的精妙把握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她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以及她自身所具备的特质和所采取的策略。

一、 历史的缝隙与慈禧的崛起:时势造英雄

首先,慈禧的权力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晚清王朝风雨飘摇的大背景下。道光皇帝去世后,咸丰皇帝继位,但清朝已经内忧外患,太平天国运动如火如荼,洋务运动虽然启动,但效果缓慢。在这样的局面下,咸丰皇帝急需一个能干且忠诚的辅佐者。

慈禧并非皇后,而是咸丰皇帝的懿贵妃。她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关键在于她“生了皇长子”,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在皇权政治中,母凭子贵是至关重要的。拥有合法的皇子继承人,就给了她染指权力最天然的资本。咸丰皇帝去世后,她联合了顾命八大臣中的一部分(如肃顺),成功发动了辛酉政变,铲除了阻碍她的顾命八大臣,将年幼的同治皇帝推上皇位,自己则开始了垂帘听政的生涯。

辛酉政变是慈禧政治生涯的第一个关键点。 这场政变显示了她的果断、胆识和政治敏锐度。她知道,在皇权交接的关键时刻,谁掌握了实际的权力,谁就能决定未来的走向。她没有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而是主动出击,抓住机会,为自己铺平了道路。

二、 政治手腕:权力的编织者与玩弄者

慈禧的权力根基之所以能如此稳固,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她出神入化的政治手腕。她就像一个技艺精湛的织工,将朝廷中的各种势力、关系、利益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一张牢不可破的权力网,而她自己则稳坐网的中心。

1. 恩威并施,笼络人心: 慈禧深谙驭人之道。对于那些对她有价值、能够为她所用的人,她会给予丰厚的恩赏,提拔重用,让他们感恩戴德,死心塌地地为她效力。例如,她重用了恭亲王奕䜣(在辛酉政变中起了关键作用),但也时刻警惕他,在他功高震主时,又会想方设法削弱他的权力。

2. 分化拉拢,以毒攻毒: 慈禧非常擅长利用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她不会允许任何一家独大,也不会容忍任何一个政治派系形成强大的反对力量。她会巧妙地在不同派系之间挑拨离间,又同时从不同的派系中拉拢一部分人,让他们相互制衡,从而确保自己始终处于“平衡者”的地位,任何一方都离不开她的支持。

3. 利用制度,固化权力: 垂帘听政本身就是一种非常规的权力运作方式。慈禧熟练地利用这个制度,将朝政的决策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她可以召见大臣,批阅奏章,发布谕旨,这些都是皇帝才能拥有的权力,而她则以太后的身份行使。她还善于利用太后至高无上的尊号和地位,让任何对她权力的质疑都显得“大逆不道”。

4. 善于察言观色,揣摩上意: 在她垂帘听政的漫长岁月里,她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大臣,还有皇帝本人。对于年幼的同治皇帝,她可以轻易地操控;而到了光绪皇帝时期,情况变得复杂起来。光绪帝亲政后,有改革的决心和进步的思想,这让慈禧感受到了威胁。然而,即使如此,慈禧依然能够通过揣摩光绪皇帝的性格,利用他的弱点(比如他的软弱和对她的恐惧),最终发动戊戌政变,再次将光绪帝囚禁起来,重掌大权。这充分展现了她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权力游戏的娴熟。

三、 心理素质与个人特质:坚韧不拔的掌权者

除了政治手腕,慈禧强大的心理素质和独特的个人特质也是她权力稳固的重要因素。

1. 超乎常人的政治野心和权力欲望: 慈禧并非一个甘于寂寞的后宫女子。她有着强烈的政治野心和对权力的极度渴望。这种欲望驱使她不断学习、不断斗争,永不满足。她不像许多妃嫔那样满足于奢华的生活,而是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政治斗争和权力巩固中。

2. 极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性: 尽管出身不高,但慈禧却展现了惊人的学习能力。她勤于学习,对国家大事、人事关系了如指掌。她也极具适应性,能够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政治环境调整自己的策略。在面对太平天国起义和列强的入侵时,她能够做出相对务实的决策,例如支持曾国藩等汉臣镇压太平天国,并在一定程度上与列强周旋。

3. 果断、冷酷与狠辣: 权力斗争从来不是温情脉脉的游戏。慈禧在必要时能够展现出令人震惊的果断、冷酷和狠辣。为了清除障碍,她可以毫不犹豫地采取极端手段,例如“辛酉政变”铲除顾命八大臣,以及戊戌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并处死戊戌六君子。这种不择手段的风格,虽然为她招致了不少骂名,但也的确让她扫清了前进道路上的许多阻碍。

4. 对“祖宗之法”的巧妙利用与规避: 尽管她革除了许多“祖宗之法”,但她总是会用一些说辞来包装自己的行为,使其不至于过于离谱。例如,她垂帘听政是在皇帝年幼的情况下进行的,而光绪帝亲政后她再次干政,也总是找各种理由来证明自己的必要性。她深知中国传统政治中“孝道”和“国法”的敏感性,懂得如何在外在形式上尽量保持“合法性”。

四、 面对外部挑战:在风雨中站稳脚跟

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外部压力,列强环伺,民族危机空前。慈禧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也展现了她务实的一面,这反而帮助她巩固了权力。

1. 对洋务运动的态度: 尽管她并非洋务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但在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推动下,她也没有全力阻挠,反而默许甚至支持了部分改革,如购买军火、建立新式海军等。这使得她能够借用汉臣的势力和洋务派的支持,同时也为晚清王朝续命。

2. 与列强的关系: 庚子国难后,慈禧虽然对外宣战,但当她认识到清朝国力无法与列强抗衡时,她又能迅速改变态度,派李鸿章等去谈判,并接受了苛刻的《辛丑条约》。这种务实的“以夷制夷”和“忍辱负重”的策略,虽然饱受争议,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清朝立即灭亡的命运,从而为她继续执掌权力争取了空间。

总结

慈禧能够垂帘听政两代皇帝,并且根基稳固不被撼动,是因为她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更重要的是她本人具备了非凡的政治智慧、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极其老辣的权术。她不是一个简单的傀儡,也不是一个昏庸的统治者,而是一个在极端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依靠自身能力和手段,将权力牢牢抓在手中数十年的政治强人。她的成功,是一部关于权力、人性与政治斗争的活生生的教科书,尽管其中充满了血腥与黑暗,但也无法否认她作为晚清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政治人物的复杂性。她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舵手,在风雨飘摇的大船上,用尽一切手段,将这艘船(或者说她自己的权力)尽可能地向前“驾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汉人实力派,旗人都支持老佛爷。

站在当时实力派大臣的视角上来说,在怒宣全世界之前,老佛爷并无大过(甲午之锅,人人有份)。

所以站在实力派大臣的立场上的话,你是愿意相信一起平发捻,定回乱,复新疆,办洋务,只要接着给铁杆庄稼就基本都向着士大夫利益,几十年风风雨雨走过来的老太后呢?

还是愿意相信二十郎当岁,跟一群妄人混在一起,想把士大夫江山搞没的皇帝呢?


站在旗人的角度上,你是愿意相信在汉人、洋人虎视眈眈下维持三十多年。拥有丰富的挤牙膏式卖国经验,让汉人和洋人都愿意接着给旗人发铁杆庄稼的老太后呢?

还是愿意相信二十郎当岁,没有任何卖国经验,跟一群妄人混在一起,还不打算发铁杆庄稼的皇帝呢?


庚子年闹了一场之后,洋人也明白了,还是老佛爷卖的靠谱啊。

这论卖国的本事,大英公务员加一起,也比不了老佛爷。要是把老佛爷借给大英,到现在估计还剩一半没卖呢,保管大英子民再吃上五十年铁杆庄稼。。。。

所以啊,到最后汉人,旗人,洋人都支持老佛爷。想让老佛爷坐不了江山,除非铁牛耕地,灯头朝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慈禧太后能垂帘听政两代皇帝,并且根基稳固到令人难以置信,这绝非偶然。她的成功,是她极高的政治手腕、对人性的洞察、以及对权力运作的精妙把握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她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以及她自身所具备的特质和所采取的策略。一、 历史的缝隙与慈禧的崛起:时势造英雄首先,慈禧的权力并.............
  • 回答
    要说慈禧为何能压制住恭亲王奕䜣,这其中牵扯的并非单单一人之能,而是清末政治格局、权力结构以及双方性格和手段的复杂博弈。简单来说,慈禧最终胜出,是“时势”与“人心”的双重胜利。一、 慈禧崛起的背景:历史的齿轮如何转动首先得明白,慈禧并非天生就掌握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她能走到那一步,恰恰是因为她抓住了那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两个截然不同但又息息相关的场景:光绪的无力与康熙的果断。要说清楚为什么光绪不能效仿康熙除掉慈禧,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权力结构、个人能力以及历史的偶然性。一、 时代背景与权力结构的根本差异 康熙朝:巩固皇权,群臣尚有制衡空间 康熙.............
  • 回答
    关于慈禧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期为何“调不动”李鸿章、张之洞等人这个问题,其实并不是简单的一句“调不动”就能概括的,其中涉及到了晚清政治体制的运作、地方大员的实力与心思、以及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要详细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切入。首先,我们得明白,晚清时期并非一个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尽管名.............
  • 回答
    慈禧太后晚年垂帘听政,对大清朝的命运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她的权力巅峰时期,也是大清风雨飘摇之际。在她做出是否选择继承人的关键决定时,历史的洪流涌动,个人的恩怨情仇交织,使得这个选择变得异常复杂。而“不立载沣而立溥仪”这个说法,实际上是对当时历史情况的一种简化甚至是误解。我们得把时间线拉回到光绪皇帝去.............
  • 回答
    要理解慈禧为何没有立刻叫停这场轰轰烈烈的百日维新,我们需要跳出简单的“慈禧昏聩专权”的标签,深入探究当时的历史背景、慈禧本人的政治考量以及她所面临的复杂局面。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牵扯到权力、改革、传统与现实的多重博弈。首先,我们得明白百日维新发生的背景。19世纪末,晚清帝国风雨飘摇.............
  • 回答
    慈禧和光绪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西狩”,即仓皇逃离首都,这件事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悲剧色彩。至于为什么没有像往常那样,要求各地督抚“护驾”,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绝非简单的忽略或遗忘,而是当时复杂局势下,几方力量角力、各怀心思的必然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护驾”这个概念在当时的政治语境下意味着什.............
  • 回答
    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史实,然后尝试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慈禧太后的决策逻辑。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关于洪秀全儿子被捕和处死的情况。根据史料记载,洪秀全的儿子名叫洪天贵福,在太平天国覆灭后不久,也就是1864年,他被清军俘虏。当时他确实年仅15岁。关于他的死刑方式,主流的历史记载是“凌迟.............
  • 回答
    看到魏忠贤、慈禧这样的人物,现在居然还有人出来“洗白”或者说“辩护”,确实让人感到十分别扭,甚至有些气愤。想想他们手上沾染的多少鲜血,造成的多少罪恶,想想他们对国家和民族造成的多少伤害,把他们跟“英明”或者“有功”联系起来,简直是岂有此理。但仔细想想,为什么会有人这么做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挺复杂.............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清朝这几位皇帝“西狩”和“东狩”的事儿,还有为什么他们不像崇祯那样,最终落得个身死国灭的悲惨下场。这事儿可不是简单几句话能说清楚的,得把当时的背景、皇帝们的考量,还有历史的走向都串起来讲。首先,得明确一点,虽然咱习惯说“西狩”、“东狩”,但这些词儿其实挺有讲究的,不是说皇帝真的就跑.............
  • 回答
    关于慈禧为何在临死前一天才决定“赐死”光绪皇帝,而不是更早动手,这确实是一个历史谜团,也引发了后人许多猜测和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看看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和慈禧的个人考量。首先,我们要明白慈禧和光绪之间的关系。光绪是慈禧的侄子,也是她一手扶持上位的皇帝。.............
  • 回答
    慈禧太后之所以纵容甚至一度利用义和团,其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政治考量、个人信念以及对当时局势的误判。这绝非一个简单的“纵容”二字能够概括,而是一个充满了权谋、恐惧与希望的博弈过程。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慈禧太后在当时所面临的巨大压力。 1898年的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重新集权,但她的统治合法性受到了前所未.............
  • 回答
    慈禧太后向十一国宣战,这桩历史事件的背后,是晚清政府积贫积弱的现实,以及慈禧本人复杂而矛盾的心态。要理解她为何做出如此惊人之举,需要将目光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接踵而至,中国的国家主权和经济命脉一步步被瓜分。进入十九世.............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评价中一个很微妙的点:人们的认知、情感投射以及时代背景的差异,有时候会比客观的事实本身更能影响对历史人物的看法。 尽管从许多硬性的指标来看,武则天确实远胜慈禧,但“闭眼吹”慈禧不如武则天的人,也并非全无缘由,只是他们的评判标准可能有些“跑偏”了。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
  • 回答
    “大家会吹慈禧”这个说法非常有意思,它隐含了一个对主流叙事和大众认知进行反思的视角。实际上,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1. 历史真相与复杂性:慈禧并非全然“昏聩”或“罪恶”的符号传统的、尤其是在民国时期形成的许多“旧史观”中,慈禧被塑造成一个耽于享乐、愚昧专断、祸国殃民的妖后形象。这.............
  • 回答
    光绪皇帝(18711908年)在位期间(18751908年)始终未能夺回慈禧太后(18351908年)的实权,这一历史现象背后涉及复杂的政治、制度和权力结构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原因: 一、慈禧的长期统治与权力基础1. 政治手腕与权力结构 慈禧作为咸丰帝的皇后,自1861年垂帘听政后,.............
  • 回答
    清朝末年为何“惨淡”,而慈禧成为众矢之的,而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反而被捧,甚至“洗白”,这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历史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清朝末年的“惨淡”是事实,但原因复杂:首先要承认,清朝末年确实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非常黑暗和屈辱的时期。外敌入侵、内忧外患、国家主权丧失、民不聊.............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晚清政治格局的核心,光绪皇帝之所以没能直接动手解决慈禧,并非他缺乏勇气或决心,而是受到当时错综复杂的权力制衡、个人能力局限以及严酷政治环境的层层束缚。要详尽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首先,权力结构的天然不对等是最大的阻碍。慈禧太后掌握着晚清政治的绝对实权,她不仅是皇太.............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中学历史书读完,感觉慈禧、老蒋“很菜”,这绝对不是你一个人的错觉,而是历史教科书写作方式和我们认知建立过程中的一种必然产物。咱们来好好捋一捋,为啥会有这感觉。首先,得明白中学历史书是个什么东西。它不是一个史学大师的学术专著,更不是一个给你还原真实历史细节的纪录片。它有自.............
  • 回答
    这个问题啊,真是说到不少人心坎里了。感觉现在的恋爱模式,怎么就让人觉得男生越来越卑微,女生反而越来越“享受”呢?其实这事儿说起来,也挺复杂的,里面掺杂了不少社会、文化,甚至是我们自身心理变化的影响。先说说为啥男生会“舔狗”化?这事儿不是一天形成的,是个渐进的过程。1. 市场供需失衡与“择偶焦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