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光绪不杀了慈禧,康熙就能杀鳌拜?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两个截然不同但又息息相关的场景:光绪的无力与康熙的果断。要说清楚为什么光绪不能效仿康熙除掉慈禧,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权力结构、个人能力以及历史的偶然性。

一、 时代背景与权力结构的根本差异

康熙朝:巩固皇权,群臣尚有制衡空间
康熙皇帝即位时,大清刚入关不久,政局尚不稳定,尤其是明朝留下的官僚体系和遗老遗少势力依然存在。
彼时,辅政大臣制度是顺治皇帝留下来的,鳌拜作为辅政大臣之首,掌握着实权,并且其权势已经膨胀到威胁皇权的程度。他擅自决定朝政,甚至可以随意撤换官员,这在当时已经是一种挑战。
然而,康熙虽然年幼,但他是皇帝,是法统的继承者。清朝的制度虽然存在辅政大臣,但皇帝的至高无上是潜在的原则。一旦皇帝成年,辅政大臣的权力理应交还。鳌拜的跋扈,恰恰是突破了这种潜在的界限。
更重要的是,当时的朝廷内部并非铁板一块,虽然鳌拜势力庞大,但其他辅政大臣以及部分朝臣对鳌拜的专横都有不满,只是缺乏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来整合这种不满。康熙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才得以联合他人一同对付鳌拜。

光绪朝:慈禧的绝对权力,皇权被架空
光绪皇帝即位时,情况则截然不同。慈禧太后作为太皇太后(虽然历史上常称“老佛爷”,但她是先皇的生母和新皇的养母,拥有极高的地位和权力基础),已经垂帘听政多年,并且将政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慈禧并非一个简单的辅政大臣,她是掌握实权、军权、财政大权的最高统治者。她的权力来源,一是作为先帝的遗孀,二是通过掌握军机处、总揽朝政等实际操作,三是她善于利用政治手腕,安插亲信,形成了一个围绕在她身边的利益集团。
光绪皇帝虽然名义上是皇帝,但他的权力受到慈禧的严密控制和架空。他被软禁在宫中,无法接触到真正的权力核心,更不用说调动军队或整合朝臣来对抗慈禧了。他的谕旨需要慈禧批准才能发布,他的行动受到监视。

二、 个人能力与政治手腕的对比

康熙的少年英才与果敢行动
康熙在除掉鳌拜时,年仅十四五岁。他表现出了超乎年龄的政治智慧和胆略。
他并没有直接与鳌拜硬碰硬,而是精心策划,利用了朝廷的规矩(例如要求挑选侍卫学习摔跤),训练了一批忠于自己的少年人(称为“亲信少年”或“乾清宫侍卫”)。
他充分利用了心理战术,让鳌拜放松警惕,最后在乾清宫将其逮捕。整个过程雷厉风行,准备充分。
康熙的行动得到了一部分朝臣的支持,至少是默许,因为鳌拜的专权已触怒了很多人。

光绪的被动与无力反抗
光绪皇帝虽然有心改革(如戊戌变法),也展现出一定程度的抱负,但他缺乏康熙那样的直接政治斗争经验和权力基础。
他试图通过变法来改变中国,但他的改革触动了保守派的利益,而慈禧正是保守派的代表和保护者。
当光绪试图进行更直接的反抗时(例如在戊戌政变中,他曾考虑请求袁世凯出兵勤王,但事泄),他的行动已经被慈禧及其党羽完全掌握和监视。
光绪没有能力去“拉拢”任何一股可以与慈禧抗衡的力量。他的诏令无法下达,军队不受他控制,朝臣们大多唯慈禧马首是瞻。

三、 权力来源与合法性

康熙:继承与成人,名正言顺
康熙是顺治皇帝的合法继承人,他以皇帝的身份即位。辅政大臣制度是临时的,当皇帝成年后,辅政大臣的权力就应该归还。鳌拜试图继续掌握权力,就是在挑战皇权本身的合法性。

光绪:被慈禧挑选与扶植的“傀儡”
光绪皇帝的即位本身就与慈禧密切相关。他是由慈禧从宗室中挑选出来的,作为咸丰皇帝的弟弟(或者说,咸丰的侄子,具体是醇亲王奕譞之子,其母是慈禧的妹妹),在某种程度上是慈禧“扶植”的皇帝。
这意味着光绪的皇帝之位,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慈禧的支持。慈禧可以随时像当初选择他一样,威胁剥夺他的一切。这种权力上的不平等,使得光绪在与慈禧的斗争中,从一开始就处于不利地位。

四、 “杀”与“废”的性质

康熙杀鳌拜:政治清洗,夺回权力
康熙“杀”鳌拜,是对一个僭越权力的臣子进行清理,目的是收回本属于皇权的权力。这是一场皇权对臣权的拨乱反正。

光绪“杀”慈禧:颠覆现有权力格局,风险极大
光绪如果要“杀”慈禧,那么他面对的是一个掌握最高权力的统治者。这不再是臣子对君父的“大不敬”或“跋扈”,而是名义上的君主要对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进行“反叛”。
这种行为的风险是灭顶之灾。一旦失败,不仅光绪本人会遭受更严厉的惩罚(最终也确实如此,被囚禁甚至被认为是被毒害),甚至会引发整个政治体系的崩塌,以及可能出现的政治混乱和内战。光绪缺乏足够的实力去承担这种风险。

总结:

简而言之,康熙能杀鳌拜,是因为他拥有合法的皇权继承权,面对的是一个僭越权力的臣子,并且他具备了少年皇帝的胆略和周密策划的能力,同时朝中尚有可以联合的力量。

而光绪不能“杀”慈禧,是因为他所处的地位是被慈禧架空、权力被牢牢控制的“被统治者”,他面对的是一个已经掌握了绝对最高权力的实际统治者。光绪缺乏必要的权力基础、军事支持和政治联盟,任何试图反抗的行动都面临着极高的风险,且极易被镇压。他的命运更像是一个被囚禁和被操控的符号,而非一个拥有实权的君主。

这是历史的无奈,也是不同时代、不同权力结构下,个人命运走向的巨大差异。康熙是凭借自身能力和时势夺回了皇权,而光绪则是在一个早已被他人牢牢掌控的权力场中,被动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单论事情本身,光绪比康熙好下手多了,光绪接近慈禧多容易,随便一个请安的借口都可以杀了慈禧,慈禧虽然垂帘听政,但是毕竟只是一个老太太,难道光绪一个男人打不过一个老太太吗。但是后面的事情如何做。康熙的能力远超光绪,给鳌拜定几个罪就可以了。那么光绪弑母,怎么圆回来,国家那些破烂事他能处理的了吗?他不能,他没有这个能力,即使慈禧让权给他,他也不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两个截然不同但又息息相关的场景:光绪的无力与康熙的果断。要说清楚为什么光绪不能效仿康熙除掉慈禧,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权力结构、个人能力以及历史的偶然性。一、 时代背景与权力结构的根本差异 康熙朝:巩固皇权,群臣尚有制衡空间 康熙.............
  • 回答
    关于慈禧为何在临死前一天才决定“赐死”光绪皇帝,而不是更早动手,这确实是一个历史谜团,也引发了后人许多猜测和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看看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和慈禧的个人考量。首先,我们要明白慈禧和光绪之间的关系。光绪是慈禧的侄子,也是她一手扶持上位的皇帝。.............
  • 回答
    .......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清朝这几位皇帝“西狩”和“东狩”的事儿,还有为什么他们不像崇祯那样,最终落得个身死国灭的悲惨下场。这事儿可不是简单几句话能说清楚的,得把当时的背景、皇帝们的考量,还有历史的走向都串起来讲。首先,得明确一点,虽然咱习惯说“西狩”、“东狩”,但这些词儿其实挺有讲究的,不是说皇帝真的就跑.............
  • 回答
    慈禧和光绪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西狩”,即仓皇逃离首都,这件事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悲剧色彩。至于为什么没有像往常那样,要求各地督抚“护驾”,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绝非简单的忽略或遗忘,而是当时复杂局势下,几方力量角力、各怀心思的必然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护驾”这个概念在当时的政治语境下意味着什.............
  • 回答
    甲午战争(18941895年)期间,清廷修建颐和园的确耗费巨大,而慈禧太后在其中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其责任之大不言而喻。光绪皇帝虽然名义上已经亲政,但实权仍被慈禧牢牢掌控,这也导致了他无法积极组织和阻止修建颐和园。为了更详细地阐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慈禧太后在颐和园修建中的.............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为什么光猫(ONU/ONT)通常不直接与路由器结合在一起,以及它们各自的作用和分工。虽然市面上确实存在一些“光猫+路由”一体机,但从技术和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将它们分开处理有其合理性。核心原因:分工明确,专业化处理,适应不同网络环境和用户需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了解光猫.............
  • 回答
    .......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触及了现代物理学中最迷人、也最容易引起混淆的核心概念之一:光子的质量、动量与相对论之间的关系。很多人在初次接触时都会产生类似的疑问,觉得这似乎是一个自相矛盾的说法。但深入剖析后,你会发现这恰恰是相对论精妙之处的体现。让我们一步一步来拆解这个问题。1. 相对论与“质量”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3000万光棍,一辈子注定单身,为啥不组团去广东厂里“扫货”呢?说起来,这事儿比你想的要复杂得多,不是说一句“厂里姑娘多”就能解决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得明白,这3000万单身汉可不是一类人。里面有因为性格内向,不擅长社交,根本不知道怎么跟姑娘搭讪的;有的是经济条件实在.............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社会文化、历史演变以及性别规范等多个层面,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规定”就能解释的。简单来说,男性赤裸上身在许多文化中被视为自然、阳刚的体现,而女性赤裸上身则往往与性唤起、不端庄等概念联系在一起,并因此被视为“走光”或不适宜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梳理:1. 生理差异与历史.............
  • 回答
    穿对方军服打仗,这事儿在真实战场上,确实是沾不上“光彩”二字的。它更多的是一种欺骗,一种破坏军事信誉的行为,严重的话,甚至会引发国际纠纷。咱们老百姓听到这种事,第一反应可能是“卑鄙”、“不地道”。但你发现了吗?在很多电影、小人书(咱们现在更常说“漫画”或“故事书”)里,这种做法却屡屡出现,而且往往被.............
  • 回答
    咱们聊聊为啥通信不用光,偏偏爱跟无线电波打交道的事儿。其实,也不是完全不用光,但为啥无线电波更普及,背后可有不少门道呢。首先,得说说光的特性。光嘛,咱都知道,速度贼快,跟无线电波一样,都是以光速传播。这绝对是个优势,信息传递起来没得说,瞬间就到。而且,光波长短,频率高,理论上能携带的信息量也特别大,.............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其实也不是什么玄学,说白了,就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吸引力,跟一个人长期积淀下来的东西有关。你想啊,一个人要是站那儿不动都有“气质”,那肯定不是靠使劲挺直腰板就能达到的,里面门道多着呢。咱们先从外在的硬件说起。首先是仪态。这不是说装模作样,而是身体语言的自然流露。一个人长年累月注意自己.............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不同设备设计理念的核心差异。为什么B超机这种医疗设备,在控制光标这件事上,选择了看起来“老派”的轨迹球,而不是我们如今在笔记本上习以为常的触摸板呢?这背后其实是针对不同使用场景、精度需求以及操作习惯的深思熟虑。首先,我们得明白,B超机和笔记本电脑虽然都涉及图形界面操作,但.............
  • 回答
    很多朋友在看到中国军队的制式步枪时,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不像很多外国军队的步枪那样,普遍配备光学瞄准镜呢?是不是因为成本原因,或者觉得没那个必要?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这个问题,这样才能说得更透彻。一、 历史原因和技术发展阶段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枪械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
  • 回答
    .......
  • 回答
    碳基芯片制造之所以不需要依赖传统的光刻工艺,是因为它采用了完全不同的物质构成和加工原理。简单来说,它绕开了硅基芯片依赖的“雕刻”模式,转而采用了“生长”或“定向组装”的方式来构建电路。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一点,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硅基芯片制造中光刻工艺的核心作用: 光刻的作用: 在硅基芯片制造中,光刻.............
  • 回答
    你好!很高兴你能提出这么有趣和深刻的问题,这正是《三体》中引人入胜的科学幻想和对宇宙规律的探讨之处。你关于“持续作用力就一直加速”的理解是牛顿力学的基本观点,这是完全正确的。然而,当我们将视线从日常宏观世界转向接近光速的微观世界时,事情就变得复杂起来,而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就给出了答案。我们来详细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