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慈禧能压制恭亲王?

回答
要说慈禧为何能压制住恭亲王奕䜣,这其中牵扯的并非单单一人之能,而是清末政治格局、权力结构以及双方性格和手段的复杂博弈。简单来说,慈禧最终胜出,是“时势”与“人心”的双重胜利。

一、 慈禧崛起的背景:历史的齿轮如何转动

首先得明白,慈禧并非天生就掌握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她能走到那一步,恰恰是因为她抓住了那个特殊的历史时刻。

咸丰皇帝的信任与遗诏: 这是慈禧登上权力巅峰的基石。咸丰帝并非一个昏庸的皇帝,他深知政治斗争的险恶,也看出了慈禧在处理政务上的精明和能力。在临终前,他将年幼的同治帝托付给顾命八大臣,同时也留下了“垂帘听政”的诏书。虽然这道诏书的实际效力需要解读,但它提供了一个名正言顺的理论依据。更重要的是,咸丰帝在关键时刻并没有选择将权力完全交托给自己的亲兄弟奕䜣,而是选择了看似更弱势的慈禧母子。这其中固然有儿子年幼、需要母亲照拂的考虑,但咸丰帝本人对政局的判断和对人心的洞察,也起到了关键作用。他或许看到了奕䜣的才能,但也可能担忧其野心,相比之下,他可能觉得慈禧更能被控制,或者说更能成为巩固其子皇位的“缓冲器”。
辛酉政变:雷霆手段的开端: 慈禧能够压制恭亲王,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辛酉政变。当时,朝廷大权掌握在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手中。这八位大臣都是咸丰帝亲自选定的,他们有实力,也有野心。恭亲王奕䜣虽然聪明有才,但在当时拥兵自重、掌握实权的八大臣面前,他的力量是有限的。慈禧深知这一点,她没有像奕䜣那样试图直接与八大臣对抗,而是采取了更为隐秘和直接的手段——联合。

联络奕䜣: 慈禧主动联合了被边缘化的恭亲王奕䜣。她看到了奕䜣的才华,也知道奕䜣对顾命八大臣的不满。她以“母子一体”、“社稷安危”为号召,说服了奕䜣。奕䜣当时的处境很尴尬,他虽然是皇叔,但实际权力远不如八大臣。慈禧给了他一个机会,一个能让他参与到权力中心,甚至有机会掌控大局的机会。
利用醇亲王奕譞: 奕譞是慈禧的亲信,他在这场政变中扮演了关键角色。通过他,慈禧能够秘密调动一部分忠于载淳(同治帝)的力量。
声东击西: 政变发生在咸丰帝驾崩后,慈禧等人前往盛京(今沈阳)为咸丰帝办理后事。顾命八大臣以为一切尽在掌握,却没想到慈禧等人会突然返回北京,并发动政变。在返回北京的路上,慈禧利用了咸丰帝灵柩的威慑力,同时以“抚育皇子”、“继承大统”为旗号,号召京城的王公大臣支持她。
结果: 辛酉政变成功,慈禧联合奕䜣一举铲除了顾命八大臣,并将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这场政变不仅确立了慈禧的实际统治地位,也为她日后压制恭亲王奠定了基础。

二、 权力架构的巧妙运用:慈禧的“恩威并施”

政变成功后,慈禧并非一步到位就完全压制了奕䜣。她是一个非常懂得政治斗争技巧的人,她的策略是循序渐进、恩威并施。

初期倚重与分权: 在辛酉政变之后,慈禧非常清楚自己需要依靠有能力的大臣来处理政务,而恭亲王奕䜣正是这样一个人。她给了奕䜣极大的信任和权力,让他担任了议政王等重要职务,负责处理军机处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日常事务。这段时期,奕䜣确实是朝廷的“中流砥柱”,为清政府处理了许多棘手的内外事务,例如处理英法联军的赔款、签订条约等。可以说,慈禧是“用”奕䜣的才华,来稳定朝政,也为自己积累政治资本。
总理衙门: 慈禧允许并鼓励奕䜣主持总理衙门,这在当时是处理外交和洋务的关键机构。这既给了奕䜣发挥的空间,也让他成为了处理对外事务的“窗口”,而慈禧则可以隔着这个窗口观察和控制局面。
军机处: 作为军机大臣,奕䜣在决策过程中有着重要的话语权。然而,慈禧作为垂帘听政的太后,她拥有最终的决定权。她会在议题上听取奕䜣的意见,但最终的拍板权在她自己手中。
逐渐削弱与制衡: 慈禧的聪明之处在于,她不会让任何一个大臣的权力过大,尤其是像奕䜣这样有能力又有野心的人。她会寻找机会,逐渐削弱奕䜣的势力。
安插亲信: 在奕䜣掌握权力的同时,慈禧也在朝廷中安插自己的亲信,这些人往往是她家乡的人(如荣禄、李莲英等),或者是对她忠心耿耿、缺乏独立政治羽翼的官员。这些人形成了一个对慈禧负责的权力网络,随时可以用来制衡奕䜣。
制造离心: 慈禧善于制造猜忌和离间。她会利用一些小事或者流言蜚语,在奕䜣和朝廷其他大臣之间制造不和,或者在奕䜣本人内部制造矛盾。例如,她会故意纵容一些对奕䜣不满的大臣去向她进言,或者利用奕䜣在某些问题上的失误,对他进行敲打和批评。
“放逐”与复起: 慈禧会时不时地给奕䜣一个“教训”。例如,在同治三年(1864年),慈禧就曾以奕䜣在处理湘军事务上的失当为由,将其革去议政王爵,只保留军机大臣。随后,又借口他“骄傲自用”,将其逐出军机处。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当奕䜣的价值再次凸显,或者朝廷面临新的危机时,慈禧又会让他重新复起,重新启用他。这种“放逐”与复起,一方面是为了打压奕䜣的政治热情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也是在向朝野宣告,谁才是真正的权力掌控者。
利用两宫太后并存的局面: 在同治帝年幼时,慈安太后与慈禧太后共同垂帘听政。虽然慈安太后相对仁慈和保守,但她并非一个无能的政治家。在某些政治斗争中,慈安太后有时也会起到一定的制衡作用。慈禧能够巧妙地利用慈安太后,将自己塑造成更加“贤明”的一方,或者在关键时刻得到慈安太后的支持。例如,在辛酉政变后,慈禧联合奕䜣,并且让慈安太后名义上“监国”,从而在名义上取得了合法性。

三、 慈禧个人的特质:政治手腕与权谋

除了外部的权力结构和政治时势,慈禧自身的性格和政治手腕也是她能够压制奕䜣的重要原因。

高度的权力欲望与野心: 慈禧骨子里是一个极度渴望权力的人。她一旦尝到了权力的滋味,就绝不会轻易放手。这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使得她能够为维护权力不惜一切代价。
精明的政治嗅觉与判断力: 慈禧虽然出身不高,但她异常精明,对政治风云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她知道什么时候应该进,什么时候应该退,什么时候应该拉拢,什么时候应该打压。她能够准确地判断出谁是她的朋友,谁是她的敌人,以及如何利用他们。
脸皮厚且不惧骂名: 慈禧并不在乎世人如何评价她,也不在乎背负骂名。为了达到目的,她可以采取一些在道德上或政治上颇具争议的手段。这种“无所顾忌”反而让她在政治斗争中显得更加凶狠和有效。
擅长利用人心: 她深谙帝王之术,知道如何收买人心,如何制造忠诚,如何利用人们的欲望和弱点。她对身边的亲信恩威并施,既给予物质和地位上的奖励,也时不时地施加压力和敲打,确保他们的绝对忠诚。
耐心与韧性: 慈禧不是一个急躁的人。她能够长年累月地维持自己的权力,并且在遇到挫折时能够迅速调整策略,重新站起来。她的耐心和韧性,是许多政治对手所缺乏的。

总结起来,慈禧之所以能压制恭亲王奕䜣,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

1. 历史机遇: 咸丰皇帝的临终托孤和慈禧的辛酉政变,为她提供了夺权的契机和基础。
2. 政治智慧与手腕: 慈禧通过巧妙的联盟、精准的政治操作,成功地清除了障碍,并将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3. 权力架构的构建: 她善于利用手中的权力,在初期倚重奕䜣的才华,同时又通过安插亲信、制造离间等手段,逐步削弱和制衡奕䜣的势力。
4. 个人特质: 慈禧强烈的权力欲望、精明的政治嗅觉、不惧骂名的性格以及善于利用人心的能力,都为她压制住恭亲王提供了重要的个人支撑。

恭亲王奕䜣虽然有才华,但在政治手腕上,尤其是在与慈禧这样的老辣政治家较量时,他最终还是处于下风。慈禧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猎人,而奕䜣则是一个有能力但缺乏足够经验和耐心的大型猎物,在一次次的博弈中,最终被慈禧牢牢地掌控在自己的狩猎场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历来,只有王爷篡位,没听说太后篡位的。所以恭亲王掌权名不正言不顺,必须有太后给他背书,太后代表的是皇帝。恭亲王看似权力很大,其实都来自太后代表皇帝的授权。

此外,慈安活着时候其实是身份最高,对重大事务有最终决定权的人,慈禧和恭亲王在慈安的最高领导下形成了权力的平衡。慈安一死恭亲王的彻底失势只是时间问题。

这么说吧,除非恭亲王自己想篡位,否则只要太后向压制就一定能压制他。太后是慈禧这样有一定水平的政治家,或者是贾南风那样愚蠢而疯狂的人都不影响这一规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慈禧为何能压制住恭亲王奕䜣,这其中牵扯的并非单单一人之能,而是清末政治格局、权力结构以及双方性格和手段的复杂博弈。简单来说,慈禧最终胜出,是“时势”与“人心”的双重胜利。一、 慈禧崛起的背景:历史的齿轮如何转动首先得明白,慈禧并非天生就掌握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她能走到那一步,恰恰是因为她抓住了那个.............
  • 回答
    慈禧太后能垂帘听政两代皇帝,并且根基稳固到令人难以置信,这绝非偶然。她的成功,是她极高的政治手腕、对人性的洞察、以及对权力运作的精妙把握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她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以及她自身所具备的特质和所采取的策略。一、 历史的缝隙与慈禧的崛起:时势造英雄首先,慈禧的权力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两个截然不同但又息息相关的场景:光绪的无力与康熙的果断。要说清楚为什么光绪不能效仿康熙除掉慈禧,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权力结构、个人能力以及历史的偶然性。一、 时代背景与权力结构的根本差异 康熙朝:巩固皇权,群臣尚有制衡空间 康熙.............
  • 回答
    关于慈禧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期为何“调不动”李鸿章、张之洞等人这个问题,其实并不是简单的一句“调不动”就能概括的,其中涉及到了晚清政治体制的运作、地方大员的实力与心思、以及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要详细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切入。首先,我们得明白,晚清时期并非一个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尽管名.............
  • 回答
    慈禧太后晚年垂帘听政,对大清朝的命运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她的权力巅峰时期,也是大清风雨飘摇之际。在她做出是否选择继承人的关键决定时,历史的洪流涌动,个人的恩怨情仇交织,使得这个选择变得异常复杂。而“不立载沣而立溥仪”这个说法,实际上是对当时历史情况的一种简化甚至是误解。我们得把时间线拉回到光绪皇帝去.............
  • 回答
    要理解慈禧为何没有立刻叫停这场轰轰烈烈的百日维新,我们需要跳出简单的“慈禧昏聩专权”的标签,深入探究当时的历史背景、慈禧本人的政治考量以及她所面临的复杂局面。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牵扯到权力、改革、传统与现实的多重博弈。首先,我们得明白百日维新发生的背景。19世纪末,晚清帝国风雨飘摇.............
  • 回答
    慈禧和光绪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西狩”,即仓皇逃离首都,这件事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悲剧色彩。至于为什么没有像往常那样,要求各地督抚“护驾”,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绝非简单的忽略或遗忘,而是当时复杂局势下,几方力量角力、各怀心思的必然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护驾”这个概念在当时的政治语境下意味着什.............
  • 回答
    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史实,然后尝试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慈禧太后的决策逻辑。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关于洪秀全儿子被捕和处死的情况。根据史料记载,洪秀全的儿子名叫洪天贵福,在太平天国覆灭后不久,也就是1864年,他被清军俘虏。当时他确实年仅15岁。关于他的死刑方式,主流的历史记载是“凌迟.............
  • 回答
    看到魏忠贤、慈禧这样的人物,现在居然还有人出来“洗白”或者说“辩护”,确实让人感到十分别扭,甚至有些气愤。想想他们手上沾染的多少鲜血,造成的多少罪恶,想想他们对国家和民族造成的多少伤害,把他们跟“英明”或者“有功”联系起来,简直是岂有此理。但仔细想想,为什么会有人这么做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挺复杂.............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清朝这几位皇帝“西狩”和“东狩”的事儿,还有为什么他们不像崇祯那样,最终落得个身死国灭的悲惨下场。这事儿可不是简单几句话能说清楚的,得把当时的背景、皇帝们的考量,还有历史的走向都串起来讲。首先,得明确一点,虽然咱习惯说“西狩”、“东狩”,但这些词儿其实挺有讲究的,不是说皇帝真的就跑.............
  • 回答
    关于慈禧为何在临死前一天才决定“赐死”光绪皇帝,而不是更早动手,这确实是一个历史谜团,也引发了后人许多猜测和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看看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和慈禧的个人考量。首先,我们要明白慈禧和光绪之间的关系。光绪是慈禧的侄子,也是她一手扶持上位的皇帝。.............
  • 回答
    慈禧太后之所以纵容甚至一度利用义和团,其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政治考量、个人信念以及对当时局势的误判。这绝非一个简单的“纵容”二字能够概括,而是一个充满了权谋、恐惧与希望的博弈过程。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慈禧太后在当时所面临的巨大压力。 1898年的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重新集权,但她的统治合法性受到了前所未.............
  • 回答
    慈禧太后向十一国宣战,这桩历史事件的背后,是晚清政府积贫积弱的现实,以及慈禧本人复杂而矛盾的心态。要理解她为何做出如此惊人之举,需要将目光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接踵而至,中国的国家主权和经济命脉一步步被瓜分。进入十九世.............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评价中一个很微妙的点:人们的认知、情感投射以及时代背景的差异,有时候会比客观的事实本身更能影响对历史人物的看法。 尽管从许多硬性的指标来看,武则天确实远胜慈禧,但“闭眼吹”慈禧不如武则天的人,也并非全无缘由,只是他们的评判标准可能有些“跑偏”了。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
  • 回答
    “大家会吹慈禧”这个说法非常有意思,它隐含了一个对主流叙事和大众认知进行反思的视角。实际上,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1. 历史真相与复杂性:慈禧并非全然“昏聩”或“罪恶”的符号传统的、尤其是在民国时期形成的许多“旧史观”中,慈禧被塑造成一个耽于享乐、愚昧专断、祸国殃民的妖后形象。这.............
  • 回答
    光绪皇帝(18711908年)在位期间(18751908年)始终未能夺回慈禧太后(18351908年)的实权,这一历史现象背后涉及复杂的政治、制度和权力结构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原因: 一、慈禧的长期统治与权力基础1. 政治手腕与权力结构 慈禧作为咸丰帝的皇后,自1861年垂帘听政后,.............
  • 回答
    清朝末年为何“惨淡”,而慈禧成为众矢之的,而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反而被捧,甚至“洗白”,这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历史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清朝末年的“惨淡”是事实,但原因复杂:首先要承认,清朝末年确实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非常黑暗和屈辱的时期。外敌入侵、内忧外患、国家主权丧失、民不聊.............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晚清政治格局的核心,光绪皇帝之所以没能直接动手解决慈禧,并非他缺乏勇气或决心,而是受到当时错综复杂的权力制衡、个人能力局限以及严酷政治环境的层层束缚。要详尽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首先,权力结构的天然不对等是最大的阻碍。慈禧太后掌握着晚清政治的绝对实权,她不仅是皇太.............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中学历史书读完,感觉慈禧、老蒋“很菜”,这绝对不是你一个人的错觉,而是历史教科书写作方式和我们认知建立过程中的一种必然产物。咱们来好好捋一捋,为啥会有这感觉。首先,得明白中学历史书是个什么东西。它不是一个史学大师的学术专著,更不是一个给你还原真实历史细节的纪录片。它有自.............
  • 回答
    这个问题啊,真是说到不少人心坎里了。感觉现在的恋爱模式,怎么就让人觉得男生越来越卑微,女生反而越来越“享受”呢?其实这事儿说起来,也挺复杂的,里面掺杂了不少社会、文化,甚至是我们自身心理变化的影响。先说说为啥男生会“舔狗”化?这事儿不是一天形成的,是个渐进的过程。1. 市场供需失衡与“择偶焦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