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慈禧不立载沣而立溥仪当皇帝?

回答
慈禧太后晚年垂帘听政,对大清朝的命运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她的权力巅峰时期,也是大清风雨飘摇之际。在她做出是否选择继承人的关键决定时,历史的洪流涌动,个人的恩怨情仇交织,使得这个选择变得异常复杂。而“不立载沣而立溥仪”这个说法,实际上是对当时历史情况的一种简化甚至是误解。我们得把时间线拉回到光绪皇帝去世前后,才能更清晰地理解慈禧的真实考量和当时的政治格局。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慈禧太后并没有直接“立”溥仪为皇帝。 那个时候,慈禧太后已经油尽灯枯,去世的前一天才下达了光绪皇帝驾崩和溥仪继位的谕旨。溥仪之所以能成为皇帝,更多的是在慈禧临终前的安排,以及在她去世后,以皇太后(隆裕太后)和王公大臣们组成的摄政王集团的共同决定。

那么,为什么载沣(醇亲王奕譞之子,光绪皇帝的弟弟,溥仪的父亲)没有成为皇帝,而他的儿子溥仪却被推上了皇位呢?这里面有几个核心的原因:

一、 载沣的条件不符合慈禧当时的政治需求。

慈禧太后在光绪帝死后选择继承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1. 需要一个“听话”的接班人: 慈禧经历了“戊戌变法”的惨痛教训,她对光绪皇帝的改革思想和独立意志深恶痛绝。她需要的是一个能够绝对服从自己旨意,不会挑战她权威的新皇帝。而载沣,虽然是皇亲国戚,但他的性格和政治影响力是慈禧需要权衡的。
2. 载沣当时的处境和名声: 载沣虽然是醇亲王,但他的政治经验和能力并不是特别突出。更重要的是,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为了巩固权力,曾一度将载沣革去亲王爵位,虽然后来恢复了,但这多少带有政治上的警示意味。此外,载沣在庚子事变后被派往欧洲考察,他的一些言行(比如在德国时因被德国官员侮辱而拔刀相向)被一些人认为是卤莽冲动,不够沉稳。慈禧需要的是一个在内忧外患的大清王朝能够稳定局势,并且能够被她牢牢掌控的人。
3. 载沣与革命党的关系: 尽管载沣本人对革命党并无实质性的支持,但他的弟弟载涛曾与一些革命党人有所接触。在慈禧看来,任何与革命党有牵连的皇族成员,都可能成为潜在的隐患,不利于她维持统治的稳定。

二、 溥仪的“优势”在于他的年幼和纯粹。

慈禧选择年幼的溥仪,有着她自己的政治盘算:

1. “幼主垂帘”模式的延续: 慈禧本人就是通过垂帘听政,逐步掌握了国家的最高权力。她深谙这种模式的优势,即通过控制幼主来达到控制朝政的目的。溥仪的年幼,意味着他完全可以被慈禧(或者在她死后被摄政者)塑造和控制,成为一个傀儡皇帝,让她可以继续保持对朝政的影响力。
2. 血统的“纯粹”: 溥仪是光绪皇帝的侄子,同时又是载沣的儿子。从血统上来说,他既是醇亲王一脉的,又和光绪皇帝沾亲带故。选择他作为光绪皇帝的继承人,在程序和血统上都比较容易被接受。
3. 回避政治敏感: 选择溥仪,可以暂时避开载沣可能存在的政治顾虑。年幼的孩子没有政治立场,更容易被塑造成慈禧期望的形象。

三、 慈禧的最终决定和历史的巧合。

慈禧太后在临终前,对继承人的问题曾有犹豫。据记载,她也曾考虑过其他人,甚至包括一些成年皇族成员。但是,最终她还是选择了溥仪。

光绪皇帝的安排: 光绪皇帝在临终前曾密诏载沣“摄政王”,可见光绪皇帝本人也考虑到了自己身后事。这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慈禧的决定,毕竟光绪皇帝是她的“儿子”,他的意愿对慈禧来说,虽然不至于完全左右,但也是一个需要顾忌的因素。
隆裕太后的推波助澜: 隆裕太后(光绪皇帝的皇后,也是载沣的姐姐)在慈禧和光绪皇帝死后,作为合法的皇太后,她在政治决策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隆裕太后虽然是载沣的姐姐,但她更倾向于支持年幼的溥仪,因为这有助于她自己作为皇太后在权力结构中的地位,并且她可能也认为载沣的性情不适合执政。
摄政王制度的建立: 慈禧太后在下达溥仪继位谕旨的同时,也安排了由载沣担任摄政王,辅佐幼主。这是一种制度安排,旨在确保权力过渡的平稳,并继续维持清朝的统治。慈禧的考量是,由载沣摄政,而溥仪登基,既能满足继承的程序,又能通过摄政王来控制实际的权力,并且让载沣成为前台的执行者。

那么,载沣为什么最终没有成为皇帝,而是成为摄政王?

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慈禧太后没有选择载沣当皇帝,但她选择了他当摄政王,辅佐溥仪。原因在于:

慈禧需要一个“代言人”和“执行者”。 载沣虽然有她认为的不足之处,但他毕竟是醇亲王,有地位,是皇族成员,可以成为摄政王,代理皇帝处理政务。慈禧认为,通过摄政王制度,她依然能够掌握大清朝的命脉。
载沣的“弱势”反而是一种“可控性”。 相对于其他有实力、有野心、可能与慈禧抗衡的皇族成员,载沣相对温和、能力也非顶尖的性格,反而让慈禧觉得更容易掌控。她不希望出现一个像光绪那样试图改革、挑战她权威的皇帝,也不希望出现一个过于强势、可能颠覆她统治秩序的摄政者。

总结来说,慈禧太后不立载沣而立溥仪,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不选载沣”的问题,而是她临终前对大清江山稳定和权力延续的一系列政治考量和制度设计。 她选择了年幼的溥仪,是为了继续她垂帘听政的模式,通过控制幼主来掌握实权。同时,她安排载沣担任摄政王,既利用了他的身份和血统,也寄希望于能够通过摄政王制度来维持朝政的稳定,并将权力紧紧地握在手中,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

历史的发展并非简单的个人选择,而是政治博弈、权力结构、个人性格以及时代背景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慈禧的这个决定,最终也未能挽救清朝覆灭的命运,反而将一个懵懂的幼童推向了历史的漩涡中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国有长君,社稷之福,为什么慈禧临死时立一个幼主,而不是年富力强的载沣?如果立了载沣,清朝能否避免灭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慈禧太后晚年垂帘听政,对大清朝的命运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她的权力巅峰时期,也是大清风雨飘摇之际。在她做出是否选择继承人的关键决定时,历史的洪流涌动,个人的恩怨情仇交织,使得这个选择变得异常复杂。而“不立载沣而立溥仪”这个说法,实际上是对当时历史情况的一种简化甚至是误解。我们得把时间线拉回到光绪皇帝去.............
  • 回答
    这几句老祖宗传下来的俗话,句句都是大实话,尤其在职场这个讲究效率、结果和责任的现代社会,更能体现出其深刻的道理。咱们今天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管理者有时候真不能“慈”也不能“善”。“慈不掌兵”:为什么对下属不能过于心软?这句话直接点出了管理的军事属性。军队讲究的是令行禁止,纪律严明,这是保证战.............
  • 回答
    要理解慈禧为何没有立刻叫停这场轰轰烈烈的百日维新,我们需要跳出简单的“慈禧昏聩专权”的标签,深入探究当时的历史背景、慈禧本人的政治考量以及她所面临的复杂局面。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牵扯到权力、改革、传统与现实的多重博弈。首先,我们得明白百日维新发生的背景。19世纪末,晚清帝国风雨飘摇.............
  • 回答
    关于慈禧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期为何“调不动”李鸿章、张之洞等人这个问题,其实并不是简单的一句“调不动”就能概括的,其中涉及到了晚清政治体制的运作、地方大员的实力与心思、以及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要详细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切入。首先,我们得明白,晚清时期并非一个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尽管名.............
  • 回答
    慈禧太后能垂帘听政两代皇帝,并且根基稳固到令人难以置信,这绝非偶然。她的成功,是她极高的政治手腕、对人性的洞察、以及对权力运作的精妙把握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她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以及她自身所具备的特质和所采取的策略。一、 历史的缝隙与慈禧的崛起:时势造英雄首先,慈禧的权力并.............
  • 回答
    慈禧和光绪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西狩”,即仓皇逃离首都,这件事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悲剧色彩。至于为什么没有像往常那样,要求各地督抚“护驾”,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绝非简单的忽略或遗忘,而是当时复杂局势下,几方力量角力、各怀心思的必然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护驾”这个概念在当时的政治语境下意味着什.............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清朝这几位皇帝“西狩”和“东狩”的事儿,还有为什么他们不像崇祯那样,最终落得个身死国灭的悲惨下场。这事儿可不是简单几句话能说清楚的,得把当时的背景、皇帝们的考量,还有历史的走向都串起来讲。首先,得明确一点,虽然咱习惯说“西狩”、“东狩”,但这些词儿其实挺有讲究的,不是说皇帝真的就跑.............
  • 回答
    关于慈禧为何在临死前一天才决定“赐死”光绪皇帝,而不是更早动手,这确实是一个历史谜团,也引发了后人许多猜测和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看看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和慈禧的个人考量。首先,我们要明白慈禧和光绪之间的关系。光绪是慈禧的侄子,也是她一手扶持上位的皇帝。.............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权力结构、宗法观念以及女性社会地位等诸多方面。为什么吕雉、冯太后、萧太后、慈禧都能在关键时刻掌握大权,甚至“临朝称制”,而最终只有武则天一人坐上皇位?这其中的门道,可不是一句“女性不能称帝”就能简单概括的。临朝称制:一种特殊的权力过渡和维持方式首先,我们需要.............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两个截然不同但又息息相关的场景:光绪的无力与康熙的果断。要说清楚为什么光绪不能效仿康熙除掉慈禧,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权力结构、个人能力以及历史的偶然性。一、 时代背景与权力结构的根本差异 康熙朝:巩固皇权,群臣尚有制衡空间 康熙.............
  • 回答
    天龙八部里,玄慈方丈“带头大哥”的身份,之所以一直隐藏,甚至为此导致了那么多人的悲惨结局,这背后的原因,远非简单的“不愿承认”四个字可以概括。这背后牵扯着个人情感、宗教信仰、江湖道义,以及更深层次的责任与逃避。首先,我们得回到事情的源头,那是一段被压抑了二十多年的情感纠葛。玄慈,作为少林寺方丈,身份.............
  • 回答
    《天龙八部》中,乔峰身世悲惨,一系列的悲剧几乎都是由“带头大哥”的身份所引发。当年雁门关外,三百多名武林好汉伏击乔峰一家,导致乔峰父母双亡,他本人也因此被养育他的少林寺收养。后来,为了替父母报仇,乔峰踏上了寻找带头大哥的漫漫长路,一路走来,揭开了身世之谜,却也因此卷入了少林寺、丐帮、西夏、大理等多个.............
  • 回答
    《红楼梦》中对婆子这一群体,确实显得不够慈悲,鲜有细致描绘她们的不易、不幸,更少有正面的刻画。究其原因,这与曹雪芹创作的视角、小说的主题以及当时社会背景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从创作的视角来看,《红楼梦》的核心关注点是贾府这一贵族家庭的兴衰,以及以贾宝玉、林黛玉为代表的年轻一代的命运。曹雪芹笔下的世.............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很多人可能会纳闷,自己拼命干活,为老板挣了那么多钱,为什么却享受不到多少“红利”,反而这些钱又被捐了出去?这里面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的考量,不仅仅是钱该花在哪里,更深层的是价值取向、企业发展战略、甚至是对社会的回馈方式等等。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聊聊,希望能说得够明白。首先,我.............
  • 回答
    “红楼梦”里妙玉这个人物,是个极有争议的。她本是个带发修行的女子,按理说应该与人为善,慈悲为怀,可书中描写的她,却着实让人觉得冷若冰霜,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刻薄。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觉得,不能简单地将她的行为归结为“不慈悲”,里面牵扯的东西可复杂着呢。首先,咱们得明白,妙玉的出家,跟一般人理解的“四大皆.............
  • 回答
    政府在管理社会和经济方面扮演着核心角色,而民间慈善组织作为社会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也会对政府的政策和运作产生影响。因此,部分政府在对待民间慈善组织的成立和发展时,可能表现出不愿予便利的态度,其原因复杂且多层面。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权力与控制的考量: 对社会影响力的担忧:.............
  • 回答
    “中国传统文化只讲子孝不讲父慈”这种说法,我觉得有点太绝对了,不够准确。仔细想来,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传统文化一概而论,而且“父慈”的概念虽然不像“子孝”那样被反复强调、形成系统性的理论,但它确实是存在的,只是表现形式和侧重点有所不同。首先,我们得承认,在论述家庭伦理关系时,“子孝”确实占据了非常突出的.............
  • 回答
    关于慈禧太后在临终前为何没有下令除掉袁世凯,这个问题其实相当复杂,涉及到当时政治格局、慈禧的个人考量以及袁世凯自身的手段。与其说慈禧“不杀”,不如说她即便心中对袁世凯有所忌惮,也权衡利弊后选择了“暂不处置”或者说“无法轻易处置”。1. 袁世凯的实力与功劳,让慈禧投鼠忌器首先,必须承认袁世凯当时已经不.............
  • 回答
    要说慈禧为何能压制住恭亲王奕䜣,这其中牵扯的并非单单一人之能,而是清末政治格局、权力结构以及双方性格和手段的复杂博弈。简单来说,慈禧最终胜出,是“时势”与“人心”的双重胜利。一、 慈禧崛起的背景:历史的齿轮如何转动首先得明白,慈禧并非天生就掌握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她能走到那一步,恰恰是因为她抓住了那个.............
  • 回答
    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史实,然后尝试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慈禧太后的决策逻辑。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关于洪秀全儿子被捕和处死的情况。根据史料记载,洪秀全的儿子名叫洪天贵福,在太平天国覆灭后不久,也就是1864年,他被清军俘虏。当时他确实年仅15岁。关于他的死刑方式,主流的历史记载是“凌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