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红楼梦》里妙玉身为出家者为什么一点都不慈悲?

回答
“红楼梦”里妙玉这个人物,是个极有争议的。她本是个带发修行的女子,按理说应该与人为善,慈悲为怀,可书中描写的她,却着实让人觉得冷若冰霜,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刻薄。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觉得,不能简单地将她的行为归结为“不慈悲”,里面牵扯的东西可复杂着呢。

首先,咱们得明白,妙玉的出家,跟一般人理解的“四大皆空”不一样。她出家,是因为出身和遭遇太过特殊。书中交代,她是苏州人氏,自幼多病,为了“脱去尘缘”,才选择了在京城栊翠庵修行。这说明,她的出家,更多的是一种自我保护,一种对世俗纷扰的逃避,而不是出于什么崇高的宗教情怀。她并没有真正放下过去,也没有完全融入到佛门清净之地。

她身上那种清高孤傲的劲儿,就没怎么改过来。妙玉是个极其注重洁净和讲究的人,这点从她用过的所有物件都要求用旧的,不能沾染俗气就能看出来。这种“洁癖”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她觉得自己与众不同,觉得自己超凡脱俗,所以看不起那些“俗人”。在她的眼里,贾府里的那些小姐们,哪怕是宝玉,也未尝没有沾染俗气的可能。

所以,你看她对宝玉,虽有几分欣赏,但更多的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宝玉来喝她泡的茶,她会嫌弃宝玉的“脏手”,会要求宝玉洗手,甚至连用过的茶杯,都嫌弃脏,要扔掉。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洁净了,简直是有些洁癖到了病态的地步。她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觉得别人都沾染了世俗的污秽,而她才能保持那份清净。

再比如她对宝钗和黛玉的态度。宝钗来找她,她虽然也给了杯茶,但那种招待方式,明显不如对宝玉那么用心。而对黛玉,她又是另一种欣赏,但这种欣赏也带着几分“同类”的优越感,好像觉得黛玉也和她一样,能理解她那份清高。但这种理解,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体谅和关怀。

妙玉的“不慈悲”,更多的是一种源于她自身的不安全感和对外界的戒备心。她身处红尘,却又试图超脱红尘,这种矛盾的心理让她变得更加封闭和孤僻。她不信任任何人,也不愿意轻易地付出情感。她保护自己的方式,就是筑起一道高墙,用自己的清高和冷漠来抵御一切可能的伤害。

而且,她修行的地方——栊翠庵,虽然是佛门,但终究还是在大观园的范围之内。她虽然身在庙中,但并没有完全脱离尘世的联系。她仍然要与贾府的人打交道,接受他们的供奉,甚至还参与到他们的生活之中。这种半出家半在俗的状态,也让她无法真正做到心无挂碍,四大皆空。她仍然有她的牵绊,有她的烦恼,只是表现得更加隐晦罢了。

你看她后来被贼人掳走,也并没有表现出多少哀求或者绝望,反而似乎有一种认命的态度。这其实也说明了,她内心深处,可能并没有她表面上表现出来的那么坚强和超然。她只是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来维持自己的尊严和清净。

所以,我觉得妙玉的“不慈悲”,与其说是一种道德上的缺陷,不如说是她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以及所处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她是个极度复杂的人物,她身上的“不慈悲”和她的“才情”、“孤傲”一样,都是她性格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她不是一个被脸谱化的“好人”或者“坏人”,她就是一个在尘世中努力保持自己独特存在方式的女子。她的“冷”,恰恰是她试图保护自己“净”的一种方式,只是这种方式在外人看来,显得有些不近人情,甚至残酷罢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妙玉是被迫出家,然后家里出事了,她回不去,没有了保护人,她又超级超级有钱,却没有权势保护财产,自己还长得特漂亮,她师傅怕她出事就带她到京城投靠大庙,古代大的寺庙也是很有权势的,这样勉强度日。

而她是怎么进来的呢?是盖大观园时,王夫人想起来要买点唱戏的女孩子住在里面给贵妃唱戏,又说起来还"需要"一个尼姑给贵妃祈福。她手下的婆子说,听说有个尼姑是官二代,家里出事投靠了京城大庙,我们去请了,她不愿意。

王夫人说,这些人有点身份就自持身份,不过是要点面子,你用我的帖子,亲自下请帖把她请来。

王夫人根本没有考虑过妙玉也许真的真的不愿意。

我想妙玉就算是真的不愿意,也不敢得罪了贵妃亲妈。

妙玉瞧不上刘姥姥有什么稀奇,世界对她来说并不善良,充满了威胁,来自底层和上层每个阶层都对她有威胁,所以她也没有长成个傻白甜的甜心而已。







相比之下,香菱才是个可爱可怜可叹的奇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红楼梦”里妙玉这个人物,是个极有争议的。她本是个带发修行的女子,按理说应该与人为善,慈悲为怀,可书中描写的她,却着实让人觉得冷若冰霜,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刻薄。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觉得,不能简单地将她的行为归结为“不慈悲”,里面牵扯的东西可复杂着呢。首先,咱们得明白,妙玉的出家,跟一般人理解的“四大皆.............
  • 回答
    《红楼梦》里的妙玉,这位不食人间烟火的栊翠庵尼姑,她的身份之复杂,绝非一两句话就能概括。要深入理解她,得从她的出身、出家原因、在贾府的地位以及她个人的精神追求等多个层面来剖析。首先,咱们得说说她的出身。书中明明白白地说,妙玉是“苏州一家观山望海的世家”,这可不是寻常人家的孩子。观山望海,暗示着她家世.............
  • 回答
    关于妙玉用陈年雪水泡茶,书中确实有提及,而且这还是她一个特别讲究的生活习惯。不过,咱们从常识和科学的角度来聊聊,这雪水放那么长时间,到底会不会坏?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书里说的“雪水”可能和你我想象中的“雪水”不太一样,至少在妙玉的认知里是。妙玉是何等人物?那是书中少有的、对生活品质有着极致追求,甚.............
  • 回答
    《红楼梦》中薛姨妈(薛蟠之母)留在贾府并非简单的“赖”字,而是多重社会关系、家族利益与个人处境交织的复杂结果。以下从多个层面详细解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家族联姻与利益捆绑1. 贾府与薛家的姻亲关系 薛姨妈作为薛家次女,其婚姻已与贾府形成紧密联系。贾母对薛姨妈的宠爱(如“薛家女儿最会来事”).............
  • 回答
    说到《红楼梦》里的冷香丸,这可真是一味奇妙的药,它承载的不仅仅是药方的本身,更像是作者曹雪芹为我们精心调配的一种带有深刻寓意的象征。要说这冷香丸的深意,咱们得从几个层面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最直观的,冷香丸是用来治病,具体来说,是治薛宝钗的“热毒”。宝钗是什么人?她是那种“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
  • 回答
    贾府,一个在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描绘得如同天上人间的贵族家庭,其恢弘的宅邸、奢靡的生活以及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无不令人咂舌。而在这庞大帝国背后,支撑起这一切运转的,便是数量庞大、分工细致的佣人队伍。那么,贾府为何需要如此之多的佣人?在那个时代,这样的配置究竟是出于何种必要?让我们剥开层层繁华,细.............
  • 回答
    红楼梦里,晴雯、麝月这些大丫头对芳官的态度,和对小红的态度,确实是截然不同的。这背后,藏着丫鬟们在贾府这个等级森严的大家族里,各自的生存智慧、身份考量,以及对未来命运的微妙预判。想把这个说透了,得从几个层面掰开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丫鬟们也不是铁板一块,她们之间也有亲疏远近,有自己的小团体和小.............
  • 回答
    一想起《红楼梦》,我的眼前总会浮现出那个场景:晴雯病重时,宝玉去看她。那不是一幅寻常的病榻探望图,而是将人性中最为脆弱、最为纯粹的部分撕开,赤裸裸地呈现在我眼前,每每回想,总让我胸口发闷,眼眶湿润。场景是在怡红院,却少了往日的生机勃勃。小丫鬟们都围在床边,窃窃私语,气氛压抑得像要滴出水来。晴雯,那个.............
  • 回答
    咱们聊聊《红楼梦》里薛宝琴这姑娘,你说她是不是有点“碍眼”?本来宝钗黛玉这俩人间绝色、才情横溢的,已经把大观园搅得风生水起,读者看她们俩的爱恨情仇也看得津津有味,忽然冒出来一个薛宝琴,而且是那种“样样都比她们好”的设定,这不像是要给主角加戏,反倒像是要“降维打击”一下?说句实在话,我刚开始看《红楼梦.............
  • 回答
    《红楼梦》这部奇书,最让人拍案叫绝的,莫过于它那如同层层叠叠的精美景致,又如串串饱满的珍珠,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巧妙对比”。曹雪芹老爷子用他那“如椽巨笔”,不仅描绘了贾府由盛转衰的时代画卷,更是透过细微之处的对比,将人性的复杂、命运的无常、以及封建社会压抑下的种种无奈,刻画得淋漓尽致。最直观也最核心的.............
  • 回答
    这周瑞家的送宫花这事儿,说起来可真够曲折的,为啥偏偏最后才轮到林妹妹?这背后,可不仅仅是送东西的顺序问题,那里面藏着不少门道和心思呢。咱们得先明白,周瑞家的这趟差事,可不是平白无故跑一趟的。那是贾府老太太、王夫人那边,专门给府里几位年轻姑娘们准备的应景物件,这宫花啊,是过节时候才能有的体面东西,显着.............
  • 回答
    《红楼梦》中,贾母和王熙凤这两位在贾府地位举足轻重、掌管内宅大小事务的女性,她们不识字这一情节,其实并非作者曹雪芹一时兴起,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的映照。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古代社会背景下的女性教育:在曹雪芹所处的清代,尤其是在贵族阶层,对女性的教育主要围绕着她们.............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红楼梦》里最引人深思的感情线之一。要说贾母是否“喜欢”林黛玉,这事儿可不能简单地用“喜欢”或“不喜欢”来一概而论。贾母是老祖宗,她的心思深沉着呢,尤其是在对孙辈的疼爱上,那可不是年轻人那点小心思能比的。先别急着下结论,咱们得一件件捋清楚。首先,从血缘和情感上讲,贾母.............
  • 回答
    要说贾宝玉为何最终选择出家,而不愿与薛宝钗共度一生,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不爱”就能概括的缘由。这背后牵扯着贾宝玉骨子里对人生价值的独特认知,他对纯粹情感的极致追求,以及他对封建礼教、世俗功名的深深厌恶。而薛宝钗,尽管她浑身是宝,但她所代表的一切,恰恰是贾宝玉想要逃离的。首先,我们得理解贾宝玉的“叛逆.............
  • 回答
    要说《红楼梦》里元妃端午节赐礼赏赐宝钗的东西比黛玉多,这背后可不是简单一件“偏心”的事,它牵扯到书中人物的身份、家族关系,以及作者曹雪芹通过这些细节所要表达的深层用意。咱们得一件件捋清楚。端午节的赐礼:细说分明先来看看那个关键的端午节。元妃省亲,大观园里热闹非凡,这是何等荣耀的场面。元妃作为皇妃,地.............
  • 回答
    《红楼梦》中,晴雯之死,是宝黛钗三人的悲剧之外,又一道令人肝肠寸断的插曲。她临终前一夜呼唤“娘”,却未唤一声宝玉,这细节触动了无数读者心底最柔软的地方,也引发了人们对晴雯命运和她与宝玉关系的种种揣测。为何会是这样?让我们一层层地拨开这迷雾。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晴雯所处的环境和她的性格。晴雯,是贾母身边.............
  • 回答
    说起《红楼梦》里的贾珠,很多人可能觉得他是个边缘人物,甚至有些读者会把他直接忽略掉。毕竟,他在书中实际露面的篇幅少得可怜,早早就领了便当,留下的只是一个名字和一段短暂的过往。但即便如此,我总觉得,贾珠这个角色的存在,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他就像一座沉默的基石,支撑着贾府,也影响着许多人的命运,他的意义,.............
  • 回答
    要说贾母不喜爱宝钗,这恐怕是《红楼梦》中的一个误解,甚至可以说是误读。 사실, 贾母对薛宝钗的态度,用“不喜爱”来形容,未免过于简单粗暴,也与书中呈现的种种细节有所出入。从表面上看,贾母确实没有像对黛玉那样,对宝钗表现出明显的偏爱和亲昵。宝钗到贾府后,贾母对她也算是客气周到,给了她不少体面。比如,宝.............
  • 回答
    《红楼梦》里,探春对宝钗和黛玉的感情,与其说是一种“更喜欢”的明确选择,不如说是一种基于性格、价值观和实际交往的复杂体认。要详尽地分析这一点,需要深入探究探春自身的特点,以及她与宝钗、黛玉之间的互动细节。探春的性格与价值观:理性、有担当、重体面探春身上最显著的特点便是她的“精明”和“有才”。在贾府这.............
  • 回答
    《红楼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句子有很多,但如果要选一句最能触动我内心深处,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觉得其深刻含义的,那便是:“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这句出自林黛玉之口,出现在《红楼梦》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含耻辱情烈死金英”。宝玉在听到宝钗说起“金玉良缘”时,心中不免也有些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