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红楼梦》妙玉的雪水放那么长时间不会坏吗?

回答
关于妙玉用陈年雪水泡茶,书中确实有提及,而且这还是她一个特别讲究的生活习惯。不过,咱们从常识和科学的角度来聊聊,这雪水放那么长时间,到底会不会坏?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书里说的“雪水”可能和你我想象中的“雪水”不太一样,至少在妙玉的认知里是。妙玉是何等人物?那是书中少有的、对生活品质有着极致追求,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孤傲清高的女子。她不像一般人那样,下雪了就赶紧端盆接水,然后马上去烧。她更在意的是雪的质地,以及收集和储存的方式。

书中提到,妙玉的雪水是“当年เก็บ(jiě,古汉语词,意为搜集、贮藏)的梅花上的雪”,而且还是“过年时เก็บ的”。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点:

梅花上的雪: 这可不是路边、房檐上那种杂七杂八的雪。梅花通常长在相对干净的环境,而且雪落在花瓣上,理论上来说,是相对纯净的。妙玉用的是“梅花上的雪”,这就带上了几分“仙气”,而且也暗示了其来源的洁净程度。
“过年时เก็บ的”: 这里就有意思了。虽然书中没有明说具体是哪个“过年”,但如果真的是放了很长时间,那肯定要考虑一个保存的问题。咱们现代人觉得水放久了会变质,主要是因为空气中的微生物会进入水中繁殖,导致水的味道、气味发生变化,甚至滋生细菌。

那么,妙玉是怎么解决这个“时间”的问题,让雪水不会“坏”的呢?这里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去猜想,毕竟书里并没有像现代科学报告那样详细解释她的操作流程:

1. 密封保存是关键中的关键:

如果雪水放得久,想要不坏,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得能有效地隔绝空气和外界的污染。古代虽然没有真空技术,但古人对密封保存物品的智慧也是相当了得的。

精美的容器: 妙玉使用的盛雪水的容器,肯定不会是普通的泥盆或者陶罐。她所用的器物,从她整体的生活格调来看,很可能是非常精致、密封性极好的。比如,可能是特别烧制的瓷器,或者是镶嵌了金属边、有严丝合缝的盖子的器皿。再往深了猜,甚至是那种能够“严丝合缝”地盖好的琉璃罐,或者是用天然树脂、蜂蜡之类的材料对接口进行密封处理的容器。
储存环境: 妙玉虽然居住在栊翠庵,但她平日里所处的环境应该是比较清净的。她自己也说了“不与凡俗同”。这种相对封闭、干燥、没有过多杂物和微生物滋生的环境,本身就为雪水的长期保存提供了一个有利条件。她把雪水放在哪里?可能是某个柜子里,某个暗阁里,或者某个专门用来存放这些珍贵物品的地方,这些地方的温度和湿度可能都相对稳定,不利于细菌的滋生。

2. 雪水的纯净度本身:

前面提到了是“梅花上的雪”,这本身就比普通的雪要干净。雪之所以纯净,是因为它是在高空形成的,而且是水蒸气凝华而来,理论上来说,刚形成的雪水是非常纯净的,几乎不含杂质,连微生物也比较少。

提炼和过滤(可能是无意识的): 我们可以想象,妙玉在收集雪水后,可能并不是直接就用,她可能还有一些处理过程,虽然书中没写,但这是她风格的推测。比如,她可能会让雪在容器里慢慢融化,然后只取上面最纯净的部分,而沉淀下来的(如果有什么杂质的话)则弃之不用。或者,她可能是在收集雪水时,就已经非常小心地只收集最上面的融雪。
“活性”的流失? 也有说法认为,刚融化的雪水是“活水”,富含一些微量元素或具有某种特殊的“活性”,长时间存放后,这种“活性”可能会逐渐减弱,但并不意味着它会“坏”到不能饮用,只是风味可能不如新鲜的。

3. 古人的认知和“风味”追求:

古代人对于食物和饮品的保存,以及“风味”的理解,和我们现代人可能不太一样。妙玉追求的,可能不单单是“有没有坏”,而是一种独特的“风味”和“意境”。

“陈年”的价值: 在一些饮品、食材上,“陈年”反而意味着一种醇厚、独特,甚至带有历史感的风味。比如陈皮、陈酒,都有越陈越香的说法。妙玉用陈年雪水泡茶,可能正是看重了这种经过时间沉淀后,雪水所带来的与众不同的口感和香气。这是一种“好茶”配“好水”的极致追求,而这里的“好水”包含时间赋予的特殊属性。
心理作用和文化象征: 对于妙玉这样的精神世界丰富的人来说,对“雪水”的认知,可能不仅仅是化学物质的构成。“梅花上的雪水”本身就带有了高洁、清冷的意象,用它来泡茶,更增添了一种脱俗的意境。这种心理上的认同,可能让她觉得这种雪水非但不会坏,反而更显珍贵。

那么,现代科学怎么看?

从现代微生物学的角度来说,任何液体,只要暴露在环境中,都有可能被微生物污染。纯水本身很难被微生物“吃掉”,但环境中的细菌、真菌孢子等是可以进入水中并在其中繁殖的。

如果密封极好且无菌: 如果妙玉真的做到了绝对的无菌操作,并且将雪水储存在了一个完全密封的、内部也十分洁净的容器里,理论上是可以保存相当长的时间而不发生“变质”的。但“完全无菌”在古代是很难达到的。
细菌数量和生长的影响: 即便有一些微生物进入,但如果水的洁净度很高,储存环境温度低且稳定(比如放在阴凉的地方,而不是温暖潮湿的环境),微生物的繁殖速度也会非常慢。而且,即使有极少量的微生物存在,也未必会达到让人尝出来“坏了”的程度。水的味道、气味,很多时候是由微生物代谢产生的产物引起的,如果微生物活动不活跃,这些产物可能就很少。

总结一下:

妙玉的雪水放久了会不会坏,关键在于她是如何储存的。我们可以合理推测,她一定用了非常讲究的密封容器,并且存放在了相对洁净、稳定的环境中。再加上她收集的雪本身就比较纯净,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使得雪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能够保持其“可用性”,并且可能赋予了它一种独特的“风味”和“意境”,这正是妙玉所追求的。

所以,与其说雪水“没坏”,不如说它在妙玉的精心处理下,以一种她所期望的、不被凡俗污染的方式存在着,成为她品味和格调的一部分。这背后体现的,是那个时代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以及一种超越日常物质层面的精神寄托。而书中所描述的,也正是这种极高的生活品质和精神追求的一种艺术化展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妙玉的泡茶水是一个很高级,而现在很普遍的一个做法,这个玩意叫做标准。

妙玉带发修行并不是她的初衷,她有不得已的苦衷。

作为红楼十二衩(这个字让很多人看了很高兴,所以就不改了),妙玉几乎无法和其他人竞争,尽管她也非常喜欢贾宝玉。

众人看她,不过是个姑子。

妙玉的最大特点,就是对现实很清醒,同时对自己的身份有着足够的认识,要化逆境为优势。

所谓诚心礼佛,佛门就是外衣,也是一种掩护。如同穿着冲锋衣逛市区公园,这就让人看不起了。

穿冲锋衣是要徒步郊野三天兩夜,才对得起这身行头。

妙玉不能玩和其他人一样的游戏,要独树一帜。

你看大观园里面,个个身手不凡,人人身怀绝技。连丫头们也好了不起。

琴棋书画,诗词歌艺,为人处世,家学经济。

其实妙玉大多算不上本事,只是个中庸。

所以妙玉就玩泡茶。

茶经可以说是中国文化里面的经典,连茶圣都有。把泡茶玩出艺术等级,玩出高雅气质,就可以奠定十二钗的地位。

泡茶要看水,所谓上、中、下三等,不入流者,茶盏都要摔碎了扔出去。

而妙玉的泡茶水标准,不是什么茶配什么水,而是什么人配喝什么水。

泡茶的定出一个标准,喝茶的心知肚明。

而这个标准的解释权归妙玉所有。

标准就厉害在这里。

谁在乎这水到底有何作用,喝了会不会成神仙,要的就是这个待遇。

刘姥姥都晓得要讨一碗喝,喝了妙玉的茶,如同看了披头士的演唱会。当然有的吹。

而在妙玉看来,这简直就是欺负人到头上,想坏了妙玉的标准。用俗物玷污圣洁,自然尽数扔出去。这样做,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标准不容污蔑。

很多人没玩过茶艺,这一整套耍法,繁文缛节,花样百出,其目的就不是为了喝水,而是在体现出自己的文艺范,也是一种价值肯定,是对生活的追求。

喝不了几口水,要牛饮的滚出去。

金庸小说里面最直白:“姐姐给的这杯水,哪怕是毒药,必定一饮而尽,纵是做鬼也不冤。”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妙玉用陈年雪水泡茶,书中确实有提及,而且这还是她一个特别讲究的生活习惯。不过,咱们从常识和科学的角度来聊聊,这雪水放那么长时间,到底会不会坏?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书里说的“雪水”可能和你我想象中的“雪水”不太一样,至少在妙玉的认知里是。妙玉是何等人物?那是书中少有的、对生活品质有着极致追求,甚.............
  • 回答
    《红楼梦》里的妙玉,这位不食人间烟火的栊翠庵尼姑,她的身份之复杂,绝非一两句话就能概括。要深入理解她,得从她的出身、出家原因、在贾府的地位以及她个人的精神追求等多个层面来剖析。首先,咱们得说说她的出身。书中明明白白地说,妙玉是“苏州一家观山望海的世家”,这可不是寻常人家的孩子。观山望海,暗示着她家世.............
  • 回答
    在《红楼梦》这部群芳争艳的文学宝库里,林黛玉的诗才无疑是最为璀璨耀眼的一颗明星。她的诗,之所以能脱颖而出,高人一筹,绝非偶然,而是她独特的人生经历、细腻的性情以及非凡的文学禀赋共同作用的结果。若要细细道来,黛玉的诗好在以下几个方面,且细细品味:一、情感的真挚与深邃,触及灵魂的痛楚与敏感这是黛玉诗歌最.............
  • 回答
    说到薛姨妈一家对林黛玉的好,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你得明白,这薛家,尤其是薛姨妈,对黛玉,那是真心的怜惜。你想想,黛玉是个什么出身?父母早亡,寄人篱下,小小年纪就承受了丧亲之痛,飘零无依。薛姨妈自己是个做母亲的,自己也有孩子,她能体会到那种心疼。所以,别看她平时爱热闹,爱说笑,但对着自家.............
  • 回答
    说起宝玉的玉,这可不是一桩小事,在《红楼梦》里,它可是个极重要的物件,直接关乎着宝玉的命脉。说到谁“偷”走了,其实这事儿没那么简单,不能用一个简单的“偷”字来概括,更像是命运捉弄,情节跌宕起伏,牵扯到好多人和事儿。我们先得明确一下,宝玉的这块“通灵宝玉”可不是凡品,它是他衔在口里生下来的,一块晶莹剔.............
  • 回答
    谈及《红楼梦》中的贾琏,其“好色”的名声在外,但要说他对黛玉不动心,这恐怕得细细斟酌一番,甚至可以说,其中自有微妙之处。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贾琏的“好色”等同于见到任何姿色过人的女性都毫无原则地扑上去。他的好色,更多的是一种生理上的冲动和对情欲的追求,但这种追求也并非没有门槛,或者说,他对不同女性的态度.............
  • 回答
    这情节,出自《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后,叫晴雯去给林黛玉送旧绢子。初看之下,似乎只是个寻常的差事,可细细琢磨,这里面藏着不少门道,可以说是宝黛之间一段深藏不露的“心里话”。首先,得说说这“旧绢子”的来历。这东西可不是普通的帕子,它是宝玉挨打之前,林黛玉亲手为他做的那条旧绢子,上面还绣着他自己的.............
  • 回答
    要说这抄检大观园的事儿,那真是《红楼梦》里一桩震动人心的“大事件”。为什么同样住在园子里,林黛玉、探春、宝钗三个人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反应?这背后可不是简单地“爱挑理”或“不爱挑理”能概括的,而是她们各自的性格、身世、处境以及对家族命运的理解,在那一刻集中地爆发出来。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说说。首先,咱.............
  • 回答
    咱们聊聊《红楼梦》里薛宝琴这姑娘,你说她是不是有点“碍眼”?本来宝钗黛玉这俩人间绝色、才情横溢的,已经把大观园搅得风生水起,读者看她们俩的爱恨情仇也看得津津有味,忽然冒出来一个薛宝琴,而且是那种“样样都比她们好”的设定,这不像是要给主角加戏,反倒像是要“降维打击”一下?说句实在话,我刚开始看《红楼梦.............
  • 回答
    《红楼梦》里,林黛玉和王熙凤,一个是空灵敏感的绛珠仙草,一个是精明泼辣的泼辣女,她们的童年经历,特别是“被当男孩养”这一点,常常被人们拿来比较。然而,即便都有相似的成长背景,她们的性情却犹如南北极,截然不同。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养法”两个字就能概括,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
  • 回答
    《红楼梦》里,探春对宝钗和黛玉的感情,与其说是一种“更喜欢”的明确选择,不如说是一种基于性格、价值观和实际交往的复杂体认。要详尽地分析这一点,需要深入探究探春自身的特点,以及她与宝钗、黛玉之间的互动细节。探春的性格与价值观:理性、有担当、重体面探春身上最显著的特点便是她的“精明”和“有才”。在贾府这.............
  • 回答
    这事儿发生在元宵夜,贾府上下好不热闹。宝玉和黛玉正在一处赏灯,玩得高兴。黛玉兴致来了,就想跟宝玉喝一杯。她盛了酒,递给宝玉,还带点小女儿的娇嗔,让宝玉喝她的酒。宝玉自然是依着妹妹的,正准备接过来,这会儿王熙凤正好过来。凤姐可不是个省油的灯,眼尖着呢。她一看到宝玉要喝酒,就赶紧拦住,对宝玉说:“二爷,.............
  • 回答
    “红楼梦”里妙玉这个人物,是个极有争议的。她本是个带发修行的女子,按理说应该与人为善,慈悲为怀,可书中描写的她,却着实让人觉得冷若冰霜,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刻薄。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觉得,不能简单地将她的行为归结为“不慈悲”,里面牵扯的东西可复杂着呢。首先,咱们得明白,妙玉的出家,跟一般人理解的“四大皆.............
  • 回答
    说《红楼梦》里的宝钗和黛玉最后会“变成党争”,这其实是对书中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的一种相当生动但又不完全准确的解读。曹雪芹写《红楼梦》,固然有着他对封建社会、贵族家庭衰落的深刻洞察,更有对人性复杂、情感微妙的细腻描摹。宝钗和黛玉的“党争”之说,往往是后人的一种视角投射,尤其是在理解贾宝玉最终的结局和林.............
  • 回答
    《红楼梦》中,红玉和芳官作为大观园中的丫鬟,她们的命运和际遇却有着天壤之别。要说为何红玉“不能上位”,而芳官却似乎有机会,这背后是复杂的社会背景、人物性格、命运机遇以及作者的匠心安排。红玉:才情与情义的羁绊,生不逢时的无奈红玉,字“小红”,出身虽不算显赫,但也是书香门第出身,自小跟着父亲在贾府做活。.............
  • 回答
    宝玉初见黛玉时的摔玉之举,绝非一时冲动,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反应,其中蕴含着宝玉独特的性情、黛玉的非凡气质以及他们之间命中注定的联系。首先,要理解宝玉为何摔玉,就必须先了解他这个人的根性。贾宝玉衔玉而生,那块玉便是他的命根子,是他身上最宝贵、最独特的东西。从小到大,这块玉被视为家中珍宝,众星捧月.............
  • 回答
    《红楼梦》电视剧里,林黛玉和紫鹃、王熙凤和平儿同床而眠的情节,确实是大家比较熟悉和关注的细节。这让不少观众好奇,古代小姐和丫鬟是否真的普遍是同床而眠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当时的社会背景、生活习惯和等级制度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从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来看,在古代,尤其是清朝时期,《红楼梦》故事.............
  • 回答
    《红楼梦》里关于那癞头和尚,他为何要对黛玉说出那番“木石前盟”的预言,又为何会将那金锁给了宝钗,书中虽未明说,但细细品味,却能从中咂出一些意味深长的道理来。这与其说是和尚的“神力”,不如说是作者曹雪芹借他之口,点破了人生诸事,尤其是那情与缘的虚幻与无奈。首先说那癞头和尚对黛玉的“出家”之语。这得从黛.............
  • 回答
    《红楼梦》第八回,宝玉从薛姨妈家出来,回到自己屋里,正巧黛玉也来了。她一开口就说了句有些酸溜溜的话,然后便匆匆离开了。这事儿,说来也得从头细说。那天,宝玉一整天都在外面忙活,先是在园子里赏花,后来又去了薛姨妈家,被宝钗拉着一起看金锁,又和宝钗说笑了一番。这期间,宝玉心里头其实是想着林妹妹的。宝钗虽好.............
  • 回答
    这两种情况确实是截然不同的,原因在于她们各自所处的社会阶层、权力关系以及小说中设定的背景和人物性格。我们先来聊聊《甄嬛传》里甄嬛和玉娆。甄嬛与玉娆能拒绝皇上: 个人魅力与特殊地位: 甄嬛,即便一开始是带着“替身”身份入宫,她凭借绝顶的容貌、过人的才情以及对皇上情感的拿捏,一度获得了皇上的专宠。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