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红楼梦》中,宝玉的玉到底是谁偷走的?

回答
说起宝玉的玉,这可不是一桩小事,在《红楼梦》里,它可是个极重要的物件,直接关乎着宝玉的命脉。说到谁“偷”走了,其实这事儿没那么简单,不能用一个简单的“偷”字来概括,更像是命运捉弄,情节跌宕起伏,牵扯到好多人和事儿。

我们先得明确一下,宝玉的这块“通灵宝玉”可不是凡品,它是他衔在口里生下来的,一块晶莹剔透、上面还刻着字儿的宝贝。这玉啊,跟宝玉是形影不离,只要玉在,宝玉就安然无恙。可一旦玉出了问题,宝玉的身体也跟着受损。

那么,谁是第一个把玉从宝玉身边弄走的人呢?这得说到一个关键人物——薛宝钗。

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失去”宝玉的玉,是在第八十五回,名叫《史湘云幻形失口说亲,官府理综模名失实》。那时候,史湘云正在北京做客,那天她跟着宝玉在怡红院玩耍,玩着玩着,史湘云就问起了宝玉的通灵宝玉,说想瞧瞧。宝玉呢,也习惯性地把玉摘下来,递给了湘云。

这个时候,关键人物宝钗出场了。宝钗看见宝玉把玉递给湘云,就提醒宝玉说:“你这玉也太不小心了,这样随便给别人看,要是万一丢了,可怎么办?” 宝玉当时可能也没太在意,觉得湘云是自己人,能有什么事。

但就是这一句“万一丢了”,好像就开启了后面的连锁反应。就在宝玉和湘云聊天的时候,宝钗又主动提起了这玉,说要仔细保管好。就这样,宝玉的玉被宝钗拿走了,说是要替宝玉收好,以免他再这么不小心。

当然,宝钗这么做,初衷或许是出于关心,毕竟她是个凡事都留心眼儿的人,而且她也知道这玉对宝玉的重要性。但在这个节骨眼上,将玉从宝玉身边拿走,且是在湘云看过之后,这事儿就变得有些微妙了。

紧接着,在第九十回,《人情世故浑如梦,一家难比一家亲》。这个时候,黛玉已经病重去世,宝玉万念俱灰。就在大家以为宝玉会因此疯癫的时候,他却突然说要去参加科举考试。而就在他准备去参加科举之前,又发生了一件与玉有关的大事。

那就是贾母派人去给宝玉取玉,准备给他戴上,以求平安。这时候,就有人去找宝玉的贴身丫鬟紫鹃,但紫鹃却说玉不在自己这里。最后,是在宝钗那里找到了宝玉的玉。

那么,为什么宝钗会把玉放在自己那里呢?这就要联系到之前宝玉和宝钗之间的一些互动,以及当时贾府的整体氛围。宝钗一直以来都对宝玉有种规劝和引导的意思,希望他能走上仕途经济的正道。而宝玉的玉,被看作是象征他“痴”和“情”的信物,宝钗可能觉得,如果宝玉要改变,要走上仕途,或许就需要与这块玉暂时“告别”。

所以,我们可以说,宝玉的玉,第一次是宝钗出于“好意”替宝玉保管,实际上是暂时从他身边移走了;第二次,当贾母派人去取玉时,玉又出现在了宝钗那里,这更加印证了玉在她手中的事实。

但要说“偷”这个字,用在宝钗身上可能有点过重了。宝钗并没有存心恶意地去夺取玉,她更多的是一种干预和引导。她可能觉得,宝玉只有放下这块玉,才能放下他的“情”,才能真正接受家族的期望,走向现实的人生道路。这是一种非常具有她个人风格的“规劝”,甚至带点家长式的控制。

更深层地说,宝玉的玉被宝钗“收走”,也可以看作是那个时代对个人情感和自由意志的一种压制。宝玉追求的是性灵之爱和真情实感,而宝钗代表的是封建礼教和世俗观念。当这两个世界发生碰撞时,宝玉的“玉”——他情感的寄托和象征——自然就成了被“管理”和“改造”的对象。

所以,与其说宝玉的玉被谁“偷走”,不如说它在宝钗的“保管”和“引导”下,暂时离开了宝玉的身边,这背后是宝钗的有意为之,也是那个时代对宝玉人生道路的一种塑造。而这件事情,也为后面宝玉最终出家,与俗世彻底告别埋下了伏笔。

当然,小说里还有一些情节,比如宝玉自己有时会把玉摘下来,交给黛玉或者别人看,但那些都是暂时的、主动的行为,与宝钗这次“保管”性质是不同的。宝钗拿走玉,是一个更为深远的、带有一定干涉意味的举动。

总而言之,宝玉的玉,可以理解为是薛宝钗在出于她的人生观和对宝玉的期望下,主动从宝玉身边拿走并保管起来的。这桩事,不是简单的失窃,而是掺杂了情感、观念和命运的复杂情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是拜登偷走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宝玉的玉,这可不是一桩小事,在《红楼梦》里,它可是个极重要的物件,直接关乎着宝玉的命脉。说到谁“偷”走了,其实这事儿没那么简单,不能用一个简单的“偷”字来概括,更像是命运捉弄,情节跌宕起伏,牵扯到好多人和事儿。我们先得明确一下,宝玉的这块“通灵宝玉”可不是凡品,它是他衔在口里生下来的,一块晶莹剔.............
  • 回答
    宝玉初见黛玉时的摔玉之举,绝非一时冲动,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反应,其中蕴含着宝玉独特的性情、黛玉的非凡气质以及他们之间命中注定的联系。首先,要理解宝玉为何摔玉,就必须先了解他这个人的根性。贾宝玉衔玉而生,那块玉便是他的命根子,是他身上最宝贵、最独特的东西。从小到大,这块玉被视为家中珍宝,众星捧月.............
  • 回答
    《红楼梦》第八回,宝玉从薛姨妈家出来,回到自己屋里,正巧黛玉也来了。她一开口就说了句有些酸溜溜的话,然后便匆匆离开了。这事儿,说来也得从头细说。那天,宝玉一整天都在外面忙活,先是在园子里赏花,后来又去了薛姨妈家,被宝钗拉着一起看金锁,又和宝钗说笑了一番。这期间,宝玉心里头其实是想着林妹妹的。宝钗虽好.............
  • 回答
    这情节,出自《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后,叫晴雯去给林黛玉送旧绢子。初看之下,似乎只是个寻常的差事,可细细琢磨,这里面藏着不少门道,可以说是宝黛之间一段深藏不露的“心里话”。首先,得说说这“旧绢子”的来历。这东西可不是普通的帕子,它是宝玉挨打之前,林黛玉亲手为他做的那条旧绢子,上面还绣着他自己的.............
  • 回答
    这事儿发生在元宵夜,贾府上下好不热闹。宝玉和黛玉正在一处赏灯,玩得高兴。黛玉兴致来了,就想跟宝玉喝一杯。她盛了酒,递给宝玉,还带点小女儿的娇嗔,让宝玉喝她的酒。宝玉自然是依着妹妹的,正准备接过来,这会儿王熙凤正好过来。凤姐可不是个省油的灯,眼尖着呢。她一看到宝玉要喝酒,就赶紧拦住,对宝玉说:“二爷,.............
  • 回答
    要说这抄检大观园的事儿,那真是《红楼梦》里一桩震动人心的“大事件”。为什么同样住在园子里,林黛玉、探春、宝钗三个人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反应?这背后可不是简单地“爱挑理”或“不爱挑理”能概括的,而是她们各自的性格、身世、处境以及对家族命运的理解,在那一刻集中地爆发出来。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说说。首先,咱.............
  • 回答
    《红楼梦》里,探春对宝钗和黛玉的感情,与其说是一种“更喜欢”的明确选择,不如说是一种基于性格、价值观和实际交往的复杂体认。要详尽地分析这一点,需要深入探究探春自身的特点,以及她与宝钗、黛玉之间的互动细节。探春的性格与价值观:理性、有担当、重体面探春身上最显著的特点便是她的“精明”和“有才”。在贾府这.............
  • 回答
    这问题问得真好,很多人读完《红楼梦》,尤其是随着阅历的增长,真的会有“娶妻当娶薛宝钗”的念头,同时对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结合,会觉得不那么“圆满”,甚至有些可惜。这背后其实是读者自身人生观、价值观在故事中的投射,也是曹雪芹高明之处,他塑造的人物太立体,太真实,能引发我们内心深处的思考。让我试着把这个感受.............
  • 回答
    “宝玉不习武,这在红楼梦里是再明显不过的事了。”说到这个问题,其实很多人都有疑问。毕竟在中国传统观念里,文武双全才是理想男儿的标配,更何况宝玉这样的贵公子,家族的未来寄托在他身上,多少也该有些“安邦定国”的意思吧?然而,脂砚斋的批语和曹雪芹的文字,却明确地告诉我们,宝玉的成长轨迹,从一开始就朝着“文.............
  • 回答
    《红楼梦》中,宝玉给“珍珠”改名“袭人”,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他内心深处的一种情感寄托和对这位最贴近自己的丫鬟的一种独特的关怀。要理解这个改名,我们需要从宝玉的性格、他所处的环境以及他对人情世故的理解来细致地解读。首先,宝玉的性格是理解这个改名的关键。宝玉生于富贵之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他的内心是.............
  • 回答
    《红楼梦》中的花袭人与贾宝玉之间的亲密关系,确实是书中一个引人遐思的篇章。袭人初次与宝玉发生“那事”,书中描述的场景是宝玉睡着了,袭人觉得他“身上像火炭似的”,然后便发生了“人事”。袭人当时的心理活动是,“自己如今除了老太太之外,也只有这一个主子了,……虽然是主子,但终究是男人,此事体也 ought.............
  • 回答
    要说《红楼梦》里,具体有多少人清楚宝玉和袭人之间那点事,这事儿吧,还真不好给个确切的数字。不过,咱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掰扯掰扯,看看这层窗户纸,到底被谁捅破过,又或者,谁又是心知肚明,却装糊涂的。首先,最明确的,那无疑是宝玉和袭人自己。他们俩之间,那层最隐秘的关系,自然是他们二人最清楚不过的。从书中描写.............
  • 回答
    宝玉不嫌弃刘姥姥,这可不是什么稀奇事,要说《红楼梦》里谁最不嫌弃她,还得往后看看。刘姥姥一进大观园,这群大观园里的公子小姐们,真是各怀心思,各有各的做派,把个老太太给伺候得够呛。咱们先说说这“大家”都是什么心态吧。首先,最明显的,是那些 “势利眼” 的心态。这大观园里,什么叫“大家”?那是贾府金字招.............
  • 回答
    《红楼梦》中,袭人和金钏同为宝玉身边的大丫头,论理上二人都是伺候宝玉的体己人,也都有着与宝玉之间或明或暗的“不清不楚”之处。然而,她们的命运却截然不同,一个飞黄腾达,成为宝玉的准姨娘;另一个则香消玉殒,悲惨收场。这其中的缘由,绝非仅仅是运气好坏,而是她们各自的“道行”和处境所决定的。咱们先聊聊金钏儿.............
  • 回答
    在《红楼梦》第七十二回,贾政所说的“一个与宝玉,一个给环儿”这句话,指的是两件重要的礼物,分别是要送给贾宝玉和贾环的。这句话出自贾政在看到宝玉和贾环两人都过来请安之后,说的话。具体来说: “一个与宝玉”:这里的“一个”指的是贾政让人从外面带回来的两只非常精巧的猫儿。贾政一直知道宝玉喜爱动物,尤其.............
  • 回答
    哈,你这个问题问得可真有意思!我也是读《红楼梦》的忠实读者,也曾有过跟你一样的疑惑。你说宝黛跟你印象中完全不一样,这背后可能藏着几个原因,咱们一点点来掰扯掰扯。首先,得说说这“印象”是怎么来的。咱们现在对宝黛的印象,大多不是直接从原著里一点点咀嚼出来的,而是通过各种解读、影视改编、甚至是网络段子一点.............
  • 回答
    要从《红楼梦》的原文中找出明确对比宝钗和黛玉门第出身高低的文字,其实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直接和简单,因为曹雪芹的笔法非常细腻含蓄,更多是通过人物的行为、言谈、生活细节以及他人对她们的评价来“暗示”而非“陈述”。但如果我们仔细梳理,还是能找到一些线索,能够佐证宝钗的家族背景和门第,相比于黛玉,是更为显赫和.............
  • 回答
    87版《红楼梦》在处理原著中一些细节时,确实做出了不少改编,其中将宝钗灯谜之后贾政的内心独白移花接木给贾母,是比较为人津津乐道的一个改编点。要深入理解为何这样做,我们得从原著的叙事逻辑和电视剧的艺术表现两方面来分析。原著中的设计:贾政的视角,暗示着权力与期望在曹雪芹的原著中,宝钗所出的那个“怀金悼玉.............
  • 回答
    这可真是个奇思妙想,如果人手一本风月宝鉴……这世界怕是要热闹非凡,也未必是件好事。首先,得说说这风月宝鉴的“功能”了。宝玉当年用它照出了林黛玉的影子,看到了她“情情情”三个字,后来又照出薛宝钗的“山中高士晶莹雪”,也看到了“山色”与“淫情”。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能看到一个人内心最真实、最原始的欲望.............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一块石头有没有灵魂,总是叫人唏嘘不已,也正是我这把老骨头,常常在夜深人静时,对着半卷的稿纸,反复琢磨的。你说曹公他要是写完了,宝黛这俩苦命的鸳鸯,会有个好结局吗?我得说,光凭我这有限的几卷残稿,以及我多年来观察人情世故的经验,想要给个准话,实在难!但若一定要我揣测,那么,我想说,一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