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红楼梦》中黛玉的诗比其他人的好在哪里?

回答
在《红楼梦》这部群芳争艳的文学宝库里,林黛玉的诗才无疑是最为璀璨耀眼的一颗明星。她的诗,之所以能脱颖而出,高人一筹,绝非偶然,而是她独特的人生经历、细腻的性情以及非凡的文学禀赋共同作用的结果。若要细细道来,黛玉的诗好在以下几个方面,且细细品味:

一、情感的真挚与深邃,触及灵魂的痛楚与敏感

这是黛玉诗歌最核心的魅力所在。她的诗,是她情感世界的真实写照,没有丝毫的矫饰与做作。她寄人篱下,身世飘零,对生命中短暂的欢乐,对爱情的渴求与患得患失,对生离死别的预感,这些深埋心底的孤独、忧愁、孤寂,都通过她的诗歌得以淋漓尽致的表达。

试看那《葬花吟》,一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将生死无常的悲凉与个人命运的渺茫感推向极致。这不仅仅是对落花的哀怜,更是对自身命运的哀叹。那种“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凄苦,那种“未若锦囊收颜色,半死残生莫沾身”的自怜,都带着一种刺骨的真实。其他人的诗,即便写到离别或忧愁,往往带着一种较为普遍的慨叹,或者上升到哲理的高度,而黛玉的诗,则像是从灵魂深处挖出来的血泪,直接击中读者内心最柔软、最敏感的部分。

再如她的《菊花诗》中,对于秋天衰败的描绘,同样饱含深情:“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句句诘问,充满了对生命无常、知音难觅的孤寂感。这种对自身孤独体验的深入挖掘,使得她的诗歌具有了超越时空的感染力,让人感同身受,为之动容。

二、意境的清丽与哀婉,营造出独特的凄美氛围

黛玉的诗,常常创造出一种清丽脱俗而又哀婉凄美的意境。她的笔下,景物不再是单纯的客观存在,而是被她赋予了浓烈的情感色彩,与她的心境融为一体。

《枫露诗》中的“冷月葬花魂”,何其瑰丽而又悲凉的意象!“冷月”本身就带着寒意与寂寥,“葬花魂”更是将花与魂魄联系起来,赋予了无生命的自然景物以灵性与生命,同时也将死亡的阴影投射其上。这种将情感与景物高度融合的写法,创造出一种朦胧、幽怨、如梦似幻的境界,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清冷孤寂的月夜,感受着黛玉那颗敏感而易碎的心。

相比之下,宝钗的诗,更多的是沉稳、大气,也写景,但往往是客观描摹,少了几分黛玉诗中那种纤细的、仿佛能滴出水来的情感张力。湘云的诗虽然也有灵动之处,但往往带着几分豪爽,不如黛玉的诗那般浸润着一种销魂蚀骨的哀愁。

三、语言的精炼与化用,字字珠玑,意蕴无穷

黛玉的语言运用,极其讲究,常常能用最简洁的词语表达最丰富的情感,或者将前人的诗句巧妙化用,赋予新的生命。她的诗,读起来朗朗上口,但细细品味,却发现字字句句都经过了千锤百炼。

例如《秋窗风雨夕》中的“未忍将它来埋葬,已报春愁,一寸芳心万缕愁。”“一寸芳心万缕愁”便是极好的例子。一个“寸”字,将芳心缩至极小,却又“万缕”交织,将那无边无际的愁绪凝练其中,多么精确而又形象的表达!这种化无形为有形的能力,是极高的文学造诣。

再如她的“草木丛生”,化用了“草木怀春”之意,却写出了凋零的凄惨;她的“寂寞”,不是简单的孤独,而是带着一种被遗忘、被抛弃的更深层的凄苦。这种对词语的精准把握与巧妙化用,使得她的诗歌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冲击力。

四、思想的深刻与超前,对生命价值的独特思考

黛玉的诗歌,不仅仅是抒发个人情感,她对生命,对存在的意义,也进行着深刻的思考,而且这种思考,在当时的环境下,是相当超前的。

《桃花行》中的“武陵人去桃源住,何处寻芳草?”这句诗,表面上是在寻桃花,实际上是在探寻生命中美好的所在,以及对现实生活失落的追问。她渴望的是一种纯粹、美好的存在,而这种存在,在污浊的世俗中,是如此的难以寻觅。

她对“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的描写,并非单纯的写病态美,而是对生命脆弱与美好相互交织的深刻洞察。她懂得美的易逝,也懂得在短暂的美好中蕴含的哀愁。这种对生命终将消逝的认知,以及对短暂美好的珍惜,使她的诗歌具有了一种超越世俗的哲学意味。

五、才情与意境的和谐统一,浑然天成,不落俗套

最重要的,黛玉的诗,是才情与意境的完美结合,仿佛出自一位天然的诗人。她的才情,不是刻意的卖弄,而是自然流淌出来的。她的意境,不是人为营造的,而是情感的自然投射。

宝钗的诗,虽然工整,但有时会显得“刻画”痕迹过重,像是经过精心雕琢,反而少了几分天然的灵气。湘云的诗,虽然有灵气,但有时缺乏黛玉诗中那种沉静的、沁入骨髓的哀愁。黛玉的诗,则是一种浑然天成的美,一种不着痕迹的动人。她写诗,就像她呼吸一样自然,但每一次呼吸,都带着惊人的艺术魅力。

总而言之,林黛玉的诗之所以比其他人的好,是因为她将自己敏感细腻的内心世界,化作最真挚、最深刻的情感表达,通过清丽哀婉的意境和精炼传神的语言,将对生命、爱情、孤独的思考融入其中,最终形成一种浑然天成、感人肺腑的艺术之美。她的诗,是《红楼梦》中最动人的篇章,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动人心魄的绝唱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林黛玉与薛宝钗的诗都好,但不同好法。

借后来大家写诗时的说法:林黛玉是风流别致,薛宝钗是含蓄浑厚


又气质上,林黛玉诗好在清隽天然,贾宝玉自己是天然诗性派,所以会一直大夸黛玉。

探春写诗瘾大,但写得不如宝黛;当然,香菱瘾更大……


只论省亲那次,了解林黛玉的风流别致、清隽天然,先得看前面几个对比的。

迎春的:

园成景备特精奇,
奉命羞题额旷怡。
谁信世间有此景,
游来宁不畅神思?

前两句纯套话,不提;后两句这种“谁信人间有啊,游下来不开心吗?”就很没劲了……

这就是典型垫底的……


阿探的:

名园筑出势巍巍,
奉命何惭学浅微。
精妙一时言不出,
果然万物有光辉。

前两句也是套路,后两句很敷衍:我都说不出啥啦!

本来阿探也是写这个塞责用的。


惜春的:

山水横拖千里外,
楼台高起五云中。
园修日月光辉里,
景夺文章造化功。

对得也不是不工整,但多是片汤话。总觉得这是香菱刚学写诗时,会喜欢的风格……


接下来,比迎春惜春高一阶了。李纨的:

秀水明山抱复回,风流文采胜蓬莱。
绿裁歌扇迷芳草,红衬湘裙舞落梅。
珠玉自应传盛世,神仙何幸下瑶台。
名园一自邀游赏,未许凡人到此来。

首联挺好的,颔联就有凑对的嫌疑。

颈联也是为了凑元妃的现成话;尾联基本也如此。这首比迎春惜春好些,但细看比较凑。

所以原文也说李纨凑了首,就这样吧。比前面三位好一些。


薛宝钗来了!

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
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
文风已着宸游夕,孝化应隆遍省时。
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

首联就还好。

颔联那是相当出色,尤其修篁时待凤来仪,套“有凤来仪”非常棒。

题外话,薛宝钗浑厚蕴藉,所以她写七律,颔联和颈联的气象格局一向出色。后来写螃蟹,“皮里阳秋空黑黄”也是。

下面就很稳了。

整体稳重又漂亮。没想多显才华,没夺眼的字句,但很稳。有种“随便写写吧”的样子,但也已经很靠谱了。

作为颂圣来讲,既华贵又端正,合乎规范的好。


好,林黛玉了。

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
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
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首联就直接境界超逸。

颔联颈联,工整又不俗气,不像李纨珠玉神仙,而是山川花香,格外脱俗,金谷酒用的典故也好。临尾一句是套路,但还特别带了点画面感。

比之前大家集体七言不同,林黛玉这是五言。

七言相对更看结构气象,五言相对更看情性天然。

原文还说了,林黛玉是“胡乱作一首五律应景罢了”,这都能被元春挑出来单独说好。

这就是林黛玉了:整个气象风骨,都与姐妹们不同。

但没完呢。


贾宝玉来写,

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
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
迸砌防阶水,穿帘碍鼎香。
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

首联挺稳,颔联还好;颈联有巧思,尾联就还好。

蘅芜满净苑,萝薜助芬芳。
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
轻烟迷曲径,冷翠滴回廊。
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

这个感官上很出色,助芬芳、软草柔香、轻烟冷翠,包括“助”、“滴”、“拖”这几个字,都有意思。

深庭长日静,两两出婵娟。
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
凭栏垂绛袖,倚石护青烟。
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

绿蜡那句是薛宝钗教的不提,颈联尾联意思流畅又工整,整首都不错。

这里三首,已经算是显贾宝玉的才华了:描摹情境,颇有画意,对得工整,用字亮眼。

所以元春也感叹“进益了”。


行,最后一首,是林黛玉替贾宝玉写的。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熟,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一开始杏帘在望拆分凑句,但丝毫看不出凑的意思,田园风情。

颔联句法极好,我觉得是当晚所有诗里,最独特的一联了。十个字,一幅画都出来了。

颈联工整,而且暗合杜甫“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之美。

尾联看似颂圣,但妙在还有个细节:

之前贾宝玉说稻香村“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

林黛玉这里轻柔的一句“何须耕织忙”。似有遥遥相对之意?


林黛玉后来曾劝香菱先读王维五言,看她这里两首五言,气象天然,也的确是好。

所以元春也是识货的,直言林黛玉最后这首,写得最好。


对比上面迎春惜春明显凑字、李纨为工整凑对句、贾宝玉色彩明丽但多少还看得出炼字的意思,林黛玉的诗,的确清隽天然,看着全不用力没有雕琢,却又浑然天成:

确实是超出一截的好。


当然,最厉害的还是曹雪芹。

黛玉和宝钗不同好法,得分别显出来;而迎春和惜春不那么好的一面,他还得尽量学得像……写好容易,写差也不难,但写得半好不好,尬得恰到好处,也挺难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红楼梦》这部群芳争艳的文学宝库里,林黛玉的诗才无疑是最为璀璨耀眼的一颗明星。她的诗,之所以能脱颖而出,高人一筹,绝非偶然,而是她独特的人生经历、细腻的性情以及非凡的文学禀赋共同作用的结果。若要细细道来,黛玉的诗好在以下几个方面,且细细品味:一、情感的真挚与深邃,触及灵魂的痛楚与敏感这是黛玉诗歌最.............
  • 回答
    《红楼梦》里,林黛玉和王熙凤,一个是空灵敏感的绛珠仙草,一个是精明泼辣的泼辣女,她们的童年经历,特别是“被当男孩养”这一点,常常被人们拿来比较。然而,即便都有相似的成长背景,她们的性情却犹如南北极,截然不同。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养法”两个字就能概括,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
  • 回答
    说到薛姨妈一家对林黛玉的好,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你得明白,这薛家,尤其是薛姨妈,对黛玉,那是真心的怜惜。你想想,黛玉是个什么出身?父母早亡,寄人篱下,小小年纪就承受了丧亲之痛,飘零无依。薛姨妈自己是个做母亲的,自己也有孩子,她能体会到那种心疼。所以,别看她平时爱热闹,爱说笑,但对着自家.............
  • 回答
    谈及《红楼梦》中的贾琏,其“好色”的名声在外,但要说他对黛玉不动心,这恐怕得细细斟酌一番,甚至可以说,其中自有微妙之处。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贾琏的“好色”等同于见到任何姿色过人的女性都毫无原则地扑上去。他的好色,更多的是一种生理上的冲动和对情欲的追求,但这种追求也并非没有门槛,或者说,他对不同女性的态度.............
  • 回答
    这情节,出自《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后,叫晴雯去给林黛玉送旧绢子。初看之下,似乎只是个寻常的差事,可细细琢磨,这里面藏着不少门道,可以说是宝黛之间一段深藏不露的“心里话”。首先,得说说这“旧绢子”的来历。这东西可不是普通的帕子,它是宝玉挨打之前,林黛玉亲手为他做的那条旧绢子,上面还绣着他自己的.............
  • 回答
    要说这抄检大观园的事儿,那真是《红楼梦》里一桩震动人心的“大事件”。为什么同样住在园子里,林黛玉、探春、宝钗三个人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反应?这背后可不是简单地“爱挑理”或“不爱挑理”能概括的,而是她们各自的性格、身世、处境以及对家族命运的理解,在那一刻集中地爆发出来。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说说。首先,咱.............
  • 回答
    《红楼梦》里,探春对宝钗和黛玉的感情,与其说是一种“更喜欢”的明确选择,不如说是一种基于性格、价值观和实际交往的复杂体认。要详尽地分析这一点,需要深入探究探春自身的特点,以及她与宝钗、黛玉之间的互动细节。探春的性格与价值观:理性、有担当、重体面探春身上最显著的特点便是她的“精明”和“有才”。在贾府这.............
  • 回答
    这事儿发生在元宵夜,贾府上下好不热闹。宝玉和黛玉正在一处赏灯,玩得高兴。黛玉兴致来了,就想跟宝玉喝一杯。她盛了酒,递给宝玉,还带点小女儿的娇嗔,让宝玉喝她的酒。宝玉自然是依着妹妹的,正准备接过来,这会儿王熙凤正好过来。凤姐可不是个省油的灯,眼尖着呢。她一看到宝玉要喝酒,就赶紧拦住,对宝玉说:“二爷,.............
  • 回答
    宝玉初见黛玉时的摔玉之举,绝非一时冲动,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反应,其中蕴含着宝玉独特的性情、黛玉的非凡气质以及他们之间命中注定的联系。首先,要理解宝玉为何摔玉,就必须先了解他这个人的根性。贾宝玉衔玉而生,那块玉便是他的命根子,是他身上最宝贵、最独特的东西。从小到大,这块玉被视为家中珍宝,众星捧月.............
  • 回答
    《红楼梦》里关于那癞头和尚,他为何要对黛玉说出那番“木石前盟”的预言,又为何会将那金锁给了宝钗,书中虽未明说,但细细品味,却能从中咂出一些意味深长的道理来。这与其说是和尚的“神力”,不如说是作者曹雪芹借他之口,点破了人生诸事,尤其是那情与缘的虚幻与无奈。首先说那癞头和尚对黛玉的“出家”之语。这得从黛.............
  • 回答
    《红楼梦》第八回,宝玉从薛姨妈家出来,回到自己屋里,正巧黛玉也来了。她一开口就说了句有些酸溜溜的话,然后便匆匆离开了。这事儿,说来也得从头细说。那天,宝玉一整天都在外面忙活,先是在园子里赏花,后来又去了薛姨妈家,被宝钗拉着一起看金锁,又和宝钗说笑了一番。这期间,宝玉心里头其实是想着林妹妹的。宝钗虽好.............
  • 回答
    《红楼梦》电视剧里,林黛玉和紫鹃、王熙凤和平儿同床而眠的情节,确实是大家比较熟悉和关注的细节。这让不少观众好奇,古代小姐和丫鬟是否真的普遍是同床而眠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当时的社会背景、生活习惯和等级制度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从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来看,在古代,尤其是清朝时期,《红楼梦》故事.............
  • 回答
    这问题问得真好,很多人读完《红楼梦》,尤其是随着阅历的增长,真的会有“娶妻当娶薛宝钗”的念头,同时对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结合,会觉得不那么“圆满”,甚至有些可惜。这背后其实是读者自身人生观、价值观在故事中的投射,也是曹雪芹高明之处,他塑造的人物太立体,太真实,能引发我们内心深处的思考。让我试着把这个感受.............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一块石头有没有灵魂,总是叫人唏嘘不已,也正是我这把老骨头,常常在夜深人静时,对着半卷的稿纸,反复琢磨的。你说曹公他要是写完了,宝黛这俩苦命的鸳鸯,会有个好结局吗?我得说,光凭我这有限的几卷残稿,以及我多年来观察人情世故的经验,想要给个准话,实在难!但若一定要我揣测,那么,我想说,一个.............
  • 回答
    在我看来,贾母作为贾府地位最尊崇、最疼爱宝玉的老太太,她没有在自己健在时为宝玉和黛玉“张罗婚事”,这其中自有其复杂而深远的考量,绝非简单的不作为。深入剖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一、 黛玉的身体状况是贾母心中一道过不去的坎。这一点恐怕是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原因。贾母疼爱黛玉,视若珍宝,这一点书中随.............
  • 回答
    哈,你这个问题问得可真有意思!我也是读《红楼梦》的忠实读者,也曾有过跟你一样的疑惑。你说宝黛跟你印象中完全不一样,这背后可能藏着几个原因,咱们一点点来掰扯掰扯。首先,得说说这“印象”是怎么来的。咱们现在对宝黛的印象,大多不是直接从原著里一点点咀嚼出来的,而是通过各种解读、影视改编、甚至是网络段子一点.............
  • 回答
    说到87版《红楼梦》有没有“扬黛抑钗”的说法,这确实是许多观众,特别是原著爱好者津津乐道,也常常引发讨论的一个话题。要详细地说,咱们得先明白什么是“扬黛抑钗”。这简而言之,就是指这部电视剧在改编过程中,是否厚此薄彼,倾向于突出林黛玉,而相对削弱了薛宝钗的魅力和重要性。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
  • 回答
    红楼梦,这部包罗万象的巨著,自问世以来,引发了无数的解读与评论,其中关于其深层意义的探讨更是层出不穷。在众多的解读流派中,“宝黛爱情”、“反清悼明”以及栖霞客的“淫奢败家,内讧毁国”这三种观点,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展现了红楼梦截然不同的思想光芒,其中意义的深远程度,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一、宝黛爱情:.............
  • 回答
    《红楼梦》里,林黛玉和薛宝钗这对“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的代表,她们之间的情谊,若要用“甜”字来概括,未免过于单薄。那是一种复杂而深刻的羁绊,混合着欣赏、试探、疏离与默契,更像是一种在脂粉堆里磨砺出来的,带着几分酸涩的醇厚。初见时的碰撞,就注定了她们日后纠缠不清的关系。黛玉初进贾府,敏感多疑,她看.............
  • 回答
    《红楼梦》中宝黛之间大量的误会情节,绝非偶然的笔墨堆砌,而是曹雪芹为了深刻揭示人物命运、展现封建社会背景下的爱情悲剧、以及凸显人物性格复杂性而精心设计的关键环节。它们就像一颗颗嵌在两人爱情线索上的钻石,虽有棱角,却折射出最真实的光芒。一、性格的尖锐碰撞与深情试探:宝玉和黛玉,都是极富才情、情感细腻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