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红楼梦》里有哪些巧妙的对比?

回答
《红楼梦》这部奇书,最让人拍案叫绝的,莫过于它那如同层层叠叠的精美景致,又如串串饱满的珍珠,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巧妙对比”。曹雪芹老爷子用他那“如椽巨笔”,不仅描绘了贾府由盛转衰的时代画卷,更是透过细微之处的对比,将人性的复杂、命运的无常、以及封建社会压抑下的种种无奈,刻画得淋漓尽致。

最直观也最核心的对比,莫过于宝黛钗的“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之争。这是全书的感情主线,也是“情”与“礼”的深刻碰撞。

林黛玉 vs. 薛宝钗:气质与情怀的对立。
黛玉: 飘逸出尘,敏感多情,犹如一株风中摇曳的绛珠仙草,自带一股“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孤傲。她的美是病态的、纤弱的,却又充满了灵气和才情。她的言谈举止,无不流露出对真挚感情的渴望和对世俗虚伪的鄙夷。她寄人篱下,心思细腻,常因宝玉的一句话而百转千回,也因宝玉的一句体贴而心花怒放。她的悲剧,是她性格的必然,也是她对纯粹精神世界不容一丝玷污的追求所致。
宝钗: 端庄大方,豁达随和,好似一株含苞待放的牡丹,雍容华贵,有着“任是无情也动人”的圆融。她的美是丰满的、健康的,带着世俗的“体贴”和“贤淑”。她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深谙世事之道,懂得如何迎合长辈,如何赢得他人喜爱。她的“金锁”与宝玉的“通灵宝玉”象征着世俗认可的“金玉良缘”,是符合当时社会规范的“好姻缘”。然而,这份“好姻缘”的背后,却缺乏宝黛之间那种灵魂的契合与精神的共鸣。

这两位女子,一个如清泉,一个如醇酒;一个追求灵性,一个注重实际。曹雪芹通过她们,对比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暗示了在那个时代,精神的自由与世俗的圆满,几乎是难以两全的。

“木石前盟” vs. “金玉良缘”:宿命与现实的较量。
木石前盟: 这是一种超越人间的、由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仙缘牵引而来。它代表着宝玉与黛玉之间冥冥之中的宿命般的吸引,是对纯洁、超脱情感的极致追求。这种感情是灵魂的沟通,是精神的契合,不掺杂任何功利。
金玉良缘: 这是宝玉与宝钗的结合,是世俗观念中“门当户对”、“郎才女貌”的完美体现,更是贾府乃至整个社会对“体面”、“稳定”婚姻的期待。它由“金玉”这两个世俗可见的信物所象征,代表着一种现实的、可操作的、符合社会规范的结合。

然而,正是这种世俗的“金玉良缘”,最终吞噬了那份空灵的“木石前盟”,也正是曹雪芹最令人心痛的对比。宝玉的出家,正是对这种现实压迫下纯洁情感毁灭的无声控诉。

其次,书中还有许多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对比,同样令人叹惋。

大观园的繁华 vs. 贾府的衰败:
大观园: 它是宝玉与姐妹们生活的天堂,是诗情画意、吟诗作对、青春年少的乐园。这里的景色一年四季都充满生机,无论是海棠春睡,还是菊花盛开,都如同精致的画卷,象征着青春的活力与美好的梦想。然而,这美好的背后,却是脂粉堆里的奢侈腐朽,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表象下的危机四伏。
贾府: 随着情节的推进,我们看到了贾府内部的腐败、奢靡、权力斗争以及对底层人民的压迫。抄家那一幕,昔日的朱门赫赫转瞬化为一片狼藉,平日里那些高高在上的主子们,有的锒铛入狱,有的流离失所。这份从“烈火烹油”到“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的对比,是封建大家族由盛转衰的必然结局,也是对整个时代命运的隐喻。大观园的凋零,正是贾府衰败的缩影。那些曾经在这里欢笑的女孩们,最终也难逃悲惨的命运。

晴雯的率真 vs. 袭人的贤淑:
晴雯: 她的美,是带着一股子“风流灵巧”的傲气,如同她那被撕破的扇子,张扬而又有个性。她心直口快,嫉恶如仇,对宝玉忠心耿耿,却又不像袭人那样懂得藏拙和迎合。她有着自己独立的风骨和不屈的灵魂,即使被诬陷,也宁死不肯吞声。她的“口角含春,眉梢带笑”,她的“病如西子胜三分”,都充满了生命力,也因此显得不容于那个等级森严、要求“安分守己”的贾府。
袭人: 她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式的人物,温顺、体贴、懂得“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她一心想为宝玉铺好前程,成为“准姨娘”,为此不惜去迎合王夫人,甚至告密。她的周全和圆滑,让她在贾府这样的环境中得以生存,甚至获得一定的地位。

曹雪芹将这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丫鬟放在一起对比,一个代表着不被世俗认可的真性情,一个代表着在世俗中安身立命的圆滑之道。晴雯的悲惨结局,是真性情在现实面前的毁灭;而袭人的“安稳”,却是以牺牲部分自我和对他人“告密”为代价的。这不仅是两个丫鬟命运的对比,更是对那个时代如何对待“真”与“假”、“情”与“理”的深刻反思。

还有一些更精妙的对比,常常藏在细节中,需要细细品味。

贾宝玉的“混世魔王”与“情痴情种”:
表面上,宝玉是个不务正业、不喜读书、终日与女孩们厮混的“混世魔王”,让贾政头疼不已。他有着贵公子的叛逆与张扬,厌恶仕途经济,对那些“禄蠹”嗤之以鼻。
然而,在他“混”的背后,是对封建礼教的深刻质疑,是对纯粹感情的执着追求,是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同情。他可以为了黛玉一句伤心的话而黯然神伤,可以为了晴雯的死而痛哭流涕,他对身边所有女性都怀着一颗平等尊重的心。这种“情痴情种”的特质,与他外在的“混世”形成鲜明对比,也正是他身上最闪光的地方。

刘姥姥的朴实与贾府的奢华:
刘姥姥作为乡村贫农,第一次进贾府,看到的是“天上人间”般的富贵景象,她那句“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个蒸饼,像个肉包子”的打趣,道出了她与贾府格格不入的身份,也反衬出贾府的极度奢华。
然而,当贾府衰败时,却是刘姥姥这样一个在他们眼中“粗鄙不堪”的乡野村妇,以她那朴实无华的勤劳和真挚的情感,伸出了援手,也成为了书中为数不多的能够看到“真”的视角。这种对比,不仅仅是贫富的对比,更是对人性善良与现实险恶的对比,是对“寒门皆有忠厚意”的肯定。

《红楼梦》的巧妙之处,在于这些对比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或二元对立,而是复杂、多层次的交织。曹雪芹通过这些对比,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无常,命运的悲凉,以及在时代洪流中,个体如何挣扎,如何选择,又如何被命运碾压。他没有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用这些鲜活的对比,留下了一片引人深思的浩瀚天地。每一处对比,都像是他掷向读者心灵的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久久不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邢岫烟与薛宝钗。

邢岫烟是贾赦妻子邢夫人的侄女,薛宝钗是贾政妻子王夫人的外甥女。两人与贾府的亲缘关系,基本上是一样,但是,她们在贾府的待遇以及众人对她们的态度,那真是天差地别。

薛宝钗在贾府非常受重视,贾母亲自给她过生日,王夫人请她参与管理贾府内务;

而邢岫烟呢,谁都不把她放在眼里,她甚至还要从自己不多的份例中,拿出一部分来讨好迎春房里的老妈子和丫鬟们。

造成两人如此的差距,原因有很多,但最最本质的原因,就是她们两人各自的家庭背景大不相同。

所谓世态炎凉,通过这两人的对照,写得清清楚楚。

邢岫烟的父亲,邢夫人的哥哥,不但家境贫寒,而且品行差。小说中说他家里没有房产,租了一处房屋居住。他带着妻女来到京城,就是为了投靠邢夫人。

而薛宝钗呢,表面也是说来投靠王夫人,但是经济上完全自主。她住在贾府,想吃油盐炒枸杞芽,还另外拿钱补贴小厨房。湘云请众人吃螃蟹,也是她私下资助。

邢岫烟不但没有这样的经济能力来润滑人际关系,甚至在雪天都没有专门穿的外套,在一众着装华丽绸缎皮毛大衣的女儿们中,她只能穿着“家常衣服”。

不过邢岫烟虽然处境是这样,却并不自卑,也没有显出一派愤世嫉俗的样子。她稳重平淡,与世无争,就连贾宝玉都夸赞她“超然如野鹤闲云”。

以前读书的时候,老师曾在课堂上提问:“为什么经历丰富的人会相对平和善良一点?”

那会心里虽也有一些大致隐约的答案,可依然不是很明了。

直到有一天再次读到邢岫烟,心中涌动,想起了老师的那个问题,突然有些明白:经历丰富的人,世态炎凉自然也看多了,觉得世人的势力,原本就是很自然。

邢岫烟大概就是这类人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红楼梦》这部奇书,最让人拍案叫绝的,莫过于它那如同层层叠叠的精美景致,又如串串饱满的珍珠,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巧妙对比”。曹雪芹老爷子用他那“如椽巨笔”,不仅描绘了贾府由盛转衰的时代画卷,更是透过细微之处的对比,将人性的复杂、命运的无常、以及封建社会压抑下的种种无奈,刻画得淋漓尽致。最直观也最核心的.............
  • 回答
    87版《红楼梦》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导演组对原著的深刻理解和精妙的改编。他们并非照搬照抄,而是在尊重曹雪芹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了不少“增、删、改”的操作,这些改动恰到好处,让电视剧更具艺术感染力和传播力。一、巧妙的增:让人物更立体,情节更丰满电视剧在一些原著中笔墨不多,但对人物塑造和情节.............
  • 回答
    《红楼梦》里,骂人并非只是粗俗的咒骂,而是文学化的、带着精妙心思的“艺术品”。曹雪芹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人物的性情,而其中那些“高技术”的骂人话,更是将人物的刻薄、智慧、甚至是一点点幽默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这些话语,往往不是直白地指责,而是藏着暗讽、隐喻,让听者(和读者)在被冒犯的同时,又不得不佩.............
  • 回答
    《红楼梦》这部巨著,说它是中国文学的巅峰,一点不夸张。每次读,都能从中挖出点新东西,总觉得它藏着好多事儿,引人琢磨。要说经典到让人回味无穷的桥段,那可真不少,下面我挑几个印象最深的给你说道说道。1. 林黛玉初进贾府,两看相厌的背后:寂寞与疏离的种子这第一场相见,就透着一股子不同寻常。黛玉,一个寄人篱.............
  • 回答
    《红楼梦》的魅力,往往就藏在那些不动声色的细节里,如同水底暗流,涌动着人心的潮汐。读来,常常被那些微不足道之处狠狠触动,仿佛亲历一般。比如,宝钗第一次搬进大观园,住进蘅芜苑。大家想给她添置些东西,让她住得更舒坦。宝钗却说:“不用添什么,只把旧物搬来就好。” 这里的“旧物”,并不是什么贵重稀罕的物件,.............
  • 回答
    《红楼梦》里的“细思恐极”,与其说是惊悚骇人,不如说是那种人性的幽微、命运的无常,以及社会结构下个体命运的脆弱,在那些看似寻常的描写中,不动声色地渗透出来,让人回味无穷,不寒而栗。这并非是超自然的力量,而是对现实生活最深刻、最尖锐的洞察。一、晴雯的“爪牙”与“狐狸精”标签的形成:命运的预设与定型晴雯.............
  • 回答
    红楼梦里奶妈的地位,说高也高,说不高也未必。这得看是哪个奶妈,以及她伺候的是谁家的孩子。要说最高、最有发言权的,那还得是贾母身边的奶妈,比如那位史太君身边服侍了多年的李嬷嬷。贾母是什么人物?那是贾府的“定海神针”,是老祖宗,是家里最有话语权的人。而李嬷嬷能够长期服侍贾母,说明她不仅得到了贾母的信任,.............
  • 回答
    说起《红楼梦》里被低估,或者说在现代解读中情感色彩跑偏得最厉害的人物,我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不是宝钗,也不是迎春,而是她——史湘云。咱们聊聊她,但得先放下那些“豪爽大气,不拘小节,是宝玉的红颜知己”的标签。这些标签,没错,她身上都有,但它们只是浮光掠影,真正让她被低估,甚至情感色彩被误读,是她身上.............
  • 回答
    87版《红楼梦》和94版《三国演义》都是那个时代非常优秀的电视剧,但即使是经典,也难免会有一些让观众觉得“不太对味”的选角。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两部剧里,那些被一些观众认为“失当”的选角,尽量说得详细点,也说说为啥会有这种感觉。87版《红楼梦》:87版《红楼梦》的选角,总体来说是深入人心的,很多演员演.............
  • 回答
    《红楼梦》这本奇书,要说它的“妙笔”之处,那真是一抓一大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可要细细讲来,又不能落了俗套,得把那字里行间的韵味儿都给咂摸出来。我这就试着说几个,不求说得面面俱到,只盼能让您也体会到点那份儿“妙”。首先,不得不提的,便是它那“不动声色,却惊心动魄”的人物塑造。曹雪芹写人,可不是像画画.............
  • 回答
    在谈论《红楼梦》里,为什么有些丫鬟宁愿在贾府继续当个丫鬟,而不选择出去闯荡,这事儿可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这背后啊,是时代背景、个人境遇、情感寄托,还有那份难以割舍的依恋,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首先,你得想想那个年代。清朝啊,特别是像贾府这样的大家族,对于普通的女子来说,生活环境实在太艰苦了。尤其是.............
  • 回答
    87 版《红楼梦》堪称经典,是几代人心中的白月光。但即便如此,完美如它,细究起来,也并非全无瑕疵。回过头来审视,有些地方确实留下了些许遗憾,或许是时代的局限,或许是改编的取舍,又或者只是观众个人的感受。首先,我们得说说关于 人物塑造的深度与广度。87 版对主要人物,尤其是宝黛钗这三位的刻画,可以说是.............
  • 回答
    《红楼梦》作为一部传世经典,自然吸引了无数读者,也因此衍生出不少理解上的偏差和片面的解读。其中一个非常常见的误解,便是将这部巨著仅仅视为一部“爱情小说”。诚然,宝黛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是《红楼梦》最为人称道的部分,贾宝玉对林黛玉超凡脱俗的情感,以及他们之间“木石前盟”的宿命感,确实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 回答
    《红楼梦》里的可悲,不是那种惊天动地的悲剧,而是渗透进骨子里的无奈,是微小之处的失落,是生命在俗世中被磨损的痕迹。它太真实了,真实得让人心惊,又让人无处可逃。贾赦是个活生生例子。他算不上什么坏人,不过是封建大家庭里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纨绔子弟,有权有势,又极其好色。你想想,一个地位尊崇的国公爷之子,什么.............
  • 回答
    《红楼梦》中对性关系的描写,并非总是直白露骨,更多的是通过 subtle 的暗示、含蓄的比喻和人物微妙的互动来展现。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手法,恰恰增加了作品的艺术魅力,也更贴合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尽量细致地讲述其中一些隐晦的性关系:一、少年情窦初开,情愫暗涌: 宝黛之间:.............
  • 回答
    聊起《红楼梦》,可不是光看个热闹就完事儿,里面那些细思极恐的细节,藏得可深了,一挖出来,那叫一个毛骨悚然。这些不是凭空捏造的,都是曹雪芹老先生一句句、一段段埋下的线索,等你看懂了,才能体会到那股子凉意。咱们先说最让人后脊背发凉的,就是关于死亡的预言和伏笔。这可不是什么算命先生那一套虚头巴脑的说法,而.............
  • 回答
    《红楼梦》里头的美食,那可不是随便写写,那是细致入微,有滋有味,光是读着,就仿佛能闻到那香气,尝到那滋味。曹雪芹写《红楼梦》,那是把吃喝玩乐都写进了骨子里,尤其是那些精巧的吃食,更是能看出大家族的生活品味和人物性格。先说说那点心,那真是千姿百态,名头也洋气。 藕粉桂花糖糕:这名字一听就带着秋天的.............
  • 回答
    《红楼梦》这部不朽的巨著,除了其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为人处事的哲学,这些体现在人物对话和行为举止的方方面面。细细品味,你会发现,书中人物的言谈举止,绝非简单的叙事,而是他们性格、智慧、甚至命运的折射,其中蕴藏着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说话和为人处事的技巧。一.............
  • 回答
    写《红楼梦》里那些寥寥几笔,却又令人过目不忘的人物,总是件很有意思的事。这些角色,就像是精心点缀在巨幅画卷上的几抹亮色,虽不常出现,却能瞬间抓住你的眼球,让你对这个人物产生无尽的联想。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在《红楼梦》中出场不超过三次,却有着自己独特韵味的角色。首当其冲的,便是咱们的贾雨村。你说他不出.............
  • 回答
    《红楼梦》这本书,初读时总觉得是一幅描绘大家族兴衰的盛世画卷,儿女情长,悲欢离合,读到最后,也难免为宝黛钗的命运而唏嘘。可你若静下心来,咂摸咂摸,总会发现一些藏在字缝里的东西,细思之下,真叫人后背发凉。就比如宝玉,他虽是个顽劣的公子哥,但对林黛玉的感情,书中写得淋漓尽致,旁观者如我们,也觉得是世间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