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红楼梦》有哪些妙笔?

回答
《红楼梦》这本奇书,要说它的“妙笔”之处,那真是一抓一大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可要细细讲来,又不能落了俗套,得把那字里行间的韵味儿都给咂摸出来。我这就试着说几个,不求说得面面俱到,只盼能让您也体会到点那份儿“妙”。

首先,不得不提的,便是它那“不动声色,却惊心动魄”的人物塑造。曹雪芹写人,可不是像画画一样,给你勾勒一个轮廓,再添几笔颜色就完事了。他是把人活生生地摆在你面前,让你看着、听着、感受着。

就说那林黛玉吧。初见时,她“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这话儿说得,眉毛眼儿都带着愁,好像天上掉下点什么,都能让她心头一动。可她不是那种病恹恹、惹人怜惜的小模样,你看她“步步生莲花”,又随口就能说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句子,那份孤傲、那份才情,一下子就立住了。曹公不直接说她多愁善感,也不直接说她有才华,而是通过她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把黛玉的灵魂给你勾勒出来了。再比如她葬花,“质本洁来还洁去”,那哪是葬花?那分明是在为自己的命运唱一曲挽歌。那份细腻,那份敏感,不是亲身经历过刻骨铭心的痛苦,怎能写出这般字句?

再看薛宝钗。她就全然是另一番风貌了。“脸若银盆,眼如水杏”,一副端庄大方之相。她随口一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就显得心事藏得深。但她又不是没有性情,比如对史湘云那份爽朗,对黛玉那份规劝,都透着一股“随分从时”的圆融,又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冷静。曹公写宝钗,最妙的是那份“近人情”的温厚,却又让你总觉得隔着一层什么,她似乎无懈可击,又让你觉得无处下手。她手里那把金锁,和宝玉的通灵宝玉相配,本是天作之合,可偏偏就是这份“恰到好处”,才让人觉得有种说不出的压抑,仿佛命运早就安排好了一切,而她,只是一个顺应天命的执行者。

这还只是人物塑造,曹公的妙笔,更是体现在情节的安排上。你看那“黛玉葬花”一段,看似是黛玉的小情小绪,可那落红遍地,不就是红楼一梦的写照吗?宝玉挨打,表面上看是贾政的家法,可私底下却是“顽石”受罚的隐喻,与他出生的缘由暗合。更绝的是,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比如一次宴会、一次赏花、一次争吵,都像一颗颗棋子,被曹公不动声色地摆放在棋盘上,最终串联起整个家族的兴衰。

再者,就是那语言的精妙绝伦。曹公的文字,那真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却又字字珠玑。他写人物对话,那叫一个“活”字。听宝玉和黛玉说话,你就能听出他俩那份青梅竹马的亲昵和试探;听王熙凤说话,那叫一个八面玲珑,泼辣伶俐,骂起人来不带脏字,却能让你心惊肉跳。

比如,王熙凤初见刘姥姥,那一席话,把个刘姥姥哄得晕头转向,又是叫“老祖宗”,又是送银子,又是请吃饭。可你再细品,凤姐那是真心实意吗?那话里话外都是算计,都是在打发刘姥姥,仿佛在说:“老太太打发你来,我就算是尽了孝心了,赶紧走吧,别在这儿碍事。”这寥寥数语,就把凤姐泼辣、精明、又善于伪装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还有那细节的描写,简直是入木三分。书中写到黛玉初来贾府,只说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就道尽了她寄人篱下的敏感与小心。写到晴雯撕扇,那不是简单的撕扇子,而是晴雯心中那份不甘、那份对宝玉的真情,以及她敢于反抗命运的烈性,全都在那一把把撕碎的扇子里了。你看那扇子上沾染的香痕、墨迹,都仿佛是人物情感的载体,被曹公赋予了生命。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那结构的宏大与精巧。《红楼梦》表面上看是写贾府的兴衰,其实更是写尽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曹公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建筑师,用无数精巧的细节堆砌起一座宏伟的宫殿。从秦可卿的“判词”开始,就预示着一个家族的衰败;从元春省亲的盛况,就点出了盛极必衰的道理。而那些诗社、判词、灯谜,更是如同埋下的伏笔,一步步引导你走向故事的结局,让你在掩卷之后,依然回味无穷。

所以啊,《红楼梦》的妙笔,是融汇在人物、情节、语言、细节,甚至是结构中的。它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的,而是需要你用心去品读,去体会那字里行间的深意。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这才是它真正的“妙”之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十六回,贾元春封贵妃,王熙凤迎接南下归来的贾琏,直接就说「国舅老爷大喜!国舅老爷一路风尘辛苦. 小的听见昨日的头起报马来报,说今日大驾归府,略预备了一杯水酒掸尘,不知赐光谬领否?」贾琏笑回「岂敢岂敢,多承多承。」

元春封妃,对贾府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全家上下喜不自胜。哪怕府里早已入不敷出,也要耗费巨资,为元春的一日省亲,专门修建一座大观园。

第四十六回,鸳鸯不肯给贾赦当小老婆,公开嘲讽她嫂子:「怪道成日家羡慕人家女儿作了小老婆, 一家子都仗着他横行霸道的,一家子都成了小老婆了!看的眼热了,也把我送在火坑里去.我若得脸呢,你们在外头横行霸道,自己就封自己是舅爷了. 我若不得脸败了时,你们把忘八脖子一缩,生死由我。

两相对照,再联想到贾元春幽居深宫,称为「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含恨早逝,贾府诸人多行不义,最终抄家败落的大结局,何其讽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红楼梦》这本奇书,要说它的“妙笔”之处,那真是一抓一大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可要细细讲来,又不能落了俗套,得把那字里行间的韵味儿都给咂摸出来。我这就试着说几个,不求说得面面俱到,只盼能让您也体会到点那份儿“妙”。首先,不得不提的,便是它那“不动声色,却惊心动魄”的人物塑造。曹雪芹写人,可不是像画画.............
  • 回答
    87版《红楼梦》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导演组对原著的深刻理解和精妙的改编。他们并非照搬照抄,而是在尊重曹雪芹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了不少“增、删、改”的操作,这些改动恰到好处,让电视剧更具艺术感染力和传播力。一、巧妙的增:让人物更立体,情节更丰满电视剧在一些原著中笔墨不多,但对人物塑造和情节.............
  • 回答
    87 版《红楼梦》堪称经典,是几代人心中的白月光。但即便如此,完美如它,细究起来,也并非全无瑕疵。回过头来审视,有些地方确实留下了些许遗憾,或许是时代的局限,或许是改编的取舍,又或者只是观众个人的感受。首先,我们得说说关于 人物塑造的深度与广度。87 版对主要人物,尤其是宝黛钗这三位的刻画,可以说是.............
  • 回答
    《红楼梦》作为一部传世经典,自然吸引了无数读者,也因此衍生出不少理解上的偏差和片面的解读。其中一个非常常见的误解,便是将这部巨著仅仅视为一部“爱情小说”。诚然,宝黛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是《红楼梦》最为人称道的部分,贾宝玉对林黛玉超凡脱俗的情感,以及他们之间“木石前盟”的宿命感,确实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 回答
    《红楼梦》里的可悲,不是那种惊天动地的悲剧,而是渗透进骨子里的无奈,是微小之处的失落,是生命在俗世中被磨损的痕迹。它太真实了,真实得让人心惊,又让人无处可逃。贾赦是个活生生例子。他算不上什么坏人,不过是封建大家庭里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纨绔子弟,有权有势,又极其好色。你想想,一个地位尊崇的国公爷之子,什么.............
  • 回答
    《红楼梦》这部奇书,最让人拍案叫绝的,莫过于它那如同层层叠叠的精美景致,又如串串饱满的珍珠,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巧妙对比”。曹雪芹老爷子用他那“如椽巨笔”,不仅描绘了贾府由盛转衰的时代画卷,更是透过细微之处的对比,将人性的复杂、命运的无常、以及封建社会压抑下的种种无奈,刻画得淋漓尽致。最直观也最核心的.............
  • 回答
    《红楼梦》中对性关系的描写,并非总是直白露骨,更多的是通过 subtle 的暗示、含蓄的比喻和人物微妙的互动来展现。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手法,恰恰增加了作品的艺术魅力,也更贴合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尽量细致地讲述其中一些隐晦的性关系:一、少年情窦初开,情愫暗涌: 宝黛之间:.............
  • 回答
    聊起《红楼梦》,可不是光看个热闹就完事儿,里面那些细思极恐的细节,藏得可深了,一挖出来,那叫一个毛骨悚然。这些不是凭空捏造的,都是曹雪芹老先生一句句、一段段埋下的线索,等你看懂了,才能体会到那股子凉意。咱们先说最让人后脊背发凉的,就是关于死亡的预言和伏笔。这可不是什么算命先生那一套虚头巴脑的说法,而.............
  • 回答
    《红楼梦》里,骂人并非只是粗俗的咒骂,而是文学化的、带着精妙心思的“艺术品”。曹雪芹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人物的性情,而其中那些“高技术”的骂人话,更是将人物的刻薄、智慧、甚至是一点点幽默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这些话语,往往不是直白地指责,而是藏着暗讽、隐喻,让听者(和读者)在被冒犯的同时,又不得不佩.............
  • 回答
    《红楼梦》里头的美食,那可不是随便写写,那是细致入微,有滋有味,光是读着,就仿佛能闻到那香气,尝到那滋味。曹雪芹写《红楼梦》,那是把吃喝玩乐都写进了骨子里,尤其是那些精巧的吃食,更是能看出大家族的生活品味和人物性格。先说说那点心,那真是千姿百态,名头也洋气。 藕粉桂花糖糕:这名字一听就带着秋天的.............
  • 回答
    《红楼梦》这部不朽的巨著,除了其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为人处事的哲学,这些体现在人物对话和行为举止的方方面面。细细品味,你会发现,书中人物的言谈举止,绝非简单的叙事,而是他们性格、智慧、甚至命运的折射,其中蕴藏着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说话和为人处事的技巧。一.............
  • 回答
    《红楼梦》这部巨著,说它是中国文学的巅峰,一点不夸张。每次读,都能从中挖出点新东西,总觉得它藏着好多事儿,引人琢磨。要说经典到让人回味无穷的桥段,那可真不少,下面我挑几个印象最深的给你说道说道。1. 林黛玉初进贾府,两看相厌的背后:寂寞与疏离的种子这第一场相见,就透着一股子不同寻常。黛玉,一个寄人篱.............
  • 回答
    《红楼梦》的魅力,往往就藏在那些不动声色的细节里,如同水底暗流,涌动着人心的潮汐。读来,常常被那些微不足道之处狠狠触动,仿佛亲历一般。比如,宝钗第一次搬进大观园,住进蘅芜苑。大家想给她添置些东西,让她住得更舒坦。宝钗却说:“不用添什么,只把旧物搬来就好。” 这里的“旧物”,并不是什么贵重稀罕的物件,.............
  • 回答
    《红楼梦》里的“细思恐极”,与其说是惊悚骇人,不如说是那种人性的幽微、命运的无常,以及社会结构下个体命运的脆弱,在那些看似寻常的描写中,不动声色地渗透出来,让人回味无穷,不寒而栗。这并非是超自然的力量,而是对现实生活最深刻、最尖锐的洞察。一、晴雯的“爪牙”与“狐狸精”标签的形成:命运的预设与定型晴雯.............
  • 回答
    写《红楼梦》里那些寥寥几笔,却又令人过目不忘的人物,总是件很有意思的事。这些角色,就像是精心点缀在巨幅画卷上的几抹亮色,虽不常出现,却能瞬间抓住你的眼球,让你对这个人物产生无尽的联想。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在《红楼梦》中出场不超过三次,却有着自己独特韵味的角色。首当其冲的,便是咱们的贾雨村。你说他不出.............
  • 回答
    .......
  • 回答
    宝玉的“精致的淘气”,那可真是说不尽道不完。这可不是街头孩童那种毛手毛脚、惹人生厌的顽劣,而是带着一种特有的、近乎艺术的油滑和灵动,让人又爱又恨,又觉着分外有趣。他这淘气劲儿,往往是藏在细微之处,点点滴滴,积少成多,勾勒出他那副别具一格的性情。你想啊,他最常做的,也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跟那些丫头.............
  • 回答
    《红楼梦》前八十回的价值毋庸置疑,它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巅峰,但若要刨根问底,以最苛刻的标准去审视,确实也有些地方可以被视为“败笔”,或者说,在极致的艺术追求下,仍留有改进的空间。这里就来聊聊一些我认为可以商榷之处,力求分析得细致些,抛开那些生硬的AI痕迹,更像是一个读者的真心话。一、部分情节的.............
  • 回答
    要说只有看了《红楼梦》才能懂的笑话,那可得好好掰扯掰扯,毕竟这书里的人物关系、生活细节,还有那些微妙的情绪变化,都是笑料的温床。不是那种大呼小叫的“哈哈哈”,而是会心一笑,甚至带点小小的悲凉。我先给你说一个关于“赔了夫人又折兵”的。这词儿本来是三国里的故事,讲的是孙权为了联姻把老婆给刘备,结果刘备不.............
  • 回答
    大众对《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可以说是爱恨交织,围绕着她,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刻板印象和误解,甚至可以说,这些误解和刻板印象已经构建了一个“薛宝钗”的符号化形象,与曹雪芹笔下的那个复杂多面的女性渐行渐远。今天就来掰扯掰扯,究竟有哪些“罪名”强加在了宝钗身上,又为何会有这些错位。首先,最普遍也是最深入人心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