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红楼梦》中有哪些说话、为人处事的技巧?

回答
《红楼梦》这部不朽的巨著,除了其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为人处事的哲学,这些体现在人物对话和行为举止的方方面面。细细品味,你会发现,书中人物的言谈举止,绝非简单的叙事,而是他们性格、智慧、甚至命运的折射,其中蕴藏着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说话和为人处事的技巧。

一、说话的艺术:字字珠玑,句句有深意

《红楼梦》中的对话,宛如一场场精致的茶道,言语的传递不仅仅是信息,更是一种社交艺术,一种情感的表达,一种智慧的较量。

因人施教,因事施言: 这是书中人物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说话技巧。贾府是个庞大复杂的社会缩影,不同身份、不同性情的人,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去沟通。
对长辈: 尊敬、谦卑是基本功。比如,晚辈们对贾母、王夫人说话,总是小心翼翼,用词恭敬。即便是意见不合,也会委婉表达,避免直接冲突。宝钗对王夫人说话,总是合乎规矩,又处处显露自己的“贤淑”,让王夫人十分满意。
对平辈: 熟稔、体贴,但也要保持一定的分寸。姐妹之间、表兄妹之间,可以嬉笑怒骂,但也有各自的“尺度”。比如,黛玉和宝玉之间的“咬文嚼字”,看似争吵,实则是一种深层的情感交流和试探。宝钗和黛玉之间,即便暗流涌动,表面上也是客气周到,尤其是宝钗,总是能找到话题,化解尴尬,拉近距离。
对下人: 恩威并施,笼络人心。虽然是主子,但书中许多人物并非一味颐指气使。比如,王熙凤管理荣国府,虽然手段强硬,但她也懂得如何笼络人心,经常赏赐下人,让他们“感戴”自己。她对平儿说话,既有主仆之分,又有几分亲近,懂得体谅。
对特定场合: 迎来送往,宾主尽欢。逢年过节、宴请宾客,贾府上下都有一套成熟的应对方式。说话要注意得体、周全,既要顾及客人面子,又要彰显主人气度。

含蓄委婉,点到即止: 许多时候,直接说破反而会伤人情,甚至惹祸上身。书中人物深谙此道,善于使用“曲径通幽”的说话方式。
暗示与影射: 比如,当有人得罪了王熙凤,她不会立刻发作,而是通过一些含沙射影的话语,让对方不寒而栗,比如她对尤二姐说的那些“防人之心不可无”之类的话。
欲言又止,留有余地: 有时,事情不宜过早定论,或是不想把话说死,人物就会选择“不说破”,让对方自己去领悟,或是等待时机。
反话正说,正话反说: 这种技巧在书中也屡见不鲜,需要仔细体会才能领会其真实含义。

善于倾听,洞察人心: 好的沟通不仅仅是会说,更重要的是会听。书中许多人物,即使说话不多,但他们能够捕捉到对方话语中的弦外之音,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
宝钗的“听话”: 宝钗是善于倾听的代表。她总是在别人说话时,神色专注,然后根据别人的话,给出得体的回应,或者提出合理的建议,让人觉得她善解人意,是个“明白人”。
黛玉的“敏感”: 黛玉虽然说话尖锐,但她对宝玉的言行异常敏感,能够迅速捕捉到宝玉话语中的情绪和变化,这是一种深厚的感情基础和细致的观察力。

恰当的幽默与调侃: 适度的幽默可以活跃气氛,拉近距离,但要把握好分寸,以免显得轻浮或冒犯。
宝玉的“玩笑”: 宝玉常常用一些天真烂漫的玩笑,化解尴尬,甚至戏弄别人,比如他对黛玉的“调情”,看似无心,实则情深。

说话的“策略性”: 在贾府这个复杂的环境中,说话往往带有一定的目的性,是为了达成某种意图,维护某种利益。
王熙凤的“攻心计”: 凤姐说话,往往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压制对手,或者为自己争取利益。她能说会道,言语之间藏着锋芒,让对手无从招架。

二、为人处事的哲学:圆融通达,内外兼修

《红楼梦》中的人物,在为人处世方面,也展现了各自的智慧和方式,这些方法既有适应社会规则的圆融,也有坚守内心的品格。

“会做人”的学问:
人情往来,周全得体: 贾府是一个注重人情世故的大家族,送往迎来,关节疏通,是生存的基本技能。书中人物,无论是贾母、王夫人,还是王熙凤,都深谙此道。王熙凤在这方面尤为擅长,她懂得如何送礼,如何笼络人心,如何通过“人情”来处理各种事务。
恩威并施,奖罚分明: 无论是管理家务还是人际关系,都需要一定的“手段”。王熙凤在这方面堪称典范,她对下人既有赏赐,也有严惩,能够做到“令行禁止”。
察言观色,知人善用: 了解别人的心思,才能更好地与人相处。王熙凤很懂得观察人的脸色,抓住别人的弱点,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即便是一些不那么精明的人物,也懂得在关键时刻,察言观色,避免惹祸。

“圆融”的处世之道:
不露锋芒,藏愚守拙: 宝钗可以说是“藏拙”的代表。她虽然才华横溢,但却刻意表现出“安分随时”的样子,不与人争,不显摆自己,反而赢得了大家的好感。
事不关己,不开口: 在很多情况下,保持沉默比插嘴更有智慧。书中许多人物,在一些敏感的场合,会选择明哲保身,不多言语。
化解矛盾,避免冲突: 许多时候,直接对抗只会两败俱伤。宝钗在处理姐妹之间的关系时,常常会用巧妙的方式化解小摩擦,保持表面的和谐。

“独立”的坚持:
黛玉的“真性情”: 黛玉虽然不善于“世故”,但她有着独立的思想和不随波逐流的品格。她敢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坚持自己的原则,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强大的处世智慧。她的“孤高自许,目下无尘”,虽然让她吃了不少苦头,但也让她保持了人格的独立。
探春的“精明”: 探春有着“玫瑰花”一样的性格,既有娇艳,也有刺。她有自己的主见,敢于挑战不合理的规则,比如她提出的“敏探看管”的改革。

“情绪管理”的艺术:
控制喜怒: 宝玉虽然有时任性,但他在面对长辈时,也懂得收敛自己的情绪。黛玉的喜怒哀乐常常写在脸上,这既是她的真性情,也让她更容易受到伤害。
委婉表达: 很多时候,直接表达负面情绪会适得其反。宝钗善于将自己的不满或担忧,通过温和的方式表达出来,让人难以拒绝。

“利益”的考量与取舍:
王熙凤的“利益驱动”: 凤姐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对自身利益的考量。她善于利用规则,甚至钻规则的空子,来为自己谋利。
宝钗的“利益平衡”: 宝钗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也会考虑各方利益,尽量做到平衡,不让任何人感到被忽视或被冒犯。

总而言之,《红楼梦》中的说话和为人处事技巧,并非一套僵化的“公式”,而是根据具体情境、人物关系、自身性格而产生的灵活运用。它教会我们,言语要精准得体,情感要含蓄有度,为人要圆融练达,内心也要有坚持。这些宝贵的人生智慧,跨越了时代,至今仍能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去细读、去体会,你会发现,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一个人生课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红楼梦》讲就是无论你有多少接人待物的技巧,最终还是“食尽鸟投林,白茫茫一片真干净”。你是要学袭人潜规则上位。还是要学王熙凤两面三刀弄权呢?难道我们读红楼梦就是为了看些“平儿夹缝求存”,“林黛玉以退为进”?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那幅对联挂在那里有一个很强的讽刺意味。脂砚斋在旁边批“此联极俗”。这是全书的一个警示。

《红楼梦》不是甄嬛传。它本质上是反成功学的。它讲了一个封建大家族在时势中不可抗拒的衰落,在这样一个舞台上讲了这许多女子的“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在这样一个大势里,这些女子不论贵贱贤愚,名字都记在“薄命司”里。凤姐有多少妙语,多少手腕也好,最终她也跳不出这个大势。所以才让人可笑可叹。你可以想象,晴雯就算“低调做人,圆滑处事”,她逃的开这个大势吗?袭人用了那么多心机最终嫁给蒋玉菡。妙玉出了家,跳出三界外最终还是落于贼手。命运操弄如此。

而相对比的,故事开头甄士隐家丫头傻乎乎回头看了一眼贾雨村,结果贾雨村自以为是“红拂巨眼识李靖”,发达以后迎娶了她做如夫人。你说,我们该如何从这里面汲取经验呢?

林黛玉她再有多少小性子,那不过是她内心拙劣的伪装。宝玉就看透得一清二楚。读者反而要担心黛玉“情商低”吗?

曹雪芹的伟大之处在于让红楼里面每一个人都活起来。行为对话,无不贴合人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能察觉到贴合感是很好的。但是如果看完书只学些“为人处事的技巧”。不免让人有郑人买椟之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红楼梦》这部不朽的巨著,除了其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为人处事的哲学,这些体现在人物对话和行为举止的方方面面。细细品味,你会发现,书中人物的言谈举止,绝非简单的叙事,而是他们性格、智慧、甚至命运的折射,其中蕴藏着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说话和为人处事的技巧。一.............
  • 回答
    《红楼梦》里的可悲,不是那种惊天动地的悲剧,而是渗透进骨子里的无奈,是微小之处的失落,是生命在俗世中被磨损的痕迹。它太真实了,真实得让人心惊,又让人无处可逃。贾赦是个活生生例子。他算不上什么坏人,不过是封建大家庭里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纨绔子弟,有权有势,又极其好色。你想想,一个地位尊崇的国公爷之子,什么.............
  • 回答
    《红楼梦》中对性关系的描写,并非总是直白露骨,更多的是通过 subtle 的暗示、含蓄的比喻和人物微妙的互动来展现。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手法,恰恰增加了作品的艺术魅力,也更贴合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尽量细致地讲述其中一些隐晦的性关系:一、少年情窦初开,情愫暗涌: 宝黛之间:.............
  • 回答
    聊起《红楼梦》,可不是光看个热闹就完事儿,里面那些细思极恐的细节,藏得可深了,一挖出来,那叫一个毛骨悚然。这些不是凭空捏造的,都是曹雪芹老先生一句句、一段段埋下的线索,等你看懂了,才能体会到那股子凉意。咱们先说最让人后脊背发凉的,就是关于死亡的预言和伏笔。这可不是什么算命先生那一套虚头巴脑的说法,而.............
  • 回答
    《红楼梦》里头的美食,那可不是随便写写,那是细致入微,有滋有味,光是读着,就仿佛能闻到那香气,尝到那滋味。曹雪芹写《红楼梦》,那是把吃喝玩乐都写进了骨子里,尤其是那些精巧的吃食,更是能看出大家族的生活品味和人物性格。先说说那点心,那真是千姿百态,名头也洋气。 藕粉桂花糖糕:这名字一听就带着秋天的.............
  • 回答
    写《红楼梦》里那些寥寥几笔,却又令人过目不忘的人物,总是件很有意思的事。这些角色,就像是精心点缀在巨幅画卷上的几抹亮色,虽不常出现,却能瞬间抓住你的眼球,让你对这个人物产生无尽的联想。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在《红楼梦》中出场不超过三次,却有着自己独特韵味的角色。首当其冲的,便是咱们的贾雨村。你说他不出.............
  • 回答
    .......
  • 回答
    谈及《红楼梦》中的贾琏,其“好色”的名声在外,但要说他对黛玉不动心,这恐怕得细细斟酌一番,甚至可以说,其中自有微妙之处。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贾琏的“好色”等同于见到任何姿色过人的女性都毫无原则地扑上去。他的好色,更多的是一种生理上的冲动和对情欲的追求,但这种追求也并非没有门槛,或者说,他对不同女性的态度.............
  • 回答
    宝玉的“精致的淘气”,那可真是说不尽道不完。这可不是街头孩童那种毛手毛脚、惹人生厌的顽劣,而是带着一种特有的、近乎艺术的油滑和灵动,让人又爱又恨,又觉着分外有趣。他这淘气劲儿,往往是藏在细微之处,点点滴滴,积少成多,勾勒出他那副别具一格的性情。你想啊,他最常做的,也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跟那些丫头.............
  • 回答
    大众对《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可以说是爱恨交织,围绕着她,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刻板印象和误解,甚至可以说,这些误解和刻板印象已经构建了一个“薛宝钗”的符号化形象,与曹雪芹笔下的那个复杂多面的女性渐行渐远。今天就来掰扯掰扯,究竟有哪些“罪名”强加在了宝钗身上,又为何会有这些错位。首先,最普遍也是最深入人心的.............
  • 回答
    《红楼梦》第七十回末,众人到大观园试才,玩乐一番后,兴致勃勃地放起了风筝。这短短的放风筝场景,却暗藏着许多端倪,为后续情节埋下了伏笔,也揭示了人物内心的微妙变化。这里面发生的事情,细细看来,颇有嚼头,绝非寻常孩童玩乐那么简单。首先,咱们来说说这放风筝的场景本身。大家你争我抢,都想展现一下自己的技艺。.............
  • 回答
    说起《红楼梦》里被低估,或者说在现代解读中情感色彩跑偏得最厉害的人物,我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不是宝钗,也不是迎春,而是她——史湘云。咱们聊聊她,但得先放下那些“豪爽大气,不拘小节,是宝玉的红颜知己”的标签。这些标签,没错,她身上都有,但它们只是浮光掠影,真正让她被低估,甚至情感色彩被误读,是她身上.............
  • 回答
    红旗H9在试驾过程中发生自燃,这绝对是让任何车主或潜在车主都揪心的事情。这种情况的发生,背后往往不是单一因素,而是多种可能性叠加的结果。咱们来掰扯掰扯,都有哪些“罪魁祸首”可能在幕后作祟。首先,动力电池系统是现代汽车自燃最容易被怀疑的“头号嫌疑犯”,尤其对于像H9这样主打高端和豪华的车型,很可能搭载.............
  • 回答
    网红直播带货假货判刑加重,最高可达十年,其中“销售明知”的界定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直播行业的生态。首先,我们来谈谈“销售明知”的界定。这四个字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复杂的法律考量。简单来说,“明知”指的是经营者(在这里是网红直播带货的商家或平台)清楚地知道自己销售的是假冒伪劣商品,但仍然选择将其卖给消.............
  • 回答
    《红楼梦》这本奇书,要说它的“妙笔”之处,那真是一抓一大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可要细细讲来,又不能落了俗套,得把那字里行间的韵味儿都给咂摸出来。我这就试着说几个,不求说得面面俱到,只盼能让您也体会到点那份儿“妙”。首先,不得不提的,便是它那“不动声色,却惊心动魄”的人物塑造。曹雪芹写人,可不是像画画.............
  • 回答
    87版《红楼梦》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导演组对原著的深刻理解和精妙的改编。他们并非照搬照抄,而是在尊重曹雪芹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了不少“增、删、改”的操作,这些改动恰到好处,让电视剧更具艺术感染力和传播力。一、巧妙的增:让人物更立体,情节更丰满电视剧在一些原著中笔墨不多,但对人物塑造和情节.............
  • 回答
    87 版《红楼梦》堪称经典,是几代人心中的白月光。但即便如此,完美如它,细究起来,也并非全无瑕疵。回过头来审视,有些地方确实留下了些许遗憾,或许是时代的局限,或许是改编的取舍,又或者只是观众个人的感受。首先,我们得说说关于 人物塑造的深度与广度。87 版对主要人物,尤其是宝黛钗这三位的刻画,可以说是.............
  • 回答
    《红楼梦》作为一部传世经典,自然吸引了无数读者,也因此衍生出不少理解上的偏差和片面的解读。其中一个非常常见的误解,便是将这部巨著仅仅视为一部“爱情小说”。诚然,宝黛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是《红楼梦》最为人称道的部分,贾宝玉对林黛玉超凡脱俗的情感,以及他们之间“木石前盟”的宿命感,确实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 回答
    《红楼梦》这部奇书,最让人拍案叫绝的,莫过于它那如同层层叠叠的精美景致,又如串串饱满的珍珠,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巧妙对比”。曹雪芹老爷子用他那“如椽巨笔”,不仅描绘了贾府由盛转衰的时代画卷,更是透过细微之处的对比,将人性的复杂、命运的无常、以及封建社会压抑下的种种无奈,刻画得淋漓尽致。最直观也最核心的.............
  • 回答
    《红楼梦》里,骂人并非只是粗俗的咒骂,而是文学化的、带着精妙心思的“艺术品”。曹雪芹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人物的性情,而其中那些“高技术”的骂人话,更是将人物的刻薄、智慧、甚至是一点点幽默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这些话语,往往不是直白地指责,而是藏着暗讽、隐喻,让听者(和读者)在被冒犯的同时,又不得不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