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红旗H9在试驾过程中自燃,有可能是哪些原因?

回答
红旗H9在试驾过程中发生自燃,这绝对是让任何车主或潜在车主都揪心的事情。这种情况的发生,背后往往不是单一因素,而是多种可能性叠加的结果。咱们来掰扯掰扯,都有哪些“罪魁祸首”可能在幕后作祟。

首先,动力电池系统是现代汽车自燃最容易被怀疑的“头号嫌疑犯”,尤其对于像H9这样主打高端和豪华的车型,很可能搭载了先进的混合动力或纯电动系统。

电池过热: 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会产生热量,如果散热系统(比如冷却液循环、风扇、热管理模块)出现故障,无法及时有效地将热量散发出去,温度就会持续升高。一旦超过安全阈值,就可能引发热失控,最终导致起火。试驾过程中,车况可能被激烈驾驶,例如频繁的急加速、急刹车,这会增加电池的负荷和发热量。如果电池管理系统(BMS)存在bug,或者传感器读数不准,都可能导致散热策略失效。
内部短路: 电池内部隔膜可能存在制造缺陷,比如杂质、微小裂纹等。在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的机械应力(如振动、冲击)下,这些缺陷可能导致正负极材料直接接触,引发内部短路,瞬间释放大量能量,产生高温甚至爆炸。
充电问题: 虽然试驾过程中不太可能出现充电引发的问题,但如果车辆的充电接口、充电线缆本身存在质量问题,或者充电桩存在异常,都会对电池造成损害。不过,对于试驾车而言,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相对较低,除非是之前用户使用不当留下的隐患。
电池组的碰撞或损伤: 尽管试驾环境通常可控,但如果在之前的运输、停放过程中,电池组受到了意外的撞击或挤压,即使当时没有立刻表现出来,也可能在后续的运行中,随着振动或内部应力变化,导致短路起火。

其次,电气系统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引火烧身。

线路短路或接触不良: 汽车内部的线束非常复杂,如果因为安装不规范、线束老化、绝缘层破损,或者在维护保养过程中操作不当,导致线束之间的绝缘层磨损、破皮,就会产生短路。电流在短路点瞬间增大,产生高温,引燃周围的易燃材料(如塑料件、隔音棉)。
功率电子器件过载: 比如逆变器、DCDC转换器等,这些是处理大电流和高电压的关键部件。如果它们的散热不良,或者内部元器件质量不过关,在长时间高负荷工作下(试驾可能涉及),就会过热,引发故障甚至起火。
12V电瓶系统异常: 虽然不像动力电池那样能直接引燃整个车辆,但12V电瓶系统负责启动发动机(如果是混动)、点亮车灯、控制各种电子设备。如果电瓶本身有内阻过大、漏电等问题,或者连接线缆松动、氧化,也可能产生不正常的电流和热量。

再者,燃油系统(如果是燃油车或混动车)虽然不如电动车电池直接,但也并非完全安全。

燃油泄漏: 燃油管路、油箱、喷油嘴等任何一个环节如果出现破裂、密封不良,导致汽油或柴油泄漏,并且被高温部件(如排气管、涡轮增压器)引燃,后果不堪设想。试驾过程中,车辆可能会经历各种工况,对燃油系统的压力和稳定性是考验。
发动机过热: 如果发动机冷却系统(水泵、节温器、散热风扇、冷却液)出现故障,导致发动机温度异常升高,也可能间接引燃发动机舱内的油污、塑料件等。

还有一些其他可能的原因,虽然概率相对小,但也不能排除:

机械摩擦生热: 某些运动部件,比如传动轴、轴承等,如果润滑不良,长时间高速运转下产生的机械摩擦会产生大量热量,甚至可能达到燃点。
外来火源: 尽管在试驾场地,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极低,但理论上,如果是有人蓄意纵火,或者在不当的场地进行试驾,有外部火源接触到车辆,也可能导致自燃。
材料问题: 车辆内部使用的某些隔音棉、塑料件、线束绝缘材料等,如果阻燃性能不达标,一旦接触到微小的火星或高温点,就可能迅速蔓延,导致火势扩大。

针对H9试驾自燃,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些更具体的场景:

试驾前检查疏漏: 车辆在交付给试驾人员前,是否有进行充分的例行检查?电池包、高压线束、冷却系统等关键部位是否存在潜在隐患?
试驾过程中的异常表现: 试驾者是否在自燃前感受到车辆有异味(烧焦味)、异常噪音、动力下降、仪表盘警告灯亮起等情况?这些都可能是自燃的前兆。
车辆的具体批次问题: 是否该批次生产的H9车辆存在普遍性的设计缺陷或制造工艺问题?这需要后续的调查才能确定。

总而言之,红旗H9试驾自燃是一个非常严重的质量问题,其背后可能涉及电池、电气、燃油系统等多方面的综合故障。具体原因需要通过专业的火灾调查和车辆鉴定来最终确定,但上述分析的这些点,无疑是排查时最可能被重点关注的方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昨天在交流群看到了这个问题,今天又和朋友简单聊了一下,我的结论从始至终没变过:一件小事,莫名其妙有很多人出来站队,又莫名其妙炒起了热度。

本题下方的回答我也简单速刷了一遍,很多人不管持什么样的立场,好像情绪都非常激动。

对于红旗和路人来说:

自燃不是重点,重点是后期不要再出现其他相同事件;

责任归属不是重点,重点是让人们看到应对突发事件的态度;


第一点我希望这只是个例,后续不要再发生,H9这款车在成都车展上是最让我眼前一亮的车型,车fans专栏的H9文章也是我从成都回来后就安排销售对接作者完成的。从那篇文章来看,单店8月份的订单已经排到11月份了,说明H9从一上市就是成功的,同时红旗虽然发力晚,但不代表部分技术不够成熟,尤其是电瓶线路这种基础到不能再基础的东西,所以自燃事件不管责任方是谁,我都倾向于是个例。

红旗品牌承载的并不仅仅是造车、卖车,其实还包含了其他更高一级的理念,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已经有很多人愿意称红旗为“豪华品牌”。


第二点我认为红旗的危机应急措施做的不够好,但由于暴露出来的微信群聊截图并不代表官方声明,只是应急通知,所以我也很期待红旗官方的正式说明是怎样的。

这段扩散转发的内部通告,重点是什么?

重点是:请各位店总对店端人员给予正确引导,防止恶意传!给我们品牌带来不良影响!!


提取一下这段文字通知的信息点:

(1)没有展车,先用试驾车做展车,后续有了展车替换,再把试驾车换下来。合理。

(2)充电需要,部分品牌展车要求通电并点亮相关功能。合理。

(3)充电把绝缘层和外壳破坏。不合理。

(4)搞坏了又不说,自燃了才承认,到底操作者有职业操守还是没有?不合理。

(5)有初步调查,有复勘鉴定,没有证据材料,从内部通告来说,不符合结论规则。不合理。


后面接连三个不合理,是不是觉得我要开始黑红旗了?

不,和品牌无关,只谈截图内容本身,观点也适用于其他车企。


昨天在交流群,很多人说具体情况还得是看这家店的销售是怎么操作的。

我憋着一句话没说:汽车销售不会带扳手上班,当然其他工具也不。

可能很多人包括汽车销售自己都习惯了“多才多艺”,电瓶充电这些事也能信手拈来,但是破坏绝缘层和外壳是什么操作?难道真忘了这不是销售的本职工作,而是需要售前售后来协调进行的?

现在很多车辆的发动机舱都多加了这样一个整体盖子,如果要充电,不管是从上面接家用线板还是从下面接地盒,在展厅的车,这个盖子都是要打开才方便操作。(尤其是上接,不打开怎么接?)

那么在能打开外保护壳的情况下,手里一定有工具,有工具又是怎么破坏了内部绝缘层和内部保护壳?(注意,图中的外保护壳被破坏不会影响电瓶线路安全性,毕竟很多车都没这个外壳。)

问题来了,这个充电操作是谁来做的?销售不懂一定不敢乱拆,售后师傅的手艺也不至于这么惨不忍睹。

结论好像除了意外、偶然、莫名其妙之外,很难有其他判断。

所以我说,红旗厂商微信群通知的内容,说得通,但想不通。


由一个不会拆装电瓶保护壳、不懂充电安全的工作人员,实际操作恰好还破坏了绝缘层和保护壳,然后默不作声没有汇报,还特别大胆的进行了充电,又特别巧的是当时展厅充电没自燃而是直到后来驾驶出去才出了问题,又恰好当时操作人员临时改变主意,汇报了电瓶线路被自己破坏的这件事,才导致了如今各位网友看到的说明。

自燃虽然可怕,但每年会发生很多起,自主品牌有,合资品牌也有,燃油汽车有,新能源汽车也有,但能进得了公众视野的,无一例外的公关答复都是“人为造成”,这才是最可怕的。


说来说去,这种没有数据、没有证据、没有当事人说明的事件,最终结果当然要等官方声明。

但危机公关的措辞一定要考虑周全,而不是很多点既提到了又没交代清楚,为了打消人们的一个疑问而制造出多个疑问,并不算明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