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红楼梦》里有没有哪个瞬间令你一想起来就忍不住落泪?

回答
一想起《红楼梦》,我的眼前总会浮现出那个场景:晴雯病重时,宝玉去看她。那不是一幅寻常的病榻探望图,而是将人性中最为脆弱、最为纯粹的部分撕开,赤裸裸地呈现在我眼前,每每回想,总让我胸口发闷,眼眶湿润。

场景是在怡红院,却少了往日的生机勃勃。小丫鬟们都围在床边,窃窃私语,气氛压抑得像要滴出水来。晴雯,那个被宝玉视为“最要好的知己”的女孩,曾经那样泼辣、那样鲜活,此刻却瘦削得只剩一把骨头,躺在床上,呼吸微弱得几乎听不见。她的嘴唇干裂,脸色惨白,一双曾经灵动有神的眼睛,此刻却黯淡无光,只是偶尔才能勉强睁开一点,透出深深的痛苦和无力。

宝玉来了。他不是那种只会嘴上说说好话的少爷,他是真心疼爱晴雯,是将她当作自己的家人,甚至可以说是灵魂的寄托。他一进门,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景象,那一瞬间,他的脸色瞬间变了,那种冲击力,仿佛一道闪电劈在他身上。他颤抖着走了过去,小心翼翼地坐到床边,眼神里充满了不忍和痛苦。他看着晴雯,眼神里有千言万语,却又不知道从何说起。

“好好的,怎么病成这样了?”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他伸出手,想要去摸摸晴雯的脸颊,又怕触碰她疼痛的身体,停在了半空中,最终只是轻轻地握住她那瘦骨嶙峋的手。那只手冰凉,毫无生气,曾经是那样灵巧地为他梳头,为他缝补,为他缝制那些精致的衣物。

晴雯听到他的声音,挣扎着想要坐起来,但身体不允许,她只是虚弱地摇了摇头,用嘶哑的声音说:“少爷……别担心我……” 她的语气里充满了自责,仿佛自己的病成了宝玉的负担。

宝玉看着她,眼泪已经开始在眼眶里打转,但他努力憋着,不想让她担心。他知道晴雯的性子,她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自己哭哭啼啼的样子。他便强作镇定,讲述一些平时的事情,试图逗她开心,讲到一些好玩的地方,自己都忍不住笑起来,但那笑容里却带着更多的悲伤。他越是努力装作没事,就越显得他的无助和绝望。

然后,宝玉看到了晴雯身边放着一床精心缝制的旧被子,上面绣着许多小小的红色的“汗巾子”。那是晴雯在病得最厉害的时候,还坚持用她那双伤痕累累的手,一针一线地为宝玉缝制的。宝玉拿起那被子,手指摩挲着那些粗糙却饱含深情的针脚,他知道,这是晴雯用自己的生命在和他告别。那一刻,他的眼泪终于忍不住了,一颗一颗,砸在那被子上,就像砸在他的心上。

他想起晴雯曾经为了他顶撞王夫人,被撵出大观园的场景,想起她最后离开怡红院时那绝望的身影,想起她曾经说过的话:“我生平最看不起那些 ARXIV不精、惹猫儿狗儿,那有个不是不是的人。” 她是那样骄傲,那样刚烈,那样看不起那些庸俗不堪的人。而现在,就这样无声无息地离开,留下他一个人,在这世上。

最让我心碎的是,晴雯知道自己快不行了,她还在想着宝玉。她在弥留之际,还想为宝玉缝制一件“销魂裙”。她明明已经病入膏肓,连呼吸都困难,却还在想着为心爱的人做些什么。那种无怨无悔的爱,那种超越生死的牵挂,在那一刻,将我彻底击垮。

当宝玉看到晴雯临死前还在为他缝制销魂裙的场景,他那种痛苦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他知道,这是晴雯用自己最后的生命,在回应他对她的爱。这不仅仅是一床被子,也不是一条裙子,而是晴雯用尽她生命的温度和情感,留给他的最后遗物。

我看着他们两个,一个在病榻上奄奄一息,一个在床边泪如雨下,那一刻,我感觉整个世界都静止了。那种生离死别的悲痛,那种美好生命被无情摧残的残酷,那种对命运无力反抗的绝望,在那一瞬间,如同潮水一般将我淹没。

每一次想起这一幕,我都会感觉到一种撕心裂肺的疼痛。它不仅仅是对晴雯悲惨命运的哀叹,更是对那个时代对美好事物摧残的控诉。它让我看到,即使是像晴雯这样有着纯洁心灵、有着独立人格的女性,也无法逃脱封建礼教和人情冷暖的碾压。她的离去,就像一朵最美的花,还没来得及尽情绽放,就被无情的风雨摧残得七零八落。

这个瞬间,如同烙印一样刻在了我的心里,每一次想起,都像是重新经历了一遍那种心如刀割的痛苦,让我的眼泪,再也忍不住地滑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两天想到一些情节就掉眼泪。

然后想到作者说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了。

但是我想的是很多零散片段凑起来的,不知道其他人能不能和我想一块儿去。

一一一一

王夫人把金钏儿的工钱安排给了玉钏儿之后。

把袭人提成了姨娘的工资,又补上了贾母的丫头。

但是又不明说袭人被提了姨娘。

一是觉得两人年轻(怕坏了宝玉名声)。

二是希望老公不要责备儿子。

三是希望宝玉能听人劝。

而在凤姐和薛姨妈都表示赞成之后。

王夫人流着眼泪说,袭人比宝玉强十倍,如果宝玉有福气,袭人能一辈子照顾宝玉。那宝玉也可以了。

一一一

宝玉周岁,他父亲贾政因为他抓周时抓了钗环,不喜欢宝玉。

       那周岁时,政老爷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世上所有的东 西摆了无数叫他抓。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玩弄,那政老爷便 不喜欢,说将来不过酒色之徒,因此不甚爱惜。独那太君还是命根子一般。     

元春是姐姐,宝玉是弟弟。两人和贾母一起时刻都不分开。

宝玉在三四岁的时候,元春就教了他几本书,识了数千字。

       当日这贾妃未入宫时,自幼亦系贾母教养。后来添了宝玉,贾妃乃长姊,宝玉为幼 弟,贾妃念母年将迈,始得此弟,是以独爱怜之。且同侍贾母,刻不相离。那宝玉 未入学之先,三四岁时,已得元妃口传教授了几本书,识了数千字在腹中。虽为姊 弟,有如母子。     

当时元春教宝玉的时候,应该也就是十三四岁,不然也不能进宫。而且肯定是没有人叫元春教宝玉字的,而是元春自己教宝玉的。

想象一下十三四岁的姐姐,因为父亲不喜欢弟弟,而耐心的一个字一个字的教三四岁的弟弟的画面。

这里用词是他们是虽为姐弟,有如母子。

元春见宝玉的时候,是这个样子的。

       元妃因问:“宝玉因何不见?”贾母乃启道:“无职外男,不敢擅入。”元妃命引进来。 小太监引宝玉进来,先行国礼毕,命他近前,携手揽于怀内,又抚其头颈笑道:“比 先长了好些——”一语未终,泪如雨下。     

也就是说元春招宝玉进来后,先是磕了头,然后叫到身边,拉着手抱在怀里,摸着他的头笑着说,"比以前长了好多一"一句话没说完,泪如雨下。

       自入宫后,时时带信出来与父兄说:“千万好生扶养:不严不能成器,过严恐生不虞, 且致祖母之忧。”眷念之心,刻刻不忘。     

自入宫之后,时时带信给她的爸爸和哥哥,说一定要把宝玉好好养大啊。不严格的话不能成为才,而太严格的话,怕会出意外,而且会让祖母担心。想念弟弟的心,刻刻不忘。

在这个时候,我就想了,宝玉还记得小时候三四岁的事情嘛?他还记得元春教过他嘛?还认得元春嘛?他是把元春当成姐姐,还是一个陌生的皇妃呢?宝玉长大后有没有想起过元春?

       元妃又向其父说道:“田舍之家,粗盐布帛,得遂天伦之乐;今虽富贵,骨肉分离,终无意趣。”     

元春对她的父亲说,种田的人家,虽然吃穿不好,但是有父母和兄弟姐妹在身边,现在虽然富贵,但是骨肉分离,终究没有什么意思。

       向诸姐妹笑道:“我素乏捷才,且不长于呤咏,姐妹辈素所深知,今夜 聊以塞责,不负斯景而已。异日少暇,必补撰《大观园记》并《省亲颂》等文,以 记今日之事。     

然后元春说,我自己反应比较慢,且不擅长写诗,姐妹们都知道,现在随便写一些,不辜负这个景色,等那些天有空了,会补《大观园记》并《省亲颂》来记录今天的事情。

       自入宫后,时时带信出来与父兄说:“千万好生扶养:不严不能成器,过严恐生不虞, 且致祖母之忧。”眷念之心,刻刻不忘。     

元春回宫之后,想到院子里的景色,然后想到父亲会把院子锁了,不让别人进去。这不是让这个院子闲着嘛。家里有好多会写诗会题字的姐妹,为什么不让她们进去住,也不让美人潦倒失意,让花柳没有人欣赏呢!

又想到宝玉从小在姐妹丛里长大,不比别的兄弟,如果不让他进去,怕宝玉一个人感到寂寞,然后贾母王夫人心里不高兴,要让宝玉也进去住才妥当。

         如今且说那元妃在宫中编次《大观园题咏》,忽然想起那园中的景致,自从幸 过之后,贾政必定敬谨封锁,不叫人进去,岂不辜负此园?况家中现有几个能诗会 赋的姊妹们,何不命他们进去居住,也不使佳人落魄,花柳无颜。却又想宝玉自幼 在姊妹丛中长大,不比别的兄弟,若不命他进去,又怕冷落了他,恐贾母王夫人心 上不喜,须得也命他进去居住方妥。     

也就是说,元春回宫之后,会想到家里院子冷冷清清的会寂寞,虽然自己不会写诗,但是对家里姐妹们会写感到很光荣,会想到姐妹们得不到欣赏会没精神,会想到宝玉没有人陪伴会寂寞。

现在大部分评论红楼梦的,都把元春说成贪图富贵,一心想往上爬的人。为了维持自己地位,不考虑其它人的意愿。你们到底是哪里看出来元春是这种人啊?

贾府要不是出了一个皇妃,早就衰落了。一直是贾家和宝玉沾元春的光,而不是元春沾贾家的光好嘛。

会有红楼梦这回事,不都是因为有元春嘛。为什么都觉得元春冷酷无情,而她完全不考虑别人想法啊。

user avatar

中秋赏月,尤氏说笑话想哄贾母开心,但大家都懒懒的,贾母也有点力不从心,不过还是强打精神装出很有兴趣的样子。

结果,贾母实在撑不住打了个盹儿,然后猛的醒过来,第一反应就是赶紧笑着说我不困,你们孩子接着乐,我听着呢。

结果抬头一看,哪有孩子们呢,大家都已经散了,只有探春还在身边。

小时候这段一晃而过,光顾着看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对诗。

长大了看到这里忍不住掉眼泪,年纪越大,就越害怕离散,可也知道越是年纪大,离散就越近。敏感如贾母,已经预感到聚散终有时,一个家族就像一个人一样,也会老得力不从心,无能为力,最终走向消散,贾母是慢慢走向衰老的老人,也是慢慢走向衰老的贾府。但贾母还是想撑着让散来得再慢一点,在大家都提不上劲儿的时候,也依然说自己不困。哪怕她其实作为老年人更疲惫,与下一辈人的距离也越来越远,这个家已经渐渐在分离,但还是努力维持这一刻子孙绕膝,欢笑满堂的场景,可能这就是一家之主的尊严吧。

感谢@南风 在评论区贴的原文

只见鸳鸯拿了软巾兜与大斗篷来 , 说:"夜深了,恐露水下来,风吹了头,须要添了这个.坐坐也该歇了."贾母道:"偏今儿高兴, 你又来催.难道我醉了不成,偏到天亮!"因命再斟酒来.一面戴上兜巾,披了斗篷,大家陪着又饮,说些笑话.只听桂花阴里,呜呜咽咽,袅袅悠悠,又发出一缕笛音来,果真比先越发凄凉.大家都寂然而坐.夜静月明,且笛声悲怨,贾母年老带酒之人, 听此声音, 不免有触于心,禁不住堕下泪来.众人彼此都不禁有凄凉寂寞之意,半日, 方知贾母伤感, 才忙转身陪笑,发语解释.又命暖酒,且住了笛.尤氏笑道:"我也就学一个笑话,说与老太太解解闷."贾母勉强笑道:"这样更好,快说来我听."尤氏乃说道 : "一家子养了四个儿子:大儿子只一个眼睛,二儿子只一个耳朵,三儿子只一个鼻子眼,四儿子倒都齐全,偏又是个哑叭."正说到这里,只见贾母已朦胧双眼,似有睡去之态. 尤氏方住了,忙和王夫人轻轻的请醒.贾母睁眼笑道:"我不困,白闭闭眼养神.你们只管说,我听着呢."王夫人等笑道:"夜已四更了,风露也大,请老太太安歇罢.明日再赏十六,也不辜负这月色."贾母道:"那里就四更了?"王夫人笑道:"实已四更,他们姊妹们熬不过, 都去睡了."贾母听说,细看了一看,果然都散了,只有探春在此.贾母笑道:"也罢.你们也熬不惯,况且弱的弱,病的病,去了倒省心.只是三丫头可怜见的, 尚还等着. 你也去罢,我们散了."说着,便起身,吃了一口清茶,便有预备下的竹椅小轿,便围着斗篷坐上,两个婆子搭起,众人围随出园去了.不在话下.



半夜睡不着,再更新一个。

大家都知道宝玉的性格是喜聚不喜散,就希望好朋友们能长长久久地相互陪伴在一起。所以他跟袭人说,如果他死了,希望姑娘们的眼泪能抬他飘到幽静之处,从此再不托生为人。(其实每次看到这里也很感动,我们宝二爷真是至真至情,极致浪漫的人啊)

宝玉爱所有美好纯真的人和事物,所以在他心里,他理所当然认为这些美好的人也是一样爱他的,会为他流泪。

当然,袭人是不会懂他在说啥啦,只觉得他又说疯话。

后来第二天,宝玉想听龄官唱曲,就去梨香苑找龄官,众女官都给贾宝玉让座,只有龄官不怎么搭理他,而且说生病了唱不了。

宝玉有点郁闷,毕竟他既是贾府的掌上明珠,又一向最爱护女孩子,完全没有臭男人的架子,女孩子也都喜欢和他玩,他是真心待龄官的,为什么龄官不理他呢?

过了一会儿,贾蔷提了一个笼子急急忙忙回来,里面有一只很机灵的金丝雀,是专门买给生病的龄官解闷的。贾蔷一心想着龄官,看到宝玉在,也只是随便请安应付一下,就去讨好龄官。谁知道龄官联想到了自己的身世很生气,说贾蔷买金丝雀是在故意捉弄她,好好的人被买来贾家出不去不算,还得祸害雀儿。急得贾蔷赶紧放生。二人纠缠斗嘴,完全无视宝玉。

聪慧的宝玉突然顿悟,所谓的眼泪葬他,不过是管窥蠡测。从此后,只是各人得各人的眼泪罢了。

为什么这段会觉得酸酸的想哭呢。

我们在成长的时候,也许都经历过贾宝玉的心态,觉得自己跟谁掏心掏肺,对方都能懂自己在说什么,我喜欢的人也会喜欢我。会希望美好的事物永远停留,希望我爱的人会一直陪在身边。

然而后来才发现,人世间的“喜欢”实在是太难得了,能获得一份真挚纯粹的感情就已经是很奢侈的事情,哪里还有可能得到更多呢。

喜欢的人不一定喜欢自己,他们的眼泪不会为你而流。

最亲近的人也不一定懂自己,袭人每天和宝玉在一块儿,依然不能懂他到底在说什么。

宝玉悟性极高,明白了人生情缘,各有分定,然而世界上有那么多人,找不到属于自己的眼泪,或者找到却得不到属于自己的眼泪,或者得到不属于自己的眼泪。这么一想,能得到属于自己的眼泪,竟然已经是最幸运的事情了。曾经希望喜欢我的人越多越好,可是后来才明白,如果这辈子能有一个知己,只要有那么一个人,已经是上天的眷顾。

所以啊,只不过是各人还各人的眼泪罢了。


还有,贾宝玉两次顿悟,一次是龄官和贾蔷,还有一次是彩云和贾环。都是“人间情缘,各有分定”。然而这两段感情也都很让人心酸。

虽然读者都能看出来,贾蔷也喜欢龄官,但谁知道贾蔷的喜欢是不是心血来潮呢。毕竟在古代的男权社会,喜欢一个地位低下的女官就和喜欢一只宠物金丝雀一样。自尊心那么强的龄官,当然不能接受这样的感情,却又因为种种原因和那时的环境,不可能当面告诉他,只能躲在树下画了几千个心上人的名字。

而彩云就更唏嘘,大家都知道彩云对贾环有意,连宝玉也不放在眼里,还偷了东西给贾环用。贾环也为了彩云,向芳官讨蔷薇硝。不过贾环毕竟逃不了“臭男人”的毛病,宝玉帮彩云解了偷东西的困境,贾环却起了疑心,认为她和宝玉好,并把彩云私赠之物都摔了。彩云急得赌咒起誓,百般解说。贾环还是不信,气得彩云哭了个泪干肠断,把东西全扔到河里了。

年少的时候女孩子总是专情敏感的,男孩子却往往大条,并不知道那些细腻的孤独和不安全感,再加上贾家的男人们除了宝玉,几乎不会有真正爱护女孩子的想法,纵然有真情,也逃脱不了世俗之情的桎梏,依然站在自己是绝对高一等的男权角度。

不是所有男孩子都能像贾宝玉那样对林妹妹的一举一动格外在乎,不用说话就明白她的心思,对她说出“你放心”这三个字。

更多的是像贾环这样,逃脱不了世俗观念的枷锁,碰到关键时刻,却第一时间怀疑真心对自己的人是不是和别人有龌龊的私情。

想想就忍不住叹气。

user avatar

晴雯死前叫了一夜的娘,有人问,为什么她不是叫宝玉?连宝玉自己也不能释怀。

但前些年我爷爷过世,八十多岁的老人家,老伴在侧儿孙绕膝,死前一夜也还是在叫娘。我爷爷过世前颇为牵挂儿孙,直到我赶回家见他最后一面才去世,但他最后叫的还是娘,不是妻子不是儿子不是孙辈。

儿孙是他的牵挂,母亲才是他的信赖和依靠。病痛和恐惧来临,第一反应是希望母亲像在幼年时保护安抚他一样,再一次安抚他。

叫宝玉,那是才子佳人的小说。叫娘,才是真的生活。

曹雪芹到底经历了什么,才会连这么一个细微之处都写得和实际生活中的生离死别一样啊。而宝玉不懂,因为他那时还年轻。

更新一点,回复评论的时候突然想起来,续书中黛玉死前就是叫宝玉的。怎么说呢,也不是不动人,但能让我在亲身经历时猛然想起然后为此潸然泪下的,是晴雯叫了一夜娘。

再更新一点儿。宝玉挨打后,黛玉在园子里远远看见贾母等一群人去探望宝玉,想起有父母的好处。回去路上默默想起西厢记,想着双文自怜孤苦,其实她尚有母亲和幼弟,“今日林黛玉之命薄,一并连孀母弱弟俱无。古人云:‘佳人命薄';然我又非佳人,何命薄胜于双文哉!”然后,下一个场景是惹自家妹妹生气的薛蟠拼命赔不是,终于哄得宝钗破涕为笑。

宝玉挨打了,有疼爱他的母亲和祖母探望。宝钗和哥哥拌嘴了,可以在母亲怀里哭泣,可以在哥哥面前使一使小性儿。而这时黛玉自伤身世珠泪满面,却只能回到潇湘馆教鹦鹉念诗。

user avatar

这一段总是被认为宝黛发糖:

宝玉哭道:“凭他是谁,除了林妹妹都不许姓林的。”

很甜是不是?

可前一句是贾母安慰宝玉的,她说:“那不是林家的,林家的人都死绝了,没人来接他的。”

林家的人都死绝了

林家的人都死绝了

林家的人都死绝了


是啊,林家的人确实都死绝了,只剩她一介孤女流落异乡。有一回我梦见妈妈去世了,在梦里哭着哭着就醒了,摸到自己满脸泪水,赶紧给我妈打个电话。

黛玉的父母会不会担心体弱的女儿而时常入梦?

黛玉夜里睡不着时是不是整夜的怀念与父母的那几年相处?

黛玉会不会后悔去外祖母家,没能在父亲大限将至之前陪陪他?

可是她却不能再听一听母亲的声音了,也不能拿自己的诗稿问一问父亲写的好不好。

user avatar

大约是贾宝玉看破红尘,变为昏聋老僧那一段。

诸位肯定要问,前八十回哪有宝玉出家的情节,高鹗续的后四十回算不得数。

非也,非也!

宝玉变为老僧,前八十回确有描述,且看原文:

这日,偶至郭外,意欲赏鉴那村野风光。忽信步至一山环水旋、茂林深竹之处,隐隐的有座庙宇,门巷倾颓,墙垣朽败,门前有额,题着“智通寺”三字,【甲戌侧批:谁为智者?又谁能通?一叹。】门旁又有一副旧破的对联。

曰: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雨村看了,因想到:这两句话,文虽浅近,其意则深。【甲戌侧批:一部书之总批。】我也曾游过些名山大刹,倒不曾见过这话头,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亦未可知,【甲戌侧批:随笔带出禅机,又为后文多少语录不落空。】何不进去试试?想着走入,只有一个龙钟老僧在那里煮粥。雨村见了,便不在意。及至问他两句话,那老僧既聋且昏,【甲戌侧批:是翻过来的。】齿落舌钝,所答非所问。

雨村不耐烦,便仍出来,【甲戌眉批:毕竟雨村还是俗眼,只能识得阿凤、宝玉、黛玉等未觉之先,却不识得既证之后。】【甲戌眉批:未出宁、荣繁华盛处,却先写一荒凉小景;未写通部入世迷人,却先写一出世醒人。回风舞雪,倒峡逆波,别小说中所无之法。】意欲到那村肆中沽饮三杯,以助野趣。

如此一大段文字,乃是讲贾雨村出门散步时,看到一座“智通寺”,于是便进去逛了一番。换你我写文,大约就是一段废话,但雪芹落笔,却是大有深意,红楼之中,从无闲笔。

仅“智通寺”三字,批书人便咏叹了一番,“谁为智者?又谁能通?”,语含机锋,让人心中一凛。

接下来是寺庙上一副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脂批讲“一部书之总批”,这个评语就有些不得了了,后文寺庙中住的是一老僧,他所居之处一幅旧破对联,何以担的起“总批”之称?

除非,这老僧身份有特殊之处!

老僧老态龙钟,孤独一人在那煮粥,贾雨村问了几句话,老僧却是“既聋且昏,齿落舌钝,所答非所问”,好一派风烛残年的凄凉景象。

当年那位翩翩浊世佳公子,黛玉心中爱煞的多情郎君,今日又在何处?

批书人又说,“毕竟雨村还是俗眼,只能识得阿凤、宝玉、黛玉等未觉之先,却不识得既证之后”。

什么是“未觉之先”,什么又是“既证之后”

这句批语其实点明了:贾雨村还是肉眼凡胎,只能看到红尘俗世中的凤姐、宝玉等人,却不识得看破红尘、已证我佛的贾宝玉。

怕看官们“巨眼”不识宝玉,批书人又特意在眉批上点了一句“未写通部入世迷人,却先写一出世醒人”。

“入世迷人”,便是那繁花似锦大观园中的贾宝玉,“出世醒人”,便是在这破庙之中,出家后的真宝玉。

至于后面什么“回风舞雪,倒峡逆波”一类的马屁话,大家不用理会,脂砚斋除了是剧透狂魔,平常只要遇上书中写的不错的地方,惯例是要吹上一波,用词肉麻的很。

这智通寺中老僧形象,正是贾宝玉出家后数十年后的真实写照,当年与黛玉花前月下的王孙公子,如今变成了这番模样,实是令人悲伤不已、不忍相看。

这一段是在第二回,寥寥百余字,看书若不仔细,很容易就漏过去了。即使看到,在未读后文的前提下,大约也无甚印象。

如果看官们真的注意到了此处的古怪,但不看脂批,心中即使有些猜疑,估计也未敢下定论。

看过这篇答文,现在再看智通寺这一段,是否有茅塞顿开之感?

更多全面而细致的解读,在下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