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的太后临朝称制(比如吕雉、冯太后、武则天、萧太后、慈禧等)却不称帝,只有武则天称帝呢?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权力结构、宗法观念以及女性社会地位等诸多方面。为什么吕雉、冯太后、萧太后、慈禧都能在关键时刻掌握大权,甚至“临朝称制”,而最终只有武则天一人坐上皇位?这其中的门道,可不是一句“女性不能称帝”就能简单概括的。

临朝称制:一种特殊的权力过渡和维持方式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临朝称制”的含义。简单来说,就是在皇帝年幼、病重或因故无法处理朝政时,由一位有能力且地位尊崇的女性(通常是皇太后)代替皇帝行使皇帝的权力,处理国家大事。这种制度并非正式的皇位继承,而是为了填补权力真空,维持国家稳定而出现的一种非常规的政治手段。

这些临朝称制的太后,她们的权力来源和合法性,很大程度上是依附于她们的儿子(皇帝)或孙子(小皇帝)。她们是“摄政”的角色,权力是“代行”的。她们所做的,是“辅佐”年幼的君主,而非“取代”君主。

为什么只有武则天称帝?

武则天之所以能够从临朝称制一步步走向称帝,与她所处的时代背景、她自身的政治手腕以及当时社会对女性权力接受度的微妙变化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1. 时代背景的差异:
唐朝的开放与包容: 相较于汉朝,唐朝整体上社会风气更为开放,女性的社会地位也相对较高。唐朝的公主、贵族女性在政治上拥有一定的发言权,甚至有一些能够影响朝政。这种相对开放的环境,为武则天日后进一步挑战传统的性别限制提供了土壤。
政治斗争的需要: 武则天所处的时代,唐朝的皇权传承并非总是顺畅。她通过各种政治斗争,逐步清除异己,巩固了自身的权力基础。在废黜了儿子李显后,她需要一个更具权威的身份来统治,仅仅作为太后,其权力会受到一定限制。
“女主当国”的预言与舆论造势: 有史料记载,在武则天掌权初期,就有关于“女主当国”的预言流传。武则天及其党羽很善于利用这些舆论,将其解读为天命所归,为她最终登基制造合法性。

2. 武则天个人的能力与野心:
卓越的政治才能: 武则天绝非一般的深宫妇人。她具有非凡的政治敏锐度、决策能力和用人策略。她能够知人善任,大胆提拔寒门士子,打击门阀势力,巩固了中央集权。她能够主导国家机器,进行有效的统治,这是她能够走到称帝一步的关键。
强大的个人野心与意志: 武则天有着极其强大的政治野心和不屈的意志。她不满足于仅仅作为皇太后垂帘听政,而是渴望获得至高无上的皇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最高统治者。她敢于挑战根深蒂固的男权社会观念,这是其他临朝称制的太后所不具备的。
对儒家正统观念的冲击: 儒家思想强调“君权神授”和“父系血统”的绝对正统性。皇位继承通常是父子相传。女性担任皇帝,在理论上是与这一套体系相悖的。武则天为了称帝,需要打破这种观念的束缚。她提倡“改制”,比如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试图通过改变制度和符号来为自己的统治创造合法性。她甚至通过佛教典籍来论证“弥勒下生,女主为王”的说法,试图获得宗教上的支持。

3. 其他太后的局限性:
吕雉: 吕雉虽然是汉朝的权臣,她辅佐了惠帝,并架空了惠帝。但她更多的是以“外戚”的身份干预政治,并且她的权力来源和维系,更多的是依靠她自己的家族势力(吕氏集团)以及对皇帝的控制。她并未有主动称帝的想法或能力。汉朝的政治制度也更为严格,女性公开称帝的可能性极低。
冯太后(北魏): 冯太后虽然很有政治才能,但她所处的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王朝,虽然吸收了汉文化,但其统治基础和政治合法性与中原王朝有所不同。她临朝称制,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稳定朝政,保证幼帝的统治。她似乎也没有表现出强烈的个人称帝野心。
萧太后(辽): 萧太后是辽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辽国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其政治制度和文化与宋朝有很大不同。辽朝的皇位继承制度中,皇室女性(如太后、皇后)拥有较大的政治影响力。萧太后能够临朝称制,反映了辽国制度的特点,但她同样没有称帝的记录。
慈禧: 慈禧太后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她掌握大权长达数十年,是实际上的统治者。然而,她所处的时代,中国正面临内忧外患,外国列强环伺,保守的政治势力仍然强大。慈禧虽然掌握实权,但她也深知自己作为女性,以及满族统治的合法性受到挑战,公开称帝无异于引火烧身,可能会引发更大的动荡和反对。她更倾向于通过操纵皇帝、扶持幼帝来维持自己的权力。她的统治更多的是在既有的制度框架内进行权谋,而非颠覆性地改变制度。

总结一下:

临朝称制 是一种权宜之计,是太后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掌握和行使权力的特殊方式。她们的权力是依附于男性皇帝的。
武则天称帝 则是突破了这种依附关系,通过长期的政治斗争、卓越的个人能力、对时代背景的精准把握以及强大的个人野心,最终实现了从“辅佐”到“取代”的飞跃,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她不仅掌握了权力,更试图从制度和观念上合法化自己的统治。
其他临朝称制的太后,或因时代背景的限制,或因自身缺乏称帝的野心和条件,或因政治上的考量,最终都未能迈出称帝那一步。她们的权力,终究是在男性皇权体系下的一种“代行”和“辅助”。

可以说,武则天称帝并非偶然,它是中国历史发展到特定阶段,在多种因素交织影响下,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例外。她就像一颗璀璨的流星,划破了中国古代男权社会的天空,虽然短暂,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武后执政时间早、执政起点高、执政时间长、待机时间长。所有实力的反对者,要么被熬死,要么被搞死。等到她称帝的时候,朝堂上全是和她有千丝万缕提拔关系的“晚辈后生”,她想称帝没人能拦得住。

① 武后并不是在李治死后才从李治手里“继承”的权利,而是在李治年富力强的时候,就已经由李治亲自确认了她“二把手”的地位。

② 时间,时间。称帝的时候,武则天已经参政30年,正式临朝26年,树大根深,已经是一股很强的政治势力。其经验、手腕、权势,比其他几位临朝称制的女主高出太多了。


其他几位的“临朝称制”,大都是太后在皇帝年幼的时候代行皇权。太后掌权的时间晚,掌权的时长短,自身的党羽粘性不强,称帝这件事“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武则天称帝,与其说是后宫干政,不如说是权臣夺权,和“司马篡魏”的性质很像 —— 有一个入仕、掌权、专权、篡权的过程。

而武后甚至可以说是高宗自己亲手培养起来的“权臣”,起点高、信任度高、寿命又长,一个人就把全部流程走完了。

武则天是妃子,但她不仅是妃子,同时也是皇帝的“谋士”、“智囊”,是高宗皇帝近地不能再近的“近臣”,是高宗皇帝心里可以永远信任的“孤臣”。

她全程参与了皇帝打压关陇集团的谋划,皇帝甚至允许武则天偷听自己和大臣的谈话。从这时候开始,甚至从更早的时候开始,武则天就已经在高宗皇帝那里确立起了“老婆+谋士”的角色定位。

可能恰恰是这双重身份,让武后在高宗那里获得了几乎无限的信任。

武则天655年被立为皇后,660年就开始正式地参与朝政了。

664年,高宗允许武后“垂帘听政”,和自己一起“二圣临朝”,开启了二人的“联合执政时代”。一位年富力强的实权皇帝,允许自己的皇后垂帘听政,意味着高宗亲自确认了武则天的“二把手”地位。

665年,高宗同意武后作为“亚献”和李治一起封禅泰山。

674年,高宗称“天皇”,武后称“天后”,武则天向李治上疏《建言十二事》。这九年间,李治身体越来越差,权力逐渐向武后一侧倾斜。

皇帝不能完全行使皇权,那么就只能旁人代行皇权。这样的皇帝,往往会把权力委托给一位自己信得过的臣子,这位臣子就会变成权臣。李治的权臣和别的皇帝不一样,他的权臣,是自己的老婆。

唐高宗并没有把权力放给大臣们,而是把权力过给了天后,甚至一度想要禅位给天后。说明在高宗心里,朝政交给大臣,皇权旁落,不放心;交给老婆,后面接权的还是自己的儿子,放心。

到683年高宗驾崩的时候,武则天参与朝政已经有23年,并且在“大唐二把手”这个位置上干了19年了。老辣的权臣和年轻的“小皇帝”,这个剧本其实并不陌生。只不过这次权臣和小皇帝多了一层关系罢辽 —— 她是小皇帝的妈。

到690年称帝的时候,武则天已经作为“高级官员”在唐朝中央政府工作了30年。其中担任“大唐二把手”19年,担任“大唐代理一把手”7年。

这期间的唐朝,大体上走的是上坡路,武则天这个奇特的“权臣”干得并不坏,因此武则天篡权大抵不会有来自社会底层起义和反对,民间主要是看个热闹。而大唐朝廷体制内,走科举上来的这些大小官员都和武则天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多多少少沾点“后党”。其他有实力或者自认为有实力的老资格和贵族,要么被天后熬死,要么被天后搞死。

690年的天后已经是事实上的、集权的皇帝,没人能拦住武则天称帝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