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同样不太富裕的物质生活,为什么有的人就能过得有滋有味?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咱们身边都有答案。你看着日子过得不怎么宽裕的邻居,人家日子照样有滋有味,好像总能从平淡里找到点乐子。而有的人呢,条件比他好点,却总是愁眉苦脸,好像生活总欠他什么。这中间的差别,真不是钱能完全解决的。

首先,得说到这“有滋有味”的底子,其实是心态。就拿我一个远房的表叔来说吧,老头子年轻的时候赶上那会儿,家里日子就没怎么宽裕过。现在退休了,孩子们也成家立业,他跟老伴儿俩人过。住的是老房子,不显眼。可你每次去他家,总是闻到一股子好闻的茶香,或者自家晒的梅干菜的香味。老两口子没事儿就捣鼓点儿吃的,自家种点小青菜,养几盆花草。他时不时还会抱着他的老收音机,听听戏曲或者历史讲座,脸上总是带着那种满足的笑。

他对我说过,年轻时候就知道“知足常乐”。他说,日子不好过,就想着怎么能让家里人吃饱穿暖,能多挣点钱。那时候,一碗热腾腾的白米饭,都能让他们觉得是幸福。现在日子好了点,他就更觉得知足了。他说,最大的享受,不是吃山珍海味,而是能跟老伴儿一起,安安静静地过日子,看看书,听听戏,再种点东西,看着它们发芽长大,这过程本身就很有乐趣。

你看,这“有滋有味”的关键,在于他们懂得从生活中挖掘乐趣,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别人给他们乐趣。他们不把物质条件的不足当成生活的全部,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那些“非物质”的享受上。

这非物质的享受,就又引出了另一个点:情趣和爱好。

我邻居王阿姨,日子也算不上富裕,她老公是个普通的工人,她自己是家庭主妇。但她特别喜欢养花,小区里谁家有漂亮的花,她总会去请教,然后买点种子自己种。她家那个小阳台,被她打理得像个小花园,四季都有花开。她没事儿就端着一杯水,在阳台上看看花,跟花草说说话,脸上那种宁静和快乐,真是藏不住。她说,有时候心情不好,看看这些花,就觉得心情也跟着明亮起来了。而且,她还把这些养花的经验跟其他邻居分享,大家一起交流,成了她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社交圈。

还有那种喜欢钻研的,不一定是大师,可能就是个普通人,但人家就是喜欢琢磨,喜欢研究。比如有的喜欢做手工,折纸、做模型、钩织围巾,虽然成品可能不值什么钱,但过程中的专注和成就感,能让他们忘掉很多烦恼。有的喜欢写字、画画,哪怕只是在纸上涂鸦几笔,也能找到一种表达自己的方式。

这种对生活的热情,对事物的探索精神,是贫富差距很难阻碍的。他们不是靠着砸钱去买快乐,而是靠着自己的兴趣和投入,去创造快乐。

第三点,是人际关系和情感的滋养。

那些过得有滋有味的人,往往都有不错的人际关系。他们可能不是那种大富大贵的朋友圈,但身边总有几个真心对待他们的朋友或者亲人。他们懂得珍惜和经营这些关系。

我记得我一个同学,家里条件一直不好,毕业后找了份薪水不高但很稳定的工作。但每次跟她聊天,她总是说起她那些朋友,说谁谁又帮了她什么忙,或者跟朋友们一起聚会,尽管是几个人凑钱吃顿便饭,她们也能玩得很开心。她说,有朋友陪着一起笑一起哭,生活就没那么孤单和艰难。她的父母身体不好,她就经常去照顾,虽然累,但她觉得心是踏实的。她把对家人的关爱,对朋友的真诚,看作是比物质更宝贵的东西。

这种情感的温暖,能够抵御很多生活中的寒冷。当我们觉得有人关心,有人依靠,有人可以分享的时候,我们更能感受到“活着”的意义。即便物质匮乏,这些情感上的充实,也能让人心里暖暖的,有滋有味。

还有一点,是对“小确幸”的感知能力。

富裕的生活往往意味着很多东西触手可及,反而容易让人麻木,对一些细微的美好视而不见。而那些物质条件不那么优越的人,反而更能珍惜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比如,一杯清晨的豆浆,一次午后的阳光,一段悠扬的音乐,一次酣畅淋漓的运动,跟孩子玩耍时的笑容,甚至是吃到一口特别好吃的菜。对于他们来说,这些都是值得感恩和享受的瞬间。他们会把这些小小的幸福放大,成为支撑他们前行的动力。

我表叔就经常说,最享受的时刻,就是傍晚的时候,跟老伴儿坐在门口,看着夕阳把天边染成红色,然后一起回家,准备晚饭。他说,那时候他觉得什么都不缺了。

所以你看,这“有滋有味”的生活,并非是建立在丰厚的物质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一种积极的心态,一种对生活的智慧,以及对身边人事物的情感连接之上。

他们懂得感恩,懂得从平凡中发现不凡,懂得用自己的方式去经营和热爱生活。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丰盈,是物质之外,更深层次的生命体验。这才是,为什么同样不太富裕的物质生活,有的人就能过得有滋有味的原因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怒答。

我硕士还有半年毕业,这半年在某一线的500强找了份实习。

一天实习工资80块钱。

家人给我找了一个住处,某公司的集体宿舍。

刚进去的时候,环境是这样的。




走廊





窗户上的洞




这就是我的床。

门口阿姨给了我两条被子和一个就枕头。就把我丢进来了。

这个地方。没有热水、公共厕所、没有洗澡的地方,窗户还漏着风。墙上脏的和什么一样。

家徒四壁。没办法。我没毕业,澳门房租需要继续交。这里一个月才几百块钱,又在市中心。那就住下吧。

先买了烘衣机。

解决夜里冷的问题。


拿回来的时候就是一堆零件哪,我拆拆装装一个小时搞完啦~

家里寄来了电热毯水壶和水瓶。

去了宜家背了新的床上用品。



买了墙纸和床头灯



贴贴贴!


飒飒飒!

我就是新一代的女汉子!!

最后



是不是比最开始好多啦!

终于有点人住的感觉了。

买了双超软的拖鞋和一瓶葡萄酒




不管多艰苦的生活让我们干杯吧~~

(宜家现在红酒39.9两瓶!!大家快去抢啊 )

--------

回归正题

为什么不太富裕的生活能过的有滋有味?

因为我们要清楚!

咱又不是王思聪!!富裕生活不是天生的啊!!!!

我在澳门住海景房,那是我天生就能住的吗?

那是我爸妈的心血!

你能吃米其林三星你为什么就不能吃沙县?

你能住威尼斯人你为什么就不能睡集体宿舍?

没有什么能不能。

这栋楼里那么多人住,别人能住得,我就住不得吗?

咱们现在的收入水平只能够支付咱们这么高的物质生活。那你就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有多大饭量吃多大碗。

你开心和不开心,是你心里的感受。

我能活的有滋有味,是因为我知道自己不会因为自己住差房子,穿两百块钱的羽绒服而瞧不起自己。

也不会因为去公司上班看别人被Prada和LV而心生羡慕。

我有酒、有书、有你们爱我。

下班能去地铁口吃好吃的羊肉串。

还有什么好不满足的呢?



好的物质生活总会有的。我们还这么年轻,慢慢来嘛。





送你们一张笑脸~

大家2017都开开心心哟~~

么么哒!

——————

user avatar

谢邀。

《浮生六记》里,沈复以为:贫寒之士,从起居饮食到衣服器皿再到房舍,都适宜俭省而雅洁。于是:

他爱喝点小酒,不喜欢布置太多菜。他妻子芸便为他置备了一个梅花盒:拿二寸白磁深碟六只,中间放一只,外头放五只,用灰色漆过一遍,形状摆放犹如梅花,底盖都起了凹楞,盖上有柄,形如花蒂。把这盒子放在案头,如同一朵墨梅,覆在桌上;打开盏看看,就如把菜装在花瓣里似的:一盒六种颜色,二三知己聚会喝酒时,可以随意从碟子里取来吃,吃完了再添——很精巧方便,也省得摆一桌。

沈复的的小帽领袜等衣服边角,都是芸自己织作的。衣服破了,她便有法子移东补西,总之能让衣服整齐洁净。衣服颜色大多取暗淡,这样比较耐脏。既能出去见客人,也能家常穿着。

他们一家住萧爽楼中时,嫌这地方暗,用白纸糊了墙壁,就亮了。夏天楼下开了窗,没有栏杆,看去觉得空洞洞的,无遮无拦。便用旧竹帘代替栏杆。

夏天荷花初放时,晚上闭合,白日盛开。芸便用小纱囊,撮了少许茶叶,放在荷花心;明早取出,烹了雨水来泡茶,香韵尤其绝妙。

总而言之,居家过日子,穷也能过出味道来的。

苏轼在黄州时,一度很穷。为了砍断自己购物的手,把铜钱都吊在房梁上,要用时,叉竿挑下来。送女婿走时,没钱买酒,只好给人泉水喝:“临行无酒亦无钱,劝尔一杯菩萨泉”。

他在黄州所以吃猪肉,理由也是他穷,而且“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他是把猪肉当成平民食品的。

穷成这样了,架不住闲雅人会过日子。《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全是这时候出来的。千古风流。他这么总结自己过日子的法子:

“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

不富不贵没车没肉,那就闲着没事早睡觉,多溜达,晚点吃东西。

就这样。

他在黄州的生活,主要是:闲游;被醉汉推骂;亲自开耕田野;以及最著名的故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吃猪肉、瞎溜达、跟朋友逛、喝酒、去庙里洗澡。这些事儿都不花钱,但苏轼发自内心的觉得这些事儿很高兴,自得其乐,而且“自喜渐不为人识”。因为他明白,山间清风,江上明月,都是免费的,多快乐啊。

过穷日子,也就是要有点好心思。

三年前,我刚到巴黎时,手头紧迫。如果想顺心如意放开吃东西,难免铺张嫌贵。

但小日子,总有自己的过法儿。

煎个蛋,煮个蛋蘸盐,或做蛋卷;炸土豆条配蛋黄酱,或者花些时间熬了:舍些黄油和牛奶,做出土豆泥来(虽然一个人经常吃不完,好吃,但腻);豆腐烫一烫,洒上木鱼花、酱油和葱段就是冷奴,不就饭都能吃饱,吃完了喝两碗茶,肚子都是热的。三文鱼,两面煎到褐红,略点酱油,也好。

秋凉之后,我女朋友课业多,我就多一重算计。得知道她何时回来。比如吧,“几点回来呀?”“八点。”好。七点把饭闷上,七点半开始预备炒菜。几次后,学乖了,备好菜,等她踏进门来,赶紧下锅炒。大多数炒菜,几勺子的事儿,炒得了上桌,吃个新鲜热辣。

最安全的是炖,下午炖上的牛尾汤、蹄花汤、老鸭萝卜汤,无论你七点八点还是九点回来,都不怕:无非炖烂一点,萝卜炖久了还更入味呢。倒是鸡汤得费思量:巴黎的鸡普遍不耐久炖,四小时开外必然软烂如泥,一撕便下,之后嚼劲就差了。

等入了冬,奶油蘑菇火腿汤(用火腿切片,可以免调味)、咖喱鸡、毛血旺这类,做起来会比较省心。一大锅,经吃,又暖和。橄榄油焖蒜蓉虾(我在巴塞罗那学的菜)、金枪鱼刺身这类,相形见少。

汤菜还有个好处,很容易酝酿氛围,仿佛给家里墙壁刷暖色调涂料似的。

比如她一到家,抽抽鼻子:

“一屋子牛尾汤味道!”

然后她就快快活活地调酱料去,我给牛尾汤下盐和枸杞,将肉缕从牛尾骨上刮下来,汤拿来喝,盛饭,吃,开上部什么剧看着。吃完了,我洗锅洗碗,她去对付甜品——夏天水果,冬天西米露——再吃完了,喝餐后酒。

然后坐在沙发上,慢慢地感受消化,房间里还是有牛尾汤味道。她会总结一句:

“好幸福啊!”

两个人的日子说到底,也就是这样过:一日三餐,起居坐卧,而已。

一个我说过许多次的事:

我最穷的日子,是2006年秋天。那时我女朋友若刚到上海来,与我一起,两人不知算计,稀里糊涂把钱花个精光。于是每天买早餐,都得满家里沙发底床脚拣硬币凑数;出去吃个饭,两个人点一个菜就叫米饭,惹老板频频回头看;买麻辣烫都不敢点荤的——那时上海的价码,麻辣烫一份荤的一元,素的五角,于是多点些素的,就能顶饿了。

到那年十一月,我等来了笔稿费,也不大敢大用。十一月中旬,她得回学校考试。临走前,我们先把她回学校的车票钱算罢,最后剩了些纸币,珍而重之的收着。那是周六午后,俩人没吃早饭,都饿了大半天,就用剩的钱,买了两个肉夹馍,人手一个,分着吃。

那是十一月的午间,阳光晴暖,两个已经穷了一个多月,不知道什么时候日子才能宽限些,决定就这样天不怕地不怕过穷日子的人,在丁字路口的马路牙子边,背靠背坐在消防栓上,边晒太阳,边欢天喜地,双手捧着,一口口吃得腮帮鼓起努着、满嘴是油,就这样高高兴兴分掉了各自的肉夹馍。

我后来吃过的一切,没一样能和当时的肉夹馍相比。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