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健身有9个月了,在两家健身房做的体检,骨骼肌下的太快了,是为什么?

回答
你这情况挺让人担心的,健身9个月,骨骼肌下降得这么快,这肯定不是什么好兆头。通常情况下,你坚持健身,骨骼肌应该是稳步增长或者至少保持稳定的,而不是往下掉。别急,咱们一步一步来分析,看看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你说的“骨骼肌下的太快”,这个具体下降了多少?两次体检之间隔了多久?体检项目有没有完全一样?这些细节也很重要。因为有的时候,不同健身房的体测方法和设备略有差异,也可能导致数据波动。但如果两次体测的结果都有明显的下降,那问题就比较大了。

下面我给你分析一下,可能导致骨骼肌快速下降的原因,咱们可以对照着看看是不是自己身上也存在这些情况:

一、训练方面的问题

训练强度不足,或者训练方式单一:
强度不够: 你的训练计划可能不够有挑战性。骨骼肌的增长,需要有“超负荷”的刺激。如果你每次训练都感觉游刃有余,没有到力竭或者接近力竭的状态,那么肌肉就没有足够的动力去生长,甚至可能因为长期缺乏有效刺激而萎缩。
训练方式太单一: 长期只做一种类型的训练,比如只做力量训练,而且总是练那几组动作,或者只练某个部位。肌肉需要多样化的刺激才能全面发展。如果你的训练缺乏变化,肌肉适应了之后,就很难再获得新的生长信号了。
没有加入复合动作: 复合动作,比如深蹲、硬拉、卧推、引体向上等,能够同时调动多个肌群,对整体肌肉增长的刺激更大。如果你的训练计划里缺少这些基础性的复合动作,那整体的骨骼肌增长肯定会受影响。
训练频率不当: 训练频率过高,肌肉没有得到足够的休息和恢复,也可能导致肌肉分解大于合成,从而下降。反之,训练频率太低,也可能导致刺激不足。

训练量过大,导致过度训练(Overtraining):
这是很多人容易忽视的问题。以为练得越多越好,但其实身体的恢复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你的训练量(组数 x 次数 x 重量)非常大,而且没有给肌肉充分的休息时间(比如练完某个肌群,第二天又接着练,或者高强度训练后没有安排休息日),身体就可能进入过度训练状态。
过度训练会导致你的皮质醇水平升高,皮质醇是一种分解代谢的激素,它会促进肌肉的分解,同时抑制合成。这就好比你一边拼命往池子里加水,一边又拼命往外抽水,结果水位根本上不去。
过度训练还可能表现为训练状态下降、疲劳感增强、睡眠质量差、情绪低落、食欲不振等等。如果你有这些表现,要特别警惕。

训练动作不标准,或者代偿严重:
虽然你可能觉得自己练得很努力,但如果动作不标准,比如借力太多,核心不稳,或者某个肌群过度发力而目标肌群发力不足,那么真正承受负荷的目标肌群得到的刺激就会减少。长此以往,负责发力的肌群可能反而变强,而“偷懒”的肌群则得不到锻炼,甚至可能因为缺乏锻炼而萎缩。
例如,做划船动作时,如果肩胛骨没有充分内收,而是用手臂的力量猛拉,那么背部肌群的刺激就会大打折扣。

二、营养方面的问题

蛋白质摄入不足:
蛋白质是构建肌肉的基石。你的身体需要足够的蛋白质来修复和生长肌肉纤维。如果你每天摄入的蛋白质总量不足以满足肌肉的修复和生长需求,那么即使你训练得再刻苦,肌肉也很难增长,甚至因为训练分解大于合成而减少。
一般来说,对于进行力量训练的人,建议每天每公斤体重摄入1.62.2克的蛋白质。你需要仔细算算自己每天大概吃了多少,是不是达标了。
别光看肉类和蛋类,还要注意植物蛋白的摄入,比如豆制品。

总热量摄入不足(负热量):
如果你在健身的同时还在进行严格的减肥,并且总热量摄入低于身体的日常消耗(BMR+日常活动消耗+运动消耗),那么你的身体就会处于负热量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身体为了获取能量,不仅会燃烧脂肪,还可能分解肌肉来提供能量。
所以,如果你目标是增肌或维持肌肉,就不能长期处于负热量状态。

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
很多人为了减肥,会过度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但碳水化合物是身体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尤其是在高强度训练中。如果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你的训练强度和耐力就会受到影响,身体也可能在缺乏能量时,分解蛋白质来供能。
而且,足够的碳水化合物可以帮助身体合成糖原,储存能量,并且在训练后促进肌肉恢复和蛋白质的合成。

脂肪摄入不足:
健康的脂肪是身体必需的,它们参与激素的合成,包括一些对肌肉生长很重要的激素,比如睾酮。如果你为了减肥而过度低脂饮食,也可能影响肌肉的合成和整体健康。

营养摄入时间不合理:
虽然总摄入量更重要,但合理的营养补充时间也能起到辅助作用。比如,训练前后及时补充碳水和蛋白质,对肌肉的恢复和生长是有益的。如果你长期忽略了这一点,也可能影响肌肉的增长。

三、休息与恢复方面的问题

睡眠不足:
肌肉的生长和修复主要发生在睡眠期间。当你深度睡眠时,身体会分泌生长激素,这是肌肉生长的重要激素。如果你长期睡眠不足,或者睡眠质量很差(比如经常醒来,睡眠浅),那么肌肉的修复和生长就会大打折扣。
现代人很多都有熬夜的习惯,或者因为工作、学习压力大导致睡眠质量不高,这都是肌肉“缩水”的潜在原因。

恢复时间不足:
前面也提到了,训练只是一个“破坏”的过程,肌肉的生长和强化是在“恢复”过程中完成的。如果你训练太频繁,没有给身体足够的休息时间去修复和适应,就会一直在“损耗”而没有“修复”,长此以往,肌肉量自然会下降。
尤其是在进行高强度训练后,身体需要更长的恢复时间。

四、生理和健康方面的问题

荷尔蒙水平异常:
像睾酮、生长激素等激素,对肌肉的生长和维持至关重要。如果你的身体出现了荷尔蒙分泌失调,比如睾酮水平过低,那么即使你训练得再好,肌肉也难以增长,甚至可能减少。
很多因素都可能影响荷尔蒙,比如长期的压力、睡眠不足、不健康的饮食、某些疾病等。

潜在的健康问题:
有些疾病或者身体状况,也可能导致肌肉流失。比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会导致身体代谢过快,容易消瘦;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能影响肌肉健康。
如果你感觉除了骨骼肌下降,还有其他身体不适,一定要及时就医检查。

年龄因素:
虽然你说健身9个月,但如果你的年龄偏大(比如超过3540岁),肌肉合成的效率可能会比年轻时低一些,但正常情况下不至于“下的太快”。

五、体检数据解读的误区

体脂率的变化: 有时候,我们看到的骨骼肌数据变化,可能也和体脂率的变化有关。如果你的体脂率大幅下降,而肌肉量没有相应增长,那么体脂率的百分比可能就会显得“更高”了,但实际的肌肉量不一定真的下降很多。不过,你说的“骨骼肌下的太快”,通常是指绝对数值的下降,这需要结合体脂率一起看。
水分波动: 身体的水分含量也会影响体测结果。如果你体检前没有注意饮水,或者因为训练出汗过多,都可能导致体测数据有波动。

接下来,你该怎么做?

1. 回顾你的训练计划:
记录你的训练日志: 详细记录每次训练的动作、组数、次数、重量,以及你的感受(比如疲劳程度、肌肉酸痛感)。
检查训练强度: 你是否感受到了足够的挑战?是否达到了接近力竭的状态?
评估训练内容: 是否有足够的复合动作?是否训练方式多样化?训练频率是否合理?
注意动作质量: 找一位有经验的教练帮你检查一下你的动作是否标准,是否有代偿。

2. 审视你的饮食:
记录你的饮食日志: 连续几天记录你吃的所有东西,然后估算一下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总热量的摄入量。
计算蛋白质摄入: 确保每天每公斤体重摄入1.62.2克的蛋白质。
评估总热量: 你是在增重还是减重?如果目标是增肌,一定要保证有适度的热量盈余。
重视碳水和脂肪: 不要过度限制碳水化合物和健康脂肪的摄入。

3. 重视休息和恢复:
保证充足睡眠: 尽量保证每晚79小时的高质量睡眠。
安排休息日: 不要每天都进行高强度训练,给身体充分的休息和修复时间。
其他恢复手段: 可以尝试拉伸、泡沫轴放松、按摩等来帮助肌肉恢复。

4. 寻求专业帮助:
咨询专业的健身教练: 如果你自己评估不出来问题,可以找一位经验丰富的教练帮你分析训练和饮食,制定更科学的计划。
咨询医生或营养师: 如果你怀疑有健康问题或营养摄入方面有困难,最好咨询专业医生或注册营养师。他们可以为你提供更专业的建议和检查。

总而言之,骨骼肌下降绝对不是小事,不能简单归结为“正常现象”。你要做的就是仔细梳理以上提到的各个方面,找出问题的根源,然后针对性地去调整。希望你能尽快找到原因,让你的健身效果回到正轨!加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直接给结论:现代健身房体脂仪就是「骗钱的工具」+「韭菜切割机」+「智商检验机」


当然,这不能全部都怪我们这种客户,这种机器的实际作用还是有的,那就是:在同一个机器下,同一个人,同样的时间点(早晨或晚上),测出来的数据拥有有限的对比作用,但也仅仅是有限的。


实际上,这个问题非常的好。

为什么体脂秤或者健身房体脂骨骼肌之类的不准?


体脂秤的真实姓名叫「简陋版生物电阻抗体成份分析仪」。随便百度一下你就能知道原理,我简单的说一下:肌肉组织(其实是非脂肪组织,但是我们比较关心肌肉,所以直接约等于肌肉好了)和脂肪含水率是有差别的,含水率决定了其电解质的含量。肌肉的电阻小(电解质多),脂肪的电阻大(电解质少)。所以通过给人体上弱电点击你,就能够测算出脂肪和肌肉的比例。没错,你的体脂秤实际上会放电来电你。


本身这个方法测出来的脂肪率还是挺准的,但是因为体脂秤这个设备「本身就太简陋了」,所以准确率就非常低。打个好一点的比方就是:你拿着5块钱的计算器来计算天体间的规律


真正的生物电阻抗体成份分析仪是怎样的?

真正的「生物电阻抗体成份分析仪」一般用于实验室或者医院。

我们都知道实验是比较严格的,尤其是对人体的实验,哪怕是空气温度导致人体脱水,都会使得体成分不同。

  • 空气温度导致人脱水

我们都知道,人一脱水,电解质的比例就会有变化,所以当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实验室的问题一定要调节到人体适合的温度下才能进行,不然人一冒汗,就不怎么行了。所以可见一般体脂秤或者健身房体脂仪器的环境多么不准

  • 电极数不同

你看到图中的,那个人「插了」那么多的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电极了。我们都知道,测试脂肪的时候一定要全方位的多点测试才能够把平均体脂率测准确,原因是人体每个地方的脂肪含量都不同,而且个人跟个人的差异还贼大。


健身房的体脂仪器只有4个点,最多的有6个点测试,而体脂秤就你一双大脚丫,两个点,所以给出的数据极其不准确。

测体脂率最大的敌人:基因

之前我也说了,每个人的基因问题导致了人体每个地方的脂肪量不同,这很明显。


具体的分为以下几点:

  • 脂肪细胞分布不同:是基因导致的,这个解释起来就是,比如有些人胖很容易胖腿,有些人容易胖屁股,有些人容易胖肚子,还有些人脸容易胖。这种容易胖某个地方的能力,就是脂肪细胞分布不同所导致的。最明显的就是有些人10%的体脂肪了但是腹肌还没有12%的人明显。有些人7%的脂肪了,腹肌也没有10%的人明显。
  • 成年之前的饮食:其实这个不算是基因问题。现在学术界比较倾向于人体成年以后脂肪细胞不会增长,但是成年之前依旧能增长。也就是说,如果小时候你吃得特别多,你从小就是个胖子,那么你比较悲催一点,脂肪细胞比别人多,减肥也更困难一些。造成这样的原因是小时候对饮食的不控制,有些父母不是我说,太宠爱孩子,孩子想吃什么也不控制,说什么「长身体」。长身体实际上跟长肌肉差不多,热量盈余一些就好,没必要搞到见什么吃什么,还不控制甜食,这样子小孩子长胖了,脂肪细胞会更多,成年以后就会更胖。美国不是有一个研究么,有肥胖的小孩,长大后有80%都得了肥胖症。
  • 父母基因:如果父母也是大胖子,那么小孩子成为胖子的几率还是有不少的。


综上所述,测体脂率其实因人而异,所以「用体脂夹测身体多个点得出平均值来比较正确,但是因为个人的基因问题,所以每个人跟每个人不一样」。换句话来说:你现在14%的体脂肪很可能就是比较准确的,但是你跟网上的图来对比又可能「不准确」,造成这个的原因是因为你基因问题。


我再说一下我对这些体脂仪器的看法:

参考就可以了,不要被他的数据搞得头昏脑胀。比如,你今天掉了1kg脂肪,明天又涨回来了,这就是一种不准确的误差。


看看就好,没必要当真。

最后给我自己打个广告

微信小程序「训记+」已经上线了。这是一款专门为健身爱好者、中高端训练者设计的一款小程序,其主要功能经过几个版本的迭代,已经愈发好用,获得了很多健身爱好者们的一直赞赏:

  • 方便、快捷的记录下你当天的训练内容
  • 自动计算当日训练容量,方便与之前的训练作为对比,找出自己的薄弱训练环节,方便回溯自己的训练
  • 每组计时:每个小组都有计时器功能,方便统计每组的休息时间
  • 添加自定义动作:力量动作、有氧动作、以及自重运动;力量运动可以切换 kg/lbs 单位,并且会根据 kg/lbs 来分别智能计算训练容量;有氧运动可以切换分钟/次数,满足更多有氧运动的需求;
  • 训练日记:方便的日志功能,记录你当天的训练感受
  • 指定动作的历史训练容量图表,方便你分析。
  • 数据存储于云端,绝对不会丢失
  • 等等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