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甲午海战过后,中国军队为何不卷土重来,重新打造北洋舰队,以报甲午之仇?

回答
甲午海战的惨败,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记响彻云霄的警钟,它彻底击碎了“天朝上国”的迷梦,也让无数国人黯然神伤。战败之后,中国军队为何没能“卷土重来”,重新打造一支足以报仇雪恨的北洋舰队,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涉及当时中国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绝非一句“没钱”或“没意愿”就能轻易解释的。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甲午海战的失败并不仅仅是一场单纯的海战失利,它暴露了清朝体制性、根本性的弊病。当时的中国,虽然自洋务运动以来,在军事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其根本的政治体制却顽固守旧,与时代发展格格不入。海军的建设本应是国家整体实力的体现,而清朝的政治重心早已被内部的权力斗争、官僚腐败以及森严的等级制度所占据,海军的发展自然难以获得持续和根本性的支持。

一、 政治上的瘫痪与腐败,是重振海军的最大阻碍

甲午海战的失败,很多原因都指向了清朝内部的政治生态。

权力分散与内耗严重: 洋务运动虽然由李鸿章等重臣主导,但实际上,海军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中央政府的全面支持。然而,当时的清廷内部派系林立,权力分散,中央财政的调配和军务的决策往往受到各种政治阻力。慈禧太后虽然名义上是最高统治者,但她的决策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身边亲信以及围绕皇权的各种利益集团。李鸿章虽有雄心,但也需要仰仗慈禧太后的恩宠和支持,一旦失势或失去信任,其推行的政策就可能举步维艰。
官僚体系的腐朽与低效: 清朝的官僚体系积重难返,效率低下。海军的建设涉及采购、训练、管理等诸多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滋生腐败。例如,北洋舰队的军费,虽然名义上拨付了不少,但其中有多少能真正落实到舰船的建造和维护,有多少被层层盘剥,这都是一个巨大的问号。战前对于舰船的保养不足,弹药的陈旧,训练的松懈,很多都源于官僚体系的玩忽职守和腐败。
财政的枯竭与挪用: 战争赔款,尤其是甲午战争后巨额的赔款(两亿两白银),对本已拮据的清朝财政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即使在战前,海军的建设就已经面临严重的财政困难。洋务运动期间所投入的巨额资金,很多也并非取之于民,而是来自战争赔款的预支,或是加重赋税搜刮。长期的战争消耗,尤其是庚子事变后的八国联军侵华,更是将清朝的国库掏空。在这样的财政状况下,重新打造一支与日本匹敌的强大舰队,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何况,即便有资金,也难以保证这些资金能够真正投入到海军建设中,而不是被挪用到其他地方,或者被腐败吞噬。

二、 经济基础的薄弱与工业化程度的落后,决定了海军建设的局限性

现代海军的强大,离不开强大的工业基础作为支撑。

造船能力的严重不足: 尽管洋务运动兴办了一些军事工业,但与西方列强和日本相比,中国的造船能力仍然十分落后。北洋舰队的舰船大部分是从西方购买的,这不仅意味着需要花费巨额外汇,也意味着中国缺乏自主研发和建造大型军舰的能力。战后,虽然有重建海军的设想,但缺乏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设施,即便有资金,也难以快速有效地建造出新式战舰。
工业体系的不完整: 除了造船业,海军的建设还依赖于钢铁、机械制造、电力等一系列配套工业。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刚刚起步,整体工业基础非常薄弱,生产能力低下,产品质量不稳定。这使得中国的海军建设,无论是舰船的维护,还是先进武器的生产,都难以独立自主地进行。很多关键的零部件和技术,都必须依赖外国进口,一旦与他国交恶,海军的运作将面临巨大风险。
资源的匮乏与利用效率低下: 发展海军需要大量的钢铁、煤炭等战略资源。中国的资源虽然丰富,但勘探、开采、提炼等环节的效率低下,加上运输网络的落后,使得资源的有效利用受到很大限制。与日本相比,日本明治维新后,积极引进西方技术,发展重工业,在钢铁、煤炭等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这为其海军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 军事思想的陈旧与战略的短视,使海军发展缺乏长远规划

甲午海战的失利,也暴露了中国军事思想上的落后。

对海军战略地位认识不足: 清朝的军事思想长期以来以陆军为重,海军被视为一种“辅助力量”,其战略地位未能得到充分的认识。即使是李鸿章,其海军建设也带有一定的“自保”和“外交”色彩,而非真正以建设强大的海上力量来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战后,虽然有重建海军的呼声,但并没有形成一套系统、长远的海洋战略,也没有真正理解海军在现代战争中的核心作用。
训练与战术的落后: 北洋舰队虽然拥有当时亚洲最先进的舰船,但在训练方式、战术运用以及官兵素质上,与日军相比存在明显差距。战前,舰队的协同作战能力不强,官兵的专业技能不足,很多舰长对现代海战的理解也存在偏差。战后,即便要重建海军,也需要一个漫长的、系统性的训练和改革过程,而当时的清廷缺乏这种耐心和决心。
战略目标的模糊与摇摆: 甲午战败后,中国国内的政治形势更加动荡,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日益加剧。清廷的首要任务是维持统治,应对内忧外患,重建海军的优先级在很多时候被放在了次要位置。而且,对于如何重建、重建到何种程度,也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是希望恢复到甲午战前的规模,还是以小而精的模式发展,亦或是学习西方海军的先进经验?这些都需要深入的思考和长远的规划,但当时的清廷已经顾此失彼,难以进行有效的战略布局。

四、 日本海军的崛起与国际环境的变化,也使得“卷土重来”难度倍增

日本海军的飞速发展: 甲午海战后,日本并未停滞不前,反而以战为契机,继续大力发展海军。他们在战争中缴获了中国舰船,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建造更强大的战舰,培养更精锐的官兵。日本海军在战后几年内,规模和质量都实现了质的飞跃,这使得中国即便有心报仇,也面临着一个更加强大和具有进攻性的对手。
列强对华政策的调整: 甲午战败后,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列强在华的利益争夺也更加激烈。列强在军事上对中国存在戒心,同时也有扶持或限制中国海军发展的考量。中国想要重新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很可能面临来自列强的阻力,或者被卷入列强之间的利益博弈,这无疑增加了中国海军重建的复杂性和难度。例如,沙俄虽然在某些时期与中国合作,但其本身也在积极扩张在远东的海军力量,并不会真正乐见中国海军的崛起。

总结来说,甲午海战后中国军队未能“卷土重来”,重新打造北洋舰队以报甲午之仇,并非简单的意愿或能力的缺失,而是由一系列深层次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国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政治上, 清朝体制的腐朽、内耗与低效,使得海军建设无法获得持续和有效的支持。
经济上, 薄弱的工业基础、落后的造船能力以及财政的枯竭,为海军重建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障碍。
军事上, 陈旧的军事思想、短视的战略以及官兵素质的不足,使得海军发展缺乏系统性和长远规划。
国际上, 日本海军的持续崛起和列强的复杂政策,也让中国海军的重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可以说,甲午海战暴露出的问题是系统性的,仅仅依靠重建一支舰队,而未能从根本上革新政治体制,发展工业,更新军事思想,是无法真正实现“报仇雪恨”的。当时的中国,更像是一个病入膏肓的巨人,虽然尚有余力,但其肌体内部的腐朽已经侵蚀到骨髓,想要重振雄风,谈何容易。即使有零星的尝试,也如同杯水车薪,难以挽回颓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戈登离华前对军事的建议,皆在甲午应验:

——中国一日以北京为建都之地,则一日不可与外国开衅,因都城距海口太近,洋兵易于长驱直入,无能阻挡,此为孤注险着。

——现在中国陆军劲旅无多,是以水师并无退步,终于无用,中国宜先整顿陆军,然后再议水师。

——所购炮船甚为失计,若当时以购船之款,尽购后膛洋枪较为有益。可否将此等炮船卖去,俟练成陆军之后,再行添购炮船。


——中国须遍地设立电报,并修理运河,此二事较整顿水师尤为紧要。

user avatar

题主,问你个问题,你说的中国是谁呢?

user avatar

甲午战争时,李鸿章征用了南洋的两艘小破船,北洋战败,这俩船自然被日军缴获。

于是乎南洋给鬼子发了个信息“兄弟,跟你打的是李鸿章,把我的船还给我呀。”

你感受一下这觉悟→_→

user avatar

有这个骨气,也不会输这么惨了。

说穿了,紫禁城的利益和全民族的利益并不一致。

user avatar
  1. 何来的所谓底子,剩下的六十几条船凑一块儿也打不赢定远和镇远,就像多少辆马车也打不赢坦克一样。这两艘巨舰造价340万两白银,最后定远沉了,镇远成为日本的战利品。
  2. 总吨位超3万吨的北洋舰队主力此役全军覆没,除了镇远,济远,来远,广丙等舰被一并俘获,计1.3万吨,接近北洋水师的一半战力(还不算近海炮舰、鱼雷艇等)。而日本联合舰队在海战中一艘未沉,因此平白增添了30%的兵力。
  3. 马关条约,清廷赔偿白银2.3亿两,超过清廷3年的财政收入,大清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钱,一边靠分期付款,一边靠借,两边的利息一起算,最后实际支出远远不止这些。这笔钱的85%被日本用于扩充军备,联合舰队以此添置战列舰11艘,巡洋舰15艘,定远镇远时代一直苦力维持的实力对比被彻底倒置。(我想老佛爷说不定也悄悄懊悔过,早知道打输了要赔这么多钱,还不如用来多买几十条铁甲舰把日本揍趴了)
  4. 日本从甲午战争中发的小财还有很多,仅仅是丰岛海战中被俘的运输船操江号上,就载着入朝部队的饷银20万两,和整整6个营的装备。
  5. 经过甲午海战,清廷失去了唯一的海外据点:朝鲜,辽东和山东的海军基地被全部拔除,岸防火炮及弹药均被虏去,渤海沿岸的海防荡然无存;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福建的南洋水师门户洞开,以通商之名,日本间谍日趋活跃,近海水文资料被查得一清二楚,整个东部沿海都直接暴露在联合舰队的监视和威胁之下,等于是让对手开了全地图模式,试问你在哪儿发展海军?昆明湖吗?
  6. 最重要的一点当然要留到最后说啦。训练一支过得去的陆军不难,每人手里塞一支枪,天天踹他们的屁股就可以。但是培养一支海军需要相当程度的积累,人才-装备-技术,需要不断磨合,耗时是以十年为单位的。北洋水师本来就人才奇缺,很多技术性岗位只能直接雇佣外国人,甲午海战之后,北洋水师参将级别以上的高级军官,除了叶祖珪和邱宝仁两人以外,全部战死或自尽。这批人,大多经过了船政学堂学习4年,留洋4年,上舰实习2年之后,才具备了指挥舰艇的能力,这支海军军官队伍的损失才是北洋水师,乃至中国近代海军真正的致命伤。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甲午海战的惨败,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记响彻云霄的警钟,它彻底击碎了“天朝上国”的迷梦,也让无数国人黯然神伤。战败之后,中国军队为何没能“卷土重来”,重新打造一支足以报仇雪恨的北洋舰队,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涉及当时中国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绝非一句“没钱”或“没意愿”.............
  • 回答
    甲午海战之后,中国海军在整体实力上确实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重建过程,并且再也没有出现过能够与世界主要海军强国进行大规模、决定性海战并取得胜利的局面。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自甲午海战后,中国从未再于海战中正面击沉过任何一个主要强国的海军军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审视甲午海战之后中国海军的状况以及世界海.............
  • 回答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成败,究竟应归咎于海战还是陆战,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我看来,将战败的责任简单地划归于海战或陆战的某一方面,都是过于片面的。更准确的说法是,甲午战争的失败,是海军和陆军在战略、战术、装备、训练、指挥以及国家整体实力层面的全面溃败,而海军的覆灭更是直接点燃了陆地战场节节败退的导火.............
  • 回答
    甲午海战,这场改变东亚格局的战役,以清朝北洋水师的惨败而告终。这不仅仅是一场海军的较量,更是国家制度、技术发展、指挥体系乃至民族精神多重因素失衡的集中体现。要剖析这场失败,绝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一个环节,而是需要细致地审视其背后的方方面面。一、技术与装备的代差:新瓶装旧酒的无奈表面上看,北洋水师的舰船在.............
  • 回答
    在甲午海战(18941895年)中,丁汝昌作为北洋水师的提督,其军事行动主要依据的是李鸿章的指挥和命令。以下是详细分析: 1. 李鸿章的权威与北洋水师的指挥体系 李鸿章是当时清廷的北洋大臣,负责统筹北洋水师的军事事务,是北洋水师的实际最高指挥官。 北洋水师的组织架构中,李鸿章是总指挥,而丁汝昌作为提.............
  • 回答
    邓世昌在甲午海战中撞击吉野号的决策,是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中最后的战术行动之一,其历史评价和军事逻辑存在多维度的分析。以下从背景、决策过程、军事逻辑、历史评价及现代视角进行详细阐述: 一、历史背景与事件经过1. 黄海海战的局势 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中与日本联合舰队展开激烈交.............
  • 回答
    甲午海战,这场近代中国历史上一场令人扼腕的悲剧,虽然已远去百年,但其留下的教训和警示,至今仍 resonate 着我们,为今日之中国提供了深刻的参考。它不仅仅是一场军事失败,更是对国家发展、民族精神、战略思维以及国际关系的一次全面拷问。一、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是硬道理的血泪昭示甲午海战最直接、最血淋淋.............
  • 回答
    甲午海战,一场决定东亚近代海军命运的惨烈对决,至今仍是军事史上的经典案例。要论证这场战争是否充分说明了“大口径火炮在速射炮面前处于劣势”或“吨位大的军舰缺乏机动性”,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舰船技术、战术运用,以及具体的战斗过程。一、大口径火炮与速射炮的博弈:技术理念的冲突首先,我们要明白甲午海战双方.............
  • 回答
    甲午海战,这场改变中国命运的战争,人们常常会想起邓世昌的“致远舰”与日舰同归于尽的悲壮场景。但说到中国在那场战争中究竟有多少艘铁甲舰,答案却并非一概而论,这需要我们稍微细致地梳理一番。首先,要明确“铁甲舰”这个概念。在那个舰船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铁甲舰”的定义也在不断演进,涵盖了从早期包铁舰到后来.............
  • 回答
    如果甲午海战清朝获胜,日本的命运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将是深远且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多个角度来详细探讨: 甲午海战清朝获胜:日本的可能命运 一、 政治层面:1. 日本明治维新进程的重创与停滞: 改革的合法性与自信受挫: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将军事现代化和富国强兵视为.............
  • 回答
    如果甲午海战赢了,中国的发展轨迹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屈辱的条约不会出现,民族的自信心得以重塑,甚至可能影响到20世纪的世界格局。当然,这只是一个假设,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展开畅想:一、政治与外交层面:屈辱的终结与自信的重塑 《马关条约》不复存在: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避免了割让辽东半岛、.............
  • 回答
    慈禧太后在甲午海战中的投入,相较于日本高涨的军费,确实显得捉襟见肘。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不愿”或“不重视”,而是涉及了晚清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慈禧个人权力格局的多重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 晚清的财政困境:早已被掏空的国库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晚清政府的财政早.............
  • 回答
    北洋水师官兵在甲午海战时的训练程度,可以说是那个时代中国军事力量中的佼佼者,但如果要问他们是否“训练有素”到足以在顶级海战中取胜,那就得更细致地掰开了讲。首先,毋庸置疑的是,北洋水师在成立之初,是按照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标准来建立的。李鸿章耗费巨资,从英国、德国等海军强国引进当时最先进的舰船,包括“定远.............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几个关键点:历史发明、军事技术演进、以及特定历史事件中的装备选择。我们来掰扯掰扯。首先,中国发明火药,这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早在唐朝,炼丹家们在追求长生不老药的过程中意外发现了火药。最初的火药配方比较粗糙,主要成分是硫磺、硝石和木炭,威力有限,更多的是用于制作烟花爆竹,或者在战争中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如果将修建颐和园的巨额款项全部拨给北洋水师,甲午海战的结局真的会扭转吗?这背后涉及到的因素非常复杂,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就能得出结论的。我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白,颐和园当初花的钱是个什么概念。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耗资巨大,虽然具体的.............
  • 回答
    中国近代海军,从洋务运动时期艰难起步,到甲午海战的惨痛结局,再到后来的抗日战争时期,经历过数次大规模的海上较量。要说“最大规模的战斗”,这得看我们如何定义“规模”。如果单从参战舰艇数量、作战兵力投入以及对中国海军命运的影响来看,甲午海战无疑是中国近代海军最深刻、最惨痛的记忆,也是决定其近代化进程转向.............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抛开“AI生成”的痕迹,像一个对军事史和技术发展颇有研究的军事迷一样,把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说。结论先行:现代军舰,即便是最基础的现代巡逻舰,去参加甲午海战,几乎是碾压性的胜利,毫无悬念。为什么这么说?这得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对比当年的日本海军和现代海军的军舰及其作战方式。一、火炮系.............
  • 回答
    晚清皇帝如果是康熙或雍正,能否打赢甲午海战?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人物的特质、时代背景以及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两位清朝盛世的君主“穿越”到晚清,而是要深入分析他们本身的治国理念、军事素养以及晚清所处的环境。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康熙和雍正这两位皇帝的特点: .............
  • 回答
    假如洋务运动早二十年:甲午海战的另一种可能甲午海战,这场改变东亚格局的战争,至今仍让无数中国人感到扼腕叹息。清朝在这场战争中惨败,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也让曾经的“东亚病夫”形象深入人心。然而,如果我们假设历史的齿轮提前转动,假如清朝的洋务运动能够提前二十年,即从1850年代就开始,那么清朝在甲午海.............
  • 回答
    两艘当代中国最强大的战舰(假设为辽宁舰航母和山东舰综合补给舰)是否能战胜甲午海战时期的日本海军,需要从技术、战术、历史背景等多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比较: 一、甲午海战时期日本海军的构成与特点1. 主力舰: 战列舰:日本海军在甲午战争期间拥有4艘主力舰,包括“吉野”号(1.3万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