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甲午海战是不是充分说明了,大口径的火炮在速射炮面前处于劣势?或者说吨位大的军舰缺乏机动性?

回答
甲午海战,一场决定东亚近代海军命运的惨烈对决,至今仍是军事史上的经典案例。要论证这场战争是否充分说明了“大口径火炮在速射炮面前处于劣势”或“吨位大的军舰缺乏机动性”,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舰船技术、战术运用,以及具体的战斗过程。

一、大口径火炮与速射炮的博弈:技术理念的冲突

首先,我们要明白甲午海战双方海军在火炮技术上的差异。

北洋水师: 作为亚洲最强大的海军,北洋水师的舰船(如“定远”号、“镇远”号铁甲舰)装备了大量大口径的巨炮,例如305毫米和210毫米的后膛炮。这些巨炮在理论上拥有毁天灭地的威力,单发炮弹足以摧毁当时的舰船。它们的优势在于:
穿透力强: 能够有效穿透敌舰厚重的装甲。
射程远: 在远距离上就能对敌舰构成威胁。
杀伤力大: 一旦命中,造成的破坏是毁灭性的。
战术意图: 北洋水师的建造理念很大程度上受到当时欧洲“铁甲雄风”思想的影响,即依靠重装甲和重火力,通过一次或几次决定性的炮击来摧毁敌人。

日本联合舰队: 相反,日本海军在战前大量引进了欧洲新兴的速射炮技术。他们的主力舰(如“吉野”号、“浪速”号巡洋舰)装备了大量120毫米、152毫米等口径的速射炮。这些速射炮的优势在于:
射速快: 能够短时间内倾泻出大量的炮弹,形成密集的弹幕。
精度高: 相较于老式火炮,速射炮的精度有了显著提升。
火力覆盖广: 可以在更广阔的区域内持续输出火力。
战术意图: 日本海军则秉持着“海权论”的思路,强调以灵活的战术和持续的火力压制来消耗和击败对手。他们更注重炮弹的“数量”和“命中率”,而非单纯的“口径”。

这场海战,确实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这种技术理念的碰撞。

在黄海大海战中,北洋水师的巨炮虽然威力巨大,但存在几个致命弱点:

1. 装填速度慢: 巨炮的装填过程复杂且耗时,尤其是在炮弹损毁或火炮受损的情况下,装填效率急剧下降。而日本舰船上的速射炮,由于采用了先进的炮弹和炮弹药筒分离设计,以及更高效的炮闩机构,可以实现更快的连续射击。
2. 命中率受限: 尽管射程远,但面对速度快、机动性强的日本军舰,以及海战中纷飞的烟雾和晃动的船体,巨炮的命中率很难得到保证。一次发射的昂贵炮弹很可能打偏,而重新装弹又需要漫长的时间。
3. 射击效能低: 即使击中,如果未能击穿装甲,其造成的破坏可能不如密集的速射炮弹造成的多点损伤。速射炮的连续炮击,往往能造成船体结构、甲板设备、操纵舵盘等部位的破坏,影响敌舰的战斗能力,甚至使其丧失机动性。

这并非说大口径火炮本身就“没有用”,而是在特定海战场景下,其“有效性”被速射炮的“效率”所压制。 比如,当一艘重型舰船被多艘轻型舰船包围时,重型舰船的几发巨炮或许能重创一两艘,但其他几艘轻型舰船则可以利用其速度优势,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持续的“围殴”,用密集的炮弹剥蚀其装甲,破坏其上层建筑。

二、吨位与机动性:灵活是制胜的关键

至于“吨位大的军舰缺乏机动性”,甲午海战的经验也提供了相当多的论据。

吨位较大的军舰: 如“定远”号、“镇远”号,这两艘德国制造的铁甲舰,排水量超过7000吨,拥有坚厚的装甲和强大的吨位。它们是北洋水师的“定海神针”,但也因此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劣势:
转向不灵活: 巨大的舰体意味着更大的转弯半径,在快速变幻的战场上,很难迅速调整航向以规避敌火或瞄准目标。
速度相对较低: 虽然它们的设计速度不低,但与日军的“富士”、“八岛”等大型战列舰相比,以及与日军那些小型、高速的巡洋舰相比,整体机动性就显得稍逊一筹。
易成为集火目标: 由于其体型庞大、目标显著,日军炮兵能够更轻易地锁定它们,并集中火力进行攻击。

吨位较小的军舰: 日本海军的“吉野”号、“浪速”号等浅水重炮舰和巡洋舰,虽然吨位较小(20004000吨不等),但它们普遍拥有更高的航速和更灵活的操纵性。
速度优势: “吉野”号更是当时世界上最快的巡洋舰之一,其高速使其能够自由地选择交战距离,规避北洋主力舰的巨炮,同时又可以利用其速度优势,在北洋舰船的侧翼或后方进行穿插,用其速射炮实施“打了就跑”的战术。
机动性: 它们可以更轻易地进行规避动作,避免被敌方集中火力打击,同时也能在复杂的海况下保持相对稳定的航向,以确保炮击的精度。

在黄海大海战的关键时刻,这种机动性的差距被无限放大。

日军利用其速度优势,成功地将战场拉到了对北洋水师不利的距离。他们可以绕到北洋主力舰的侧翼,利用速射炮对北洋军舰进行连续的摧残,而北洋水师的巨炮由于射速慢、机动性差,很难有效地拦截这些高速的目标。当北洋水师试图进行编队调整或追击时,其重型舰船的笨重反应则使其错失良机,甚至被日军抓住破绽。

举个具体的例子: 随着战斗的进行,“致远”号巡洋舰为了撞击日舰“吉野”号而冲出阵列,最终触礁沉没。尽管“致远”号的壮举令人扼腕,但事后分析,“吉野”号之所以能全身而退,正是得益于其出色的速度和机动性,让“致远”号的撞击计划最终功亏一篑。而北洋水师的其他舰船,在后续的战斗中,虽然也展现了顽强的抵抗,但面对日军灵活的战术和持续的火力压制,其重型舰船的劣势越来越明显。

结论:

甲午海战 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在近代海战的实践中, 纯粹依靠大口径火炮的威力,而忽略了炮弹的射速、精度和持续火力输出,会处于劣势。 速射炮凭借其快速的射速和密集的火力,能够更有效地剥蚀敌舰的防护,破坏其战斗能力,甚至使其丧失机动性。

同时,这场海战也 有力地证明了,在现代海战中,过分强调吨位和装甲厚度,而忽视了舰艇的机动性(包括速度和转向性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灵活的舰艇能够更好地规避敌火、选择有利的交战距离,并实施有效的战术机动,从而发挥其火力优势。

北洋水师的悲剧,并非是技术上的“全盘落后”,而是 在技术理念、战术运用以及装备的整体协同性上,未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他们手中的“利器”——那些威力惊人的巨炮,在被敌人高速、灵活、火力密集的舰船玩弄于股掌之间时,反而暴露了其固有的“笨重”与“迟缓”。这场海战,为后世海军的发展提供了深刻的教训,也标志着海军技术发展从“火力决定论”向“综合效能论”的转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半檐花落@司马礿 两位大佬的回答补充一点材料(


吉野在大东沟海战中还真的被大口径(200mm以上)炮弹命中过炮位

13:08
“吉野”舰右舷后部舷门位置被一发210毫米炮弹击中,在后甲板上爆炸,引爆了药包提升井边堆积的120毫米药包及弹头架上储存的2发榴弹,造成海军少尉浅尾重行及一名水兵阵亡,9人受伤,并引发火灾。

不仅吉野有过这种情况,秋津洲也有

13:09
“秋津洲”舰第5号速射炮(120毫米炮)炮盾被一发210毫米炮弹击中,造成海军大尉永田廉平以下5人死亡,9人受伤。

对比一下松岛被命中的情况,

15:30
“镇远”舰发射的2枚305毫米炮弹(至少有一发是5倍径的大开花弹)在1700米距离上击中“松岛”号,穿入该舰4号120毫米速射炮炮门,一枚击中该炮炮管,将其震离炮架,随后该弹折向上甲板爆炸;另一枚击中炮盾后爆炸,将附近堆积的120毫米炮发射药引爆,“松岛”舰瞬间发生惊天动地的大爆炸,舰体倾斜,并燃起火灾。此次殉爆造成海军大尉志摩清直、少尉伊东满嘉记以下28人当场阵亡,68人受伤,前部炮房几乎被荡涤一空,经过修理仅剩6门速射炮能够射击。由于舰体震动,320毫米主炮尾栓也发生了故障,无法闭锁。“松岛”舰一时间失去了战斗力。

此外,扶桑也有过炮位被大口径炮弹命中的记录,

14:31
“扶桑”舰开始第二轮射击。同时该舰中部被一发305毫米炮弹击中烟囱下方左舷170毫米炮台,打死1名炮手,1名信号兵。

在相似的情况下,只有松岛一个发生了大规模爆炸……

另外,三景舰的320mm主炮炮位伤亡最大的一次被命中居然是……

15:30
“严岛”舰左舷前部被47毫米炮弹击中左舷侧吊床柜,破片在320毫米主炮炮塔中乱飞,击毙10人,并引起火灾,不久后扑灭。

对比其他几次被命中的情况,

12:55
“松岛”舰320毫米主炮炮台围壁上部被一发150毫米炮弹命中,火炮液压管破裂,两名炮手负伤,进行应急修理后不妨碍射击。

……

13:10
“桥立”舰320毫米主炮被一发150毫米炮弹命中,海军大尉高桥义笃、濑之口觉四郎及一名下士死亡,7人负伤,立即补充炮手。

……

14:34
“松岛”舰与“平远”舰交战,“平远”舰发射的一发260毫米炮弹从其左舷士官次室(下甲板治疗所)穿入,穿过掌水雷长要具室和左舷鱼雷发射管下方,打死左舷鱼雷发射员4人,并在320毫米炮台中爆炸。

47mm炮弹破片造成的阵亡数目大于3发中大口径命中弹造成的阵亡总和……







此外,海战中IJN一方的舰艇航速普遍也没有高到哪里去……

12:50前后日方接敌时,第一游击队的吉野航速为14节,秋津洲为14节→加速至15节,而本队旗舰松岛仅有10节

13:30第一游击队回转支援时,坪井航三的命令为加速至15.5节

16:30第一游击队追击经远航速为14节

在整场海战中,本队的航速仅为8~10节左右

相比起各舰试航时记录的极速,可以说都差得远了

当然了,人比人,气死人,北洋舰队在海战中最高编队航速也不过12~13节……



引用前人(雾)的一些论述,

第三,无论是开战前的接近或是后来的交战过程中,黄海海战中双方舰队都采取了远低于各自最高航速的速度来航行。在战前的接敌过程中,北洋海军最初的航速是6节,随后提高到8节,在随后的交战过程中航速基本保持在10节左右。以往国内研究文章都归结于北洋海军平时对舰艇锅炉轮机保养不善、导致各舰最大航速下降。但对比当时日本海军各舰所采取的航速上,却发现情况与之相仿,即便是战前已经被安排执行快速包抄战术意图的第一游击部队,在收到己方旗舰“松岛”要求回航救援掉队受困的“赤城”、“比睿”、以及后来追击“经远”时,“吉野”航速也没有超过其最大航速的65%即16节。

究其原因,在于锅炉和轮机在正常使用中,由于零件和管路的老化,性能必定会有下降,北洋海军各舰如是,日本海军各舰亦然。构成第一游击部队的4艘巡洋舰,其中“吉野”、“秋津洲”2舰分别是1893、1894年入役的新舰,设计航速分别为22.5节和19节,“浪速”、“高千穗”则是1886年建成的老舰,设计航速是18节。根据日方档案,“浪速”于战前1894年6月14日在采用自然通风工况下,测得最大航速为16.3节,“高千穗”于战前1892年7月同样在自然通风工况下,测得最大航速为15.5节。“吉野”于战前1893年7月24日试航时测得最大航速23.03节。“秋津洲”于战前1894年6月17日采用自然通风工况下,测得最大16.7节。可见,第一游击部队的最大编队航速可以达到15.5节,在实战中,为了尽可能快地运动到北洋舰队右翼,日本第一游击队也就只跑出了接近编队极限航速的14节。

构成本队的6艘军舰中,旗舰“松岛”和同型舰“严岛”是1891年在法国建成的新舰,设计航速16节,同型的另外一艘军舰“桥立”则是1894年当年完工的新舰。但这几艘军舰多多少少都存在动力系统管路材料的热膨胀率不一致而造成泄露的问题,实际航速分别只有10.25、11.64、11.05节。日本购自英国的“千代田”巡洋舰,由于日本出产的煤质量比英国煤要差,导致其安装的机车锅炉内细小的管路非常容易被堵塞,以至在使用中锅炉实际压力比设计值低,使这艘1891年1月完工的新舰航速在回国后一直不理想,在1894年1月测试中只跑出了11.5节的最高航速。而“扶桑”和“比睿”则是1878年的老舰,设计航速也都是13节,但在长期使用中也无法回避航速衰减的问题,1894年7月31日“扶桑”测得最高航速为10.05节,“比睿”在6月27日测得最高航速为10.42节。计算到编队航速,对于本队来说也只有10节左右,与北洋海军的编队航速实际相差不大。当时北洋海军各舰航速为:“超勇”、“扬威”6节,“平远”6-7节,“广丙”、“来远”、“经远”10节,“广甲”10.5节,“定远”、“镇远”12节,“济远”12.5节,“靖远”14节,“致远”15节。海战初期“超勇”、“扬威”的损失,反而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让北洋海军获得了提高整个编队航速的机会。

此外,航速不快的原因还在于,除了上述双方都有一些航速慢的军舰需要兼顾、作战海域是近海而浅滩多担心搁浅、双方使用的燃煤质量都算不上好以外,还有以下四个原因被长期忽视:

首先,以当时的火炮的技术性能以及仪器测距、观瞄水平,过高的航速造成双方相对速度增大、本舰振动和摇晃,根本无法保证距离测定的准确和较好的火炮命中率。

其次,除北洋海军的两艘铁甲舰外,双方各参战军舰都存在防护薄弱(指无装甲军舰和防护巡洋舰)或者防护不完善(指早期型装甲巡洋舰)的问题,她们都严重依赖煤舱中的煤层厚度来提供水线以下部位的防护,这是当时的军舰设计师必定会向用户强调的一点。“边舱之煤,非行程极远不至动用。炮子入煤,其焚甚缓,易于用水浇熄”。例如“致远”巡洋舰舰体内每边舷侧的煤舱宽度最大达到8英尺。如果采用高速航行,势必增加燃煤的消耗量而导致防护性下降。

其三,在同航向炮战中,并不希望与敌人有较大的相对速度差。

双方舰队的航速——尤其是在海战初期——都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估计还受到一个一直未受注意的因素的影响,那就是“浅水效应”

……

在海战接战阶段,第一游击部队四艘巡洋舰已经出现浅水效应,受此影响航行阻力会有所增大。这对于“吉野”、“秋津洲”两艘新舰也许还算不得什么,但对“浪速”、“高千穗”这两艘轮机老旧而且吃水又相对较大的旧舰,保持14节的编队速度应该也有点不容易了。随后,当海战区域南移到水深更大的海区后,上述数值恢复到浅水效应的临界点以下,浅水效应对航速的影响趋于消失。

此外,船艇在浅水航行,流经船体水流比较紊乱,具有较强的涡流,使舵力减小,舵效降低,故旋回性变差,战术直径增大。同时,船艇在浅水区航行时掀起的艇波,很容易造成浪损。尤其是在编队航行和大角度转向时,往往前后波群会叠加成波峰高陡的合成波,增加了浪损的可能性。浪损对采用纵队的日本海军舰队影响要比采用横队的北洋海军舰队要大。

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在接战阶段,在冒着极大风险横越北洋海军舰队正面去包抄右翼的日本海军各舰,竟然是那么的“不紧不慢”;而急于用自己的正面去拦腰撞击敌人的北洋海军各舰又是如此的“从容”。除了双方大部分军舰的锅炉轮机有毛病外,浅水效应也稍稍延缓了双方接近的脚步。

总之,航速、机动性和舰艇大小并无直接关系。


最后暴论几句

大东沟海战抛开铁甲舰和老式舰艇不谈,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小船大炮”的伦道尔-埃斯梅拉达式巡洋舰、注重中口径速射火力的埃尔斯威克式巡洋舰和法式岸防舰的一次比拼,最终的结论是埃尔斯威克式巡洋舰更胜一筹,注重大口径主炮、宣传对铁甲舰一击必杀的另外两者则并不实用。也就是说,在4000吨以下的小型无防护/轻防护舰艇上搭载不少于2门200mm以上火炮或不少于1门300mm以上火炮的设计并不适合舰队决战。在这之后,各国的小型防护巡洋舰上也鲜少见到“致远”级那种3门210mm主炮的火力配置。可以说,至少在这一类型的舰艇上,中口径速射炮被证明是更成功的。












参考文章及书籍:






《北洋海军舰船志》,陈悦著

《泰恩河上的黄龙旗》,张黎源著


菜鸡强答,错漏必多,还望各位轻喷(逃

user avatar

第一点其他答主其实已经讲的差不多了,我就讲讲第二点。(虽然比起第一点,第二点的“大舰缺乏机动性”这个结论似乎有些莫名其妙:甲午海战并非是日军海上力量机动性的胜利)

甲午海战的参战舰艇,或者说甲午海战参战舰艇中较为新锐的一批造出来的这个时间点非常巧妙:因为实际上管退速射炮比哈维钢和kc钢这些1890s初期发明的新一代装甲钢略早(当然,更早一点点的时候还有其他的一些防护效能也不差的其他硬化装甲钢如使用Tressider法的利用温差施加预应力,进行表面硬化的所谓表面淬火法,有一点类似日后日本使用的vh钢。但是毕竟那也是1887年才申请专利的办法,且清国与旧日本海军这些装甲钢哪个都没用上,对吧),实际上这场海战是第一代的中小口径速射炮(4.7寸)和老式防护逻辑指导下的舰艇的对决。

但是就这样,定镇各自中弹三位数,然后还是跑路了。

我们可以假想一下,假定定镇是1890年代设计的战舰,采取使用新式装甲钢(渗碳或者温差表面硬化)的大防护面积布置,那么日军的速射炮甚至能否对定镇产生较为有效的杀伤都要打一个巨大的问号。

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关于机动性的,就更蛋疼了:

第一,日军大量使用的阿姆斯特朗外贸巡洋舰的最高航速,是采取的(实际上皇家海军自己也是长期采取的是类似的标准)极大比率强压通风的大力猛干测出来的。只是相对于清国海军更老,更慢的舰艇,他们仍然可以维持航速优势。

举个例子,blake class,它的22节航速,就是在强压通风超载功率比自然通风条件高了整整60%的情况下测出来的。

毫无疑问,考虑往复机的低持续可靠性和锅炉的脆弱性,试图在实战中长时间跑出这样的航速是非常不实际的。因此在1892年锅炉委员会直接建议强压通风功率的超载功率比率相对于自然通风的功率比率(下称此为“超载比率”)不得超出25%。第一个应用该标准的是埃德加级巡洋舰。

再举个英国外贸战舰(稍晚)的例子:智利的宪法级,被皇家海军回购后就是敏捷级。敏捷级在皇家海军自用的六次试航中五次仅能取得19节左右的航速,并不比声望号快多少:声望号在97.6.11进行的8小时自然通风最高功率试航中取得了18.75节的平均航速。

至于纸面上标的20节?其实也不能算是唬人,毕竟大部分海军此时仍然采取的都是高超载比率的标定最大航速(如意大利人直到卡拉乔洛级都是这样标的),敏捷既然是外贸战舰,跟着国际主流走是不能算错的。

第二,另外还有一个概念被定义:持续可用功率。这个概念基于两个问题产生:

1.往复机不是涡轮机,当时的火管锅炉也不是日后的锅炉,他们在长时间满功率(即便不是超载的条件下)的运转可靠性仍然是令人生疑的

2.燃煤战舰都要面临一个问题:此时连火车上的自动填煤设备也要等几年才发明,换而言之,烧煤全靠铲,铲就要人,而舰艇的铲煤人的人数是按照编制(这又取决于舰内居住空间。简单的说,大船占便宜,等大的船干舷高舰艇内部居住空间大的占便宜。

另一个侧面说明该情况的事实是,该时期的一等巡洋舰,舰员编制都远大于一等战列舰)定的,而编制又是按照三班倒可以维持持续航行速率来定的。

一旦要求高于这个航速的所需功率,那么轮班人手就不够了,就会使得铲煤人进入疲劳作业状况(假定需要超出数个小时的高速的话),这种情况即便是在日德兰时代的涡轮机战巡身上仍然在发生。

总而言之,根据各种综合因素,持续航行功率被定为大约是最大自然通风功率的三分之二,水管锅炉可以略高(但又要提一句,此时的水管锅炉又有其他方面的不可靠因素)。

第三,就是往复机自身的问题了。

在蒙莫斯伴随德雷克级的跨大西洋高速巡航中(从西印度回到本土),即便是差不多一万吨的蒙莫斯级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严重到了整个船都在抖的程度。

第四,航海性也会影响舰艇在稍高(比如说3-4级海况)海况下的实际航速

实际上在这里综合考虑前面的因素,一个暗示就已经被给出了:不够大的战舰在1890年代难以达成实际上(而非纸面上的,只能在试航时才能取得的)的高速。把这句话反过来说,就是只有足够大的--如果从powerful和drake的情况来看甚至可以直接说只有最大的一等巡洋舰们---巡洋舰可以在实战中取得超过21节的战斗速度。

当然,考虑到鱼雷艇和驱逐舰,这里完整的表述应该是:只有最大和最小的舰艇可以取得足够高的战斗速度。这个结论其实可以扩展---认为在整个蒸汽海战时代都只有最大和最小的舰艇能取得最快的速度的结论同样成立。

当然,较大舰艇的机动性还涉及到其他一些方面的因素,但毕竟现实不是战舰世界,航速大部分时候就是战舰的决定性机动性指标。

最后提一句,为什么一游定速为18节而不让那些吹牛能跑到22甚至23节的阿姆斯特朗巡洋舰撒开丫子跑呢?

user avatar

从大东沟海战能得到的第一个直接合理结论,不是速射炮比大口径重炮有用,而是只有速射炮有用

第二个结论是对立的,但它本身是隐含的:中口径速射炮未来可能会没用。但这不能反过来证明大口径重炮有用,使后者变得有用的必备技战术前提,此时还近乎空白。

这里可以稍微数点一下大东沟海战里面那些值得一提的大口径炮命中。

北洋对联合舰队值得一提的命中只有三发:镇远连续命中松岛两发,在其速射炮甲板上打出殉爆,使其一度丧失战斗力;在此之前,平远号主炮击中松岛主炮炮座附近,有资料称这次攻击使其主炮暂时无法运作,但日方战斗报告似乎并不直接支持这一点。

问题在于,三景舰本身的副炮设计本身并不合理,10门炮挤在同一炮甲板上,彼此之间没有分隔,炮位本身也没有任何防护——是的,此时三景舰的侧舷副炮连炮盾都没有(至少我手头的图纸资料并未显示有炮盾)。

就三景舰的设计来说,一次命中引发殉爆并波及多门火炮其实很正常,这与命中弹的口径无关:只要一发会爆炸的炮弹击中药筒,那总是会引发爆炸的,特别是那药筒里面装填的还是黑火药的时候。黑火药的安全性其实远逊于无烟火药,而大东沟海战中使用无烟火药的仅有吉野号。

如果承受这一打击的是吉野号或秋津洲号,她们各炮位离得很远,并不会承受这样惨烈的后果——直接命中会炸掉一门炮,仅此而已。反过来说,如果把那发305mm榴弹置换成等重的若干150mm榴弹,命中弹药引发殉爆的机会要多得多。

平远那发命中弹也值得稍微多说两句。首先它并没有击穿松岛的炮座,其次它也没有爆炸,按日方给白劳易(三景舰的设计者)的报告中的说法,甚至“没有造成破坏”。反过来说,如果这发炮弹爆炸了,其爆炸让炮座暂时失效,这种情况是可以预料的,因为三景舰的炮座防护并不完整,有明显的漏洞:

注意其露炮台底板,没有任何防护。炮座附近的爆炸会从下往上影响到露炮台(在英国设计上,巴纳贝设计科林伍德号的时候就已注意到了这一点,并在露炮台底板设置了3吋装甲)。而少量重型炮弹与大量中型炮弹哪个更容易对无防护的露炮台底板造成损伤呢?答案也是不言自明的。

以上这些其实也都是废话。大口径重炮投送爆炸物的能力远逊于中口径速射炮,这事儿本身没什么可说的,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而已。大口径炮理论上的优势在于穿甲威力,而接下来的事实才是“只有速射炮有用”这一结论的根基:

定远号装甲带(14吋钢面铁甲)被260mm炮弹命中1次,弹坑深度109~140mm,直径200mm;

镇远号司令塔(8吋钢面铁甲)被320mm炮弹命中1次,弹坑深度140mm。

按皇家海军1915年炮术手册,面对无被帽穿甲弹时,15吋锻铁甲=12吋钢面铁甲=12吋各类钢甲=7.5吋哈维装甲=5.75吋KC装甲。

皇家海军当时最新的12吋35倍径Mark VIII舰炮,相比三景舰的法制320mm主炮,炮口动能只高出4%,炮弹水平没有显著差距(实际上英国当时使用的锻钢穿甲弹技术来源正是法国)。

英国12吋炮在3100码的纸面穿深为12吋钢甲,而实际表现只是在8吋钢甲上打出5.5吋凹坑而已。当然你可以说这发炮弹的着角较大从而影响了穿深,这并不影响结论——只有平行战列线交战才有机会取得较多的小着角命中,而平行战列线交战原则,至少对于英国海军(自然也包括其学生日本海军)来说,要到1900年之后才正式确立。日军在大东沟使用这样的阵型只是因为他们来不及掌握更多的复杂阵型而已。

英国1893开工的庄严级战列舰拥有大面积的9吋哈维装甲带;1896年的克诺珀斯级战列舰拥有6吋KC装甲带(怀特确定其防护水准时,专门引用过大东沟海战作为例子)。换句话说,此时的大口径舰炮对于理论上最适合由它来对付的目标——战列舰的装甲带来说,其实根本就形不成威胁。

所以大口径舰炮还有什么用呢?

这里转向隐含的结论,即“速射炮未来可能会没用”。

这一点人们实际上已经有所认识,日本海军对定远号与镇远号的攻击比较直观地体现了这一点。定远号中弹159发,镇远号中弹约220发,可以说无防护区域基本上已经被打烂了。然而,无法击穿装甲堡,也就无法对其储备浮力造成全面破坏,定镇二舰最终还是未被击沉。

对马海战更加明显:日方花了几个小时对俄国战列舰实施密集的近距离炮击,才最终将其击沉。当时的很多战术著作也都预言了当核心装甲无法被击穿后,海战将会变得多么冗长无聊。

1890年代以来针对海军火炮的种种改进也是为了突破这种窘境:火炮身管一路加长到45倍径,甚至更长;被帽穿甲弹诞生并普及,种种细节改进力求更高的实战穿深而非纸面穿深(在英国人研发出绿弹之前,俄国人在这方面走的最远);火炮的装填速度逐步提升,旋回俯仰也更加迅速,到1900s后期已经能像中口径火炮那样灵活;远程炮术方法被逐步发展出来,让大口径炮在更远距离上能够获得更高的投射量。

然而,在1894年,这些能让大口径舰炮变得有效的技术还是一片空白。有些还处于试验阶段,有些连影子都没有。之后数年也是如此,当珀西·斯科特开发出连续瞄准法并推广开来时,中口径速射炮是其主要用户,而大口径舰炮仍然秉持着旧有的训练方式:针对固定或低速目标,近距离慢速开火,运用方式仿佛那时的鱼雷。

实际上,正是甲午战争让海军革新者们真正确信了这一点:装备速射炮的快速巡洋舰能够对抗战列舰。1895年,怀特开始准备一型新的一等巡洋舰设计,融合了速射炮与能够完全防御速射炮的6英寸硬化装甲,其设计目的首先是参与战列线交战,然后才是贸易保护任务,这就是1898年开工的克雷西级装甲巡洋舰。

下一步的变化也很快就到来了。末代前无畏战列舰与装甲巡洋舰纷纷采用了口径高于6吋的副炮,或者说二级主炮,以求突破6吋KC装甲的防御。最终,融合了远程炮术革命之后,这一系列的变化指向了最后的一步——无畏舰革命,终点,或者说一个全新的起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甲午海战,一场决定东亚近代海军命运的惨烈对决,至今仍是军事史上的经典案例。要论证这场战争是否充分说明了“大口径火炮在速射炮面前处于劣势”或“吨位大的军舰缺乏机动性”,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舰船技术、战术运用,以及具体的战斗过程。一、大口径火炮与速射炮的博弈:技术理念的冲突首先,我们要明白甲午海战双方.............
  • 回答
    问到北洋水师多两艘定远、镇远级别的铁甲舰,甲午海战的局势是否会乐观很多?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能引发诸多讨论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乐观程度会相当显著。不过,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定远和镇远这两艘舰的“含金量”有多高。这两艘舰是当时世界上顶尖的战列舰,吨位近.............
  • 回答
    中国近代海军,从洋务运动时期艰难起步,到甲午海战的惨痛结局,再到后来的抗日战争时期,经历过数次大规模的海上较量。要说“最大规模的战斗”,这得看我们如何定义“规模”。如果单从参战舰艇数量、作战兵力投入以及对中国海军命运的影响来看,甲午海战无疑是中国近代海军最深刻、最惨痛的记忆,也是决定其近代化进程转向.............
  • 回答
    甲午海战之后,中国海军在整体实力上确实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重建过程,并且再也没有出现过能够与世界主要海军强国进行大规模、决定性海战并取得胜利的局面。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自甲午海战后,中国从未再于海战中正面击沉过任何一个主要强国的海军军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审视甲午海战之后中国海军的状况以及世界海.............
  • 回答
    在甲午海战(18941895年)中,丁汝昌作为北洋水师的提督,其军事行动主要依据的是李鸿章的指挥和命令。以下是详细分析: 1. 李鸿章的权威与北洋水师的指挥体系 李鸿章是当时清廷的北洋大臣,负责统筹北洋水师的军事事务,是北洋水师的实际最高指挥官。 北洋水师的组织架构中,李鸿章是总指挥,而丁汝昌作为提.............
  • 回答
    邓世昌在甲午海战中撞击吉野号的决策,是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中最后的战术行动之一,其历史评价和军事逻辑存在多维度的分析。以下从背景、决策过程、军事逻辑、历史评价及现代视角进行详细阐述: 一、历史背景与事件经过1. 黄海海战的局势 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中与日本联合舰队展开激烈交.............
  • 回答
    晚清皇帝如果是康熙或雍正,能否打赢甲午海战?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人物的特质、时代背景以及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两位清朝盛世的君主“穿越”到晚清,而是要深入分析他们本身的治国理念、军事素养以及晚清所处的环境。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康熙和雍正这两位皇帝的特点: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几个关键点:历史发明、军事技术演进、以及特定历史事件中的装备选择。我们来掰扯掰扯。首先,中国发明火药,这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早在唐朝,炼丹家们在追求长生不老药的过程中意外发现了火药。最初的火药配方比较粗糙,主要成分是硫磺、硝石和木炭,威力有限,更多的是用于制作烟花爆竹,或者在战争中用.............
  • 回答
    “日本和台湾联手,大陆会比甲午海战还惨?” 台湾媒体人胡采苹抛出的这个说法,触及的是两岸关系和地区军事力量对比的核心议题,在大陆的知识圈引起了不小的讨论。要评估这个观点的准确性,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剖析,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是”或“否”。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甲午海战的背景和结果。这场发生于18.............
  • 回答
    甲午战争的失败,绝非一朝一夕,也非一人之责。将战败的原因全然归咎于李鸿章的战术,未免过于片面,也忽视了那个时代中国深层次的病灶。要细究李鸿章在战术上的作为,我们得先梳理一下他当时的角色和职责。作为大清国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是清廷洋务运动的旗手,更是北洋水师的缔造者和实际掌舵人。他一人身兼数.............
  • 回答
    要设想一个在康雍乾盛世时期遭遇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的清朝,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戏剧性的“如果”。如果历史的齿轮真的如此错位,中国将呈现出一幅与我们熟知的历史截然不同的图景,其复杂性和影响之深远,值得我们细细梳理。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康雍乾盛世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但它本身也孕育着一些不容忽视的.............
  • 回答
    说到甲午战争时期清军陆军的战斗力,那可真是个让人扼腕叹息的话题。它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不堪一击,但和当时世界一流水平比起来,差距就如同天堑。要说清楚,咱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一、 军械装备:形式上的“新”与实际的“旧”清廷为了“自强”,在战争前确实花了大力气更新军械。从天津、汉阳等地兵工厂源源不.............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假设性问题。如果甲午战争的对手是汉人王朝,而不是清朝,结果很可能截然不同。要详细分析,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比较汉人王朝与清朝在19世纪末的状况,以及这些差异对战争可能产生的影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汉人王朝”指的是哪一个时期的汉人王朝。 假设我们指的是一个与清朝同期的.............
  • 回答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成败,究竟应归咎于海战还是陆战,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我看来,将战败的责任简单地划归于海战或陆战的某一方面,都是过于片面的。更准确的说法是,甲午战争的失败,是海军和陆军在战略、战术、装备、训练、指挥以及国家整体实力层面的全面溃败,而海军的覆灭更是直接点燃了陆地战场节节败退的导火.............
  • 回答
    甲午战前:卧薪尝胆,积蓄力量彼时,东亚格局已然风云变幻。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国力日盛,野心勃勃,早已将目光投向朝鲜和中国。而我大清,虽经洋务运动,国力略有起色,但根基仍旧不稳,军备更是捉襟见肘。若要在这场即将到来的战争中取胜,绝非易事。一、内修政理,巩固国本首先,我需拨乱反正,整顿吏治。官场贪腐、效率.............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中国历史的几个关键时期和重大学术命题,它涉及到政治腐败、军事体制、经济实力、国际环境等诸多复杂因素的交织影响。要深入剖析为何万历朝鲜战争(明朝胜利)和甲午战争(清朝失败)的结果如此迥异,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考察。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将“同是统治者腐朽”作为一个完全等同的出发点,.............
  • 回答
    甲午战争后,朝鲜的命运并非简单的一句“日本全占领”或“独立”能够概括的,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变数的过程,最终走向了被日本殖民的悲剧结局。战争的直接影响与日本的初步介入甲午战争(18941895年)本质上是日本与清朝争夺朝鲜宗主权的战争。清朝的战败标志着其在朝鲜的长期影响力彻底瓦解。日本利用这场战争的胜.............
  • 回答
    甲午战争(18941895年)期间,清廷修建颐和园的确耗费巨大,而慈禧太后在其中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其责任之大不言而喻。光绪皇帝虽然名义上已经亲政,但实权仍被慈禧牢牢掌控,这也导致了他无法积极组织和阻止修建颐和园。为了更详细地阐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慈禧太后在颐和园修建中的.............
  • 回答
    关于日本共产党党内“日清战争(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本质上都是帝国争夺海外利益的非正义战争”的这种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这是一种基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解读,强调战争的经济根源和社会属性。首先,让我们拆解一下这个说法的核心: “帝国争夺海外利益”:这句话指出了战争的经济动因。在19世.............
  • 回答
    甲午海战,这场改变东亚格局的战役,以清朝北洋水师的惨败而告终。这不仅仅是一场海军的较量,更是国家制度、技术发展、指挥体系乃至民族精神多重因素失衡的集中体现。要剖析这场失败,绝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一个环节,而是需要细致地审视其背后的方方面面。一、技术与装备的代差:新瓶装旧酒的无奈表面上看,北洋水师的舰船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