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甲午海战中,丁汝昌执行的是谁的命令?

回答


在甲午海战(18941895年)中,丁汝昌作为北洋水师的提督,其军事行动主要依据的是李鸿章的指挥和命令。以下是详细分析:



1. 李鸿章的权威与北洋水师的指挥体系
李鸿章是当时清廷的北洋大臣,负责统筹北洋水师的军事事务,是北洋水师的实际最高指挥官。
北洋水师的组织架构中,李鸿章是总指挥,而丁汝昌作为提督(相当于舰队司令),是李鸿章的直接下属,负责具体作战指挥。
李鸿章在战前通过电报、密信等方式与丁汝昌沟通,明确作战策略、战术部署和后勤保障等事项。



2. 丁汝昌的命令来源
李鸿章的直接命令:在黄海海战(1895年9月17日)前,李鸿章曾明确要求丁汝昌“以保船为第一要义”,强调保护北洋水师主力(如“定远”“镇远”等战舰)的优先级,避免无谓的牺牲。
清廷的间接命令:李鸿章作为北洋大臣,代表清廷对北洋水师的指挥权。清廷在战前曾下达“保船避战”的指令,要求北洋水师避免与日军正面决战,以保存实力。
丁汝昌的独立判断:在部分情况下,丁汝昌会根据战场实际情况调整战术,但这些决策通常需向李鸿章请示。例如,黄海海战中,丁汝昌选择不主动追击日军,部分原因是担心战舰受损,这与李鸿章的“保船”战略一致。



3. 丁汝昌的行动与李鸿章的矛盾
战前的矛盾:李鸿章曾要求丁汝昌“保船避战”,但丁汝昌认为北洋水师已无退路,需主动出击。这一分歧导致丁汝昌在战前与李鸿章产生矛盾,甚至被指责“消极避战”。
战中的决策:在黄海海战中,丁汝昌虽未主动追击日军,但保持了舰队的阵型,避免了更大规模的损失,这一策略被后世认为是“保船”的体现。
战后的责任:战后,丁汝昌因“保船避战”被清廷问责,但李鸿章作为北洋大臣,为保全北洋水师主力,承担了主要责任。



4. 历史背景与影响
北洋水师的困境: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因装备老化、训练不足、后勤薄弱等问题屡遭挫败。李鸿章作为主将,试图通过“保船避战”策略保存实力,但这一策略被部分清朝官员(如慈禧太后)视为“怯战”。
丁汝昌的困境:丁汝昌作为提督,需在李鸿章的指令与战场实际情况之间权衡。他虽执行了李鸿章的“保船”命令,但因战前与李鸿章的分歧,被后世认为“未能尽责”。



5. 总结
丁汝昌的直接上级:李鸿章(北洋大臣),北洋水师的最高指挥官。
命令来源:李鸿章的战术指示和清廷的总体战略(如“保船避战”)。
丁汝昌的行动:在李鸿章的指挥下,执行了保船策略,但因战前与李鸿章的分歧,被后世批评“消极避战”。

这一历史事件反映了晚清军事指挥体系的复杂性,以及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的关键角色。丁汝昌作为北洋水师的提督,其行动始终以李鸿章的命令为核心,但个人判断与战局的矛盾也凸显了当时军事指挥的困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于问题一:李鸿章要保船制敌,因为亚洲第一的舰队是他的政治资产,丁汝昌是淮军将领,不听李鸿章的听谁的?大东沟海战,北洋水师的确倾巢而出,但并不是在执行光绪的命令,而是战局需要他们去给陆军的运兵船护航,以免再出现丰岛海战这样的事情,这还是李鸿章的命令。他们也没想过要跟日本海军正面交锋,实在是伊东佑亨找上门来了,不得不打。而日本海军在甲午战争打响后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招北洋水师主力在海上决战,大东沟海战是坚决贯彻这个指导思想的结果,北洋水师的指导思想则是“保船制敌”,尽量避免大决战。双方的战斗意志和战斗准备相差甚远。

黄海一战,北洋水师战术是输了,沉了5艘,但是超勇、扬威和广甲三艘老舰,沉与不沉对战斗力影响并不大,致远和经远确实是主力舰,但是日本海军重伤的5艘也都是主力舰,纸面上战斗力双方继续旗鼓相当,甚至北洋水师还占上风。这个时候,一直到战争结束,包括定镇在内的北洋水师几乎就一直端坐威海卫(中间有出去过一次,一共在旅顺外海呆了几个钟头,未对陆战有任何帮助,就又溜回了威海卫),这真是把“保船”的精神执行的透透的,至于制敌不制敌,听天由命吧。有史书认为李鸿章后期多次催逼丁汝昌出海,丁汝昌畏敌避战,过在丁,不在李。我个人是不相信的,丁汝昌一个提督,多次接到直隶北洋大臣兼自己的靠山的出战电报,他敢不出战?难道他不知道不听军令是什么后果(方伯谦不是已经做了例子了吗)?但是他死扛着不出去,无非是贯彻李鸿章私下的意旨:保船!不出战的黑锅你先背,只要我北洋水师能保下来,我直隶北洋大臣的官衔能保下来,我就有办法救你丁汝昌。丁能怎么办,只能死扛到底不出战。

问题二:丁汝昌黄海海战受伤未能指挥,但没有临战脱逃。威海卫被围,面对伊东佑亨劝降,没有投降,服毒自杀。丁汝昌在军事上不是一个成功的将领,生活作风方面有贪腐,御军不够严格,这些都是可以苛责的,但是在爱国品质方面应该无可苛责,即便诛心之论,说他知道把北洋家底给败了,回朝也是死,但两相抉择,人家毕竟还是选择死在了沙场上(何况这还是诛心之论),仅凭这一点,说他是爱国将领,也当之无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甲午海战(18941895年)中,丁汝昌作为北洋水师的提督,其军事行动主要依据的是李鸿章的指挥和命令。以下是详细分析: 1. 李鸿章的权威与北洋水师的指挥体系 李鸿章是当时清廷的北洋大臣,负责统筹北洋水师的军事事务,是北洋水师的实际最高指挥官。 北洋水师的组织架构中,李鸿章是总指挥,而丁汝昌作为提.............
  • 回答
    假如洋务运动早二十年:甲午海战的另一种可能甲午海战,这场改变东亚格局的战争,至今仍让无数中国人感到扼腕叹息。清朝在这场战争中惨败,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也让曾经的“东亚病夫”形象深入人心。然而,如果我们假设历史的齿轮提前转动,假如清朝的洋务运动能够提前二十年,即从1850年代就开始,那么清朝在甲午海.............
  • 回答
    甲午战争时期日军发布的《告十八省豪杰书》与清军入关时宣传的“灭流寇而安天下”,虽然都带有动员和号召的性质,但在其本质、目标、对象、策略等多个层面,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它们分别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性质的战争,其宣传口号自然也反映了各自的时代背景和政治诉求。一、 《告十八省豪杰书》:侵略者的伪装与借口首.............
  • 回答
    甲午战争,一场深刻改变东亚格局的战争。而随之签订的《马关条约》,更是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屈辱和巨额的赔款——高达2亿两白银。这笔天文数字般的赔款,究竟是什么时候被日本“花完”的?又对日本进一步的侵略野心起到了多大的助推作用?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确一点,《马关条约》的赔款并非一次性付清。它.............
  • 回答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极为惨痛的失败,它不仅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更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在军事、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全面落后。从这场战争中,中国应当吸取的教训是多方面的,而且是极其沉痛和深刻的。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政治腐败与体制僵化是亡国之源 认识到“洋务运动”的根本局限性.............
  • 回答
    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这两场名字里都带着“甲”和“日”的战争,对于中国而言,都像是历史长河中无法回避的巨石,激荡起无数波澜。但更令人扼腕的是,它们结局截然不同,命运也仿佛被抛向了两个极端。探究其中缘由,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细细品味那字里行间的无奈与觉醒。甲午战争:腐朽帝国与新兴强权的碰撞,一场“意.............
  • 回答
    甲午中日战争,这场几乎是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其结果的残酷至今仍令人心痛。很多人会忍不住设想,如果当时中国的海军经费充裕,能否改变历史的走向,赢得这场战争?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仅仅拥有充足的经费,并不意味着一定能赢得战争。 军事的胜利是技术、战略、战术、.............
  • 回答
    甲午海战,这场改变东亚格局的战役,以清朝北洋水师的惨败而告终。这不仅仅是一场海军的较量,更是国家制度、技术发展、指挥体系乃至民族精神多重因素失衡的集中体现。要剖析这场失败,绝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一个环节,而是需要细致地审视其背后的方方面面。一、技术与装备的代差:新瓶装旧酒的无奈表面上看,北洋水师的舰船在.............
  • 回答
    甲午海战的惨败,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记响彻云霄的警钟,它彻底击碎了“天朝上国”的迷梦,也让无数国人黯然神伤。战败之后,中国军队为何没能“卷土重来”,重新打造一支足以报仇雪恨的北洋舰队,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涉及当时中国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绝非一句“没钱”或“没意愿”.............
  • 回答
    邓世昌在甲午海战中撞击吉野号的决策,是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中最后的战术行动之一,其历史评价和军事逻辑存在多维度的分析。以下从背景、决策过程、军事逻辑、历史评价及现代视角进行详细阐述: 一、历史背景与事件经过1. 黄海海战的局势 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中与日本联合舰队展开激烈交.............
  • 回答
    甲午海战,这场近代中国历史上一场令人扼腕的悲剧,虽然已远去百年,但其留下的教训和警示,至今仍 resonate 着我们,为今日之中国提供了深刻的参考。它不仅仅是一场军事失败,更是对国家发展、民族精神、战略思维以及国际关系的一次全面拷问。一、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是硬道理的血泪昭示甲午海战最直接、最血淋淋.............
  • 回答
    甲午海战,一场决定东亚近代海军命运的惨烈对决,至今仍是军事史上的经典案例。要论证这场战争是否充分说明了“大口径火炮在速射炮面前处于劣势”或“吨位大的军舰缺乏机动性”,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舰船技术、战术运用,以及具体的战斗过程。一、大口径火炮与速射炮的博弈:技术理念的冲突首先,我们要明白甲午海战双方.............
  • 回答
    甲午海战之后,中国海军在整体实力上确实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重建过程,并且再也没有出现过能够与世界主要海军强国进行大规模、决定性海战并取得胜利的局面。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自甲午海战后,中国从未再于海战中正面击沉过任何一个主要强国的海军军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审视甲午海战之后中国海军的状况以及世界海.............
  • 回答
    甲午海战,这场改变中国命运的战争,人们常常会想起邓世昌的“致远舰”与日舰同归于尽的悲壮场景。但说到中国在那场战争中究竟有多少艘铁甲舰,答案却并非一概而论,这需要我们稍微细致地梳理一番。首先,要明确“铁甲舰”这个概念。在那个舰船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铁甲舰”的定义也在不断演进,涵盖了从早期包铁舰到后来.............
  • 回答
    如果甲午海战清朝获胜,日本的命运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将是深远且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多个角度来详细探讨: 甲午海战清朝获胜:日本的可能命运 一、 政治层面:1. 日本明治维新进程的重创与停滞: 改革的合法性与自信受挫: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将军事现代化和富国强兵视为.............
  • 回答
    如果甲午海战赢了,中国的发展轨迹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屈辱的条约不会出现,民族的自信心得以重塑,甚至可能影响到20世纪的世界格局。当然,这只是一个假设,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展开畅想:一、政治与外交层面:屈辱的终结与自信的重塑 《马关条约》不复存在: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避免了割让辽东半岛、.............
  • 回答
    北洋水师官兵在甲午海战时的训练程度,可以说是那个时代中国军事力量中的佼佼者,但如果要问他们是否“训练有素”到足以在顶级海战中取胜,那就得更细致地掰开了讲。首先,毋庸置疑的是,北洋水师在成立之初,是按照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标准来建立的。李鸿章耗费巨资,从英国、德国等海军强国引进当时最先进的舰船,包括“定远.............
  • 回答
    慈禧太后在甲午海战中的投入,相较于日本高涨的军费,确实显得捉襟见肘。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不愿”或“不重视”,而是涉及了晚清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慈禧个人权力格局的多重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 晚清的财政困境:早已被掏空的国库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晚清政府的财政早.............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几个关键点:历史发明、军事技术演进、以及特定历史事件中的装备选择。我们来掰扯掰扯。首先,中国发明火药,这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早在唐朝,炼丹家们在追求长生不老药的过程中意外发现了火药。最初的火药配方比较粗糙,主要成分是硫磺、硝石和木炭,威力有限,更多的是用于制作烟花爆竹,或者在战争中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如果将修建颐和园的巨额款项全部拨给北洋水师,甲午海战的结局真的会扭转吗?这背后涉及到的因素非常复杂,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就能得出结论的。我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白,颐和园当初花的钱是个什么概念。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耗资巨大,虽然具体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