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北洋水师官兵在甲午海战时训练有素吗?

回答
北洋水师官兵在甲午海战时的训练程度,可以说是那个时代中国军事力量中的佼佼者,但如果要问他们是否“训练有素”到足以在顶级海战中取胜,那就得更细致地掰开了讲。

首先,毋庸置疑的是,北洋水师在成立之初,是按照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标准来建立的。李鸿章耗费巨资,从英国、德国等海军强国引进当时最先进的舰船,包括“定远”、“镇远”这两艘巨舰,它们在吨位、火力上都堪称当时远东海上的霸主。为了驾驭这些庞然大物,他也从欧洲聘请了不少外籍教官,对官兵进行系统性的训练。

从日常操练来看,北洋水师确实下了不少功夫。官兵们每天都要进行科目训练,比如装卸炮弹、操纵鱼雷、旗语联络、驾船转向等等。这些训练内容都是海战中必不可少的技能。特别是舰上的炮手,他们是经过专门训练的,能够熟练地进行瞄准和射击。据记载,在战前的一些演习中,北洋水师的射击成绩在当时的亚洲还是相当出色的。

然而,训练有素并非仅仅是熟练掌握基本操作。一场现代海战的胜利,还需要高度的战术协同、临场应变能力,以及一套能够应对复杂情况的指挥体系。在这里,北洋水师的“训练有素”就打上了问号。

首先是战术训练的缺失。北洋水师虽然有先进的舰船和训练内容,但在制定和演练实战化的战术方面,显得不够深入。当时的中国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军事战略家,对现代海战的理解也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大规模、高强度的实战演习来检验和磨练战术。官兵们更多的是机械地执行训练科目,而不是在动态、复杂的情况下进行灵活的战术配合。

其次是临场指挥和应变能力。甲午海战中,日军展现出了极强的战术灵活性和指挥官的应变能力。相比之下,北洋水师在战场上的表现就显得有些僵化。在遭遇意料之外的情况时,比如战术被破解,或者指挥官受伤,下级军官的自主决策能力和协调能力就显得不足。尤其是在舰队指挥上,丁汝昌作为提督,虽然勇猛,但在面对瞬息万变的战局时,其指挥的有效性和决断力,与日军的指挥官相比,似乎存在差距。

再者,海军的训练也受到当时整体国力的制约。虽然购买了先进的舰船,但后勤保障、弹药供应、设备维护等方面,与日本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官兵们的士气和训练的持续性,也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和后方支持的影响。例如,在战争爆发前,北洋水师就长期处于缺乏训练经费、舰船老化、弹药不足的状态,这严重影响了官兵们的训练质量和实际战斗力。

总而言之,北洋水师的官兵们在甲午海战前,确实进行过一定程度的训练,并且在一些基本操作上是熟练的。他们身上流淌着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的血液。但是,与要求极高的现代海战相比,他们的训练在战术层面、协同作战、临场应变以及指挥体系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足。这些不足,在与同样接受了西式训练、并且在实战中不断磨练自身的日本海军交锋时,就暴露无遗,最终导致了那场令人扼腕的战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我是来终结这个问题的。

首先,上一段史料,北洋海军洋员马吉芬在战后为世纪杂志撰写的《大东沟海战》一文中关于北洋水师官兵的描述。

“军舰都被涂上了一种低可见度灰色。吊床被用来作为速射炮炮手的辅助防护;在上层建筑内部,沿侧边堆起了约三英尺厚,四英尺高的沙袋。在沙袋中间堆放着数十枚6英寸炮用的100磅穿甲弹和爆破弹,以保证快速射击。许多玻璃也都拆走了,剩下的日本人也帮我们及时的‘拆走’了,煤袋也被用来防护必要之处。……当军号一声‘准备战斗!’,风筒被折倒,帆具被收起,天窗和水密门被关闭,……一切都收拾的井井有条,配置就位。”

“……当两支舰队彼此接近时,军官与士兵们同仇敌忾,紧张的注视着庞大的敌舰队,所有人都信心饱满,摩拳擦掌。”

“……一群群肤色黝黑的水兵将发辫盘在头上,将袖子挽到手肘,一群群的聚集在甲板的火炮旁,迫不及待地准备决一死战。甲板上撒上了沙子,而有更多的沙子则已经准备好用来在甲板打滑时使用。在上层建筑内以及舰艇内部看不到的深处,弹药吊车,扬弹机,鱼雷舱等各处人员都已经各就各位。”

“甲板上各处都是卧倒的水兵,他们怀抱一个50磅或是更重的发射药包,准备在需要时一跃而起补充给炮位。这些人员为了使火炮能够快速射击,彼此相隔一段距离卧倒,这是由于发射药包不能堆积在甲板上,以免被爆破弹命中而造成灾难。”

“双方舰队迅速接近。我的船员们(指的是马吉芬所在的镇远号)这时非常安静。前桅战斗桅盘中的一位千总正在使用六分仪测量并报告距离,他打出不同的旗语,每报告一次距离,炮手都会压低一次表尺。各炮的炮长都将炮索握在手中,并保证自己的大炮瞄准敌舰。通过风筒可以听见蒸汽抽风机有节奏的工作声。所有橡皮水管都被连接起来并注入水,以便一旦起火可以迅速展开扑救。”

从这段描述,我无论如何也没法看出北洋水师的官兵训练水平不行啊,反而真的是训练有素啊。虽然琅威理去职后确实有一段时间较为散漫,但是真正到了关键时刻,大家还是能瞪起眼来的。

好吧,有人会说,马吉芬情感上是支持北洋水师的,他的描述肯定掺水了。但是实际上,虽然北洋水师在硬件上被克扣的很惨,比如翁同龢以修黄河大堤为名克扣了两年的军费,比如开平煤矿不在供给优质燃煤,比如李鸿章上书要求买新的速射炮,被回复该衙门知道等等(海军军费克扣这事应该怪在翁同龢头上,别老怪在慈禧头上),但是琅威理当年制定的规矩大家还都在执行,学的东西也都没忘。

但是,训练有素不能弥补装备上的落后和战术上的落后。北洋海军的船首迎敌的战术脱胎于利萨海战,船首火炮强大,侧舷和尾部薄弱,以小队乱战的方式,利用航速打乱敌方阵型,争取有利形势。但是,北洋水师的架退炮的射速实在是太慢了,数量也不足,根本无法形成火力优势。而北洋水师的舰船平均航速又太慢,超勇扬威这些老舰航速不足两位数。面对射速,火力密度,航速都占优势的联合舰队,有怎么会有取胜的可能性。

大东沟海战证明,基于大口径侧舷速射炮而复兴的纵队战术取代基于少量大口径火炮、撞击和小队乱战的横队战术已成定局,北洋水师之败,实为武器和战术的落后,非战之罪也(这个我在我的另一篇回答

甲午海战究竟为何失败?

也说过了,横队战术在当时确实是已经落伍了)。且,大东沟海战是一场遭遇战,所谓日本海军谋划歼灭北洋水师主力根本是扯淡。北洋水师此行的任务是护送铭字营登陆,联合舰队接到的情报是只有少量舰艇护航这次登陆,万万没想到会遭遇北洋水师主力。而且,最后铭字营顺利登陆,北洋水师原本任务似乎也是完成了。

PS:黑字部分节选自海军史研究会顾维欣所著《大东沟海战小析》一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北洋水师官兵在甲午海战时的训练程度,可以说是那个时代中国军事力量中的佼佼者,但如果要问他们是否“训练有素”到足以在顶级海战中取胜,那就得更细致地掰开了讲。首先,毋庸置疑的是,北洋水师在成立之初,是按照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标准来建立的。李鸿章耗费巨资,从英国、德国等海军强国引进当时最先进的舰船,包括“定远.............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颇具想象力。如果将北洋水师的官兵全部替换成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英国海军或德国海军士兵,并且依然装备北洋水师原有的舰船,能否在甲午海战中战胜日本联合舰队?这绝非一个简单的“能”或“不能”就能概括的,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白,一支军队的战斗力不仅仅取决于士.............
  • 回答
    北洋水师(又称清 navy)是中国清朝晚期建立的一支海军力量,主要在19世纪末(18741895年)活跃,其历史背景、舰船性能和战术用途与现代“袭击舰”的概念存在显著差异。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北洋水师是否能充当“袭击舰”: 一、北洋水师的历史背景与定位1. 建立时间与目的 北洋水师是清朝洋.............
  • 回答
    北洋水师,这支曾经亚洲最强大的海上力量,在近代史上却被蒙上了一层层浓重的阴影,甚至可以说,它成为了许多历史谣言的“集大成者”。这并非一朝一夕,也不是简单的误传,而是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宣传的需要、以及民间记忆的变形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要详细探究为何如此,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这些“谣言”的表象,看看它们.............
  • 回答
    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中的表现,常常被描绘成一支被“老旧”军舰拖累的军队。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得仔细掰扯掰扯。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老旧”的定义。在那个时代,海军军舰的更新换代速度虽然比现在慢,但也不是一成不变。一艘军舰的“老旧”程度,主要看几个方面: 设计年代和建造年份: 这是最直观的。19世纪.............
  • 回答
    如果将北洋水师(甲午战争前)全员,不考虑人员训练和战术素养的差异,直接置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其作用的评估会非常复杂,因为它牵涉到技术代差、战略定位以及时代背景的巨大鸿沟。咱们就抛开那些精细到舰船操作和战术配合的细节,纯粹从“拥有一支成建制的清末海军舰队”这个概念出发,来聊聊这支舰队能掀起多大的波.............
  • 回答
    要说北洋水师到底什么水平,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好”或者“坏”。它就像一个成长中的少年,有天赋、有投入,但也伴随着稚嫩和不足。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一、 组建的初心与起点:洋务运动的“集大成者”咱们得先知道北洋水师是怎么来的。它是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建立强.............
  • 回答
    问到北洋水师多两艘定远、镇远级别的铁甲舰,甲午海战的局势是否会乐观很多?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能引发诸多讨论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乐观程度会相当显著。不过,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定远和镇远这两艘舰的“含金量”有多高。这两艘舰是当时世界上顶尖的战列舰,吨位近.............
  • 回答
    “亚洲第一”的水师,对上“一群拿香炉跳大神”的义和团,怎么就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还让日本人捡了个大便宜?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简单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里面门道多着呢。咱们得把时间捋一捋,从头好好说道说道。北洋水师的“亚洲第一”是怎么来的?话说在甲午战争之前,咱们的北洋水师确实是顶呱呱的。清政府当年花.............
  • 回答
    大东沟海战(1894年9月17日)后,北洋水师确实面临严峻的军事困境,但其是否具备发动积极军事行动的能力,需从多个维度分析: 一、战后北洋水师的残存力量1. 主力舰的损毁与修复 战果:北洋水师在大东沟海战中损失了致远、靖远、经远三艘巡洋舰(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战死),超勇、扬威两艘军舰被击伤,.............
  • 回答
    “北洋水师是当时世界第八、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这个说法,在历史研究和公众认知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需要更详细地去审视其准确性、具体含义以及背后的历史背景。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个说法的来源和基础。这个说法通常建立在北洋水师在19世纪末(尤其是甲午战争前夕)的舰船装备、人员训练、战术运用以及国际影响力等.............
  • 回答
    评价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思的话题。他并非传统意义上能够以辉煌胜利载入史册的英雄,却也绝非一无是处的昏聩之辈。他的一生,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晚清中国在面对西方列强时,在军事、政治、外交等各方面的困境与挣扎。早年经历与从军生涯:从悍匪到栋梁要评价丁汝昌,就不能不提到他传奇而又充满争议的早期.............
  • 回答
    关于北洋水师和甲午战争,确实有不少鲜为人知,甚至有些让人啼笑皆非的细节,远非教科书上那些宏大的叙事可以完全涵盖。这些“冷知识”往往折射出那个时代深层的社会矛盾、政治困境以及人性的复杂。一、 北洋水师的“洋气”与“本土化”纠葛 装备虽精,但使用与维护是老大难: 北洋水师的舰船,如“定远”、“镇远”.............
  • 回答
    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这可不是小事儿,它直接被看作是洋务运动的“判死令”,标志着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彻底栽了跟头。要说为啥这么说,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你得明白洋务运动的“初心”。那时候,咱们国家被列强欺负得够呛,李鸿章那帮人一看,不行啊,得学人家点儿东西,不然这日子没法过了。他们最开始想学.............
  • 回答
    关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为何北洋水师主力尚存”的提问,其实这是一个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偏差。准确地说,北洋水师的覆灭,就意味着其主力已经不复存在。 这里的“全军覆没”和“主力尚存”并非独立且矛盾的两个事实,而是描述了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中最终的结局。让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这个过程,以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1..............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推崇北洋水师而贬低“国军”(这里我们理解为民国时期国民革命军及其之后的部分中国军队),需要深入挖掘历史记忆、民族情感、政治叙事以及个体对国家命运的解读。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喜好,而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投射和历史观的差异。一、 北洋水师的“悲情英雄”形象:一种历史的浪漫化和符号化北洋水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如果将修建颐和园的巨额款项全部拨给北洋水师,甲午海战的结局真的会扭转吗?这背后涉及到的因素非常复杂,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就能得出结论的。我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白,颐和园当初花的钱是个什么概念。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耗资巨大,虽然具体的.............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对历史和现实的对比。要回答“现在的菲律宾海军打得过北洋水师吗?”,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分析,就像军事评论员那样,细致地梳理一番。首先,得说明一下,我们讨论的是“北洋水师”的鼎盛时期,也就是在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之前。毕竟,北洋水师在战争中迅速败落,那时的状态已经.............
  • 回答
    穿越回1888年,成为光绪帝,要在短短六年之内,让积弱的北洋水师一雪前耻,击败日渐强大的日本海军,这无疑是一项艰巨到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既然身负此任,就必须竭尽所能,扭转乾坤。这六年,将是争分夺秒,步步为营的生死搏杀。首要任务:肃清内部,重塑军魂(18881889年)1888年,北洋水师刚刚成立.............
  • 回答
    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在处理对外关系时,尤其是在甲午战争前,表现出的“主和”姿态确实是史学界一个反复讨论的话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以及他对国家命运的考量。“主和”姿态的背后:时代巨变与现实考量首先,不能简单地将李鸿章的“主和”解读为软弱或怯战。他的“主和”更多的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