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说「北洋水师是当时世界第八、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

回答
“北洋水师是当时世界第八、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这个说法,在历史研究和公众认知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需要更详细地去审视其准确性、具体含义以及背后的历史背景。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个说法的来源和基础。

这个说法通常建立在北洋水师在19世纪末(尤其是甲午战争前夕)的舰船装备、人员训练、战术运用以及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当时,世界海军力量格局正在发生剧烈变化,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列强在海军技术和规模上遥遥领先,而亚洲其他国家的海军力量则相对薄弱。

详细分析“世界第八”和“亚洲第一”的依据:

一、 “亚洲第一”的依据:

技术装备的先进性: 在19世纪末,清朝通过李鸿章主导的洋务运动,投入巨资引进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舰船和武器装备。北洋水师拥有了当时世界上最新的“定远”、“镇远”两艘德国制造的铁甲舰(也称为海战主力舰、战列舰)。这两艘军舰吨位大(超过7000吨),装有威力巨大的克虏伯大炮(口径305毫米),防护能力极强,在当时的世界海军中也是相当出色的。此外,还有巡洋舰“致远”、“靖远”、“经远”、“来远”等,这些舰船的性能在亚洲范围内是无可比拟的。
规模和吨位: 北洋水师拥有40余艘大小舰船,总吨位达到数万吨,在亚洲国家中无疑是规模最大、吨位最重的海军舰队。其他亚洲国家,如日本(虽然也在快速发展)和朝鲜,其海军力量与之相比存在显著差距。
训练和编制: 北洋水师是清朝最早建立的近代化海军,其训练模式和组织编制都参照了西方海军的模式。在德国海军将领马吉芬(Alfred von Valois Vivenot)和后来的琅威理(William Lang)的指导下,水兵和军官接受了相对系统的训练,包括航海、炮术、损管等。这种专业的训练水平在亚洲范围内也是领先的。
海军基地和设施: 北洋水师拥有威海卫(作为海军基地)、旅顺等重要海军基地,以及相应的船坞、修理厂等配套设施,为舰队的运作提供了保障。

二、 “世界第八”的依据和局限性:

“世界第八”的说法更具争议性,其评价标准和具体排名方式并不统一。但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与西方列强的差距: 尽管北洋水师在亚洲是顶尖的,但与当时世界上海军力量最强的英国、法国、美国、德国、俄国、意大利等国相比,仍有巨大的差距。这些国家的舰队规模、舰船技术(如装备的快射炮、鱼雷艇等新型武器)、战术理论、海军战略以及海军建设的持续投入等方面,都远超北洋水师。
舰船类型和技术的局限: 虽然拥有“定远”、“镇远”这样的主力舰,但北洋水师缺乏足够数量的轻型舰艇(如巡洋舰、驱逐舰、鱼雷艇等),这些舰艇在现代海战中起着侦察、护卫、突袭等关键作用。同时,北洋水师装备的火炮虽然口径大,但在射速、精度等方面已逐渐落后于西方新式快射炮。
海军思想和战略的不足: 北洋水师在战略思想上更多的是作为一种防御力量,缺乏主动出击和远洋作战的能力。其战术运用也存在一些僵化和不足。
财政和政治的制约: 洋务运动的财政支持并非无限,海军建设的投入也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例如中法战争后,海军建设曾一度停滞。这种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和更新换代。

为何“世界第八”的说法可能成立,但也需要审慎:

当时的国际海军排名体系不统一: 在19世纪末,并没有一个固定、权威的国际海军排名系统。不同的观察者会根据不同的侧重点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如果单纯以主力舰的数量和吨位来衡量,北洋水师可能排名靠前一些。
相对价值的体现: “世界第八”更像是对北洋水师在当时世界海军力量格局中相对重要性和先进性的一种概括,强调了它在亚洲的领导地位,并说明它在世界范围内也并非微不足道,而是具备一定实力的。
历史叙事的视角: 这种说法也可能带有一定的历史叙事倾向,旨在突出北洋水师的辉煌时期,为后人留下深刻印象。

需要强调的局限性和历史教训:

虽然北洋水师在硬件上曾达到过亚洲顶尖、世界先进的水平,但最终在甲午战争中惨败,暴露了其内在的深层问题:

财政的不可持续性: 海军的军费开支巨大,而清政府的财政体系薄弱,海军建设依赖于海关税收,一旦发生战争,财政压力骤增,难以为继。
技术的更新换代滞后: 军舰的更新速度非常快,西方列强不断推出更先进的舰船,北洋水师在购买新装备、更新技术方面跟不上步伐。
人员训练和管理问题: 虽然有洋教官,但清政府内部的管理体制、官僚腐败、士气问题、训练的实战化程度等,都存在严重不足。
战略思想的僵化: 缺乏现代化的海军战略和战术思想,未能有效应对来自日本的挑战。
后勤和维修的薄弱: 尽管有基地,但军舰的维修保养、弹药储备等方面存在不足。

总结:

“北洋水师是当时世界第八、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的说法,是对北洋水师在19世纪末鼎盛时期的一个带有概括性和褒义色彩的评价。

“亚洲第一”: 在舰船装备的先进性、规模、训练模式等方面,北洋水师在亚洲无疑占据绝对优势,是当时亚洲最强大的海军力量。
“世界第八”: 这个排名更多地是一种相对性的说法,反映了北洋水师在世界海军力量分布中处于一个靠前的位置,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但与顶尖海军强国相比仍有明显差距。这个排名本身并不具有严格的科学性,更多是一种历史评价和认知。

理解这个说法的价值,在于认识到北洋水师在那个时代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它所取得的初步成就。但同时,更重要的是要从其最终的失败中吸取深刻的教训,认识到海军的强大不仅仅在于硬件装备,更在于持续的财政投入、先进的科技研发、科学的战略思想、高效的管理体制以及高素质的人员队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北洋水师这个亚洲第一,世界第八的称呼,只是从吨位上讲,能排到这个位子,综合的看,只能排日本之后。【吐个槽,当时亚洲有像样海军的国家就俩,中国和日本,亚洲排名基本没啥意义。】

让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当时北洋水师的主力战舰和存在的各种问题,对这些排名就能心中有数了。

当时北洋水师共有大型舰艇13艘,为铁甲舰定远,镇远;穹甲巡洋舰济远,致远,靖远;装甲巡洋舰经远,来远;撞击巡洋舰超勇,扬威;近海防御铁甲舰平远;无防护巡洋舰广甲;鱼雷巡洋舰广乙,广丙;总计34750吨。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大型舰艇共计12艘,吨位29874吨(如果我没算错的话,原谅我数学不好)。在吨位上联合舰队的确不如北洋水师,特别是定远镇远两艘,排水量7220吨(八卦下,中国直到现代级服役,才总算有一型水面战斗舰艇的排水量超过定远级),装备四门305mm主炮,重点部位有装甲防护。这两艘船在富士级尚未加入日本海军的情况下,在亚洲绝对是第一大舰。

虽然吨位占优,而且定镇两舰坐镇,但是北洋水师仍然面临诸多问题。

1:舰龄老化,比如超勇和扬威二舰建成时为1880年,黄海海战时已服役14年之久,而当时正是世界海军大发展的时期,海军技术日新月异,超勇扬威二舰在当时看来,已经和当时最新锐的战舰相差了一个时代,地位上已经是属于可有可无的了。

2:火力不足。虽然北洋水师在主炮口径上占优,但是数量不足,特别是速射炮数量严重不足,以致远号为例,致远号装备3门210mm克虏伯后膛炮,2门6英寸阿姆斯特朗后膛炮,8门57mm哈奇开斯机关炮,而日本海军吉野号装备有4门150mm炮,8门120mm炮和22门47mm机关炮,虽然口径上无法和致远号相比,但是完全可以用极高的射速来弥补火力上的不足,而且火炮数量也多于致远,实战中也的确证明,射速和火炮数量的差距,的确是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失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3:舰船设计缺陷(其实日本海军也面临这个问题,比如著名的三景舰)。这个问题上,济远号问题就比较严重,济远号是德国建造的第一艘穹甲巡洋舰,在这之前德国从来没有建造过穹甲巡洋舰,整艘船透出一股浓浓的蚊子船的味道,无非是吨位变大了,完全是德国造船工业一个不成熟的试验品,特别是防护性能,完全不如英国的穹甲巡洋舰。《与重黎论购镇远,济远两兵舰利病书》中所载:“其穹甲低水四尺,浮力无几,隔堵水久,欹侧难免,斯时炮势成上重,驾驶为难,危险特甚”。“其失如机舱逼窄,绝无空隙,只身侧行,尚虑误触,暑月炎燠,临战仓皇”。(但是这也不能怪德国人,当时德国完全不懂如何建造穹甲巡洋舰,完全是摸索着来,能建成已属不易。)另外比较突出的是经远和来远二舰,作为世界上第一型装甲巡洋舰,从未有国家建造过,所以德国从未有过设计和建造装甲巡洋舰的经验,德国人当时抛出这样一个方案,又是想做试验没跑了。根据陈悦先生所著北洋海军舰船志中所写,经远级的铁甲堡设计位置过低,很难保护水线以上的舰体,满载时则更难,而且铁甲堡由三段装甲拼接而成,一旦接缝处中弹,后果不堪设想。因此经远级所用的窄而厚的铁甲堡存在诸多问题。还有致远级,本来侧面耳台要再增设两座,但是最后因为吨位和资金的限制而放弃,如果当时增设这两座耳台和副炮,致远级的战斗力又可以上一个档次。

4:水兵训练水平和战术水平。其实原来的北洋水师水兵训练水平并不低,但是自从琅威理被赶走之后,就大不如从前了。而且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乃陆军出身,完全不懂海战,由此产生的问题可想而知。

日本海军

只说说参加了黄海海战的12艘船。联合舰队本队的松岛,桥立,严岛,也就是著名的三景舰,其实也带有一种浓浓的蚊子船的既视感,装备一门320mm主炮,12门120mm速射炮。其实320mm炮的存在感很低,主要的伤害输出是靠12门120mm速射炮,但是对面的北洋水师速射炮数量上,像三景舰这种一艘船装备12门的更是没有,在当时的情况下,松岛,桥立,严岛三舰完全可以靠其火炮数量和射速来弥补口径上的不足,虽然120mm速射炮的威力难以对定远镇远两舰造船很大的伤害,但是对于北洋水师的其他舰船却是致命的。

本队的千代田号,装备10门120mm速射炮,虽然并无大口径舰炮,但是同样可以用射速和数量来弥补火力的不足,防护偏弱,一旦被北洋水师的大口径舰炮击中,非死即残。

本队的比叡号巡洋舰,老式的铁皮木质船,存在感低。

本队扶桑号,装备4门240mm炮,4门120mm速射炮,47mm机关炮14门,火力较强,但是航速非常慢,最大只有13节,属于呢种追,追不上,跑,跑不了的呢种。

第一游击舰队所属四艘巡洋舰,一水的新型高速穹甲巡洋舰,不论是火力还是吨位都强于北洋水师同类型舰,航速快,北洋水师中只有致远级能与其相比。

别动队两艘赤城和西京丸,勉强算个战力,实在是没船用了,只好带上了。

日本海军总体的吨位不如北洋水师,大口径舰炮数量不如北洋水师,但是速射炮数量完全多于北洋水师,特别是侧舷火力强大。这是由于日本海军侧重纵队战术,都是侧舷迎敌,而北洋水师则是侧重横队战术,都是船头迎敌,这代表了当时世界海军的两种发展思路,而黄海海战之后,横队战术和船头迎敌被一起扔进了垃圾桶。

由此可见,北洋水师虽然在吨位和火炮口径上可称为亚洲第一,实际上单舰性能并不比日本海军强,发展速度也慢于日本海军,其战术思想虽不能说落后,但是在当时已经不是最先进的战术了(船头迎敌的横队战术在当时已经受到挑战,致远级建造时本来主炮前面装了两门47mm炮,但是后来被拆除。其实这两门我觉得就是设计师来告诉北洋水师,横队战术已经受到挑战,未来是纵队战术的天下。),综合的来看,北洋水师只能排于日本海军之后,这还是富士级尚未加入日本海军的情况下,如果甲午战争再拖几年爆发,等到日本海军大量新舰艇服役,北洋水师在黄海一战就可能全军覆灭。至于在世界上的排名,第九吧,毕竟当时的海军强国不多,拥有两艘铁甲舰的北洋水师,排名自然不会很靠后,由于本人对近代世界其他国家的海军了解不多,所以也没有个详细的数据,还望大家补充,给北洋水师一个靠谱的排名。


PS:最后辟个谣,所谓用定远级主炮晾衣服来体现所谓北洋水师军纪松弛完全是胡扯!!!!彻底的胡扯!!!!!近代海军舰上没有烘干机,洗了的衣服都是晾在甲板上,当时各国海军都这么做,甲板的面积狭小,自然是不放过任何一个能晾衣服的地方,特别是对于主炮副炮这种长长的东西,用来晾衣服再好不过了。而且,从技术上讲,定远级不具备用主炮来晾衣服的条件,自己看一下定远号的图就知道了,要想晾衣服得冒着掉进海里的危险。定远级主炮晾衣这个说法最早产生于《圣将东乡全传》,虽然是传记,但是跟三国演义差不多,七分演义三分事实。而将这个谣言传播开来的是《晚晴七十年》这本书,书中称东乡平八郎为东京湾防卫司令,但是查遍相关文献史料,皆找不到日本曾经有过这么个职务,同时,书中还说刘步蟾和东乡为留学英国时期的同学,这个查一查两人的经历便可知是假的,如此行文可见其可信度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