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临时政府连工资和军饷都发不出了,需要袁世凯先给钱才能维持运行了,你还凭什么不妥协
@师爷孙 的答案非常棒,我从另一个角度提供一点我自己的看法。
如果浮光掠影的了解一下历史,会觉得辛亥革命是湖北新军首举义旗,孙文黄兴登高一呼,天下云集而响应。这实际上忽略了历史进程中大量至关重要的细节。
首先要说明的,是一个大背景,辛亥革命的大背景是什么,是天下苦秦久矣。
准确来说,就是从中央到地方,摆脱满清统治的愿望达到高峰。首先从慈禧张之洞等一系列原有的稳定器死后,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已经激化到接近白刃相交的地步,以铁良为代表的满清统治集团,和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集团,已经开始分道扬镳再无互信可言。而在地方上,从太平天国开始的一系列举措,早就大大加强了地方和中央的离心力,从东南互保等事件可以看出,地方实力派所所欠缺的只是脱离清廷统治的时机和名分。
这造成了一个什么现象?就是在武昌起义取得局部胜利之后,一夜之间,南方诸省居然纷纷揭竿而起云集响应了。我们再看看南方诸省的起义过程,居然相当一部分是当地政府带头改换门庭。。。
具体到这件事情上,我的理解是,南方诸省在太平天国以来的历任督抚的统治下,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军事角度,早就有了极强的独立性,换而言之,南方不是清朝的南方,而是各地地方实力派的南方。
独立性只是基础,其摆脱清廷统治的意愿又从何而来呢?这我认为要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南方诸省,尤其是沿海沿江诸省,对外开放的程度日益提高,本身已经培养出了一个新的阶层,这个阶层的代表就是革命党以及部分新军。他们反对清廷,是一种思想冲击另一个思想,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反抗。另一个方面,就是各地实力派,他们的诉求就更加复杂一些,既有摆脱清廷统治的渴望,又有乱世中浑水摸鱼的野心。
至于北方诸省,简单来说,那是北洋的地盘。不同于南方令出多门,对于同盟会只是虚应故事,借名号旗帜一用,北方与北洋的捆绑较深,阶级成分,经济成分也没有发生向像南方那样的深刻改变,因此,北洋集团本身就是与他们休戚与共利益相关的,是他们天然的利益代表。
说完了背景,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革命党在1912年的处境。事实上,孙中山在日后的总结非常到位。在1912年,革命党一无政党,山头林立,互相攻讦(同盟会与其他革命党乃至同盟会内部),无法形成统一的意志和领导。二无军队,各地新军各自为战互不统属。最要命的是三无阶级,地方实力派与革命党同床异梦,而革命党有没有能够掌握群众发动群众。(日后孙广州重建国民党,基本上补齐了这三个短板,也就有了日后北伐的势如破竹,从这意义上来说,孙的伟大,绝不仅在于其首倡革命,更在于他在时代的每一个转折点都能找到前进的道路,更不缺乏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和执着,从辛亥革命到国民革命,屡仆屡起,愈战愈强,新中国之国父,舍孙文而其谁?)
我们回到1912年,站在袁世凯的立场上,你会担心对面这一群乌合之众不拱手而降吗?事实上,从我的理解来看,如果战争真的进行下去,袁世凯的北洋军队未必能够势如破竹,清廷内部的勾心斗角,北洋军队的旧式军队属性,南方各势力外御其侮的可能性,民众被发动的可能性,都会是袁的噩梦(这一点在日后的倒袁战争中一一得到应验)。反而是打打停停,挟北洋诸军同时对南北双方进行战略讹诈,最有可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既能兵不血刃分化瓦解南方诸省,又能凭借南方的革命浪潮恫吓清廷逼其退位,更能与地方势力达成默契各取所需(袁要政权地方要保留实力)。事实上,袁也是这样做的,历史也是这样进行的。
因此,1912年的革命党,是脆弱的,是充满漏洞的。他们缺少领导,缺少军队,更没能够发动群众,他们的失败从某种意义上是不可避免的(袁有最优解)。他们就像大泽乡起义的陈胜吴广,看起来独领风骚,实际上真正从中渔翁得利的,却是六国诸侯(这也是一段有意思的历史,即谁是反秦的主力)。然而,既不同于灭秦之战,这一次的革命已经预示着一个新的阶级登上舞台,一股新的势力正在蓬勃成长,又如同灭秦之战,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历史的车轮终究滚滚向前,无论是六国遗老遗少,还是北洋集团与地方势力,他们作为上一个时代的产物,窃取了新生势力的果实,却仍然无法抗拒时代的潮流,不可避免地走上了覆灭 。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凤凰浴火,涅槃复生,说得就是1912年的革命党吧,说得就是那个屡仆屡起,愈败愈强的孙文孙中山吧。
首先您有个误区。
您以为所谓革命党,和共产党一样,红旗招展,所有的武装力量统一在一面旗帜之下,为了共同的理想浴血奋战,虽然每一支军队可能都被敌人分割,但是千里之外的中共中央的命令都会被这些彼此相距甚远的军队不折不扣地执行。
嗯,并不是这样。。。
所谓革命党是一个统称,是所有立志于推翻满清政府的革命分子的统称,除了推翻满清政府之外,他们的理想、政治追求、和对革命的理解,千差万别,甚至大相径庭。之所以您有这种错觉,是因为历史书为了压缩篇幅,大量采用了这种泛称,而网络媒体由于水平问题,推波助澜。。。
这个“革命党”,包括了多少呢?包括了基本还算认同“三民主义”的同盟会、仅仅讲求光复汉族统治的光复会、各地自发的革命小团体。
同盟会和光复会什么关系?这么说吧,同盟会恨光复会,胜过恨北洋系统,双方对立严重到运输大队大队长早期参加革命历史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把光复会大佬陶成章给暗杀了。。。
那同盟会内部什么关系?同盟会又分为老兴中会班底、华兴会班底、貌合神离的文学社、争执不断的共进会、大忽悠日知会(基本就这些,更多的小团体就不再赘述了),兴中会和华兴会算是一个路子,靠华侨捐款发动革命建立共和,实行“三民主义”、“五权分立”,共进会则压根不同意就土地问题进行变革,有些追求跟北洋系统还比较契合。日知会,嗯,一堆知识分子,就是写报纸宣传思想顺便骂骂人。最狠的是文学社,蒋翊武的,属于军人革命团体,有枪杆子的,但是他们并不太和孙中山先生能尿到一个壶里,这个蒋翊武,就是后来直斥孙中山裁剪南方军队那位,一针见血的指出:军队都不可以裁撤,否则袁世凯要做皇帝,你们再招许多兵也来不及了那位,黎元洪上位,他是点了头的,结果黎元洪和袁世凯眉来眼去,最后袁世凯电告黎元洪把他给枪毙了,这狗血剧情。。。这里面还没算进去全国各地那些号称自己是“同盟会”,其实只是跟同盟会没有直接联系的热血青年和投机分子(比如阎锡山)的团体。
光复会那就更散乱了,光复会其实就是一个主张推翻满清统治的团体,里面的诉求更是五花八门,陶成章,是一个暴力革命共和派,蔡元培是主张共和,但是对暴力持保留态度,女侠秋瑾,则主要体现在提倡女权方面,革命后要解放妇女(当然时代局限性比较大,和后来毛主席的“妇女能顶半边天”相比境界还是有限),至于革命后国家应该怎么样,女侠没有过多的去考虑、徐锡麟就是“排满兴汉”,只反对满清,并不反对帝制。
至于其他地方的革命团体呢?主要是云南讲武堂系,蔡锷的班底,以及陕西新军系统等等各自为政的小山头。
我说这些,大概也就是当时情况的冰山一角。。。
北洋系统呢?六镇班底,袁世凯是首脑,铁板一块。
早在革命当中,就有湖北新军系统拉出来黎元洪当头领的事情,跟着还有孙中山方面派汪精卫跟袁世凯谈判,结果汪精卫对袁世凯一通表忠心。北洋政府建立没多久,蔡锷欣然受封昭威将军。。。
大家各怀志向、心怀鬼胎、同床异梦,怎么不妥协?别说从一开始就有根北洋系统眉来眼去的,就是辛亥革命成功之后,这所谓的“革命党”,九成的人都觉得革命成功了,纷纷接受北洋方面授予的职务。
对了,劝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最积极的,就有汪精卫。
一个字
钱!
两个字
没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