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912年,革命党人为何向北洋军阀妥协?

回答
1912年,辛亥革命的胜利硝烟未散,然而革命党人却不得不向北洋军阀妥协,这背后是错综复杂、步步为营的政治博弈,而非简单的“让步”。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波澜壮阔又充满矛盾的时代。

历史的转折点:时势造英雄,也造就妥协

首先,要认识到,辛亥革命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它是在极其不利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积弊丛生的背景下爆发的。革命党人虽然推翻了清朝统治,但力量相对薄弱,尚未建立起稳固的统治基础。而北洋军阀,尤其是袁世凯,则掌握着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北洋陆军。

袁世凯的“救世主”形象与暗流涌动

在清末,袁世凯凭借其在甲午战争后的崛起,成为北洋大臣,掌握军政大权。辛亥革命爆发后,南方革命党人虽然振奋,但面临的现实是,清政府军力衰竭,难以镇压革命。此时,袁世凯以“平定南方”、“调停南北”的姿态出现,这恰恰抓住了清政府的命门,也给了革命党人一个必须面对的难题。

袁世凯一方面利用其军事实力对革命党人施加压力,另一方面则巧妙地运用政治手腕,将自己包装成能够拯救中国于危难之中的“救世主”。他向清廷施压,逼迫宣统皇帝退位,同时又向革命党人示好,承诺支持共和。这种“两面通吃”的策略,让他在政治舞台上占据了主动。

革命党人的战略考量:避免内战与巩固共和

革命党人之所以向袁世凯妥协,并非出于软弱,而是基于对当时局势的深刻判断和战略考量:

避免内战,维护国家统一: 辛亥革命的根本目标是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然而,如果与掌握强大军事实力的袁世凯正面冲突,极有可能导致全国性的内战。这将严重破坏革命的成果,使刚刚萌芽的共和制度胎死腹中,并且可能招致列强的干涉,使中国再次陷入被瓜分的危险。当时的革命党人,尤其是孙中山,深知内战的毁灭性,为了避免国家分裂和人民遭受更大的苦难,选择了相对缓和的道路。
争取时间,巩固革命成果: 革命党人需要时间来巩固革命的胜利果实,建立有效的政府,发展经济,并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与袁世凯妥协,至少可以争取到一个喘息的机会,为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他们希望通过袁世凯的力量,先清理清朝的残余势力,稳定南方局势。
利用袁世凯,实现“和平”过渡: 革命党人设想的是,先利用袁世凯逼退清帝,实现帝制的终结,然后通过民主程序,由国民大会选举总统,将政权和平移交给革命党人。他们寄希望于袁世凯的“共和”承诺,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完成从君主制到共和制的过渡。

政治交易的核心:总统职位

这场妥协的核心交易,便是 总统职位。革命党人以推举袁世凯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为条件,换取了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并承诺支持共和。

孙中山在辞去临时大总统一职时,发表了《告友邦书》和《告各省电》,表明了自己的心迹,并指出了妥协的缘由。他将自己视为革命的先锋,而袁世凯则是“清理”清朝残余势力的“主力”。他希望通过让位给袁世凯,能够促成“和平统一”,避免战火。

妥协的代价与后患

然而,这场妥协也为后来的历史埋下了隐患。袁世凯上台后,并未遵守承诺,而是逐步走向独裁,最终窃取了革命果实,复辟帝制,导致了二次革命的爆发。这使得革命党人的妥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引狼入室”。

总结来说,1912年革命党人向北洋军阀妥协,并非是简单的“放弃”或“软弱”,而是出于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1. 避免毁灭性的内战,维护国家统一。
2. 争取时间,巩固革命成果,为共和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础。
3. 利用袁世凯的军事力量,清除清朝残余势力。
4. 寄希望于通过民主程序,将政权和平移交给革命党人。

这是一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基于现实利益和长远目标的权衡与选择。尽管这种选择在后来的实践中暴露了其局限性,甚至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但在当时的语境下,它却是革命党人在重重压力下,不得不做出的一种战略性决策。 这是一场充满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交织的政治博弈,最终以一种令人扼腕的方式收场,也警示着后人,革命的胜利需要坚守,而妥协的界限,则需要格外审慎地把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南京临时政府连工资和军饷都发不出了,需要袁世凯先给钱才能维持运行了,你还凭什么不妥协

user avatar

@师爷孙 的答案非常棒,我从另一个角度提供一点我自己的看法。

如果浮光掠影的了解一下历史,会觉得辛亥革命是湖北新军首举义旗,孙文黄兴登高一呼,天下云集而响应。这实际上忽略了历史进程中大量至关重要的细节。

首先要说明的,是一个大背景,辛亥革命的大背景是什么,是天下苦秦久矣。

准确来说,就是从中央到地方,摆脱满清统治的愿望达到高峰。首先从慈禧张之洞等一系列原有的稳定器死后,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已经激化到接近白刃相交的地步,以铁良为代表的满清统治集团,和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集团,已经开始分道扬镳再无互信可言。而在地方上,从太平天国开始的一系列举措,早就大大加强了地方和中央的离心力,从东南互保等事件可以看出,地方实力派所所欠缺的只是脱离清廷统治的时机和名分

这造成了一个什么现象?就是在武昌起义取得局部胜利之后,一夜之间,南方诸省居然纷纷揭竿而起云集响应了。我们再看看南方诸省的起义过程,居然相当一部分是当地政府带头改换门庭。。。

具体到这件事情上,我的理解是,南方诸省在太平天国以来的历任督抚的统治下,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军事角度,早就有了极强的独立性,换而言之,南方不是清朝的南方,而是各地地方实力派的南方。

独立性只是基础,其摆脱清廷统治的意愿又从何而来呢?这我认为要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南方诸省,尤其是沿海沿江诸省,对外开放的程度日益提高,本身已经培养出了一个新的阶层,这个阶层的代表就是革命党以及部分新军。他们反对清廷,是一种思想冲击另一个思想,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反抗。另一个方面,就是各地实力派,他们的诉求就更加复杂一些,既有摆脱清廷统治的渴望,又有乱世中浑水摸鱼的野心。

至于北方诸省,简单来说,那是北洋的地盘。不同于南方令出多门,对于同盟会只是虚应故事,借名号旗帜一用,北方与北洋的捆绑较深,阶级成分,经济成分也没有发生向像南方那样的深刻改变,因此,北洋集团本身就是与他们休戚与共利益相关的,是他们天然的利益代表。

说完了背景,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革命党在1912年的处境。事实上,孙中山在日后的总结非常到位。在1912年,革命党一无政党,山头林立,互相攻讦(同盟会与其他革命党乃至同盟会内部),无法形成统一的意志和领导。二无军队,各地新军各自为战互不统属。最要命的是三无阶级,地方实力派与革命党同床异梦,而革命党有没有能够掌握群众发动群众。(日后孙广州重建国民党,基本上补齐了这三个短板,也就有了日后北伐的势如破竹,从这意义上来说,孙的伟大,绝不仅在于其首倡革命,更在于他在时代的每一个转折点都能找到前进的道路,更不缺乏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和执着,从辛亥革命到国民革命,屡仆屡起,愈战愈强,新中国之国父,舍孙文而其谁?)

我们回到1912年,站在袁世凯的立场上,你会担心对面这一群乌合之众不拱手而降吗?事实上,从我的理解来看,如果战争真的进行下去,袁世凯的北洋军队未必能够势如破竹,清廷内部的勾心斗角,北洋军队的旧式军队属性,南方各势力外御其侮的可能性,民众被发动的可能性,都会是袁的噩梦(这一点在日后的倒袁战争中一一得到应验)。反而是打打停停,挟北洋诸军同时对南北双方进行战略讹诈,最有可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既能兵不血刃分化瓦解南方诸省,又能凭借南方的革命浪潮恫吓清廷逼其退位,更能与地方势力达成默契各取所需(袁要政权地方要保留实力)。事实上,袁也是这样做的,历史也是这样进行的。

因此,1912年的革命党,是脆弱的,是充满漏洞的。他们缺少领导,缺少军队,更没能够发动群众,他们的失败从某种意义上是不可避免的(袁有最优解)。他们就像大泽乡起义的陈胜吴广,看起来独领风骚,实际上真正从中渔翁得利的,却是六国诸侯(这也是一段有意思的历史,即谁是反秦的主力)。然而,既不同于灭秦之战,这一次的革命已经预示着一个新的阶级登上舞台,一股新的势力正在蓬勃成长,又如同灭秦之战,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历史的车轮终究滚滚向前,无论是六国遗老遗少,还是北洋集团与地方势力,他们作为上一个时代的产物,窃取了新生势力的果实,却仍然无法抗拒时代的潮流,不可避免地走上了覆灭 。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凤凰浴火,涅槃复生,说得就是1912年的革命党吧,说得就是那个屡仆屡起,愈败愈强的孙文孙中山吧。

user avatar

首先您有个误区。

您以为所谓革命党,和共产党一样,红旗招展,所有的武装力量统一在一面旗帜之下,为了共同的理想浴血奋战,虽然每一支军队可能都被敌人分割,但是千里之外的中共中央的命令都会被这些彼此相距甚远的军队不折不扣地执行。

嗯,并不是这样。。。

所谓革命党是一个统称,是所有立志于推翻满清政府的革命分子的统称,除了推翻满清政府之外,他们的理想、政治追求、和对革命的理解,千差万别,甚至大相径庭。之所以您有这种错觉,是因为历史书为了压缩篇幅,大量采用了这种泛称,而网络媒体由于水平问题,推波助澜。。。

这个“革命党”,包括了多少呢?包括了基本还算认同“三民主义”的同盟会、仅仅讲求光复汉族统治的光复会、各地自发的革命小团体。

同盟会和光复会什么关系?这么说吧,同盟会恨光复会,胜过恨北洋系统,双方对立严重到运输大队大队长早期参加革命历史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把光复会大佬陶成章给暗杀了。。。

那同盟会内部什么关系?同盟会又分为老兴中会班底、华兴会班底、貌合神离的文学社、争执不断的共进会、大忽悠日知会(基本就这些,更多的小团体就不再赘述了),兴中会和华兴会算是一个路子,靠华侨捐款发动革命建立共和,实行“三民主义”、“五权分立”,共进会则压根不同意就土地问题进行变革,有些追求跟北洋系统还比较契合。日知会,嗯,一堆知识分子,就是写报纸宣传思想顺便骂骂人。最狠的是文学社,蒋翊武的,属于军人革命团体,有枪杆子的,但是他们并不太和孙中山先生能尿到一个壶里,这个蒋翊武,就是后来直斥孙中山裁剪南方军队那位,一针见血的指出:军队都不可以裁撤,否则袁世凯要做皇帝,你们再招许多兵也来不及了那位,黎元洪上位,他是点了头的,结果黎元洪和袁世凯眉来眼去,最后袁世凯电告黎元洪把他给枪毙了,这狗血剧情。。。这里面还没算进去全国各地那些号称自己是“同盟会”,其实只是跟同盟会没有直接联系的热血青年和投机分子(比如阎锡山)的团体。

光复会那就更散乱了,光复会其实就是一个主张推翻满清统治的团体,里面的诉求更是五花八门,陶成章,是一个暴力革命共和派,蔡元培是主张共和,但是对暴力持保留态度,女侠秋瑾,则主要体现在提倡女权方面,革命后要解放妇女(当然时代局限性比较大,和后来毛主席的“妇女能顶半边天”相比境界还是有限),至于革命后国家应该怎么样,女侠没有过多的去考虑、徐锡麟就是“排满兴汉”,只反对满清,并不反对帝制。

至于其他地方的革命团体呢?主要是云南讲武堂系,蔡锷的班底,以及陕西新军系统等等各自为政的小山头。

我说这些,大概也就是当时情况的冰山一角。。。

北洋系统呢?六镇班底,袁世凯是首脑,铁板一块。

早在革命当中,就有湖北新军系统拉出来黎元洪当头领的事情,跟着还有孙中山方面派汪精卫跟袁世凯谈判,结果汪精卫对袁世凯一通表忠心。北洋政府建立没多久,蔡锷欣然受封昭威将军。。。

大家各怀志向、心怀鬼胎、同床异梦,怎么不妥协?别说从一开始就有根北洋系统眉来眼去的,就是辛亥革命成功之后,这所谓的“革命党”,九成的人都觉得革命成功了,纷纷接受北洋方面授予的职务。

对了,劝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最积极的,就有汪精卫。

user avatar

一个字

钱!

两个字

没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1912年,辛亥革命的胜利硝烟未散,然而革命党人却不得不向北洋军阀妥协,这背后是错综复杂、步步为营的政治博弈,而非简单的“让步”。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波澜壮阔又充满矛盾的时代。历史的转折点:时势造英雄,也造就妥协首先,要认识到,辛亥革命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它是在极其不利的国际环境和国内.............
  • 回答
    晚清政府在面对大量不平等条约和巨额赔款的巨大压力下,能够“撑”到1912年,是一个极为复杂且充满矛盾的历史现象。这并不是因为其自身强大的生命力或卓越的治理能力,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传统王朝的惯性与基层社会的韧性1. 庞大的统治基础与庞大的体量:.............
  • 回答
    清朝末年,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留下了无数令人扼腕的屈辱历史,其中最沉重的莫过于那些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天文数字般的巨额赔款。然而,即便如此,这个王朝依然在泥沼中挣扎了数十年,直到1912年才寿终正寝。这背后,并非仅仅是王朝的“坚韧”,而是复杂的历史因素交织的结果。一、 庞大的国家机器与惯性虽然被西.............
  • 回答
    1840年至1912年,晚清政权确实经历了巨大的动荡和衰败,被称为“晚清”,其末期更是积贫积弱,内忧外患不断。然而,在这个看似岌岌可危的时期,大清帝国却还能延续72年,直至1912年才彻底灭亡。这其中涉及了多方面的复杂因素,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这些原因:一、 中国传统王朝的惯.............
  • 回答
    民国时期(1912年1月1日-1949年4月23日),尽管时间跨度不长,却涌现出数量惊人且声名显赫的大师级人物,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历史、社会、文化和个人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个现象,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一、时代背景的剧烈变动与知识分子的角色转型: 千年帝制的终结与新思想的.............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