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民国时代(1912.1.1-1949.4.23),虽然只有短短三十余年,显得有不少大师?

回答
民国时期(1912年1月1日-1949年4月23日),尽管时间跨度不长,却涌现出数量惊人且声名显赫的大师级人物,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历史、社会、文化和个人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个现象,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角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时代背景的剧烈变动与知识分子的角色转型:

千年帝制的终结与新思想的涌入: 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彻底打破了旧的社会结构和思想藩篱。这为新思想、新文化、新学术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土壤。西方启蒙思想、科学精神、民主观念如同汹涌的潮水般涌入中国,激发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和探索热情。
社会转型期的阵痛与反思: 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伴随着政治动荡、经济凋敝、社会失序。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分子承担起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使命,他们以笔为刀,以言为剑,对国家命运、民族前途进行深刻反思和激烈辩论。这种强烈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促使他们深入钻研,力求提出解决之道。
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提升与话语权增强: 在旧制度下,读书人往往依附于官僚体系。民国初年,虽然政局不稳,但新政府对教育和知识的重视程度提升,同时,由于社会变革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许多知识分子在教育、法律、新闻、出版等领域找到了发挥的空间,其社会地位和话语权相对增强。这使得他们的思想和研究更容易被社会关注和传播。

二、教育体系的改革与人才培养的机遇:

新式学堂的兴起与留学潮: 清末民初,中国开始大力兴办新式学堂,培养西学人才。同时,辛亥革命后,政府和民间鼓励公派或自费留学。大量有志青年得以前往欧美、日本等国家接受先进的教育,接触到当时世界顶尖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
欧美学术中心的东移与学者回国: 20世纪初是西方科学、哲学、文学等学科发展的黄金时期。许多中国留学生在这些学术中心深造,与大师级学者进行交流,并将最新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带回中国。例如,许多物理学、化学、数学领域的学者在美国、欧洲深造,学习了当时最前沿的理论和实验技术。
一批顶尖学府的建立与学术氛围的营造: 北洋政府和之后的国民政府,在一定程度上重视教育,逐步建立起一些有声望的高等学府,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这些学府吸引了国内外顶尖学者任教,营造了相对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为年轻学者提供了学习、研究和交流的平台。例如,西南联大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汇聚了众多大师,成就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
学术交流的活跃: 虽然战乱频仍,但民国时期学术交流并未完全中断。学者们通过学术会议、期刊、著作交流思想,互相启发。例如,哲学界的“新实在论”、“新生命主义”等思潮的论战,就促进了哲学研究的深化。

三、思想解放与文化多元化:

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作用: 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新青年》杂志的创刊为标志)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猛烈批判封建礼教和旧文化,提倡白话文,引进西方思想文化。这场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各种新思潮的涌现打开了大门,也催生了第一代具有现代意识的知识分子。
文化领域的自由尝试: 相对而言,民国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比后来的某些时期拥有更多的自由度。虽然国民党实行过一定程度的文化管制,但整体上,各种学说、流派可以并存,学术争鸣相对活跃。这为不同思想领域的大师级人物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民国大师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他们成功地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融会贯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他们不是简单地复述西方理论,而是结合中国国情,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和文化成果。例如,王国维的古史辨证法、陈寅恪的史学方法、梁启超的史学著作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四、个人因素与机遇的结合:

一批天赋异禀、勤奋刻苦的杰出个体: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民国时期确实诞生了一批在各自领域内具有非凡天赋、极度勤奋、且对学术研究怀有极致热情的个体。他们是那个时代孕育出的瑰宝,他们的个人努力和才华是构成“大师”的基石。
对学术的纯粹追求: 许多民国大师并非完全追求世俗的功名利禄,而是对学术本身怀有深厚的感情和执着的追求。他们即使在战乱、贫困的环境下,也能够专注于自己的研究,保持学术的独立和纯粹。
历史的“巧合”: 有时候,历史的发展也会出现一些“巧合”,将一群在同一领域有才华、有共同志向的人聚集在一起,或者在某个时期集中出现一些能够产生深远影响的事件,从而“催生”出大师。

五、民国大师的典型领域举例说明:

文学: 鲁迅、老舍、茅盾、巴金、沈从文、冰心、徐志摩、胡适等,他们开创了白话文文学,创作了大量反映时代现实、具有深刻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
思想史与哲学: 胡适(新文化运动旗手)、陈独秀(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者)、李大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冯友兰(中国现代新儒家)、熊十力(新儒家代表人物)、梁漱溟(乡治运动与新儒家)、张东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等。
史学: 顾颉刚(古史辨运动)、王国维(甲骨文、敦煌学开创者)、陈寅恪(史学大家)、钱穆(中国通史)、吕思勉等,他们不仅在史学理论上有创新,在史料考证和学术方法上也贡献卓著。
自然科学:
物理学: 华罗庚(数学家)、陈省身(数学家)、吴大猷(物理学家)、周培源(物理学家)、钱三强(核物理学家)、王淦昌(核物理学家)、邓稼先(理论物理学家)等,他们大多在美国接受了最先进的科学训练,并积极参与了中国科学事业的创建。
化学: 侯德榜(化学家)等。
生物学: 秉志(中国近代生物学奠基人)等。
教育与文化: 蔡元培(北大校长,革新中国高等教育)、梅贻琦(清华大学校长,强调“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张伯苓(南开大学校长)等。

总结:

民国时期虽然短暂,却是一个充满动荡、变革与希望的时代。正是这种剧烈的时代变迁,深刻的社会危机,以及知识分子群体普遍的使命感和对新思想的渴求,加上教育体系的初步改革和留学潮的推动,以及相对宽松的思想文化环境,共同造就了一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学术文化大师。他们是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奠基的关键人物,他们的研究和思想至今仍然影响深远。与其说民国时代“显得”有不少大师,不如说那个时代确实孕育并汇聚了一批真正的大师,他们的出现是时代与个人共同作用的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泰戈尔来中国的时候,为啥还在读书的徐志摩,梁思成和林徽因去了呢,还能参与接待,因为他们的长辈是文化届名人哦。各位扪心自问,啥时候接待外宾能轮到自己,怎么才能跟着一起上报纸吧。建国后,活着的两位成了大师,还能在各种领域发声,他们的同学们呢,活着没跟老蒋走的也不少吧,怎么就只能默默建设社会主义呢,怎么就不能发声流传千古呢?梁思成因为保护北京古建筑的言论而名载史册。要是不想保护,我党还能给傅作义投降的机会。这就是个饭圈文化。

林语堂当年吹捧美国访问教授,被人送到美国学习,名声在文化圈内可是臭大街的,多少人冷嘲热讽。后来回国当了教授,交友文化名人,入了圈子,就成了国学大师了。最可怕的是胡适,这人学习是不错,康奈尔读的农学,哥伦比亚学的哲学博士,美国名校毕业,和国学大师有半毛钱关系么。是不是詹天佑谈谈国学,也是国学大师啦,人家好歹耶鲁土木工程毕业的,学校不比胡适差吧。还有梁漱溟,24岁被蔡元培招聘为讲师,没几年就教授了,人家的祖上是忽必烈,爹也是著名文化人士。建国后,梁漱溟是政协委员,著名民主进步人士,和毛主席还争论了好几次。

这帮大师,别说鲁迅先生这样得愤青看不起,钱钟书先生这样的年轻学者也是看不起的。《围城》里面讽刺的多辛辣呀,教授买假文凭的,坑蒙拐骗的,不学无术的,熟悉历史的都知道讽刺的是谁,都是当年得大师。钱先生没进圈子,还戳破人家的牛皮,自然没有好果子吃。晚年精研国学,写出了《管锥编》,也就是个文化名人,连大师的边都没粘上。

——————————

12月19日更新下,非常感谢这么多人点赞支持。

客观的说,民国大师们的水平,是远远比不上现代专家的。很久以前,我看一些文化领域的大师著作,常常会有论据漏洞百出的情况,一直觉得很诧异。后来才发现,我们是生活在信息爆炸的年代,手边有着百度等神器,人家写书的时候,能有个小图书馆就算不错了,书本内容记错了,或者没看过相关书籍的情况都很常见。更别说在科学领域,哪怕原子弹的制作,网上都能给你整出教程来。大可不必觉得大师就如何如何牛,如何如何的不可质疑。儒家的法古也是形而上的法古,并不是要大家都去穿兽皮,吃烤肉。

顺便提下胡适,我个人是对他的学历存疑的,他1910年去美国康奈尔大学读农学学士。1915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1917年就拿到了博士文凭。学士读了五年,不用读研,不用发论文的两年毕业博士,不知这文凭水份几何。期间还于1917年初在国内的《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此文让其爆得大名,同年回国在北大任教授,参与新青年杂志编辑。此时俨然已是新文学运动旗手。1919年发文:《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又变成了青年的人生导师。终其一生,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

12月22日更新,依旧十分感谢喜欢的读者,感谢您花时间读完我这么长的短文。

再谈所谓大师,民国大师们固然是当年就有名,但并不是每个当年有名的都是大师,很多都是挖坟挖出来的。背后是什么,无非还是老一套,把自己的理论上述先人之口。胡适在改革开放后为啥翻红,无非提过民主自由二词而已,某些人遮遮掩掩的推大师,无非是借人之口。这两个其实是中性词,并不是天生就伟大正确的。上述到《伯罗奔尼撒战史》,民主的雅典和专制的斯巴达的长期战争中,民主的弊端展露无疑,基本上是反面教材了。被宣传是源自二战后的冷战时期,真正变得不容置疑也就是在苏联解体之后。咱这里不讨论这两个词。就说二战时期,一个在美国演说民主自由的大师,这对中国有何作用吧。出国讲自由民主,回国吹捧蒋委员长,正事没干几件,名声捞了不少。不要别人讲主义,自己也没研究清楚啥问题。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方鸿渐回国后演讲梅毒与西洋文化,大体应该是讽刺的这位吧。

一群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诉求,连蒋委员长都能粉成圣人,胡适都是民主进步先锋,未免太可悲了。要知道蒋委员长统治下,地主家都快吃不上饱饭了,除了军阀,就剩下点小地主了,竟然还有怀念蒋委员长的。

至于不懂民国圈子文化的,怀念民国才子的,更是可悲。地方大地主家的孩子,都根本进不了圈子。北大清华的学费知道有多贵么,能进去的都不是穷孩子,为啥就那么几个出名的。大学要有大师,谁是大师,谁来考核大师,还不是圈子里面订的。梁思成提议保护古建筑,他之前解放军里面多少人提过,解放后多少知识分子提过,谁又能知道。钱钟书先生二战期间开始声名鹊起,45年出一本围城,揭了多少人的短,之后就只能一路默默无闻的工作。哪怕参与了毛主席选集的翻译工作,谁会主动提出来帮他扬名。林语堂号称两度获得诺贝尔提名,作品好在哪里呢,反正现在出名的是其散文。大师圈子不是一般人进的去的。

————————

1月23日年前更新

很多人问某某是不是大师,算不算大师,这里统一回复下吧。这属于没看懂我意思的。说实话,由于我不是专业人士,对大师学术上的评价难免会不够专业,我也尽量避免从学术上讽刺某人,更多的是谈论这些大师成名的过程,讽刺的是裙带关系,圈子文化。很多人喜欢用后推定理,比如梁思成算不算大师,那肯定是算的,在建筑学上和保护古建筑上,他的成绩不可磨灭。但是这也得益于其获得的资源。本文开头,梁大师大学读书时就可以接待世界文坛泰斗了。建国后,百废俱兴,他的同学都去设计工厂水坝了,他提议保护古文化,还能有时间和经费走遍全国践行,试问几人能做到。陈寅恪先生后期著作等身,当得起大师称号。但在国内没读过大学,周游列国多地,大学学位都没拿到一个也是事实。回国后梁启超强力推荐,甚至在北大校长置疑陈没有学历的时候,说出陈寅恪才华胜我百倍这样的话,陈这就直接教授起步了。当年有才华的文化青年多了,北大清华内部很多学生也是家学渊源,有几人有此待遇。用后期的成绩证明前期的不合理,我个人认为这是不可取的。

至于因为我提了一句玄奘法师宣传过度,一直在置疑的。我这里解释下,玄奘法师的经历和能力我毫不怀疑,对他的精神我也很佩服。我质疑的是其回忆录中的夸张宣传部分,如佛学造诣力压印度,三千僧侣辩经,法师做到了无一人可诘难。这样的夸张宣传的句子佛经里多的是吧,认为我侮辱了玄奘法师的,请看看佛经去吧。

———————

2月24日更新

针对很多质疑我算什么东西,有啥资格评论大师的人,我引用鲁迅先生的话。

“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名人被崇奉所诱惑,也忘记了自己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渐以为一切无不胜人,无所不谈,于是乎就悖起来了。其实,专门家除了他的专长之外,许多见识是往往不及博识家或常识者的。”

顺便说句自己的话,读书确实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前人的伟大,不是让你跪着摩拜的。是时代成就了那些人,不是那些人成就了时代。读书读没了精气神,没有了傲骨,还不如别读书算了,或者随便整点三国演义、上下五千年之类的,不也挺香的么。

user avatar

庙小妖风盛,池浅王八多

道理很清楚,奴才看不见

5002年的,银河系共和国杨星空总理看望著名科学家万金梁。万金梁感慨说:“科技这么发达了,为什么这么多年培养,还是没有一个银河系诞生后出生的千岁老人。”

记者们纷纷记录下这句话,纷纷赶回去发稿。

杨星空总理望着空无一人的记者席叹了口气:“银河系共和国建立才刚刚500年。”


我承认我在抖机灵,但是你放到今天,于敏、马明伟在国防科技上的成就,恐怕并不比钱老差吧,这也算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一代大师了吧。

在民国百废待兴之时,要成为一个大师并不需要太多气力,把国外成型的研究成果引进中国,就足够成为一代宗师。胡适之之流不就一边风花雪月,一边打麻将,还一边做大师吗?

但是学科领域就这么多,大师把头起好了,后面那些建设科学大厦的人,难道就不杰出了吗?

前几十年的积累,到如今的科技全面赶超,是一代又一代不那么杰出的人基础上建立的。

当我们沉浸在英雄史观的基础上,仰望所谓大师的时候,更应该看到一代又一代扎实学人们当牛做马忍辱负重。

爱因斯坦就算生在中国,一个大师也救不了中国。

改变中国的,是一代又一代扎实工作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

user avatar

两晋的“大师”也很多呢。

——桓公入洛,过淮、泗,践北境,与诸僚属登平乘楼,眺瞩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袁虎率尔对曰:“运自有废兴,岂必诸人之过?”桓公懔然作色,顾谓四坐曰:“诸君颇闻刘景升不?有大牛重千斤,啖刍豆十倍于常牛,负重致远,曾不若一羸牸,魏武入荆州,烹以飨士卒,于时莫不称快。”意以况袁。四坐既骇,袁亦失色。

user avatar

我注意到有些人对这个提问冷嘲热讽,可是难道题主说的不对吗?民国难道不正是大师辈出的年代吗?

我且罗列一个民国大师名单,以正视听: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德怀,林彪。。。。

这些人难道不是民国大师?

user avatar

因为那个年代落后!明白吗?

但凡哪个人做出一点东西超越那个时代的水平,他就能被历史记住。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愿意花重金去复兴传统文化的原因。

他放在现代,的确啥也不是。但是注意,那是在那个落后的年代弄出来的,而不是现在。400万的青花瓷也就是用黏土烤出来的,和陶瓷厂几毛钱一个批发的碗本质上是一样的。但是,在那个年代,这玩意出自于一个在现代人眼里连文盲都不如的人的手里,以落后的手段把它做出来了,他就值400万。因为这个东西他的水平已经超越了他那个年代,甚至放到现在你都看不出来这是那个年代能做到的,虽然他和几毛钱的陶瓷产品没啥区别。通俗的说,一个初中都没毕业的人突然造出了一个核反应堆,和经过系统学习的科学家造出来一个核反应堆。你觉得哪个更加让人惊讶。

但是现在,我们的科技,文化这些已经开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个社会再怎么差劲也比以前强很多。那些机会已经被前人挣得差不多甚至没有了,你要想有这种成绩可以说很难了,除非你能做一个跨越这个时代的产品出来,比如说做出一个能打卫星的激光炮之类的。但是你想想,过去的人是矮子里面挑大个,稍微高一点你就是人物了。现在是大个里面挑姚明,大家水平都差不多的同时再继续选拔高层次人才那就不一样了,姚明全中国能有几个?全世界又有多少?就算有,那人是你吗?所以,现在一谈到中国的高个子,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姚明,而不是你。

这些大师也是如此。

user avatar

民国大师分几类。

文学方面,很多是价真货实的,你看鲁迅多少话还在知乎被用就知道了。

今天的教育,在文学当年与民国差距巨大,你看看现在的小学生语文课本,看看推荐的读物。

你看看民国那些人,从小作诗答对写八股,文字运用水平高了,到了白话时代也是大师。

理科方面,民国是人少,但是高水平的高度还是很高的,钱学森在国外也是受到重视的学生。

原因也很简单,虽然是中国教育,但是教育内容基本是欧美原版,老师是留学生。去国外留学没有切换。

教会学校的话,中学恶补英文一两年,以后数理化教材都是英语的,英文教学,华西医科大毕业直接给两个毕业证,一个中国的,一个美国的。

这些人后来留学,在国外也混的比较优秀,回来开一个学科,也就是大师了。

现在去留学的可能成就更高,但是开不了学科了。

另外,现在这些人回来的不少,有知名贡献的不多。歼20的设计师是西北工业大学的。

user avatar

不久前,我曾经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问的是为什么靠着庚子赔款留学出国的学生们成材率很高?我倒是觉得这个问题和题主的问题颇有相关。

虽然问题的答案具体来说是非常复杂的,但总体而言原因其实本质上就只有一个,那便是......

民国实在太落后了。

庚子赔款的留学生们为什么回国后都如此有成就?因为当年的中国实在是太落后了,以至于从国外学成的留学生们,他们习得的知识相对于未曾出国留学的人们来说已经难以想象的。网络小说不是有很多主角穿越回去,随随便便就能说出令其他人感到不可思议的知识吗?虽然穿越小说细节上很常让人啼笑皆非,但倒也不是随意胡诌。而那些留学生,说白点,就是一种低配版本的穿越者。

他们去国外留学习得的知识远远超出当时中国最顶尖的同行,所以当他们回国后,就相当于穿越小说的主角回到古代一般,是远远超出当时人们的想象的。自然而然的,他们所做出的成绩,可能放在国外只能算是优秀,但是国内就是开创性的是独一无二的,于是乎,几十年过去后,他们就成为中国这方面领域的权威乃至于开创者(当然也只限于国内)。所以呢,他们的历史定位自然也是无可辩驳的,他们也自然而然的会成为他人眼中的大师。

民国的大师们大体上来说也是如此的,不是说他们不优秀,但是,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大师」,归根究底来说,还是与当时中国的落后有着紧密相关的。正是因为当时中国百废待兴落后无比,所以稍微具备相当知识的人们,很容易就能够成为某某学术领域的奠基人,受到后辈们的推崇。或许相较于当时的先进国家的同行们,他们的实力实在乏善可陈,但是却无法泯灭他们作为「中国第一位」、「中国某某领域先驱」的历史定位。

其实我不认为那些大师名不符实,虽然相较于同时期国外同领域的顶尖专家,他们的实力远远不如。然而,他们确实是为中国做出了无法抹灭的贡献,他们也的确是国内相关领域的奠基者,这份功劳,我们必须记着。当然,我们也必须了解,这是在特殊情势下产生的结果,避免想当然尔的误以为民国是什么美好时代。

事实上,正是因为当年民国的残破不堪,才让这群大师们有诞生的可能。正是当年的一无所有,才会让这群人显得弥足珍贵。这是对他们个人的一种幸运,却又是对国家民族的一种不幸。

所以啊,人的命运固然要靠自我奋斗,但却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user avatar

一百年前,你是耶鲁大学毕业回国的詹天佑,你就是全国最牛的铁路大师,最权威的专家,国家标准就由你来定,你说铁轨多宽,以后所有的铁轨都这么宽,一百年后历史书上都有你的名字。现在你也从耶鲁大学毕业回国,只能去中铁X局当个普通的项目经理,吊打京张铁路的工程都是小儿科,啥样的隧道大桥不会搞?但哪怕你当了港珠澳大桥这样顶级工程的总工程师,顶多工程竣工的时候能在新闻联播露个脸,别人都叫不出你的名字。

科技大师哪去了?科技大师都是这么没的,比“民国大师”水平还高的人已经到处都是了,自然不值钱了。

如果民国你外公是院士,你爷爷清华校长,父母清华教授,那你生下来就是大师,民国时代连报纸都是稀罕货,普通人基本上都是文盲,认识字的人接触的知识也很源匮乏。自然你说啥就信啥,你说美国怎么怎么的,哪怕说错了,别人也没无法反驳,因为真的不懂,没去过美国,也不知道美国啥样。可惜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你说错话了,随便一个有手机会百度的小学生,都敢直接说你没常识,哪哪是瞎扯淡,我舅老爷家孩子去美国,根本不是你说的那样。

文化大师哪去了?文化大师就是这么没的,当知识不能垄断了,当大多数人不再一辈子连县城都没去过,当全国一年出境人次超过一亿的时候,文化大师自然就不行了。

user avatar

我就琢磨,民国那么多大师也没听说哪个拿了诺奖的,也没那家企业能主导全世界通讯标准的的,也没有中国产的机器能成为美国总统演讲背景的,

user avatar

西晋时代短短数十年,

也有不少名士流传青史。

难道也值得吹捧吗?

五胡乱华,山河破碎,生民十不存一,

西晋可曾有一名士挺身而出,堪当大任?

今天的人还在吹嘘竹林七贤的浮夸浪漫,

在我看来。

这些人不过是中国历史的耻辱罢了,

有什么值得炫耀的?

同样,对于民国的名士们,

大家要明白什么是所谓的民国大师?(理工科和少数真才实学的社科大牛除外)

民国大师们就是琢磨一群大众不怎么关注议题的人,

这是一个小圈子,

谁高谁低,

没什么可靠的标准,

小圈子里面说了算,

君不见,

当时的大师们各种沙龙,

摆弄画技,

展示搜藏,

各种议题,

就没多少有现实意义的,

所谓大师的名号,

实际上也就是魏晋那种互相吹捧,互相成全,

反正外人也没心思琢磨谁高谁低,谁对谁错,

这又不是做实验,

数据一目了然,

就是赚个吆喝,互相吹罢了。

就像魏晋时代的山涛说王衍“宁馨儿”,要毁灭天下,

我看完西晋史后,感觉这句话就是吹王衍,

王衍在西晋就是真正大人物下面一条没牙的小喽啰,

让天下亡,轮得到他?

魏晋时代也是南方人士互吹,北方人士互吹,

这是历来没什么真本事却想出名的大师们通病,

通过小圈子互相吹捧,

把玄学、逗比、卖弄、浮夸这种雕虫小技说成是经天纬地,

然后骤登显位,

实际上时代的悲哀。

说起来,民国以来胡适这些人虽然不乏见识,

但互相吹捧、诋毁,

乃是魏晋遗风,

这些即便不是坏毛病,

也没必要过分吹捧。

今人一定要吸取教训,

学,必须致用,

识,必须扎根现实。

所谓互相标榜,

标新名词,

甩新概念,

在真正的现实危机面前毫无意义,

想想trade war至今,

重金所办之诸多智库之体现,

不令人心生恐惧吗?

要知道,这还只是trade war!

正所谓,

自魏晋、两宋、明末、清末以来,

汉人中虚夸之人还少吗?

平时论文层出新词,

遇事临敌百无一用。

这就是是魏晋民国虚夸在今天的遗毒,

他们绝非国家社会之福。

想想西晋末年,

中国社会崇尚空谈学问,

喜欢标新立异,

喜欢浮夸虚浮,

王衍、王澄、殷浩这种浮夸的废物被不断重用,

张宾“算无遗策、机无虚发”,

天下无敌的奇才,

却只能投降胡人,

助胡人铁骑横行中原,

最终倾覆天下,

这不就是最沉痛的教训吗?

现在的人还吹捧民国大师,

羞也不羞!

论保国,使日寇侵我半壁;

论保身,使自身辱于后祸。

上不能谋国,

下不能谋身,

都不知道这些大师有什么用,

今天还意思再吹,

快拉倒吧。

user avatar

所以他们才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民国大师”。

现在的大师都直接叫大师,什么宋文骢,杨振宁之类的,没人会特地指明他们是中国大师。

就叫大师。

就比如你打英雄联盟,你是电一网一大师,你就叫大师,如果你是什么电99的大师,那你说出来就是电99大师,而不是简单两个字——

大师。

user avatar

当一个男人没钱,没身材,没颜值,没趣味,没才华……的时候,我们就勉为其难的“夸”他说“老实”。

当一个时代没枪炮,没钢铁,没坦克,没军舰,没核武,没拖拉机,没盘尼西林,没化肥……的时候,我们就搜肠刮肚的考证“好歹有些人学问做得好”。

user avatar

民国时候在美帝读个大学,成绩太差毕不了业,回国也能去北大当教务主任

现在哈佛耶鲁的本硕博毕业也当不了了吧?


我们国家军校很多外国学生真的是拼命降低标准才能毕业

但是他们回国都军衔很高。我们国内成绩比他们好的学员毕业了也就是当个校官就不错了。


那么为什么

那些毕业都毕不了业的反而成了大师?

答:要看他们在哪里

比如解放前民国的大师,你觉得能在美帝的大学当教授的能有几个?大家列一下,估计也就耶鲁毕业的詹天佑等寥寥几个了。

现在呢?我隔壁一家他姑姑就在伯克利当教授········

非洲留学生同理,他们回国能区最好的大学当教授,在咱们这里,三本的代课老师都当不上啊·····



第二:


因为我们发达了,我们现在厉害了,

非洲那些国家以前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

日本发达了,古代的村长打架都写的跟世界十大名将一样

玛雅文明难道没有名将?但是玛雅已经没了,自然没人说了


如果我们还是民国时候的水平,日本是民国时候的日本

那么一样的,日本的村长能吹的比中国的卫青霍去病李靖都厉害。世界上也会相信这个



现代人争不争气,实际上也是关系到祖宗的名誉的……

所以鼓吹民国大师贬低现在的大师,那真的是本末倒置!!

没有现在这些人的努力,民国那些大师绝大部分也就是非洲那些毕不了业的留学生罢了!!

user avatar

中国人有一个传统,叫做喜欢死人,讨厌活人。

不管是谁,只要活着,还在喘气,那就有人讨厌。

说尸位素餐。

不管是谁,只要死了,没气了,在医生宣布死亡的同时,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变成一种态度,说尊敬也好,说是热爱也好,总之讨厌反感的声音立即停止。

民国大师就是最符合中国人传统观念。他们差不多都成了死人。

民国时期,中国虽然历经战乱,但是依然是人口大国。

沿用清末的人口调查是4亿5千万,实际上大约接近6亿人口。

从哪些人里面挑出一些大师出来,肯定没问题。

挑出来了,然后一一册封,没人敢反对。

因为他们是死人,你个大活人敢反对死人吗?

死者为大,反对的话说不出口。

追封死人,这个叫盖棺定论,封号要大大提高。

比如曹丕就追封他老子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当了大半辈子丞相,从来没坐到皇帝的位置上。

儿子就这么封了,有谁敢言语一声?

这个传统就这样一直流传下来。

很多民国大师是某个专业的人。一般外人也搞不清他到底有什么贡献。

这个就要问这个专业的人士,这位大师是怎么回事呀?

中国知识分子脸皮薄,虽然明知道这个所谓的大师不怎么样。

但是大师还有学生在,还有后人在,而且是个死人。

去剥大师的皮一点好处没有,反而会极其被动,搞不好要上法院。

就算是把问题说清楚了,那就说你为人不厚道,不尊敬长辈。

死人够不够得上长辈。

而且知识分子也有自己的盘算,有一天自己死了,不也希望有个封号?

剥前人的皮,恐怕以后就会轮到自己。

所以有人问:“民国大师如何?”

不妨大大方方说:“大师就是大师,他还是给本专业贡献颇丰。”

业内人士认定,自然大师无疑。

认定谁是大师,这个学问颇大。

为什么民国大师曾经很红,现在的小年轻要批斗这些大师?

那就是因为国民党倒台了。

国民党不是49年就滚蛋了吗?

不是的,这个国民党指的就是岛上的那个。

民国大师是什么时候开始飘出味的?

和邓丽君的《何日君再来》的磁带差不多一起到的。

台湾商人和国民党老兵穿着西装,提着彩电录音机跑到大陆来了。

台湾人富裕啊,生活过的好,有钱。

大陆人就问这些人:“你们怎么这么有钱。”

台湾人说了很多,其中就有:“中华民国有大师,你们没有。你们有的,也是中华民国培养的。不信,你去问。”

这些台湾人好不好不说,但是还自认是中国人。

民国大师也是中国大师,没毛病。

这个世界,谁钱多谁说话就有道理。

时光流转,台湾上来了一批不认中国人的,他们的眼里就没有民国大师了。

不但没有,还要切割。还要痛打国民党,还要搞臭民国大师。

这几年大陆经济起来了,也发觉民国大师水分多。而且更重要的是,随着网络兴起,知识分子说话不管用了,普通人也可以发帖子了。普通人没那么多顾虑,上来就撕。

两边一起合力,民国大师就此凉了。

这是时代的缩影,民国大师注定有今天。

捧得有多高,摔得就有多深。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