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中国普通民众对音乐的审美水平没有大幅度的提高?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心中的一个疑问。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上来掰扯掰扯,看看为什么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普通民众的音乐审美似乎没有出现那种“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我们得承认,音乐审美这玩意儿,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在同一时间点上“开窍”。这就像吃饭,从最初的填饱肚子,到追求色香味俱全,再到懂得品鉴不同菜系的 nuances,中间需要一个过程,而且这个过程受到太多因素的影响。

环境与历史的“沉淀”

想一想我们父辈、祖辈那个年代。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音乐更多的是一种陪伴,一种精神寄托。那时候流行的歌曲,像《东方红》啊,革命歌曲啊,更多的是一种集体的情感表达,一种政治宣传的工具。虽然旋律也有可取之处,但其功能性往往大于纯粹的艺术性。这就像你饿极了,给什么都会觉得香。

后来,改革开放,港台流行音乐、西方摇滚、民谣一股脑地涌进来。这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无疑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大家开始接触到更多元的音乐风格,尝试去理解那些“洋玩意儿”。但那个时候,信息传播不像现在这么发达,接触到的音乐类型相对有限,而且很多信息还是经过层层筛选的。所以,很多人接触到的,更多的是被大众化、商业化包装过的“流行”音乐。

“填鸭式”的教育与“快餐式”的消费

再说说音乐教育。长久以来,中国的音乐教育更偏向于“技能型”,比如学乐器、学声乐,更多的是为了考试、升学,或者是培养专业人才。对于音乐的理解、鉴赏、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其实是相对欠缺的。很多孩子学了几年钢琴,可能对乐理一知半解,对音乐史更是没什么概念。这种情况下,怎么能指望他们长大后,能对音乐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欣赏呢?

与此同时,我们又处在一个“快餐式”消费的时代。网络音乐平台的兴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你想听什么,点一点鼠标就行。但是,这种便利也带来了“听歌的碎片化”。大家更倾向于听一首歌的“高潮”部分,或者是一些朗朗上口的旋律,而很少有耐心去听完一整张专辑,去感受整张专辑的音乐叙事。很多音乐人为了迎合这种“快餐式”消费,也倾向于创作更具“记忆点”的片段,而不是注重整体的艺术结构。

“主流”与“小众”的鸿沟

我们不能忽视“主流”与“小众”之间始终存在的距离。那些真正具有艺术深度、实验性强的音乐,往往需要听众有一定的音乐素养和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理解。而大部分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的压力下,更倾向于选择那些听起来轻松、愉悦、容易理解的音乐。这是一种很自然的心理倾向,不能简单地说是“审美不高”,更像是一种“选择”。

而且,大家接触到的“主流”音乐,往往是由唱片公司、音乐平台、媒体共同打造出来的“商品”。这些“商品”的背后,是商业运作和市场导向。为了最大化利益,它们倾向于选择那些更容易被大众接受、传播性更强的歌曲。久而久之,那些真正有艺术追求、但可能不那么“好听”的音乐,就很难进入大众的视野,或者被边缘化了。

“文化符号”与“真实表达”的夹杂

还有一点,我们社会在快速发展,文化也在快速变迁。音乐,有时候也成为了某种“文化符号”。比如,你听某一类音乐,别人就会给你贴上某种标签。这种情况下,很多人选择音乐,可能不仅仅是为了音乐本身,也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某种身份认同,或者迎合某种潮流。当音乐的目的性变得复杂,纯粹的审美追求就容易被稀释。

另外,虽然我们说审美没有“大幅度”提高,但这并不意味着一点进步都没有。你看,现在喜欢听独立音乐、古典音乐、爵士乐的人,绝对比几十年前多。只是,这种进步可能更多地体现在那些愿意主动去探索、去学习的人群中。对于广大的普通民众来说,他们可能还在“消化”之前几十年的音乐潮流,或者被新的“流行”所吸引。

那么,未来会怎样?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教育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信息传播渠道也越来越多元化。我相信,未来中国普通民众的音乐审美,一定会有更大幅度的提升。当人们不再为生计发愁,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去思考、去体验,去接触更广泛的艺术时,音乐的种子就会在更多人的心中生根发芽。

我们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用过去的眼光去衡量现在。进步是存在的,只是它可能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是轰轰烈烈、瞬间完成的。它更像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生长,需要时间,需要土壤,也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私以为,不同角度来看,“提高”二字的定义差别太大,造成了这个结果。

对音乐从业者而言,审美“提高”主要指作品平均水平从三和弦进化到7,9,11和弦,从单一的抒情ballad风格进化到funk,fusion,or edm等各种多元化,这样的进化是很容易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获得的。

等到全民耳机一买一两千,音箱一买三五千的时代来临,听众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增强,现在许多纯靠卖人设而作品单调的“音乐人”自然会被淘汰。君不见发烧友的审美都和普通民众不太一样么。这也是molho老师所指的billboard没有差混音的原因。

民谣其实也是实实在在的提高了(虽然提高的量很少),不过是歌词水平上的提高。

虽然民谣里不乏平庸作品,但至少“不要到处抠抠”或者“美 你这么美 你这么美”这样的歌词在民谣界还是无法立足的。只不过,这个提高暂时还没渗透到音乐本体的层面,毕竟民谣的欣赏点本来就不在音乐本体那点一把吉他分解几乎写完的信息量上。

以及,时至今日,我不太赞成从审美上将“普通民众”和音乐人对立开来。从平均智商角度而言其实大家无异,虽然内容形式的高低在很多地方很明显,也有很多前置条件和门槛,但还没有高到需要划线的领域(毕竟音乐人也是普通民众的一种)。对于普通民众在适当条件下能够培养和音乐人无异的审美内容这一点,我个人还是抱积极态度。

不过也有一点我比较抱悲观态度的,就是偶像崇拜的偏见会一直存在来左右民众审美,当一个“低调认真善良温柔努力为人正直”的偶像创作出水平较平庸的作品时,依然容易获得很高评价(虽然这些品质都没什么门槛),而一个猥琐死胖子作者的同类作品则不容易受人欢迎,这个恐怕就不是经济发展所能改变得了的了→_→

user avatar

提高流行音乐审美水平需要泛听

这个泛听不是说我听了多少个歌手听了多少风格,毕竟流行音乐里大部分的风格分类都是扯淡

不记得哪位大拿总结过

音乐鉴赏有三个入门阶段(鉴赏歌词的自动略过)

第一步是旋律,抓耳动听即可

我想大部分听众都在这个阶段

第二步是律动,你可以不懂ballad funky swing等等这些名词,但是你得能感受这些律动区别

经过这个阶段,可能会对节奏简单的,无弱起,切分,奇数连音等等的旋律或编曲感到厌倦,而进一步去听更复杂节奏的音乐

第三步是和声或是编曲

能够感受和声与旋律的联系(纯听觉上的,比如低音与旋律),可以感受非调性和弦(感觉暂时跑调了或是很怪,很cool),可以感受不同乐器间的配合

经过这一步可能就会对和声或编曲简单的音乐感到厌倦,进而去听有爵士和声的音乐

音乐可以无高低,但是有分复杂和简单,审美可以很主观,但是也得有美学的理论基础,所谓审美或者鉴赏能力,就是能否鉴赏复杂美学的能力,一个审美能力高的人可以推崇简单的美,但是作为基础,不能没有欣赏复杂美的能力

以上是鉴赏能力的概述,但问题是怎样才能完成这些步骤?

我觉得就是泛听,泛听每个时代的风格元素,但是就追星,随大流或者说是靠主流媒体的宣传来“摄入”音乐来说,效率是极其低下的,毕竟这些方法所能听到的音乐元素和年代跨度不够多和大,最重要的是现在所听到的音乐流派基本上是成熟的,已经融合了很多根源音乐元素的

国内是完全错过了60~70年代这个流行音乐成长的年代,80年代后流行音乐基本完全成熟,因此传入国内后很多的根源音乐风格不会有太大的受众,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都是融合了很多元素的,而且经过“市场”检验的,符合大众口味的音乐,大家更本无法区分这些根源音乐元素(才会有把blues当jazz,把欧美苦情3拍芭乐当blues,把的士高当摇滚,把电子舞曲叫做dj等等)

因此没有办法做到音乐元素和年代跨度的泛听(或者压根听不到,被误导),有可能想要听一些律动和和声比较复杂的音乐都不知道到哪里去找

现在有网络了,按理说找这些音乐不是很方便么?其实不然,第一,越方便选择越多,选择越多区分的困难越大,特别是也会收到市场的误导,比如某些音乐平台的分类,某某压根就不是唱爵士的爵士女伶,还有篡夺(很相像)音乐专有名词的乐队组合,比如BigBang和BigBand, bebop和某丝袜鼓手的乐队

第二点是,现在国内经济发展了,但是整个社会都是一个高速的社会,普通大众没有时间去了解音乐文化

而对于某些根源音乐元素,可能是先了解其文化,才开始接触这种风格,例如不了解60年代左右全世界的左翼文化运动,不了解垮掉派,嬉皮运动,就不会去尝试去听那个年代的音乐,而正式那个年代摇滚乐大爆发,很多的音乐元素的源头都可以追述到那个年代,以这个为开头,可能就会去了解摇滚乐的源头,了解blues和jazz

有时间去了解这些文化的人一般都在校是大学生,或者成功实现财务自由的老板们(退休大爷大妈因为时代原因听红歌,跳广场舞,这里不谈),因此可以发现,喜欢去音乐节或者live houes的一般都是听摇滚乐的大学生,他们的鉴赏水平相对于社会人员要高,喜欢用古典,爵士装逼的,一般都是“成功人士”,他们需要这些审美水平去充实自己的谈资

而普通的务工人员,苦逼的小白领等等只能被迫接受主流媒体给的音乐,为了舒缓工作压力,业余时间也只能打打手游,看看直播听听喊喊麦,夜店迪高买醉了,曾经有梦想的,最多也就看看主流媒体的音乐选秀节目,听听情怀聊以自慰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