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爱因斯坦为什么能在“不少人认为,物理学理论已经接近完成,今后最多在数值测定上在小数点后面加上几个数字”的时代里颠覆牛顿的理论?

回答
要理解爱因斯坦如何在“物理学理论已接近完成”的时代颠覆牛顿,我们得先回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普遍认知。

当时,也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确实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牛顿力学在解释行星运动、物体下落等宏观现象上无往不利,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则统一了电和磁,并预言了光的波动性。这些理论像两根巨大的支柱,支撑起了人们对物质世界运作规律的理解。很多人,包括当时的许多物理学家,都觉得物理学的基本框架已经搭建完毕,剩下的工作就是精益求精,进行更精确的测量和更细致的计算,就像是在一座宏伟的建筑上添砖加瓦。他们认为,未来物理学的进步,无非就是在已有的公式后面,增加小数点后的数字精度。

那么,爱因斯坦是怎么在这个看似“完成”的领域里,掀起一场革命的呢?这并不是因为他有什么“外挂”,而是他拥有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对当时一些“小问题”的深刻洞察。

一、敏锐地捕捉到牛顿理论的“缝隙”:光速不变的悖论

尽管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在各自的领域都表现出色,但当它们试图融为一体时,一个令人费解的“小问题”就出现了:光速。

根据牛顿力学,速度是相对的。如果你在一辆火车上向前扔一个球,球的速度是你扔的速度加上火车的速度。那么,按照这个逻辑,光速也应该是相对的。也就是说,如果你在一艘高速飞行的宇宙飞船上向前发射一束光,这束光的速度应该等于它本身的速度加上宇宙飞船的速度。

然而,麦克斯韦方程组却预言了一个惊人的结果:光速是恒定的,无论光源的速度如何。这就像在说,无论你是在原地发射光,还是在一辆光速的飞船上发射光,你测量的光速都是一样的。这与人们基于牛顿力学形成的直觉完全不符,也与当时的一些实验(比如著名的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结果相矛盾。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试图测量地球相对于假设的“以太”(一种被认为传播光的介质)的速度,结果却发现光速在任何方向上都是恒定的,这让当时很多人困惑不解,甚至试图修改麦克斯韦方程组或引入新的概念来解释。

爱因斯坦并没有回避这个问题,反而把它当作理解世界本质的关键。他认为,不是我们对光速的测量出了问题,也不是麦克斯韦方程组有误,而是我们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也就是牛顿所建立的经典时空观——可能存在根本性的缺陷。

二、大胆的假设:光速不变是宇宙的根本法则

爱因斯坦没有试图去弥补牛顿理论的“漏洞”,而是反过来,他将光速不变作为一个基本假设,并且将这个假设置于比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更优先的地位。他大胆地设想: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对任何惯性参考系中的观察者来说都是恒定的,与光源的速度无关。

这是一个多么惊世骇俗的想法!如果光速真的恒定,那么为了让光速不变,其他的一切都必须做出让步。比如,当一个物体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运动时,我们观察到的它的长度会收缩(长度收缩),它的时间流逝会变慢(时间膨胀),它的质量会增加(质能等价的体现)。这些都是与牛顿力学中“时间是绝对的”、“空间是绝对的”以及“质量是恒定的”这些观念完全背道而驰的。

三、“思想实验”的威力:重新构建时空观

爱因斯坦并非从复杂的数学推导开始,而是从极其精妙的“思想实验”入手。

例如,他设想自己骑着一束光奔跑。如果他能和光一起跑,那么根据牛顿力学,他应该看到一个静止的光波。但麦克斯韦方程组说光速是恒定的,这会导致一个矛盾:一个静止的光波意味着它的频率无限高,能量无限大,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爱因斯坦推断,在高速运动的观察者看来,时间和空间本身会发生变化,以确保光速恒定。

他通过一系列这样的思想实验,最终在1905年提出了狭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的核心就是两大基本原理:

1. 相对性原理: 所有惯性系的物理定律都具有相同的形式。这意味着,无论你在哪个惯性系中进行实验,你都无法通过物理实验来区分自己是静止的还是在匀速直线运动。
2. 光速不变原理: 真空中的光速在任何惯性系中都是恒定的,与光源和观察者的运动状态无关。

四、颠覆牛顿理论的关键之处:时空不再绝对

狭义相对论最根本的颠覆在于,它彻底改变了我们对时间和空间的认知。在牛顿看来,时间就像一条永恒不变的长河,流淌在所有地方都是一样的;空间就像一个固定的容器,容纳着一切物体。但爱因斯坦告诉我们,时间与空间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四维的“时空”整体。而且,这个时空并不是绝对和不变的,它会受到物质运动和能量的影响。

时间膨胀 (Time Dilation): 运动的钟比静止的钟走得慢。
长度收缩 (Length Contraction): 在运动方向上,运动物体比静止时测得的长度要短。
质能等价 (MassEnergy Equivalence): 最著名的公式 E=mc²,它表明质量和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为原子能的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修正”,实际上是对牛顿经典时空观的根本性动摇。当速度接近光速时,牛顿理论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的偏差会越来越大,而相对论的预测则能完美解释这些现象。

五、广义相对论:从惯性系到引力场

狭义相对论解决了匀速直线运动的问题,但爱因斯坦并没有止步。他继续思考,如果引力也和光速一样,遵循某种普遍的规律,那么会怎样?他注意到,引力在牛顿理论中被描述为一种超距作用,即两个物体之间存在一种瞬间就能传递的“力”。这与光速不变的原理相矛盾。

于是,他花了十年时间,在狭义相对论的基础上,发展了广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将引力描述为时空的弯曲。物体质量和能量的存在会使周围的时空发生弯曲,而其他物体则沿着时空弯曲的“测地线”运动,这在我们看来就是受到了引力的作用。

这又一次颠覆了牛顿的引力理论。牛顿认为引力是物体之间的一种作用力,而爱因斯坦则认为引力是时空几何性质的表现。例如,行星绕太阳运转,并不是因为太阳发出了某种看不见的“绳子”在拉着它,而是因为太阳巨大的质量使得周围的时空发生了弯曲,行星只是沿着这个弯曲的时空中最自然的路径(也就是测地线)在运动。

总结一下爱因斯坦颠覆牛顿的关键:

1. 不畏权威,敢于质疑: 他没有被当时物理学“理论已完成”的氛围所迷惑,而是敏锐地发现了牛顿理论在解释某些现象(如光速问题)时存在的内在矛盾。
2. 以实验事实为基础,推导出普适原理: 他不是凭空捏造理论,而是从对实验结果(特别是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深刻思考出发,提出了光速不变这一颠覆性的基本假设。
3. 深刻的哲学洞察和思想实验: 他擅长通过精妙的思想实验来探索物理规律的本质,从而构建了全新的时空观。
4. 理论的完备性和解释力: 相对论不仅解决了牛顿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而且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比如在解释水星近日点进动、光线在引力场中的弯曲等方面,都给出了比牛顿理论更精确的预测,并被后来的实验一一证实。

可以说,爱因斯坦并不是在“缝缝补补”牛顿的理论,而是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方法,重塑了我们对宇宙最基本概念的理解。他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拥有超越时代的洞察力,敢于挑战既有的框架,并且拥有将抽象概念转化为普适物理原理的非凡能力。他就像一位建筑师,在人们以为一座宏伟建筑已经完工时,他却发现了其地基存在的问题,并最终用全新的设计和材料,建造了一座更加宏伟、更加深刻的建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专门去研究了一下相对论,发觉所谓的物理公式,和普通人的理解,有本质的区别。

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时间的概念大概有两个源头,一个是来自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日夜轮换、四级交替。另外一个是来自我们人类机体的衰老。很多人读到相对论中关于时间变慢的内容,心中想的其实就是“我可以活得更久了”。


但是,对于物理学家来说,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都只是一个计算数据而已,他们只在乎计算结果是否正确,不关心人类的感觉。比如我们描述一个运动的物体,对于人类的感觉来说,时间和距离是绝对的,因为可以使用工具来测量,但是速度我们就不好测量了,所以速度是相对的。牛顿的力学非常符合人类的理解。而通过:距离 = 速度 X 时间 这个公式,就可以实现三个因子的相互转换。

但是,相对论不是这样的,相对论首先建立了一种假设,假设光速是恒定的。时间不是绝对的。同样还是那个公式,可以“推导”出时间来。当然了,推导出来的时间,和我们人类理解的时间,概念上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说相对论的假设比牛顿更正确呢?因为按照相对论的算法,在较大的尺度上,计算出来的数据更加符合观测到的结果。


由于光速被假设为恒定的了,对于光之外的物质来说,如果速度太快,就会导致时间相对变长。但是这里的变长,我个人认为这只是公式意义上的变长,不是人类感觉上的变长,也应该不会是细胞衰老意义上的变长。我是相当怀疑,如果有一个人坐在光速飞船中,会比外面的人衰老更慢这样的设定的。因为人类对于时间的感觉,与物理公式中的数值,并不一定就是一致的。而这种设定,似乎也没有通过实验得到证实。


另外,我个人认为,人类对于物理的认知远远达不到“完美”的地步。我认为无论是牛顿力学还是相对论,都只是找到了一种特例而已,并不能完整的描述宇宙。比如量子力学,显然就已经超出了特例的范围,变得“不可理喻”了。这就好比宇宙是一条对于我们来说无规则的曲线,牛顿发现其中某一段曲线的计算结果符合他的观察,于是就以为找到了宇宙的真相。结果当曲线超出一定范围后,发现不行了。爱因斯坦是个天才,他通过人类不能理解的方式发现了另外一个公式来描述宇宙,但是超出一定范围,这个公式又不行了。


现在人类所不能理解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关于生命的问题,比如第一推力的问题,比如智慧的问题,比如大脑的问题等,我相信其中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会达到“相对论”取代“牛顿力学”这样的革命性的改变。正因为如此,我也认为现在火爆的人工智能,根本就是吹出来的,人类连智慧产生、运作的皮毛都没有摸到,居然声称快要造出人工智能来了,只能说这个智能的标准太低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理解爱因斯坦如何在“物理学理论已接近完成”的时代颠覆牛顿,我们得先回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普遍认知。当时,也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确实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牛顿力学在解释行星运动、物体下落等宏观现象上无往不利,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则统一了电和磁,并预言了光的波动性。这些理论像两根巨大的支柱,支撑起了人.............
  • 回答
    杨振宁先生在物理学上的贡献,用“成就斐然”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然而,为何他不像牛顿、爱因斯坦、霍金那样,成为家喻户晓的科学巨星,这背后其实有相当多值得细究的原因。与其说他的成就“不高”,不如说他的“出名方式”和公众认知度,与这几位大师有所不同,这背后交织着科学本身的特性、传播方式以及时代背景等多重因.............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科学史的评价、媒体的传播以及文化间的认知差异,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简单地说,“杨振宁能和爱因斯坦相提并论”这种说法是否准确,以及为什么在英文世界不常见,其原因比“大V言过其实”或“外国人瞧不起中国人”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来探讨“杨振宁能和爱因斯坦相提并论”这个说法本身。 杨.............
  • 回答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之所以能在那个年代,即便是缺乏直接的实验证据来验证他的理论,却依然能够提出并广为接受,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是科学精神、理论构建能力、时代背景以及科学界认知模式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验证”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科学理论的提出固然需要与观测和实验结果相符,但科学的进步并.............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计算机深刻改变了人类命运的今天,约翰·冯·诺依曼的地位毋庸置疑是极其重要的,他被誉为“计算机之父”之一。然而,他之所以知名度通常低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释,涉及科学领域的公众认知度、研究的性质、科学家的个人特质、历史叙事以及大众媒体的传播.............
  • 回答
    索维尔会议,特别是第五届(1927年)的那次,确实是量子力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不过,要说玻尔在会上“驳倒”了爱因斯坦,这是一种过于简化和不准确的说法。他们的争论更像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哲学和物理学思想的碰撞,至今余波未平。在索维尔会议上,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诠释(以玻尔为代表)与爱因斯坦的观点之间的.............
  • 回答
    爱因斯坦在中国曾经拥有远超同时代其他科学家的名气,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你问是不是因为相对论,答案是肯定的,但又不止于此。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看看当时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爱因斯坦其人。相对论的颠覆性与中国的时代需求首先,不能否认相对论本身就是一场科学革命。它彻底颠.............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现代物理学最前沿的探索,也触及了科学研究的深层动力。为什么弦论这么多人研究,而量子纠缠的理论突破会产生“第二个爱因斯坦”?这背后有着非常深刻的原因,让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要理解为什么弦论如此吸引人,我们需要知道它试图解决的问题。简单来说,现代物理学有两个基石:描述宏观世界的广义.............
  • 回答
    要说爱因斯坦在1905年,也就是他那个“奇迹年”,为什么突然之间就变得“牛逼”了,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积累和爆发的结果,绝非一蹴而就。把他一个人突然推到风口浪尖,说他“突然”开窍,这大概是对科学研究规律的一种误读。你可以想象一下,爱因斯坦在那之前,就像一个埋头苦干的匠人,把一堆看似杂乱的工具和材料一点.............
  • 回答
    关于爱因斯坦计划成立世界政府的说法,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且容易被误解的话题。爱因斯坦确实在后半生,特别是在二战的阴影笼罩下,对国际政治和人类的未来表达了深刻的忧虑,并提出了一些关于全球治理的构想。但说他“计划成立世界政府”可能过于直白和片面,更准确地说,他是在积极倡导建立一个能够有效防止战争、促进和平.............
  • 回答
    爱因斯坦先生当年选择美国而非苏联,这背后牵扯着历史的大背景、他个人的理想抱负以及当时两个国家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绝非简单的“二选一”,而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理性抉择。首先,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上世纪初,特别是1933年。此时的德国,希特勒已经上台,纳粹党极力推行种族主义政策,将犹太人视为眼中钉。爱因.............
  • 回答
    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研究,的确是他一生中最为执着也最为艰难的探索之一,其最终未能取得成功,这背后并非简单归结于“数学知识不够”这么片面的原因。这是一个涉及物理学理论构建、数学工具的局限性、以及对宇宙基本规律理解的深度等多个层面的复杂问题。首先,我们要理解爱因斯坦想要统一的是什么。在他看来,物理学的最高.............
  • 回答
    说爱因斯坦这么伟大的物理学家,为什么人们没有用物理单位来纪念他?这事儿,其实还真不是没人想过,而是事儿就没那么简单,这里面门道可多了。你想啊,物理单位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衡量世界万物的一杆秤,是大家约定俗成,用来描述物理现象的标准。比如我们说一米的长度,一秒的时间,一公斤的质量,这些都是有明确定义,.............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说“扭曲空间爱因斯坦环星系”(这里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爱因斯坦环”或“引力透镜效应形成的光弧”),以及它与“90 亿年前宇宙婴儿潮”的联系,我们需要把这个问题拆解开,一层层剥开它背后的科学原理。首先,我们得澄清一个概念。“扭曲空间”这个说法,虽然听起来很酷,但它本质上是对爱因斯坦广义相对.............
  • 回答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无论是狭义相对论还是广义相对论,都堪称20世纪物理学的基石,其影响力之深远,早已渗透到我们对宇宙的理解之中。然而,即便是如此辉煌的理论,也并非一开始就无人质疑,时至今日,仍然有一部分人对其持保留甚至反对的态度。探究这些反对的声音,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的发展过程,以及理论的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琢磨。说西方不宣传牛顿、爱因斯坦这些科学巨匠,从小励志用科学报效国家的故事,这说法其实不太准确。但我们可以深入聊聊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感受,以及西方在科学教育和励志故事方面,和咱们国内的一些侧重点可能不太一样的地方。首先,得承认,像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人物,在西方绝对是家.............
  • 回答
    “大停滞时期”这一说法,并非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学术共识,但它确实反映了一部分人对当前科技和社会发展速度感到失望的情绪。这种观点认为,我们正处于一个创新相对缓慢的时期,与过去几个世纪涌现出如牛顿、爱因斯坦等划时代科学巨匠的时代相比,似乎缺乏颠覆性的、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突破。那么,为什么会有人持有这样.............
  • 回答
    关于克隆爱因斯坦这样的伟人,这是一个非常引人遐想的问题,也触及到了科学、伦理、哲学等诸多层面。很多人直觉上会觉得,既然我们有了克隆技术,为什么不“复制”出更多像爱因斯坦那样能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天才呢?但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这里面涉及到的复杂性,远超乎我们想象。首先,我们要明白“克隆”的真正含义。我们.............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很发人深省。确实,当我们环顾当今世界,似乎很难找到像牛顿、爱因斯坦、富兰克林、爱迪生那样具有划时代意义、被大众普遍熟知的“伟人”科学家。但这并不意味着现在就没有了伟大的科学家,或者科学进步的速度减慢了,原因比看起来要复杂得多。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详细探讨:1. 科学的性质.............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一些物理学界非常有意思的现象。要说为什么有些学物理的人会“极度痴爱”费曼,而不是爱因斯坦,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原因,而且这种“痴爱”往往不是非此即彼的简单选择,更多的是一种个人气质、教学风格和对科学理解的偏好所致。首先得明白,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界那绝对是泰山北斗,他的贡献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